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12|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仗与语法学和修辞学的关系---与孙先生商榷之二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0 2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仗与语法学和修辞学的关系---与孙先生商榷之二

孙逐明先生在《论对仗理论中王力语法分析法的失误》一文中说:

“王力完全用现代语法成分分析法来解析对仗格律,大方向有误,它给对仗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对仗根本不属于语法学范畴而属于修辞学,对仗的本质是什么?它是一种最常见的辞格,修辞著作一般称它为“对偶”。对仗根本不属于语法学范畴,而属于修辞学。

语法学和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两个分支,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俗地说,语法学解决的是语言表达“通不通”的问题,修辞学解决的是语言使用效果“好不好”的问题。对仗正是这样一个为了提高对联语言表达能力的辞格。与其它辞格稍有不同,对仗对语法关系的依赖性更强。尽管如此,既然是辞格,它必然有更重要的修辞学特征,以区别于常规语法学。只有彻底弄清了对仗的修辞学特征,才能解开对仗格律理论之谜。“

----------我认为这说法是武断的,错误的

王力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对联是和律诗一样一种文学形式。对联中的对仗,和诗词中的对仗一样,它的构成同样需要语言的三要素:语音(特别的,还要讲究平仄),词汇,语法。只有符合这三方面的要求,才能成为合格的对联。语音,词汇,语法,这三要素是修辞的基础。而语法学就是研究词法和句法的。 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性变化。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离开语法学关于词类和句法的研究,哪里谈什么“对偶”?

对偶只是修辞学的修辞类型(词格)之一。对联对仗中的修辞方法也不仅仅是对偶一种,而是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所以,对联的对仗,绝不单纯是修辞学的问题,而是语法学与修辞学相结合运用的结果。王力也没有“只用语法学”来解析对仗格律,而是同时结合了语法学和修辞学的研究方法。说王力“大方向有误”,把“对仗”单纯看作是个修辞方法问题才是片面的,错误的。

对仗中的修辞研究,只有在语法学的基础上,结合对词法和句法的研究,才有意义,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古人许多文章侧重于讲究辞格,很多说法既混乱,又不统一。现在只有在语法学指导之下,才能得出明晰的统一的论述。王力正是这么做的,联律通则正是这么做的。他们的“大方向”一点没有错。相反,把对联研究完全限制在“辞格”研究中,谈什么“字对”,其方向才真正“有误”,对对联研究“带来消极影响”,其结果只会误导写联者如坠五里雾中,无所适从。
  
  为了说明问题,将有关对仗的一段讲话再摘录如下,我认为他讲的也符合对联的古今实际情况:

马凯(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在2010年11月17日《求正容变”,格律诗的复兴之路》文中有关对仗的论述,供参考:

      對格律詩應當持既繼承傳統又發展創新的態度。我理解,對格律詩的繼承與發展,概括起來說,在內容上,就是要“求真出新”,即繼承“詩言志”“抒真情”的傳統,同時又反映時代風采和現代人的思想情感;在形式上,就是要“求正容變”,即盡可能地遵循“正體”——嚴格的詩詞格律規則,同時又允許有“變格”。對內容上要求真出新,已成為共識,
  。。。   
律有定對,即作為五言律詩或七言律詩,除首、尾兩聯可以不對仗外,中間頷聯、頸聯兩聯的出句與對句,要講究對仗。對仗的基本規則是對句與出句要做到:
    ①詞性相同,即上、下句中處於相同位置的詞,其詞類屬性要相同,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
    ②語法相當,即上、下句的句法結構要一致,如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等,句子成分也要一一對應,如主語對主語、謂語對謂語、定語對定語;
    ③節奏相協,即上、下句片語單元停頓的位置(節奏點)必須一致;
    ④聲調相反,即上、下句對應節奏點的用字平仄相反,節奏點之間平仄交替;
    ⑤語意相關,即上、下句在表意上主題統一、內容關聯,或是並列關係,或是正反關係,或是因果關係,或是延續關係等,但要避免意思重複、雷同,即“合掌”。
     。。。
    為什麼要盡力追求“正體”呢?道理很樸素,就是因為這種形式實在是太美了。格律詩是以漢字為載體的。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以單音、四聲、獨體、方塊為特徵的文字。漢字把字形和字義、文字與圖畫、語言與音樂等絕妙地結合在一起,這是以拼音為特徵的文字所不可比擬的。   
。。。
       “律有定對”,講的是作為律詩(無論是五律還是七律)都要對仗。嚴守對仗的五個基本規則,做到完全的“工對”當然好,適當的“寬對”也應允許。比如,鑒於詞性分類本身就是相對的,“詞性相同”的範圍即可適當放寬,可以是同一小類片語相對,也可以是同一大類片語相對,還可以是鄰近兩類相對。總的原則是,形式服從內容,不因刻意追求工對而以辭害意,影響抒情達意。又如,對於辭意既要相關又要避免“合掌”的要求,也不能過於苛刻。有些看似語意重複,像“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仍不失為佳句,大可不必苛求。
。。。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0 23:0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阅读孙逐明先生《论对仗理论中王力语法分析法的失误》一文第一段的一点感想,欢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3
发表于 2011-11-10 23:16 | 只看该作者
闲来无聊说几句:

