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6741
在线时间2565 小时
主题302
记录0
联都顾问 不党不群,无门无派

经验6645 点
威望1 点
金钱12253 ¥
在线时间2565 小时
主题302
联都顾问
不党不群,无门无派

- UID
- 9012
- 经验
- 6645 点
- 威望
- 1 点
- 在线时间
- 2565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8-27
|
【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是晚清最重要的书法专著,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书风。从问世的那一年起,它就受到了国内外各方面人士的注意。据张伯桢所编《万木草堂丛书目录》载,是书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脱稿后,“光绪辛卯(1891年)刻,凡十八印。戊戍(1898年)八月,庚子(1900年)正月两奉伪旨毁板”。在当时的条件下,七年中印刷这十八次,这不能不说是相当大的出版数。何况在清政府下令毁板后,《广艺舟双楫》依然流行。仅在康有为生前,日本就以《六朝书道论》为名翻印了六版。近世论书者,不管持赞成或是反对的态度,对这部著作都是相当重视的。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广艺舟双楫》在书学上的重要性。
《广艺舟双楫》之所以被禁,并不是它本身对清政府有什么冒犯,而是因为它的作者康有为是近代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当然从思想性上说,《广艺舟双楫》也的确表现了康有为抛弃陈习、另辟蹊径的进取精神。
目录:
康有为和他的《广世舟双辑》(代序)
例言
《广艺舟双辑》会叙目
=================
自叙
可著圣道,可发王制,可洞人理,可穷物变,则刻镂其精,冥其形为之也。不劬于圣道王制人理物变,魁儒勿道也。康子戊己之际,旅京师,渊渊然忧,悁悁然思,俯揽万极,塞钝勿施,格细于时,握发抃然,似人而非。厥友告之曰:“大道藏于房,小技鸣于堂,高义伏于床,巧奰显于乡。标枝高则陨风,累石危则坠墙。东海之鳖,不可入于井;龙伯的人,不可钓于塘。汝负畏垒之材,取桀杙,取檐栌,安器汝。汝不自克以程于穷,固宜哉!且汝为人太多,而为己太少,徇于外有,而不反于内虚,其亦闇于大道哉!夫道无小无大,无有无无。大者小之殷也,小者大之精也。蟭螟之巢蚊睫,蟭螟之睫,又有巢者,视虱如轮,轮之中,虱复傅缘焉。三尺之画,七日游不能尽其蹊径也。拳石之山,丘壑岩峦,{穴叫}深窅曲,蠛蠓蚋生,蛙掞之衣,蒙茸茂焉。一滴之水,容四大海,洲岛烟立,鱼龙波谲,出日没月。方丈之室,有百千亿狮子广座,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反汝虚室,游心微密,甚多国士,人民丰实,礼乐黼黻,草木茏郁,汝神禫其中,弟靡其侧,复何鹜哉!盍黔汝志,锄汝心,息之以阴,藏之无用之地以陆沈。山林之中,钟鼓陈焉,寂寞之野,时闻雷声。且无用者,又有用也。不龟手之药,既以治国矣。杀一物而甚安者,物物皆安焉。苏援一技而入微者,无所往而不进于道也。
于是康子翻然捐弃其故,洗心藏密,冥神却扫,摊碑摛书,弄翰飞素,千碑百记,钓午是富。发先识之覆疑,窍后生之宦奥,足无用于时者之假物之游戏莫也。国朝多言金石,寡论书者,惟泾县包氏,钅(簸)之扬之。今则孳之衍之,凡为二十七篇。篇名如左:
=================
《广艺舟双辑》卷一
原书第一
尊碑第二
购碑第三
《广艺舟双辑》卷二
体变第四
分变第五
说分第六
本汉第七
《广艺舟双辑》卷三
传卫第八
宝南第九
备魏第十
取隋第十一
卑隋第十二
《广艺舟双辑》卷四
体系第十三
导源第十四
十家第十五
十六宗第十六
碑品第十七
碑评第十八
余论第十九
《广艺舟双辑》卷五
执笔第二十
缀法第二十一
学叙第二十二
述学第二十三
《广艺舟双辑》卷六
榜书第二十四
行草第二十五
千禄第二十六
论书绝第二十七
《广艺舟双辑》再版后记
=================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启示录
□ 靳继君 张繁文 《艺术百家》 2008年第03期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B
一、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现实意义
当翻开中国书法史,康有为的名字也是赫然醒目。他在书学上的变法思想是亘古未有的,其变法思想在《广艺舟双楫》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它的问世奏响了清代“碑学中兴”的最强音,直接导致了晚清书学的革命。该文高举“尊碑”大旗,倾注了变革与创新的精神,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思想支持。虽然文论中有“主观”的倾向,但终不能“夺其所守”,使其书法观念和创作更见个性,更见创造力。
康氏的书学“变法”思想为后世的书法创作与书学批评提供了新的准则依据;偏于阳刚的中庸书法美学观,为后世走以碑为主、碑帖结合之路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书法的生命哲学观,更为书法加强真实性、原创性指出了道路。
二、当代书法创作得与失
