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55|回复: 8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百家姓》姓氏起源(连载)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6 1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14 编辑

《百家姓》姓氏起源(连载)

   玉竹编辑按:为配合本栏目《百家姓》征联,以方便联友阅读,特根据中华姓氏浏览网站之相关资料将连续转载《百家姓》姓氏起源相关文章,以供联友撰联时参考。编辑时,玉竹对资料中明显错误的个别文字进行了校正。如仍有疑惑,可浏览原网站,网址是:      《百家姓》目录: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丘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鬱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卻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翟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欧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丌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梁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郈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1. 赵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赵」姓出自「嬴」姓,据「唐书」记载,上古东夷族首领伯益的第十三世孙造父,在周穆王时传说他曾取良马八骏,献与周穆王,周穆王乘这八匹骏马西巡狩猎。来到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他,饮酒唱和乐而忘返,为周穆王御车,日趋千里,息徐偃王反叛,其後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既今山西省洪洞具北,其後为赵氏。   「百家姓」编与宋朝,皇帝的的姓氏是国姓,当然放在第一。   「百家姓」的第一句,「赵钱孙李」,「赵」指「权」,「钱」指「金钱」。世间万事权和钱的问题是首要问题。   家族名人:   赵云 (公元 ? - 229 年)是三国名将,字子龙,三国时常山真定人。初从公孙瓒,後归附刘备。勇敢善战,以忠勇著称。封永昌亭侯,累迁镇军将军,卒諡顺平。   赵飞燕 (公元前? ~公元前1年)汉成帝宫人。善歌舞,因体轻如燕,故称为飞燕。成帝时入宫,为婕妤,极得成帝宠幸,许后废,立为后,擅宠十余年。哀帝立,尊其为皇太后,平帝初年,废为庶人,遂自杀。      地望分布:甘肃天水郡,河南南阳郡,甘肃金城郡,江苏下邳郡,河南颍川郡。      赵姓起源参考之二   赵姓在『百家姓』上排名首位,肇因于此书撰于宋朝,故尊天水赵姓为天下第一姓。赵姓人口数是当今中国第七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在台湾排名第四十二。赵姓出自嬴姓,是古帝王少昊的后裔。赵姓的具体祖先是少昊的裔孙,造父。据传说,造父是西周时著名的驾车能手,并且曾经在华山得到过八匹骏马。他把八匹马驯好以后,一起献给了周穆王。周穆王用这些马,配上上好的马车,让造父驾驶,到处游玩。有一次,他在昆仑山遇见了西王母,流连忘返,呆了好几年。直到听说徐偃王造反,率领三十六个诸侯国一起进攻周都,才慌忙让造父驾车返京。由于造父驾车及时赶回,才让周穆王平定了叛乱,穆王因此把赵城封给了造父作为食邑。从此,造父的后代就住在赵这个地方,并把赵作为姓氏。发展和演变:赵姓早期都是在北方发展。公元前四零三年,赵国建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直到公元前二二二年,被秦国所灭。从秦朝开始,赵姓就逐渐向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发展。到清朝康熙年间,赵姓进入台湾。赵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洪洞,天水,邯郸,东武,南阳,金城,下邳,□川,新安,敦煌,平原,真定,常熟,上饶等。      (待续,下一姓氏为:钱)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ζ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ζ提现即时到账SO.CC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6 12: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14 编辑

 2. 钱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钱」源于彭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姓氏。周朝有官职名「钱府上士」掌管财政,遂以官为氏。相传为古帝颛顼玄孙彭祖(即籛铿)的後代。   家族名人:钱元( 公元887 - 941年 )五代十国时,吴越国的国王,颇建勋绩,一生好儒,招纳贤士。有诗千首。钱一本 ( 公元1539 - 1610年 )明朝易学家,江苏常州人,官至徵御史,因触怒明神宗被斥为民。他钻研河洛书,六经,尤精「易」,和顾宪成在东林学院讲席。钱其深 曾任中共外交部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以来最称职的外交部长之一。地望分布:  江苏彭城郡 (今徐州市),江苏下邳郡 (今江苏西北部),浙江吴兴郡 (今江苏宜兴一带)

  钱姓起源参考之二钱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二位,但是在今天的大陆钱姓是第八十九大姓,而在台湾钱姓是第一百大姓。在『百家姓』中,钱为什么能排名第二呢?因为,据说『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地区一位名儒写的,在宋朝尚未建立时,这里已有吴越国,国主叫钱□。传至钱□时,归顺宋朝,那位名儒将“钱”列在百家姓第二位,表示不忘故国。远祖始于上古,人称“人瑞”的彭祖,他是陆终的儿子,颛顼的玄孙,也就是黄帝的后裔。他有一个后代叫“ 彭孚”,在周代时,作“钱府上士”的官职(负责管理钱财的调度),这是一个重要官职,他的后代于是就以“钱”为姓。因此,钱姓来源于彭姓。发展和演变:钱姓发源于下邳,但是,由于钱姓来源于彭姓,钱氏也把彭城作为郡望之一。此外,钱姓在吴兴也逐渐形成望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也成为钱姓的郡望之一。 (待续,下一姓氏为:孙)

3. 孙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 一、春秋时卫武公的儿子惠孙任卫国上卿,他的儿子名乙,字武仲,以祖父的字命氏。二、楚国有贤臣为敖,字孙叔,其支庶(宗族旁支)以祖字为氏。三、齐国卿士书(敬仲的五世孙,字子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他到乐安,赐姓孙氏。 家族名人

  孙武,也称孙武子,兵圣,是春秋末期军事家,齐国人,著兵法「十三章」。孙子被推崇为兵法的鼻祖,「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学圣典。

  孙权 (公元182-252年)

  孙中山 (公元1866-1925年)字逸仙,别号中山樵,世称中山先生,广东香山县人。清末,因见国势日衰,民族危亡,乃唤起同志,共组兴中会,为革命救国的团体;後递改为中国国民党,被推为总理。致力革命数十年,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终於辛亥一役,推翻满清,建立民国,改国体为民主共和。手创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手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为革命建国的最高原则。民国十四年逝世於北京,二十九年国民政府颁令,尊为中华民国国父。

  地望分布:山东乐安郡 孙姓起源参考之二:富阳孙姓

  孙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姓。在北宋初年编撰的《百家姓》里,赵钱孙李,孙姓排在第三位。孙姓是一个姓源较多的姓氏,仅《新唐书·宰相世系》即记有“出自姬姓”、“出自芈姓”和“出自妫姓”三支。

  春秋时,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生了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武仲为纪念祖父惠孙,以“孙”字为姓氏。

  楚国令尹孙叔敖,字孙叔,他是楚国著名贤臣,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姓氏,形成了又一支孙氏。

  另外一支孙姓的来源是出自齐国的田完之后。

  原浙江省富阳市市志办主任、副研究员王文治说:“公元前123年,那时候,一个田姓,名叫田书, 他任齐国大夫,因讨伐当时一个诸候国有功,那么,齐景公赐他一个姓,姓孙。所以,孙姓是从公元前123年开始,到现在2000年,就是2123年历史。 从孙书到孙权为止,一共出现了29世,也就是29代。孙权以后,到现在为57代,加上孙权以前的代系,一共为84到86代之间。”

  位于富春江畔的浙江省富阳市,这里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的故里,也是孙氏后裔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孙姓作为富阳市的大姓氏,主要分布于龙门、王洲五保、化竹、孙家溪等四十多个自然村中。

  古镇龙门,是富阳市最大的自然村。全村2000多户,6000多人,90%以上是孙姓村民,是孙权后裔的聚居地。孙氏家族成员,世系辈份清楚,按各自的派系厅堂聚族而居。自北宋年代起,孙权的后裔们就开始定居在这里,到现在已有1050多年了。

  孙权51世后裔孙北强说:“ 从北宋年代第一世祖定居龙门起,到现在已经繁衍成39世,6000多人口,下面已经分成七个房,七个房有三个房已经迁到兰溪、诸暨,四个房定居在龙门。那么现在村子里辈份最大的是孙权的49世,那么孙权的最晚的一代是58世。所以,现在是十代同村,四房同居。”

  孙权,字仲谋,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他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后来又在吴蜀之战中,击败刘备。黄龙元年,即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国号吴, 建都于南京。

  王文治说:“富春孙氏,历史上出过很多名人,最有代表性的首推吴大帝孙权。孙权他在位52年,称帝24年,他最大的功绩,除了发展长江中下游的经济、文化、生活、社会发展以外,还派遣人员开发台湾,派遣大将开发海南,疏通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パ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パ提现即时到账SO.CC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6 12: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14 编辑

5.周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 一、周平王儿子烈封在汝州(今河南省),当地人称他周家,便以周为姓。

  二、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将赧王废为庶人,王族亦称为周氏。

  三、唐玄宗李隆基于712年,因避讳「基」,下诏改天下的?姓为周姓。

  四、代北复姓贺鲁氏为周氏。

  家族名人

  周文王 ,周武王

  周勃 (? - 前169)西汉开国功臣,江苏沛县人。为人质仆敦厚,为汉高祖刘邦之重臣,和陈平合谋平吕氏之乱,立文帝刘恒,为一代忠臣。

  周瑜 ( 175-21O)三国东吴大都督,建安十三,联合刘备,火烧赤壁,大破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创造以弱胜强的战例。

  周恩来 (1898~1976)字少山,又字翔宇,江苏淮安人。南开大学肄业,留学巴黎,参加创立中国共产党。归国後,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部代理主任。在中国共产党任军事部长、组织部长、政治局书记。日军入侵後,和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共抗日寇。抗战期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胜利後,至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任中共国务院总理。为人谦朴,为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碎,为中国人民所敬爱的总理。           

  地望分布

    河南汝南郡,安徽庐江郡,湖北寻阳郡,江西临川郡,河南陈留,江苏沛郡,山东泰山郡,河南河南郡 5.周姓起源参考之二周姓是当今中国第九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一。周姓的起源十分复杂,其姓氏来源很多;有的出自黄帝的将领周昌,有的出自商代的太史周任。周姓源于姬氏者,为黄帝之后裔后弃,后弃的裔孙周太王古公,率领族人迁居周原,曾孙姬发攻灭商朝,并建立了周朝。到了周平王时,子姬烈封于汝南,被称为周家,后来就发展成了周姓。周朝的最后一个天子,周郝王,在周朝被灭以后,沦为平民,他的后代,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周姓也有从其他姓改姓过来的,如元代有叫苏卓周的人改姓周,因为住在武功,被称为“武功周氏”;北魏时献帝次兄姓普,在孝文帝迁都时,被改成了周。周姓于西晋年间迁入安徽,于唐代进入福建,到清朝,开始进入台湾。周姓的分布很广,主要聚居地有:汝南,庐江,浔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武功,淮南,永安,文安,华阴,清河,江陵,长安等。 (待续,下一姓氏为:吴)

6.吴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 一、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出奔江南建都於梅里 (江苏无锡) 号称勾吴,武王灭商後太伯的三世孙周章为诸侯。至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二、古公之子虞仲的後裔,虞通吴故为姓。三、齐鲁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吴季礼之後。   家族名人  

  吴起 (前440~前381)战国时卫人。仕魏文侯,领兵击秦,拔五城,拜西河守。後被谮奔楚,为楚悼王相,楚日益强盛。因主张废公族之疏远者以养战士,遂招怨贵戚大臣,後被射死。李克亦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著有「吴子六篇」。

