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联律问题争鸣系列文章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90

17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4118
经验
262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28 0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03 编辑

对联平仄的宽严
作者:余子衡 资料来源:恶人谷珠楼 点击数:2084 更新时间:2003-6-12

  对联和其他所有文学一样,有它自己的要素(特点),如果没有了这些要素(特点),对联就没有了灵魂和生命,就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于世界上。

  对联的要素(特点)有很多,平仄相对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平仄相对,顾名思义,就是说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要相对。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字都要相对?可不可放宽?我认为,每一个字平仄都要相对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可以放宽,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问题是怎样放宽?放宽到什么程度?这是目前大家关心和争论的焦点,也是普及楹联知识的关键问题之一。今天,我就学习对联知识和开展楹联活动中的一些体会谈一点看法,不当之处,请联友和方家指正。

  三个关键部位从严

  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     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

  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宜放宽的几个地方

  一、关于在上联或下联自身的句子里,词组要平仄交替这一条可放宽。

  我认为,这一条可以这样要求,如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好的,但应当放宽。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不必强求一律,可严可宽。这是因为:

  (1)成语在中国汉学的词组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以精练的文字、丰富的内涵,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特别引入注目,对联也不例外。可是在众多的成语中,有相当的成语词组,自身没有交替。例如:黔驴技穷、貌合神离、愚公移山、登峰造极、力争上游、精打细算、群策群力等等,这些词组就没有交替,总不能把这么多、这么好的成语排斥在楹联之外吧?

  (2)中国的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如同其他事物一样,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和变化,一大批新的、富有时代特色以及外来的词组成了常用的文字,这些词组也有很多自身没有平仄交替。如:五讲四美、精神文明、讲政治、讲正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是硬道理、实践检验真理等等。如果过分强调自身平仄交替,这些词组就永远无法进入楹联。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的楹联就成了死守古板套话、千篇一律的陈腔滥调,缺乏时代气息,毫无生命力。

  1999年1月2日299期《中国楹联报》上湖南黄炳麟先生“富有特色的当代联语”中的几副对联,是很好的对联。现妙录其中一副:

  是姓“社”,还是姓“资”?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   要防“右”,更要防“左”,以“百年不动摇”去力行。

  这副对联,尽管在对仗上有些问题,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副好对联,它充满时代气息,很有特色。其他几副也是如此。如按古板的平仄要求,恐怕就要被枪毙了。

  二、关于三连平或三连仄的问题,也可放宽。

  这是因为:有一些专用词组,像祁连山、意大利、俄罗斯、新加坡、土库曼等,如用在上联或下联的最后,就成了三连平,或三连仄,如不放宽,这些专用词组岂不永远被打进冷宫?

  今年春节是世纪之交、跨越千年的第一个春节,许许多多的对联上下联,最后用上了“跨世纪”、“迎千年”三字,我看没有什么不好。

  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后,有一年春节,我用这句话撰了一副对联:

  发展就是硬道理;   廉洁堪称好作风。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90

17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4118
经验
262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6
2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08: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03 编辑

对联的平仄问题
作者:李先鸿 资料来源:恶人谷珠楼 点击数:2181 更新时间:2003-6-12

  对联运用“平仄”的问题,从读一报一刊来看,争论得越来越火热了。我想谈谈个人的“平仄观”,并请教方家。

“平仄”的地位

  平仄,是对联体裁“六要素”之一,至低限度保持了“联脚要讲平仄对仗”。所谓用“今声”或“古声”制联(只要不混用),就说明了“对联要讲平厌”。如果问理由,简单地答:对联是“格律文学”的一种。大小征联启事都强调应征必符合“联律”,没有排除平仄。这些都给“平仄”有了应有的地位。至于是不是每位联家都承认“对联是格律文学”,且不划等号。但是有说“声律只是一种‘对联技巧’”,对联技巧很多,并非每副联都用上它们,岂不是“联脚平仄”也可以“不讲了”,平仄在对联中就可有可无啦。

对联怎样运用平仄

  这个问题,笼统而言不能解决问题。我曾总结对联存在三大体系,应分别对待:

  一、律诗对偶格律型——必定要正本清源,三平尾要忌,遇到拗句、孤平要“救”。但只限五、七言句,至于七言句子末向前裁出的三、四、六言的短联(或长联中这种短句),可侧重在音步平仄的对仗。不过,五、七言句并非都是律诗句式,还有“三二二”或“二三二”等,这就要审辨,切忌混谈。律诗对偶格律型,格式是固定的。

  二、非律诗对偶的格律型——也有称“联律型”的,它没有不变格式可仿。一般包含两个内涵:①句子中的语意单位(即词组、短语、名词),突破双音节(含双音节),有三个四个至多个字不同为音步(节奏点)的。创作时,从严要求应该做到“句中音步平仄要交替,句间音步平仄要互对”;放宽一点来讲,句中、句间音步可不计平仄,句脚一定要计平仄,如果力争句脚按“马蹄格”乃上乘。这类型对联包括“押韵、拆词”等有关修辞形式之“句脚连平或连厌”古今所公认的格律形式。如: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欠缺了解“对联技巧”的人,却说:“若按平仄交替的死板要求,这样的对联还不应打入地狱么?”