当代,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杯赛展,品类繁多。继“中原书风”之后,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更大范围地寻觅民间书法的“现代性”。举凡钟鼎铭文、秦汉刻画、金文、瓦当文字、玺印文字、简帛文书、陶文、砖铭、墓志、造像题记、摩崖、写经、买地券等,都成了他们学习的对象,他们发现了其中文人书法中所缺少的――“骨血峻宕”、“风诗”、“谣谚”等特有的东西,一言以蔽之,缺少真情天性和原创因素,这些又是当代书法发展所需要的,其代表人物是王镛、沃兴华、孙伯翔等。他们渴望着书法真实性和原创性这一生命形态。“因为处于发展阶段,充满了探索精神;因为随心所欲,表现形式极其丰富。而这两个特征对于身处改革时代立志变法创新的书法家来说意义重大,他们需要这种精神上的激励和形式上的借鉴”。[注:参见沃兴华《再论民间书法》一文,《书法报》,2003年1月8日。]他们把自已的感受融进时代的脉膊里,不仅以最大的勇气继承传统,也以最大的勇气表现时代。正如黎东明先生所说“中国书法艺术千年来所奉行的造型服从于笔墨话语表达的原则,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冲击与颠覆。当代书法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或者说某种意义中具有清代碑学在延续之中的特征。但又不是在完全意义上的延续,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取向更为泛化,尤其注重在数量众多的传统民间书法遗迹中寻觅某种可能的‘现代性’,以其蓬勃生命力的艺术话语和自然直率的审美意象,转换成为作品的现代性因素。”[注:参见黎东明《当代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一文,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编《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可以肯定地说,当代的书法审美层次在日益提高,创作方法日益多样,艺术风格日益丰富。古典书法、新古典主义、现代书法、学院派、流行书风等相继涌现,并且都在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力争大有作为。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书法发展新时期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现了“章草风”、“手札风”、“仿古风”、“逸品风”等各种流行书风,如走马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两年,我认为此种情况并非正常。我们承认其为书法当随时代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也承认存在就是合理的客观价值,但不能回避新时期的书法创作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犯了和康氏同样的错误:就历史论,中国书法美的发展,主流是自然演变而不是自觉求变;就逻辑说,“变”有变好变坏两种情况,决不是“变”就美。如果说康氏为了实现政治上“变法”而有意忽略的话,那么我们当代人或许根本就没自觉地注意到“变”的另一面。有的不考虑自己的“底气”和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却变着法地去充当书法改革的“先驱者”和“追随者”,引起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充分反映出当代人的“急功近利”、“唯变为美”的浮躁心态。具体表现:一是创作主体片面追求“展览效应”,“形式至上”等倾向,使创作活动失去人文精神和主体精神的依托而变成从形式到形式的产品生产;二是人格魅力和文化含量的衰落。沈鹏先生曾指出:“中国书法重视形式美,但不简单是‘构成’、‘结构’的美,中国书法如果失去深广的哲学、美学底蕴,便失去了灵魂。” [注:参见沈鹏《传统与“一画”》一文,《中国书法》,2003年第6期。]的确,从大师的优秀作品中可以透视出创作主体的学养、品格、精神、境界等,从外在的笔墨窥见内在深邃的文化内涵。就是在中国书协举办的人气指数最高的“兰亭奖”等评选中,评委们对字词写错、平仄倒置、答题露怯出现的频率之高,显得无可奈何。当然,出现上述情况有诸多主客观原因,但如何走出当代书法的窘境,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
三、对策研究
与康有为时代相比,当代有如下四点优势:一是当代多元文化观念为书法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历史机缘。这是一个多元文化观念并置的时代,因为任何对于这个民族的发展具有价值的文化诉求都能在现实中得以确认。和而不同,多元互补成为这个时代的显著标志;二是二十世纪有异常丰富的考古成果,特别是甲骨文、竹木简、敦煌遗墨等实物的发现,让当代的书法家们的大开眼界,从而使他们对书法本体的认识有了全新的诠释,为书法传统的再发展、再创造,提供了最有力的物质基础;三是康有为为之终生追求的政治“变法”失败了,而如今改革大潮如火如荼,随着国门的开放,对外交流剧增,国外的现代艺术与思潮的涌入对中国本土的传统书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书法的创作实践又搭建了一个国际平台;四是现代高科技使印刷与网络发展迅速,由此带来了传播的革命,古人连做梦都想不到的仿真出版物和网络世界,为当代书法创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有这么多的优势,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首先,加强开放意识,打开胸襟。