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43|回复: 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上中下三篇)完整版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主题
126

1289

帖子

15

精华

2176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对联学堂教授(高级班)

Rank: 10Rank: 10

UID
146
经验
21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6-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8 2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上中下三篇)完整版

在下原创佛教对联,始于1996年,至1998年,得500副,开始陆续发表。最初由一佛友于1998年发于网上的《佛教对联选注》(未定稿)500副,迄今已发了10年。2002年本人在网上发表《触闻集——佛教对联700副》,接着发了800、900,1200副。到2006年底达到1600余副。近两年多来,也曾写了一些佛联,虽然数量不是很多,尚未入编《触闻集》。 现继1200副以后,再发一个目前最完整的截止2006年底的《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上中下三篇)完整版. 由于文档太大,只能通过附件方式发出,另外,为节省篇幅,使之保持在300K以内,删减了其中的代前言《对 联 漫 谈 ——代 前 言》

全文见附件:《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txt文档

肖大志 2009-5-25

附:刚才和我的同学也是佛友QQ问清楚了,我的500副佛教对联,最早是1998年暑假期间放到他的网上的。地址如下:

http://miaoyin.net/

东方微妙音

点击里面 佛学栏目 佛教对联 可以下载我的最早版本的佛教对联500副。

下面的连接是《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上中下三篇)完整版TXT文件

http://upfile.cat898.com/UploadFile/2009-5/200952523154548.tx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8 23:01:51编辑过]
欢迎光临達之的博客
http://blog.kdnet.net/boke.asp?xdz123.showchannel.0.html
包括社会批评类杂文、佛学文章、佛教对联 、对联作品与对联理论文章、新诗、格律诗词、哲理随笔、杂感体验等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
发表于 2009-5-29 10:05 | 只看该作者

下面的连接是《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上中下三篇)完整版TXT文件

http://upfile.cat898.com/UploadFile/2009-5/200952523154548.txt

****************************************************************************

《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 肖大志 著 目 录 对 联 漫 谈 ——代 前 言 上 篇 人 物 篇 一、敬题佛教诸圣众及诸护法神 (一)总题佛教诸圣众 (二)分题佛教诸圣众 (三)敬题佛教诸护法神 二、敬题佛教历史人物 (一)总题 (二)印度佛教时期 (三)中国佛教时期 中 篇 义 理 篇 一、染净因果 二、诸法实相 下 篇 修 行 篇 一、修行法门 二、修证境界 后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9 10:09:29编辑过]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
发表于 2009-5-29 10:10 | 只看该作者
上篇 人 物 篇 一、敬 题 佛 教 诸 圣 众 及 诸 护 法 神 (一) 总 题 佛 教 诸 圣 众 觉行圆满 功德庄严(敬题三世诸佛) 注:佛:全称佛陀,意为觉悟了的圣人。佛的觉悟有三层含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 大方圆满 独妙真常(敬题三世诸佛) 法身不动 应化无穷(敬题三世诸佛) 菩提微妙 福德庄严(敬题诸佛菩萨) 注1: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意为觉有情,即觉悟了的众生。菩萨虽未断尽烦恼、无明,但已发普度众生之菩提心。 注2:菩提:觉悟之意。 慈悲具足 智慧圆通(敬题诸佛菩萨) 密行妙戒 内证真如(敬题诸菩萨) 注1:密行:即微细护持戒行。亦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悉能持守无缺。或谓菩萨示现声闻之身,持小乘之粗戒,而隐密本地之妙戒,故称密行。《净心戒观》云:“圣贤密行,内智外愚。” 注2:妙戒:殊胜之戒行。菩萨之大乘戒称妙戒,相对于小乘戒(粗戒)而言。 注3:内证:又作自内证,即自己内心所体悟证得之真理。内证系自己所独自证得者,故又称己证。《成实论》卷1云:“佛法可自证之,不可以己所证传与他人。” 注4:真如:佛教表示最高真理的概念,意即真实者。一般以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或真心、佛性为真如。 上求下化 少欲多闻(敬题诸菩萨、声闻) 注1:菩萨的觉悟有两层含义:自觉、觉他,即所谓“上求菩提,下化众生”。 注2:声闻:指通过闻听佛之言教,观四谛之理而得觉悟的人。经过修行可证四种果位,分别为:初果须陀洹(预流果) ;二果斯陀含(一来果);三果阿那含(不还果);四果阿罗汉(无学果)。 佛光清净 心月圆明(敬题诸佛菩萨) 注:心月:心的本性,完满具足,明朗清净,犹如满月。 身光妙好 心月圆明(敬题诸佛菩萨) 注:身光:从佛菩萨身体所发出来的光明,又称色光;与心光(智光)合称为二光。 法云祥瑞 慧日辉煌(敬题诸佛菩萨) 注1:法云:佛菩萨的智慧慈悲犹如大云,遍荫整个法界。 注2:慧日:以日光喻佛的智慧,普照众生。 慈悲乃大 喜舍则通(敬题三世诸佛) 真心不动 悲愿无边(敬题诸大菩萨) 注:大菩萨:指深行之菩萨。又发自利利他之愿心,实行佛道,于菩萨位中已达不退位,称为大菩萨;尚在退位者,则为小菩萨。 悲心似海 宏愿齐天(敬题诸大菩萨) 身行清净 心迹圆明(集佛经句,敬题诸圣众) 注1:身行:即身所行善恶之业。《持世经》卷1云:“身行清净,口行清净,意行清净。” 注2:心迹:谓心在内而迹现于外。《楞严经》卷6云:“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 得未曾得 成无所成(集佛经句,敬题诸佛菩萨) 注1:《解深密经》卷4云:“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 注2:《佛说超日明三昧经》云:“取无所取,成无所成,觉无所觉,无取无舍,乃号为佛。” 得大自在 转妙法轮(敬题三世诸佛) 同登真实岸 独坐大雄峰(敬题诸圣众) 注1:圣众:圣者的聚合;特别指佛、菩萨、缘觉、声闻的聚合。 注2:百丈禅师云:“独坐大雄峰。” 乃禅宗公案。独坐,有独立于宇宙,乃至“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意;大雄峰,乃百丈山之别名。 佛力超三界 法音遍十方(敬题三世诸佛) 注1:佛力:佛之力用。即佛之智力、方便力、愿力等。 注2: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注3:法音:佛之教法、教说。或指宣讲、读诵佛法的声音。 因地起行愿 果门证智悲(敬题诸佛菩萨)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敬题诸阿罗汉) 注1:阿罗汉:略称罗汉,意为应供,即断除了一切烦恼、应当受到人天供养的圣人。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 注2:漏尽:漏,即烦恼;漏尽,即断尽三界的烦恼而得阿罗汉果。 注3:心空:(1)心性广大,能容摄万象,犹如虚空;(2)谓心远离诸障害而空寂无相。 注4:庞蕴有诗偈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观缘成正觉 闻法悟无生(敬题诸缘觉、声闻) 注1:缘觉:也译为独觉、辟支佛,指独自修行而得觉悟的人。据小乘佛教,观十二因缘而能断惑证真,即为缘觉;一说以观天地自然变迁等外缘而得觉悟,即为缘觉。 注2: 无生:远离种种生灭变化。又作无生忍、无生法忍,即忍可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无生之理。事物的生灭变化是现象,其本性为空,这种绝对的理境即是无生。 生死已然尽 娑婆不再来(敬题诸阿罗汉) 成正等妙圆觉 发慈悲喜舍心(敬题诸圣众) 注1:正等妙圆觉:即正觉、等觉、妙觉、圆觉。正觉:正确的觉悟;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主要指佛的觉悟而言。等觉:等同佛的觉悟;指在十地菩萨以上的觉悟境界。妙觉:断尽一切烦恼而显现智慧的境界,是菩萨修行的最高阶位,在等觉之上,过此即是佛位。圆觉:即圆满的灵觉,是诸佛所证、众生本具的本觉真心。 注2: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指四种广大的利益众生的心愿。慈即给予众生快乐;悲即拔除众生痛苦;喜即随喜众生的功德;舍即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抛开一切怨亲差别之相。 因地常行六度 果头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4
发表于 2009-5-29 10:10 | 只看该作者
(二) 分 题 佛 教 诸 圣 众
大雄圆满
宝殿庄严(敬题释迦牟尼佛,兼敬题大雄宝殿)
    注1:释迦牟尼佛:其生卒年代,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65 -前486年。原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之太子,后出家修道成佛。据佛教所说,释迦牟尼佛为贤劫(即现在的一大劫)千佛之第四位佛。为娑婆世界(即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之教主。
注2:大雄:伟大的英雄,指佛而言,因佛具有摧伏恶魔的力量。大雄宝殿,为中华寺院的本堂,内置释迦牟尼佛、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之像。

法身清净
自性天真(敬题毗卢遮那佛)
注1:毗卢遮那:华严宗的本尊,是莲花藏世界的教主。法相宗以毗卢遮那指自性身。天台宗则指法身,即佛的真理之身。密宗则以之与大日如来为同体。
注2:自性:(1)自己存在的本质;(2)吾人本来所具有的佛性。

尽除忧恼
大救沉迷(敬题嵌除忧尊者)
注:除忧尊者:又作除一切忧恼菩萨。密号在胎藏界为大救金刚,或大赦金刚,在金刚界为净智金刚,或解脱金刚。密教本尊之一,发愿要解除众生的一切忧恼。

观音除苦厄
诵咒度痴迷(敬题观世音菩萨,兼题六字大明咒)
注1:观世音菩萨:观世音:略称观音,又称观自在等,与大势至菩萨一起,为阿弥陀佛的辅弼,合称西方三圣。以大悲心现种种化身,救度苦难众生。
注2:六字大明咒:又称六字真言,是观世音菩萨总持心咒,包括“嗡嘛呢叭咪吽”六字。其意为“莲花上的宝珠”。

同时闻授记
次第得菩提(敬题五百阿罗汉)
注1:五百阿罗汉:指已证得无学果之五百声闻。具体所指则有多种说法。据《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佛为五百弟子(阿罗汉)授记曰:“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   
注2:授记:又作预记。佛对弟子所作预言,谓其将来于某一时刻成佛。

大日心光遍照
如来法雨普施(敬题嵌大日如来)
    注1:大日如来:音译为摩诃毗卢遮那。为法身佛,意为光明遍照,其智慧的光辉无所不照。此佛为真言密教的教主,为密教所供奉的本尊与最上根本佛,一切诸佛菩萨所出之本原及所归之果体。又,毗卢遮那佛为密教金刚界五佛(五智如来)之一,位居中央,表法界体性智。
    注2:心光:又叫智光,与色光(又叫身光)一起称二光。色光由佛身发出,能以眼见取;心光由佛智发出,不能以眼见取。

大日法身不动
恒沙化佛无边(敬题大日如来)
注:化佛:又作应化佛、变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与化身或应身等为同义词。

立誓不生瞋怒
发心尽显慈悲(敬题阿閦佛)
    注:阿閦佛:意译为不动佛,或无瞋恚佛。为东方妙喜世界佛名,此佛于因地修行时发愿断瞋恚。密教以此佛为金刚界五佛之一,象征大圆镜智。

德聚无穷宝藏
法施广大生田(敬题嵌宝生佛)
    注1:宝生佛:此佛以摩尼宝福德聚功德,能满一切众生所愿。密教以此佛为金刚界五佛之一,象征平等性智。为南方世界之佛。
    注2:生田:生死之田地,指众生流转所在地的三界。

