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古代汉语通论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84 小时
主题
206

3560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036
经验
43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8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4 1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第一章 文 字</P>
<P>
我国的文字约产生于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和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这些文字已经是很成熟、很发达的文字了。甲骨文中形声字已占到了80%以上,足见这些文字离原始文字的产生已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P>
<P>"六书"一词首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曰:"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中只提到"六书"是学校的教育课目之一,但具体有那些内容,未作说明。</P>
<P>至汉,《汉书·艺文志》才提及六书的内容为:"形象、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更对"六书"下了定义并列举了例字。《说文解字叙》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P>
<P>清代以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名称,而排序则采用《汉书·艺文志》的次序,因此现在我们所谈及的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书是造字的方法,清儒戴震称之为"字之体";后两书是用字的方法,称之为"字之用"。</P>
<P>(1) 象形:《说文叙》曰:"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是一种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
如:山、月、木、牛、羊、水、门
(2) 指事:《说文叙》曰:"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造字法可分两类,一是在象形字基础上加上指事符号以表其义,如本、末、旦、至等,这一类指事字在所有的指事字中占了绝大部分;二是纯粹用指事符号来表义,如回、上、下 等,这一类指事字数量较少。
(3) 会意:《说文叙》曰:"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武、信是也。"会意即由两字或三字之义汇合成新意。
如:采、休、宿、寇、冠、步、鲜、益
(4) 形声:《说文叙》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的字。
如:旗、问、洪、基、病、悲、固、斫
(5) 转注:《说文叙》曰:"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通行的解释是采用形义双转说,"建类一首"是指部首, "同意相受"是指互训,即考、老属同一部首,两字字义可以互训。
(6) 假借:《说文叙》曰:"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是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原来没有文字的事物或概念。
如:其、求、北、莫、能、我</P>
<P>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是阅读古文时经常会遇到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与假借的主要区别在于假借的运用必须是"本无其字",而古音通假运用则是"本有其字"。古音通假的前提是借字与本字之间古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假借是在文字数量很少时为了适应交际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用字方法,而古音通假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
运用古音通假时,借字和本字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三种类型:
(1)"声旁字"和"形声字"相替代:畜-蓄 共-供、恭 辟-避 奉 -俸
(2)同声旁的"形声字"相替代:政-征 畔-叛 被- 披 检-敛
(3) 其他音同或音近的字相替代:蚤-早 信-伸 倍-背 亡-无</P>
在线时间
84 小时
主题
206

3560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036
经验
43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8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3-1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15:40 | 只看该作者
<P>第二章 词 汇</P><P>
1 . 单音词和复音词:
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并具有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的基本单位。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了绝大部分,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复音词,尤其是双音词占了绝大多数。有时古代汉语中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在形式上完全相同,但意义不同,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如:妻子、具体、经济、封建、专利、然而、于是等。
2.单纯词和合成词:
词素是在意义上不能再分割的最小构词单位,一个词素构成的词是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构成的词是合成词。
古代汉语中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单纯词,但特别要注意的是双音节的单纯词,即联绵词。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这两个音节的古音在语音上往往有某种联系,或双声,或叠韵,或叠音。
如:双声联绵词 参差、仓猝、犹豫、玲珑、匍匐
叠韵联绵词 崔嵬、逍遥、窈窕、峥嵘、从容
叠韵联绵词 斤斤、关关、丁丁、依依、栗栗
古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有并列式的"道路"、"商贾"、"爪牙"、"春秋"、"乾坤",偏正式的"匹夫"、"门人",动宾式的"司寇"、"执事"、"将军",主谓式的"胆怯"、"秋分"、"冬至"。
在并列式合成词中,有些词的词义只落在其中一个词素上,另一个词素仅起着凑足音节的作用。这种词义偏在一个词素上的合成词叫做"偏义复词"。如"缓急"、"得失"、"寒暑"、"异同"、"车马"等。
3.古今词义的异同:
在汉语发展的历史上,绝大部分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词义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的词语只占了一小部分。这部分词语是汉语词汇中的核心词汇,如天、山、春、东、牛、手、耳、父、子、田、斧、车、马等。
有些词的古今词义相差极大,如走、胫、牺牲、该等。从古今词义的发展演变来看大约有三种类型:
(1)词义扩大:古义包括的范围狭窄,今义的范围相对宽泛。如江、河、病。
(2)词义缩小:古义包括的范围宽泛,今义的范围相对狭窄。如臭、虫、金、丈人。
(3)词义转移:古义和今义的范围互不包容,但两者之间又存在某种联系。如年、骄、爪牙。
4.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是指一个词在最初产生时所具有的意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发展而来的,在引申义基础上还可以再引申发展出许多新的引申义。词义的引申方式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1)链条式引申:(兵)兵器→士兵→军队→战争
(2)辐射式引申:(节)
          节操 节制 减省 木节
               ↖ ↑ ↗
纠正→惩办→关节→节←礼节←竹节
               ↙ ↓ ↘
            法度 节奏 节气 </P><P>(3)综合式引申:
按一定标准衡量{(绳)绳索→木工用的墨线→正、直{ 赞誉标准、规矩、法度
5.同义词和同源词:略。
6.文言文中的法律词语:略。</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4 小时
主题
206

