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六班第三讲 应对入门 我心飞扬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598 小时
主题
66

383

帖子

0

精华

2036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19690
经验
15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22 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三讲 应对入门

  网上的对联论坛,“应对(即任一联友贴出出句,其它联友依此写对句)”往往是论坛的主要部分。很多初学者都是在不断应对别人的出句中,提高着自己的对联水平。那么,面对一个出句,我们应该注意那些呢?
  1、找准关联
  面对一个出句,很多联友常从对字词入手:见“山”就对“水”,见“长天”就对“大地”。这样对下来,易出现一个问题:上下两层皮,“对”而不“联”。对联的初学者,在应对时应养成首先找“关联点”的习惯。
  什么是对联的“关联点”?如何找对联的“关联点”呢?
  除了无情对、诗钟等特殊情况外,对联是有“关联点”的。“关联点”就是出句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关联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同一个事物、同一个理念,甚至是一种状态、一种氛围、一种气质。“关联点”就如同一把折扇的扇轴,只有围绕它拨动,才能打开一个完整的扇面,否则,要么打不开这把扇子,要么打开的扇子就会破损。对句应在“关联点”下进行延展、深化、升华。
  找“关联点”的几种方法:
  一是重点字词法。即在出句中,寻找最关键的字词。先看清代车万育《声律启蒙》中一联的出句:
  两岸晓烟杨柳绿。
  仔细读读,你会发现此句中“绿”字的特殊性。此字不仅透露出最多的信息,还决定了此句的基调。换句话说,此字不仅是一种颜色的展示,更主要是向你暗示了春的环境。此时再看对句:
  一园春雨杏花红。
  下联直接用“春雨”呼应,同时用“杏花”应景(正合了“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红”字收尾。此时一幅烟雨迷濛、花红柳绿的春天景象在大家面前完整展开。
  也就是说,上联的“绿”字,决定了上下联的关系,决定了整联的内容,决定了整联的意境。
  二是事物特点法。即在出句中,找到人或事物的典型特点。先看这个对联:
  一味黑时犹有骨;
  十分红处便成灰。
  此联是充分抓住了炭了特点,也正是用炭的特点做“关联点“。上联正说炭一直黑时尚有形(骨),下面转入反面说,当它十分火红的时就变成灰烬了,通过此联,阐明了一个道理:人有顺境、逆境,当以“炭”自警。
  三是修辞技巧法。即以出句的主要修辞为“关联点”。见下联:
  天地入胸臆;
  文章生风雷。
  此联出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且气势豪放。那么这种修辞的手法和豪放的气势自然成为应对的特殊“关联点”。那么对句,自然要围绕这个“关联点”,修辞对应,风格一致,这样才能造成上下联的和谐一致,否则很可能出现头重脚轻、一张一含等不“稳”现象的出现。
  四是合理转假法。即利用出句进行合理延展,以延展出的事物做为“关联点”。
  看这个出句:客为坎上寓公,到此好吟千树雪。读到此句,我们可能以为“雪”是关联点,下联应该写冰天雪地的冬天景象。可它的对句却是:我是江南驿使,折来聊寄一枝春。此联“关联点”就采用了延展的方式用“梅”实现了合理转假:先从雪转到梅,再从梅转向春天,梅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尤如峰回路转,让你感到此联深远的意境。
  当然,通过学习,你会总结出更多找“关联点”的方法。最后,讲一下找“关联点”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要注意“关联点”的首要性。即网上应对,应改变见字对字、见词对词的应联习惯,即应联首先考虑的不应是先对字词,而应该是先找“关联点”,找到“关联点”,再组织字词,这样才能保证既“对”又“联”。
  二是要注意“关联点”的稳定性。一条出句可能有多个“关联点”,但他们是有主次之分的,我们要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寻找最佳“关联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出句找到最佳对句。找到“关联点”后,要注意它的稳定,也就是在调整平仄或提炼意境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字词进行修改,但这种修改应以不影响对联的“关联点”为前提,否则,就会造成因词害义或因韵害义的现象出现。
  三是要注意“关联点”的有效性。找到“关联点”,一定要注意上下联联意的合理,否则,即使找到“关联点”,也不能对出好作品。比如说正对,在找到“关联点”后,一定要注意这一事物的不同角度,从不同的侧面相互补充,形成整体。否则,就会犯合掌的毛病。而反对虽是一正一反,但一定要在关联点下注意要互相映衬,否则还是会出现“对”而不“联”的问题。串对则要在找到“关联点”的基础上注意顺连,使之形成因果或控制关系,否则又会出现只“对”不“串”的问题。
  2、认真审句
  部分联友对句,大眼一看,出手就对,对完后,别人一点评,才发现,多多少少总有些失误的地方。这说明联友在审句时不够细心,因而顾此失彼。面对出句,我们如何分析字词呢?我们借一个写景的出句,试着分析一下:
  静水飞花惊月影。
  第一,出句都写了哪些东西?看完例句,我们把“水、花、月影”罗列出来。
  第二,能判断出季节、时间和天气吗?出句有“水”有“花”,冬天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你最好不要在对句中出现“冰”、“雪”、“梅”等表现冬天的字词。出句有“月”,时间应是夜晚,所以你最好也应在夜晚的环境下找寻事物应对。同时还是因为有“月”,我们可判断出应是睛天,所以我们尽可能不要让“雨”、“雾”等看不见月亮的字词在对句中出现。
  第三,能分辨出出句的“色调”吗?其实,一个句子,就象一种颜色,它也是有色调的,它是“暖色调”、“冷色调”还是“中性色调”?只要我们细心,就能分辨出它的“色调”来。就这个例句而言,出句活泼灵动,我们可以把它归入“暖色调”。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清著名文学家金圣叹因哭庙案被杀,临刑前同其子女告别而作的一副联)。其出句和对句便是“冷色调”。色调定了,那我们就要尽可能在这个色调下来应对,这样才能使整联和谐统一。
