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六章:楹联的格律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主题
902

1万

帖子

3

精华

12万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3132
经验
154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4-27 1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第六章:楹联的格律
</P>
<P>第一节    对联的平仄------------------------------------------------</P>
<P><FONT color=#0000ff>    写对联,必须熟练运用平仄,这是学联的第一步,非常关键。
    怎样分辨平仄?现在平仄通行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现在这两套系统交叉并用,这叫双轨制。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写一副联,只能用一套标准。要么用普通话来写,要么用古韵来写。习惯用新声或古声创作对联都是可行的,无可非议,不能把自己的习惯作为标准去定是非,失去理性,这就不可取了。我认为:一个联家,一个对联工作者,必须新声、古声都懂,否则不够格。其实这两套系统相差不是很大,约有300个字左右,按照偏旁来记不是很难的,只需记几十个代表字就差不多了,还有一些字,到用时再查一下,久了,问题就解决了。</FONT><FONT color=#0000ff>   </FONT></P>
<P><FONT color=#0000ff>(一)、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FONT></P>
<P><FONT color=#0000ff>    因为按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平声又分出阴平和阳平两大类,后逐渐衍化成近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即现在的普通话,人们将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普通话第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去声(普通话第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四十岁以下的朋友应该明白的。不用费什么大的劲,就弄清楚了。现在全国都在推行普通话,用这套声韵来写联,这好办吧,也不用多说了。</FONT></P>
<P><FONT color=#0000ff>      <FONT color=#ff3300>(二)、古(旧)声(平水韵)</FONT></FONT></P>
<P><FONT color=#0000ff>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其读声比较悠扬,可以延长,如:中、东,开、来等;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读声不好延长,读音或上升,或下降,或曲折,可短促。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主要还是以平水韵为准。</FONT></P>
<P><FONT color=#0000ff>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关于平仄方面的书籍很多,如要进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别是入声字的熟练运用,都需要看专门的工具书,在此我推荐几本供大家选择:首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其次闭克朗先生的《入声》、周秉均先生的《古汉语纲要》也不错)</FONT></P>
<P><FONT color=#0000ff>     编者<FONT color=#ff0000>希望联友们不要怕苦,克服困难,花一两个月时间,学一下古韵,这对你的对联平生有好处。记下几十个关键字就差不多了!!</FON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27 23:00:40编辑过]
在线时间
84 小时
主题
206

3560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036
经验
43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8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3-1
2
发表于 2005-4-27 21:09 | 只看该作者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每一种格律体文学(或谓韵文)皆有其严格格律。对联的格律即为“对仗”,即“六相”,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根据对仗的宽严程度,可分为工对、宽对、失对三种。</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工对</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工对也就是严对,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尤其是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三个基本原则。特别是词类对仗,要求所对仗的词属于同一小类。在我国传统的诗联创作中,词可划分为<FONT face=宋体>28小类。即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FONT></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小类相对中,数目、体形、颜色、方位更是自成一格。</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相对仗的词是相邻的小类,也认为属工对。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把用于工对的相邻小类分为二十种,分别是天文对地理、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宫室对器物、器物对衣饰、器物对文具、衣饰对饮食、文具对文学、植物对动物、形体对人事、人伦对代名、疑问代词对副词、方位对数目、数目对颜色、人名对地名、同义字对反义字、同义字对连绵字、副词对连介词、连介词对助词。</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对联尽力求工,但求工太过,走上反面,形成同义反复,则是作联之大忌。诗联学中称之为“合掌对”。</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宽对</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相对于工对而言,对仗的要求可适当放宽,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因此,高明的联家往往是顺其自然,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宽对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相同的词性即可以对仗,不必再分小类。二是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对仗。</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失对</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仗规则的,即为“失对”。全联完全失对者,自然不算是对联,而部分失对者,则称之为“病联”。古今联坛,“失对”与“病联”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联中也并不罕见。</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以上内容略有删节,摘自《中国楹联对仗论略》作者:<FONT color=#808080>傅小松</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主题
902

