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的对联创作千余年来积累了大量的资料,逐渐地归纳出这样一个程式:(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随便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法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互相对应。(五)上下联的意思可以相关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按照这种程式创作的对联,和律诗的某些写作要求颇为相似,可称其为格律对联。这种对联作法,长期以来被联语作者们视为“千古不变”的写作程式,亦或称为模式,因而格律对联在整个联坛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也存在一种不完全按照上述创作程式写作的对联,大都是语言通俗易懂,出乎自然,或是不事雕琢;或是不拘平仄;或是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这种对联,在写作程式上显然与格律对联作法多有突破,不妨称其为非格律对联。 二 联语创作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人们是在题写桃符之时,除了格律对联之外,就运用非格律对联了。史载云:“伪蜀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书元亨利贞四字。”①旧时的翰林学士,皆工于格律诗词,而从后蜀主孟昶的翰林学士辛寅逊上述这样的桃符题句来看,当时主要是祈求吉祥之意,并未一味强求对联的严格格律。笔者翻阅有关对联的古籍,除了大量的恪律对联之外,那种非格律对联亦有所载。如: 左手牵来千里马;
右手牵来千里驹。② 这是一副书写在马神庙庙门上的对联,联语全然不按平仄和格律,然而紧扣了“马”这个主题。又如: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
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 据《坚瓠集》所载,该联是胡可泉知苏州时,撰写在衙门之外的,以表示其“清正廉明”。其联作程式手法,纯为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的非格律对联。 及至“五四”运动以后,随着自由诗的兴起,人们也常写非格律对联。如为了抗议反动政府无理逮捕“五四”运动的爱国学生,人们开展罢市斗争,在商店门口贴出这样的对联: 学生一日不释;
本店一日不开。 这种非格律对联,言简而意赅,犹如投枪匕首,铿锵有力。 三 非格律对联的创作由于不强求平仄、工仗,较格律对联的创作就更为灵活,因而较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所运用,能更加有效地在多方面发挥对联这种文艺形式的作用。 (一)用之于文化教育。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年轻时发动乡亲与本村的封建宗法势力作斗争,将古寺中一座香火旺盛的神像推倒,办起了“大黑坨村国立初级小学”。开学时,他亲手撰写了一副对联: 学校造人材,为改造社会;
读书为做事,不是为作官。 这副对联清新流畅,把办学的宗旨和读书的目的说得一清二楚。 (二)用之于宣传鼓动。如: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江西宁都县小布召开第一次反“围剿”动员大会时,为大会主席台两旁所写的对联。精通古典诗词的毛泽东同志在写作这副对联时,并不为格律对联的程式所囿,出乎自然地把红军对敌军事斗争的“十六字诀”写进对联之中,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士气。 (三)用之于斗争武器。如: 八点钟开会,九点钟到齐,有无革命请神?
一桌子水果,半桌子点心,忘了战士没有? 这是一九二七年六月十一日,国民党召开的所谓“郑州会议”期间,冯玉祥将军写的一副非格律对联。它别出一格,富有风趣,把国民党新贵们的老爷作风刻划得维妙维肖。 (四)用之于缅怀先贤。如: 鲁迅是奔流,是瀑布,是急湍,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海;
鲁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恒寒,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春。 这是郭沫若一九四○年六月鲁迅逝世四周年时,在重庆写的对联。全联满怀激情,把鲁迅的性格、文风及其影响展示出来,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赞誉和怀念。 (五)用之于抒写情怀,如: 中秋月圆,圆中有缺,缺中有圆,一家不圆万家圆;
赤心报国,甜中有苦,苦中有甜,一人吃苦万人甜。 这副对联出自云南抗越前线老山的猫耳洞口。用词朴实,富于哲理,令人读来一咏而三叹,堪称上乘之作。 总之,非格律对联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ɑ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ɑ提现即时到账SO.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