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年新增佛联选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主题
126

1289

帖子

15

精华

2176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对联学堂教授(高级班)

Rank: 10Rank: 10

UID
146
经验
21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6-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4 2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3年新增佛联选      

2013年新作佛联300余副,这些天初步整理,暂发一部分如下。另外,2012年新增佛联近300副。2011年新增佛联20多副。因此,在2011年5月整理出的第七稿《触闻集——佛教对联2200副》的基础上,预计今年将整理出第八稿《触闻集——佛教对联2800副》。(未定稿,预计完稿《触闻集——佛教对联3000副》)

2013年新作佛联300余副,这300余副佛联大多数都是跟人性善恶、罪福、恩怨、入世随缘等等有关的,其中有一部分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相对也比较通俗。因此特选一辑。其实,佛教虽提倡出世,但并非完全远离人间的。


佛为人子更亲切
吾仰法王唯至诚
注:《佛陀纪事——告诉你一位真实的释迦牟尼》中有如下几段:
“他曾在《佛说父母报恩经》中强调说:‘人生在世,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育。’”
“即使使用最好的钻火棍,也无法将侵透了水的木头钻出火来,作为沙门如果不回避和克制爱欲,相反渴求贪恋它,即使他再经过激烈痛苦的体验,也无法得到正确的知、见及无上正等正觉。”
“正如法国学者亨利•阿尔冯所说:……佛陀既不是‘先知’也不是‘上帝’,而是一个人。此人在智力和道德上经过异乎寻常的努力,终于识破人类命运的奥秘。”
“佛陀是人,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作为佛陀,他结束了一生。但是,虽为人,他具有独特的个性,而成为非一般人。佛陀再三强调了这一点的重要性。他没有留下任何余地使人误认为他是永恒者。有人说,没有一位宗教导师象佛陀这样‘无神’,但是又没有一位像他如此神圣。”(转引自堤维-高达《佛教经典》第20页。)
“威尔斯在《历史三伟人》一书中这样写道:‘在佛陀身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质朴、热忱、寂静,为光明而战之人;一个并非神秘,而是鲜明的人道个性。他教给人类宇宙这体性。许多我们现代最完善的观点与佛教紧密一致。他教导我们,生命中的一切痛苦和不快都是来源于自我。在人类还没有达到安乐之前,一个人必须不再为其感官和自我而生活,然后才能跨入伟人之行列。佛教以不同的语言使人们知晓早于基督500年前之事。但是,在某些方面,佛陀更接近我们和我们的需要。在宗教生活中,佛陀比基督更使们们明确了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但在个人永恒这个问题上,他并非模棱两可。’”



于娑婆界,现卑小身,成最胜尊,妙哉我佛
居浊恶时,化刚强者,说难信法,至矣其人(敬题释迦牟尼佛)
注1:《妙法莲华经》云:“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佛身卑小,诸菩萨众,其形亦小。”
注2:最胜尊:尊中之至极,称佛。《无量寿经》云:“愿我功慧力,等此最胜尊。”
注3:《佛说阿弥陀经》云:“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居浊恶时,化刚强者,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深法
于娑婆界,现卑小身,成永恒宇宙极尊之至人(敬题释迦牟尼佛)
注1:深法:甚深微妙之法也。诸法实相为深法之极。《法华经•序品》云:“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无量寿经》卷下云:“闻深法欢喜信乐。”《佛说阿弥陀经》云:“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注2:《妙法莲华经》云:“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佛身卑小,诸菩萨众,其形亦小。”
注3:极尊:至极之尊者。佛也。《释门归敬仪》有云:“宇宙之极尊。”
注4:至人:释迦如来之尊号也。《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有云:“释迦如来,道成积劫,德超三圣。化于人道,示相同之。是以且就人中美为尊极,故曰至人。”



