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期“小江南杯”对联攻擂
出句:刚不争名,柔不争宠,润万物无声,万物之灵称上善;(方留聚 河南三门峡)
对句:滴堪为露,涌堪为泉,流千秋有韵,千秋之爱化长春。(钟 宇 江西瑞金) 对句:事须在理,人须在情,历千秋有道,千秋之美谓中庸。(刘未零 湖南桃江)
对句:圆则话合,缺则话离,历千年载梦,千年之爱寄中秋。(许 燕 河北石家庄) 对句:方而必折,圜而必旋,滋千秋有德,千秋之誉谓中庸。(刘红波
广西岑溪) 对句:达能济世,穷能济身,范三生有德,三生之道尚中庸。(张兴贵
山西临县) 对句:学而至圣,行而至诚,让千秋有德,千秋之道谓中庸。(胥亚军 陕西宝鸡) 对句:浅可潜月,深可潜龙,奔千秋难息,千秋之志济苍生。(何世用 安徽巢湖) 对句:兴为能载,亡为能颠,叹千秋有鉴,千秋之训是真言。(马瑞新 山东龙口) 对句:进则忧国,退则忧民,倾千秋有爱,千秋之柱立中流。(韩秀凤 安徽合肥) 对句:行能成远,积能成宽,聚千川入海,千川之势挟长风。(张文静 山东冠县)
对句:钝未示弱,锐未示强,历千秋固本,千秋之石镇中流。(王一中 辽宁台安) 对句:酷能发热,炽能发光,调四时有序,四时为令仗高明。(王
耘
福建建阳) 对句:明堪比镜,准堪比绳,照千秋有影,千秋至德仰冰清。(周永红 湖南长沙)
三门峡市人大副主任、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孙宗会点评: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水的品性最接近于“道” 。方留聚先生的出句即由此而来,但又不是简单的阐述老子语,而是用拟人的口吻,从“刚”和“柔”两个侧面来论证水之美德,三分句化用诗圣杜甫“润物细无声”名句,进一步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的高尚品性推向极致,尾句进行升华性总结,极尽赞美水之为“上善” 。句子结构,前三分句皆在说“水” ,尾句“万物之灵”——“人”登场,主语倒置是其特色;三四分句两处“万物”机关设置巧妙;一二分句本可做句中自对,可能是过于注重句子的排比效果,形成第二个“不”字的失替,是为美中不足。应对此句时,处于可平可仄的第三字只有用仄才能避免可能出现的四连平,这算是给应对者增加一点小小的难度吧。 冠军对句虽然还是在说水,但却表现的是不同的层面,“滴堪为露,涌堪为泉”描述了水的两种不同的形态;我们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地球是人类目前所探知的唯一存在水的星球,我们的人类社会、美好家园全都是因为有了水,故而说
“流千秋有韵,千秋之爱化长春”是毫不夸张的,同时充满了对水的挚爱和感激。显然在出句极力推崇水的“上善”品性的同时,对句在水的形态和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是出句的有效补充,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用词贴切,语句顺畅,应对工整,应是实至名归之选。 亚军对句旨在弘扬儒家之道,“事须在理,人须在情,”是说做事要依理,做人要用情,当然这里的“理”和“情”有丰富的内涵,我国的儒家学说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此处难以详论;总之是“历千秋有道,千秋之美谓中庸。” “中庸”是儒家理念的精髓,主要说的是“天人合一”、“至诚、至善”的思想。对句以“中庸”对“上善”,同样表达的是人类所追求的高尚道德情操,从而与出句形成了和谐和统一。用词方面,感觉“千秋之美”尚有推敲的余地。 季军对句选取了“圆缺离合”为题材,很独到。数千年来,月圆月缺总是与人们的悲欢离合形影不离,而中秋节恰是人们寄托情结的最佳载体。因此这一题材极有煽情效果,对句的确能使人感到浓浓的乡情,深深的思念或是团圆的喜悦。句子通俗流畅,可惜首分句今古声混用,显然评委们不愿以辞害意,故而以情取胜了。 优秀对句也有亮点频出,且短长互现,此处不能一一点评。总的看,此次出句看似简单,应对却有一定难度,尤其出句的主语倒置机关,基本无有匹配者,联友们可自行品味一下。以上议论失当之处,恳请大家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