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冯广宏] 斫联一悟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63

115

帖子

0

精华

2270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9330
经验
32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28 0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FONT size=5>斫联一悟
冯广宏</FONT></P>
<P><FONT size=4>    书刊上对于“楹联”一词,常解作“对联的雅称”或“别称”,我认为深度不够。
    楹联与对联的区别在于一个“楹”字。楹者,柱也,顾名思义,挂在柱子上的对联才能叫“楹联”。挂与不挂,有天壤之别。
    六朝时文化圈里流传的对联,经常是文人书斋里的游戏,“四海习凿齿——弥天释道安”,你出句,我答对。如果没有人记录下来,谁还知道他们出些什么,答些什么。可是挂了出来,情况就大不同了。对联由此而面向社会,面向大众,走出了文化圈,可供群众自由观赏,这才叫“楹联”。
    追溯挂对联的起点,应该是五代后蜀后主孟昶。他写了头一副春联贴上桃符,从而带动了文武百官,蜀中百姓,纷纷把春联贴到门上。这一民俗,促进了对联张贴悬挂的民俗,这才使普通老百姓有了接触对联文学的机会。
    如果春联不贴,楹联不挂,能有这么多的对联民俗出世么?现在以及过去,结婚送婚联,丧事送挽联,做寿送寿联,过年贴春联,已是海内外华人共同的文化习俗。商店和园林寺院,如果悬挂楹联,其品味便不同。追根溯源,功于张贴悬挂,公诸于世。
    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么多传统文艺品类中,没有一门能像楹联那样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楹联学会不需要把“大众化”挂在嘴边当做口头禅,因为它本身就非常之大众化,非常之有人民性。一提到楹联,三家村的学究也好,穷乡僻壤的太婆也好,他们全都熟悉,都了解,因为过去路边的土地庙,哪怕小到一米见方,也往往一边刻着一副对子。
    所以说,楹联既是雅文化,也是俗文化,是一种真正的雅俗共赏文化——恐怕这是传统文化中,唯一具有这双重性质的文化。
    楹联可以十分高雅,励志抒气,激扬文字;也可以十分通俗,用口语,讲白话,写市井之情,儿女之诚。篇幅短小,但也无妨长到几百字。讲究一种声律之美,对称之美。既有文学性,也有艺术性,还有科学性。
    其实楹联在传统文学品种中,是比较容易写作的,古代士大夫不大看得起,可能就因为它的创作难度小,许多人的文集中往往不纳。但是,要想写成精品,那就很难了。越是容易做的东西,要做得特别好,越是不容易。它就是这么一个性质。
    所以爱好楹联的同志,仍须不断努力。</FONT></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6 00:40 , Processed in 0.06066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