随顺众生,随顺世缘,在逆境安然淡定
不轻未学,不轻毁犯,于恶人怜悯慈悲
注:印顺《佛法是救世之光》云:“佛法是确立向上向善的理想,坚定自己,充实自己,而耐心地与人为善;怜悯邪恶的,而又不轻慢他,启发他的向上心,而使逐渐的改化而向于完善。明白这一观念,才会理解佛为什么要我们:‘不轻未学’,‘不轻毁犯’。因人人有着平等而向上的可能性,没有修学而错乱颠倒的,可以渐学而成为多闻博学;毁犯戒律的,可以忏悔而渐成为道德的行为。在这样的观念下,对人才有真挚的友情,而不是为着利用;有真正的慈爱,而不是包藏战争种子;有真实的平等,而不是自以为是领导者。我们如能坚定此一信念,自然会增长利他的真慈悲,发生无我的真智慧,由修学菩萨行而上登佛道。”


于自不高,于他不下
逢亲无喜,逢怨无嗔
注:《佛说月喻经》云:“于自不高,于他不下。”


作恶因缘犹得度
发心恳切定能成
注:《杂譬喻经象王夫人喻》云:“与世尊作恶因缘犹尚得度,况有道德之因缘乎?”


逢浊世鬼神先乱
多愚民邦国必危
注:日莲《立正安国论》云:“国土将乱时,先鬼神乱;鬼神乱,故万民乱。”池田大作解释说:“鬼神的神,简单地说,是指思想。所谓鬼神,特别是指使人陷入不幸的恶思想。”又,《法华经方便品》云:“劫浊乱时,众生垢重。”


不妨饮露餐松,隐此深山,应缘垂迹可幽密
何必攀枝摘叶,忘乎根本,立愿发心要大方
注1:垂迹:佛菩萨之本体,曰本地,由其本体示现种种之身济度众生,曰垂迹。佛三身中法身报身为本地,化身为垂迹。又,所谓“应化垂迹”,应于机缘而化现垂迹之身也。
注2:大者广大也,方者方正也。


攀枝摘叶舍根本,碌碌无为,守其孤庙残灯,可称痴狗
积福聚财为众生,雄雄上进,发此深心宏愿,乃是大乘
注1:痴狗:譬声闻缘觉之二乘。《大品般若经》卷15云:“譬如狗不从大家求食,反从作务者索。须菩提!当来世间善男子等,弃深般若而攀枝叶,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注2:《来果禅师语录》云:“如满林之竹,比比争高。如大园之松,雄雄上进。不负四恩,有光三有。”


痴狗狗心弃大家,反从穷汉索残食
大乘乘种断痴网,深入世间利众生
注1:痴狗:譬声闻缘觉之二乘。《大品般若经》卷15云:“譬如狗不从大家求食,反从作务者索。须菩提!当来世间善男子等,弃深般若而攀枝叶,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当知是为菩萨魔事。”又,《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5云:“须菩提!诸经不能至萨婆若者,菩萨舍般若波罗蜜而读诵之,是菩萨则为舍本而取枝叶。何以故?是菩萨因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世间、出世间法,学般若波罗蜜,能学世间、出世间法,若舍般若波罗蜜。菩萨当知,是为魔事。须菩提!譬如有狗舍主所与食分,反从作务者索。”
注2:狗心:以喻得少分即满足之凡夫心也。《大日经》卷1云:“云何狗心,谓得少分以为喜足。”
注3:乘种:出佛乘萌芽之种子也。《宗镜录》卷26云:“因闻般若深经为乘种。”


但求自了何能了
唯有大空毕竟空
注1:自了汉:指无利他之念,唯图自身之利益者。
注2:大空:对于小乘之偏空,而谓大乘究竟之空寂为大空。
注3:毕竟空:一切之有为法与无为法,毕竟为空,名为毕竟空。



圣人不圣真尊者
愚者知愚即智人
注:《法句经》云:“愚者自知愚,彼即是智人。愚人自谓智,实称真愚夫。”