1、用现代汉语语法来解说古而有之的“对仗”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方便现代人了解古人的文学作品,并对自己的文学创作起着积极作用。

2、其实古代汉语语法也是有的,不过汉语是一种“轻逻辑重修辞”的语言,所以在作上述研究时得充分考虑到该语言特征。

3、兼顾“语法”和“修辞”来解说“对仗”问题是比较科学的,不过在研究过程中势必有所侧重。各位在研究过程中有自己的立足点,如果注意两者的权重,对“对仗”问题有较为全面认识是有帮助的。

4、其实各位的研究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某个范畴内是说得通的,有一定的合理性,只不过在表述上多多少少带着点主观意识。这就是引起争议的原因。


打酱油路过的,各位看官看过就好,千万别当真。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4
发表于 2011-11-11 00:05 | 只看该作者
修辞离开语言三要素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孙则鸣本末倒置,用以诋毁王力先生。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5
发表于 2011-11-11 00: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1-11-11 08:23 编辑

对偶是一种修辞,对偶不需要讲究语音,只有律诗里的对仗部分才需要平仄,这不是对偶的需要 ,而是律诗本身的平仄需要。对联为什么也要讲究,那当然是为了读起来更美感一点,对偶是对联的根本,平仄有如衣服,可以讲究一点,也可以随意一些,合理平衡。

  对仗是对联这种文体的基本要求,对偶属于一种修辞,但在对联中,对偶是对联这个文体存在的必要条件,而并非是有意去用对偶作修辞,虽然它也属于修辞的一种,但在对联中已经是一种文体的要求而不是为了表达而有意选择的修辞方法。对偶是建立在对词汇语句的语法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离开语法知识,对偶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古代的虚实死活就是对词的简单的相对原始的分类,也是古代对语法的一种认识。
  所以离开了语法基础知识或者通俗地说就是离开对词句的辨析,对偶就无从谈起。古代的这类那类,是更狭窄的词性分类,比当今的词性一致更严苛,而虚词类的分类又太模糊,各种解说也很不清晰,只是在实际对仗中,还是遵循的语法词性规律和句子结构对仗规律等。绝大多数都是如此,同时也要看到古人不可能个个都是神仙,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肯定会有认识不够的地方,不能想当然地抬出古联都当做是可以效仿的完全对仗的东西,只是如果你没有过硬的语法知识也不要轻易地说别人的对联“失对”,对很多宽联的认识所需要的知识也不一定是你那八斗五车所囊括了的。现代的教育条件这么好,这么多"方家'"大师"对词性的辨析都不明不白,古人对语法词性或者说对对仗的认识有时候不那么清晰那也是自然而然的。还要想到很多语感好的人,也是完全能感知到汉语中的语法规律的,他们在习作的过程中能感悟得到并理解得很好,因为,语法从语言诞生起,就客观存在于某种语言之中的,不是什么“现代语法”,只不过其科学而系统的认识,是在近现代被学者们专门研究之后形成的。语言会变迁,所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法,现代白话文有现代白话文的语法,古汉语有古汉语的语法(中学能接触到,大学里也都有,根本就不是那些无知之人胡说的“现代汉语语法”),但其基本内核和本质是一样的,古代要用刀子刻字,不能像今天某些小资们那么去缠绕,所以古汉语更简洁,更多省略,更多词性活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语法其语法规律都有很相似的地方。