  三、宽对型——在此,只就平仄上来说它。除联尾外,句子音步及句脚皆不讲平仄,连平或连仄可达好几个字,几乎就跟口头语一样,以表现“句法、句式(节奏)”对仗为主,形成“骈体对”。因骈体自四骈六俪发展至今,早不受“字数”制约(可参阅《增广贤文》与《幼学琼林》等)。例如:

发展就是硬道理;   廉洁堪称好作风。

  改革潮/掀起/华夏大地特色;   东方红/唤起/中国人民新生。

  像“廉洁堪称好作风”十足的口号也!

  三种体系的对联,平仄上的“严宽”各有要求,不可含糊混谈。作为联家的创作,可以自己的爱好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硬要淘汰某一种而提倡一种,现在没有必要,将来估计也没有必要。但是谁占优势?除了“意境”这个前提,创作方式、对法、修辞技法等等当中的特殊点(如集句、磋对、某些假对……),恐怕是重要的鉴别因素。“宽对型”除了口语化占优势,其创作艺术“面”难免有很多被压缩,这就值得深思了。

从“联脚平仄”说开去

  既然提出要求对联只讲“联脚平仄”,学对人起码要懂“文字平仄”。懂了文字平仄后而限定用在“联脚”,虽取消音步和句脚的平仄,还不是仍“有约束”。因为某些论说都提到“平仄是桎梏”,只不过是多与少的程度差别罢了,实际上是自相矛盾。当然,应该承认“小约束”与“大约束”无本质区别,但有“松紧”之不同。

  “联律型”的对联,早已摆脱诗律型而独立产生、存在,平仄已经宽到“句脚”(或含音步),并没有“孤拗和三连尾”之限制。如: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尘劫/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有幸明贤来作主;   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不须多。(寒山寺联)

  同时从语意节奏上也解决了“五讲四美”、“愚公移山”等一些好的长短“词语”入联不“违律”的问题。如果说这还是“妨碍普及”和“影响创作的发展”,那不如把“联脚的平仄”宣布取消还自由。确实在“也谈不拘平仄的对联属于正格”一文中有这样说的:“非声律联因无声律的限制,……它使原来不熟悉声律而受阻于创作门外的爱好者,比较容易地步入创作的行列。”这种说法我看不太妥?script >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90

17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4118
经验
262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6
3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08: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03 编辑

平仄的实际作用与地位变迁
作者:龚祯熊 资料来源:恶人谷珠楼 点击数:1809 更新时间:2003-6-12

  从唐代到清末,平仄公式在科举考试这个指挥捧下,神气十足地转了千余年。对于这些公式的实际作用,你信奉也罢,怀疑也罢,都只有唯命是从。特别是唐代以诗取士,诗不合律写得再好也要淘汰。那么,平仄的反对者就只有终生在科场门外仰天长叹了!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屡试不第,与此恐怕不无关系。反过来说,即使你无意功名,诗作也务必合律,才有人认为你入了诗的门坎。否则随时都有可能被打棍子,一辈子也遇不上知音。合律的作品百无二一,然不合律的佳作在中唐以后要流传也很少见。到了“五四”时期,问题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格律就像枷锁一样被砸碎。自此六十余年,几乎没有几个人有兴趣去过问它的身世了。

  近二十年来,由于对联的复兴,平仄也得到翻身的机会。尽管它一时被打倒,但它在人们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一朝幸逢时雨,自然很快又枝繁叶茂了。由于许多问题出现了争执,便形成了流派,对此,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祈求广大联友及方家不吝赐教!

  一、平仄的实际作用。发现平仄的作用,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然千余年来把它吹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就会走向反面,就会本末倒置。平仄通过科场强制推行,过去的观点认为是对知识分子思想的一种禁锢。我赞同这种说法。人多了自然有人适应这种禁锢;作品多了自然有佳作偶尔跳出这种禁锢。但这是点不是面,极大多数人在这种禁锢下一筹莫展,一辈子不仅搞不出什么名堂,反而成了书呆子。今天的一些《平仄入门》之类的联书,列举“天对地”、“雨对风”、“山对水”等等来证明平仄与同义词有生以来就结伴而行,其实这也是点不是面。绝大部分的同义词或反义词,平仄问题都足以令人头痛,严重束缚了作者的思路。平仄的实际作用,就是避免音韵单调。至于合律是否有“音乐美”,犯律是否就“拗口脚”,我建议大家不妨一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自己有一定的音乐水平,我外甥精于朗诵,我们凑在一起研究音律,可谓“天作之合”了。然反复实践表明,所谓“音乐美”是一种高度夸张的说法。所谓“拗口脚”,只有当许多第三声堆在一起时才会出现。把第三声堆在一起,声腔就显得比较空泛;把第四声堆在一起,声腔就比较短促。然这些都是小疵小病,因为诗联的灵魂在于意境和形象。有句话叫做“传神真宝镜,写意大文章”,并非大家可以理解,更不是大家都能做到。但诗联是文学主宰全盘,而不是音乐主宰全盘;音乐是文学的附庸,而并非文学是音乐的附庸。这一点,我想应该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吧!