离相视之,灭度众生而实无灭者
非常观者,治疗百病皆可用治之
注1:《金刚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注2:非常观:又作无常观。观一切万物之变化无有常法。《杂譬喻经-草木皆可为药喻》:“天下草木皆可为药。直不善别者故不知耳。昔有圣医王名曰耆域。能和合药草作童子形。见者欢喜众病皆愈。或以一草治众病。或以众草治一病。天下之草无有不任用者。天下之病无有不能治者。耆域命终天下药草一时涕哭。俱发声言。我皆可用治病。唯有耆域能明我耳。耆域死后无复有人能明我者。后世人或能错用。或增或减令病不差。令举世人皆谓我不神。思惟此以故涕哭耳。唯有一诃梨勒。别在一面独不涕哭。自言。我众病皆能治。服我者病皆当差。不服我者自不差耳。不须人明故不涕耳。耆域者喻如佛也。众药草者如诸法也。诃梨勒者如非常也。言佛在世时善用法能。即以淫怒痴为药差人病也。及诸余善法随宜而用无常轨已。喻病者良医耳。佛去世后少有能善用诸法应时而变者也。非常观者多所治也。亦能治淫亦能治恚亦能治痴。善用者则去病。不善用者无所伤。是故喻如诃梨勒也。其余诸法不易用也。用之者宜必得其师。善用者则病损。不善用者则增病也。”

泛爱众生,此即菩萨
顿超三界,便是如来
注:《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有云:“温和慈悲,不欺不诳,泛爱众生,此即菩萨。”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及
嗔者造殃,痴心贪欲亦难追
注1:《佛遗教经》云:“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注2:一般认为,贪嗔痴三毒,嗔业最重。《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49云:“嗔最重。除嗔之外。更遍推求。无有一恶如嗔之重。”又,沈家桢《<金刚经>的研究》有云:“口业最易犯,嗔心最易起。”


俗汉得虚名,若华服饰身,不能增彼智
邪师说正法,如弊囊盛宝,可以取其言
注:《大智度论》云:“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矩,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炤。菩萨亦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又,《五灯会元》卷4载赵州禅师语录云:“正人说邪法,邪法悉皆正。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亦当其理也。

不为自身求快乐
但愿众生得安宁(集句)
注:《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回向品》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欲救护诸众生。” 《大方广佛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云:“为令众生得出离。” 等等。据此,佛教常有类似说法。如“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安宁”,“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出离”等等。可见网上。


但依正直入真道
不向偏空寻小桥
注1:《法华经方便品》云:“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真道:真实之道也。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真道。
注2:《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9云:“法界同欣法喜充,不向偏空寻略彴。” 略彴:小木桥。


内浊外清,如花瓶盛粪
被污不辱,似白玉投泥
注1:省庵《劝发菩提心文》云:“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又,《六度集经》云:“具戒行者,心无秽浊,内外清洁。” 又,印光法师有云:“华瓶盛粪,人不把玩。”
注2:《魏书》卷27云:“白玉投泥,岂能相污?”又,《红楼梦》有云:“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始勤终怠,似掘水扬泥,不能饮用
内浊外清,如华瓶盛粪,岂可把玩
注1:《出曜经》卷第十二云:“正使掘地得水扬泥,不可任饮。是故说无信不习,好剥正言,如拙取水,掘泉扬泥。”
注2:省庵《劝发菩提心文》云:“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又,印光法师有云:“华瓶盛粪,人不把玩。”


道因缘而障,道因缘以得,魔去即道去,道不离魔,道需逆增上也
魔在汝身边,魔在汝心间,道高则魔高,魔亦是道,魔非善知识乎
注:魔者,磨也。佛教所说魔的意思,主要不是指魔鬼、魔罗,而是指魔障、磨难、磨练。又,我们身边的逆境、磨难,我们自己心里的魔障,往往都是逆增上缘、助道因缘,对一个人的修道、修心,往往是有好处的。又,古德有云:“魔是磨真道,真道才有魔;越磨越光亮,光亮更要磨。磨得如秋月,空中照群魔;群魔照退了,现出本来佛。


但恨吾心贪欲炽
勿忘世上苦人多
注:此为半集句联。集句联、半集句联,乃至摘句联,都是对联常见的创作手法。从创作手法而言,半集句联是最好运用的。下联引用自弘一法师题晋江草庵联:“草积(“艹”字头)不除,时觉眼前生意满;庵门长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其联改编自施鸿保《闽杂记•卷八•臬署楹联》载陈宏谋之楹联:“庭草不须除,常觉胸中生意满;炉香频自祝,但求世上好人多。”此亦源于王渔洋《池北偶谈》载姚文然一联:“常觉胸中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此句之先则已见白居易《晚登大云寺南楼赠常禅师》诗:“岁时春日少,世界苦人多。”古代文人化用乃至改写前人之作品,习以为常也!当然,这与半集句的创作手法不是一回事。附记之。