愿海周流法界
智光普照世间(敬题普贤菩萨)
    注1: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辅弼,密号为金刚萨埵,为大日如来的候补菩萨。普贤十愿为一切菩萨行的代表,称普贤愿海,一切菩萨的修行都可称普贤行。又,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合称华严三圣。
注2: 愿海:谓佛菩萨之本愿既深且广,犹如大海之浩瀚无际。
注3:法界: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具体含义有多种。又,法界亦为诸法实相之异名。
    注4:《华严经?入法界品》载:普贤菩萨叙述自己的修行时云:“愿以智光普照世间”。

妙土报身恒不动
圆光化佛永无穷(敬题阿弥陀佛)
注1:阿弥陀佛:意译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略称弥陀,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据《无量寿经》等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而出家,名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此佛使法藏比丘熟知210亿诸佛之净土。法藏比丘历经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在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而成佛,并在离此十万亿佛国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至今仍在彼土说法。在密教,以阿弥陀佛象征妙观察智,称甘露王。
注2:妙土:佛之报土殊妙者。《无量寿经》云:“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注3:报身:又作报身佛。指佛的果报身,酬报因行功德而显现相好庄严、万德圆满之身。
注4:圆光:放自佛菩萨顶上之圆轮光明。《观无量寿经》云:“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

弥陀愿海周三界
功德光云遍十方(敬题阿弥陀佛)
注1:光云:比喻佛光如云般之广被一切。

燃智慧灯驱黑暗
驾悲愿筏渡迷津(敬题嵌燃灯佛)
    注:燃灯佛:又译定光佛。久远劫以前出世的佛。《瑞应本起经》说释迦牟尼佛前世曾买五茎莲花供养此佛,蒙其授记,于九十一劫后成佛,号释迦牟尼。

报身妙好证圆满
法相庄严呈吉祥(敬题卢舍那佛)
    注:卢舍那佛:《梵网经》等称其为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坐于千叶莲花台上,化现出百亿释迦,于百亿国土同时成佛。
   
法眼妙观观自在
悲心普救救痴迷(敬题观世音菩萨)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5
发表于 2009-5-29 10:11 | 只看该作者
(三) 敬 题 佛 教 诸 护 法 神

梵行清净
天界庄严(敬题嵌梵天)
    注:梵天:原为婆罗门教主神,佛教以此神为初禅天之主。为佛教护法神。

护持寺院
安隐僧伽(敬题十八伽蓝神)
    注:十八伽蓝神:伽蓝,意译为众园,音意合译又称僧园、僧院。十八伽蓝神原来都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神祗,后作为佛教护法神,维护寺院僧事活动的正常开展。依《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所说,十八护僧伽蓝神分别是:梅音、梵音、天鼓、巧妙、叹美、广妙、雷音、师子音、妙梅、梵响、人音、佛奴、叹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观。

护持佛法
主宰方维(敬题八方天)
注:八方天:指主宰八方之护法神祇。密教建立曼荼罗时应知者,即帝释天主东方、伊舍那天主东北方、焰魔天主南方、火天主东南方、水天主西方、罗刹天主西南方、毗沙门天主北方、风天主西北方。一般系以四方(东、南、西、北)加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称为八方。

降魔严佛刹
护法利人间(敬题诸护法神)
注:护法神:护持佛法之善神。又作护法善神、护法天。即对佛法信乐守护之诸天、龙王、鬼神等的总称。

主领神祇鬼
护持佛法僧(敬题韦驮天)
    注:韦驮天:又称韦驮菩萨,南方增长天王下属的八大神将之一,是寺院的主要护法神。

相率归依三宝
轮流守护众生(敬题十二神将)
注1:十二神将:指守护诵持《药师经》者之十二位护法神。又称药师十二神将,或十二药叉大将,为药师如来的眷属。名称依次为:(1)宫毗罗,(2)伐折罗,(3)迷企罗,(4)安底罗,(5)頞你罗,(6)珊底罗,(7)因达罗,(8)波夷罗,(9)摩虎罗,(10)真达罗,(11)招杜罗,(12)毗羯罗。每一神将各拥有七千药叉,计为八万四千护法神。《药师本愿功德经》云:“此十二药叉大将,一一各有七千药叉以为眷属。同时举声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不复更有恶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尽形归佛法僧,誓当荷负一切有情,为作义利、饶益安乐。”又,这十二神将在昼夜十二时辰、以及四季十二个月份里,轮流率领眷属守护众生。
注2:归依:又作皈依。指归命于佛法,以佛法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和安身立命的处所;也指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归依,含有救济之义,即依三宝的功德威力能加持、摄导归依者,使之得到解脱。
注3: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又作三尊。

亲近如来闻密迹
护持正法执金刚(敬题嵌密迹金刚)
    注:密迹金刚:又称金刚力士、执金刚神等。为守护佛法之夜叉神。据大日经疏卷一载,其为夜叉王,身、口、意等速疾隐秘难了知,故称密迹;又以其亲近佛,愿闻佛之秘密事迹,故称为密迹。此神执金刚杵,现威猛相护持佛法。

功厚德高修善业
风调雨顺护人间(敬题四大天王)
    注: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为佛教的护法神,住欲界六天中的第一层天,居须弥山腰,是最接近人间的天界。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能护持国土;南方增长天王,能使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王,能观察世间的一切;北方多闻天王,能施予财富。又,持国天王持琵琶(调谐音乐),增长天王持剑(挥剑生风),广目天王持龙(使龙顺服),多闻天王持伞(开收雨水),因而被认为象征着“风调雨顺”。

天上众星皆拱北
龙神八部共摧魔(敬题嵌天龙八部)
    注:天龙八部:又称龙神八部,是指以天龙为首的八部鬼神。分别为: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他们原本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民间崇拜的神灵,佛教将其作为护法神。

大显威灵,护持正法
广施福禄,利益群生(敬题大黑天)
    注:大黑天:音译摩诃噶拉,或玛哈噶拉,密教护法神之一。具有战斗神、财福神(厨房神)、冥府神等多种性格。形象颇多,呈现黑色极忿怒相。密教以此天为毗卢遮那佛之化身,或为大自在天之化身。
      
扶正黜邪,庄严天界
驱魔护法,利益人间(敬题帝释天)
    注:帝释天:也叫天帝释,即因陀罗神,原为吠陀神话中最有力量的神祗,在佛教为护法神,是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居须弥山顶忉利天之善见城,以其“千眼”观察世间,护持佛法。

增长善根,可持国土
多闻正法,以广目光(敬题嵌四大天王)

使土地丰饶,消除灾害
为佛陀明证,降伏魔王(敬题地天)
    注:地天:又作地神、坚牢地神等。即主掌大地之神,为十二天之一。其职责是保护土地及地上的草木五谷等,免受灾害。同时,地天也是佛教的护法神之一。释迦成道时,地天从地涌出,为佛明证。

既破坏,又再生,神通广大降魔众
常苦行,善舞蹈,法力无边司鬼灵(敬题大自在天)
    注:大自在天:音译摩醯首罗天,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主神之一。又名湿婆,兼具破坏(毁灭)之神、再生(治疗)之神、苦行之神、舞蹈之神等多种性格。被称为鬼灵之主,三千大千世界之主。佛教将其作为护法神。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6
发表于 2009-5-29 10:12 | 只看该作者
二. 敬 题 佛 教 历 史 人 物

                   (一) 总 题

译经弘教
说法启蒙(敬题诸译经师)
    注:译经师:又作译师,译经家。指佛典的翻译者。

深心求佛道
大愿度群生(敬题佛教诸行者)

身有一瓶一钵
心无半缕半丝(敬题云游僧)
    注:云游:指行者参学行脚,有如浮云随风飘游,不定止于一处。

视众生如父母
以三宝做归依(敬题三宝弟子)
    注1:三宝弟子:泛指归依三宝(佛宝、法宝、僧宝)的佛教徒。
    注2:《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观普贤行法经》云:“视一切人犹如佛想,于诸众生如父母想。”

放下身心成自在
精勤佛法度群生(敬题佛教信众)

安住梵行严宝刹
普施法雨泽群萌(敬题诸比丘、比丘尼)
   注1:比丘、比丘尼:比丘,意译作乞士,乞食者之意,佛教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女子则称比丘尼。
   注2:梵行:梵是清净之意;梵行,指断除一切欲望的修行,特别指远离色欲。
   
能于正法真行者
即是众生大福田(敬题佛教诸行者)
注:行者:泛指修行佛法的人。

起大乘行,化愚济众
以深心力,造论弘经(敬题诸弘经大士)
    注1:弘经大士:指阐释佛经并加以弘通的大士。大士,为菩萨的一种意译。
    注2:深心力:菩萨的十种力量之一;指归命于佛法的心力。

西域取经,功标青史
中原弘法,泽被苍生(敬题诸取经大士)
注:取经大士:指远赴外地求取佛法、引进佛典的僧人。

持二百五十比丘戒律
具八万四千菩萨威仪(敬题比丘众)
    注1:比丘众:指由诸多比丘组成的团体。
    注2:戒律:指佛教用以防非止恶的规范。戒指自发地遵守;律指他律,僧团的规矩。《四分律》中,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则有384条。
    注3:威仪:一般指行住坐卧等行为举止皆合乎规范,因而有威德,有仪则。有关比丘在行为上应注意的规矩,有八万四千之多,取其大数,称八万细行,又称八万威仪。净心戒观法称菩萨戒有八万威仪,声闻戒有三千威仪。

宏法利生,续世尊慧命
虔心向佛,做群众导师(敬题佛教诸行者)

大智解开利养名闻缰锁
悲心冲破亲情爱欲网罗(敬题沙门)
注:沙门:原为古印度出家修道者的通称,佛教盛行后多指佛教出家僧尼。

四海为家,安贫乐道常知足
一心向佛,少欲多闻不惹尘(敬题云游僧)

出烦恼家,视恩爱冤仇如水月
入菩提道,以慈悲喜舍接人缘(敬题出家众)
注:出家众:在佛教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皆为出家众。

锐意求真,且撇开魔眷怨家,许多敌意
潜心学佛,莫辜负善男信女,一片诚心(敬题佛教信众)



                  (二) 印 度 佛 教 时 期
缘来垂迹
应尽还源(敬题释迦牟尼)
注:释迦牟尼: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母亲为摩耶夫人。释迦为其种族之名。其生卒年代,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65-前486年。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子罗睺罗。于29岁(一说19岁)时,出家习禅修道。35岁(一说30岁)时成就佛道。成道后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长期说法传教,并建立教团。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附近的娑罗树林中逝世。其说教经弟子结集成经典传世。

摩诃般若波罗蜜
阿耨菩提悉达多(敬题释迦牟尼)
注1:摩诃般若波罗蜜:意为伟大智慧的完成。摩诃,大、伟大之意;般若,智慧之意;波罗蜜,到达彼岸、完成之意。
注2: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略称,汉译为无上正等正觉。阿耨,无上之意;菩提,觉悟之意。
注3:悉达多:达成目的、成就之意,这也是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名字。

菩提树下终成佛
鹿野园中初转轮(敬题释迦牟尼及其成道、说法)
注1:菩提树:又称觉树、道树,原产于印度的一种常绿乔木。因释尊于这种树下成道而得名为菩提树。
注2:鹿野园:梵语,亦作鹿野苑。为释迦成道后初转法轮之地。