  其它类型的出句,我们可以以此类推。通过总结,我们发现,应对分析有时就象破案推理,同一个犯罪现场,有的警探看不出所以然,有的警探却能根据现场将犯罪情景推理的八九不离十。出句分析,没有捷径可言,这需要大家平时一定要“细看多对”,“细看”就是为了使对句尽可能避免出现顾此失彼或现以偏概全的问题出现,“多对”就是为了提高对句速度。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提高对联水平。
  3、注意韵律
  关于韵律,大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  一是忌乱脚。
  原则上,对联上联必须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必须平声收尾。简面而之,就是“仄起平收”。例:
  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
  联末平对平或仄对仄,为乱脚,是为对联大忌。例:
  党恩比海深;
  人心向阳红。
  “深”和“红”同为平声。
  对联的韵脚上仄下平,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少数对联反其道而行之,韵脚采用上平下仄,这是因为上下联在表意上前后呈现顺序的需要,以及遣词用字的限制而采用的一种变通方式。由于这样的情形在对联中极少出现,这里不再细说。所以真正的乱脚应是同平同仄。
  二是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  三平尾:指的是下联末尾三个字,连续用三个平声字,也叫三平调。所以,在应用“一三五不论”的定理时,要注意,有这种情况产生时,就不能“一三五不论”了,而是要论了。例:
  一年春作首;
 万事公为先。
 还有的联家也忌上联末三仄尾,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尽管诗律中没有提到,但同三平尾一样(特别是音调也一样)读起来很单调,还是应当避免才好。
  三是忌失替,失对
  撰写对联时注意平仄相对,在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切忌失替,如:
  韬略终须建新国;
  奋起还要读良书。
  联中“起”对“略”为仄对仄,失对(上下相同联位置)。“起”与“要”为二四位字同仄,失替(同一句中)了。
 注意:“一三五不论”的原则,是要在回避上面的忌禁的基础上应用的。在参加比赛当中,最好是尽量做到全论。
  4、提炼意境
  什么是“意境”?国语辞典的解释是:意境是文艺作品所表現的境界。而对联的意境就是对联所表现的境界。
  文学作品中的部分形式,如诗、词之类,特别讲求意境。景、境、事、物触动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并且通过作者的形象思维,将它在自己的作品中再现而为读者领会、接受,从而引起无限的想象,这就构成了一种不受年代、地域限制的情感上的共鸣、交融过程。诗、词在各种文学作品中,最能发挥这样的作用。而具有诗、词内在特点的赋——骈体赋,既孕育了诗词的对偶之法,又派生出了后代的对联;所以,对联除了讲究对仗工稳,声调谐协之外,也同样应该重视意境的创造。古往今来的许多名联,所以脍炙人口,历久犹新,首先倒不在于它的对仗工稳、声调谐协,而是在于它创造了一定的意境,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留下有余不尽的回味。试举几例,以说明这一点,用助创作新联,评价旧联的同好者参考。
  琴伴庭前月;
  衣无世外尘。
 此联景语只在上联,下联纯理语,联语内在有“无尘”“潇散”等传统哲学意味的清逸之气贯通。下联若改一改,比如这样:
  琴伴庭前月;
 箫吹岭上云。
  虽表面上未脱节,境界与原联相比差远了。
  另外有一则对联故事,或许更可说明意境对于对联的重要性。
  一帝王率文武百官草原狩猎。忽一狂风,旌旗招展,马鬃马尾随风飘扬,颇为壮观。帝为景所动,出一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须叟暴雨骤至,众人进帐避之。一学士咳嗽不止,问之则曰:雨淋牛羊,腥气扑鼻。众人大笑。学士不笑,一本正经道:陛下,我已有下联,雨打羊群一片腥。君臣笑到咳成一片。片刻雨停,云开日出,君臣复出。日照盔甲闪闪发光,一武将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帝大喜,即赐武将金甲一副。两个下联,意境高低立见分晓。
  是不是一定要用文言文写的对联,用进许多典故,方能创出意境呢?并不见得。如:“做些鱼翅燕窝,欢迎你们老爷太太”、“落点残羹剩饭,养活我家大人娃娃”,既无典故,又是日常口语,却因它勾起有余不尽的回味,所以也能引起人们的想象而成佳联。
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一个好的对联,就象一个美女,不仅要天生丽质,还要有学识修养,一个没有学识修养的美女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花瓶而已。所以说,容貌之美与内在之美相比,内在之美更重要,同理,辞藻之美与意境之美相比,意境之美才是我们追求的。所以,我们在对句时,一定不要随随便便对完就算了,也学学古人的“推敲”,同一个意思,尝试着多换几个字或几个词,或面对同一个事物,多换几个角度写,看能不能化腐朽为神奇?

在线时间
38 小时
主题
1

25

帖子

0

精华

840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44075
经验
170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2-19
2
发表于 2013-2-25 14:25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受益匪浅!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43 小时
主题
1

100

帖子

0

精华

2081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45521
经验
431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2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5-19
3
发表于 2013-5-29 15: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14 15:19 , Processed in 0.09176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