  二、平仄与声调的关系。沈韵把“第一声与第二声”、“第三声与第四声”分别归为同类项。这种原则性的错误,千百年来即使有人提出质疑,也没有人会赞同。我曾问过许多专家学者为什么这样分类?结果全都答非所问。可见他们也人云亦云,不敢向传统挑战;或者说他们都不懂音乐,都不懂朗读,没有能力能触及这个问题。著书讲学,照本宣科就是。其实,“第一声与第二声”、“第三声与第四声”其音调性质是大有不同的。同类不同调交替,也可使人感到音韵和谐。比如“谁知盘中餐”虽然为五连平,但因“谁”与“盘”为第二声,音韵并不单调。又如“山巅青松高”也是五连平,因为全都是第一声,听起来音韵就单调得多了。这种句例随处可见。这说明调的作用不能忽视。

  三、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种说法不知起源于何时,但始终没有升华为理论。现代很多人卷入了这个问题的是非研究,其中包括北大著名的教授、声律专家王力,他们都列举事例进行论证。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以断言,许多名作都犯了律,而且多在“一、三、五”这个地方触犯,这不就成了“路”?如果对名人成名作在这些地方斤斤计较,评论家的评论就写不下去。比如杜甫有一首诗全部用厌声字写成。有的评论就说这样处理表现了一种愤怒的感情;有的评论就说这样处理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仄声字可以表示愤怒的感情,平声字就不能?真是太好笑了!后一种说法,倒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像杜甫这样的大手笔,在适当的地方(只要不限死)调出几个平声字来是轻而易举的事。这个事例说明中唐时期的杜甫,对平仄也不是那么坚持信奉的。指责杜甫不通平仄,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口气,倒不如为其犯律辩护合算。名人全部犯律尚且有话可说,“一、三、五”当然就不论了。普通诗人在“一、三、五”这个地方犯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Л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Л提现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90

17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4118
经验
262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6
4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08: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03 编辑

平仄和对仗在律诗与对联中的地位有别
作者:刘福铸 资料来源:恶人谷珠楼 点击数:1989 更新时间:2003-6-12

  目前,有不少楹联研究者把律诗之律与对联之律混为一谈,其所制定的联律往往过严,这既不符合对联作品事实,也不利于正确评判对联优劣和指导群众性的对联创作。

  说联律过严主要是指过分机械地照搬律诗平仄之律。律诗主要形式有五律、七律和少数六律。一般讲诗词格律的书,都把律诗之律归纳为几个要素,如字数、句数固定(排律除外),中间要求对仗,严格押韵,讲究平仄等。而平仄和对仗又是律诗的两个主要特点。不过,对律诗来讲,这两个特点仍有主次之分,那就是平仄才是律诗的第一要素,是律诗的灵魂。比如说,一首诗形式虽是八句,也押韵,并有严格的对仗,但只要不合律诗平仄之律,就仍只算古风。如王融《临高台》:“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阵影,含月共徘徊。”历史上从没人把这类只有对而没有粘的诗当作律诗的。相反,一首诗即使都没有对仗,即所谓“零对仗”,但只要平仄合律,就仍是律诗。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又如孟浩然《洛中送奚三还扬州》:“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予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这就是前人所谓不用对偶的律诗。实际上,初唐的律诗是否对仗是自由的,但平仄格律则很严谨。宋人所谓的蹉对,也是宁肯参差为对而不损平仄格律之范例。可见,平仄之于律诗比对仗地位重要得多。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王力在《诗词格律》中也写道:“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再看对联格律,它也可归纳为几个要素,如上下联字数相等,讲究对仗,末字上仄下平,平仄协调等。但在诸要素中也有一个要素是对联的灵魂,那就是对仗。无对仗,则不成对句,非对句即非对联。今人常把一些非对之句当作对联,这是不妥的。如“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毛泽东)“7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朱光潜)裴国昌的《中国楹联大辞典》中把“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应惜少年时”之类字数相等的句子当作对联的错误就更多了。

  对联的灵魂就是“对”。因此一副对联,只要对仗工稳,即使联内平仄不合有些人制定的律,仍可成为佳联,仍可认作正格对联(不必用粘犯之类说法)。反之,一副平仄完全合律的对联,只要对仗不工,就不该被认作什么好对联。当然它仍可以是格言、题词或广告语之类优秀作品。