  吴承恩 (?~公元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淮安山阳人。约生於孝宗弘治十三年。性敏多慧,博极群书,诗文雅丽。嘉靖二十三年贡生,授长兴县丞,隆庆初,归山阳,放浪诗酒。身後诗文多散失,邑人邱正纲编纂成射阳存稿四卷,续稿一卷。复善谐剧,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尤以《 西游记 》一书,为明人四大奇书之一,最为脍炙人口。 吴三桂 (1612~1678)字长白,明末清初高邮人。崇祯年间,以总兵镇山海关,李自成陷京师,夺三桂爱妾陈圆圆,三桂乃引清兵入关,破自成,清遂入主中国。三桂受封为平西王,镇云南。後叛清,自称周帝,旋病死。   地望分布:江苏陵郡 吴姓起源参考之二吴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七。吴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源于姬姓吴国,是泰伯、仲雍两兄弟的后人。发展和演变:仲雍的后代,吴王寿梦,有五个儿子,其中第四子季札最优秀。寿梦想把王位传给季札,季札却不肯接受,并且一直跑到延陵。后来,吴国被灭,延陵这一支却保存了下来。因此,大多数吴姓都认为季札是他们的祖先。到唐代,吴姓开始进入福建,广东,至元代,开始进入台湾。吴姓的主要聚 居地有:延陵,濮阳,渤海,陈留,吴兴,汝南,长沙,武昌等。新加坡吴姓名人:总理吴作栋。 (待续,下一姓氏为:郑)

 7.郑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   「郑」源出 出自「?」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臷,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於郑国 ( 在今陕西华县以东 ) 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後,郑武公迁都於新郑,为春秋时的强国。後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於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

  家族名人  

  郑和 (1371~1435)本姓马,小字三保,明云南人。成祖时为太监,赐姓郑,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处,开中外交通最远的航路,宣扬威德,海外诸国争来朝贡。时人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

  郑成功 (西元1624~1662)初名森,字大木,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为明末南安人。父平国公郑芝龙降清,成功遁入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ξ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ξ提现即时到账SO.CC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6 12: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14 编辑

8.王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   「王」源出有许多,帝王的後裔称王子,王孙,遂为氏。

  一 ; 出於「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後,子孙在陈国,齐王田和为其後人。

  二 ; 出於「子」姓。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後。

  三 ; 出於「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後 ; 又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於琅邪 ( 今山东胶南 ) ,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後亦为「王」氏。

  四 ; 秦灭六国後,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

  五 ; 南北朝时,西魏鲜卑族复姓可颇氏。亦改为王氏。

  六 ; 古高丽国君有王氏。

  七 ; 西钳耳族有王氏。

  八 ; 赐姓,如燕王丹的玄孙嘉,在西汉末年王莽当朝时被赐姓「王氏」。

  九 ; 冒姓,如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家族名人  

  王子乔,神话传说中的仙人。汉˙刘向˙列仙传˙卷上˙王子乔: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後,求之於山上,见柏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称为王乔、王子晋。

  王翦 (生卒年不详)战国时秦的名将,频阳(今陕西富平县东北五十里)人。事秦始皇,曾定赵、燕、蓟诸地,後为李信所谗,谢病归里,後信战败,始皇遂用翦策以平荆。

  王昭君 ( 王嫱 ) (生卒年不详)汉秭归人。元帝时选入掖庭,呼韩邪单于入朝,求美人为阏氏,帝以嫱赐之,号宁胡阏氏。晋时避司

  马昭讳,改称明妃。

  王羲之 (321~379)字逸少,东晋临沂(今属山东)人,後南迁为会稽人。尝为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善书法,所写草隶,冠绝古今,以兰亭集序、乐毅论等为最,後人称为书圣。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宋临川人。博览强记,工书画,尤善诗,而文词简练。神宗时为相,改革政治,锐行新法,因反对者众多,没有成功。封荆国公,卒諡文。著有周官新义、临川集、唐百家诗选等。

  王阳明 (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大儒,弘治进士。正德时巡抚南赣,定宸濠之乱。嘉靖时封新建伯,总督两广,破断藤峡贼,卒諡文成。其学以知行合一为主,发挥致良知之教,反对朱熹格物穷理之说,讲心学渊源於宋之陆九渊,世称姚江学派。尝筑室於阳明洞,学者称「阳明先生」,有王文成公全书。  

         

  地望分布

    山西太原郡,山东琅邪郡,山东北海郡,河南陈留郡,山东东海郡,山东高平郡,陕西京兆郡,甘肃天水郡,山东东平郡,河南新蔡郡,河南新野郡,江苏山阳郡,河北中山郡,河北章武郡,山东东莱郡,山西河东郡,甘肃金城郡,四川广汉郡,江苏堂邑郡,河南河南郡,河北河间郡,河南汲郡,陕西冯翊郡,辽宁营州。 王姓起源参考之二王姓是中国五大姓之一,现为中国第一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六。全世界姓王的人大约有一亿。上古时期,东周灵王有太子名叫晋,因为从小就很聪明,还没成年,就已经很出名了。但后来因为在治水的时候,与灵王的意见不和,被灵王废掉了太子的名位。而晋的家人,也一下子从王室成员变成了普通百姓。但为了纪念他们以前的王族身份,便以“王”作为自己家族的姓氏。当然,王姓也不都是晋的后代。但王姓的大多数支派,都是由王族后代改姓形成的。王姓大致是由几个王族姓氏转化来的,包括姬,妫,子,夷等。发展和演变:具体的说,王的起源有周朝的姬姓,商朝的子姓,虞舜的妫姓,以及少数民族的夷姓。姬姓的起源又分为三支,一是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毕高公的后裔,主要居住在京兆,河间;二就是最著名的太子晋的后裔,主要居住在太原,琅邪;三是战国时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国公子无忌之孙卑子的后代,主要居住在泰山。子姓之王,是指商王太丁之子,王子比干的后代,主要居住在汲郡,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河东等地。姒姓之王,是指舜的后裔妫满的后代,主要居住在北海,陈留。王氏的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直到西晋末年,才开始向南方发展。并于明末开始,有王姓迁往台湾。 (待续,下一姓氏为:冯) 9.冯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後,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初封於毕,继封与冯城。其後代逐有冯氏。

  二 ; 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後代。

  家族名人  

  冯谖 ,战国齐人。孟尝君门下食客,曾以食无鱼﹑出无车,弹铗而歌,孟尝君闻而特加礼遇。後冯驩为孟尝君收债於薛城,召债主焚其券,使薛民皆感孟尝君之德。

  冯梦龙 (1574~1646)字犹龙,一字子犹。江苏吴县人,明文学家。崇祯贡生,知寿宁县。才情跌宕,工诗文,通经学,著有戏曲数种,尤以小说《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著名於世,称为「三言」。

  冯玉祥 (1880~1948)字焕章,安徽省巢县人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囜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囜提现即时到账SO.CC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6 12: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14 编辑

10.陈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妫」姓。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後,找到帝舜的後代胡公满 「妫」姓。封胡於陈国,今河南淮阳县。并将其女嫁给他,伺奉舜祠,其後人以国名为姓。

  二 ; 鲜卑族改姓,据《魏书》所栽,南北朝时有代北三字姓侯莫陈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陈。

  三 ; 古代安南 ( 今越南 ) 国王有姓陈。  

  家族名人  

  陈胜 (前?~前208)字涉,秦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人。秦二世时,与吴广起兵,天下之士苦秦苛政,相率归向。旋自立为楚王,势力颇大,後为其部下庄贾所杀。

  陈平 (生卒年不详)汉初阳武(今河南省阳武县东南)人。幼嗜读书,容貌俊美,足智多谋,事高祖屡出奇策。惠帝时,官至左丞相。卒諡献。

  陈寿 (233~297)字承祚,晋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县)人。少举孝廉,除著作郎。撰《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古良史之风。

  陈圆圆 ,本姑苏名妓,原姓邢名沅,字畹芬。幼从养姥陈氏姓,有殊色,後为吴三桂妾。李自成破京师,掳圆圆,三桂遂引清军入关,攻破李自成,圆圆复归三桂。後三桂为滇王,圆圆随往,以女道士卒於云南。

  陈诚(1897~1965)字辞修,浙江青田人。保定军校毕业,曾参加东征、北伐、剿匪、抗战诸役,历任武汉卫戍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主席、远征军司令长官、国防部参谋总长、东北行辕主任、台湾省主席、东南行政长官、行政院院长等职,1954年後当选第二、三任副总统、中国国民党副总裁。

  陈果夫 (1892~1951)原名祖焘,以字行,浙江吴兴人。早岁入同盟会,参与武汉光复、讨袁、护法、北伐诸役。历任江苏省主席、监察院副院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组织部部长、中央评议委员。生平著述,汇辑为陈果夫先生全集。

  地望分布

    河南颖川郡,河北汝南郡,江苏下邳郡,江苏广陵郡,江苏东海郡,河南河南郡。   陈姓起源参考之二:澄海陈姓

  潮汕地区历史悠久,远在四千多年的商周时代,就有“百越”族的分支在这里从事渔猎作业,并逐步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早在秦始皇时期,潮汕地区归属南海郡。后称潮州,到了近代,形成潮汕并称如今陈姓是汕头澄海县第一大姓,那么陈姓人家是从什么时候来到南海之滨的潮汕地区居住的呢?

  陈姓源于河南,到了唐高宗时,陈玫父子奉旨镇守福建的泉州和广东的潮州,把家搬去,定居于闽粤,成为这两地陈姓开基始祖。

  五代十国时,中原动乱不安。居住在河南的陈氏又纷纷入闽,并从福建迁移至广东沿海。就这样一批接一批,连绵不断,使广东的陈姓人烟阜盛,逐渐变得族大支繁。

  潮汕地区曾是近代中国最大的移民口岸,汕头澄海就是著名的侨乡。漂洋过海的潮汕乡亲,一生辛苦劳作,等到老了,落叶归根,又纷纷回到故乡祖居地,安享晚年,并在家乡建基立业。

  陈氏后裔陈作畅说:“我们澄海前美乡姓陈的人家,来这里居住是元末明初的时候,当时的老祖先名字叫陈嘉贵。从川舟带了四个儿子来这里,来到的时候先到我们这里有个自然村叫居美村,以种地、捕鱼为生,后来慢慢家族就发展起来了。”

  到了故居的主人陈慈潢时已经是清道光年间,陈慈潢自幼随父在香港谋生,后创办陈黉利行,并将实业拓展至泰国,专营大米加工和出入口贸易,成为当时泰国商界事业巨头。后儿子接班,陈老先生就回到故乡,修铁路、建学校,乐善好施,带头创建前美新村。

  陈作畅说,从他这辈开始,到了陈慈潢的儿子,大概三代人在这里建了大小十二座房子,现在这里称为陈慈潢故居的是四座。

  广东、福建与台湾只一水之隔,随着陈氏入闽粤,从这里移居台湾的陈氏也开始出现。第一个移居台湾的陈氏,是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陈泽。直至今天,在台南还有他的后裔繁衍。

  陈作畅说:“我们这里人多地少,在家有时生活不好过,所以从陈慈潢他们到泰国办实业以后,趁这个机会,我们好多人也都到南洋去了。去的地方有香港、越南、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也有到台湾去做生意或者到那里办事。”

  自从陈泽开创移居台湾的先导之后,移台的陈氏越来越多,先后有陈元、陈水地、陈永榔、陈忠钦等人到台湾,他们或随军前来,或垦荒求生,都为以后的子孙在台湾生活立下了百年基业。如今,陈姓是台湾第一大姓,与林姓共有“陈林半天下”的美誉。