3560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036
经验
43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8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3-1
3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15:41 | 只看该作者
<P>第三章 语 法</P><P>
1.词类活用和特殊的动宾关系:
词类活用,是指原属甲类的词在实际使用中越出了原有的功能范围,临时充当了乙类词才能充当的结构成分。
(1)名词活用为动词: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隐公元年》)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3)名词活用为状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这些特殊的动宾关系往往跟词类活用有密切关系。
(1)使动用法: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
(2)意动用法:今我在也,而人皆籍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为动用法: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2.判断句和被动句:
(1)判断句:判断句中用判断词"是",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到东汉后才开始普遍使用。上古汉语中肯定判断句的典型形式为"……者,……也。"有时可省去"者"或"也",有时两者均省去。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秦,虎狼之国。(《史记·屈原列传》)
(2)被动句:常在动词前加上介词"见"、"为"、"被",或者在动词后加上介词"于"。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张中丞传〉后叙》)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古代汉语语序:
(1)宾语前置: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也可前置。
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吾谁敢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2)谓语前置:古汉语中有时把谓语提前到主语之前,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强调谓语。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P><P>第四章 音 韵
略。</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4 小时
主题
206

3560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036
经验
43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8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3-1
4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15:4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概述

<P>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P>
<P>
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人的口头创作--神话,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
春秋战国之交是学术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期,儒、墨、道、法、农等诸多学术流派的兴起,促成了诸子散文的发展。《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孟子》已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庄子》已由对话体向专题论文过渡,《荀子》、《韩非子》则已发展为专题论文。与此同时,历史散文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左传》、《战国策》长于记事,《国语》长于记言,并开创了编年体、国别体史书的先河。
代表先秦最高文学成就的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楚辞》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艺术表现手法上广泛采用比兴,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句式以四言为主,语言质朴自然。《楚辞》打破了四言诗的局限,广泛吸收了楚声楚调,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灵活的新诗体,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两汉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汉赋发达蔚为一代大观,司马相如、扬雄是最著名的汉赋作家。到了东汉,辞赋创作突破了两汉大赋的原有体制,出现了许多抒情小赋。
两汉文学中最具文学价值的是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句式以五言、杂言为主,以叙事为特色,人物刻画细腻,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是其代表作。《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无名氏文人的作品,句式已全是五言,其特色是长于抒情,语言含蓄蕴籍,言短情长,它标志着五言诗已进入成熟阶段。</P>
<P>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P>