  如果诗联界能取得这点共识,那么在评论诗联时,特别在评论对联时,就不至于指鹿为马,或本末倒置,妄下雌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从联内平仄来看,历史上许多名家的名联多有不合今人制定的联律平仄格式的。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师师庶僚,居安宅,而立正位;济济多士,由义路,而入礼门。”(朱熹)“一片滑石路,三椽枯木禅。”(董其昌)“几阁文墨暇,园林春景深。”(八大山人)“宜今宜古宜风雅,半拼半读半经廛。”(阮元)“身似菩提心似镜,云在青天水在瓶。”(钱大昕)“荷花如城月如斗,名流作主泉作宾。”(梁章钜)“流水今日,明月前身。”(乾隆)“松枝留古骨,梅花无绝情。”(郑板桥)“无事此静坐,有情且赋诗。”“辞章奔走若天马,写作工秀如来禽。”(王福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林则徐)“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康有为)“清诗不敢私囊箧,明月倘肯留庭隅。”(梁启超)“南方以守为固,晋王之后有君。”(章太炎)“丈夫志四海,古人惜寸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范文澜)“遥看北斗挂南岳,常撞大吕应黄钟。”(闻一多)“不矜威益重,无私功自高。”(赵朴初)

  笔者曾检阅对联大家俞樾的六种集字联,发现其平仄不合今人之律的对联数量竟多于合“律”之联。显然,我们不能认为前人是不懂联律。实际上,历代对联中,平仄合“律”与不合“律”之联,几乎可以平分秋色,但前人对联,不讲对仗的则几乎没有!有鉴于此,我们应认为对联的第一要素或对联的生命就是对仗,而平仄合律并非某些人认为的那么严格。个人制定联律,只能制履以适足,而断不可削足以适履。在创作对联时,也不能以辞害意,以平仄害对仗。当两者矛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ⅶ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ⅶ提现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90

17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4118
经验
262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6
5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08: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03 编辑

刍议对联不讲平仄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程水生 资料来源:恶人谷珠楼 点击数:2511 更新时间:2003-6-12

  古人说:“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近几期一报一刊谈到对联讲不讲平仄问题,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确实是参不尽天下之理。对此,笔者不揣冒昧地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纰漏之处,祈求联友及方家不吝教正!

  一、受历史对联的影响

  纵观历史,对联发展大体经历了五次飞跃。①从晋到唐,可称为对联初级阶段。那时的对联只是以口头应对为主,由于律诗受到皇上及文人的宠爱,对联则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故而发展缓慢。②五代到宋元,对联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进入了推广发展阶段,不仅有春联,还有挽联、赠联、匾联、堂联、门联、行业联等。③明清时代,对联进入昌盛时期,它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可与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梁章钜说:“楹联之制,殆无有美富于此时者。”(《楹联丛话·自序》)④清末民初,革命党人、知识分子把对联当成战斗武器,文人志士作对子蔚然成风。⑤中国楹联学会成立。近二十年来,在中楹会的领导下,各级楹联组织层出不穷,对联活动开展得更普遍,更丰富多采,比其他文学样式更活跃,更为人喜爱。这是一次最大的飞跃,也是联界的大喜事。

  这五次飞跃,对联到底共有多少副,无法统计,但从联质方面来看,可谓精品不多,瑕疵不少。我认为个中讲平仄的劣作要占一部分,不讲平仄的也要占一部分。那么,如今说对联不讲平仄同历史有什么关系呢?

  一是对联像诗一样,出现了流派和各种体裁,诸如诗歌体、词曲体、骈文体、散文体、古文体、白话体、俗语体等等。据史料,汉初的赋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演变为骈文(也称骈赋或律赋),并沿袭到唐以后的五代。由于骈文不讲平仄相谐,也就没有节奏相称,只是上联仄收,下联平收,而被后人视为正格对联。例如,众所周知五代时蜀主孟昶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坛高手王钟璘“认为它是影响最深远的劣联,那个‘余’字既失替又失对,怎能算好!”(见《对联》新二卷五号)。实际上,这是骈文体而被捧为最早的春联。

  二是以偏概全,滥竽充数。历代对联爱好者在挖掘联史时,不论平仄是否交替,声律是否抑扬顿挫,音韵是否铿锵有力,只要字句相等,对仗工整,就统统视为对联,立即投稿、编书,以讹传讹,流传于世。例如:《爱国重教作楷模》·哈尔滨(一八三—一八四页),作者这样写道:“在陶行知先生自撰的一副对联面前,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在这副对联上,陶行知先生这样写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算对联,我想,如果陶行知九泉有灵,肯定不得安宁。”

  三是谐趣联的影响。谐趣联一般不讲平仄或平仄可以放宽。例如:“屋笃鹿独宿;溪西鸡齐啼。”(谐音对)“不正歪风上下卡;女子好乐白水泉。”(拆字对)。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当然,造成不讲平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此可见一斑。