  陈姓在中国是第五大姓,分布广泛,历史久远,古代时出将入相,为国栋梁者有春秋时代陈乞,汉代陈平,近代则有爱国者、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他们都是陈姓人氏的杰出代表。 陈姓起源参考之三 陈姓是当今中国的第五大姓,人口约五千万,在台湾排名第一;南方人口中陈姓占的比例较高,在闽、台地区更有『陈林半天下』之美称。陈姓出自妫姓。因为陈姓的祖先是舜的后代,在舜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让她们住在“妫”,舜的后代有的就以妫为姓。舜的第三十四代孙,妫满,被周武王姬发封于陈,妫满死后,谥号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彳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彳提现即时到账SO.CC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6 12: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14 编辑

12.卫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和《广韵》云 。周文王的第九子原封於康,称为康叔。周公旦平定武庚之乱後,改封康叔管殷民七族,建立卫国,都治在今河南淇县,後被秦国所灭,遗民以原国名「卫」为氏。

  二 ; 历史上鲜卑族姓氏。据《後燕录》记载,昌黎 (河北昌黎) 鲜卑族有卫氏。  

  家族名人  

  卫青 (前?~前106)字仲卿,汉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时名将,以大将军伐匈奴,立功,封长平侯,卒諡烈。

  卫夫人 (272~349)名铄,字茂猗,晋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为卫恒从妹(一说从女),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书法入妙,师锺繇,擅隶书及正书,王羲之、王献之尝师之。

  

  

  地望分布 :山西河东郡。 卫姓起源参考之二卫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列入一百大姓。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称“康叔”,后来转封卫地,国都在殷商旧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遗民。后来卫国又迁到今天的河南濮阳。卫国被秦所灭后,卫国贵族子孙便以国名“卫”为姓。因此,卫姓出于姬姓,起源于河南。发展和演变:卫姓不仅仅是康叔的后代,古代少数民族鲜卑族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侯也有改姓“卫”的。卫姓从河南发祥 地向外发展,有一支逐步迁移到河东郡,发展成为望族,因此卫姓郡望河东。按,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称“康叔”,后来转封卫地,国都在殷商旧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遗民。后来卫国又迁到今天的河南濮阳。卫国被秦所灭后,卫国贵族子孙便以国名“卫”为姓。因此,卫姓出于姬姓,起源于河南。 (待续,下一姓氏为:蒋)

13.蒋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 。周朝初,周公第三子伯龄受封於蒋国 ( 一说在今湖北省仙居县,一说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 ) 後被楚国所灭,遗民以原国名「蒋」为氏。  

         

  家族名人

  蒋琬 (?~246)字公琰,三国蜀汉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初随刘备入蜀,後为诸葛亮所重,称其为社稷才。亮卒,代亮执政,官至尚书令,封安阳亭侯。以镇静为治,後诏琬屯军汉中,又命开府,加大司马。卒諡恭。

  蒋中正 ( 1887~1975)字介石,学名志清,浙江省奉化县人。肄业於保定陆军学堂,1922年,陈明叛变,卫护国父脱险,後任大本营参谋长、黄埔军官学校校长。参与讨袁、东征,北伐,1928年被推为国民政府主席。日军入侵中国後,经西安事变,旋领导军民联合中国共产党抗战,其间历任中国国民党总裁、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抗战胜利後,政府从陪都重庆还都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1948年当选首任总统,後和中共爆发内战,1949年败退台湾,後建设台湾,1975年病逝台北。

  蒋经国 (1909~1988)浙江省奉化县人。为蒋中正之子。曾留学前苏联,就读於莫斯科中山大学。历任中华民国总统。  

       

  地望分布

    山东乐安郡。  蒋姓起源参考之二蒋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三,在台湾排名第六十三。蒋姓出自姬姓,是西周皇族的后代。西周初年,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伯龄,被周成王封在蒋,建立了蒋国,史称蒋伯。春秋时期,蒋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蒋国子民,就有人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蒋。发展和演变:先秦时期,蒋姓主要在他的发源地河南发展,到汉代时,由于战乱,做官等原因,蒋姓已经发展到陕西,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安徽等地。唐代初年,河南蒋姓有人开始进入福建,到宋代时,已经有蒋姓人在广东定居。明朝,蒋毅庵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成为第一个进入台湾的蒋姓人士。蒋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期思,弋阳,乐安,杜陵,宜兴,奉化,毗陵,公华,会稽,临江,临湖,临苏,浦亭,九江,云阳,函亭,义兴,泉陵,广陵,寿春,平阿,沛县,博昌,平河,电白,泉州,南海等。蒋姓起源参考之三天下蒋姓是一家

  在中国,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姓,常常难以避免被外族冒用的命运。值得蒋姓人氏庆幸的是,在历代姓氏考籍中,至今还没有发现蒋姓被外姓人冒用的记录。这说明天下无二蒋,蒋姓都具有相同的血统,五百年前是一家。

  史书上讲,中国蒋姓的始祖,是3000年前周公的第三个儿子伯龄,他被封于蒋国。当时蒋国的位置,就是现今河南省大别山一带的固始县西北的蒋乡。伯龄的子孙,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以国的名称作为家族的姓氏,而绵延不断地繁衍至今。

  蒋姓后来沿中国的东部往南迁徙,由今天的山东鲁北迁移到江苏宜兴、浙江宁波、福建泉州而至台湾。尤其是汉代以后,蒋姓绝大部分都是出自江苏的宜兴,成为蒋姓家族繁衍最旺的一支。其始祖为山亭侯蒋澄。

  五代后,蒋澄的孙子蒋宗霸到浙江奉化雪窦山附近的小盘山做居士,法名摩诃,从此雪窦山下的这个溪口小镇便有了蒋姓的繁衍。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蒋介石,就是浙江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4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4提现即时到账SO.CC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6 12: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14 编辑

14.沈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 。周朝初,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受封於「沈」(今河南省平舆县北 ) , 因以国名为氏。   二 ; 出自「姒」姓,周朝时又有侯国,沈国,其地在安徽省。此地为另一沈国。      家族名人   沈括 (1029~1093)字存中,宋钱塘人(今浙江省杭县)。博学多才,兼通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算数等。尝出使契丹。著有梦溪笔谈、长兴集等书。   沈周 (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明长洲人(今江苏省吴县)。少从陈孟贤学,及长,博综典籍,诗文俱佳,尤工於画,与唐寅、文徵明、仇英并称明之四大家。著有客坐新闻、石田集、石田诗钞等。      地望分布:浙江吴兴郡。      沈姓起源参考之二   沈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七,在台湾排名第四十。沈姓的起源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出自少昊金天氏。少昊的后代昧,担任水官,被称为玄冥师。昧的儿子台骀,因为治水有功,被封在汾川,后代建立了沈国,国人以沈为姓。第二种,是出自姬姓。周文王的儿子季载,被封在沈,建立了沈国,称作沈子国。后来,沈国被蔡国所灭,沈国的遗民就用沈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沈。第三种,是出自芈姓,是楚国王族的后裔。楚庄王封自己的儿子公子贞在沈邑,贞的后人用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也姓沈。发展和演变:春秋战国时期,沈姓主要在河南,湖北发展,到汉代时,开始有人移居安徽,浙江,唐代初期,有沈姓开始进入福建,南宋时,开始有沈姓迁居广东。明朝末年,沈斯庵迁居台南,首先进入台湾。沈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沈丘,寿春,吴兴,武康,九江,会稽,乌程,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梅州,宁化,建阳,龙岩,清流,延平,连城,上杭,大浦,善化等。      沈姓起源参考之三   台湾沈姓根在漳州   我们这次来到福建省漳州市,遇到了一位退休的沈先生,听说我们想了解台湾沈姓与漳州的关系,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福建漳州沈氏后人沈济清说:“沈家是个老古国的姓氏,历史相当长,有几千年历史。”   椐考证,沈姓是黄帝的后代,出自于古姬姓。史料记载周文王第十个儿子哺季食采于沈国,子孙后来就以沈国的沈字为姓氏。沈国大概在今河南及安徽一带。沈氏得姓后,传至第四十八代孙沈世纪,是唐初汉族开辟漳州的功臣,宋后被朝廷封为武德候。   郑成功在300多年前,去收复台湾, 他为了能得到我们的祖上武德侯祖沈世纪的保佑,他就从漳州,派沈诚总兵,他的部下到漳州大宗祠,把两个金身,一个沈世纪金身,一个李伯瑶金身,为什么有李伯瑶呢,因为李伯瑶李家跟沈家两个在隋唐的时候就结拜兄弟,郑成功对他就更加敬重(希望)能够得到他的保佑,就把两个金身从漳州起奉到台湾去。   沈世纪和李伯瑶的金身被安放在台湾斗南镇建的泰安宫里,如今,凡是沈氏武德侯的后裔,都会定期到泰安宫祖庙去祭拜。   沈氏家族不论历史上还是现代都出了不少名人。尤其在开垦台湾,保卫台湾的历史上留有不可磨灭的一笔。   明朝沈瑞,是漳州人,明末护朝有功,又同郑成功渡台。于台湾殉职。明朝的沈诚,是漳州诏安人,随郑成功赴台湾,又开垦有功沈光文当年渡海到台湾,暗中为郑成功攻台作内应,还被台湾人民称为台湾文献初祖。   沈保桢是深受台湾人民敬重的政治家、军事家。明末的沈全期是朝迁郎中使,被称为“医祖”、“医圣”。   台湾建的泰安宫多年来按照漳州习惯每年举行春秋二祭。   台湾占整个总人口的35.8%是漳州人。   无论事业多么发达,总也忘不了自己的根在这里。      (待续,下一姓氏为:韩) 15.韩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一 ;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於唐邑 (山西翼城 )。因邻晋水,叔虞之子燮( 音 谢 )继位後,称为晋侯。晋穆侯之孙毕万受封於韩原 ( 陕西韩城 ),其後逐有韩氏。二 ; 以国为氏。战国七雄之一有韩国,三家分晋以後,於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 ( 今河南新郑县 )。前 230 年,韩国被秦国攻灭。国族後人有的以「韩」为氏。三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後改为汉字单姓「韩」氏。 家族名人韩非 (?~前234)战国时韩国的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於黄老,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辩说,与李斯同受业於荀卿。曾以书谏韩王而不见用,於是发愤著书五十余篇,号为韩非子。文章峻严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後秦王攻韩,韩王遣非使秦,为李斯所谮,下狱而死。韩信 (?~前196)淮阴人,年轻时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後助汉高祖伐魏、举赵、降燕、破齐,封为齐王,後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伪作云梦之会,擒置咸阳,降封淮阴侯,终为吕后所杀。韩愈 (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儒辟佛老,文章自成一家,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称为昌黎韩愈。卒諡文,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6 12: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14 编辑

