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23班(F08相逢雨后)学习本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17 小时
主题
3

23

帖子

0

精华

1758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74029
经验
399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6-1-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 2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23班(F08相逢雨后)学习本
在线时间
117 小时
主题
3

23

帖子

0

精华

1758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74029
经验
399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6-1-20
2
 楼主| 发表于 2016-2-6 08:46 | 只看该作者
★词性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对联的六要素之一就是词性结构相同。然而,许多联友在遇到具体的词性问题,现在,咱就说说词性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 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包括: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大类。 
如果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就是词组。 
词组的语法结构共分为: 主谓、并列(联合)、偏正、动宾(述宾)、动补(述补)五类。 
一、主谓结构: 
(名词+形容词或者动词)。 
前词是主语,后词是谓语;前者是被陈述的对象,后者是陈述的对象。 
如何判断主谓结构的词呢?教大家一个简便的方法 
★我们可以插入“怎么样”去判断。 
如:面熟:面怎么样?面熟; 
性子怎么样?性急; 
天怎么样 天冷; 
头怎么样?头痛; 
春风怎么样?春风得意。 
如果说得通就是 说不通就不是。 
二、并列结构: 
一般是同类词性组成。或同是形容词,或同是名词等。由同义(包括近义)或反义的词所构成。 
举 例: 
声音、朋友、飞腾、 歌唱、甘苦、好歹、土地、学习、美丽 、天地、恩怨、兴亡、难易等。 
★我们可以插入“和”“与”字去判断: 
飞和腾 土和地,沉与浮,红男和绿女,山明与水秀。 
能插入的就是,否则就不是。 
三、偏正结构: 
一般是名词或形容词+名词或动词为多。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前是偏义(修饰词),后是正义(中心词)。 
举例:铁路、春风、晴空、狂欢、微笑、雪白、桃红、白云炎黄子孙、 
艰苦创业、大江、佛门、疾弛  “快餐”、“痛打”、“慢跑”、“小吃”。 
天边、渡口、天涯、海角、洲头、朗月、孤舟、野渡、重洋、落日等等。 
★我们可以插入“的”、“之”或者“地”字去判断。一般来说,名词性偏正结构插入“的”,动词性偏正结构插入“地”。 
如:飞花 飞着的花; 
落日,将落下的日(太阳); 
疏星,疏朗的星; 
天边,天之边; 
天涯,天之涯; 
微笑,微微地笑; 
艰苦创业,艰苦地创业。 
应注意,动词性的词组 如果在实际使用中, 插入“的”字,那就叫动词名物化,变成名词性的词组了。 
如 :艰苦的创业,这里的“创业” 就是名词性的词了。快速推进:快速地推进,动词性; 
快速的推进,后一“推进” 在这里名物化了。但他们都是偏正结构。 
四、 动宾结构: 
(动词+名词)。 
前后词组间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前者如动词谓语, 表示动作或行为,如动词谓语。后者如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如宾语。 
举 例: 
游鱼、写字、看书、 
吟诗、司令、革命、 
联系实际  治国、 
恨谁 打字、上网、 
司机、举重、 挑灯、 
铺金 合璧等等。 
★我们可以插入“什么”去判断。 
如:打什么? 打字; 
铺什么?铺金; 
合什么? 合璧; 
司什么?司令; 
联系什么? 联系实际。 
五、动补结构: 
(动词+形容词) 
就是将后词来补充前词。 
动补:又称补充式,与“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比较而言,与被说明的关系,经常以后者来补充说明前者。 
举例 
鼓足、提高、答的好、 
交代清楚、看清、 
费尽、喝完 看清、 
费尽、 耗完、推翻、 
看透、改正、放大、 
收紧、做足、飞高、 
夯实、扎紧等等。 
★我们可以插入“得”或“不”字去判断。 
看清: 看得清、看不清; 
耗完: 耗得完、耗不完; 
飞高: 飞得高、飞不高; 
放大,放不大; 
做足,做不足; 
扎紧: 扎不紧; 
交代清楚: 交代得清楚、交代不清楚 
上下联每个词组的结构和整个联句的句式结构应相同,简称为“结构相称”。这是词性相当要素扩展到词组、语句结构上的规则。 

