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57|回复: 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联学堂初级17班第二讲讲义——对联六要素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66 小时
主题
6

472

帖子

1

精华

3286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9992
经验
6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7 2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罗初来 于 2013-10-22 09:22 编辑

题外话:本讲义以初级十四班讲义为主,再从大蒙校长的讲义、我心飞扬校长的讲义补充而成。在此,非常感谢大蒙、我心飞扬俩校长及十四班相关老师。

第二讲: 对联的基本规则

对联格律基本六要素为: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

一、 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即上下联字数相等,不管单句联还是多句联,上、下联所对应的分句之间字数分别相等。上下之间字数不等同,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对联范畴。

      也有字数不相等的特例,但这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联。如之前所谓的绝情对:
      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岁
      
该联是袁世凯死后,湖南王壬秋写的挽联。作者特意把“千古”与“万岁”看作对仗,借用对联形式,表达“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的弦外之音。

二、 内容相关
      大家从对联六要素的归纳上已经可以看出,所谓对联,既要(相)对又要(关)联。“相对”是指声律、词性、结构和节奏上对应对仗,属于对联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关联”则属于对联的内在灵魂。

      内容相关,是指上下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语气相关、相扣、相联、相呼应,上下联之间有着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是一个相对广泛而又难以把握的的话题。作为初学者,首先要知道两个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第一是隔,第二是合掌。

      1、关于
      
对联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一个人同时说的两句话,只是经过了对联特定的工艺要求加工而已。正常人说话,首先要具有语言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比如以下两句话:
      中午吃什么
      
明天要考试

      这两句话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以,没有毛病起码也是喝多了的人才会同时说的话,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话看作是一副对联,抛开对联其他方面的因素不论,从关联方面来看,那第二句话就是,因为它们之间缺乏了所必要的内在逻辑联系。
      

      再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 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内在逻辑联系(无情对除外) ,象这种只对不联,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句,只能算是对偶句,要看成对联的话,那就是意
      
        
扫地僧老师说过:纵是对句,也要把出句当成是‘我’写的!也就是说,对句要以出句者的角度立场去完成未说完的话。而一个人说话,是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语气的,这就要求语言风格及语气上的融合统一,比如出句风格上俏皮可人,对句古板平稳,便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这就造成了风格语气上的

      关于的问题还有景、情绪、时间等等方面,道理上都是一样,在此不作一一列举。任何思维的空间跨度,都需要一个内在的逻辑当作去贯穿联系,使上下联之间转承无断缝,形成协调统一,圆融而相得益彰,始终象是一个正常人同时说的两句话。

      2、关于合掌
      
先看下面这两句话:
      
今天是周末
      
昨日为周六 (不考虑其他因素)

      这两句话是很有数学逻辑的,肯定是不隔了,但是说来说去就是那么一个意思,作为平时说话,人家会说你罗嗦,在对联里,就是合掌
合掌是指同义相对,也可称雷同。对联有惜字如金之说,其语言表述的空间十分有限,讲究用最简短精练的语言来涵载最大的信息量,合掌这样明显的意思重复,是对联之大忌。

      再看下面这组对句:
      
一抖诗囊成半阙[明月如斯]
      
浅掏笔管又三车

      明月如斯老师有评如是:看似比较成功的流水对,然掏笔管,跟抖诗囊合掌,因为都是比喻搜刮心中的积累,喻体不同,本体毫无二致。 这就是属于比较隐蔽的合掌了。

      前面我们只是浅谈一下关于合掌两个关联上的问题,给我们划出了两条平行线,在合掌两个极端的禁忌区间,虽然是一种拘束,但是在这个区间内,我们的思维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同学们可参阅我心飞扬校长的《也谈对联内容关联和不隔》,详见:
      http://www.china-liandu.com/view ... 2%BB%B8%F4%A1%B1%2B

三、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花落方参生死理  [佳人挽袖]
      
云浮常悟盛衰机  [空空道人]

