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前 言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59

885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2682
经验
167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9-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4-20 09: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前  言<p></p></P>
<P ><FONT size=3>对联作为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对联以其高雅的文学性、广泛的实用性及精妙的谐巧性,广泛存在于各类生活习俗之中,为社会各个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对联是由汉字形、音、义特性而发展出的独特文体,在世界文学艺术之林独一无二。在辞赋、律诗、词曲等各种中国古典文学体裁中,对联是一种在现代生活条件下依然保持旺盛活力并且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的文体。楹联习俗已于<FONT face=Garamond>2006</FONT>年被列入由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准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FONT></P>
<P ><FONT size=3>以词性对仗、声调和谐为目的的“对课”教学一千多年来一直做为蒙学必修课而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儿童早期教育之中,因此对联在明清达到了其发展的巅峰,名家辈出,佳作纷呈,现今传世的古联当在十万副以上,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财富。</FONT></P>
<P ><FONT size=3>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二十多年来对联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对联文化渐渐融入主流社会文化之中。继中国楹联学会于<FONT face=Garamond>1984</FONT>年成立以来,全国已成立对联类的独立法人社团一百余家,所属会员总数已近万人。每年各地都会有数十次规模不等、主题各异的社会征联活动举办,网络对联活动更是显示出勃勃的生机。丰富多采的对联文化活动大大促进了对联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对联理论、对联创作以及对联教育等工作步步深入,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FONT></P>
<P ><FONT size=3>加强对联教育,在青少年中普及对联知识,培养和壮大青少年对联生力军,是保证对联文化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重视对联的普及和提高,首先要重视对联教育。广义上的对联教育,是利用讲座、函授等手段向社会各界普及对联知识,而狭义的对联教育则专指在学校对大、中、小学生的对联教育。几年来,已经有近百所学校开设了对联教育课程,许多学校还自编了对联教材,有的高校还招收了对联专业的研究生。近几年来,随着对联试题进入了高考的语文试卷中,对联文化越来越被教育界所关注。</FONT></P>
<P ><FONT size=3>早在<FONT face=Garamond>1933</FONT>年,国学大师陈寅恪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中就提出,“对对子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可以测试应试者国文程度与思想条理”,他建议高考国文试题加进对对子方法,可看出考生分别虚实字及应用、分别平仄声、读书之多少、语藏之贫富、思想之条理等能力和水平。把对联课引入学校,融入课堂,是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延伸,是训练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基本功,实践证明是必要的、可行的。学校应站在提高学生素质的高度,把对联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开设对联选修课,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在现阶段,对联教育应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对联文化普及活动,同时逐步地向课堂教育渗透。</FONT></P>
<P ><FONT size=3>不可否认,现阶段的学校对联教育在存在一定的体制性障碍的同时,青少年学生在学习对联知识时还存在着诸多技术层面的难题,比如现有的语文教材中并没有汉字读音可区分平仄的概念,若与传统文化接轨则须以古音判定平仄,这会与以法定的普通话读音判定平仄出现不小的差异;再如古人在对仗时有时只笼统讲求虚实,这也会与课本中以词性、结构和语法来进行对仗的方式存在着少许的差异;这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对联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具体的实践来探索可行的出路。总之,当代青少年学生和对联爱好者只要抱定持之以恒的决心,以循序渐近的方式,由浅及深,由今及古,掌握对联创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FONT></P>
<P ><FONT size=3>本书是中华书局根据青少年学生和对联爱好者学习对联的实际需要而策划,我们承担了该书的编写任务。该书的编写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在对三百副经典例联进行赏析的同时,阐释对联的对仗原则和平仄规则,对于联中出现的难字僻典,人物轶事,进行深入浅出的说明。通过对名联的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对联的基本规律。该书的附录部分是对联的基本知识。目的在于使读者基本了解对联的概念、对联的历史,对联的格律以及对联的修辞等。在对联理论方面,我们在对联的概念和分类上始终贯穿对联文学性、实用性及谐巧性合一的理念,以便读者把握对联文化的实质与全貌。在声调分析中坚持以现代汉语读音区分平仄,但在遇到关键位置上古今读音不一致时,对个别字的古代读音做了介绍,以使读者全面领会对联的形式要求。对于目前学生对联写作中出现的诸如上下联的内容相关等方面的问题,本书都有专门章节进行阐述。</FONT></P>
<P ><FONT size=3>对联教育本应与语文课中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阅读、写作、思维训练等密切结合在一起,但鉴于对联至今尚未进入语文教学大纲和统一的语文教材,我们根据以住对
博客:http://ltp2002.blog.163.com/edit/书店:http://shop35338616.taobao.com/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
发表于 2007-4-30 15:59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3>金锐同志辛苦了,:)</FONT>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5 18:54 , Processed in 0.06672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