于世人,多加观察少评论
处俗务,难得糊涂不厌烦

柔软近贤,处世艰难需谨慎
刚强易折,与人方便莫猖狂

菩萨畏因,待人接物时,多留心眼善防护
业行有果,恣意妄为者,难免恶缘招祸殃


慈悲化解怨仇,智慧消弥罪恶
宽厚带来平静,谦和终致吉祥


所云出世超凡事
都在寻常日用中   
注:太虚大师有偈云:“佛法如如世法融,真真俗俗本圆通,若人识得其中意,都在寻常日用中。”


但持活泼泼心,乃是洒脱脱汉
学到冷湫湫地,允为热烈烈人   
注:古德云:“学到冷湫湫地,允为热烈烈人。”


了知世事虚无,苦海悠深,观空性而洞明因果
虽感人心愚劣,罪根顽固,于众生亦不减慈悲
注:《摩诃止观》卷4云:“苦海悠深,船筏安寄。”

恶口伤人,甚于刀割
耐心处事,亦是禅修


对怨家,念其蠢动含灵当仁恕也
于畜类,怜彼愚痴苦恼不伤害之
注:《太虚集》有云:“当悯爱尽大地一切有情类(悯彼愚痴苦恼而不伤害之)。”


读书几本,行善几分,勿锱铢天下
理政一方,为官一任,莫鱼肉众生
注:《了凡四训》有云:“夫初学行善,如贫子骤穿华服,不免有骄矜之意。贡高我慢,薄视一切,锱铢天下。”且有注云:“锱铢,轻微也。……锱铢天下犹言目空一世也。”


待怨家,只要慈悲,即平等也
于恶辈,不能转化,则远离之

视诸佛如慈父
念众生若病儿
注1:《华严经•离世间品》云:“于一切佛生慈父想,于一切如来生无二想。”
注2:《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王论品》云:“念于恶行众生如病子想。”


见众生利乐应随喜,见众生狂妄应怜悯
知世上贤愚有报偿,知世上祸殃有业因


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非求哀可免
其恶行已造,伤害发生者,则果报难逃
注:《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大智度论》卷5云:“是诸业果报,无有能转者,亦无逃避处,非求哀可免。”


所作业不亡,唯真诚忏悔,至身心痛彻,方可转为轻受
彼恶心难改,须苦毒折磨,经地狱煎熬,或能断伏罪根
注:断伏:谓制伏并断除烦恼。断,指灭除烦恼之种子;伏,指制伏烦恼之现行。


祈即身具有大威势,立显神通,而拯时势
愿来世变为阎罗人,同沦地狱,以惩恶人
注:阎罗人:指在地狱中呵责罪人之狱卒。阎罗,即阎魔,阎罗王,又称阎魔王,为鬼世界之始祖,冥界之总司,地狱之主神。又译作双王,系因此王在地狱中双受苦乐之故。


慈母育儿,虽复屎尿污身而不厌
菩萨于众,悯其愚痴作恶亦无嗔
注:《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云:“如慈母养育婴儿,虽复屎尿污身,以深爱故而不生嗔,又愍其无知;菩萨于众生亦如是。未得圣道者,皆如小儿,我为菩萨应生慈心,当如父母,众生虽复加恶于我,我不应嗔。何以故?众生不自在,烦恼所使故。”


不知惜福,常造苦因,虽畏灾愆,焉能免也
只顾眼前,罔思以后,但贪享乐,其可久乎


念罪苦之众生,皆为亲友
视怨仇以慈眼,亦是佛心
注:《观无量寿经》云:“佛心者大慈悲是”。


常从善知识学安忍
不以欲因缘恼众生
注:《华严经十行品》云:“菩萨不以欲因缘故,恼一众生。宁舍身命,而终不作恼众生事。”