凡间圣果佛心妙
浊世清流教泽长(敬题释迦牟尼,兼敬题嵌佛教)
注1:佛教:为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所创立的教说,在亚洲南、中及东部广泛流传,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注2:圣果:依圣道而得的菩提涅槃之果。
注3:佛心:(1)佛的大慈大悲之心;(2)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理之心;(3)指人人心中本具的清净真如心。

久远修行,菩提树下终成佛
慈悲化度,鹿野园中初转轮(敬题释迦牟尼及其成道、说法)

闻声皈佛成僧宝
证果远尘入法门(敬题憍陈如等五比丘,兼敬题佛法僧三宝)
    注1:僧宝:三宝之一,指僧伽的团体。僧伽,梵文samgha,略称僧,意译为和、众,故又称和合僧、和合众。指信奉佛教、出家修行而得入圣果者;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之团体,一般须四人以上组成。
注2: 五比丘:佛最初所度之五个比丘,皆为佛之姻戚,他们是:憍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憍陈如,又称阿若憍陈如,与其他四人一起,为佛陀最初的声闻弟子,最早的佛教僧伽。他们在释迦为太子出家时,受净饭王之命,随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7
发表于 2009-5-29 10:14 | 只看该作者
(三) 中 国 佛 教 时 期

出家学佛弃王位
传道译经拓法流(敬题安世高)
    注:安世高:公元二世纪人,本为安息国太子,自幼信佛。即位之前,让位于其叔而出家修道。公元147年到达洛阳,在中国译经弘法约30年。因其王族出身,时人尊称“安侯”。他是汉译佛经的先驱者。
   
舍利威神弘正法
沙门智辩盖东吴(敬题康僧会)
    注1:康僧会(?-280年),祖籍康居国,世居天竺。10余岁出家。博览经籍,智辩超群。于247年到建业,以神通迎请五色舍利,使孙权叹服,并为之建建初寺。此为江南佛教兴隆之始。
注2:舍利:通常指佛之遗骨,后亦泛指有修行者之遗骨。一般所说舍利系骨片,形状、大小、颜色等不一,质地坚硬;我国则多以豆粒状者称为舍利。据称由勤修戒定慧之功德所形成,藏密认为乃“智慧明点”所化成。

中土比丘受戒为开始
汉人西域取经是领先(敬题朱士行)
    注:朱士行:三国时(约三世纪)人。籍贯颖川(今河南禹县),享寿80岁。260年出家,为内地西行取经求法第一人。在中国佛教史上,他也是汉族僧人开讲佛经、汉族僧人依照戒法成为正式比丘的第一人。

历游西域,随处译经,时誉敦煌菩萨
博览典籍,发心弘道,史称一代高僧(敬题竺法护)
    注:竺法护(生卒年不详),祖籍月氏国,世居敦煌。8岁出家,从师改姓为竺。266年至313年,先后游历敦煌、长安、洛阳等地,传道译经,人称“敦煌菩萨”。

兴隆佛教,光映佛门,戒德精严垂典范
亲近国王,位尊国宝,神通广大折刚强(敬题佛图澄)
    注1:佛图澄(232-348年),西域龟兹人。精通佛学,颇有神通,且持戒精严,深得后赵石勒、 石虎的敬奉,尊称“大和尚”,并视为“国之大宝”。二石性情残暴刚强,佛图澄以神通、戒德使其敬畏,并常劝其施行德化。佛图澄临终前曾对弟子说:“佛经云:‘若要建立正法,则应亲近国王。’此中大有深意也!我以道术,令二石稽首,使胡人皈依,让百姓蒙益,从而使佛法得一时之盛。但是,要使佛法真正深入人心,传之久远,还须靠玄学义理。”他对佛教在中国的兴隆起了很大的作用。
    注2:戒德:由持戒而来的功德。
    注3:刚强:佛教指刚强难化之人。

慧心观念西方,莲宗从此兴华夏
远道流传东土,佛法随缘润众生(敬题嵌慧远)
注1:慧远(334-416年),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人。少习儒学,尤善老庄。21岁从道安出家。精研般若学,道安赞曰:“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381年入庐山,住东林寺传法,形成江南佛学中心。并与刘遗民等共建莲社,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净土,被尊为净土宗初祖。在学术上,慧远儒释道三教兼通,而以佛教为宗。
注2:观念:于内心观想佛理及佛之相好。与现今通常所说之“观念”一词含义不同。

住逍遥园,译经说法众咸集
发诚实誓,举焰焚身舌不焦(敬题鸠摩罗什)
    注:鸠摩罗什(344-413年) ,略称罗什,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师(其余三人为真谛、玄奘、义净,或说真谛、玄奘、不空)之一。父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7岁随母亲出家。401年至长安,后秦国主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将罗什安置于西明阁及逍遥园,从事大规模译经工作,弟子甚众。临终前曾说:“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火化后果真薪灭形碎,唯舌不焦。

说阐提成佛
感顽石点头(敬题道生)
    注1:道生(355-434年),亦称竺道生。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幼年出家,15岁便登座讲经。418年,因说一阐提成佛,受僧界攻击,被逐出建康(今南京)。后大本《大般涅槃经》传来,证实其说。相传道生被逐后,曾在苏州虎丘山独自讲一阐提人皆有佛性,感群石点头,遂留下“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
    注2:阐提:又叫一阐提,意为断善根、信不具足。指断绝了善根,不能得到解脱、不能成佛的众生。但天台宗、华严宗反对这种说法。《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载佛言:“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

精通禅法
广译佛经(敬题佛驮跋陀罗)
注:佛驮跋陀罗:(359-429)。又作佛陀跋陀罗等。意译作觉贤。北印度那呵利城人,族姓释迦,系释迦牟尼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17岁出家。于后秦弘始十年(408)入长安,弘传禅术之学,后又至庐山慧远处居数年,译出达摩多罗禅经;义熙十一年(415 )至建康(今南京),止住道场寺,从事翻译,与法显合译摩诃僧祇律、大般泥洹经,又独译出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等,凡13部,125卷。世称天竺禅师,为庐山十八高贤之一。佛驮跋陀的翻译虽有多方面,但专精禅法。

阐论讲经,常依般若明宗旨
谈玄说妙,不以空无舍大悲(敬题僧肇)
    注1:僧肇(384-414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原崇尚老庄,后因读《维摩诘经》而发心出家学佛。师事鸠摩罗什,辅助译经,常事讲习。由于僧肇平时讲经说法,大弘诸法性空之中道观, 又被吉藏推为三论宗的实际创始人,称之为“玄学之始”。
    注2:僧肇云:“诸法之相,唯空唯无,然不以空无舍于大悲也”。

弘扬佛法显神迹
化度时人称圣僧(敬题保志)
    注:保志(418-514年),亦作宝志、志公。金城(今兰州)人。少即出家。据《高僧传》载,其言行神异,“时或赋诗,言如谶记,至后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8
发表于 2009-5-29 10:15 | 只看该作者
学富五明,创蒙古新字
智通三藏,称大宝法王(敬题八思巴)
注1:八思巴(1235-1280年):本名洛哲坚赞。生于后藏昂仁的鲁孔。幼年即攻读佛学,四岁随伯父(萨迦派四祖)游学,九岁在法会上说经,十七岁继任萨迦派五祖,二十四岁被元世祖封为国师,三十五岁创制一种蒙古新字,称八思巴字,后又被封为帝师、大宝法王。
注2:《西藏王臣记》载:八思巴“幼而颖悟,长博闻思,学富五明,淹贯三藏”。
注3:五明:印度古代用五明来泛指一切学问, 这五明是:(1)声明,主要指文法学;(2)工巧明,指技术、工艺、历数方面的学问;(3)医方明,指医药学;(4)因明,指逻辑、论理学;(5)内明,指阐明自身宗教的旨趣的学问。
注4:三藏:即是修多罗藏(经藏)、毗奈耶藏(律藏)、阿毗达磨藏(论藏)。经藏是佛所说之经文;律藏是佛所制之戒律;论藏是佛弟子所造之论。

教义精通,广论菩提道
戒规严谨,弘兴秘密宗(敬题宗喀巴)
    注:宗喀巴(1357-1419年),本名罗桑扎巴,因生于宗喀地方(今青海湟中),故称宗喀巴。7岁出家。他经过长期学习显密教典,综合大小显密诸乘教法,形成了独特的佛学体系。针对当时戒行松弛的弊端,主张僧人应严守戒规,并为此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获得了众多的支持者,形成著名的格鲁派。其代表作有《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等。

七笔勾生死
一心念出离(敬题袾宏)
    注:袾宏(1535-1615),字佛慧,号莲池,别称云栖。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少年饱学诗书。从27岁起,迭遭失儿、丧妻之痛,遂萌出家之意,然不得不秉母命再娶汤氏。不久父母相继去世, 遂作《七笔勾》词,落发出家。后汤氏亦削发为尼。大师在浙江云栖寺弘法四十年,毕生倡净土修持,被尊为净土宗八祖。
   
恶世难容僧久住
道人自有法长留(敬题真可)
    注:真可(1543-1603年):字达观,晚号紫柏。江苏吴江人。17岁出家。后游方各地,参访名师,主张兼容禅教性相,力扬儒、释、道三教同源等思想。于1598年在五台山创刻方册大藏经,后移至浙江径山(今浙江余杭)寂照庵继续刊刻,因称“径山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因“妖书”案被诬告陷害,备受拷讯,愤死狱中。

五台山悟道明心,根尘俱彻
南华寺绍宗弘法,禅净双修(敬题德清)
    注:德清(1546-1623年),字澄印,号憨山,安徽全椒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19岁于江宁(今南京)报恩寺出家,佛儒并修。26岁起北游参学,在五台山北台憨山坐禅开悟,说偈道:“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大虚空,万象森罗徒起灭。”曾住曹溪南华寺振兴禅宗,主张三教融通,禅净兼弘。

统摄诸宗弘净土
博通三藏立灵峰(敬题智旭)
注:智旭(1599-1655年),字素华,晚称藕益,别号八不道人,世称灵峰藕益大师。苏州人。明代四大高僧(莲池、真可、憨山、藕益)之一,被尊为净土宗九祖。早年习儒辟佛, 17岁时因读袾宏著作有所感悟,晚年居浙江孝丰(今安吉)灵峰寺弘法。智旭遍学诸宗,推重戒律,专精禅净,融合天台,以净土为指归,人称灵峰派。

画境匠心,师诸天地
诗情禅意,发自性灵(敬题髡残)
    注:髡残(1612-1692年),字介丘,号石溪等。湖南常德人。40岁因明亡而出家。他个性倔强,精通禅学,能诗善画,尤擅长山水画。当时,张怡曾评曰:“举天下言诗,几人发自性灵? 举天下言画,几人师诸天地?举天下言禅,更几人抛却故纸,摸着自家鼻孔也?”

