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89|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样看待唐代之前出现的少数合律诗,兼谈“格律诗”的定义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主题
146

779

帖子

3

精华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2351
经验
303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28 1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5-28 12:57 编辑

怎样看待唐代之前出现的少数合律诗,兼谈“格律诗”的定义


张士方先生在“唐前的格律诗”一文中说:“如果说,格律诗起于唐代,也许没人怀疑。但是,诗以格律诗的格式出现并不是唐以后才有的。事实上,唐以前已出现了无论押韵和平仄都完全合乎格律的诗。在《古诗源》和《鲍照诗全集》里,有个别南北朝和隋朝的诗完全合乎格律要求,如鲍照和徐陵的诗:…”
-----现在人们所说“格律诗”一词,一般是特指唐近体诗。即:七律、五律、排律和五绝、七绝。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诗也应属于广义的格律诗,比如外国的十四行诗,显然这里“格律”的定义起了变化。
一般来说,“格律”一词泛指格式和律法。而所有诗都是有这方面的要求的。例如押韵就是所有诗歌的普遍要求。可以说所有诗都有格律。
还有人说:格律就是指声律,凡是符合声律的诗都叫格律诗。这种说法同样含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也是讲究声律的,那时讲究的是沈约等人的“八病”说,但永明体却不是唐近体诗。所以若说格律诗即指所有诗就失去了意义。或者说格律诗包括永明体诗,也是错误的。
所以要明确“格律诗”的定义:应明确仅指唐近体诗。格律,也仅指唐近体诗的格律,才有实际意义。因为只有到了唐代,律诗才定型,并且这种格律形式延续了一千多年,至今未变。
    那么怎么解释唐代之前出现的一些诗文“合律”的现象呢?这里是可以用偶然性来解释的。所谓偶然性,即不是主观故意地按某种模式来写作的,也即在当时的一段时间内是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的,当时是没有可重复性的。这就是纯粹的偶然性。这里偶然性也与必然性有一辩证关系:这种偶然性是有一定基础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讲究声律就是客观基础。即沈约的“前有浮声后有切响”。          例如张士芳的举例:
采菱歌七首之一   鲍照
骛舲驰桂浦,息棹偃椒潭。箫弄澄湘北,菱歌清汉南。

喜春游歌二首之一  杨广
禁苑百花新,佳期游上春。轻身赵皇后,歌曲李夫人。
------形式上与后来的五绝相同,但平仄沾对只是偶然相同而已,当时并无普遍性。
再如:
关山月    徐陵(507—583年)
    关山三五夜,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平仄沾对上也符合后来的近体五律,但也仅此而已。该诗从对仗上仍与唐近体的一般要求是有差距的。

另外张士芳还说:

“笔者还发现,南北朝的陆凯和阴铿也写过被后人称作折腰体的五绝。即第二、三句平仄不相粘”。

赠范晔   陆凯(?-504)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春江花月夜   两首之二   杨广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晚出新亭   阴铿(511年-563年)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锦石捣流黄  二首之一   杨广
汉使出燕然,愁闺夜不眠。易制残灯下,鸣砧秋月前。

索酒歌   杨广
宫木阴浓燕子飞,兴衰自古漫成悲。他日迷楼更好景,宫中吐焰奕红辉。

隋代诗人薛道衡(540年-609年)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首联不合律)