  二、为“多、快、好、省”而不讲平仄

  对联不讲平仄,当然会“多快好省”。何谓“多”,那就是想从数量上来增强对联的发表权、应征权,以争得联界一席之地。这也是正确的,但一旦付梓的话,《对联》杂志扉页的《袖珍实用对联》可能还要增加一倍的版面,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何谓“快”,创作对联,通常要经过殚精竭虑,冥思苦想,“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如今不讲平仄,只要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如笔者去年腊月下旬设摊书写春联,根据市民喜欢的内容(要求写繁体字),一挥而就:“福旺财旺运气旺;人兴家兴事业兴。”不仅快,而且成了抢手货。何谓“好”,就是使那些有点文化且不谙联律的任何人都能步入创作行列。到那时形成板板六十四,千简一律,真是“一花独放”了,难道不好么!何谓“省”,那就是创作对联不必费脑费时,随时都可以作出“好”联,《对联》杂志也不需要“病联医院”栏目了。评联也没有了“平仄协调”头道关卡;什么集句联、马蹄韵将通通“寿终正寝”,岂不省哉!

  三、古四声和新四声的矛盾

  汉语的声调即古四声,它产生于我国最早的《诗经》(西周新年公元前十六世纪),并且后来被运用在诗词楹联、戏剧、小说、成语和其它文体中。虽然受近代如“五四”运动的冲击和极“左”年代被判为封、资、修,但还是沿用至今不衰。可是我们现在读古诗,就发觉它有许多地方读音不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物到极时终必变”。

  诚然,语言是发展的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90

17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4118
经验
262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6
6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08: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03 编辑

也谈不拘平仄的对联属于正格
作者:陈学易 资料来源:恶人谷珠楼 点击数:1786 更新时间:2003-6-12

  目前联坛似乎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即凡是对联必须讲究声律平仄,如果对联不拘平仄(只保持联尾上仄下平),那就不合“联律”,是“病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吗?它对楹联文学的发展是有益的吗?对此,我觉得应当认真探讨。弄清是非、利弊,以利于对联文学的建设和对联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前不久,刘福铸先生在《平仄和对仗在律诗和对联中的地位有别》一文中说:“对联的灵魂就是‘对’。因此一副对联,只要对仗工稳,即使联内平仄不合有些人制定的律,仍可成为佳联,仍可认作正格的对联。”他还列举了大量不拘平仄的对联作为例证。可见他的观点是有根据的,是站得住的。不过,这个联学观点并不是刘先生最早提出的。但由于他运用了对联与律诗相比较的方法,并抓住了两者的本质进行分析和阐明,使得论证十分有力,结论也更加不可动摇了。

  较早确认不拘平仄的对联也是属正格的当代论者,据我所知有吴直雄先生。他在《楹联作法纵横谈》一文中,在关于楹联的种类一节里,首先“以平仄来分”,把对联分为“平仄协调的楹联”和“不拘平仄的楹联”两类。他列举了大量联例佐证,并说“到了近现代,这种不拘平仄的对联更是灿若繁星,艺术珍品随处可见。”他还指出了这类楹联的优点和发展趋势,认为它“愈来愈显示其生命力”,“正在联坛中奋起,力争其应有的一席之位。”(见汪少林主编《中国楹联鉴赏辞典》第560-572页)这是吴先生于一九九○年写的,至今已近十年。遗憾的是不拘平仄的对联不仅未能争得“应有的一席之位”,反而处境每况愈下,几乎要被开除“联籍”了。

  不拘平仄的对联有如此遭遇(这对楹联文学的发展当然不是幸事),原因何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有两个:①有的人认识上有偏颇,把律诗与对联混为一谈,并以个人的偏爱,片面地为对联制订格律,著书立谱,影响不小。②对联学对这个问题研究不够,甚至有重大疏漏和缺陷。因此,为了使不拘平仄的对联的正格“身分”得到充分的确认,以便争得联界的共识,争得其在联坛应有的一席之地,这就有赖于在事实证明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证,使其结论具有科学性。

  其实,从联学理论高度来看,不拘平仄的对联属于正格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因为:

  ①从对联的本质看,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它的根本特征是对仗,对仗是它的生命。可见声律方面的拘不拘平仄,理应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自由选择。不拘平仄,当然也不会影响对联的艺术特色,乃至影响对联的生存。在这方面,对联与律诗的情况是迥然不同的。对此,在上引刘福铸先生文章中已有充分的论述,这里不作重复了。

  ②从对联文体的演进看。对联脱胎于律诗,当它还处于律诗的“衍生文体”时,声律无疑应视为对联的格律,然而“由于对联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各类文体的特点,句式节奏语气风格穷其变化”,并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时,“源于律诗的严格的声律限制因不适应这种变化而一直处于被淡化的趋势中。事实上,在古文及口语节奏的对联中,所谓声律,已经宽泛到仅注意末字平仄的地步。声律只能被视为……一种‘对联技巧’,若仍视其为必须遵守的对联格律,便是一种理论上的滞后。”这是刘太品先生在《联学管窥》中的一段话,讲得非常精辟。他以大跨度的历史视角,从对联文体演进的历程中寻找规律,揭示了声律正被淡化的趋势,阐述了片面固守律诗的声律对楹联发展的危害性,并把声律从对联格律中分离出来,降为一种“对联技巧”。这是切中肯綮的独特见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承认非声律联属于正格,把前进了的对联文体,硬是桎梏于早已跨越了的历史阶段,试问这难道是有远见的明智之举吗?