专修净土知归也
广读佛经尚论之(敬题彭绍升)
注:彭绍升:(1740-1796)清代居士、学者。江苏长洲(吴县)人。字允初,法名际清,又称彭际清。出身士族家庭,乾隆年中,举进士,然辞官不就。尝读先儒之书,通宋明理学,后习道士修炼之术,二十九岁时转而信佛,自号知归子。致力于弘传净土宗,勤修一行三昧。虽专修净土法门,仍广读大小乘经论,撰有三十余种佛经的读后记。平生撰述宏富。

深信持名弘净土
严于律己得真禅(敬题彻悟)
注:彻悟(1741-1810年):法名际醒,号梦东。丰润(今属河北)人。二十二岁出家。广学教典。从北京广通寺粹如参禅,得印可。后居怀柔县红螺山资福寺倡导念佛,主张“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念佛法门的一大纲宗。于禅净二宗皆深得其奥。

办学开风气
刻经播法音(敬题杨文会)
    注:杨文会(1837-1911年),字仁山。安徽石台人。早年习儒,1862年,因偶读《大乘起信论》,发心学佛。1866年,创办金陵刻经处,刻印流通佛经。1907年,在金陵刻经处设祗园精舍讲经。1910年,任佛学研究会会长。主张“教宗贤首,行在弥陀”。为近代复兴佛教之泰斗。

行化唯勤兴古刹
农禅并重振家风(敬题虚云)
    注1:虚云(1840-1959年),又名演彻,字德清。湖南湘乡人。19岁出家。行脚天涯,遍学禅教。曾入川藏,越雪山至缅甸、印度、锡兰等地,朝礼佛迹。以定力和苦行著称。一生致力于中兴云南祝圣寺、华亭寺,福州涌泉寺,广东南华寺、云门寺等六大丛林,大宏农禅并举的家风。为中国现代禅宗宗匠之一。1953年,被推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注2:行化:游行教化之略称,即遍历各地,教化众生。

头陀炼指
禅者嚼梅(敬题敬安)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9
发表于 2009-5-29 10:17 | 只看该作者
中 篇       义 理 篇

                 一、染 净 因 果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
    注1:心莲:显教以自性心的清净性,有如莲花,这是从性质上说的;密教则以心莲指肉团心或心脏,这是从形相上说的。
    注2:性海:本性之海。性指真如本性而言。真如普遍广大有如大海,故称性海。

六根清净
万事吉祥
注: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认识器官。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心平不昧
念起无明
    注:《大乘起信论》云:“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有求则苦
无得即安

六根不净
二障难除
    注:二障:烦恼障与所知障。前者是心理上、感情上的迷执;后者是认识上、理解上的迷执。

心为业本
身是祸元
    注1:《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云:“诸蕴业为本,诸业心为本,心法犹如幻,世间亦如是。”
    注2:《法句经》云:“夫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元。”

身为苦本
心是恶源
    注:《佛说八大人觉经》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恶缘障道
魔网缚心
    注1:恶缘:指使人退失菩提心或引诱人做恶事、趣入恶道的外界因素。或指恶劣的条件。
    注2:魔网:指魔所造作之种种邪业。意即众生为烦恼魔、天魔等所迷惑而难以脱离,犹如鱼鸟陷罗网中不能脱出。

愚人好杀
智者乐慈(集法句经句)
注:《法句经?尘垢品》云:“愚人好杀。”《法句经?慈仁品》云:“智者乐慈。”

愚夫纵意
智者调身
注:《法句譬喻经?明哲品》云:“智者调身”;又云:“荡身纵意,生死之路也”。

红尘净土
苦海慈航(敬题诸佛教道场)
注:道场:(一)又作菩提道场、菩提场。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二)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三)指成就菩提动机之发心、修行等。如《维摩经》卷上菩萨品所说,直心是道场,深心是道场,菩提心是道场,布施是道场,等。(四)在密教,修瑜伽妙行时,须先行结界,次则建立本尊道场,以修道场观。(五)一般所谓之道场,系指修习佛法之场所,故道场可作为寺院之别名。(六)指某些法会,如慈悲道场、水陆道场等。

业由心起
道以修成
注:慧思云:“业由心起,本无外境。”

众生皆苦
三界无安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
    注:《华严经》卷11云:“修治最胜行,严净诸刹海。修行无量行,严净诸刹海。”

三界唯心造
众生随业牵
注1:《华严经》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注2:业:行为之意。由身、口、意三者而来的或善或恶的行为,可召感后来的果报,称业报;以业为原因,召感果报的潜在力量,称业力。
    注3:《业道经》云:“业道如秤,重者先牵。”

有生皆有死
无爱即无忧
注1:《出曜经》云:“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
注2:《四十二章经》云:“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畏。无爱即无忧,不忧即无畏。”

无愿不成佛
有心难度人
    注:《指月录》卷6载南阳慧忠禅师云:“无心是真度生,若见有生可度,即是有心,宛然生灭。”又,据说吕纯阳曾感叹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宁度众生不度人。”谓人心尤其险恶刚强,难以教化。

刹净由心净
人成即佛成
注1:《维摩诘经?佛国品》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成就众生净,则佛土净。”
注2:太虚大师有诗偈云:“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此名真现实。”

无欲始离苦
有情难证空
    注1:《八大人觉经》云:“道从无欲,非有欲得。”
    注2:《成唯识论》卷5云:“有情我不成证。”指凡夫行布施等善,不会成为无漏,无法脱离我执。

爱生憎亦起
乐至苦相随

食肉断慈种
贪杯坏慧根
    注1:慈种:慈悲的种子。《大涅槃经》云:“夫食肉者,断大慈种。”《楞伽经》云:“食肉无慈慧。”又,《金刚心总持论》云:“文殊师利问佛:一切罪业,何业最重?佛言:一切罪中,杀生食肉,其业最重。”
    注2:《罪福报应经》云:“喜饮酒醉……智慧日损。”

唾天污己面
修道净其心
    注1:《四十二章经》载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
    注2:七佛通戒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障深行不切
福浅信难坚

恶因缘易忍
善知识难逢
注:善知识:亦称“善友”,指能引导、帮助自己知解学修佛法的良师益友。

钱多心不满
饭饱欲难填

因缘生万法
业报造群萌

身田承法雨
佛日释心冰
注1:身田:身能生善恶之业,故云身田。《涅槃经》卷2云:“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
注2:心冰:心中有疑而不解,譬于冰,称为心冰。

狂心迷镜象
翳目见空华

心高难入佛
我慢易成魔
注:我慢:恃我而自贡高,慢他也。《唯识论》卷4云:“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

因缘都是业
果报不由人

白马驮经至
法流越岭来(敬题嵌白马寺,兼敬题佛法东渐)
注1: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座寺院,位于河南洛阳市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10
发表于 2009-5-29 10:18 | 只看该作者
诸苦行人兴道场
一袈裟地度幽冥(敬题九华山幽冥道场)
注1:相传九华山原为闵公让和私人所有。闵公信佛,乐善好施,听说金地藏要在此修建寺庙,便慷慨捐献。他对金地藏说:“九华山尽归我所有,您要多大就随您所需。”金地藏说:“一袈裟地足够。”于是将身上的袈裟一展,便覆盖了整个九华山。闵公见此情景,便将整个九华山全部施予金地藏建道场。九华山高且深,寺众增多,生活即发生问题,煮饭还要掺拌白土(此土色白而细腻,俗称观音土),其清苦可想而知,故当时称之为“枯槁众”。寺中大众只是一心为求佛法,而完全放弃了物质享受的要求。地藏比丘一直领导此精进苦行的道场。金地藏九十九岁示寂,肉身不坏,时人为之建肉身殿,被称为“肉身菩萨”。后又有无瑕禅师,由五台山至此,在摩空岭摘星亭结茅而居,名摘星庵,长年以野果为生。用舌血和金粉,抄写出《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共花二十八年时间。寿一二六岁拈偈而逝,逝前嘱弟子三年后启缸,如期发现,其颜色若生,时人为之建百岁宫,也被称为“肉身菩萨”、“应身菩萨”。在九华山有据可查的有十六尊肉身菩萨,现在还供奉有五尊肉身菩萨。
注2:九华山系地藏菩萨道场,地藏菩萨以度尽地狱众生为誓愿,而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又称幽冥,因此九华山又有幽冥道场之称。

恶语伤人多许罪
慢心谤佛一何愚

皓首穷经多许错
妄心求法一何愚

刻意伤人多么坏
轻心造业一何愚

业流滚滚没身易
苦海茫茫露顶难

悟后身心无束缚
迷中声色有钩牵

世事艰难欢聚少
人生苦短别离多

波罗蜜恒常快乐
阎浮提一切苦空

恶缘多者当思矣
福报大时须惜之

为何现世贤良少
只在时人浪费多

惜福之人真有福
舍财之士岂无财

苦海慈航常仰佛
红尘恶浪不由人

暴富从来由业致
虚名何必与人争

爱恨情仇都是业
悲欢离合不由人

世上奇冤由宿业
人生大事有前缘
注:宿业:又称宿行。在过去世所造的或善或恶的行为。这些行为可影响现世的生活情态。一般多以宿业指恶业因,另以宿善指善业因。

众生罪福皆由业
世事纷纭莫管它

看透人生知宿业
见多世事信轮回

深信轮回随物化
洞明世事送人情

业镜照原形,惭愧
幻躯如泡影,空虚

彻夜难眠三自反
空房独坐一何如
注:《格言联璧》有联云:“待人三自反,处世两如何。”

业造人身人造业
缘随我意我随缘(回文格)

心如乱草随风动
身似浮萍顺水漂
注:《治禅病秘要法》云:“心如乱草,随烦恼风。”

世事早知无结果
人情老到不攀缘

天道无私常与善
人心知足莫吞舟
注1:《老子》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后人亦常用作:“天道无私,常与善人。” (见《修身进德嘉言录》)
注2:吞舟:指能吞船的大鱼,喻罪行极大的人。

吞舟是漏有天网
含玉而生是宿缘
注1:吞舟是漏: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
注2:《老子》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后人亦常用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注3:含玉而生:比喻出生在富贵之家。
注4:宿缘:即宿世因缘,指过去世所结之善恶因缘。

人天火宅莫贪恋
生死淤泥须出离

观身如影非真我
养怨入丘是业缘
注1:《大方等大集经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云:“一者观身如影。二者观口如响。三者观心如幻。”
注2:《大宝积经富楼那会》云:“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
注3:业缘:谓善业为招乐果之因缘,恶业为招苦果之因缘。一切有情皆由业缘而生。《维摩经?方便品》云:“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阎浮提内无安稳
生死道中求出离

一死不闻身后事
再来莫问生前缘

沽名钓誉是魔伴
薄德浅根无佛缘

众生业力不思议
诸佛愿心无尽穷

闻声悟道声为佛
见色迷心心即魔

远离尘世喧嚣少
亲近自然灵感多

欲使身能无苦痛
务须心不惹尘埃

静心此刻反思里
回首前尘迷梦中

前尘往事浑如梦
动念起心总是痴

姻缘眷属无非命
字句名称亦是身
注:佛教将字、句子、名称分别称之为文身、句身、名身。此“身”,为集合之义。

浮云流水无穷尽
藤蔓枝柯有挂牵

苦无休止称无间
乐有妙常非有情

福薄人难捱今世
障深者不信来生

莽汉狂夫,多生卑慢
道人行者,少有憍心
    注1:卑慢:《俱舍论》卷19所举的七慢之一,指对于极优越之人,却认为自己仅稍劣于其人;或者指不肯虚心向优越于自己的人学习。
    注2:憍心: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心理。依唯识说,是小随烦恼之一,指对自己的财产、地位、才能、学问等,有爱着之心,而感到傲慢。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愚人除境,智者除心(集句)
注1:古德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注2:古德云:“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人生如梦,转眼皆空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种复成苗,众生轮转
金无重矿,诸佛涅槃
    注:《圆觉经》云:“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又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11
发表于 2009-5-29 10:20 | 只看该作者
时代变迁,佛法衰微魔网密
世风败坏,人心险恶罪根深
    注:罪根:谓深植罪恶而不可拔者。或谓罪恶之行为乃招致罪报之根本,故称罪根。

