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孙逐明的又一对联“新法度”—“象似性原则”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主题
53

411

帖子

0

精华

7224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01
经验
104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21 0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孙逐明的又一对联“新法度”“象似性原则”
联律理论家孙逐明在否定“语法分析法”之后,又有新发明了!“对仗理论的象似性原则”!实在是又一个大忽悠!为了与王力对仗理论相对抗,孙逐明的手法之一就是发明一个接一个的新学科、新名词,让你如坠五里雾中。在这篇《对仗中的象似性原则初探》文章中,孙逐明又发明了一个对仗新法度”----“象似性。注意这可不是相似性的笔误,而是有深意的创造:
孙逐明说:象似性原则的定义
从对称双方的对称程度看,对称有同一性对称象似性对称两大类型。
孙逐明接着自己先否定了两大类型之一:
同一性对称是所有属性完全相同的对称。如图形的对称;在对仗里就应当是彻底的同字对〔如开门见山开门见山〕。这种对称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字词的客观属性。”“ 同一性对称缺乏变化,死寂呆板,虽对称而无美感,为对仗所不取。
------
也就是说这种完全一样的情况根本不存在!将根本不存在的一种情况列为一种统一性规则,岂非废话?这就证明了对仗的唯一法则就是:象似性原则是对仗对称最基本的法则。了?逻辑竟然如此混乱! 
 什么叫象似性对称?孙说
 象似性对称的属性不完全相同,只有某些属性相类似,必定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从而形成即对称又富于变化的审美愉悦。象似性对称的对称美是主客观交融的心理感受。  
-
-----
故弄玄虚,又扯到心理学上去了。
 
 这里象似性一词借用了语法学的概念,却赋予了新义:是多义词,包含有义象””意象表〔面现〕象〔因审美错觉形成的对称〕假象印象等多重含义;对仗双方的义象意象表象假象能给人的感官造成相类似的印象,它们就是对称的,这就是对仗修辞里的象似性原则。 象似性对称最富表现力,所有对仗的手段全都是象似性对称。 
----
按你的说法:一个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或文盲眼里两行字数相同的文字正符合“象似性”.所有汉字都是方块字,都是象似的.依靠“假象”就是“对仗的”,这岂不是满嘴跑火车吗?这样借用了语法学的概念,却赋予了新义是什么行为?你自己定义吧!
〔二〕象似性原则的普适性
无情对和借对只是象似性对称的极致大家常说的字类、词性和结构的相同无一不是象似性对称。试一一分析:

-
---这里又在混淆概念。“
无情对是对联文体中的一种,借对是对联技法之一,把不同范畴的概念混为一谈。
4、邻对的象似性。邻对更是典型的象似性对称。字类邻对〔如天文对地理〕是象似性对称自不必说,不同词性邻对之所以被允许,也是有某些语法功能相类似的缘故。例如:所有的语助字都有相类似的结构功能而可邻对,动词形容词因充当了相同的句法成分〔谓语或定语等等〕而可邻对,等等。最典型的例子是副词与动词的邻对,例如杜甫《客至》的对仗: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无兼味是动宾结构,只旧醅只〔副词状语〕有〔动词谓语〕旧醅〔宾语〕的省略;被省略之后,只旧醅就很像是动宾结构,以至于有人认为副词活用为动词了;此说在语法学里虽不成立,但可充分说明它很像是动宾结构。由此可知副词与动词的邻对,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



盘飧/市远//兼味, 樽酒/家贫//旧醅” (杜甫)
-
-----“/副词与动词的邻对?” ---“‘只旧醅就很像是动宾结构!?仍然是象似性原则在起决定性作用。是“它很像是动宾结构。由此可知副词与动词的邻对”?简单的句法关系,典型的句法结构词性一致的工对,却成了根据“象似性”才能成对的邻对?!这样说话,不是弱智,就是无知!
再看孙逐明是如何用“象似性”解读对联的:
“试以《山海关联》为例:
  两||||无双|地,

  万||||第一|关。
  数||||定数|
  词||||语目|词        
这是古代名联,按词性对称分析有三处不合,它们是:为名词,为形容词,词性不合;因都作定语,故不失对;是形容词,是数词,词性不合;因它们都是数目字字类,故不失对;为动词,是前缀,词性不合;因无双第一都是定语,在此层次上形成宽对。”
---“
无双/第一,这是宽对?你这样分解开来分析词性:无/第,双/一,拆开来分析词性这就是字类理论“象似性原理”“对仗新法度”?
孙接着说:
对仗法度的综合运用
  对仗的目标是对称的形式美,此目标多种手段都可以实现。常见的字类对称〔粗看虚实死活,细看小类〕、词性对称、结构对称、字面对称〔包括字面的词性对和字类对〕以及其它对称性的属性的对称〔如回文对之类〕都可以实现此目的。 莫衷一是的大杂烩!
因此,我们可以针对对偶句的各个局部,任选上述手段中的一个分析,走不通了就另换一个,只要符合其中任何一个,即不失对。
象这样灵活地综合运用对仗法则,就可以轻松地写作和赏析对仗了。