具体说,就是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也即是说,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如果上联是主、谓、宾结构,下联是主、谓、补结构,就没有对好。这也叫做句式失对。在要求大的句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 
举例: 大家看看这联: 
春艳百花开满地== 
时祥万事喜盈门 
此联结构有问题,问题主要出在后三个字上。“开”、“喜”两个字,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喜,在这里是形容词名物化了,---喜气的意思;词性不对,在整个结构上,开满地:“开得满地”,是动补结构。而“喜盈门”:喜气充溢门庭,属于主谓宾式 短语,结构不一致。一个动补一个主谓吗? 
再看: 
动词+形容词 
春回大地诗行绿== 
日耀长天九万里 
很明显,问题也是后三字上,诗行绿 是主谓结构,九万里是数量词构成的偏正结构。又是结构不类。 
再看: 
春回大地诗行绿== 
彩笔喜描画卷红 
这回问题却出在前四字上了:春回大地 主谓宾结构,彩笔喜描,主谓结构。 
再看下面一副对联: 
春到草先绿== 
风来花已知 
乍一看,联中有形容词对动词情况,绿与知这是不是“词性不对仗”呢? 非也!因为汉语中有很多词在使用中发生了“变性”。表示颜色的形容词红、绿、黄、蓝、白等,后面加上一个“了”字,就成动词了,即形容词作动词用,使其具有了动词性。 
如: 
“草原绿了”、“花红了”、“麦子黄了”等中的形容词都变成了动词。 
还有表示形状的形容词宽、长、短、高、肥、窄等,后面加“了”字也可变成动词。准确点说就是具有了动词性。 
另外,一些动词也具有变性的功能. 
一些动词后面加了“的”字或者“着、的”,也可以变成形容词。 
如: 
断、 碎、破、裂、开、熟、生等, 
这些词加上的字,变成断的、 碎的、破的、裂的、开的、熟的、生的 ,都成了形容词性的词了。 
由于对联用语是很精炼的,往往省去了“了”、“的”、“着的”,然而,还是变了性的词。 
如: 
新壶蒸绿片== 
破笔绘枯枝 
联中的“破、枯”就是这样。 
此外,还有些词同形同声而入多类词性的叫兼类词,如空字,兼名动形的词性,也应注意运用恰当,读联时,须要读者认真地辨别,这里不作叙述。由上所述,在评价对联的词性对仗问题时,一定要弄清楚词的变性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17 小时
主题
3

23

帖子

0

精华

1758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74029
经验
399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6-1-20
3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18:08 | 只看该作者
四、对句的实战方法:

1:先找主语
  尤其是动词,这个动作是谁做的,主角是誰?有的句子主语就是前面的字词,但也有的句子主语不在句中,隐藏着。
例1:
夜深萤入幌,
春暖鸟窥帘。
僧:「入幌」的是谁?是萤。「窥帘」的是谁?是鸟。「螢、鸟」是主语,是做这个动作的主角。鸟偷窥这个动作是种拟人的写作手法。

例2:
出句:一樽且对春风饮
对句:满卷尽愁柳絮飞
僧:「饮」不是“春风”在饮,是“我”在饮,「饮」的主语是“隐藏着的我”。(我)一樽且对春风“饮”。对句的「飞」是柳絮在飞,不是“我”在飞。满卷尽愁(柳絮)“飞”。两者主语不同。