16.杨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 。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於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   二 ; 为五胡十六国时氐族姓氏,据《晋书》云 ; 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 甘肃仇池山 )。   三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後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四 ; 出自「扬」姓。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家族名人   杨戬 (二郎神) 杨坚,杨广,杨玉环 (杨贵妃)   杨行密 (852~905)字化源。五代吴国开国君主。庐州合肥人。少为群盗,占据庐州,唐昭宗拜为淮南节度使,封吴王,悉有淮南江东地,在位十五年。後其子溥称帝,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杨业 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汉,骁勇善战,赐姓刘,名继业。北汉亡,归宋,刺代州,积功迁云州观察使,後潘美以忠武军节度使北征,业副之,连拔应、寰、朔各州。会契丹国母萧氏率众南下,复陷寰州,业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偪业赴敌,既战而败,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後杨氏几代杨延昭, 杨文广一直为北宋王朝扞卫疆土,杨家将 的忠勇事为後人传诵。   杨秀清 (?~1856)原名嗣龙,清朝广西桂平人。因与洪秀全约为兄弟,故改名秀清。与秀全同起事,屡败清兵,封东王,太平军号令几全出自秀清,权势颇盛,故世并称洪杨,後为韦昌辉所杀。   杨震宁 (1922~?)安徽合肥人。华裔美籍物理学家,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近代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一九五七年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尚昆 前中国国家主席。      地望分布:河南弘农郡,甘肃天水郡,河南河内郡。      杨姓起源参考之二   杨姓是当今中国第六大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在台湾排名第十。杨姓出自姬姓,出自西周。周宣王姬静之子尚父,被周幽王封在一个名叫杨的地方,建立了杨国。到春秋时期,杨国被晋国所灭,杨国的后人就以国为姓,从此姓杨。而晋国灭杨以后,将杨分给了晋武公的孙子突,突被称为“羊舌大夫”。突的孙子叔向,生了个儿子叫伯石,字食我。食我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 发展和演变:杨石于晋国六卿之乱时被杀,他的后裔逃到弘农、华阴,逐渐发展,成为现在杨姓的最主要的一个支派。此外,杨姓也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的姓或由少数民族改姓形成的。杨姓一开始在陕西,河南一带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迁入福建,并于元朝迁入广东。杨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华阴,修武,河内, 扶风,梅县等。其他名人尚有:杨振宁。      (待续,下一姓氏为:朱) 17.朱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曹」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云 。周武王封曹挟於邾国 (金山东邹县 )。後被楚宣王所灭,其遗族以原国名去邑为「朱」氏。   二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鲜卑姓「渴烛浑」氏,「朱可浑」氏,於北魏孝文帝时南迁洛阳,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家族名人   朱亥 人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魏人,以屠为业。时秦围赵邯郸,魏遣晋鄙率军救赵,因惧秦兵,便留军於邺,逗留观望。魏公子无忌得侯嬴献计盗得兵符,侯嬴又荐朱亥与之同行。至魏营,晋鄙疑信陵君有诈,朱亥即出袖中铁椎击杀晋鄙,夺得兵权,破秦师,遂解邯郸之围。   朱士行 生卒年不详。三国魏颖川(今河南省禹县)人。因感当时所译的般若经文句艰涩,难以理解,决定西行求法,是中国最早西行求法的僧人。   朱熹 (1130~1200)字元晦,後改字仲晦,晚号晦翁,又号晦庵、紫阳。宋婺源人,侨寓建州。曾讲学於建阳考亭,因号考亭,晚筑草堂於云谷山,又号云谷老人。累官宝文阁待制,卒諡文,後世尊称朱子或朱文公。宝庆中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徽国公。其学以居敬穷理为主,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编次著述之书甚多,所注四书,明清科举奉为程准。   朱元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浙江绍兴人。北京大学毕业,英国伦敦大学研究。曾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一生致力於文学的创作与研究,长於散文。著有背影、经典常谈、诗言志辨等。   朱镕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曾任总理      地望分布:安徽沛郡,安徽丹阳,安徽永城,江苏吴郡,浙江钱塘,河南太康,江苏丹徒,河南河南郡 ( 今洛阳 )。      朱姓起源参考之二   朱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四大姓,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三十二。朱姓原作邾姓,出自曹姓。其祖先曹挟,是古帝颛项的后代,被周武王封在邾,建立了邾国。因为邾国比较弱小,就依附于强大的鲁国。到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灭掉,邾国的王室成员逃到沛,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又把“邾”的右半边去掉,就成了朱姓。 发展和演变:朱姓也有另外一个起源,是说帝舜时有一个大臣叫**的,他的子孙也以朱为姓。虽然这一支的时间比较早,但**的后代却没有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ń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ń提现即时到账SO.CC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6 12: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14 编辑

20.许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後,封伯夷的後人文叔与许国,称为许文叔。旧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前533年迁都叶,前524年迁都白羽 ( 今河南西峡县 ),前524年迁容城 ( 今河南鲁山县 )。战国初为楚国所灭,其後代逐有「许」氏。   二 ; 传说帝尧时许由的後代。历史上并无证实记在此人,为神话人物。      家族名人   许由 字武仲,生卒年不详。上古之高士,阳城槐里人。据传帝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于箕山;尧又欲官之,由谓其言污耳,乃洗耳於颍水之滨。死後,葬於箕山顶,尧号为「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   许慎 (58?~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性淳笃,少博学经籍,师事贾逵,专攻古文经学,时人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官至太尉、南阁祭酒。著有五经异义,今已亡佚。又著有说文解字十四卷,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专著,对後世影响很大。   许景澄 (1845~1900)字竹筠,清浙江嘉兴人。同治时进士,授编修。光绪年间出使日、俄、法、德、义、奥等国,庚子时官至吏部侍郎。後因诋斥义和团,触怒慈禧太后,被杀,後得昭雪,追諡文肃。著有外国师船图表等书。   许世友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功臣,传少林寺出身。      地望分布:河北高阳郡,河南汝南郡。      许姓起源参考之二   许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五,在台湾排名第十一。许姓出自姜姓,许姓的始祖是许由,他是炎帝的后代。许由是帝尧时期一位十分有名的贤士,尧因为他的贤德而想要把帝位传给他,但许由不肯,并且逃到箕山隐居。后来,尧又想邀请他做九州的长官,他就跑到□水边洗耳朵,表示不愿意听。许由的后代,就世代居住在许昌。到周武王时,许由的后裔姜文叔被封在许,建立了许国,春秋末期,许国被楚国所灭,许国的国人就有一些用国名自己的姓氏,从此姓许。 发展和演变:许姓最初在河南发展,战国时因为战乱,开始向四周迁徙,发展到了山西,湖北,湖南,河北。到汉代,又扩展到安徽,山东,陕西,云南,江苏,浙江。唐朝初期,河南的许姓开始有人进入福建,到宋末,已经发展到广东。明朝,福建许姓有人移居台湾,更有一些,迁入湖南,广西,福建等地,并且融入当地的少数民族,如侗族,壮族,土家族等。许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许昌,容城,高阳,汝南,长乐,新城,善里,安定,庐江,长安,昌邑,昆明,会稽,谯郡,安陆,晋陵,中山,太原,长沙等。      许姓起源参考之三   我们在地图和很多书籍中可以看到,有些地方的名称是和一些姓氏的来历有关的。比如萧县、上蔡县,它们和萧姓和蔡姓都有着直接的联系。今天我们向您介绍的许姓,它的发源地就在许昌,可以说,许姓的始祖许由和文叔,他们都在许昌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历史的足迹。   在众多姓氏中,许姓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姓氏。它的起源至今已有四千多年了。   说到许姓的起源,在《庄子逍遥游》、《荀子成相》以及《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众多古籍中,都提到了许由其人以及有关他的传说故事。   在上古的尧舜时期,有一位高士叫许由,是昆吾族部落的首领,他以农耕而食,重义轻利,从而广有贤名,尧帝知道后,要把君位让给他,许由不愿做官,就逃到箕山下隐居起来,尧又请他做九州长,他又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种话,最后尧才把君位传给了舜,几千年来,尧舜禅让的千古美谈,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在姓氏专著《急就篇》中,就把许由作为许姓的开山始祖。   据记载,许由带领着他的部落族人主要在今天的许昌市鄢陵县和登封市的箕山一带生活,从此,源自许由的这一支许姓后人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另据《姓氏考略》和《姓源韵谱》记载,另一支许姓的祖先是源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伯夷。   许姓是炎帝神农氏之后,到了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分封诸侯国的时候,周武王把伯夷的后裔文叔封于许地(现许昌市),建立了许国,由于许国比较弱小,经常被郑国和楚国所威逼,所以它的都城就不断地迁徙,到了公元前506年,战国初期的时候,许国就被楚国所灭,许国的子民为了怀念自己的祖国,就以国为姓,从此就姓了许。   现在看来,无论是源自伯夷还是许由,许姓的历史都有数千年了。而这两支许姓的祖先,也同样有着辉煌的历史。有意思的是,这两支许姓的发源地,都在许昌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在中国的历史上,许姓名人为数众多,战国时有一位农家叫许行,他是楚国人,跟随他的数十名学生都身穿布衣,自食其力,以织草鞋,席子为生。许行主张人人必须劳动,任何人都不能例外,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农民的一种朴素的理想。东汉有一位著名的文字学家叫许慎,他集古文经学之大成的著作《说文解字》,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在《说文解字》叙中许慎写到:“曾曾小子,祖自炎神……自彼徂召,宅此汝滨”。意思是我这个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6 12: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14 编辑

22.吕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一 ;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夏朝有「吕」国,在河南省南阳市,周宣王时,吕国改为甫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其後有吕氏。二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比丘」氏,後改为汉字单姓「吕」氏。 家族名人吕洞宾 吕尚吕不韦 (前?~ 前235)战国时秦人。本为商贾,因有功於秦庄襄王,而为秦相,後封文信侯。曾以有孕之姬献给庄襄王,生子政,即秦始皇。始皇时尊为仲父,後与太后私通,畏罪自杀。居相位时,曾使门客著「吕氏春秋」一书。吕布 字奉先,东汉九原人,勇冠三军,武艺超群。为董卓义子,後因董卓暴虐,与王允联手杀董卓,拥兵割据,最後为曹操所擒杀。吕蒙(178~219)字子明,富陂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曾计夺荆州、擒关羽,授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吕光 (337~399)字世明。後凉开国君主,略阳氐人(故治在今陕西省秦安县东南八十里)。初事苻坚,苻坚死後,自称凉州牧,建元太安;後以麟见金泽县,改号麟嘉,称三河王;又七年,改元龙飞,称天王。在位十年,諡号懿武皇帝。吕留良 (1629~1683)字庄生,又名光纶,又字用晦,号晚村,晚号何求老人,清浙江石门县(今崇德县)人,生於明末。著作中含有种族思想,并誓不仕清。死後因牵涉曾静文字,被毁墓戮屍,全家抄斩。 地望分布:山西河东郡,山东东平郡。 吕姓起源参考之二吕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六。吕姓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始祖是伯夷。伯夷为姜姓,是炎帝的裔孙,在尧,舜时期负责制订 和掌管礼法,是四岳的始祖。大禹时期,伯夷因为帮助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建立吕国,被称为吕侯。春秋初期,吕国被楚国所灭,吕国贵族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吕。发展和演变:吕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比如说,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叱吕氏为吕姓,北周时的俟吕陵氏,也被改为吕姓。吕姓得姓以后,商朝末年,吕尚因为辅佐周武王有功,被封在齐,建立了吕姓齐国,使得吕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汉代,吕姓已经分布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并且在北宋时期迁居福建,后来有移居广东,清朝康熙年间,吕姓开始进入台湾。吕姓的主要聚居地有:东平,河东,西阳,寿春,富陂,京兆等。 吕姓起源参考之三吕姓是个古老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尧时掌管四方部落的伯夷,他因为协助大禹治水,因此被封为吕侯,这就是吕姓的开始。吕姓最早居住的地方在河南南阳一带。  吕尚,也就是姜子牙,大概是最早的吕姓名人之一。传说他80岁出山,因协助周武王灭纣有功,因此被封到齐国。从此,从此山东半岛一带也有了吕姓的分布。  那么今天在山东半岛一带吕姓分布情况怎么样呢?在山东文登,我们找到了吕氏后裔吕强,请他带我们去他们的村庄看一看。  据当地的吕姓后人说,文登吕姓的来源也不是出自一处,而是来自好几个支系。吕姓在文登虽然比不上于姓、刘姓等姓氏的人口多,但也并不少见。  文登吕姓后裔吕强:“这一片整个的范围叫梁家沟。但在梁家沟这个范围中还有个吕家庄。梁家沟整个人口约2400多人,吕姓占多少呢,800到1000左右。吕姓最集中的地方在葛家镇吕家集。”   文登吕姓后裔吕新强:“文登现在的吕姓,遍布文登市。大约有9000-10000人口。吕姓集中点在吕家集。文登市吕姓9000人口,吕家集占3000左右人口。”   在文登市葛家镇吕家集,记者走访了村中的几位老者,并找到一份清朝编的吕氏家谱。   记者:“文登吕家集这一支吕姓是从什么地方搬过来的。”   文登吕姓后裔吕以昌:“是从河南省的新安县。”   记者:“原来是元朝推翻宋朝以后,元朝以前是谁?”   文登吕姓后裔吕以昌:“元朝推翻宋的时候,家里房子烧了,搬到河北省三河县。搬到那里去了。后来解散了,又都搬到外地去了。就只有一个万太爷到文登吕家集落户了。”   吕姓后裔:“我是第14世。他比我大一辈,他是第13世。第14世、第13世是怎么算起来的?道光立谱序的时候算起来的。一世、二世、三世,从外地搬来算的。不对。从吕家集开始算,头一辈 来,这一辈就算第一世。你是不是胡说,这个谱序上没有。 那这个序从那里来的?”   两位老人为吕家集吕氏后裔从那一世开始算起争论不休。不过,从时间上推算,第一世应该从19世之前迁入文登算起,到现在也有 360 年左右的时间了, 应该在1640年左右。  这一支吕姓到吕家集后,又先后有几支迁到山东各县,以及东北、浙江、台湾乃至海外等地。由此看来,吕姓与其他姓姓氏一样,历史上迁徙的活动一直未曾停止。  文登吕姓后裔吕新强:“吕姓两口啊。非常勤奋,靠两口吃饭,在学习用功方面非常努力。应该说名人很多。例如吕尚、吕布、吕不韦等。”   文登吕姓后裔吕强:“有句话就是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因为什么呢,他在‘八仙’中占了一仙。作为吕氏一个成员吧,我是相当自豪的。作为吕布来说呢?我是不敢全面地来评价他。在三国时期,他好像是一员猛将。但是又出了另一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6 12: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14 编辑