     其中”“都是名词,都是动词,都是副词,生死盛衰都是形容词。
   
关于词的分类,现代汉语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六类。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注意:对联中有一种对仗形式是自对,即上下联两两各自为对,此类对联形式可以允许上下相同位置词性不同。如:
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
上联中的“登临”为动词,下联中的“日夜”是名词,本不相对,但上联当句中“登”对“临”,下联当句中“日”对“夜”,属自对。
在线时间
66 小时
主题
6

472

帖子

1

精华

3286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9992
经验
6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7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21:50 | 只看该作者
四、结构相称: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的句式一致,词组的结构一致。即主语对主语,宾语对宾语...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词和词组构成的方式有: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独立结构、动补结构、连动结构、方位结构;

现代汉语中句子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成分组成。

关于句子成分的划分,貌似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没有相关的知识点。老夫记得当年读中学时,语文老师介绍过一首顺口溜,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六者关系难分辨,心中有数析正误。

      请注意,结构相称首先要求上下联之间的句型大结构相称 。
      如:
      柳岸      莺      啼      翠
      状        主      谓      宾
      桃花      雨      润      红
      主语      状      谓      补

      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问题,在小结构上,“柳岸”和“桃花”同为偏正结构,“莺”和“雨”同为名词,“啼翠”和“润红”同为补充式结构(或动宾结构,视翠、红词性而定),属对工整无误,但是你会越品越别扭,那就是因为句型大结构上的不对称。所以,一切都是在大结构对称的基础上,才有必要再去谈小结构上的对称。

再如:
      出句:水 聚 千峰 影 [苏三]
                 主 谓 定语 宾
      对句:风扶 万柳 腰 [红袖流云]
                 主谓 定语 宾

      该联上下比均为主谓宾结构。其中,名词“水”“风”为主语,动词“聚”“扶”为谓语,同为偏正结构的“千峰”“万柳”是定语,名词“影”“腰”为宾语。由此可见,这是一组句式结构和词组结构均工整对称的对联。

五、节奏相应
      节奏相应与整句句式大结构及对联格律具有紧密的关系。在联律中,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同步。如:
      风和--日丽
      人杰--地灵
      这副对联是二二节奏。

      说--真心话
      作--老实人
      此联是一三节奏。

      寒风--直彻梦;
      往事--甚缠人。

      题重阳菊(废园)
      千丝--冷韵--因风--谱
      一院--霜心--借酒--题

      常缘木--而求--至乐  (叶公好龙)
      独刻舟--以志--初心  (叶公好龙)

      节奏一般分语音节奏和语意节奏。语音节奏又叫声律节奏,是利用平仄声的交替与对立产生和谐的音节停顿来实现的,其显著特点是按照诗中用字顺序,以两个字为一节奏,每一节奏第二字为节奏点(即音步)。如:

      临水/看云/起,
      钩帘/待月/来。

      语意节奏又称意节,是依词语结构划分,即根据语意所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方式。语意节奏无固定字数。如:

      公生明/偏生暗,
      智乐水/仁乐山。

      对一般初学者来说,建议先从语音节奏来入手,这样有助于做好平仄相谐。

六、平仄相谐
     所谓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

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如按语音节奏而言,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此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律平仄相对,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关键节奏点平仄如不相反,就是失对。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如果上下联中内部不做平仄的交替,而连续用平声或仄声,就是“失替”(又称串调)。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

我们来看下面这副联:
立品定要如华玉

仄仄仄仄平平仄

读书何止到青云

平平平仄仄平平

上联中“品”和“要”皆为仄声,这是“失替”;

上下联中,“要”和“止”皆为仄声,“华”和“青”皆为平声,这叫“失对”。
      平仄相谐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要求。