堪叹娑婆薄福人,难生正信
可怜末世钝根者,不解真文
注1:钝根:又作下根、钝机,指根机迟钝者,即难以领会佛法真理的根器。
注2:真文:指佛菩萨所说或经典之文句。

所作不亡,因行定得未来果
遇缘则受,果报皆由过去因

不愿实修,皓首穷经多么傻
只求福报,贪心拜佛一何愚

果受今生,莫造新殃常积德
业牵来世,欲无后有要修行

贪欲乐人,惟利是图而有悔
信因果者,制心不犯即无忧

真实行人,一片身心无渗漏
娑婆迷子,万般苦恼在贪求
注1:古德有偈云:“最上乘,要真参,急急用功勿等闲,一片身心无渗漏,管教直下透三关。”
注2:迷子:指不明事理之人。凡夫本具佛性,却迷而不知,致流转三界,受无量苦。
    注3:佛教有偈云:“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

波罗蜜多,超越时空无束缚
阎浮提众,轮回生死被牵缠

业镜当前,满脸羞惭唯忏悔
神明在上,一身罪错自承担
注:神明:一般指天地之诸神。不测曰神,灵明如镜曰明,即:无法思惟分别者,称为神;能照见者称为明。诸神能明白察知善恶邪正,确实无误,故有此称。

梦幻人生,几度癫狂成苦旅
荒唐往事,经年魔怪扰孤心

造业轮回,牛胎马腹罪身苦
随缘物化,虫臂鼠肝幽梦长

血肉众生,皆由胎狱煎熬出
乾坤万物,本是虚空爆炸来
注:胎狱:譬指四生中之胎生者,其于母胎内所受之苦,如处狱中,故称胎狱。 

烦恼众生,无明为父贪为母
精勤行者,禅悦作食忍作衣
注1:《楞伽经》云:“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
注2:《华严经?净行品》云“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注3:《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忍辱为衣,慈悲为室。”

三界众生,六道轮回数取趣
十方诸佛,一心解脱再无依
注1:数取趣:梵语曰补特伽罗。有情流转,数数取诸趣者。
注2:无依:犹言无著。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

三界无安,非由切愿不能出
众生多欲,常念观音便得离
注:《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芸芸众生,生生不息有因蔓
纷纷妄念,念念常迁无止时

短暂人生,叹今世不思来世事
无边业海,问没头可盼出头时

迷执幻身生有死无,其心怎放
觉知真我随缘不变,此意常如
注1:幻身:人身无实如幻,是名幻身。
注2:真我:意指真实之我。对外道、凡夫之妄我,而谓涅槃之我德为真我。
注3:随缘不变:《大乘起信论》认为真如有随缘与不变二义,即:真如一方面随顺众缘,而生起现象世界;一方面又能保持其自身的清净性不变。

莫言老实吃亏,善业终无苦报
务必真诚悔过,恶人才有正机
    注:恶人正机:由于是恶人,因而正具有为阿弥陀佛的本愿所救度的资格。据净土教的一些说法,阿弥陀佛的本愿,主要在于救度恶人。《无量寿经》云:“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

因缘奥妙难知,痴汉从而狂妄
果报丝毫不爽,慧根所以虔诚

娑婆不发出离,佛土何由成立
善恶如无报应,众生哪肯修行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注1:涅槃岸:即彼岸,与此岸(生死岸)对说。
注2:《大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云:“譬如有人恶心害母,害已生悔,三业虽善,是人故名地狱人也。何以故?是人定当堕地狱故。是人虽无地狱阴界诸入,犹故得名为地狱人。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见有人修行善者名见天人,修行恶者名见地狱人。何以故?定受报故。”

进入山门,或结胜缘,或因胜愿
来闻佛法,皆成善果,皆有善根(敬题诸山门及诸讲堂)

生死轮回,得失怨亲,在家皆有
天堂地狱,贤愚罪福,出世全无
    注:《景德传灯录》卷7载智藏禅师的一则公案:师住西堂后,有一俗士问:“有天堂地狱否?”师曰:“有。”曰:“有佛法僧宝否?”师曰:“有。”更有多问,尽答言有。曰:“和尚恁么道莫错否?”师曰:“汝曾见尊宿来耶?”曰:“某甲曾参径山和尚来。” 师曰:“径山向汝作么生道?”曰:“他道一切总无。”师曰:“汝有妻否?”曰:“有。”师曰:“径山和尚有妻否?”曰:“无。”师曰:“径山和尚道无即得。”俗士礼谢而去。

因缘聚合,缘至尽头,各随果报
骨肉分离,肉归泥土,魂弃骷髅

求佛乎?求神乎?到底回头是岸
贪财也,贪色也,无非转眼皆空

报应倘来,手里黑钱它何管用
时辰一到,眼前恶趣你哪能逃
注:恶趣:又作恶道。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道。

赤贫诚可怜,怜福薄难捱今世
痴富更堪叹,叹障深不信来生

圣人悟理,非但见真,亦能了俗
痴汉迷情,不离恋色,及以贪财
注1:《妙法莲华经玄义》卷2云:“圣人悟理,非但见真,亦能了俗。”
注2:《净心诫观法》云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12
发表于 2009-5-29 10:21 | 只看该作者
看天下穷途之辈,几个曾经惜福?但报应来时,方知有苦
问世间得志诸君,谁人愿意修行?待光阴去矣,徒叹无常

叹浊世难寻清醒人,钱权名位熏心,莫怪贪官污吏过千万
问老天可有糊涂帐,加减乘除结算,敢情公理良心剩二三

一期终结,神识迁移,业行随矣,以此因缘,不无受者亦非有
四大分离,根身坏灭,器界共之,论其自性,虽有再生还是无

念物力艰难,工巧发明不简单,于受用千般,千千莫作轻松想
思佛身广大,神通变现甚奇妙,对日常一切,一一须存恭敬心

问业轮滚滚,恩爱别离,曾有几多悲泪流?可怜你老来病也,五阴还盛
叹苦海茫茫,怨憎聚会,又将不少孽缘结!怎奈他生者死时,一气难求
(敬题佛法之“八苦”)
    注:八苦:即生、老、病、死、恩爱别、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

滚滚红尘,茫茫业海,花花世界,几人愿出离?叹有情,苦乐轮回恒趣趣
生生不已,念念无常,运运密移,哪个能逃脱?唯觉者,身心寂灭永如如

浊浪滔滔水土流,人间烟火稠;荒漠苍穹须补救,不知颠倒实违天道久
青山隐隐渔樵少,世外桃源渺;红灯绿酒太喧嚣,无可奈何已去圣时遥
(仿虞美人词谱联)

六道轮回,分明在眼前,看贤愚利钝妍媸清浊悬殊,岂非道道包含六道
三生因果,不仅于身后,感祸福穷通夭寿悲欢难料,也是生生显现三生

佛经称四大皆空,可以清心寡欲;恶人说四大皆空,便常常趋向颠狂声色
学术谓十方唯物,并非背理乖情;痴汉言十方唯物,则每每落于追逐利名
注:四大:指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大即是元素之意。坚性为地,湿性为水,热性为火,流动性为风。由于世界万物与生命存在皆由四大和合而成,皆为妄相而无实体,四大之本质亦为空假,故称四大皆空。

报应未临,终日里为钱财颠倒,只顾贪贪贪,贪得多乎?问三生因果有谁信
无常奄至,刹时间与眷属分离,不由悔悔悔,悔之晚矣!叹一缕灵魂随业牵

求名求利,忙忙碌碌愁无尽,一辈子心思,算来算去徒劳,叹花花世界,魂迷太久
缺德缺能,苟苟营营混不休,几十年光景,糊里糊涂虚度,哀草草人生,梦醒何时

天象轮回寒暑推,地形变化沧桑替,空空色色总难留,弹指一挥,问尘缘幻梦有谁醒
物情深奥贤明少,人性参差顽劣多,苟苟营营都混过,登台出局,叹世事乱棋由此来

在位做官,须讲三分公理,因果莫推后世,世事总无常,有来路,岂无去路?得意时,还要留三分退路
待人接物,应留一点真情,是非勿论前缘,缘由难说尽,将此心,略比彼心!用权处,也该讲一点良心

三时果报,红尘遭遇叹升沉,半假半真,或忧或喜,眨眼功劳尽弃!究所以然,终归业力追来、心行造就
十二因缘,生死轮回常变幻,如痴如梦,忽鬼忽人,转身面目全非!论玄机者,实乃无明发动、赖耶形成
注:赖耶:阿赖耶识的略称。阿赖耶识,意译为藏识,唯识学所说八识中之第八识。此识的活动贯穿于众生生死流转的全过程。唯识学以阿赖耶识为心王、心体,为万法所依之体。

难得尘缘一百年,醉梦酣兮!看这些芸芸之辈,滚打摸爬,到头来,枉费了一生心力,人去楼空,成功也是一抔土
长嗟历史几千载,风流逝矣!想当初衮衮诸公,纵横驰骋,撒手后,徒留下几片山陵,时移世异,遗迹无非几块砖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13
发表于 2009-5-29 10:22 | 只看该作者
二、诸 法 实 相
                     
盲人摸象
眚眼观灯
注1:《六度集经》载“盲人摸象”的寓言:有个叫镜面的国王,下令众盲人去摸象,然后将大象的形象禀报国王。这些盲人有的摸到象牙,有的摸到象尾,有的摸到象腿,有的摸到象背,有的摸到象鼻,有的摸到象耳,然后,他们有的说大象如长矛,有的说大象如粗绳,有的说大象如树干,有的说大象如墙壁,有的说大象如大蛇,有的说大象如大扇。他们自以为是,争论不休。
注2:《楞严经》卷2云:“如世间人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

佛无所说
道不属知(集句)
    注1:《中论?观涅槃品》云:“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又,《宗镜录》卷29云:“若离众生言说,即佛无所说。”
    注2:南泉普愿禅师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直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

深行果妙
实相性空
    注1:深行:深秘之行业也。为初地已上之行业。
    注2:实相:一切事物的真实的、常住不变的本性,平等的最高真理。

鹿归于野
色即是空(集佛经句)
    注1:《出曜经》云:“鹿归于野,鸟归虚空,义归分别,真人归灭。”
    注2:色:指那些具有形相、被生成的、变化的物质现象。另外,色又有颜色之意,即视觉器官(眼识)的对象。
注3:空:在佛教,空作为一个基本概念,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成,并无固定的实体、自性。
注4:《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指的是:一方面,物质现象的本质要透过空来了解;另一方面,空的本性亦不离物质现象。

佛魔同体
凡圣一如
    注1:佛魔同体:即佛魔一如。佛与魔就表相而言,是两个极端;但就实体本性而言,始终一体不二。
    注2:凡圣一如:又作凡圣不二、佛凡一体。指凡夫与圣者所具之本性同一无异。故不论凡夫圣者,其生命本质并无差别,仅由意识活动之迷悟而迥异。

成心为幻
体色入空
    注1:《土观宗派源流》载藏密萨迦派教法三要:“三要者:成境为心,成心为幻,成幻为无自性。”意即:观外境由内心显现、观能取能知之心亦不可得、观心本无自性。
    注2:体色入空:即体色入空观,又作体空观;与析色入空(析空观)对说。指不待析破色心诸法,而直接体达“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