24.张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张氏,世代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代仕韩,後渐成望族。   二 ; 改姓,三国魏张辽原姓「聂」,改姓「张」。又三国蜀诸葛亮赐南蛮酋长龙佑那为「张」氏。   三 ; 「张」氏自汉代以後,人数渐多,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行有关。道教自称源与黄帝,而盛行「黄帝赐姓张氏」的说法,道教领袖如张角,张鲁等。   四 ; 据《元和姓纂》云 ﹔「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      家族名人   张仪 (前?~309) 战国时魏人。相秦惠王,以连横之策游说六国,使六国背叛纵约以事秦。惠王卒,六国复合纵以背秦,群臣谗之,乃去秦而为魏相,一年後卒。   张良 (前 ? - 前 186)字子房。汉初名臣。本是韩国公子,秦灭韩,良欲为觊齁仇,乃使人击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隐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为高祖策画定天下,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卒諡文成。   张道陵 (34~155)道教的真正创教者,本名陵,东汉沛国(今安徽省宿县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从学者须出五斗米,故世称五斗米道。亦称为张天师。   张飞 (?~271)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国蜀汉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与关羽俱事刘备,号万人敌。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刘备伐吴,飞率兵会合,出兵前为部下所杀。諡桓。   张丽华 南朝陈後主妃,神采艳丽,聪慧强记,後主常抱置膝上,共商军国大事。国亡,与後主俱入井,隋军擒而斩之。後祀奉为十月芙蓉花神。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明江陵人。穆宗时入阁,神宗时为首辅,综核名实,信赏必罚,整饬纪纲,推行一条鞭法,为相十年,海内称治。卒諡文忠。著有太岳集、帝监图说等。   张骞 (?~前114)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   张旭 字伯高,唐代吴(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为著名书法家,以草书最为知名,有草圣之称。其书法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有新风格。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并称三绝。相传他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挥洒落笔,有时以发濡墨而书,故世称为张颠、书颠。   张士诚 (1321~1367) 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苏省泰县)人。元末群雄之一。本从事运盐业,後据吴中,自称吴王,後为明将徐达、常遇春所擒,自杀身亡。   张三丰 生卒年不详。宋武当道士,所创太极拳术,闻名当时,其法传於後世,称内家拳,又称武当派。或作张三峰。(2) 名全,一名君宝,号三丰,明朝辽东懿州(今黑山县境)人,生卒年不详。因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史称其辟谷数月不饥,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时赠为通微显化真人。   张作霖(1875~1928)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民国官至东三省巡阅使,握三省军政大权,为奉系领袖。两次直奉战争,先败後胜。民国十六年称大元帅,在北京组政府。十七年因国民革命军进抵河北,军事失利,退回关外,至皇姑屯被日军炸伤,未几伤重而亡。      地望分布:河南青河郡,河南南阳郡,江苏吴郡,甘肃安定郡,甘肃敦煌郡,甘肃武威郡,河北范阳郡。      张姓起源参考之二   张姓是中国当代第三大姓,人口有七千八百万左右,在台湾排名第四。张姓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黄帝时代。相传,张姓出自黄帝,是黄帝的第五子,挥的后代。挥发明了弓箭,并因此而被黄帝任命为弓正(官名)。弓正,同时也叫弓长,两个字和在一起,就是“张”字了。这,就是张姓的最早由来。春秋时期,又有一个晋国贵族,名叫解张。他的后代,用他的名作为姓,从此也姓张。 发展和演变:张姓除了以上的主要起源以外,还有其他一些起源。如,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为张,三国时魏国明将张辽,本姓聂,改姓张后也成为了大姓。凡此种种,都使张姓不断的发展,壮大。张姓遍布中国各地,其始祖挥的后代世居清河,因此清河成为张姓的主要聚居地。除清河外,还有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沛国,梁国,中山,河内,高平等。张姓在汉代就已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了。到唐代,更是名列天下十大姓之一。至明代,张姓人家已散布在全国一一一三个县,地域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三以上。其他名人:张艺谋、张雨生、张惠妹、张学良等。      (待续,下一姓氏为:孔) 25.孔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子」姓,以王父为字氏,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 ; 孔子,宋微子之後。宋襄公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其叔为叔梁纥,生子孔丘。   二<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6 12:28 | 只看该作者