  ③从文学发展的一般趋势看。“当今的文学艺术多以视觉为先导,以意境为核心,声律已退居其次。过分强调声律必害其意,这一点在国人中间早已成共识。”这是于非鱼先生提供的重要信息,值得联界高度重视。他还以沉重的语气指出:“对联的声律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对联走向柳暗花明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见《对联》杂志1999年第1期第22页)于先生自谦是“门外观联”。其实,旁观者清。世上许多事情,圈外人往往比圈内人看得清楚。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文学艺术发展中淡化声律的一般趋势,联界岂能熟视无睹?难道不能从中得到启迪,做点反思并作出应有的判断?

  ④从语言的发展变化看。如今用古四?script >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ァ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ァ提现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90

17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4118
经验
262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6
7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08: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04 编辑

“不拘平仄”论,应该收场了
作者:胡静怡 资料来源:恶人谷珠楼 点击数:2256 更新时间:2003-6-12

  “不拘平仄”论者最冠冕堂皇的理由为:平仄“是对知识分子思想的一种禁锢”既然是“禁锢”,就必须“像枷锁一样被砸碎”。这理由似乎很充足,因一代伟人毛泽东四十多年前就说过格律诗“束缚思想,不宜在青年中提倡”。不过,有位先生把“不宜提倡”转换为“彻底砸碎”。只可惜犯了一个致命的逻辑错误。凡“束缚思想”的东西就非得“砸碎”而后快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原本就是不断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由必然到自由,由束缚到自如,是人类适应世界一切事物变化的必然过程。世间万事万物,无不具备本身特定的属性,无不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法则。生物进化、数学原理、物理公式、化学定律,乃至交通规则、法律制度等等,都是自然规律和社会秩序的体现。唯有这些规律和法则,才能确保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有序健康地运转。若是无序,世界显然会变得一团槽。诗词曲赋楹联这类有韵文学,作为上层建筑之一,其自身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诗歌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成熟,伴随着人们对于音韵学的深入理解和把握,终于形成了唐代鼎盛的局面。盛唐时代被称为中国诗歌艺术之顶峰时期,不仅仅是涌现了成千上万的诗人群体,也不仅仅是有李白、杜甫等一大批杰出的诗坛巨匠,其近体诗(律、绝)体裁的定型也是显著的标志之一。唐代近体诗非但以其意境高远、文采斐然使千古以来亿万读者为其倾倒,而且以其平仄和谐、抑扬顿挫、粘对精严、节奏鲜明的音乐美感焕发出无穷的魅力。诚然,对初学者而言,平仄格律的严格限制确乎有些束手束脚,一时难以适应,但只要你下苦功去学习它、熟悉它,进而掌握它,熟练运用它,你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这时,你便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你将会在平平仄仄的广阔天地里任意翱翔,领略到无穷的妙趣。假若你刚一开始感觉到束缚,便畏缩不前,缺乏一种“攻坚不怕难”的毅力和决心,大可以将自己划入毛泽东所说的“不宜”一类中去,但是,你又梦寐以求迈入诗词对联之大雅之堂,又不愿付出艰苦的努力,却反而指责平仄的门坎太高,非得拿把锯子把它锯掉不可,这是什么态度?倘若人们对于万事万物都持这种态度,世界会成什么样子?岂不都会混沌无序了吗?数学是深奥繁复的,那么多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人人都必须遵守,且以此为根本依据去计算、去证明、去推理,去研究,却从没有人敢于因为其繁而叫嚣“砸碎”它。交通规则那么让人束手束脚,欲横穿马路走捷径而不能,非得绕道走地下通道,这烦不烦?但是,有谁胆敢公然叫嚷“砸碎”它?顶多是极个别人不愿遵守,偷偷地横穿马路,最终落得被交警逮住,乖乖地交出罚款,或是被汽车撞倒、白白地丢掉性命的下场而已!唯独平厌规则就可以任意“砸碎”的么?(恶人谷注:这段论述过于强横了,有理不在声高,作者完全可以直接讲自己的观点,如此以来,可能会起适得其反之效果。作文者当忌!)