实无法得
岂有佛成
    注1:《金刚经》云:“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云:“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2:《道行般若经》云:“无有作佛者,无有得佛者。”《楞伽经》云:“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无佛,亦无佛道。”

色心不二
物我如一
注1:色心不二:天台宗所立十种不二法门之一为色心不二门,又称色心不二或色心互融。智慧观照之对象,总摄于一念。分别而言,则有色法与心法二种。但因宇宙一切均摄入凡夫一念之中,故称心外无法;同时,即使是一微尘,亦圆满具足宇宙之一切。故称色法与心法不二,无所分别。
注2:物我如一:亦即物我一如,又作物我无差、人法一如,谓主观、客观本非对立,而同为生命活动之要素。

涅轮不二
醒梦恒一

死生不二
物我冥一

涅轮不二
生死如一

尘尘刹刹
色色空空

意缘万法
心具大千

梦中说梦
头上安头(集句)
注1:白居易《读禅经》云:“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注2:《景德传灯录》卷16载:元安禅师云:“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这个不是,即斩头求活。”又,吴可《学诗诗》云:“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

心真法假
识有境无
注1:心真:指吾人本具自性清净心之真性。又,《六祖坛经》云:“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注2:法假:谓诸法乃因缘和合而生,并无实体,仅有假名,故称法假。
注3:“识有境无”是唯识宗的一个重要思想。

迷头认影
贪月失珠(集句)
注1:《楞严经》卷10云:“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注2:古德云:“贪看天边月,失却手中珠。”亦常作“贪月失珠”。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14
发表于 2009-5-29 10:25 | 只看该作者
迷头认影
捏目生华(集句)
注1:《楞严经》卷10云:“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注2:《楞严经》卷8云:“犹如捏目,乱华发生。”又,《楞严经妙心疏》卷7云:“如捏目生华,障自本明。”

骑驴找胯
认影迷头

众生平等
唯我独尊

菩提最上
缘起甚深(集句)
注1:《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6云:“菩提最上,无有伦匹。”
注2:《鞞婆沙论》卷1云:“缘起甚深,明亦甚深(出中阿含)。”

百川入海
万法归心

业如流水
身似浮沤

念如流水
身似浮萍

水非波外
春在枝头
注1:《起信论疏笔削记》卷6云:“体相虽异而不相离也。其犹波水。虽异岂得水在波外耶。故知其水是波之自体也。”
注2:《华严念佛三昧论》云:“如月在水。月非水内。如春在枝。春非枝外。”

空即是色
意不在言

身车不住
心月常圆

心心即佛
色色皆空(集句)
注1:佛国白禅师云:“心心即佛佛心心,佛佛心心即佛心,心佛悟来无一物,将军止渴望梅林。”
注2:《楹联丛话》卷6载:有题南京燕子矶永济寺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生死还双美
悟迷本一如
注1:寒山子有诗云:“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注2:迷悟一如:(1)迷与悟都无自性,故谓一如;(2)迷如冰,悟如水,迷悟同属一体,故谓一如。

世界微尘里
人生大梦中
    注:李商隐《北青萝》云:“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一相圆成实
三时梦电云
    注1:一相:就是实相,无二之相,即绝对平等、无差别对立的真如之相。圆成实,即圆满、成就、真实之意。所谓圆成实相,又作圆成实性,指真如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三种性质。
    注2:三时:又作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如梦,现在如电,未来如云,俱为无常不可得。《大乘起信论》云:“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忽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倏尔而起。”

众生皆作佛
诸法尽归心

实相原无相
真空并不空

境风掀识浪
刹海涌心波
注1:《楞伽经》云:“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
注2:心波:凡夫之意念恒常相续不绝,犹如波浪之层层叠生,故称心波。

真身归性海
净土入心莲
注:天台、华严、密宗、禅宗皆有“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指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乃唯心所变,皆存在于众生心中。《角虎集》卷1云:“净土不离众生心,是三无别:极乐遍在一切处,举一全收。”

五蕴皆非我
六根不是心

三世三千佛
一尘一劫波

万法皆缘起
一心即性空

空相不增不减
涅槃非断非常
注1:空相:诸法皆空的相状。《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注2:《楞伽经》云:“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

万法依他如幻
一心当体是无
注1:依他:为依他起性之略称。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
注2:当体是无:谓众生直了心源本寂,法亦无生,以一念起处,了不可得,称为当体是无。

实相随时圆满
菩提当下现成

法非法非法法
空不空不空空
    注1:法: (1)意指护持人间行为的规范,后发展成真理之意,这是其基本意思。(2)亦可泛指存在;凡意识所能思及的,以及意识本身,都是法。
    注2:非法:即妨碍解脱、涅槃的因素。或作为法的否定式而言。
    注3:《金刚经》云:“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清代何元晋有联云:“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注4:不空:就真如佛性表现为智慧并以种种方便施设化度众生而言,是不空。
注5:《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云:“又解脱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即是外道尼犍子等所计解脱,而是尼犍实无解脱,故名空空。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故不空空。不空空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名空不空。如水酒酪酥蜜等瓶,虽无水酒酪酥蜜时,犹故得名为水等瓶。而是瓶等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色香味触;若言不空,而复无有水酒等实。解脱亦尔,不可说色及以非色,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常乐我净。若言不空,谁受是常乐我净者?以是义故,不可说空及以不空。”

万物生生不息
诸行念念无常
注1:诸行:指种种意念。行,即心之行。
注2:念念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刹那刹那生灭而不停住。

佛性净如满月
法身遍布虚空
注1:《大法鼓经》云:“如来之性净如满月。”
注2:《金光明经》卷1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无障无碍,如焰如化。”

看破六尘缘影
认清五蕴幻身
注:缘影:指心识四分中,见分缘虑外尘而生之外尘影像。

法不真,唯识变
人无我,但缘生
注1:识变:唯识宗言,一切万法无非是“识”所变现,称为识变。
注2:人无我:又名众生无我、生空、人空、我空。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其中无真实之我体,故云人无我。

空相不生不灭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15
发表于 2009-5-29 10:27 | 只看该作者
海纳百川,不增不减
镜含万象,即色即空

月印千江,非一非异
镜含万象,即有即空
注1:非一非异:不是同一也不是别异。超越一、异的相对相,而臻于绝对境界。
注2:即有即空: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故无自性,即此即是空,非坏灭然后始空。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菩提烦恼,等似空花(集句)
注1:《圆觉经》云:“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注2:古德云:“生死涅槃,恍如昨梦;菩提烦恼,等似空花。”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众生诸佛,同具妙心

无始无终,真空离相
不增不减,妙有随缘

追逐虚空,众生著相
了知真实,智者除心

看宇宙渺茫如幻境
感人生匆促若浮沤

一心离欲离言离相
诸法即空即假即中
注:即空即假即中:谓空假中三观同时进行,这是天台宗圆顿的观法。诸法理体本来空寂,谓之空;诸法系由因缘而生,谓之假;非空非假乃绝对之理,谓之中。

如来藏不离烦恼藏
菩萨心即是慈悲心
    注1:如来藏:指一切众生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的如来法身。《胜鬘经》云:“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注2:大慈心与大悲心称菩萨二心。

刹那虚无,含藏永远
微尘假有,映现大千
    注1:李通玄《华严经合论》云:“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
    注2:假有:虚假的、施设的有。指没有实体,却在现象上有其存在、影响,通常指现象世界。
   
万法唯心,真心不动
虚空入色,妙色无穷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一切众生,皆为化佛
三千世界,尽是妄尘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三千世界,毕竟是空

性相皆空,不增不减
如来所得,无实无虚
注1:性相二空:性空即诸法无自性;相空即诸法缘生之相,都是虚妄不实。
注2:《金刚经》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善恶升沉,实无主宰
天堂地狱,不出身心(集句)
注1:《宗镜录》卷78云:“设使众生轮回六趣。善恶升沉。实无主宰。人法俱空。”
注2:主宰:指我、自己。即其体常一而有主宰事物之作用者。
注3:陈兵《佛教与密宗入门》云:“凡情圣智,天堂地狱,九幽十界,不出身心。”

生从何来,死从何去
迷不见性,悟不见空(集句)
注1:《禅关策进》卷1载:“[高峰妙禅师]初参断桥和尚,令参生从何來,死从何去。”
注2:《圆觉经钞》有四不见之说,即:一、鱼不见水,谓鱼以水为窟宅,游泳水中,悉无所障,故云鱼不见水;二、人不见风,谓风发于万窍,但有声响可闻,而无形相可见,故云人不见风;三、迷不见性,谓灵明觉知之性,人人本具,但为烦恼无明覆障,迷而不了,故云迷不见性;四、悟不见空,谓修行之人,既能觉了灵知之性,本来空寂,而此空性亦不可得,故云悟不见空。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譬如幻翳,妄见空华(集佛经句)
注1:《楞严经》卷3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注2:《圆觉经》云:“譬如幻翳,妄见空华。”

本妙明心,含藏万有
元清净体,朗照十方(敬题《楞严经》)
注:《楞严经》卷1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又,《首楞严义疏注经》卷2云:“本妙明心,未尝生灭。”

生生不息之无尽藏
运运密移而刹那空
注1:无尽藏:意谓含藏无穷之德,即真如法性之理海广阔无边,包藏一切万象。
注2:《楞严经》卷10云:“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
注3:《大宝积经》卷87云:“以诸法不生故,刹那刹那空。以刹那空故,名为无相。”

见暗见明,性非迁改
说空说有,要在圆融
注:《楞严经》卷3云:“见暗见明,性非迁改。”

梦幻尘劳,空花佛事
唯心净土,名字众生

五蕴幻身,无非苦聚
六尘缘影,不是真心
注:《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见树木时,云何树木
有文殊者,无是文殊
注1:《楞严经》卷2云:“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
注2:《楞严经》卷2云:“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滚滚尘乡,终究是苦
悠悠劫海,刹那皆空
注:尘乡: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尘之乡里,乃指生死海。

劫劫生生,轮回不绝
尘尘刹刹,幻化无穷
注:宗密《原人论》云:“劫劫生生,轮回不绝。”

矿里藏金,金不是矿
枝头挂果,果并非枝

金在矿中,果非树外
月非水内,春在枝头
注:《华严念佛三昧论》云:“如月在水,月非水内。如春在枝,春非枝外。”

果非树内,亦非树外
虫出水中,不出火中

方寸心田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16
发表于 2009-5-29 10:27 | 只看该作者
海纳百川,不增不减
镜含万象,即色即空

月印千江,非一非异
镜含万象,即有即空
注1:非一非异:不是同一也不是别异。超越一、异的相对相,而臻于绝对境界。
注2:即有即空: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故无自性,即此即是空,非坏灭然后始空。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菩提烦恼,等似空花(集句)
注1:《圆觉经》云:“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注2:古德云:“生死涅槃,恍如昨梦;菩提烦恼,等似空花。”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众生诸佛,同具妙心

无始无终,真空离相
不增不减,妙有随缘

追逐虚空,众生著相
了知真实,智者除心

看宇宙渺茫如幻境
感人生匆促若浮沤

一心离欲离言离相
诸法即空即假即中
注:即空即假即中:谓空假中三观同时进行,这是天台宗圆顿的观法。诸法理体本来空寂,谓之空;诸法系由因缘而生,谓之假;非空非假乃绝对之理,谓之中。

如来藏不离烦恼藏
菩萨心即是慈悲心
    注1:如来藏:指一切众生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的如来法身。《胜鬘经》云:“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注2:大慈心与大悲心称菩萨二心。