<P>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了一个五言诗创作的高潮。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他们的诗歌慷慨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继建安文学之后是正始文学,代表性作家是阮籍和嵇康。他们诗歌的内容多为揭露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宣传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思想。两晋时期是氏族社会,在清淡玄理的风气的影响下,玄言诗风行一时。这一时期唯一能给文坛带来与众不同风格的作家就数陶渊明了,他创作了大量平淡自然、富有意境的田园诗,在诗歌创作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南朝诗歌从玄言转向山水,"老庄告退,山水方滋",出现了大量以歌咏山水为主要内容的山水诗,代表性诗人有谢灵运、谢脁等。齐梁时期是我国诗体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诗人沈约把汉语的四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创造了一种新体诗--永明体,这种新体诗是唐朝格律诗的开端。"永明体"的最大作家是谢脁。梁陈时代,诗歌的发展是"宫体诗"的一统天下,这种影响一直持续至唐初。</P>
<P>第三章 隋唐五代文学</P>
<P>
唐诗的发展分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初唐王、杨、卢、骆四位年轻诗人的诗歌创作把诗歌从宫廷引向了社会。武则天时期诗人陈子昂发起一场诗歌革新运动,标榜"风雅比兴"、"汉魏风骨",才彻底扭转了唐诗发展的方向。</P>
<P>盛唐,诗歌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熔陶、谢为一炉,以描写悠闲宁静的隐居生活为主,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作品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和杜甫以别具个性的创作,把诗歌创作推上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高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诗歌语言最鲜明的特色,"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诗语言的最高艺术追求。</P>
<P>安史之乱以后,进入了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等人发起了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潮。他们诗的语言平易晓畅,形成了一个以语言通俗为特色的"浅切诗派"。与元、白浅切平易的诗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韩愈、孟郊为代表的瘦硬奇险的诗风。此外,李贺、刘禹锡、柳宗元以独具风格的诗歌创作在诗坛上独步一时。</P>
<P>晚唐诗歌创作日趋衰弱,只有杜牧和李商隐的七绝、七律如奇峰突起,成为晚唐诗坛上一朵灿烂的晚霞。杜诗情致俊爽,风调悠扬;李诗深情绵邈,绮丽精工,各具独特的艺术魅力。</P>
<P>唐代文学发展中最有影响的事件是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这一运动最终改变了六朝以来骈文一统天下的局面,恢复了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唐代文学中另一重要发展是传奇小说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小说创作从"粗陈梗概"演进至"始有意为小说"。</P>
<P>五代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是词的出现。晚唐出现了第一个全力作词的词人温庭筠,从此词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中国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就是两蜀文人学习温庭筠词作的结果。五代词人中最有成就的是南唐后主李煜。 </P>
<P>第四章 宋代文学</P>
<P>
词的发展和发达是宋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北宋初年,晏殊、晏几道词风接近李煜。范仲淹的词即景抒情,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豪放气象。柳永对宋词进行了大胆革新,大量吸收口语入词,在雅词之外新创了"俗词"一体。苏轼"以诗为词",打破了传统的诗庄词媚的界限,提高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于剪红刻翠之外别立豪放一派。两宋之间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作语言明白如话,却又流转如珠,富有声调美。
南宋由于民族危机当前,抒发爱国情怀成了宋词的主旋律。辛弃疾是爱国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以文为词",形成了辛词特有的豪壮苍凉、雄奇沉郁的风格。南宋后期,格律词派的词作意境曲折朦胧,姜夔 、史达祖、吴文英、张炎是其代表性作家。
两宋小说创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白话代替了文言,话本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P>
<P>第五章 元明清文学</P>
<P>
元杂剧经过长期的孕育正式诞生了,并产生了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本色当行,表现了反封建压迫和反侵略的思想倾向。王实甫《西厢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被后人尊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末杂剧衰弱,南戏兴盛,出现了高明《琵琶记》和《荆钗记》、《杀狗记》、《拜月亭》、《白兔记》(又名《刘知远》)四大名剧。
明清是长篇章回小说空前繁荣的时期,《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均出现在明朝。明朝短篇小说的主要形式是拟话本,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是拟话本的代表性作品。清朝的长篇小说创作在艺术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曹雪芹《红楼梦》和吴敬梓《儒林外史》代表了清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自明清起,传统的诗词、散文相比于通俗文学所达到的成就总体上已处于一种衰退的状态。 </P>
<P>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4 小时
主题
206