  为了提供“不拘平仄”的理论依据,这些怪论者竟说“古代就有许多不讲平仄的对联”,宣扬所谓“不拘平仄的对联属于正格”。古代不讲平仄的对联确实存在,但它们在浩如烟海的楹联作品中,究竟占了多大的比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告诉我们,看问题应当看事物的本质和主流,而不应该只注意事物的表面、支流乃至末流。如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则定然是坐井观天,瞎子摸象。《辞海·对偶》云:“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此对偶之要义。律诗中中间两联必须词性相对,平仄相谐,谓之颔联与颈联。对联之原始定义,盖出乎此。倘不谐平仄,何以为联?楹联产生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楹联艺术趋于成熟之阶段为明代,比近体诗趋子成熟的中唐迟了数百年,这数百年的时间差,毫无疑义地莫定了对联的基本要素受到律句形式的制约。大家所公认的我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新年的余庆;嘉节号长春”不就是典型的五言律句么?五代后蜀国君孟昶之作是如此,明代皇帝朱元璋之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难道不是典型的七言律句?至于徐渭题孙夫子庙联:“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遭难”,即使置诸“晚节渐于诗律细”的杜工部集中亦毫不逊色!纵然是五言、七言联,亦无不带着律句的痕迹:解缙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⑿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⑿提现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90

17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4118
经验
262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6
8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08: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04 编辑

对联平仄规律正变例说
作者:宋子尧 资料来源:恶人谷珠楼 点击数:1624 更新时间:2005-9-2

  对联必须讲平仄,这已为很多人所强调。对联的平仄规律有常规正格,也有多种多样的灵活变化,这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本文即打算通过一些名作佳联将对联的平仄规律正变等情况作些解说和探索。

  一、上联仄收下联平收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郑燮

  联中平仄两字一换,上句仄收,下句平收,上下联各对应格之间无一处不是平仄相反的,这是平仄非常严格的常规标准字式之一例。实际上这也是一联平仄非常正规的七言律诗中的一种句式。当然,对联不一定都用律诗的句式,一般只要每句中的平仄有变化,两句间对应字平仄相反即可。

  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杭州岳坟

  这一联的平仄仍算常规正格,不过有些地方不太严格。首先上句仄收、下句平收,即属正格。再说一三五不论:所谓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论,在长联中并不是从头到尾连续数的,而是先要断句分节,在每一小句中,末一字要严,双数字也要严,其余的数字可以从宽(还有别的情况,见后文)。如本联上下句中的第一节为四字句,“平”与“气”、“下”与“坤”,平仄相对,第二节为五字句,其中的“钱”与“岳”、“官”与“下”、“爱”与“河”,平仄都相对,第三节五字句中,“死”与“星”、“官”与“上”,平仄也相对,只有第三小句中的第四字“惜”与“日”按古音都是仄声,不相对,是出格了(按今天普通话读音平仄仍相对)。其余各小句中的一三字有相对有不对,可以不论。

  素壁写归来,画舫行斋,细雨斜风时候;   瑶琴才听彻,钧天广乐,高山流水知音。     ——苏州怡园石听琴室顾彬集辛弃疾词联

  本联除第一小句中的第四字外,其余全都平仄相对,结尾也是上句仄下句平,通联只有一处出格,整体平仄相当严格了。

  上两例中有两处五字句的第四字平仄不对,这实际上反映出一种实质性的规律:所谓二四六分明,是因为一般句子多为二二节奏,每两字构成一个小的音步,单数字后没有停顿,给人的音感不明显,双数字多处于音步尾字处,读后有或长或短的延长或停顿,给人的音感较强,所以双数字的平仄要求要严一些。但一般五字句多为二三节奏,其第四字并不处于音步的末尾上,而是在音步的中间,没有延长或停顿,在音感上不处于重要地位,所以平仄要求可以放宽些。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红岩》

  本联后半为四字句,平仄对应严格,前半为五字句,但不是二本节奏,而为一二二节奏,不过第四字(“男”与“雄”)仍不处于音步尾字,所以也没有平仄相对。第一字单独构成一个音步,本应要求稍严,但位为领字,读音较轻,也不如联末一字和联中小句末字影响大,所以也可容许一定的灵活性。

  腾两邑之欢,千秋稻熟;   据一山之胜,四照花开。     ——苏州慧山云起楼

  本例节奏基本同上例(前五字可视为一四节奏)。平仄不对处只有前半五言句中的第二、四字,都不在小音步的尾字上,本可不论。第四字上下联同用“之”字,这也是允许的。但应注意:上下联同位处,只有“之”字等极少数全虚字可以重用,而且只能用在句中快读轻读处,不能在句末重用,再有“一”和“两”两古音同为仄声,虽处第二字的位置,但因不在音步尾字上,所以本来是可以不论的。如按现在普通话读音,“一”字为平声,更没有问题。笔者认为:写旧体诗词用古音韵有一定的道理(也不一定非用古音韵不可),因为旧体诗词本来不太通俗,读者多非一般大众;而对联则不然,对联是雅俗共赏的形式,在当今的广大群众中应用极广,还是以使用现在普通话的音韵为宜。还有,如考虑到连读变调问题,则“两邑”为上去,“一山”为去平,此处有上去连用,有去平对,也有上去对,调式一降一升,十分活泼响亮,效果很好。笔者很爱上去或去上相对(见后文),且主张联中如有连读变调的字,就应按变调之后的平仄对待。

