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321
在线时间63 小时
主题15
记录0
联都秀才 联都秀才
![Rank: 2](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Rank: 2](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经验809 点
威望1 点
金钱1467 ¥
在线时间63 小时
主题15
联都秀才
联都秀才
![Rank: 2](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Rank: 2](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 UID
- 14107
- 经验
- 809 点
- 威望
- 1 点
- 在线时间
- 6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1-5
|
关于诗韵改革几个问题的解释
近年,诗韵改革的文章大量发表,各种新韵书、韵表相继出台,在旧体诗坛引起了波澜。欢呼称赞者有之,批驳探讨者有之,忧愁焦虑者有之,有人也提出了一些疑问。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有些同志对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未能全面理解和把握,造成了一些不必
要的疑问和按比。本文拟就常见的几个主要问题,做一简要的解释,以期有利于诗的改革的顺利进行。
问题一:“怎么能取消《平水韵》呢?”
诗韵改革不是要取消《平水韵》。学会方针中“知古”
的“古”字就是指的《平水韵》。“双轨”中的一轨,就是指的《平水韵》。诗韵改革是要“允用新韵”,提倡新韵,由“单轨”变为“双轨”。千万不要一谈诗韵改革,便以要取消《平水韵》。
问题二:“《平水韵》已是历史定论,怎么能用今韵去修改平水韵呢?”
诗韵改革也不是要改《平水韵》,而是要改只准用《平水韵》的“单轨制”,建立新韵,“双轨并行”。至于《平水韵》本身有无需要修订完善之处,那是另一个问题,不属于诗韵改革的范畴。
问题三:“不学《平水韵》,不懂入声字,怎么能读懂古诗呢?”
诗韵改革不是要“改掉”《平水韵》,更不是要让大家用今韵去读古诗,而是要建立以普通话为基准的新声韵系统。“知古”就是要学习《平水韵》,懂得入声字。不但如此,为继承古典诗词的传统,还要精研《平水韵》,精通入声字。所谓“倡古知今(此处《中华诗词》编辑部原文如此,推究通篇可知应为倡今知古——冶超编校),双轨并行”,就是这个意思。
问题四:“既然双轨并行,古韵有《平水韵》,今韵有《新华字典》。《诗韵新编》已经够用,还编什么新韵书呢?”
《新华字典》是字典,不是韵书。它按拉丁字母的顺序编排,因而基本上是按声母编排,而不是按韵母编排的。《新华字典》只解决读音问题,不解决韵部问题,因此,它起不了韵书的作用。用它作为韵书使用,显然不合适。《诗韵新编》对韵部的划分仍有需要完善之处,而且通押近于《十三辙》,与韵部划分交错,使用多有不便。
问题五:“不依《平水韵》,算什么旧体诗呢?”
旧体诗的标志并不仅仅是韵,而是体式,风格、神韵等诸多方面。韵仅仅是其中一个形式因素,而且不是决定因素。《平水韵》,是以宋音为依据划分的。时过“音”迁,代有新韵,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其实,古和今是相对的,《平水韵》对于宋以前的古音来说,也是“今韵”;与《诗经》《楚辞》,相去甚远;即于唐韵,亦多异处。难道宋以前的诗词,就不算旧体诗了么?
问题六:“新的韵书,必须划分入声韵部?”
新韵必须以普通话为依据。普通话里已没有了入声字,怎么能出现入声韵部呢?
问题七:“现在很多地方方言中还有大量入声读音,入声也应算今声,理当入今韵?”