    这里我们重点来学习马蹄韵的相关规则。

    早在南北朝时期确立了四声系统,四声的运用,使词句富于变化,听起来有一种起伏跌宕的韵味。但古韵的四声和今天汉语拼音中的四声是有所不同的。

    古四声分分别是:平、上、去、入,平声又分为阴平和阳平,而上、、去、入三声则为仄声。但现代汉语拼音中的四声中,阴平为第一声,阳平为第二声,上声为第三声,去声为第四声,少了古音中的“入声”。

    入声字在两次汉语音调变迁改革中,被划入到现在普通话的各个声调中。划归到三声及四声中的,因古今都属于仄声,不需要特殊注意。给我们造成最大困扰的往往是哪些被划入到普通话中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中的字,即我们常说的今平古仄的入声字。但这百余字中,我们常用到的也不过几十字,且有专门的入声字例表和检索工具可供我们查询,所以,在勤于练习写作对联过程中是会逐渐记住这些常用字的。

    联界对使用古韵和今韵无统一标准,哪套标准皆可,但在一副对联中不可古今韵混用。联都习惯 ,凡以今音入联者要加以标注,不标注者概以古音论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 小时
主题
6

472

帖子

1

精华

3286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9992
经验
6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7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21:51 | 只看该作者
作业:明天再布置。请各位同学耐心等候。:lovelines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3 小时
主题
8

453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39341
经验
266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85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4
发表于 2012-12-17 21:56 | 只看该作者
领教材,老师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 小时
主题
6

472

帖子

1

精华

3286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9992
经验
6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7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21:58 | 只看该作者
;P第一个领教材的,口头表扬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 小时
主题
6

472

帖子

1

精华

3286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9992
经验
6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7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22:00 | 只看该作者
附录:联律浅说

    因汉字的发音特点决定了如果较多的平声字连在一起,语感平淡,失之情感;而较多的几个仄声字连在一起,则语感艰涩,失之流畅;所以后人逐步探索总结出了大体以双平双仄为交替,使音韵既富于变化又不失流畅的马蹄韵规则。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

      现将马蹄韵要求的平仄安排原则归纳如下(以上联为例):

      第一类:
      一字:仄
      二字:仄仄
      三字:平仄仄
      四字:平平仄仄
      五字:仄平平仄仄
      六字:仄仄平平仄仄
      七字:平仄仄平平仄仄
      ……
      以下以此类推。

      根据前人诗词对联创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平仄安排还有一种更为多见的用法,同样也是马蹄韵规则。格式如下:

      一字:仄
      二字:平仄
      三字:平平仄
      四字:仄平平仄
      五字:仄仄平平仄
      六字:平仄仄平平仄
      七字: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以下以此类推。

    然而众所周知,联律源于诗律。有符合诗律的句子和马蹄韵是有所区别的,但读之仍朗朗上口,且在律诗中也是工稳队长的联,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呢?

    这样的句子我们称其为律句。它们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们仅限五言或七言句;二是句子的音节划分为二二三节奏(其中的三,也可细分为一二节奏、二一节奏,但不影响其是否为律句)。非二/二/三节奏的七言句子,不算律句;非二三节奏的五言句,也不是律句。

      律诗的平仄格式有二种,相互交替使用:

      第一种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诗句

      五言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诗句

      第二种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诗句

      五言为: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王维诗句

      律句的平仄,有三个基本点要说明,一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就是七言的一、三、五位置,平仄上并不做严格要求,但二、四、六位置必须严格按照上面所说的平仄格式,五言的一、三位置和二、四位置亦当如此;二是要避免孤平,孤平的定义是是指第一种格式的下联,除去最后一个平声字外其余六个字中只有一个平声字;三是要避免最后三个字三连平或者三连仄,俗称三平尾、三仄尾。这样律句的平仄格式可表述为:

      第一种格式:
      通平通仄通平仄
      通仄通平通仄平(此处注意,避免孤平)
      第二种格式:
      通仄通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
      通,是指此处用字平仄皆可。

      初学者必须要记住的是,对于二二三节奏的七言句和二三节奏的五言句,必须遵守律句的平仄格式,至于“孤平”一说,在中国楹联学会修订后的《联律通则》中已被取消,说明对联中的平仄放得更宽了。