-----“
任选上述手段中的一个分析,走不通了就另换一个,只要符合其中任何一个,即不失对。”----这不就是吗?你就这样评析对联吗?
“简而言之,对于那些词性和语法结构是否相同难以分辨的字词,无论它们是不是真的相同,单从大家分辨不清这一点,足可以说明它们已经符合象似性对称的原则了。
  古人没有系统的语法知识,对仗重语感,根据象似性原则属对;今人被语法所圄,不敢越雷池一步,虽不失对,却每失灵动,已违修辞的本旨。这就是古人不懂语法学而属对易工,今人已通语法而捉襟见肘之故。
运用象似性原则理解对仗,可以省却许多无谓的纷争,还可以利用自己有限的语法知识,轻而易举地掌握对仗的法度。”
--“
省却许多无谓的纷争利用自己有限的语法知识”---你不是说对联要“抛弃语法学”吗?要“消除语法学的负面影响”吗?
如此荒诞玄虚的理论还轻而易举?这不是大忽悠又是什么?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っ彩| 六合投っ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っ乐っ城:顶级信用っ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2
发表于 2012-7-21 08:57 | 只看该作者
今人被语法所圄,不敢越雷池一步,虽不失对,却每失灵动,已违修辞的本旨。这就是古人不懂语法学而属对易工,今人已通语法而捉襟见肘之故。

  剑都提不起,还能舞得灵活?那些牛皮哄哄的大师们,怎么我随便一考就个个是笑话了呢?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ゥ彩| 六合投ゥ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ゥ乐ゥ城:顶级信用ゥ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用利牙冷血 扫光残次
循物竞天择 留下优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3
发表于 2012-7-21 10: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2-7-21 11:14 编辑

副词能不能活用为动词,我随便拿搜索来的结果看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1999年03期  
在文言诗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有活用现象,数词也有活用现象,副词是不是也有活用现象呢?请先看袁枚《祭妹文》中一个句子: ①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儿时可再”中的“再”字是副词,在句子中作“再现”讲。而“再现”就不是副词,而是动词。这就是说,副词“再”活用为动词了。这说明,在文言诗文中,副词也有活用现象。 试再从文言诗文中举几个有副词活用现象的例句如下: 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鹤雀楼》)。 ③弹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柳宗元·《捕蛇者说》)。 ④开仓糜,悉府库。(洪亮吉·《治平篇》)。 例②中的副词“穷”解释为“用尽”,活用为动词。例③中的副词“弹”和“竭”二词同义,解释为“全部拿出”,均活用为动词。例④中的副词“悉”解释为“全部拿出”或“把……中的……全部拿出”,活用为动词。 成语中的副词也有活用现象。例如: ⑤不为已甚 ⑥无所不用其极 例⑤中的副词“已甚”解释为“过火的事”,活用为名词。例⑥中的副词“极”解释为“极端的手段”,也活用为名词。 至于为什么例①、②、③、④中的副词“再”、“穷”、“弹”,“竭”、“悉”......(
  这玩意初中的文言文中就有,老师教过我记得有此现象,你根据语法规律去分析自然就有了。

   实际上,很多副词活用为动词也是很多所谓的“方家”什么领字可以不对仗的谬论主要例证来源之一。比如,“正”活用为“正是”,,“只”活用为“只有”或“只是”,很多方脑壳专家以此作为“领字”可不对仗的重要例证,当今很多人也东施效颦,动不动在句子前面加个“正”加个“只”,以凑个“领字”和下面的“领字”相对,乱加在前面不知道啥意思,狗屁不通。什么狗屁领字,动宾结构前面的动词部分而已,有些包含了状语或者补语,有些所谓的“领字”,狗屁都不是,有些人半懂不懂似是而非想歪了的东西,仅仅只是节奏一致而已。
  孙包括很多人糊弄古代对联是这么糊弄的:先不管古联到底对不对仗,觉得古人肯定是更权威更牛逼的,都想当然是对仗的,先用语法辨析,由于基础不扎实,很多他玩不转,然后他自己的“法度”就上了,什么“法度”,臆想加糊弄而已,没个准头也没有固定的规律,不是什么像似性,而是似是而非牵强附会地糊弄,用那一锤子理论换一副对联就自甩耳光了。副词对动词还邻对了。极差理论==搞臭专家。这肯定不对仗,唯一不对仗之处就只有第一个字,一个是副词一个是动词,就差这么一个字,语意就大不一样了,一个偏正名词,一个动宾词组。其实古联也有一些是不对仗的。
用利牙冷血 扫光残次
循物竞天择 留下优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5-12 12:36 , Processed in 0.09990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