方言不能作为国家、民族的代表语言。即如《平水韵》,也是以当时流行最普遍的“官话”为依据,并未囊括当时所有的方言。如按方言划韵,就不可能有全国统一的韵书,这既有悖于国家大政方针,也有悖于广大诗词作者读者的愿望,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所不能采取的。
明白了以上这些问题,有利于理解和把握“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可以免去一些人不必要的担心和疑惑,同时亦可减少一些无谓的争论,把大家的精力集中到诗韵改革的大业上来。
总之,以普通话为基础,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以“同身同韵”为划分标准,制定新的《中华新韵典》,与《平水韵》双轨并行,同时作为诗坛的正式韵书,此乃诗韵改革的基本任务。
参考网站:http://www.wcai.net/poetry/shilucipu/zhonghua%20xinyun.htm(诗词鉴赏)
中华韵谱,即“中华谱牒”,既《中华新韵十四韵》。是相对于古汉语韵谱体系的“现代汉语韵谱体系构造”。中华韵谱,其概念的提出者是学者——日不落,该词汇起源于“中华汉诗运动”中的汉学学说,日不落明确指出:“创造现代‘中华韵谱’——实践韵律改革,是古典文学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全面革新创造。”故,中华韵谱革新构想的提出,应当是个标志性的文学事件。因为其从根本上解决了古典文学格律体在当代网络文坛打油化的趋势,也杜绝了古典格律对意境表达功能的束缚。正如日不落说:“打破韵律求新风,革新韵律终有成;律压语境成桎梏,唐宋至今无诗经。”(《打油:和“莺语如梦”》)。中华韵谱的灵感来源于网友“莺语如梦”的诗歌“山野遍芳清秋临,独上幽径踏绿茵。醉听松涛伴月明,笑对苍穹寄闲情。”。同时一些似懂非懂格律的人,在网络文学交际中兴妖作怪,冒充之乎者也的平仄大师,造成了不良现象。于是,借用蒋红岩说法就是“古典韵律,得研究改革之、革命之”以创造新的“中华韵谱”。古典诗歌的形式,应当符合现代的语法习惯,立课题项目开工,系统挖掘当代新语法,修改古韵律的差异,扩展古人的平仄的概念。兰花草金学孟先生说:“社会发展,语言也相应发展,这才是自然发展的必然!古诗、新诗都沿用宽韵或者散韵,是当代的需要点。”。中华韵谱概念的来由与一副对联有关。“秋荻轻焰卷沙洲、枫叶丹风醉斜阳”,寒山残竹简评:“对联尾韵上联仄声,下联平声.否则不成仗。洲.阳都是平声;愁,秋也都是平声。所以这两联都不能称为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是对仗。上平下仄,上仄下平.句中平仄有时可放宽一些,韵脚上仄下平是不能变的.”
附录:1。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近体诗用韵根据“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其书今佚)。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又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诸多韵部。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
平水韵:http://baike.baidu.com/view/125886.htm。
附录:2。词林正韵:《词林正韵》为清嘉庆年间江苏吴县人戈载所撰。戈世其家学,尤擅倚声之业。他弃官不做,以词学终老,所撰《词林正韵》为世所重,为清中叶以后词家奉为圭臬。此书从道光元年至光绪十七年五次刊印。解放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过影印本,2004年古籍出版社《中华韵典》载有除序言和凡例(说明)外的全部分韵部分。《词林正韵》在[平水韵]基础上加以归并:比如:平声:一东二冬通用;去声一送二宋通用等等。
以上种种均烦琐罗嗦且不合乎现代汉语的某些发音,只参考;唯以《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为准。
又录:略述中华新韵十四韵质疑(作者:无弦斋主):http://www.shiandci.net/bbs/viewthread.php?tid=47040
来诗坛后,接触到新韵。总感中华新韵十四韵,将原庚青蒸韵和东冬韵合为庚韵,
有点别扭。也曾同有的诗友作过探讨,意见并不一致,这很正常。这个问题涉及汉语拼音。我自觉对汉语拼音所知甚少。故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翻阅一些资料。
关于汉语拼音。涉及有关庚青蒸和东冬韵相关字的拼音,主要如ing、eng和ong等韵母的关系。
《现代汉语辞典》,在前面凡例中,谈到儿化音时,列了一个表,用线格分成五块。每一块里,分含若干韵母。这五块分别为:
(1)a,ai,an,ia,ian,ua,uai,uan,uan (u上有两点) , ao,iao;
(2)e,ie,ue,ou,iou;
(3)o,uo,ang,iang,uang;
(4)i,ei,en,in,uei,uen,u(u上有两点), un,eng,ing,ueng;
(5)u,ong,iong.
有意思的是,这里,将in,en,(真文云及侵韵类字韵母)和ing,eng(庚青蒸类字韵母)放在一起。而将ong(东冬类字韵母)放到另一块。而不是将ing,eng和ong放在一块。对此我还无法立即作出肯定的分析判断。但至少对中华新韵十四韵,将庚青蒸和东冬合于一部的科学性进一步产生怀疑。
又,偶读辛稼轩鹧鸪天词(和赵晋臣敷文韵)。见《稼轩长短句》一书118页。其中韵脚用了“侵”(in)、“神”(en)、“人”(en)、“云”(un)、“情”(ing)、“深”(en)。分属侵、真、文、庚韵。按现代普通话,韵母为:in,en,ing,un。也是in、en和ing合用。如按新韵衡之,恰为庚韵和文韵合用。这个实例不也很有趣味,值得思考吗?
对于新韵,我比较赞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诗韵新编》的编法,即有关字分为“痕”、“庚”、“东”三个不同的部。以上仅供诗友们探讨新韵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