    但对于长联的平仄安排,除了句中要符合马蹄韵的平仄规则外,单边各分句的句脚(就是各分句的最后一个字)也要符合马蹄韵规则。

       在实际的创作中,句脚的平仄安排并不强求,但一般不连续使用三个或更多的连平或连仄。
   
    这里需要特殊说明一下失替与失对。

      1.  按照马蹄韵的要求,一联中平仄要有规律的交错使用。除了某些艺术技巧联(采用特殊创作手法,如修辞、机关等达到特定撰写表意目的的联)之外,概莫能外。如下联:○(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
      ◎● ○  ○   ◎ ●◎ ○ ○ ● ●

      “比”与“云”,“影”与“光”与“证”必须平仄交替,否则就是所谓的“失替”。

      2.对联最基本要求之一是平仄相对,就是在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该是相反的。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
      ◎● ○ ○    ◎ ●◎ ○ ○ ● ●
      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忘”字多音,此处为平)
      ◎○ ● ●   ◎○◎ ● ● ○ ○

      此上、下联的关键字(是指一联中处于“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或者是意节点“点”上的字)处平仄必须相对,“比”与“同”、“云”与“水”、“影”与“声”、“光”与“色”、“证、忘”平仄是对立的。对联中有可平可仄处,所以就会出现两联同一位置上,两个字成为同声(同平仄),如“身”和“心”。两联同一位置上的字,平仄若无相对,就是所谓的“失对”。

      以上所讲,均为平仄一般规律,联律也有其灵活之处。比如首字的可平可仄,七言中的“仄仄平平平仄仄”虽与马蹄韵一般规则不尽相同,但也属于正格,领字不计平仄,联中的变格,等等,同学们可在实际练习的过程逐步掌握。学堂提倡在考试和参赛时,力求使用正格。

    当然,除了上面以音步为标准的平仄相谐原则外,还有一种是“意节说”。意节,指词语的意义单位。由于汉语中的字(大多数)、词、词组都有独立的意义,而有些三个字或更多字的专用词组往往又不能再作划分(如呼和浩特),因而意节的划分就相当灵活。

      为了在诵读时停顿合理、表意清晰,在对联中,我们可以这样规定:一般情况以二或三个字为一意节;单字词在句首或句末时作独立意节,但在句中则不作独立意节而归并入相邻的意节;固定词组允许四字或四字以上作为意节单位。意节说的提出,呼应了长期以来使马蹄韵在特殊情况下“因律害意”的质疑,但不免有句子节奏点和意节点不合的情况,这时,二者的对应也有缺欠。

    任何一种格律规则都是为了更好的表情达意,读之顺畅,因而我们当在理解的基础上,合理选用,力求律、意统一,为创作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12 小时
主题
30

681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36401
经验
211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3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27
7
发表于 2012-12-17 22:03 | 只看该作者
领讲义,老师辛苦啦
寒花初澈骨;白羽每经心。
——缅校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963 小时
主题
180

1万

帖子

6

精华

10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贡士

Rank: 6Rank: 6

UID
2454
经验
20282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296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7-28
8
发表于 2012-12-17 22:09 | 只看该作者
憨宝老师百忙中整理讲义资料,辛苦了!谢谢~~~~
学习!
但做得来皆事业;若推不去即因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963 小时
主题
180

1万

帖子

6

精华

10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贡士

Rank: 6Rank: 6

UID
2454
经验
20282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296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7-28
9
发表于 2012-12-17 22: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过梅园 于 2012-12-19 10:10 编辑

请童鞋们抓紧时间来领教材了!

及时跟帖学习,是学员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对授课老师的尊重,请大家快点来哦~~并相互转告一下!