1万

帖子

3

精华

12万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3132
经验
154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4
3
 楼主| 发表于 2005-4-27 23:1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0033ff size=2>                     第二节    对联格律</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eeeee" color=#0033ff size=2>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对联的平仄,这一节主要是学习对联的格律。对联格律分为两种:一种是句中格律。一种是句脚格律(指每比有两个分句以上的对联,一般以马路韵为主)。下面分别讲解:
</FONT></P>
<P align=left><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eeeee" color=#0033ff size=2>  </FONT><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eeeee" color=#0033ff size=2><B>      一、句中格律
</B></FONT></P>
<P align=left><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eeeee"><FONT color=#0033ff size=2>    对联的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1、一言联格律。上联仄下联平。
    上联:仄
    下联:平
    例如:
    虎    雨     画     墨
    龙    风     诗     泉
     2、二言联格律。上联:仄仄。下联:平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上联:仄仄
    下联:平平
    上海      彩凤        绿叶       好友      上网     对苑     电脑
    北京      金龙        红花       良朋      聊天     联都     手机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三尺剑          桃叶渡        空中月   
    六钧弓          琼花台        水底天
    4、四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不忌孤平、孤仄。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例如:</FONT></FONT></P>
<P align=left><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eeeee"><FONT color=#0033ff size=2>天明鸟语==月夕鸡栖</FONT></FONT></P>
<P align=left><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eeeee"><FONT color=#0033ff size=2>山川万里==翰墨千秋(大蒙作)</FONT></FONT></P>
<P align=left><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eeeee"><FONT color=#0033ff size=2>家家幸福==岁岁平安</FONT></FONT></P>
<P align=left><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eeeee" color=#0033ff>春风得意==壮志凌云</FONT></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eeeee"><FONT color=#0033ff size=2>
<P align=left>
    B:上联:仄平平仄。下联:平仄仄平。例如:</P>
<P align=left>物华天宝==人杰地灵</P>
<P align=left>以联交友==凭德做人</P>
<P align=left>
      
    5、五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例如:</P>
<P align=left>临军称将能==玩洞羡诗雄  (石达开题广西宜州白龙洞联)</P>
<P align=left>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P>
<P align=left>诗犹称弟子==酒不让先生。(何绍基题四川江油太白楼联)</P>
<P align=left>
    B: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例如:</P>
<P align=left>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P>
<P align=left>放眼瀛台小==置身天地宽。(曾国藩题安徽宿松小孤山联)</P>
<P align=left>
    6、六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格律为: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例如:</P>
<P align=left>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        </P>
<P align=left>窗外数声啼鸟=== 庭前几点落花 </P>
<P align=left>
    7、七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例如:</P>
<P align=left>一楼瑞霭来天地==千载文光射斗牛。    </P>
<P align=left>名传寒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P>
<P align=left>
    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例如:</P>
<P align=left>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P>
<P align=left> 广结佛缘心自坦===多行善事梦长圆。</P>
<P align=left>
    8、八言联和格律。平仄要求:奇位字可心活用,偶位字要分明。格律为:
    A: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例如:</P>
<P align=left>帝子长洲仙人会馆===将军开库学士词宗</P>
<P align=left>
    B: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例如:</P>
<P align=left>左图右史书香永代===绿水青山宇宙长春</P>
<P align=left>
八言联,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P>
<P align=left>
    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七二言相加。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以后照此类推。
    注意:以上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遇到对联的禁忌时,要严格遵守平仄格律,以后再述。
</P></FONT></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5 16:46:0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主题
902

1万

帖子

3

精华

12万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3132
经验
154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4
4
 楼主| 发表于 2005-5-4 22:10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left><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eeeee"><FONT color=#0033ff size=2>       </FONT><FONT color=#0033ff size=2><B>二、句脚平仄规则
</B></FONT></FONT></P><P align=left><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eeeee"><FONT color=#0033ff size=2>    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简称为句脚)的平仄安排也要讲究,一般是按照马蹄韵为准的(也有例外,叫变形格)。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就是马蹄韵)如下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和句脚没有列出,公式与上联正好相反,大家自己对照学习。)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FONT></FONT></P><P align=left><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eeeee"><FONT color=#0033ff size=2>    另外:“意节说”  :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意节律可以作为马蹄韵的补充说明,但是其适用性要比马蹄韵广泛的多。因为马蹄韵95理解是建立在单字词的基础上,如果有专有名词,马蹄韵就不一定适用了,比如“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用马蹄韵是解释不通的,因为“李谪仙、陶彭泽、千金裘、五斗米”都是专有名词。如果用意节来分析则李谪仙(平)|欲以(仄)|千金裘(平)|换酒(仄),陶彭泽(仄)|不为(平)|五斗米(仄)|折腰(平),则平仄交替,抑扬顿挫的感觉就出来了。
</FONT></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9-27 23:37 , Processed in 0.10679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