  平时玩对联,可以不用学专业的语法,只要熟悉了,随手能写出一些很好的对联,因为看多了,即使不懂专业的语法术语和语法体系,一些基本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能自动感悟得到,在心里多少都有个谱,但不够系统不够完善,所以很多人写对联时不时就失对,自己也模糊不清,用一些模糊的理解和对经典的囫囵吞枣去敷衍,或者干脆搬一个古代有点相似的东西出来搪塞,你要他说理是说不出来的,或者说了都是天花乱坠,其实搬来的也许本身就不对仗,也许搬来的与之比较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只有清晰地把握了语法,创作起来更能宽严随心把握更能轻松自如地运用语法而不会失对。语法也能让你的表述更科学更准确,语法能让句子更洗练更通顺更流畅,而不会或者少出现狗屁不通的病句,很多前后不搭调天上一句地上一句的玩意,虽然单个的句子都通,但也是狗屁不通的病句。逻辑问题,词语搭配不当,前后词不搭调等等语病在很多方家们之间太常见了,而当今一帮年轻人其语言基础知识由于语法教育的弱化也太差劲了,很多老一辈的甚至根本就没学过语法。有人说咱没学语法,咱写的对联也很牛,是的,有些他们确实写得很好,但很多时候出丑了只不过他们自己不知道而已。学会了语法这种基本技能,词语搭配最恰当,逻辑更严密,衔接更紧密,语句更流畅,能写出更优美更洗练的文字,哪里有什么罪过或者不妥之处呢?

  所以说什么对联的对仗分析与语法无关、语法过多地参入对联是对联写作的一种桎梏、语法阻碍了对联的创作等等都是缘于对语法无知的瞎扯蛋。一门语言的基础知识居然会成为文学创作的阻碍和桎梏,想想就太搞笑太无知了。
用利牙冷血 扫光残次
循物竞天择 留下优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7:4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好人,高山耕棘石 ,漠野孤狼 三位老师发表的真知灼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7
发表于 2011-11-11 08:17 | 只看该作者
本末倒置“合乎语法是讲究修辞的先决条件”会带来严重后果。孙则鸣先生说:“对联的任何一个局部,可以灵活地分别选用“字类”、“词性”、“短语结构”来比较,只要其中之一相同,即可成对,加上个别地方可以允许不以辞害义作为附则,对仗的法度就完备了”。“只有从修辞学的角度考察对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进一步他又说:“古人应用对仗修辞格的时候,基本不关心句子内部‘组词成句’的语法关系,仅仅关注两个句子之间,字词有无对称现象。为此,我称之为‘对称比较语法学’,采用的是‘字类对称比较分析法’”。 这一段话是孙先生论方法。
   接着孙先生讲解其方法的应用:“从古人对联的写作过程,可以清楚看出‘字类对称比较分析法’与‘成分分析法’的区别。古人写作对联是利用‘字类’进行‘对类’。先凭创作的灵感写出上联,然后模仿上联的词语的‘字类对称组合’模式,依样画葫芦地逐字逐句地‘对类’写作下联。”
   本人举个例子,就会知道孙先生的“基本不关心句子内部‘组词成句’的语法关系”的做法,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顺便也介绍点语言基础知识以正视听。凡例如下: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是对仗,对仗是修辞的辞格。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是对联,对联要使用对仗,不对仗不是对联。
  
如果把一些词随便堆砌在一起,就不能表达什么意思,不能表达意思就不能成为句子。
  
《静夜思》对《丰年瑞》、《荷塘月色》对《玉腊梅枝》是对仗。
   这里动词“思”与形容词“瑞”相对,依王力的总结是“如果后面不带宾语,那么,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的形容词)被认为同属一类。”
  