书法创作实践必须求变求新,这是书法传统延伸的活力所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求变求新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文艺思潮和创作流派。我们应该具有更宽广的襟怀去善待一切为书法而不息奋斗的人们,当然包括那些在艺术上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元、多样、多流派的书法格局之间的相互确认、相互推动,将成为书法发展的主流形态。
其次,提倡求变求新,但要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要忘记康有为艺术“变法”所存在的片面性。张岱年先生说过,传统的文化艺术文本是历史的,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机遇,但传统的文本一旦产生,进入历史流程的链条,它本身又是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它不断地被解读,释放出新的文化艺术能量来。历史经验证明,中国书法无论是书体的创新,还是新的书风的确立,都是以渐变形式获得成功的,没有“突然死亡”的成功案例。因为,突变的东西缺乏承接性和历史性,任何事物的发展演变、包括人的接受都有一个必然的过程。
第三,改革目前书法展览机制,拓展展览空间。当代的“展厅效应”繁荣热闹之后,该是沉淀筛选和静下心来重新反思的时候了,虽然“国展”为书法在当代的生长与传承起到了不可否认的推波助澜作用,但也不能因此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视而不见。我认为:逐渐淡化大型的全国展,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闹剧愈演愈烈,把广大的书法创作者从评委一厢情愿的指挥棒下解放出来,还他们一个无比宽松、自由的展示空间是当务之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萎缩“国展”,而是改革现有的国展机制,并鼓励采取多条脚走路的方式,使展览形式多样化,只有建立新型的艺术生产关系,才能彻底解放创作生产力。
我认为,地域书法展最具特色,自然也最具活力,是“展厅时代”的最佳展览方式之一,在此基础上再举行一定规模的联展,更有利于书法展览的健康发展。
第四,强调书法非功利性创作,还艺术以本来面目。就书法艺术本质属性来讲,其技法锤炼、文化积淀、审美取向、艺术旨趣、心理状态、民族精神等都是一种非娱乐性和非功利性的高雅艺术。实行“综合素质考核”制度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中国书协早就应该这样搞了,这样才能体现展览的层次――突出学术性,使这门国粹更加名副其实。
第五,教育是传承中华文明最有力的保证,书法也不例外,书法发展,教育为本。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教学是立足于传授书法基础知识,培养书写基本技能和审美情操等;高等教育是对基础教育成果的延伸,重在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强化专业理论和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在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层面上塑造高尚的人品与书品逸格。关健是在课程设置上,科学地按排好基础课、文化课、专业课等课程的比例,严格要求,不能急功近利;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临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个性相结合,综合与专精相结合,强调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最后转化为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康有为这种巨星式的人物出现,这不仅是岭南书史上从未有的事,就是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光辉耀眼。仅此一人,岭南也足以傲视中原了。” [注:参见侯开嘉《抗衡中原,实无多让》,《中国书法史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康有为不再是一个个体性、区域性的书法标志,而是一个秉承传统、立意创新、向读者展开了一个真情实感与原创思维的生命体,是我们当代书法创作的座标系。
=================
永惟作始于戊子之腊,实购碑于宣武城南南海馆之汗漫舫。老树僵石,证我古墨焉。归欤于己丑之腊,乃理旧稿于西樵山北银塘乡之詹如楼。长松败柳,侍我草元焉。凡十七日至除夕述书讫,光绪十五年也。述书者,西樵山人康祖诒长素父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