对俗凡直指其愚,难使他明,所以说之无益
若菩萨自扬己德,易受人谤,因而于戒有亏
注:《梵网经》云:“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将护恶人,不名忍辱
愠于怨者,则失等慈
注1:《法华经安乐行义》云:“若有菩萨,将护恶人,不能治罚,令其长恶,恼乱善人,败坏正法。常作是言:我行忍辱。其人命终,与诸恶人,俱堕地狱,故不名为忍辱。”
注2:《法句经》云:“愠于怨者,未尝无怨。不愠自除,是道可宗。”
注3:等慈:平等之慈悲也。


以群魔为法侣
视恶友是庄严
注1:《宝王三昧论》云:“是故圣人设化,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逍遥,以遮障为解脱,以群魔为法侣,以留难为成就,以敝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布德为弃屣,以疎利为富贵,以屈抑为行门。”
注2:《优婆塞戒经》云:“一切恶友,诸烦恼业,即是菩萨道庄严伴。”


称心之事莫多谋,多谋终败
无道之邦难久住,久住惹殃
注:《禅林宝训》云:“称意之事不可多谋,多谋终败。”


非苦毒事无以治贪嗔,非磨难事无以醒痴慢
有淫妄心难得不争斗,有杀盗心难得息刀兵


妄心行事祸难免
正念修身福可知
注1:《祖师训诲出家三十要则》云:“出家要断妄心,妄心好事难成,若依妄心行事,必有祸患临身。”又,俗语有云:“人狂有祸。”
注2:陈希夷《心相篇》云:“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


我佛说好心难得
耶稣云罪性有原
注1:《金刚心总持论》之《金刚果论》云:“菩萨问佛。云何是好心。佛言。好心两字。无人行得。若是好心。利益他人。不求他报。给事他人。不求果报。供养他人。不求福报。济利他人。不求恩报。及至下心。满人心愿。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难救能救。不择冤亲。平等济度。真实能行。非但口说。愚人口说好心。心无慈善。贤人常行好心。口不自言。但念利济他人。不求自己名望。是名好心。若是舍寸而求尺。种少而望多者。是不好心也。”
注2:基督教有原罪说,认为:人皆有原罪,原罪是人的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人自出生时起就有罪性,这就是“原罪”。



敌人乃修忍辱之助力
乞者是行布施之福田
注:《入菩萨行论•安忍品》云:“依敌修忍辱,消我诸多罪,怨敌依我者,堕狱久受苦,若我伤害彼,敌反饶益我,则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世间乞者众,忍缘敌害稀,……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能助菩提行,故当喜自敌。”又云:“应时来乞者,非行布施障。”又,《维摩诘经》亦云:“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出家大丈夫,王侯将相弗能为也
学佛真豪杰,名利恩威岂可羁之
注:古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

大丈夫志在无为甘寂寞
真豪杰心惟忧道敢担当


一切动摇舞蹈身姿皆手印
无穷游戏歌声妙欲即生机
注1:《幻化网秘密藏续释—光明藏》云:“初,手印舞供,乃种种舞姿之手印相,如手之转旋、 足之踏舞、 眼之顾盼、 身之行住等。二,赞颂歌供者,依音而分,有sa da ba ra 等种种妙音……”又云:“《威电续》云:若住法性平等性,所有一切之动摇,勇士说其为手印。……诸法动态(说为动摇,游戏舞),皆为清净平等性智坛城之乐空双运,故究竟手印即周遍一切界之生机与动态。” 又,印度教的主神湿婆,就是歌舞之神,印度人对歌舞,是上升到宗教意义上的。
注2:手印:手指所结之印契。印,音译母陀罗,乃记号之意;又作印契、印相、密印等,为教义规范之表记,如一法印、三法印。密教四种曼荼罗谓“四智印”,即:大智印(指佛、菩萨之形像)、三摩耶智印(表佛、菩萨所持之物或手势之形像)、法智印(表佛、菩萨德行之文字)、羯磨智印(表佛、菩萨自利利他之智用)。此即将佛、菩萨证悟之境界以具体之器物或手势表达。印有“有相”、“无相”两种区别。有相印即以色彩、形状、姿态表示之;无相印不以色彩、形状、姿态表示,而在于体会真意,举凡一投足一举手等一切动作皆是。手印之种类甚多。由于修行者结手印即能感受佛、菩萨之力量而与之成为一体,故结印、解印,必要拜师亲授,敬谨慎重。结手印之二手及十指各有其不同之含义。