3560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036
经验
43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8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3-1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15:4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P>第一章 姓名及避讳</P>
<P>
战国之前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一种族号,氏是族号的分支。周以降,姓氏与宗法相关联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当时只有贵族才有氏,贵族男子称氏而女子称姓,氏以"明贵贱",姓以"别婚姻"。称氏之法,有以封国封邑为氏,有以居处为氏,也有以官职为氏等。女子为"别婚姻",出嫁前在姓前加排行以示区别,出嫁后在姓前加上配偶的国名或谥号。战国之后,随着贵族的消亡,姓氏也逐渐合一。
古人有名还有字,"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在长辈面前,称字以示尊敬。古人名和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或意义相近,或意义相反,或意义相关。唐宋以后,人们认为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有了别号。
古代帝王、达官贵人死后根据他的生平行为追认谥号,一开始谥号均用一个字。自唐开始皇帝的谥号加长至七个字,此后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所以唐以前称皇帝用谥号而不用庙号,唐以后称皇帝改用庙号而不用谥号。
从汉武帝起,皇帝除了谥号、庙号之外,在位时还要有年号。第一个年号是汉武帝建元元年。明、清之前,一位皇帝在位可以频繁地更换年号。自明太祖始至清末,一位皇帝在位只准用一个年号,所以明、清时常用年号来称在位的皇帝。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特有的制度,避讳分为国讳、家讳、圣人讳三类。"国讳",天下之人务必敬避,否则被视为大不敬;"家讳"仅限亲属内部必须敬避;"圣人讳"自元朝始凡遇孔、孟名讳,天下之人务必敬避。避讳的方法有改字法、空字法和缺笔法三种。</P>
<P>
第二章 职官制度</P>
<P>
先秦战国时期各国自有一套职官制度,机构设置各不相同。秦统一中国之后,汉承秦制,中央官职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丞相掌行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秘书、监察。中央各部门长官统称九卿:(1)太常,掌宗庙祭祀礼仪;(2)光禄勋,掌皇帝警卫;(3)卫尉,掌宫门警卫;(4)太仆,掌皇家车马;(5)廷尉,掌司法;(6)大鸿胪,掌少数民族事务;(7)宗正,掌皇帝宗亲事务;(8)大司农,掌钱粮;(9)少府,掌山泽税收。西汉末,三公改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此时三公徒有虚名而无实权。</P>
<P>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国家政务中心转移到尚书台。尚书台原是少府下属掌管文书的机关,此时管理国家政务大权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手中。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了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付长官为尚书仆射。由于事务繁杂,故开始分曹办事,初分四曹,后增至六曹。魏文帝时因尚书台权力过大,遂增大中书省的权力,中书省成为决策机构,长官为中书令。晋又设门下省,负责纠察朝政,长官为侍中。尚书台、中书省、门下省三机构长官并称宰相。 </P>
<P>隋唐中央官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并称宰相,所不同的是尚书省的长官因唐太宗为秦王时曾任尚书令,故不再设此职,尚书仆射成了尚书省的长官。六部为(1)吏部,掌官员升降考绩;(2)户部,掌财政;(3)礼部,掌文教考试;(4)兵部,掌军备;(5)刑部,掌司法;(6)工部,掌工程建设。每部下设四司。部长官为尚书,次官为侍郎。司长官为郎中,次官为员外郎。</P>
<P>明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废除中书省,将权力分于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另设内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明仁宗之后,内阁权位渐重,内阁大学士成了实际上的宰相。清康熙时另设"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设"军机大臣",成了实际上的宰相。</P>
<P>地方官制,秦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郡设郡守,县万户以上设县令,不满万户设县长。汉承秦制,东汉末设州、郡、县三级,州长官称刺史,一直延续到南北朝。隋唐设州、县二级。宋行政区设路、州、县三级,各路长官设掌军民之政的安抚使,掌财政的转运使,掌司法的提点刑狱公事。州长官为知州,县长官为知县。重要的州设府,府长官为知府。明清设省、府、县三级,省长官为布政使和按察使,分掌行政、司法。清分天下为十八省,各省设巡抚一人。</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4 小时
主题
206

3560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036
经验
43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8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3-1
6
 楼主| 发表于 2005-11-5 14:38 | 只看该作者

诗经·秦风·蒹葭

<P>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P>
<P>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洄徊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P>
<P>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9 18:10 , Processed in 0.09093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