26.曹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曹是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   一 ; 古代曹姓的後裔,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後,受封於邾国 (今山东邹县 ) ,後被楚国所灭,其子孙或为朱氏,或为曹氏。   二 ;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文王第十三子叔振铎,受封於陶丘。後被宋国所灭,其国人以「曹」为氏。   三 ; 据《新唐书》,为少数民族「昭武九姓」(见「何」氏)之一。隋唐时期,西北突部落建有康居国,其支庶分出小国「曹」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撤马尔罕东北部。其族人有入中原定居者,於汉族融合,用汉姓「曹」       家族名人   曹参 (?~前190)字敬伯,汉初沛人。与萧何同佐高祖定天下,封平阳侯,继萧何为相,一遵萧规。卒諡懿。   曹娥 (130~143)东汉上虞人。其父溺死於江中,不得屍骸。娥时年十四,沿江号哭十七昼夜,投江而死。经五日,抱父屍浮出。世传为孝女。   曹操   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魏武帝之子。汉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父卒,嗣为丞相。建安二十五年代汉即帝位,在位七年。性好文学,博闻强识。作有典论及诗赋函札百余篇。卒諡文帝。   曹植 (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武帝第三子,文帝之弟。十岁能属文,甚得武帝宠爱。文帝立,忌其才而不重用,封陈王。植才思捷,词藻富丽,尤长於诗。六朝诗人多受其影响,谢灵运尝言: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卒諡思,世称为陈思王。著有曹子建集十卷。   曹雪芹 (1719~1764)名沾,字梦阮,号芹溪、芹圃,清汉军正白旗人,曹寅之孙。工诗善画。本世家子,後家道中落,因追怀往昔,相传著《红楼梦》八十回,未成病卒。高鹗为续作四十回,合为一百二十回,盛行於世。   曹国舅 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学道山岩间,遇锺离权、吕洞宾二仙而得道。因相传为宋曹太后之弟,故称为曹国舅。      地望分布:安徽焦郡,江苏彭城郡,山东高平郡,山东巨野郡。      曹姓起源参考之二   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二,在台湾排名第五十八。曹姓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古帝颛顼玄孙陆终的后代。陆终有六个儿子,其中第五个名叫安,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曹,他的后代就有人把曹作为自己的姓。曹安的后代曹挟,被周武王改封在邾,建立了邾国。战国中期,邾国被楚国所灭,国人就有人用曹作为自己的姓氏。曹姓的另一个来源是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把曹挟改封到了邾,同时把自己的弟弟振铎封在了曹,建立了曹国。战国时,曹国被宋国所灭,有些国人也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姓曹。 发展和演变:曹姓还有其他两个来源。一是在现在的乌兹别克,曾经有过一个曹国,当地人有的人迁居中原,就以曹为姓。另外一个来源比较有名,东汉时期,曹参之后曹腾,官至大鸿胪,无后,死后由养子曹嵩继任。曹嵩原来姓夏侯,过继给曹腾后改姓曹。曹嵩的儿子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先秦时期,曹姓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江苏一带,汉代迁至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唐代,曹姓开始进入福建,广西,到明代,开始迁居广东,清朝雍正年间,曹姓有人开始移居台湾。曹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谯国,彭城,高平,巨野,沛县,杜陵,山阳,上虞,新野,扶风,吴兴,谯县,桂州,梅州等。      (待续,下一姓氏为:严) 27.严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避讳改姓。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严氏本为庄氏。战国时楚王侣,谥号为「庄王」,其支庶子孙逐有庄氏。东汉时,汉明帝为刘庄,为讳避皇帝的名讳,令庄氏改姓「严」氏 ( 「庄」 ,「严」两字同义 )。西汉时的庄光後改为严光。魏晋之际,有复姓本姓「庄」者,故有庄,严二氏之分。 家族名人 严嵩 (1481~1568)字惟中,号介溪,明江西分宜人。世宗时为相,揽权贪贿,斥戮异己,後被劾罢官,以子世蕃仍纵恣,籍没,寄食墓舍而死。嵩善书,工诗文,著有钤山堂集。地望分布:甘肃天水郡,陕西冯翔郡,陕西华阴郡。 严姓起源参考之二严姓在大陆并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湾姓是第八十八大姓。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楚国国君“侣”,生前十分有作为,是春秋五霸之一,死后谥号为“庄”,是为楚庄王,他的子孙后代就有以庄为姓的。东汉明帝时,为了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庄姓纷纷改姓严姓,因为庄,严两字意义相近。到了魏晋,又有人改回庄姓,从此,庄,严二姓并存。因此,严姓起源于庄姓。而严姓的远祖则是 楚国的国君楚庄王。发展和演变:严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天水,冯诩,华阴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严姓世称天水望,冯诩望,华阴望。 严姓起源参考之三:“庄严一脉”话严姓 这里是距福州不远的阳岐,小村庄内居住的大部分是严姓人家。  说起严姓,就不得不首先提到庄姓。  庄与严二字,组成的庄严一词,表示着一种肃静的意思。奇妙的是,用这两个字来表示的中国姓氏,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的严姓是由庄氏改姓来的,所以有一部分严姓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6 12:33 | 只看该作者
30.魏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毕公高之裔孙毕万,在晋国为大夫。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封毕万於为邑 (今山西芮城县 ) 。毕万裔孙魏斯,与赵,韩,三家分晋,各自建国。魏斯建魏国,都安邑 ( 山西夏县 ) ,为魏文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原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名为氏。   二 ; 据《史记》记载,秦国穰侯魏冉,奔出自芈姓,後改为魏氏。      家族名人   魏无忌 (?~前243)战国时魏昭王的幼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天性仁厚,好养士,有贤名,曾用侯嬴计,却秦救赵;秦伐魏时,率领五国兵归救魏,大破秦兵,声名威振天下。後被谗废用,遂抑郁不乐沉迷於酒色,不久即因饮醇酒多近妇女,病酒而死。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楚春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因魏安厘王封其地在信陵,故亦称为信陵君。   魏徵 (580~643)字玄成,唐曲城(今山东省掖县)人。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谏诤剀切,累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後总修周、隋等史,多所损益,时称良史。以疾卒於官,諡文贞。      地望分布:河北巨鹿郡,山东任城郡。      魏姓起源参考之二   魏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七,在台湾排名第四十八。魏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父亲周文王姬昌的庶子,毕公高在毕,子孙以毕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毕国逐渐衰弱,最后灭亡。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在晋国当官。因为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时立了大功,被晋献公封在魏。毕万的后代中有个叫毕都的,最后正式建立了魏国,被称为魏武子。魏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被秦国所灭,灭国后,魏国子民就有人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魏。 发展和演变:魏姓还有一些其他来源。比如说,魏姓有一支是出自芈姓,是秦国大臣魏冉的后代,因为魏冉的祖先姓芈,所以说魏姓有一支出自芈姓。此外,宋代有本来姓高的人,也因为某些原因而改姓魏,如魏了翁本来就姓高。魏姓早期主要在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发展,到汉代,魏姓已经发展到了江南一带,唐代初年,魏姓开始进入福建和广东,并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人迁至台湾。魏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钜鹿,任城,大梁,信陵,清河,沛县,会稽,上虞,义阳,南昌,宁化,长乐,上杭,龙川,揭阳,海丰,新竹等。      (待续,下一姓氏为:陶)      31.陶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一 ; 以地名为氏。据《姓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 ( 尧帝 ),居於陶邑 ( 山东定陶县 ) ,其後有陶氏。二 ; 以官为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朝初年,虞阏之父虞思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其後有陶氏。 家族名人 陶侃 (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链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陶弘景 (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於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谘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諡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陶潜 (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元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地望分布: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姓起源参考之二:帝尧封陶、子孙为姓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80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  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6 12:34 | 只看该作者
33.戚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以邑名为氏。据《姓谱》所载,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食采邑於戚邑 ( 河南濮阳市 ) ,其後有戚氏。国亡後,子孙逃往东海。      家族名人   戚夫人 生卒年不详。汉高祖的宠姬,生赵王如意。高祖屡欲立为储君,不果。高祖崩,,吕后酖赵王;杀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於厕所中,称为「人彘」。   戚继光 (1528~1585?)明代定远人,一说蓬莱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历官浙江参将、福建总兵官等,平倭寇,功最著,总理苏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节制严明,边备修饬,後改官广东,罢归,卒諡武毅。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记、止止堂集等。      地望分布:山东东海郡。      戚姓起源参考之二   戚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时候,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城(今天的河南濮阳),其支系子孙就世代以封地名“戚”为姓。 发展和演变:戚亡国以后,其子孙后代逃到山东东海,并且逐步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戚姓世称东海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谢)         34.谢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一 ; 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宣王分封其舅父申伯於谢国,在河南唐河县,後子孙以国为氏。二 ; 据《旧唐书.文苑传》所载 ; 唐代谢偃的祖父孝政,本姓直勒氏,是鲜卑族人,後改姓为「谢」氏。 家族名人 谢安 (320~385)字安石,东晋阳夏人。少有重名,徵辟皆不就,隐居东山,年四十余,始出为桓州司马。淝水之战任征讨大都督,指导策划,克敌有功,累官至太保,卒赠太傅,故世称谢太傅。谢玄 (343~388)东晋名将,谢安侄子,阳夏人,字幼度,具经国才略,以精锐八千,破前秦苻坚百万大军於淝水,拜前将军,封康乐县公,卒諡献武。谢灵运 (385~433)南朝文学家,谢玄之孙,小名客儿,时称谢客。袭封康乐公,又称谢康乐。少好学,工书画,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性好山水,肆意遨游,所至辄为题咏,以致其意。其诗开创山水写实派风格。初为太尉参军,後徙广州,有诗传世。 地望分布:河南陈留郡。 谢姓起源参考之二谢姓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古老,而且有着显赫声望的姓氏。在河南省南阳这块当年被称为谢国古邑的地方,仍然居住着谢氏的子孙,他们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过着平和而安祥的生活。   南阳市谢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谢振祥:早在四、五十万年以前,白河的上游就是“南召猿人”的聚居地,再往南,中游黄山一带,是仰韶文化的遗址。紧接着再往南到了独山实名谢山之下,沿白河两岸,包括宛城区、卧龙区、唐河和新野县的一部分地区,聚居着一大批谢姓人群,他们在这里长期繁衍生息,人口逐步增多,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部落方国。  据谢姓自己的家谱记载,他们的始祖是一个叫申伯的人,是周宣王的王后兄弟。当年,申伯以国舅的身份在河南领到一份封地,称为谢国。后来,申伯失去了爵位,他的子孙便以国名谢为姓了。世居在古谢国的谢氏后人,不断繁衍生息,成为当地的旺族。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不断向各地播迁。其中,陈郡阳夏(河南太康)的谢姓是非常值得一提的。阳夏是谢姓的主要郡望,阳夏谢姓涌现出谢安、谢玄、谢灵运等杰出人物。  有句成语叫“东山再起”,它讲的是谢安的故事。才华横溢的谢安,起初不愿做官,整天与书法家王羲之等好友在东山以文会友,不问国事,朝廷多次召他都被他拒绝。后来,国家濒临灭亡的危险,四十多岁的谢安这才决定东山再起。出山后,谢安举贤不避亲,任命侄儿谢玄统领军队,积极备战,终于在淝水大战中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军事奇迹,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也都由此而来。明朝末年,有一批谢姓先人从广东、福建渡海东行,登上了台湾岛,居住在台南。以后,又有谢氏入居彰化、台北,苗栗,随着入居台湾的谢姓队伍不断扩大,谢姓也逐渐成了当地的望族,如今被排列为第13位。谢姓后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没有忘记他们的祖居地在河南南阳。  南阳市谢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谢海亭:我和谢汉儒先生有过多次接触,谢汉儒先生是世界谢氏宗亲总会的会长,现居住在台湾的台北市,曾多次来我们大陆,在好多场合谢汉儒先生不止一次地向我们讲过,世界各地姓谢的根在大陆,发祥地在河南省南阳。   南阳市侨务办公室主任傅光宇:这几年,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接待了世界上来自八个国家和地区的谢氏宗亲,他们到南阳之后对故土的感情特别深刻,我亲眼看到他们有的人捧一把故土,流着热泪,真是感到回到家乡的感觉,不少的谢氏宗亲说,我们真是回到家了,我们的根就在南阳。   许多年以前,谢姓的子孙曾经带着祖先的荣耀和梦想,与谢家的堂号离开家乡。多少年后的今天,飘泊在海外的谢姓游子,满怀着对故乡的眷恋又踏上了归途。 谢姓起源参考之三谢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四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十三。谢姓出自任姓,有黄帝的后代和炎帝的后代两种。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第七个姓任。任姓一共建立了十个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6 12:34 | 只看该作者