事在人为,因果不虚,发惭愧心除业障
法依缘起,轮回有报,于菩萨舞悟真空
注:菩萨舞:菩萨之行,能投人情,令人欢喜,故譬以舞曲。《大日经》卷五云:“一切如来神力之所加持,善解正遍知道菩萨行舞。”


愚人口说好心,心无慈善
凡俗念存私意,意不均平
注1:《金刚心总持论》之《金刚果论》云:“菩萨问佛。云何是好心。佛言。好心两字。无人行得。若是好心。利益他人。不求他报。给事他人。不求果报。供养他人。不求福报。济利他人。不求恩报。及至下心。满人心愿。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难救能救。不择冤亲。平等济度。真实能行。非但口说。愚人口说好心。心无慈善。贤人常行好心。口不自言。但念利济他人。不求自己名望。是名好心。若是舍寸而求尺。种少而望多者。是不好心也。”
注2:《金刚心总持论》之《金刚果论》云:“凡夫之人……心存憎爱,意不均平。”



好易之人非道器
多贪之辈乏天机
注1:《永平初祖学道用心集》有云:“懒于一事,懒于万事。好易之人,自知非道器矣。”
注2:天机:天然之机感。或谓天之机密,犹言天意。亦指天性而言,犹灵性,谓天赋灵机。《庄子•大宗师》云:“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恶语伤人,自招反唾
嗔心害彼,祸必归身
注:新译《南传法句经》云:“对人粗恶语,恶言将反唾,,恶言伤人苦,殴斗祸归身。”


但观自己言行,存心与否
不受他人毁谤,亘古皆无
注:新译《南传法句经》云:“多言受人谤,适言受人谤,不为诽谤者,此世未曾有。全被诽谤者,全被赞扬者,过去将来无,现在亦无有。”


常思苦,常思空,常思他,常思死
不争名,不争利,不争气,不争先

常念苦,常念空,常念施,常念佛
不争名,不争利,不争气,不争先

多余长物思施舍
少许嗔心亦远离
注1:长物:即指无必要、多余之物。佛教僧团中,除比丘所需之三衣一钵以外者,均属长物。戒律规定,十日内须将多余长物施与他人,不许持为己有。
注2:《入中论略释般若灯》云:“以大悲心纵遇造害的众生亦不起少许嗔心,尤为堪忍。”又,《菩萨宝鬘论》云:“远离嗔心不乐意,处处行持欢喜心。”


利他真自利,若所求为利他,就不必寻求自利
求佛本无求,倘计利以求佛,则莫如忘利无求
注1:《优婆塞戒经》云:“自利益者不名为实,利益他者乃名自利。”又云:“不念自利,常念利他。”
注2:冈波巴《宝鬘集》云:“若一切所行皆是为了利他,就不必寻求自利了。”


饶益众生,随顺众生,令众生欢喜
庄严国土,护持国土,使国土安宁
注1:《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注2:《金光明最胜王经》云“率土常安乐,国土得安宁。”


究竟出离,只缘生死
甚深教授,岂为食财  
注:《胜道宝蔓论》云:“甚深教授为食财之故讲说乃行法者之过失。”


迎难迈步常精进
居易待时不妄求


弥陀本愿,不简何人,唯以信心为要
此世善行,皆非实相,无关净土往生(敬题弥陀本愿)
注1:弥陀本愿:指阿弥陀佛所立之誓愿。阿弥陀佛在往昔为法藏比丘时,立下誓愿救度一切众生,待成就是愿,方得成佛;此誓愿计有四十八项。另有以第十八愿,称为弥陀本愿,或弥陀名愿;谓无论何人称念其名号,皆可由此称念之功德而成就。
注2:亲鸾《叹异钞》云:“应知弥陀本愿,不简老、少、善、恶之人;唯以信心为要。……是故,信本愿者,他善亦非要,无胜念佛之善故;恶亦不可惧,无碍弥陀本愿之恶故。……梵本之《阿弥陀经》更言‘众生不因此世所作善行,得生彼国。’因凡大小圣人、一切善人所修六度万行(他善)之功德,皆不可往生无为涅槃之极乐报土,唯有凭靠弥陀之不思议本愿力,始能究竟。”


遇事时,只图己利如针刺
叹世上,难得人心似水平

入理切情都会说
设身处地谁能行

利己损人,常常于己招殃,理易知也
求人帮己,往往替人积福,情难信之


都说好人有好报,如今几个人能信?
常言忧德不忧贫,自古何时德不孤?