张士芳下述结论是合乎史实的:
  “通观《古诗源》和其他唐以前的所有诗,笔者发现,押韵大致合乎格律诗,但平仄还是没有统一的格式,即各施各法。而只有少数的几首,完全合乎格律。
其实,任何一种诗歌形式的定型,它都得经历一个漫长而渐变的发展过程,此过程中,大家都在学习和探索,都希望找出一种最佳规律。看来,上面那些例诗平仄总数相等、两两相错递进、相对相粘分配的形式,是唐人认为最理想的格式。在沈佺期和宋之问的大力倡导下,格律才开始得到大家的认可和遵从;用统一的格律写近体诗,从此开创了格律诗时代。”
但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寻找唐代之前的合律诗,实际是事后诸葛亮。即按图索骥,才有这么几首。而在当时,区区这几首的形式,与很多其他格式一样,并不比其他任何一种形式更多(比如其他句数,其他平仄句式),是淹没在各种形式的海洋中的。有人说沈佺期宋之问是像育种专家一样,在永明体中选中了好苗子予以提倡推广,是瞎掰。是先有了唐近体的格律,才回头发现有
合律的诗?还是先挑选出以前的样板诗,才确定的近体格律?显然后者是唯心的。唐代近体诗律,是唐初沈宋等诗人努力研究的成果。这些努力包括:
1,        句数;四句,八句,和多句;
2,        押韵,平声一韵到底;
3,        对仗及对仗联的位置;
4,        平仄二元化的确定及句内的平仄交替;
5,        联间的平仄沾对;
6,        对当时沈约派八病说的扬弃。
他们这些成果,均以主流作品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并流行。
现在有些人说是沈宋从永明体中挑选了几首样板诗推广起来,甚至说近体诗中出现拗句也是故意模仿永明体,是违背史实的一派胡言。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主题
146

779

帖子

3

精华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2351
经验
303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4
2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5:42 | 只看该作者
全唐诗存宋之问共195首,其中七言诗12首,杂言诗1首,基本是五言诗。五言律诗83首,五言排律34首,五言绝句18首。
古风歌行共49首(其中七言1首,杂言1首)25%
律诗                                      75%
五律       83首                          43%
五排       34首
七律        5首
五绝       18首
七绝        6首
合计      195首

由此可见宋之问的主体是近体(律诗,绝句)占75%,但应注意仍然有47首五言古风歌行类诗。如果宋之问认定五言律诗形式的诗最好,为什么他还会写这么多古风五言诗?这从另一角度看出,五言律诗只是古体诗体裁的一种,是新创立的、但只是一种与古风并行的体裁,律诗与古风没有好坏之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主题
146

779

帖子

3

精华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2351
经验
303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4
3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5: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5-28 15:52 编辑

看看金筑子的论述(红字):

先有近体诗的偶然出现,才有近体诗的优选提倡(兼回答三羊)------金筑子

近体律诗、近体绝句的格式,先是偶然存在于永明体的诸多格式中。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发现这种五言八句、中两联讲对仗,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以及五言四句,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的形式最好于是利用他们当时是考官的地位加以提倡,得到广泛响应,《唐书》就把这种格式归功于沈宋的“约句准篇,迴忌声病”之劳。同时更有理论家风起,诸如元兢,刘涛之流,试图从中找出一种规律,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理论。他们把沈约的“四声八病”扩大到二十八病,发明了非常繁琐的对仗名称。以及各式各样的附会,不绝于耳!然而这些理论终归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冲淡以至消失。要不是一个中唐的日本留学和尚空海,回国后在他的《文镜秘府论》中,对这些理论附会有所记录,人们就永远不知有他们这些似是而非的繁琐赘言了!
近体诗的四种格式,在永明体中就体现得最清楚不过,这还需要什么理论才写得出来?照着写就是!
1、仄起仄收式
春夜山庭(江总)春夜芳时晚,幽庭野气深。山疑刻削裔,树接纵横阴。户对忘忧草,池惊旅浴禽。樽中良得性,物外知余心。
上之回(萧悫)
发轫域西畤,回舆事北游。山寒石道冻,叶下故宫秋。
朔路传清警,边风卷画旒。岁余巡省毕,拥仗返皇州。
2、平起仄收式
昭君怨(阴铿)跨鞍今永诀,垂涕别亲宾。汉地行将尽,胡关逐望新。交河拥汉雾,陇首暗沙尘。帏有孤明月,犹能送远人。
3、平起平收式
关山月(张正见)岩间度月华,流彩映山斜。晕逐连城璧,轮随出塞车。唐蓂遥合影,秦桂远分花。欲验盈虚理,方知道路赊。
4、仄起平收式
舟中望月(庾信)舟子夜离家,开舲望月华。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灰飞重晕阙,蓂落独轮斜。