36.喻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西汉时,苍梧太守谕猛,始改姓为「喻」。东晋时有谕归,本为喻猛之後裔,改姓为「喻」。此後史书无谕姓,晋改为喻」。   二 ; 赐姓,据《宋史.儒林传》所载,南宋时有愈,为梁愈药之後,皇帝赐姓为「喻」。      家族名人   喻猛 字骄孙,东汉人,和帝 (89-104) 时任苍梧太守,以清白为治,郡人颂之。      地望分布:湖北江夏郡,江西南昌郡。      喻姓起源参考之二   喻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远祖起源于春秋时期,据说是郑国贵族的后裔。发展和演变:东汉时期,苍梧太守谕猛改“谕”为“喻”姓。到了,东晋时期,喻猛的后裔谕归,也改姓“喻”姓,从此,史书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谕姓,到了晋代,全都改成了“喻”姓。在宋朝时候,宋朝人俞樗,进士出身,多才多艺,是梁俞药的后代。被皇帝赐姓为喻。喻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河东,江夏,南昌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喻姓世称河东望,江夏望,南昌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柏)      37.柏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有柏国 ( 河南西平县 ) ,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名为姓。又据《史记.秦本纪》所载,大费拜受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训服,是为柏翳,舜赐姓为「嬴」。      家族名人   柏濩 神话传说中的蜀王。《汉˙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後代名曰柏濩,後者名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   柏高 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山海经˙海内经》: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 ; 「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於天。郭璞˙注:「柏子高,仙者也。」      地望分布:河南魏郡,山东济阳郡。      柏姓起源参考之二   柏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柏姓起源非常古老,上古时期有古帝柏皇氏,其子孙就以柏为姓。还据说,舜时,大费受命辅佐舜帝,调训鸟兽,鸟兽驯服,是为柏翳,舜帝赐他姓“嬴”,他的后代,也有以“柏”为姓的。发展和演变:柏姓起源非常古老,上古时期有古帝柏皇氏,其子孙就以柏为姓。      (待续,下一姓氏为:水)      38.水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晚出的姓氏之一,据《姓氏五书》云 ; 水是当指水为氏,如河氏,淮氏,湖氏之类。清代浙江鄞县多水氏。或为水丘氏所改。      家族名人   共工氏 古代神话中人物,自称水德,相传为水姓之祖。古代水官亦称共工。      地望分布:浙江吴兴郡,浙江临安郡。      水姓起源参考之二   水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水姓起源非常古老,据说是大禹的子孙,大禹治水,其子孙有很多做了水官,他们负责掌管湖泊,江河,后来 他们的后代就以水为姓。也有一些古时候住在江河边上的人,他们的后世子孙也以“水”为姓。也有认为水姓的祖先是共工的,共工是黄帝时候负责掌管水的水官。发展和演变:浙江鄞县以前有古姓水丘,在清朝有很多就改姓为水的,在今天水姓多聚集于浙江一带,尤以吴兴,临安为盛。水姓逐渐在这两个地方发展成为望族,世称吴兴望,临安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窦)      39.窦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窦」出自「姒」姓。已事为氏,据《风俗演义》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夏朝夏后氏帝相失国被杀。其妃有仍方怀孕,从「窦」中逃出,奔归娘家有仍 (山东济宁市 ),生有遗腹子少康。後少康中兴,为夏王。二子曰「杼」,曰龙」,留居有仍,逐为「窦」氏。又 ; 古代氐族 (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一带)亦有「窦」氏。      家族名人   窦太后 (前205 ~ 前135)中华帝国黄老学派的最後一个代表人物,名「漪」,河北清河郡观津人,在吕后时被选入宫。吕后赏赐每个诸侯王宫女五名,窦漪也在被选之列。因家在清河,窦姬请求分配的宦官把她分到离家较近的赵国去。但宦官把事给忘了,她被分配到代国去,就这样她到了代国,但代王刘恒非常喜欢她,和她生了刘启和刘武。窦姬信奉黄老之学(道家学说,「黄」指黄帝,「老」指「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宽政待民) 在她的影向下,景帝刘启以黄老治国,在以後的日子里黄老思想成为治世的主流思想直到窦太后逝世为止,历经「文,景」二朝,再她逝世前汉武帝也不敢重用儒生。   窦宪 (? ~西元92)字伯度,东汉平陵人。窦融之曾孙。和帝时曾出塞三千里,大破匈奴,乃令班固作铭,刻石燕然山上,纪汉功德。还拜大将军,族党满朝,後因专权用事,为和帝赐死。   窦建德 (573~621)隋朝漳南人。隋末据河北,自称夏王,为唐太宗擒杀。      地望分布:陕西扶风郡,河北观津郡,河南河南郡。      窦姓起源参考之二   窦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窦姓起源古老,远祖始于夏朝。是大禹的后代。源于姒氏。夏朝国君相被杀后,到了王妃逃出窦地,逃回娘家有仍,生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6 12:35 | 只看该作者
40.章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章」出自「姜」姓。已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太公(姜尚)支孙封国於「鄣」(山东章丘县),公元前664年被齐国所灭,子孙去邑旁为章氏。      家族名人   章邯 生卒年不详。秦代名将,与项羽战於钜鹿及棘原,却因赵高专权,拒却章邯所请,遂降羽,被立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於废邱;後为汉将韩信所灭。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县)人。乾隆进士,官国子监典籍。精於史学,以纂修方志,名重於时。所著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史籍考等。      地望分布:江西豫章郡。      章姓起源参考之二   章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远祖始于春秋时期,周朝开国功臣姜太公的支系子孙被封在鄣地(今山东章丘县)。公元前六六四年,鄣国为齐国所灭,鄣国君主后代就去掉“鄣”字的“邑”边旁,以章为姓。因此,章姓出自齐国公族之姓,姜姓。发展和演变:章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河间,豫章两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章姓世称河间望,豫章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云)      41.云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云」出自「妘」姓。以国名为氏,据《左传》所载,古代「妘」国,亦作「郧」国,故址在湖北郧县,後为楚国所灭,其後有「云」,「芸」,「郧」,「员」氏。   二 ﹕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牒云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後,定居中原,代为汉姓「云」氏。      家族名人   云英 唐代女子,相传遇裴航於蓝桥驿,遂结为夫妻,後夫妇俱入玉峰,食丹仙去。      地望分布:河南河南郡。      云姓起源参考之二   云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如前一百大姓。云姓起源于□姓,后来又去“女”为“云”姓。发展与演变:春秋时有诸侯国□国,又称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共分出四个姓,“云”,“郧”, “芸”和“员”。另一支云姓起源于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当时,有鲜卑族代北牒云氏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定居洛阳,后代改姓“云”姓。云姓后来迁往琅琊郡,并逐步发展成为当地望族。      (待续,下一姓氏为:苏)      42.苏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一 ﹕「苏」出自「己」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武王时,司寇忿生,受封於苏国,後迁於温,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族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氏。二 ﹕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後,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苏」氏。 家族名人   苏秦 (前?~前317) 字季子,洛阳人,战国时纵横家。与张仪同学於鬼谷子。早年曾外出游说,然穷困而归,後佩六国相印,为纵约长,使秦不敢东出函谷关,达十五年之久。後客於齐,被杀。苏武 (前143?~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人(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武帝时出使匈奴,单于胁降,不屈,被留十九年,仍持汉节。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始得还,拜典属国。宣帝立,赐爵关内侯,图形麒麟阁。其著作流传於今者,有诗四首、答李陵诗及别李陵等。三苏 宋苏洵与二子苏轼、苏辙皆有文名,世称为「三苏」。宋˙苏轼˙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诗四首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舌问三苏。」醒世恒言˙卷十一˙苏小妹三难新郎:「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称他父子,谓之三苏。」苏轼 (1038~1101)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为苏洵长子。诗、词、文、书、画均有名,为文雄浑奔放,诗亦清疏隽逸,为北派大宗。王安石倡行新法,轼上书痛陈不便,得罪安石,被连贬数州。在黄州时,筑室於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後累官至端明殿侍读学士。卒諡文忠。著有东坡集、东坡词等。 地望分布:河南河内郡,陕西扶风郡,陕西武功郡。 苏姓起源参考之二苏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一,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三。苏姓出自古帝王颛顼高阳氏,是陆终长子昆吾的后代。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长子姓己,名樊,在夏朝时被封在昆吾,因此叫昆吾氏。昆吾有个儿子后来被封在苏,建立了苏国,他的子孙因此而姓苏。后来,昆吾的后代中有个叫苏忿生的,被周武王封在温县,建立了苏国。后来,苏国被灭,苏国的子民就用苏作为自己的姓氏。 发展与演变:苏姓世居河内,先秦时有一支徙居湖南,湖北,西汉时期,有苏姓开始迁居陕西,山东,广东等地,晋朝时,更是发展到河北,江苏,浙江。唐代,苏姓开始进入四川,福建,北宋年间,苏姓扩展到了云南,台湾。苏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温县,河内,洛阳,武功,扶风,杜陵,平陵,北海,桂阳,襄阳,邯郸,蓝田,赵郡,漳州,同安,新化,梅州,仙游,兴化,泉州,晋江,南安,永春,龙溪等。 (待续,下一姓氏为:潘)      43.潘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23:32 | 只看该作者
44.葛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葛」出自「嬴」姓。以国名为氏,夏代,有诸侯方国「葛」国,在今河南长葛县,《孟子.腾文公》载; 汤居毫,与葛伯为邻。其後有葛氏。   二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贺葛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後,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葛」氏。又传说葛氏为「古葛天氏之裔」,或云在伏羲之前。      家族名人   葛天氏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其治世不言而信,不化而行,是远古社会理想化的政治领袖人物。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无怀氏之民欤,葛天,韝坏谢」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昔葛天騧离膉炕玄鸟在曲;黄帝云门,理不空绮。」   葛洪(约250~330)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好神仙导养之法,元帝召为丞相掾,因平贼有功,赐爵关内侯。著抱朴子一书,述链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又相传为油漆工的祖师爷。      地望分布:河南顿丘郡,安徽梁国郡,江苏句荣郡。      葛姓起源参考之二   葛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有一句“葛天氏之民欤?”葛天氏是上古的一个部落,传说这个部落后代,就以部落名“葛”为姓。据说这个部落比伏羲还来得早。发展和演变:夏代有诸侯国名葛国,是夏朝的盟国,商汤为了起兵反夏,决定逐步消灭夏朝的力量,于是就攻灭了葛国,其后代子孙以国名“葛”为姓,以作纪念。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葛贺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葛”。葛姓后来在梁国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梁国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奚)      45.奚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奚」出自「任」姓。据《姓源》载;夏朝奚仲任车正(掌管马车的官),原职於薛(山东滕县)後迁於邳(山东微山县),其後代以「奚」为氏。   二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薄奚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後,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葛」氏。      家族名人   奚容蒧 春秋时卫国人,志气英迈,为孔子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人之一。      地望分布:安徽焦国郡。      奚姓起源参考之二   奚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奚姓起源于夏朝。黄帝的后代奚仲出任夏朝的车正(掌管车辆的官职),奚仲本身据说也是车辆的发明者,车正这个官职十分重要,古代只有贵族才能够坐车,因此,这个官职,只有王族可以掌握。奚仲因功被封于“奚 ”,因此,奚仲的子孙后代就以封邑的名中的“奚”为姓。发展和演变:奚姓并不都是黄帝后人,在历史上鲜卑族拓跋氏的后代有改姓奚的,在代北地区有少数民族达奚氏、薄奚氏也改姓“奚”,都是随同北魏孝文帝南迁到中原后改汉姓,慢慢融合进中华民族的。奚姓后来在谯国郡发展成望族,世称谯国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范)      46.范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范」以邑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後,在周为唐杜氏,迁於杜邑(陕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逃奔晋国担任士师。曾孙士会。食邑於范邑(河南范县),世称范武子,子孙逐有范氏。      家族名人   范雎(前?~前225)字叔。战国时策士,魏人,善口辩,以远交近攻的策略游说秦昭王,昭王悦,官拜秦相,封应侯。   范增 (前275~前204)秦末巢(今河南省睢县南)人,项羽的谋士,辅项羽称霸诸侯,羽中汉反间而疑范增,遂弃羽而归,疽发於背而卒。亦称为亚父。   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北宋名臣,吴县人,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曾做「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後天吓人之乐而乐」。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卒諡文正。   范成大( 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宋江苏省吴县人,有文名,尤工诗,与陆游、杨万里齐名,官至参知政事。著有石湖集、揽辔录、桂海虞衡志等。      地望分布:山东高平郡。      范姓起源参考之二:范家风范   范字单从字义上看,有模具、规范和规矩的空间意义,但作为人的姓氏来讲,除了上述的空间意义,而更多的是人的表率内涵。如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不朽的做人准则。范家之所以出现范仲淹这位先忧后乐的人物,是否与范家的风范有关呢?   据史书记载,范氏得姓较早,范氏始祖,远可追溯到四千多年以前的圣君唐尧。尧的这支后世子孙,经历舜、夏、商诸代,称为唐杜氏。入周后,被改封于杜。不久,为周武王所灭。杜伯之子温叔逃至晋国,被任为士师,并因官命氏而改姓为士。传至其曾孙士会的时候,被任为晋国的上卿,食采于范。从此之后,士会的子孙便按照当时“以邑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23:33 | 只看该作者