口出恶言,业既造成,果将异熟
心存善念,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注:古德云:“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虽云为善似金银,尚恶如钢铁,然自古邪难压正   
常说观人于急难,论心无圣贤,而从来礼顺乎情
注1:《六度集经》之《调达教人为恶经》有云:“子为善,犹金银;吾尚恶,犹刚铁。刚铁能截金银,金银不能截刚铁。”
注2:古云:“观人于忽略,观人于细微,观人于酒后,观人于临财,观人于急难。”又,古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又,《五杂俎》卷十四云:“先王制礼,顺乎人情。”


于难化人,加诸楚毒乃调伏
其刚强辈,须以折磨而救疗  
注1:《维摩诘所说经》云:“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加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儱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
注2:《地藏菩萨本愿经》云:“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大苦时,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


不贪名色超生死
爱护妻儿是吉祥  
注1:名色:名与色之并称。一般作为概括一切精神与物质之总称。名指心的方面,色指物的方面。《经集》第二品载:世尊说道:“他灭除了对这世上名色的贪欲,越过了长期潜伏的暗流,完全超脱了生死。”
注2:《佛说十吉祥经》云:“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为世事莫作嗔言咒誓
于怨家恒生慈念善心   
注:《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云:“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不为世事而作咒誓。少恩加已思欲大报。于已怨者恒生善心。怨亲等苦先救怨者。”

问何去何从,纵荣华一世,缘生缘灭,到头来,再轮回,究竟如何得了
叹头出头没,又浪荡此身,糊里糊涂,为何也,逐幻化,其实转头皆空


做人需要修行,不修肯定不行,非切痛时,难能醒悟
学佛须凭誓愿,有誓才能有愿,具大悲者,方可出离


与愚交,与愚争,非超然智者
不自赞,不自傲,是高尚比丘
注:《经集》第二品云:“不与愚者交往,而与智者交往,崇敬值得崇敬者,这是最高的吉祥。” 《经集》第四品:“思想邪恶的人争辩,思想纯真的人也争辩,而牟尼不参与发生的争辩,因此牟尼在任何地方都不受阻碍。”又云:“平静沉着,不称道自己品行如何如何,在这世上任何地方都不骄傲,智者认为这样的比丘高尚。”


不执高,不执低,不执同,不执争,智者寂然不动
无所得,无所失,无所取,无所弃,道人平静无求(敬题《经集•第四品》)
注:《经集》第四品诸经中,反复强调不执着和不争论。《经集》第四品有云:“在这世上,不要用知识或德行戒行制造观点,不要把自己与别人等同,也不要认为自己低于别人或高于别人。”“摆脱爱欲,无所渴求,这样的牟尼不会与人争论。”“他既无所得,也无所弃。”“牟尼摆脱依赖,不参与争论,不陷入各种存在。”“一个人坚持抉择,以自己为标准,便会陷入世间的争论,而抛弃一切抉择,就不会参与世间的争论。”“他不要因此认为自己高于、低于或等同于别人;即使别人再三询问,也不要让自己陷入这种考虑。”“牟尼不考虑自己等同于、低于或高于别人,他平静,摆脱贪欲,即无所取,也无所弃。”

处世低头,事不虚欺甘屈下
为人知足,心存惭愧莫争荣

屈首做人常忍辱
下心处世莫争荣


与时何诤
于世无求(集句)  
注:《六度集经》第五卷有云:“吾志上道,与时何诤。”又,古德云:“于人无争,于世无求。”

纵然老有所依,死者无亲可怙
即使生而平等,病时别业不同(题生老病死四苦)
注:《法句经》云:“非有子恃,亦非父兄,为死所迫,无亲可怙。”

临终唯福能援救
命尽怙亲是妄求
注1:《入菩萨行论》云:“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注2:《法句经》云:“命尽怙亲,如盲守灯。”