附录:

试谈初学对联创作时的联意硬伤——“隔”与“合掌”
      椰风海韵版推出的 “一联诗梦” 主题活动,得到广大诗友的关注与喜爱,大家热情高涨的同时,可能又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这种“兴奋”与“不适”的矛盾,其实正是诗与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反映。
      任何一种体裁都有其规则,遵守规则才能玩得合理,玩得舒畅。对联的规则,林林总总,总括起来无非两个字——“对”和“联” 前者管形式上的规则——要对仗;后者管意义上的规则——,要和上句有联系。只联不对固然不是对联,只对不联,也只是两个对偶句而已。关于对仗,熟悉近体诗的朋友都有清楚的认识和丰富的实践,这里先不说了。主要想谈谈第二个规则——联。因为这是由写诗到写联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望坡居士(李景新教授)对第一期“一联诗梦”提出了指导性建议:“上联出来,对下联的人要考虑与上联意思的和谐,尽量不要东一锄头西一棒。随便拿来一个句子,可能格律上说得过去,但是放到一起作为一副对联看时,就不像了。这一点要十分注意。”说的也就是上下联在遵守“联”的规则上要注意。
       究竟怎么来“联”,“联”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什么偏误呢?
       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第六条有这样的规定: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这就是对“联”的具体要求。在这个要求上,初学者容易犯的偏误就是“隔意”与“合掌”。我们做一个比方,上下联就像两条平行线,我们知道,平行线一定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上联的意境、主题就是“平面”上下联的必须在这个“平面内”,不然就是所谓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用个当下网络论坛中的术语叫做“隔”;所谓“合掌”,我们还用平行线来理解,平行线毕竟是两条不同的直线,下联意思和上联意思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了,那就等于是一条直线了,还怎么是平行线呢?这就叫“合掌。

                              一、对联的与不
      1.什么是“隔”
      对联论坛中有人把“隔”又叫“隔景”,多指在风景联中上下联描写的景物,时间空间相距甚远,比如一个在春天,一个跑冬天;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例:
       雨润飞红春色好
       霜白落叶月光寒
      上联写的是细雨飞花春意盎然,下联转而描写深秋冷月枯叶寒霜。上下联画面杂乱,而且季节相隔。
       这种理解有合理的因素,但不完全是“隔”的内涵,我们不能说只要上下联写的景物、时间、空间隔得远就是犯“隔”了,“隔”与“不隔”,本质上应当看其内在的意境和逻辑关系。上面这幅对联显然意境也是相去甚远的,一个春色盎然,情感欣悦,一个秋色萧索,情感暗淡,整个联究竟要构筑什么意境?表达什么感情?两者有何内在联系?都是很难说清的。因此只是对偶句而不是对联。我们再来看:
      春种一颗粟,
      秋收万斗粮。
      一春一秋,一种一收,是否隔呢?否。二者是有紧密的因果关系的,讲述有辛勤必有收获的道理。再比如: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二者描写不同的事物,且在不同的场景,隔吗?两句统一于“不经过历练和磨难练就不可能有所成就”这一道理中。这就是二者有机的内在的联系纽带。很显然,没有“隔”。
       有的对联单拿出来看是“隔”的,如果作者有特定的创作背景或主题,那么应该交代清楚,不然读者不好理解,自然显得“隔”了。比如:
      夏居月下听鸣竹
      秋伫篱前数落花   ——自题
       上联夏景,下联秋景,隔景吗?隔意吗?我们要看一看二者有没有内在的有机联系。整幅对联是表现作者恬淡,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的,截取了夏秋两季不同的景物,对于自然更替乃至世事沧桑赋予作者的独特感悟。貌似隔景隔意,实则联系紧密。如果这幅对联单独拿出来,不从具体的环境中分析,很可能会得出隔景的观点。再比如:
       千树桃花万年药
       半潭秋水一房山
       单看无疑也是“隔”了,一个春天,一个秋天,但这是苏州圆妙观七星潭阁联。有了特定的背景,便统一于“七星潭阁四时美景”这一主题平面内。
      因此判断“隔”与“不隔” 关键看上下联是否形象思维和事理逻辑思维上是否保持一致,这个一致并不一定要意象非得高度集中于一个时空。
      下面请再看一个论坛联赛的联:
        出句:   秋叶动春心,红妆羞试枫思嫁;
      对句1 湖光摇夜梦,星火暗怜月问寒。
        对句2 锦涛知民意,善策普施国运兴。
        对句3 青梅煮陈酒,绿野欢歌地焕新。
        对句4 腊梅迎夜雪,白氅轻脱瓣逸飘。
        对句5 冬花惊雪魄,玉面笑开梅说亲。(古音)
        对句6   寒梅添雅趣, 粉面淡描花想容。