  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苹秋老;   把酒对琼楼玉宇,莫孤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     ——西湖平湖秋月彭玉麟联

  此联乃为常格:上联仄收,下联平收,其他平仄对偶也掌握得较严。前两个七字句为三四节奏,末小句为四字句,共三个四字逗又都可再分为二二两小逗,其中的双数?script >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ド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ド提现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90

17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4118
经验
262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6
9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08: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04 编辑

论非格律对联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吴直雄 资料来源:恶人谷珠楼 点击数:1124 更新时间:2006-1-30

  一

  我国的对联创作千余年来积累了大量的资料,逐渐地归纳出这样一个程式:(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随便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法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互相对应。(五)上下联的意思可以相关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按照这种程式创作的对联,和律诗的某些写作要求颇为相似,可称其为格律对联。这种对联作法,长期以来被联语作者们视为“千古不变”的写作程式,亦或称为模式,因而格律对联在整个联坛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也存在一种不完全按照上述创作程式写作的对联,大都是语言通俗易懂,出乎自然,或是不事雕琢;或是不拘平仄;或是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这种对联,在写作程式上显然与格律对联作法多有突破,不妨称其为非格律对联。

  二

  联语创作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人们是在题写桃符之时,除了格律对联之外,就运用非格律对联了。史载云:“伪蜀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书元亨利贞四字。”旧时的翰林学士,皆工于格律诗词,而从后蜀主孟昶的翰林学士辛寅逊上述这样的桃符题句来看,当时主要是祈求吉祥之意,并未一味强求对联的严格格律。笔者翻阅有关对联的古籍,除了大量的恪律对联之外,那种非格律对联亦有所载。如:

  左手牵来千里马;   右手牵来千里驹。

这是一副书写在马神庙庙门上的对联,联语全然不按平仄和格律,然而紧扣了“马”这个主题。又如: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   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

据《坚瓠集》所载,该联是胡可泉知苏州时,撰写在衙门之外的,以表示其“清正廉明”。其联作程式手法,纯为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的非格律对联。

  及至“五四”运动以后,随着自由诗的兴起,人们也常写非格律对联。如为了抗议反动政府无理逮捕“五四”运动的爱国学生,人们开展罢市斗争,在商店门口贴出这样的对联:

  学生一日不释;   本店一日不开。

这种非格律对联,言简而意赅,犹如投枪匕首,铿锵有力。

  三

  非格律对联的创作由于不强求平仄、工仗,较格律对联的创作就更为灵活,因而较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所运用,能更加有效地在多方面发挥对联这种文艺形式的作用。

  (一)用之于文化教育。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年轻时发动乡亲与本村的封建宗法势力作斗争,将古寺中一座香火旺盛的神像推倒,办起了“大黑坨村国立初级小学”。开学时,他亲手撰写了一副对联:

  学校造人材,为改造社会;   读书为做事,不是为作官。

这副对联清新流畅,把办学的宗旨和读书的目的说得一清二楚。

  (二)用之于宣传鼓动。如: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江西宁都县小布召开第一次反“围剿”动员大会时,为大会主席台两旁所写的对联。精通古典诗词的毛泽东同志在写作这副对联时,并不为格律对联的程式所囿,出乎自然地把红军对敌军事斗争的“十六字诀”写进对联之中,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士气。

  (三)用之于斗争武器。如:

  八点钟开会,九点钟到齐,有无革命请神?   一桌子水果,半桌子点心,忘了战士没有?

这是一九二七年六月十一日,国民党召开的所谓“郑州会议”期间,冯玉祥将军写的一副非格律对联。它别出一格,富有风趣,把国民党新贵们的老爷作风刻划得维妙维肖。

  (四)用之于缅怀先贤。如:

  鲁迅是奔流,是瀑布,是急湍,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海;   鲁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恒寒,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春。

这是郭沫若一九四○年六月鲁迅逝世四周年时,在重庆写的对联。全联满怀激情,把鲁迅的性格、文风及其影响展示出来,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赞誉和怀念。

  (五)用之于抒写情怀,如:

  中秋月圆,圆中有缺,缺中有圆,一家不圆万家圆;   赤心报国,甜中有苦,苦中有甜,一人吃苦万人甜。

这副对联出自云南抗越前线老山的猫耳洞口。用词朴实,富于哲理,令人读来一咏而三叹,堪称上乘之作。

  总之,非格律对联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ɑ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ɑ提现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18 16:19 , Processed in 0.0724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