刹那虚无,含藏永远
微尘假有,映现大千
    注1:李通玄《华严经合论》云:“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
    注2:假有:虚假的、施设的有。指没有实体,却在现象上有其存在、影响,通常指现象世界。
   
万法唯心,真心不动
虚空入色,妙色无穷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一切众生,皆为化佛
三千世界,尽是妄尘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三千世界,毕竟是空

性相皆空,不增不减
如来所得,无实无虚
注1:性相二空:性空即诸法无自性;相空即诸法缘生之相,都是虚妄不实。
注2:《金刚经》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善恶升沉,实无主宰
天堂地狱,不出身心(集句)
注1:《宗镜录》卷78云:“设使众生轮回六趣。善恶升沉。实无主宰。人法俱空。”
注2:主宰:指我、自己。即其体常一而有主宰事物之作用者。
注3:陈兵《佛教与密宗入门》云:“凡情圣智,天堂地狱,九幽十界,不出身心。”

生从何来,死从何去
迷不见性,悟不见空(集句)
注1:《禅关策进》卷1载:“[高峰妙禅师]初参断桥和尚,令参生从何來,死从何去。”
注2:《圆觉经钞》有四不见之说,即:一、鱼不见水,谓鱼以水为窟宅,游泳水中,悉无所障,故云鱼不见水;二、人不见风,谓风发于万窍,但有声响可闻,而无形相可见,故云人不见风;三、迷不见性,谓灵明觉知之性,人人本具,但为烦恼无明覆障,迷而不了,故云迷不见性;四、悟不见空,谓修行之人,既能觉了灵知之性,本来空寂,而此空性亦不可得,故云悟不见空。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譬如幻翳,妄见空华(集佛经句)
注1:《楞严经》卷3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注2:《圆觉经》云:“譬如幻翳,妄见空华。”

本妙明心,含藏万有
元清净体,朗照十方(敬题《楞严经》)
注:《楞严经》卷1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又,《首楞严义疏注经》卷2云:“本妙明心,未尝生灭。”

生生不息之无尽藏
运运密移而刹那空
注1:无尽藏:意谓含藏无穷之德,即真如法性之理海广阔无边,包藏一切万象。
注2:《楞严经》卷10云:“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
注3:《大宝积经》卷87云:“以诸法不生故,刹那刹那空。以刹那空故,名为无相。”

见暗见明,性非迁改
说空说有,要在圆融
注:《楞严经》卷3云:“见暗见明,性非迁改。”

梦幻尘劳,空花佛事
唯心净土,名字众生

五蕴幻身,无非苦聚
六尘缘影,不是真心
注:《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见树木时,云何树木
有文殊者,无是文殊
注1:《楞严经》卷2云:“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
注2:《楞严经》卷2云:“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滚滚尘乡,终究是苦
悠悠劫海,刹那皆空
注:尘乡: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尘之乡里,乃指生死海。

劫劫生生,轮回不绝
尘尘刹刹,幻化无穷
注:宗密《原人论》云:“劫劫生生,轮回不绝。”

矿里藏金,金不是矿
枝头挂果,果并非枝

金在矿中,果非树外
月非水内,春在枝头
注:《华严念佛三昧论》云:“如月在水,月非水内。如春在枝,春非枝外。”

果非树内,亦非树外
虫出水中,不出火中

方寸心田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17
发表于 2009-5-29 10:28 | 只看该作者
一天又一天,真我未曾变
明日复明日,幻身不可留

生命之迷,离不开黄、赌、毒
乾坤一梦,无非是假、大、空
注1:“黄”,暗指男女之欲,这涉及宇宙生命的缘起。“赌”,暗指概率、几率,这和宇宙生命的缘起也密切相关。还可以进一步引伸,则涉及宇宙生命之有无上帝、主宰,以及众生是否有不可更改的完全被决定的宿命(如:爱因斯坦与玻尔曾经因量子力学和不确定性原理中的几率或随机因素问题,争论“上帝会不会玩骰子”,虽然爱因斯坦从“决定论”的观点出发,坚持认为“上帝不掷骰子”,但是,量子物理学的发展,却支持了玻尔等人的“非决定论”。正如霍金后来所说的:“上帝不仅掷骰子,而且还把它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诸法无我(无主宰),是佛教的法印之一,也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点。同时,佛教认为,命自我立,虽然众生有定业,但却没有不可更改的宿命,心力和业力是相互作用的。“毒”,暗指众生的颠倒妄想和贪瞋痴毒,众生以苦为乐,以妄为实,追逐享乐,造诸恶业,因而招至苦报。另一方面,毒又暗含药之义(所谓“是药三分毒”),关系到生命的病痛和救度(诸佛救度众生,乃应病与药),这也涉及生命痛苦与解脱的因缘。
注2:假、大、空,可分别喻指宇宙生命的现象虚幻、缘起无尽、体性空寂。

海底尘,火中莲,不能够取
天边月,山头雾,只可以观

大千入毫端,方寸含刹土
三界皆苦海,六根即众生

芸芸众生,都是光中化佛
纷纷万象,无非梦里空华

众生成佛时,普见众生是佛
万法悟空后,始知万法不空
    注:《华严经》云:“如来成正觉时,普见一切众生皆成正觉。”又,《六祖坛经》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大道无为,任凭无数幻身坏
悲心有愿,不忍有情苦受增

痴迷时,众生器界皆为物欲
觉悟处,万象虚空尽出法音

大因缘宛若虚空,岂能超出
真解脱譬如幻物,不可执持
    注:《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云:“又解脱者名不可执,譬如幻物,不可执持。解脱亦尔,不可执持。不可执持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正眼正观,一朵莲花藏海众
妙心妙察,十方刹土入毫端
    注1:海众:指僧众。众生一入佛门,便悉皆平等,成为一体; 宛如百川流入大海,而成一味。
    注2:《普贤行愿品》云:“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波罗蜜多,因圆果满得真我
阿赖耶识,去后来先做主公
注1:因圆果满:谓因位之万行圆备,果位之万德充满。《心地观经》卷1云:“三僧祇劫度众生,勤修八万波罗蜜,因圆果满成正觉,住寿凝然无去来。”
注2:玄奘《八识规矩颂》云:[阿赖耶识]“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做主公。”

三际假名,不生不灭亦无住
一期幻梦,是苦是空岂有常
注1:三际:前际,后际,中际,分别指过去,未来,现在。亦即三世。
注2:《华严经》卷35云:“观一切有为法如实相,所谓无常、苦、不净、不安稳、败坏、不久住、刹那生灭,非从前际生,非向后际去,非于现在住。”

天象地形,轮回变化真奇妙
物情人性,深奥参差不简单

心照乾坤,胎藏万物真奇妙
性含空有,缘起群萌大自然

三界唯心,甚深缘起不思议
众生同体,无尽轮回难了知

水月镜花,无从执捉无从得
风踪云态,不可撮摩不可留

专注一心,禅者如如观实相
圆融万法,鼠儿唧唧说华严
注:禅宗有公案"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

念念变迁念念心,心流如瀑
尘尘无尽尘尘刹,刹海涌波

阿赖耶识随缘变现成根境
补特伽罗取趣轮回非断常
注1:阿赖耶识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
注2:补特伽罗:意译为人、众生、数取趣。指轮回转生之主体而言。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诸趣轮回者。

诸佛菩萨,非去非来,非一非异
大千世界,不生不灭,不减不增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
空空者也,空即不空,空亦复空
    注1:《楞严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意思是:在眼见的作用中,见到所见的事物之时,眼前所见的事物并非能见的自性;能见的自性,是远离所见的事物和能见的功能的,因为能见的自性,不是能见的功能所能见到的。
    注2:空空:空亦复空;即不执著于内外一切法为空。
    注3:《宝积经》云:“若以得空便依于空,是于佛法则为退堕。如是迦叶!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又,《中论?破行品》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尘尘刹刹,尘尘刹刹,尘尘刹刹
色色空空,色色空空,色色空空

论其性、命、心、灵,当体众生平等
稽首梵、天、神、佛,立身唯我独尊
    注1:性:指本来具足之性质,事物之实体(自性)。
    注2:命:(1)佛教所说“命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18
发表于 2009-5-29 10:31 | 只看该作者
下 篇       修 行 篇

                     一、修 行 法 门
智灯驱黑
慧镜照空(敬题般若波罗蜜)

微言大义
正法妙心(敬题禅宗)
    注:关于禅宗的渊源,有拈花微笑一则公案: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此公案虽于经典无据,但世人多引此为征。正法妙心,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的略称,指如来的甚深微妙的内证之法。此乃言说不能表达,只能以心传心的妙法。

辨魔法要
修道指南(敬题《楞严经》)
   
九因一果
六度万行
    注1:九因一果:在十法界(即凡圣可能存在的十种迷悟界域: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中,以前面九界为因,最后之佛界为果;即只有佛果才是最终目的。
    注2:万行: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诸多善行。

身空不痛
心定得通(敬题身根圆通和眼根圆通)
注1:毕陵迦婆蹉有一天被毒刺伤足,疼痛难忍,他“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由于他以身体感觉而悟道,称“身根圆通”。
注2:阿那律陀双目失明,以天眼悟道,称“眼根圆通”。

心存敬畏
意守谦恭
注1:《法句经》云:“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终吉无忧。”
注2:印光法师云:“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密诀。”又云:“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

恶缘易忍
顺境难调

制心入法
以戒为师(集句,敬题律宗,兼敬题持戒波罗蜜)
注1:《大智度论》卷23云:“制心入法,不为放逸。”
注2:《庐山莲宗宝鉴》卷1载:“故涅槃经云:佛在世日,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即心是佛
以戒为师(集句)
注:《黄檗传心法要》云:“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所谓即心是佛,又作即心即佛,无论凡夫心、佛心,其心之体与佛无异,此心即是佛。

摄心归佛
以戒为师(集句)
注:《净土境观要门》云:“摄心归佛名为观佛。”

解行具足
定慧等持
    注:定慧等持:又作定慧双修。谓禅定和智慧并修而无轻重先后之别。

真参实证
顿悟渐修

安心惟忍
得道在勤
    注:《八大人觉经》云:“道从精勤,非懈怠得。”

历缘调意
对境观心
    注1:调意:即调伏意念上的种种恶的倾向。也即调心。《景德录》载:禅宗二祖慧可晚年,付衣钵后,“遂韬光混迹,变易仪相,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人问之曰:‘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注2:观心:谓观照己心以明心之本性。《心地观经》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随时念佛
即事观心

身为苦本
信是道元
注1:《法句经》云:“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元。”
注2:《华严经》卷14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莫争不急
但念无常
    注1:《无量寿经》云:“世人共争不急之务。”
    注2:《法句经》云:“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一心向道
万事随缘

咒心除苦
法眼度生(敬题《心经》)
    注1:咒心:即诸咒之精要。据《楞严经》载,佛曾以楞严咒为咒心。另,《心经》之咒,亦可称为咒心。《心经》云:“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注2:菩萨的法眼,是能照见一切度生法门的智慧眼。

醍醐灌顶
甘露涤身
注1:灌顶:即以水灌于头顶,受灌者即获晋升一定地位之仪式。原为古代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之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其头顶,表示祝福。佛教诸宗中,以密教特重灌顶,其作法系由上师以五瓶水(象征如来五智)灌弟子顶,显示继承佛位之意义。
注2:醍醐灌顶:比喻佛法能使人得到智慧,或使人感到清凉舒适。
    注3:密宗灌顶仪轨中有“甘露涤身”一项。