“静夜思荷塘月色,丰年瑞玉腊梅枝。”不是对联!为什么呢?我们先看出句“静夜思荷塘月色”,它看上去好像是由《静夜思》和《荷塘月色》这两个语言单位组成句子,实际上《静夜思》已拆成了二个语言单位,出句是由三个语言单位 “静夜—思—荷塘月色” 组成句子的。可以称它为句子,是因为它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而对句“丰年瑞玉腊梅枝”中的七个字无论怎样组合,都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仅是把一些词杂乱无章的堆砌在一起而已。不能成为句子当然不能成为对联,这里不涉及格律,也不涉及修辞,只涉及语法。
   从造句的角度看,语言单位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规律。汉语中语言单位的组合要依靠一定的语法手段。汉语的语法手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语序,一个是虚词。语序是指语言单位的排列顺序。语序不同,语言单位组合后的结构关系和意义往往也就不同。把一些词杂乱无章随便堆砌在一起,无法形成结构关系也无意义。
   孙先生的主张完全抛弃了“语序”是汉语组词造句语法手段。
   写对联切忌像孙先生讲的:“基本不关心句子内部‘组词成句’的语法关系,仅仅关注两个句子之间,字词有无对称现象。”古人写对联也决不是孙先生所说:利用“字类”进行“对类”。先凭创作的灵感写出上联,然后模仿上联的词语的“字类对称组合”模式,依样画葫芦地逐字逐句地“对类”写作下联。
   有人这样解释“丰年瑞玉腊梅枝”:“丰年的瑞雪已落在早春的梅枝”。如果这样,在句意上犯了苟简的毛病,只能说你说是就是!但,仍然不能相对。因为,这里的“思”是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宾语,而形容词性的“瑞”是“雪”的修辞成分。不是作谓语的形容词,不能看成与动词同属一类。
   我的举例说明:孙先生把自己的臆想强加在古人身上,并设想出“古人对联的写作过程”来欺骗大家。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 小时
主题
1

33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禁止发言

UID
36658
经验
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7
8
发表于 2011-11-11 08:3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9
发表于 2011-11-11 09:21 | 只看该作者
与孙先生商榷,下了请帖没有?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9:48 | 只看该作者

他的文章在此,来不来没关系。通过对他的文章的学习和讨论,可提高对联律的认识,这才是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1
发表于 2011-11-11 10: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1-11-11 10:21 编辑

三羊转帖:
http://www.yinglian.org/bbs/showtopic-112973.aspx
你连“词类”与“词性”都不分,还说啥?
对仗与对偶不分。
对仗是修辞,修辞有不能给词语分类,解释对仗,不用你那修辞论,老是用语法来比划。
字类,“虚字里面有死活,活字里面有虚实”。咋办?
你古今首创的“字类结构”,单字,分不清“字”与“词”,双字,分不清“词”与“词组”。双字(词),又不分名动形等类,双字(词组),有分不清“主谓”、“偏正”、“动宾”等。
你说古人的对仗,是字类相同的对仗,那字类不同,能否相对。相对的依据难道不是词性相同?!
孙逐明老先生,你真是:
打着红旗反红旗,为了逐明反王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2
发表于 2011-11-11 18:32 | 只看该作者
他的文章在此,来不来没关系。通过对他的文章的学习和讨论,可提高对联律的认识,这才是目的。
L翠拨青松 发表于 2011-11-11 09:48

--------------------------
支持对孙则鸣缺席讨论。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3
发表于 2011-11-11 18:39 | 只看该作者
孙先生又一次选择闭嘴权了!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4
发表于 2011-11-12 21:14 | 只看该作者
修辞的基本要求:准确、鲜明、生动、简练。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1 小时
主题
28

232

帖子

0

精华

1712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25773
经验
15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30
15
发表于 2011-11-12 23: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用名 于 2011-11-12 23:25 编辑

其实就一句话的事情,孙先生就是没读懂“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所以才在错误的理论方向上越走越远。
对联是语言的艺术,而词才是语言的单位。
因为孙先生把字当成语言的单位,所以孙先生开头就错了,然后就一错而不可收拾。 {:5_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191 小时
主题
15