49.鲁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谱》和《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於鲁国(山东),传三十四代,九百余年,至鲁顷公时,灭於楚国,迁至下邑,子孙逐以国名为氏。      家族名人   鲁仲连 战国时齐人。曾游於赵,为赵国解除危难,平原君欲赠与千金却推辞不受。喜替人排难解纷而不肯仕宦任职。後称替人解纷排难的人为鲁仲连。如:他是个古道热肠的鲁仲连,专门替人排解纷争。亦称为鲁连。   鲁肃 (173~217)字子敬,东城人(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三国时名将,个性方正严谨,富而好施,长於文章,思虑深远,有过人之明。在赤壁之役,建议结合刘备来抵御曹操,并辅佐周瑜大败曹军,为孙权所器重,官拜奋武校尉,转横江将军。   鲁迅 (1881~1936)中国现代小说家。浙江省绍兴县人,本名周树人。作品思想深刻,具体反映中国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在艺术上,融冶中外小说的技法而别开新局,好以讽刺的笔法,针砭中国社会的病态与人性弱点。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编为鲁迅全集二十卷。      地望分布:陕西扶风郡,河南新蔡郡。      鲁姓起源参考之二   鲁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鲁姓起源于周代,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于鲁国(今山东曲阜)。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他作为西周初期朝廷手握重权的要员,与另一个兄弟召公一起辅佐周成王,为周朝初期的繁荣,作出很大的贡献,因此功劳,周成王封他的儿子伯禽去鲁国,鲁国在春秋战国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国家,出过孔子等很多人才,直到战国后期,鲁国被楚国所灭,其鲁国公族子孙后代为纪念故国,遂世代以“鲁”为姓。因此,鲁姓起源于周王朝王室之姓,姬姓。 发展和演变:鲁国灭亡后,被迁移到下邑,后来逐渐迁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扶风,新蔡两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鲁姓世称扶风望,新蔡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韦)         50.韦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出自「祁」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在夏朝为御龙氏,在商朝为豕为氏。又《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豕韦国(河南滑县南)之後有韦氏。   二 ﹕据《汉书.西域传》所载,汉代疏勒国亦有韦氏。   三 ﹕传说秦汉之际韩信曾藏身於南粤(两广一带)为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为姓。今广西僮族多韦氏。又传说颛顼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封其别孙元哲於豕韦。      家族名人   韦昭 (204~273) 字弘嗣,三国吴云阳(今江苏省丹阳县)人。好学能文,孙皓时为侍中,领修国史,因持正敢谏为孙皓所杀。所注孝经、论语、国语,均有名於世。   韦庄 字端己,生卒年不详,前蜀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人。本为唐末进士,後入蜀依附王建,掌书记。及王建据蜀称帝,蜀开国制度皆庄所定,累官吏部尚书,同平章事,諡文靖,工诗词。著有浣花集,所为秦妇吟长诗,尤有名於世。      地望分布:陕西京兆郡。      韦姓起源参考之二   韦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远祖起源于夏代,夏王少康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其子孙后代就以其封地名“豕韦”为姓氏。后来又逐步从复姓“豕韦”改姓为单姓“韦”。 发展和演变:西汉时,功臣韩信被杀,萧何让蒯彻把韩信的儿子藏到南粤,取『韩』字的一半,改姓韦。今广西壮族多韦姓者。又据汉书西域志记载,西域大国疏勒国也有国人以“韦”为姓。韦姓在京兆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京兆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昌)         51.昌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出自「妊」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传说上古有昌意,为黄帝之子,「嫘祖」(黄帝的后)所生。      家族名人   昌意 黄帝二十五子中的其中一位,为嫘祖所生,其後代为「昌」氏。   昌容 为殷商王之女,修道於常山,食蓬萦根二百余年,颜如二十许。能用紫草来染工,挣德的钱用来给有病的人。      地望分布:河南汝南郡,山东东海郡。      昌姓起源参考之二   昌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昌姓起源十分古老,一般有二种说法:一、黄帝有二十五子,为四母所生,黄帝把他们分成十二个胞族,赐给他们十二个姓。昌姓是妊姓的后代。二、黄帝的一个儿子名叫“昌意”(为嫘祖所生),他的子孙后代遂以他名字中的“昌”为姓。发展和演变:昌姓后来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东海郡发展,逐渐形成望族,世称汝南望,东海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马)         52.马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出自「嬴」姓,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年),赵国大将赵奢因战公,受封於马服(河南邯郸),称为马服君。其後有马服氏,简为马氏。   二 ﹕据《金史》所载,西域人马庆祥,入居临洮狄道,逐以马为氏。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23:34 | 只看该作者
 61.酆姓起源参考之一   「酆」源出: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文王第十七子受封於酆国,称为酆侯,其後以国为氏。      家族名人   酆寅初   元末明初人,字复出。博学多才,不愿为元朝做官而隐居,洪武年间任国子司业,後弃官,活至105岁。      地望分布:陕西京兆郡。      酆姓起源参考之二   酆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远祖始于周代,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受封于酆地(今湖南永兴县北),封为侯爵,称酆侯。其子孙后代就世代以国号“酆”为姓。因此,酆姓出自周朝王室之姓,酆姓起源于姬姓。 发展与演变:酆姓在京兆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京兆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鲍)      62.鲍姓起源参考之一   「鲍」源出:   一﹕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夏禹後人,杞国公子敬叔,到齐国出任,食邑於鲍邑。因以鲍为氏。其子鲍叔牙,曾孙鲍国,世代为上卿。   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俟力伐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後,定居中原,代为汉姓「鲍」氏。又代北复姓有「鲍俎」氏。      家族名人   鲍叔牙   春秋齐大夫,生卒年不详。少与管仲友善,知管仲贤而贫,分财多与;後鲍叔牙事齐桓公,管仲事公子纠,公子纠死,管仲囚,鲍叔牙乃荐管仲於桓公,卒佐桓公成霸业。世多称其知人而笃於友谊。   鲍靓 神仙太守 鲍姑      地望分布:山西上党郡,山东东海郡,山东泰山郡,河南河南郡。      鲍姓起源参考之二   鲍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据元和姓纂上说,春秋时,夏禹的后代杞国公子鲍敬叔去齐国做官,被拜为大夫,受封于鲍邑(今山东丙城东),因而其后代以封地名“鲍”为姓氏。其子鲍叔牙,其曾孙鲍国,世代为齐国上卿。发展与演变:据魏书官氏志上说,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代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俟力伐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与汉族融合,遂改姓“鲍”。另外,同时还有,代北的少数民族“鲍俎氏”也有改姓鲍的。鲍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上党,东海,泰山,河南四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鲍姓世称上党望,东海望,泰山望,河南望。其中山东东海,泰山两郡的后人大多数是鲍敬叔,鲍叔牙的后代。      (待续,下一姓氏为:史)      63.史姓起源参考之一   「史」源出 :   一﹕以官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史氏,出自周太史佚之後。佚亦作「逸」,史乃官名,亦称「作册逸」,「尹佚」主要职责是纪录天子言行。有人将史佚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其後以史为氏。   二﹕为「昭武九姓」之一。(见「何」姓),史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之南。一度归唐朝管辖,唐高帝永徽年间归附中原,後为史氏。   三﹕阿史那氏,居兜牟山,北人呼为突厥窟,历魏晋十代为君长。後属茹茹(蠕蠕),阿史那最为首领。後周末年,逐灭茹茹,霸强北土,盖百余年,至处罗苏尼失等归化,号阿史那,唐开元年间更为史氏。      家族名人   史思明(?- 761) 本名窣干,唐玄宗赐名思明,为唐朝宁州的夷人,突厥族。骁勇有才略,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史思明受命攻略河北。後安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思明则杀庆绪而自立为大燕皇帝,不久亦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史可法(1601 - 1645)字宪之,一字道邻。明代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县)人。崇祯年间进士,曾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皖、豫,後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扬州。清多尔衮致书劝降,坚拒,城破被害。   清乾隆时追諡为忠正。後人尊称为史阁部。      地望分布:陕西京兆郡,安徽宣城郡,湖北武昌郡。      史姓起源参考之二   今天史姓在大陆是第八十大姓,在台湾史姓并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之列。史姓是以官名为姓。远祖始于上古黄帝时期。相传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文字代替结绳记事,他的后代,为了纪念这位祖先,便以他的官名“史”为姓。 发展与演变:西周初年,有一位名为尹佚的人担任太史(管理观察天文,历法的官员),史称太史尹佚。他的子孙世袭这一官职,同时以官名“史”为姓。此外,史姓尚有几大来源。春秋时期,晋国有史黯,秦国有史颗,卫国有史鱼,他们的后代都以“史”为姓。又据唐书所载,「史」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康居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其中米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撒马尔罕西南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史」氏。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以“史”为姓。在唐朝时候, 还有少数民族姓阿史那氏,后来改姓“史”姓。唐朝的突厥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23:34 | 只看该作者
65.费姓起源参考之一   「费」源出 :   一﹕出自「姒」姓,夏禹之後。   二﹕出自「姬」自姓,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鲁懿公之孙,受封於费邑。(山东费县),其後以邑为氏。   三﹕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费连氏」(为魏献帝之兄的姓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後,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费」氏。      家族名人   费长房 东汉人。据《後汉书.方术传》载,长房学道於壶公,不成,持符而归。相传能治百病,鞭打百鬼,又善变幻捉妖,後丢失符,被鬼所杀。   费褘 (? - 253年)三国时江夏人,自文伟。刘备时任舍人,庶子。後主时历任黄门侍郎,昭信校卫,侍中,司马,尚书令,大将军,为诸葛亮所器重,多次出使吴国,终益州刺史,封成乡侯。      地望分布:湖北江夏郡。      费姓起源参考之二   费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费姓远祖始于夏代,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夏代有费昌,费仲,据说是夏禹的后代,子孙就其以名字中的“费”为姓。因此,费姓起源于姒姓。另有一说,费姓起源于姬姓,春秋时,鲁懿公的孙子大夫无极的封地在山东费县西北,人称费无极,费无极的子孙就以“费”为姓。因此,这支费姓是鲁国公族的后代。另外,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代北的贵族的费连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葛”。在三国时期,江夏费姓出了名人,是一名蜀国大将军,于是,费姓在湖北江夏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江夏望。姓纂:夏禹后,系出姒姓,夏末有费仲,费昌;或云楚大夫费无极之后。梁相费泛碑:鲁桓公子季友封于费,其后氏焉。      (待续,下一姓氏为:廉)      66.廉姓起源参考之一   「廉」源出 :   一﹕据《元和姓纂》所载,相传为古帝颛顼孙大廉之後,以王父之字为氏。   二﹕据《元史》所载,元朝有畏吾尔人布鲁海牙,担任肃政廉防史(简称「廉使」)之际其子希宪适生,逐以官名为「廉」氏,称「廉希宪」。      家族名人   廉颇 战国赵人,生卒年不详。为赵之名将,屡败齐、魏等国。长平之战,坚壁自守,秦惧不敢加兵,後赵王受秦反间计,以赵括代之,赵遂大败。官拜上卿,与蔺相如为刎颈之交,後又言槉,遂不召用,病死於楚。   廉希宪 字善甫,元代维吾尔人。元世祖即位时,希宪得以入宫,一日,读《孟子》,用性善与仁义答世祖,被视为廉孟子,官至宰相。   地望分布:山西河东郡。      廉姓起源参考之二   廉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远祖起源于上古时期,据元和姓纂记载,廉姓的起源非常古老,古代帝王黄帝有一个孙子叫颛顼,他又有一个孙子叫秦大廉,秦大廉的后代就以名字中的“廉”为姓。据元史记载,元朝时,有一个维吾尔族人布鲁海牙,深得元朝皇帝的信任,官拜肃政廉访使,不久,他的儿子降生了,他就用官名给儿子取名为“廉希宪”,从此,廉希宪的后代就都姓廉了。廉姓后来在河东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河东望。姓苑:颛帝孙秦大廉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元史廉希宪传:元廉希宪,其父布鲁海牙拜廉访史而希宪适生,遂以父官为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岑)      67.岑姓起源参考之一   「岑」源出 :   一 ;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引用《吕氏春秋》云 ; 周武王封周文王异母弟耀子渠为岑子,其地处梁国岑亭 ( 陕西韩城县 )。子孙以国为氏。   家族名人   岑参 (715~770) 唐棘阳人(今河南新野县)。工诗,始佐戎幕,曾至天山一带,故多边塞、战伐之咏。因其属词清尚,用心良苦,故诗调特高。累官补阙起居郎,後出为嘉州刺史,故世称为岑嘉州。著有岑嘉州集。   岑毓英 (1829-1889) 字彦卿,号匡国,清广西西林人。光绪中法越南之役,击败法兵,官至云贵总督,卒諡襄勤。   地望分布:湖北南阳郡,河南棘阳郡,河南河南郡。      岑姓起源参考之二   岑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远祖始于西周时期,据通志氏族略引用吕氏春秋言:西周文王的异母弟弟耀的儿子渠,周文王封他为子爵,称为岑子,封地在古梁国岑亭(今陕西韩城县南),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因此,岑姓是周王朝王室之后裔,岑姓起源于姬姓。岑姓在河南南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南阳望。通志氏族略:周武王封文王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其地梁国岑亭)子孙以国为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薛)         68. 薛姓起源参考之一   「薛」源出 :   一 ; 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奚仲居於薛(山东滕县),一度迁於邳(山东徽山县)。春秋後期迁到下邳(江苏邳县),後成为齐国的属地。战国时为楚所灭。公子登仕楚。怀王赐沛邑,为大夫,逐以原国名「薛」为氏。   二﹕据《吴录》所载,孟尝君受封於薛。秦灭六国而失祀,子孙逐以「薛」为氏。   三﹕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22 16:33 , Processed in 0.11424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