例3:
出句:鸟语花香吟绿水
对句:星疏月朗照青山
僧:「鸟语、花香」、「星疏、月朗」都是句中自对,也都是并列词组。出句的「吟」是谁在吟?是“我”在吟!鸟语花香的环境下,“我”吟绿水。不会是(鸟语花香)当主语,因为「鸟语」可以看做是在吟唱绿水,「花香」可怎麽“吟”呢?对句的「照」明显是“星、月”在照青山,不会是“我”在照青山。两句关键动词的主语不同,失衡。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改:
  鸟语花香(我)吟绿水,
  风清月朗(我)访青山。 (“访”也可以是“友、入…等)(为什麽“星疏”不好?星都疏了还「照」,不合乎逻辑)

2:虚词实词
例1:
出句:  斜阳一抹依山远
对句:  残月半钩醉梦迟
杜衡:出句是白描写景,对句亦应同之。上联远景,对句可写近景;出句描色,下联可绘声。梦字太虚,经常有这样现象,有不可想之词,则以梦、韵替之,感觉是偷懒。)

例2:
出句:一竿钓尽千江月
对句:孤盏容得半世闲 今音
僧:我的出句要看你怎麽理解,不同心情不同解读。你可以说是种闲情,我也可以说是种豪情,要说它是夸张语我也不反对,说藏著一丝的落寞情怀那也行。所对情绪也多端,一钓竿、一壶酒,半世闲在千江月。一种悠闲夹带一分孤独。

3:手法,拟人?比喻?…
例1:
出句:花间香句鱼来索
对句:书内玉颜士俱迷
僧:前半好。「鱼索香句」拟人,「士迷玉颜」失了拟人味。类似者或可「帘内娇容鸟欲窥」参考。

4:组字之间的关系。联眼。
例1:
出句:草木深深遮石径
对句:云烟淡淡锁松山
僧:云烟「淡淡」的,怕是不能「锁」山。

例2:
出句:独钓寒江,曲笔如钩诗作饵
对句:常吟冷月,高谈似玉酒当歌
僧:钓--钩--饵,关系紧密;吟--玉--歌,相扣不紧。

例3:
出句:花心涵玉露
对句:柳叶荡和风
僧:既是「和风」,「荡」就猛了些。

例4:
出句:梨花带雨一枝醉
对句:翠柳携风四野狂
僧:「携」不切,翠柳不是柳絮,不能跟风一样“四野”狂。

5、前后段落之间的关系。
例1:
出句:(春来)(花竞艳)
对句:(雨至)(柳添香)
僧:出句因果关系,对句不明。柳我没见过,应该也不是以香取胜的。「风过柳摇姿」稍好些。

例2:
出句:溶溶月色风梳柳
对句:阵阵花香味醉人
僧:「味」承「花香」而来,味跟花是从属关系,「风」与「月色」是两种不同。  

例3:
出句:柳絮轻薄桃莞尔
对句:莺歌婉转鹤悠然
僧:桃莞尔是因为柳絮轻薄,不只是单纯的并列关系,前后有因果。对句前后关系不明,鹤悠然是因为莺歌婉转?再者,莺莺燕燕通常指有人烟的地方,鹤通常是不喜欢人烟的,为避人烟鹤别山,取材在一起,自然界或许是有的,通感不太适合。

例3:
对句:  晚照寒霜,暗香疏影一窗绪
出句:  凄风冷雨,落叶残花遍地秋
云卷:这个不好,落叶残花是直接列物,暗香疏影是曲笔写花(一般特指梅),已在下联之残花之中了。若是以窗取景,有案头的素弦小字、有窗外的老树寒鸦,或更远处的孤帆只雁...把镜头打开,应选择更适合的意象入句。

6:写景?抒情?言志?论理?寻趣?主旨是什麽?
例1:
出句:梅花独在雪中开
僧:如果是「梅花雪中开」,那我们可以把出句看成是在“写景”,也可以把出句看做一种“哲理”。现在多了个「独在」,「梅花独在雪中开」看成写景比较不妥当,拿来当哲理会比较好些,强调梅花“独在”“雪中”才 开;假设出句是「独有梅花雪中开」呢(先不管律)?重点又偏移到“梅花”了,强调只有梅花才是雪中独开的花。