1481

帖子

1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23757
经验
339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19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4
16
发表于 2011-11-13 08:53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
  1、王力肯定没有干这么绝对的事;
  2、王氏理论在指导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使“对联过度语法化”成为现实。或者说,实践者没有领会王力理论的精髓,确实造成了“对联过度语法化”现象。孙先生痛心于这一现状,追根到王力身上,用词过激,有下猛药之嫌。但其举有现实意义;
  3、现代语法对接传统文学,包括对联,有其积极意义。对促进发展将影响深远;
  4、联句是应该符合基本语法要求,任何书面的文字也如此。不需要去讲。讲就基本等于废话;
  5、修旧如旧,也应是对待传统艺术的基本原则。联句符合语法要求,不等于一定要“词性相同”。强调“词性相同”是愚蠢的低级行为;
  6、以强调“词性相同”为目的,把古人对联中的词性不相同作为特例来总结、归纳,得出什么结论,是只看表面无视规律的做法,意义不大。1万年以后,也不可能规范到“词性相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7
发表于 2011-11-13 09:38 | 只看该作者
强调“词性相同”是愚蠢的低级行为
-------------------------
无论是王力本人或者学习了王力对仗理论的朋友,都没有谁主张“词性绝对相同的”。自古就存在“词性不相同”的对仗,王力仅表述与现代教学语法有别而巳。人们在使用“词性相同”这一规则时是决对没有错误的,因为在一篇文章中,叙述有重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非正格的内容篇篇都标注出来。
自古就存在“词性不相同”的对仗的规则我就不重写了,写多了也烦。
无情对可以玩,但不能以此论规则。
可以,以“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论平仄修改联律吗?不行!
先生把“也”字也可做主语,仅因无情对的“无情”需要而巳。要改变中国语法!可能吗?
我再劝先生,三年内不要玩无情,要玩对联,当从基础从头来。
的确在玩对联份上,你已玩成“脑筋急转弯了”,这样不好。
我再劝你,你为人聪明,当另选课题,会大有作为。
华罗庚先生有本小册子“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我年青时读过。其中谈到年青人搞研究工作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要敢于改变研究课题和方法,不要误了光阴。。(大意)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191 小时
主题
15

1481

帖子

1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23757
经验
339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19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4
18
发表于 2011-11-13 09:39 | 只看该作者
古人“对字”,是创作时的行为取向,基本手段。这是阐述一个方面。这没错呀。
阐述这一事实,并不是说古人就不重视整个句子的自然流畅以及艺术性、思想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191 小时
主题
15

1481

帖子

1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23757
经验
339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19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4
19
发表于 2011-11-13 10:10 | 只看该作者
就对联的发展问题,我抛一个与本帖主题相关的问题:

  三潭印月 徐琪
  孤屿春回,许与梅花为
  寒潭秋静,邀来月影成

  书室门联 林纾
  只有天堪恃;
  当为世所容。

  以上是民国2联。红色的部分为借对。借对会造成词性不同的字、词处于对应位置。借对是公认的对联的基本对仗方法(不仅仅是无情对)。
  根据学术的基本原则,有一,可以有二,可以更多。不排除作者有可能在一副对联中2处或多处采用借对手法,而仍然保持句子符合现代语法、保持上下主题一致、意境和谐。我们总不能说这就不是合格对联了吧。相反,这样的对联,可能更灵动而有韵致。
  这样就可能造成一副对联中的诸多词“词性不一致”的比例大于“词性一致”的情况的出现。

  如果解决操作技术问题,这样的作品大面积创作出来,谁还能说“词性一致”是正格?

  而这个技术问题,真的可以解决。借对,比直对还容易,空间更大。为什么呢?因为,绝大部分汉字有2个以上不同词性,2个以上明显不同的含义。根据排列组合原理,跨词借对,可能性更大,选择余地也更大。

  古人、今人之所以在普通对联创作中只是偶尔使用借对手法,是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和掌握借对手法。只习惯于从对句的字面做借对的文章,而忽视出句中的字词,也可利用其多词性、多含义特点做文章;还可以同时利用出对句中的字词的多词性、多含义特点做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191 小时
主题
15

1481

帖子

1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23757
经验
339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19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4
20
发表于 2011-11-13 10:43 | 只看该作者
回17楼胡先生:
  楼上马凯论中,不是有“词性相同”的要求吗?
  胡先生心中,视“词性一致”为正格,并着力倡导的思想还是有吧:)
  学术观点不相同,很正常。学术观点表述不严密,有错误,也很正常。像胡先生这样的对待方法,不正常。
  您是前辈,心智还没有我们年轻人成熟,处事还没有我们稳重。我谢谢您的建议,也希望先生听一听晚辈的建议:您把对孙先生观点的批驳,写成文章,到权威对联杂志上发表,不就正视听了吗?

  “也”做主语的问题,是您要我举极端的例子,并不能证明我就不重视联句的质量,何来“脑筋急转弯”?先生说对联要打好基础。您知道对联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是什么么?是文学素养。文学素养不高,可以了解简要对联知识,不可能成为联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5 03:54 , Processed in 0.10514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