世情佛法遇缘起
善念恶心逐境生
注:《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又,《宗镜录》卷第七十二云:“心不孤起,托境方生。”又,《地藏菩萨本愿经》云:“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


火传薪,神传形,形销薪尽火犹在
心如鸟,身如树,树倒鸟飞心不亡
注1:慧远《神不灭论》云:“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注2:《不离》载晋美彭措之口述:“我们的心居住在身体中,就像小鸟暂停在大树上一样,相聚的时间非常短暂。”《佛说孛经》云:“死者弃身,其行不亡。譬如种谷,种败于下,根生茎叶,实出于上。作行不断,譬如灯烛,展转燃之,故炷虽消,火续不断”。


欲知我佛慈悲,但看众生苦毒
不觉轮回险恶,乃因堕落深沉
注: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有云:“佛说堕落久了的人,见到空性,哈哈大笑,欢喜无比;堕落轻的人,见到了空性,会恐怖、大哭。……另外一种说法,见到空性不起恐怖心理的人,就是金刚经上所讲:当知是人,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事不留痕,心无所求,梦幻烟云皆过眼
因必有果,业当受报,影形响应总随身
注:《六度集经》云:“夫善恶已施,祸福自随,犹影之系形。恶熟罪成,如响之应声。为恶欲其无殃,犹下种令不生矣。”

随缘随力随分,不计较功成事败
于己于人于事,莫亏污大节良心
注:随分:随力量之分限,随能力、资质之限度而行。《华严经》卷三十四云:“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

追求私利终究苦
利益众生真正高  
注:《入菩萨行论》云:“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又,《弟子问答录》亦有云:“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












欢迎光临達之的博客
http://blog.kdnet.net/boke.asp?xdz123.showchannel.0.html
包括社会批评类杂文、佛学文章、佛教对联 、对联作品与对联理论文章、新诗、格律诗词、哲理随笔、杂感体验等
在线时间
2922 小时
主题
51

5562

帖子

13

精华

7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24791
经验
1465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92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30
2
发表于 2014-2-24 22:0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达之老师新作!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
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 曾国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72 小时
主题
4

679

帖子

2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48189
经验
303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2-12
3
发表于 2014-2-24 23:08 | 只看该作者
先收藏来慢慢品

玄阁临风,得一缕书香,便成妙趣
清漪萃韵,留三更月色,疑似羞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主题
126

1289

帖子

15

精华

2176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对联学堂教授(高级班)

Rank: 10Rank: 10

UID
146
经验
21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6-16
4
 楼主| 发表于 2014-3-1 17: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支持鼓励!
欢迎光临達之的博客
http://blog.kdnet.net/boke.asp?xdz123.showchannel.0.html
包括社会批评类杂文、佛学文章、佛教对联 、对联作品与对联理论文章、新诗、格律诗词、哲理随笔、杂感体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5
发表于 2014-3-1 19:08 | 只看该作者
向肖老师学习!
只能慢慢消化。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21 小时
主题
7

401

帖子

3

精华

1567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8015
经验
156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2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2-6
6
发表于 2014-3-1 22:39 | 只看该作者
玄墨学习,问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908 小时
主题
116

5907

帖子

11

精华

8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717
经验
1974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90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5
7
发表于 2014-3-1 23: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半山闲月 于 2014-3-1 23:40 编辑

      



                                                                              
---------------  闲中立品,淡处逢缘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963 小时
主题
180

1万

帖子

6

精华

10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贡士

Rank: 6Rank: 6

UID
2454
经验
20282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296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7-28
8
发表于 2014-3-2 19:34 | 只看该作者
触闻集,有存档。。,收藏新作!

但做得来皆事业;若推不去即因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主题
126

1289

帖子

15

精华

2176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对联学堂教授(高级班)

Rank: 10Rank: 10

UID
146
经验
21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6-16
9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15:3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联友的支持鼓励!
欢迎光临達之的博客
http://blog.kdnet.net/boke.asp?xdz123.showchannel.0.html
包括社会批评类杂文、佛学文章、佛教对联 、对联作品与对联理论文章、新诗、格律诗词、哲理随笔、杂感体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9-29 16:24 , Processed in 0.11371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