宽容万物
善待众生
注:巴利语佛经《雪山夜叉经》云:“克制自己,善待众生。”

如空而住
知幻即离(集佛经句)
注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65云:“于诸通境,都无所得,亦不分別,如空而住。”
注2:《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从闻得智
以信除疑(集佛经句)
注1:《法句经》云:“信乃得道,法致灭度。从闻得智,所到有明。”
注2:《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3云:“佛言:快哉大士,以信除疑。”

慈悲是宝
惭愧亦财(集句)
注1:净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录》云:“智慧是宝,慈悲是宝。”
注2:《法句经》云:“信财戒财,惭愧亦财。”

观心持戒
念佛安禅
注1:天台宗主张“观心持戒”,将持戒与止观相结合。
注2:安禅:安住于坐禅之意。犹言入定。佛教修行中,常将念佛与安禅相结合。佛教禅观中有念佛三昧,即以念佛为观想内容之一种禅定。佛教又有念佛禅,指于坐禅之际兼行念佛之行法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19
发表于 2009-5-29 10:33 | 只看该作者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注:业流:业力如流水,众生在其支配下流转不息。

身处恶缘唯念佛
面临染法即观心
    注:染法:染污法之略称。指与无明相应,而能染污善心、净心之法,,故为智者所诃。

外忍恶缘心不动
内调瞋念语无争(敬题忍辱波罗蜜)
注1:《法句经》云:“不怒如地,不动如山。真人无垢,生死世绝。”《华严经》卷18云:“悉能忍受一切诸恶,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动摇,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则能净忍波罗蜜。”
注2:《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云:“譬如醉象难可禁制,应以铁钩而调伏之。瞋心醉象,亦复如是,以忍辱钩而制伏之,令其调伏,名为安忍波罗蜜多。”

见性明心开正眼
苦身柔体叩长头
    注:叩长头:又称磕长头。是藏传佛教礼仪中常见的一种礼拜,它不仅有深远的宗教意义,也可以锻炼身心。

慧根清净而离欲
戒德精严以定心

护惜浮囊而远渡
调驯烈马以长驱
    注1:《涅槃经?圣行品》云:“菩萨持禁戒亦复如是:如彼渡人护惜渡囊。”谓菩萨奉持禁戒,如渡海之人护惜浮囊,惟恐命丧,丝毫不敢松懈。
    注2:《弥沙塞五分戒本》云:“心马驰恶道,放逸难禁制,佛说切戒行,亦如利辔勒。”

劝君莫发无明火
缘此能烧功德林
    注:《佛遗教经》云:“当知瞋火,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又,寒山有诗偈云:“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恒沙劫里叹堪忍
五浊世间求出离

虎溪三笑传佳话
大道同源归妙门
    注1:虎溪三笑:东晋慧远法师居庐山东林寺,寺前有虎溪,平时送客不过溪桥。值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慧远送二人,与语相投,不觉过桥,而虎吼不已,三人因相与大笑。后人依此绘虎溪三笑图,以寓儒释道三教和谐之意。
    注2:妙门:指入于涅槃之法门。天台宗有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之说。
    注3:列子云:“东方有圣人出焉,西方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

因缘不足功来补
事理兼融用则通
注1:功:指修行,或指修行的效果,相当于功夫。
注2:用:即作用、功能之意,相对于“体”而言。

知己所长明己短
劝人行善隐人私
    注:《优婆塞戒经》云:“见人离散,便搓合之。隐恶扬善,不道他人之耻,亦莫闻他人之秘。”

常勤精进践弘誓
唯乐多闻证妙心(敬题精进波罗蜜)

常念多闻增智慧
勤行精进证菩提(敬题精进波罗蜜)

龙女须臾成佛道
善财渐次入玄门(敬题顿证与渐修)
    注1:顿证:疾速获得正果,证得菩提。
    注2:渐修:渐次修习;通过不同的阶段,渐次由较低境地进入较高境地。
    注3:龙女成佛:《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载:文殊师利言,娑竭罗龙王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而智积菩萨不信此女能于须臾顷,便成正觉。言论未讫,龙女忽现于前,以一宝珠献佛。又忽然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往南方无垢世界成佛。
    注4:玄门:指玄妙之法门、深奥之妙理。亦为佛法的总称。《华严经?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渐次游行,历一百一十余城,经五十三参,最终证入法界之理,称入法界。法界,指诸法本真之理,为诸佛所证之境界。入玄门,即指入法界。
    注5:汉地佛寺常将善财童子和龙女作为观世音菩萨的左右胁侍。

了知因果勤精进
厌弃轮回永出离

但观自性见真易
不识众生觅佛难(敬题《坛经》及其《自性真佛偈》)
注:《坛经》载慧能言:“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又载慧能说《自性真佛偈》云:“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即是大痴人。”

触光柔软闻名忍
信佛归依如法行
    注:阿弥陀佛48愿中有触光柔软愿和闻名得忍愿。《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云:“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又云:“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证离生忍,获陀罗尼。”

念佛求往生净土
观心以解脱幻身

善解性空心不起
妙观空性法常修(敬题意根圆通和法尘圆通)
注1:须菩提观一切皆空,以意念空寂的修法证阿罗汉,称“意根圆通”。
注2:摩诃迦叶和紫金光比丘尼等“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观空成阿罗汉,称“法尘圆通”。

舌根不动得心净
药草遍尝悟性空(敬题舌根圆通和味尘圆通)
注1:乔梵钵提在过去劫因轻弄沙门,结果生生世世闹得个反刍的毛病,但他以舌的味性修法悟道,称“舌根圆通”。
注2:药王、药上二法王子是佛教传说中施良药治众生身心病苦的菩萨。他们曾尝遍世上的草木金石十万八千种,从而开悟。由于他们以味悟道,称“味尘圆通”。

舌出法音成正果
身修教戒得圆通(敬题舌识圆通和身识圆通)
注1:富楼那以“说法第一”著称,以音声弘扬佛法而证果。说法之音由舌发出,称“舌识圆通”。
注2:优婆离以“持戒第一”著称,他以身持戒而修法悟道,称“身识圆通”。

善将眼识观真相
妙用心闻度众生(敬题眼识圆通和耳识圆通)
注1:舍利弗以心眼观照(眼识)的修法悟道,称“眼识圆通”。
注2:普贤菩萨由耳识生起心闻之功,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0
发表于 2009-5-29 10:35 | 只看该作者
心迹圆明无处所
念头起灭不随之
注1:元音老人《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云:“真心无物,无所不在,故无处所。”
注2:元音老人《恆河大手印》云:“妄念若起,都不随之。”

唯余真实无枝叶
等与大乘说法华(敬题《妙法莲华经》)
注1:《法华经?方便品》云:“斯人少福德,不堪受是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
注2:《法华经?譬喻品》云:“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

出三界朽危火宅
得一乘平等宝车

速离险宅出三界
等与大车说一乘

三根九品佛无二
六度万行忍第一
注1:修习净土法门,上、中、下三根皆得往生,依此三根分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位。
注2:《增一阿含经》卷44云:“忍辱第一,佛说为最。”

一心念彼观音力
诚意学其菩萨行

布施爱语作菩萨
同事利行摄众生(敬题佛法之“四摄法”)
注:四摄法:即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之四种方法。一布施摄,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我受道也。二爱语摄,谓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也。三利行摄,谓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由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也。四同事摄,谓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也。

道人常念无生法
智者不贪如梦身
注1:无生法:谓真如之理,涅槃之体。以彼远离生灭故也。
注2:寂天《入菩萨行论》云:“是故有智者,谁贪如梦身?”

深山独处好修道
老庙闲居宜坐禅

素月当空孤庙静
晚风扫殿老僧闲

了达佛经弥戏论
执迷法义起纷争

修行得道事殊胜
念佛往生理甚深

利行同事持心戒
混俗和光养圣胎
注1:佛教有四摄法,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利行,即以善行利益众生;同事,即亲近众生同其苦乐。
注2:心戒:大乘戒之通义,谓制止心念邪恶不正之戒。
注3:圣胎:指菩萨修行阶位中之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因其以自种为因,善友为缘,听闻正法,修习长养,至于初地而见道,生于佛家,故称圣胎。

随缘任运常观照
积德利行多布施

只乐众中非道器
能甘林下是僧材
注:《长阿含经》卷9云:“道当闲静,乐众非道。”

顺境违缘多念佛
私情俗务少求人

离弃舍亲真弃舍
维修行业好修行(敬题“发愿出家”与“随缘入世”,无情对,技巧联)
注:上联之“舍”、下联之“行”,皆为多音字。

无心行善即为道
息虑随缘乃入禅
注1:无心:有多种含义。此指离妄念之真心。非谓无心识,而系远离凡圣、粗妙、善恶、美丑、大小等之分别情识,处于不执着、不滞碍之自由境界。又,常言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注2:《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即通常所说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

心存苟且持粗戒
念有疏忽缺细行(敬题嵌佛教戒律之“粗戒”、“细行”)
注1:粗戒:智顗认为,唯佛所持圆满具足之净戒称妙戒,其余凡圣所持之戒皆称粗戒。也有称小乘之戒为粗戒,菩萨之大乘戒为妙戒。
注2:细行:佛教戒律将有关比丘在行为上应注意之规矩,配列成八万四千之数,称八万四千细行。

觉圆行满即成佛
戒缺心偏乃入魔

青史读完心里冷
红尘看破眼前空

阅多青史悯人性
看破红尘厌事情

身业无污颇不易
心行得净最为难

面临好处莫伸手
路遇怨家宜掉头

一旦触光闻佛号
终身信佛是光明

众生平等法门大
惟我独尊境界高

混世同波常忍垢
隐山修道自离尘

迦地般帝讫唎担
那啰谨墀娑婆诃(集句)
注:分别集自楞严咒、大悲咒。

迦地般帝讫唎担
阿悉陀夜娑婆诃(集句)
注:分别集自楞严咒、大悲咒。

毗多啰伽讫唎担
羯悉陀夜娑婆诃(集句)
注:分别集自楞严咒、大悲咒。

南无阿弥多婆夜
摩诃羯啰诃若阇(集句)
注:分别集自往生咒、楞严咒。

南无阿弥多婆夜
摩诃末怛唎迦拏(集句)
注:分别集自往生咒、楞严咒。

金刚般若波罗蜜
妙湛总持不动尊(集句)
注:分别集自金刚经、楞严经。

进取在于求智慧
精勤不为得功名

精勤不为求名利
淡泊皆因厌竞争

头陀修道苦行也
我佛杀人默摈之
注1:头陀:谓去除尘垢烦恼。苦行之一。意译为抖擞、抖束、斗薮、修治、弃除、沙汰、浣洗、纷弹、摇振。意即对衣、食、住等弃其贪着,以修炼身心。
注2:默摈:谓对于非理违犯,不受调伏之比丘,所有七众皆不与其往来交谈之惩戒方式。《释氏要览》卷下云:“默摈,谓一切人不与来往言话等。”
注3:《杂阿含经》卷32载: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法调御丈夫。何等为三?一者柔软,二者刚强,三者柔软刚强。”聚落主白佛:“瞿昙!若三种调御丈夫,犹不调者,当如之何?”佛言:“聚落主,三事调伏犹不调者,便当杀之!所以者何?莫令我法有所屈辱!”调马聚落主白佛言:“瞿昙法中,杀生者不净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9-25 06:28 , Processed in 0.50881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