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孙逐明的又一对联“新法度”“象似性原则”
联律理论家孙逐明在否定“语法分析法”之后,又有新发明了!“对仗理论的象似性原则”!实在是又一个大忽悠!为了与王力对仗理论相对抗,孙逐明的手法之一就是发明一个接一个的新学科、新名词,让你如坠五里雾中。在这篇《对仗中的象似性原则初探》文章中,孙逐明又发明了一个对仗“新法度”----“象似性”。注意这可不是“相似性”的笔误,而是有深意的创造:
孙逐明说:象似性原则的定义 :
“从对称双方的对称程度看,对称有“同一性对称”和“象似性对称”两大类型。”
孙逐明接着自己先否定了“两大类型”之一:
“同一性对称”是所有属性完全相同的对称。如图形“△”与“△”的对称;在对仗里就应当是彻底的同字对〔如“开门见山”对“开门见山”〕。这种对称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字词的客观属性。”“ 同一性对称缺乏变化,死寂呆板,虽对称而无美感,为对仗所不取。”
------也就是说这种完全一样的情况根本不存在!将根本不存在的一种情况列为一种“统一性规则”,岂非废话?这就证明了对仗的唯一法则就是:“象似性原则是对仗对称最基本的法则。”了?逻辑竟然如此混乱!
什么叫“象似性对称”?孙说:
“象似性对称”的属性不完全相同,只有某些属性相类似,必定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从而形成即对称又富于变化的审美愉悦。“象似性对称”的对称美是主客观交融的心理感受。
-
-----故弄玄虚,又扯到心理学上去了。
这里“象似性”一词借用了语法学的概念,却赋予了新义:“象”是多义词,包含有“义象””、“意象”、“表〔面现〕象”、“〔因审美错觉形成的对称〕假象”、“印象”等多重含义;对仗双方的“义象”、“意象”、“表象”、“假象”能给人的感官造成相类似的“印象”,它们就是对称的,这就是对仗修辞里的象似性原则。 象似性对称最富表现力,所有对仗的手段全都是象似性对称。
----按你的说法:一个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或文盲眼里两行字数相同的文字正符合“象似性”.所有汉字都是方块字,都是象似的.依靠“假象”就是“对仗的”,这岂不是满嘴跑火车吗?这样“借用了语法学的概念,却赋予了新义”是什么行为?你自己定义吧!
〔二〕象似性原则的普适性
无情对和借对只是象似性对称的极致大家常说的字类、词性和结构的相同无一不是象似性对称。试一一分析:
-
---这里又在混淆概念。“无情对”是对联文体中的一种,“借对”是对联技法之一,把不同范畴的概念混为一谈。
4、邻对的象似性。邻对更是典型的象似性对称。字类邻对〔如天文对地理〕是象似性对称自不必说,不同词性邻对之所以被允许,也是有某些语法功能相类似的缘故。例如:所有的语助字都有相类似的结构功能而可邻对,动词形容词因充当了相同的句法成分〔谓语或定语等等〕而可邻对,等等。最典型的例子是副词与动词的邻对,例如杜甫《客至》的对仗: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无兼味”是动宾结构,“只旧醅”是“只〔副词状语〕有〔动词谓语〕旧醅〔宾语〕”的省略;“有”被省略之后,“只旧醅”就很像是动宾结构,以至于有人认为副词“只”活用为动词了;此说在语法学里虽不成立,但可充分说明它很像是动宾结构。由此可知副词与动词的邻对,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杜甫)
- -----“无/只”是“副词与动词的邻对?” ---“‘只旧醅’就很像是动宾结构”!?“仍然是象似性原则在起决定性作用。” ?是“它很像是动宾结构。由此可知副词与动词的邻对”?简单的句法关系,典型的句法结构、词性一致的工对,却成了根据“象似性”才能成对的“邻对”?!这样说话,不是弱智,就是无知!
再看孙逐明是如何用“象似性”解读对联的: “试以《山海关联》为例:
两|京|锁|钥|无双|地,
万|里|长|城|第一|关。
数|名|定|名|定数|名
词|词|语|词|语目|词
这是古代名联,按词性对称分析有三处不合,它们是:①“锁”为名词,“长”为形容词,词性不合;因都作定语,故不失对;②“双”是形容词,“一”是数词,词性不合;因它们都是“数目字”字类,故不失对;③“无”为动词,“第”是前缀,词性不合;因“无双”和“第一”都是定语,在此层次上形成宽对。”
---“无双/第一”,这是宽对?你这样分解开来分析词性:无/第,双/一,拆开来分析词性这就是“字类理论”“象似性原理”“对仗新法度”?
孙接着说: “对仗法度的综合运用 :
对仗的目标是对称的形式美,此目标多种手段都可以实现。常见的字类对称〔粗看虚实死活,细看小类〕、词性对称、结构对称、字面对称〔包括字面的词性对和字类对〕以及其它对称性的属性的对称〔如回文对之类〕都可以实现此目的。 莫衷一是的大杂烩!
因此,我们可以针对对偶句的各个局部,任选上述手段中的一个分析,走不通了就另换一个,只要符合其中任何一个,即不失对。“
象这样灵活地综合运用对仗法则,就可以轻松地写作和赏析对仗了。
-----“任选上述手段中的一个分析,走不通了就另换一个,只要符合其中任何一个,即不失对。”----这不就是“蒙”吗?你就这样评析对联吗?
“简而言之,对于那些词性和语法结构是否相同难以分辨的字词,无论它们是不是真的相同,单从大家分辨不清这一点,足可以说明它们已经符合“象似性对称”的原则了。
古人没有系统的语法知识,对仗重语感,根据象似性原则属对;今人被语法所圄,不敢越雷池一步,虽不失对,却每失灵动,已违修辞的本旨。这就是古人不懂语法学而属对易工,今人已通语法而捉襟见肘之故。
运用象似性原则理解对仗,可以省却许多无谓的纷争,还可以利用自己有限的语法知识,轻而易举地掌握对仗的法度。”
--“省却许多无谓的纷争”?“利用自己有限的语法知识”---你不是说对联要“抛弃语法学”吗?要“消除语法学的负面影响”吗? 如此荒诞玄虚的理论还“轻而易举”?这不是大忽悠又是什么?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っ彩| 六合投っ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っ乐っ城:顶级信用っ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