律绝也同时在永明体中存在着:
短歌行(徐谦)
穷通皆是运,荣辱岂关身。不愿门前客,看时逢故人。
移树(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和侃法师(庾信)
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
寄徐陵(庾信)
故人倘思我,及此平生时。莫待三阳路,空闻吹笛声。
由于沈宋提倡的这种近体诗一时在诗家中风行不衰,于是众多的诗人又从永明体中找出同样是五言八句,却不讲粘对的种种形式加以摸仿因为永明体中不粘不对的五言八句同样多:
临高台(王融)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花飞低不入,鸟三远时来。还看云阵影,含月共徘徊。
罗敷行(萧子范)城南日半上,微步弄妖姿。含情动燕俗,顾景笑齐眉。不忧桑叶尽,还忆畏蚕饥。春风若有顾,唯愿落花迟。    关山月(徐陵)月出柳晨东,微云掩复通。苍茫萦白晕,萧瑟带长风。羌兵烧上郡,胡骑猎云中。将军拥节起,战士夜鸣弓。,
刘生(张正见)刘生绝名价,豪侠恣游陪。金门四姓聚,箫鼓五香来。尘飞玛瑙勒,酒映砗磲杯。别有追游夜,秋窗向月开。
不讲粘对的绝句也同时存在:
和侃法师(庾信)
秦关望楚路。灞岸想江潭。几人应落泪。看君马向南。
入关故人别(王褒)百年余古树,千里暗黄尘。关山行就近,相看成远人。
感琵琶弦(冯淑妃)
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日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
哭鲁广达(江总)
黄泉虽抱恨,白日自留名。悲君感义死,不作负恩生。
更有不少诗家,他们同时也打破沈、宋倡导的句子格律,把上句弄成平仄仄仄仄、或仄仄平仄仄,更而仄仄仄仄仄。因为这种句子在永明体中然照样倒处都是:
昔我别楚水,秋月丽秋天。(江淹)
冬尽彩叶暮,金石亦怀伤。(江淹)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江淹)
桂树澄夜气,楚山清晓云。(范云)
弭棹才假寐,击汰已争先。(丘迟)
在永明体中,下句并不救什么,或下句“楚山清晓云”,上句的“桂树澄夜气”,上句的“澄”也不协之。
就如一个曹雪芹一部红楼梦,却有一千人研究,一万人考证。再过一千年,则红楼依旧在,研究尽消声!同样,再过一千年后,律诗依旧在,附会早无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主题
146

779

帖子

3

精华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2351
经验
303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4
4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6:05 | 只看该作者
很明显,金筑子的结论是武断的,形而上学的。他把沈宋等的创造性的劳动一笔抹杀,归之于什么挑选和模仿,请问挑选的标准也即好坏的标准是什么?谁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52 小时
主题
9

505

帖子

0

精华

1671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4268
经验
1671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5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6-1-31
5
发表于 2016-5-28 20:57 | 只看该作者
金筑子牵强附会,想当然又信口,愚蠢可笑!
没有永明体,不会有近体诗。而确定格律诗,不是哪一个人所能做出来的。更不会是有一个先知先觉事先就知道或自己明明白白的就知道格律体的具体形式和他的先进性,然后就发号司令要求大家按此创作。永明体是个长期实践过程,开始时大家都认可,写作中越来越觉得需要改进。于是诗人们不断创作,不断研讨,不断积累,最后认为格律诗(当时还没有确定叫神魔体)比永明体更简明,更有音乐性,表现更丰富,有变化,有对仗······并为所有诗人认同,遂确定为近体诗即格律诗,而后约定俗成,又经皇家首肯推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主题
178

1307

帖子

2

精华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74252
经验
429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6-1-30
6
发表于 2016-5-29 08:17 | 只看该作者
那么怎么解释唐代之前出现的一些诗文“合律”的现象呢?这里是可以用偶然性来解释的。所谓偶然性,即不是主观故意地按某种模式来写作的,也即在当时的一段时间内是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的,当时是没有可重复性的。这就是纯粹的偶然性。这里偶然性也与必然性有一辩证关系:这种偶然性是有一定基础的。


:victor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61 小时
主题
2

270

帖子

0

精华

5587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5298
经验
13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7-27
7
发表于 2016-6-1 17:46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很受启发,这里萌发了一个问题。平水韵韵部,按现代汉语读音,一东、二冬,诗家们基本合辙,而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部分韵脚)中的en\un\in交错出现在三个韵部,怎么处理呢?现代创作在遵从平水韵的前提下,是否可以en\un\in合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主题
178