7:判断联意阴阳
例1:  
出句:共坐春风倾意气      
对句:独游寒寺生忧愁
僧:有头重脚轻之病,上联大气,下联气弱。联意阴阳不谐,出句向阳心态,对句转阴无来由。

例2:
出句:清溪浮翠缓
对句:冷雨打香残:
僧:这句明显情绪隔阂,阴阳不谐。出句给人的感受偏阳,对句调子调得太阴,上下的意象分述不同的感受,情绪上会让人感到突兀。

例3:
出句:新词旧调吟春好
对句:素手琴心抚月明
:僧:吟咏春天的好,新词迎新,旧调怀旧吗?在这里,新词旧调隐含有「立足过去,放眼未来」的味道。整个上联的意象是向上提升的,对句不宜淡处理。所对基调过淡,没能激发生气。做为句中自对,「素手」对「琴心」过宽,类似「剑胆」可。


8:体会弦外之音
例1:
出句:柳线低斜空钓月
对句:松针微抖细缝云
:僧:上联有比兴,下联看不出来。柳,「欲钓湖中月,难辞岸上风」。「斜」,因风起,表外因;「低」暗示本来可以入水,现在却只能望月空叹,基调很无奈。上联不应单纯只看是拟人描景。

例2:
出句:篱外徘徊,不忍听一管苍凉,满庭落寞
解题:
篱外徘徊不忍听,显然「一管苍凉」同「满庭落寞」一样,都在庭中能闻。篱外就听不到了?我想还是听得到的,「徘徊」只是不忍听偏又不想远离。这个不想远离也许是因为一管苍凉正是心之所系。
篱外人的情绪如何?这将影响我们对句的基调。


1)也很沧桑落寞:因为沧桑,所以怕听,怕外感生内应,再撩起伤情。对句基调从「阴」。
应对技巧:不是要总结如何应对。应对法无定法。以我的有限圈囿你们的无限是误人子弟。只是想探讨一些常见的技巧罢了,参考就好,不见得是最好的。
出句:篱外徘徊,不忍听一管苍凉,满庭落寞;
对句:风中惆怅,空悲叹十年寒苦,半世蹉跎。
僧:这个好在「风中」,可以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统一。人在篱外徘徊,心在风中惆怅。步调更和谐。但是个人不喜「寒苦」,太直接了的感受,我们试著转折一下,用「风中惆怅,空悲叹十年经略,半世蹉跎」,想像一下主人翁是个雄才大略之人,奈何造化弄人……


2)只是一种悲怜:也许吹箫的人是所关心的人而已。从这条思维,对句的路比较宽。可以定调为「阴」,跟著环境的渲染一吐悲怜;也可以定调为「阳」,把悲怜化为祝福或寄以希望。例:
出句:篱外徘徊,不忍听一管苍凉,满庭落寞;
对句:风中祈祷,愿重见此间欢笑,往日温馨。

9:动画。横向、纵向延伸。
例1:
出句:清溪浮翠缓
对句:野径绽梅娇
僧:同样都是从空间入手,两处不同的景色组织成一幅“动画”,美感加强,是种补充手法。给你另一种思路参考 (参考就好),当你在构图一幅山水画的时候,画了山画了水画了树,如果要再加些东西,你会加些什麽东西?景物有了,也许可以加入“人”。山水画里多有人, 那是种移情作用,赋于山水人的性灵,也寄托人于山水的性灵。比如「野叟落钩闲」参考。

例2:
对句:风送梅香来竹院  
对句:月移松影入轩窗
僧:这是初学者常见的以景对景思路。另一种参考,把人带入。
对句:客携陈酿共溪窗

例3:
出句:几度秋风斜雁阵
对句:一时冷雨断人行
僧:「几度」给人「时间」的过渡,对句「一时」也是时间概念,不是不行,给人感受面狭窄了点。或者可从「地点」著手,满天冷雨断人行。