        
对句7  青丝伤别梦,绿鬓愁凝柳盼归
   
      上述对句,哪些“隔”,哪些“不隔”呢?如果仅从意象的时空角度衡量,全部都“隔”了,1没有确定季节;2无关风景;3春夏之交;456为冬天;7为春天。“隔”确且说是“隔意”,出句的意境主题为:作者在秋天观赏到枫树叶逐渐转红后的联想,她(枫叶)是否也像青春少女一样,动了春心想出嫁而羞涩地试穿着红妆?从这个主题意境上看,显然1234意境跑偏了;而567同为拟人手法写儿女情思。因此前四个对句犯“隔”,后三个则不隔。

      2.隔与“反对”            就一副对联而言,一般上下联的联意存在着并立、对立、顺连三种方式,反映在对仗上即所谓的"正对、反对、串对"。
      A.正对:上下角度不同,意思互补,内容相似或相关。如:春风绿处梅花落,溪水暖时燕子归
      B.反对:上下一正一反,意思互衬。对比尖锐分明。如愿做梅花清傲雪,不学芦苇荡摇风(新声)
      C.串对:又名流水对,上下联意思顺连,在语法上形成一个复句,构成顺承、递进、转折、选择、假设、目的、因果等复合关系。如:常借一弯明月钓,每收满篓彩霞归。
      ”反对“字面上看,很可能上下联说的不是一个场景或事物,但它依旧统一在一个主题内。试比较:

          1
,春花花易老,秋月月长清
   
          2
,秋月云端见,春花风里拾   
       这两幅对联景物都是一个春、一个秋,是都隔了呢?还是都没有隔?还是一个隔了一个不隔? 我们来分析:1句是个意境联,用春花作比喻、秋月作反衬,两者统一于”青春易逝的感慨中,显然是副好联;而2句是个纯粹写景联,仅仅描写了两种不相干的季节景色,无病呻吟,就隔得厉害。义理性的句子,用“反对”比较常见而已      
       用“隔”的概念来读《笠翁对韵》以及有关的对联启蒙教材, 就发现里面有些句子是隔的,.但那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教材只是为对句需要,让小孩子初步明白大概怎么回事 ,另一方面其性质又有点像“平水韵字表”,是个材料汇总,但不能说,对联就该那样对。我不妨来例举:
   春日园中莺恰恰,
   秋天塞外雁雍雍
   这是声律启蒙中的原句,上下句的情绪相反,主旨关联并不大,当是明显的隔..
合 掌
        1.什么是合掌
      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父母 爹妈,标准的合掌,两句话完全同义,根本就没有下联的必要。注意合掌指的是上下联的“句义”是否重复,而非单个的词或语素是否义同。有人理解为只要上下联中有意义相同的词就叫合掌,这是不对的。举例说明: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这是毛泽东的诗句,是否合掌?如果只看词,无疑“英雄”与“豪杰”;“虎豹”与“熊罴”都合掌。但两句句义是不同的,而是各有侧重,出句是英雄行为,对句是英雄胆识。因此不算合掌。
      换个角度,即便上下联中没有语义相同的词,也可能是“合掌”。举例说明:
      门前种下梧桐树
      台上吹来碧玉箫
      上下联没有同义的词,但出句和对句在同一个典内,种梧桐也是引凤 吹箫也是引凤,所以合掌。我们看一些常见的春联:
      门迎百福,户纳千祥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茂达三江
      这两副对联便是标准的合掌。
        2.合掌与正对
      有种说法叫“反对为优、正对次之”其实也不是,两种对仗形式各有千秋,只是“反对”效果可能更容易出来。古人诗联中正对还是多数。正对,看上去两句意思相近,其实是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来写,彼此互相补充,共同来说明一个主题,而不是同义说明一个主题。试看:
      绽衣秋日里,洗钵古松间(王维)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
      类似这样的联句在前人诗联中不胜枚举,如果仅从单个词语上看,“绽衣“ 洗钵”;“细雨”和“微风”;;“里”和“间”,不能不说意近,甚至相同。但这是正对,两句毕竟还是写了不同的事物,互相补充,统一于一个主题。王维的句子写隐居的高雅生活行为;杜甫的两句都是写春天的不同景物。
      的确“隔意”与“合掌”是初学对联比较纠结的问题,对的近了可能合掌;对的远了又可能犯隔”,对联就是要掌握这个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对联也体现出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如何做到 “异而不远”又“和而不同”,正是对联的魅力之所在,也是我们孜孜钻研的学问之所在。