10:时隔、景隔、意隔。
例1:
出句:梨花带雨一枝醉
对句:墨菊伴秋满院香
僧:时隔。上联是写景的意境联,对别的季节虽然也可以,但不会是最好。“写景”联统一时序更能融为一幅美画。

例2:
出句:云摇月影柳牵风
对句:泉照山容雁戏霞
僧:上联的「云」摇月影要牵强些,「摇」的动作联想对云来说并不贴切,「竹」摇月影较形象,风摇竹筛月影,照应后面的「风」也较整体。「柳牵风」就很不错。
泉较小些,要「照」山容,以小见大要勉强。比如「湖映山容」就适切些。「雁戏霞」的问题,一是「戏」的动作联想对雁来说较无说服力,二是上联夜景,「霞」有时隔的问题。

例3:
出句:昨夜松边依月醉
对句:今朝溪畔叹春残
僧:这是「意隔」。虽然在现实中,昨夜一个心情,今朝一个心情,是有可能的,但是在对联两行中,还是尽量统一主旨比较好些。上联联意并不「阴」,下联「叹春残」,笔调转阴,情绪落差较大。或者「看云停(飞)」可以参考。

11:直白
  我的观念,「直白」不是字词通俗易懂,而是意境直接表白,说完了就没有余味可嚼。比如出句:喝一口家乡井水[扫地僧,浅显易懂,直白吗?我认为不能如是看。整句只写了一个动作而已,感情是「蓄而不发」。
例1:
出句:枕畔留香难入梦
对句:弦间凝憾易伤怀
僧:难入梦者,留的香应该不会是书香,书香好入梦。大概是枕边人不在了,闻着留下的香味才难以入眠,情调属阴。
对句「凝“憾”」「易“伤怀”」都是直接表白了内心的情感,直白了。这种遗憾和伤怀应该留给读者。不要拳头打直了,要留三分劲。
意境联要避免直白。小提两个方向参考:


(1)以人为主语时,避免直接把情绪用语带上,例如流泪、泣之类,你的感触都说完了,看联的人就无想像空间了,至少也得留个三分虚。以人为主语,可以考虑 用「动作」来表达、隐喻、借比,含而不露。前面或可参考「弦间凝指…」,手指停住不动会是什麽情况,后面三个字再斟酌补述,气氛凝结下,可以延申很多,可 以是伤怀,可以是感叹知音少,可以是感怀过去,遥想未来,……。比如「枕畔留香难入梦,弦间凝指似临秋」,多借秋的一层萧瑟。


(2)以身外之物为主语,就尽可能挑逗情绪,天马行空。比如以花为主语,写「她」的娇态,写「她」的情绪之类,要用以传神。可改「花心凝泪…」之类。借花的情绪隐喻自己的感受,或者「花心凝泪只无言」参考,花之泪是我之泪,花无言即我无言。

12:阴阳错位
  介绍一种应对技巧「阴阳错位」(扫地僧老师滴专利~~呵~)
阴:弱、浊、冷、虚、窄、小…
阳:强、清、热、实、阔、大…
出句:千里云涛藏笔底 [久伴梅---大--小
对句:一身梅骨傲人间 [扫地僧---小--大
千里云涛(取象好大)藏笔底(取象好小)
一身梅骨(取象好小)傲人间(取象好大)
出句:几句秋思凭雁寄 --虚--实 (转自漫天雪)
对句:一帘疏雨任愁飞 --实--虚
「思」是虚性名词,「雁」是实性名词;「雨」是实;「愁」是虚
※ 虚性名词:像是 梦、意、韵、魂、情、痕、影…   
    实性名词:像是 山、水、月、花…看得到摸得著的吧
    一般情况下虚实是不互对的,但也并非绝对不可以,比如这个对句就是用了虚实错位的技巧,这是可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15 13:00 , Processed in 0.08068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