此附录内容转自网络。内容与教材不符之处,请同学们提出来共同讨论~~
但做得来皆事业;若推不去即因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01 小时
主题
10

158

帖子

3

精华

4932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39820
经验
114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5
10
发表于 2012-12-17 22:17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辛苦了,上课,领讲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34 小时
主题
7

402

帖子

3

精华

8921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2037
经验
211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5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0-13
11
发表于 2012-12-17 22:20 | 只看该作者
梅校好!老师辛苦了!
信步来认真学习讲义哒……
高人不学邯郸【步】,
纵笔闲书【信】马缰。
寂寞【庭】轩邀日月,
【雲】霞朵朵入篇章。
——【望海】老师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343 小时
主题
22

673

帖子

1

精华

4212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2521
经验
421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3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9
12
发表于 2012-12-17 22:31 | 只看该作者
领讲义,老师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5 小时
主题
20

6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学堂对子王

Rank: 4Rank: 4

UID
27506
经验
2460 点
威望
3 点
在线时间
50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19
13
发表于 2012-12-17 22:36 | 只看该作者
领教材,老师辛苦了
承洪七无上玄功,看振起雄风,龙降不愧十八掌;
有武二至极神力,叹逢生绝境,虫缚只缘三两拳。——岭南一少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142 小时
主题
6

650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42538
经验
313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1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
14
发表于 2012-12-17 22:41 | 只看该作者
领讲义,老师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10 小时
主题
14

693

帖子

4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42504
经验
2835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71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8
15
发表于 2012-12-17 22:41 | 只看该作者
领教材来了,呵呵
老师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58 小时
主题
1

376

帖子

0

精华

8676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420
经验
2116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8-13
16
发表于 2012-12-17 22:53 | 只看该作者
:victory:领讲义,老师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15 小时
主题
265

5605

帖子

0

精华

7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41991
经验
19221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23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0-10
17
发表于 2012-12-17 23:04 | 只看该作者
领教材来了。:victor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7 小时
主题
1

72

帖子

0

精华

2155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38338
经验
45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31
18
发表于 2012-12-17 23:11 | 只看该作者
跟读!校长辛苦了!: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75 小时
主题
46

336

帖子

2

精华

9783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0270
经验
22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87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7-20
19
发表于 2012-12-17 23:17 | 只看该作者
领讲义,老师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59 小时
主题
856

9831

帖子

50

精华

1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38312
经验
3393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7
20
发表于 2012-12-17 23:31 | 只看该作者
领讲义,老师辛苦了
阆苑文光齐北斗;
书生意气盖东方.____剑隐琴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5 14:33 , Processed in 0.11054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