1307

帖子

2

精华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74252
经验
429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6-1-30
8
发表于 2016-6-2 07:55 | 只看该作者
雨巷徘徊 发表于 2016-6-1 17:46
看了很受启发,这里萌发了一个问题。平水韵韵部,按现代汉语读音,一东、二冬,诗家们基本合辙,而十一真、 ...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古人的读音变化,由于年代的久远,有的已经无法探知其变化轨迹。而现在的un in 与 en 的区别是根据普通话的基础读出的,当然这里面也有部分是含有古韵的读音成分,而普通话基本上是按北方话的语系为主。民国时期,曾经有过以广韵为主的编写普通话的提议,并在选择北方话和广韵这两个当中曾经让民国代表表决,广韵后以一票败北。若以广韵为主,普通话就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本人曾经想过,现在改造古人的,重写一个平水韵表,毕竟没有多大意义,毕竟古人已经按照那个方法实践了千百年,而在解释古韵方面话额外地增加新的解释麻烦。而可能的选择可在新韵上下功夫,比如,新韵即按un in en 逐个分部,当然这只是个人想法。

此外 东韵与冬韵在古韵中也是通叶的,江阳也是如此。在古韵通叶方面,涉及un in en的,有真文元半属于第六类通叶,寒删先及元半属于第七类通叶。从读音的听觉来说,东冬与江阳基本上无大差异,没有不适的感觉。但un in en就有差别了,特别是un差别较大,有时显得别扭,但好在它们有个最大的尾音公约数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61 小时
主题
2

270

帖子

0

精华

5587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5298
经验
13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7-27
9
发表于 2016-6-2 09:34 | 只看该作者
学鸣诗韵 发表于 2016-6-2 07:55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古人的读音变化,由于年代的久远,有的已经无法探知其变化轨迹。而现在的un in 与 ...

谢谢指点!在创作实践中,常常要求用平水韵,可是牵涉到这些实际问题,很多诗家都模凌两可,有些直接说,按新韵通押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主题
146

779

帖子

3

精华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2351
经验
303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4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15:20 | 只看该作者
雨巷徘徊 发表于 2016-6-2 09:34
谢谢指点!在创作实践中,常常要求用平水韵,可是牵涉到这些实际问题,很多诗家都模凌两可,有些直接说, ...

由于今古韵书的不同,写诗用韵问题成了个复杂问题。一般说来凡要求用平水韵时要严格按平水韵表。在要求今古韵均可时只要不混押即可,这里特别注意古音有入声字,关于通押问题可以从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主题
146

779

帖子

3

精华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2351
经验
303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4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17:28 | 只看该作者
         再谈金筑子“沈宋发现律诗说”之谬
    金筑子在《先有近体诗的偶然出现,才有近体诗的优选提倡》一帖中说“近体律诗、近体绝句的格式,先是偶然存在于永明体的诸多格式中。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发现这种五言八句、中两联讲对仗,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以及五言四句,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的形式最好,于是利用他们当时是考官的地位加以提倡,得到广泛响应,《唐书》就把这种格式归功于沈宋的‘约句准篇,迴忌声病’之劳。”
我已撰文批驳。今再举例驳斥金筑子“发现律诗说”之缪。唐太宗李世民 七言八句诗中有下列几首:
【三层阁上置音声】李世民
绮筵移暮景,紫阁引宵烟。隔栋歌尘合,分阶舞影连。
声流三处管,响乱一重弦。不似秦楼上,吹箫空学仙。
【守岁】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除夜】李世民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咏桃】李世民
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妆。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这几首诗与后来沈宋定型的五律格式完全相同:
1,字数句数五言八句,
2,押平韵一韵到底,
3,全是律句,
4,句间联间平仄符合粘对规则,
5,中间两联对仗。
-----因为是四首,故绝非偶然。那么按照金筑子的“发现”论,是否应该说是唐代李世民最先发现了永明体中的律诗并模仿了呢?这岂不是推翻了金筑子的“沈佺期、宋之问,发现的”这种结论呢?
     在沈宋之前的唐初诗人中,还有不少这种合律诗,证明这绝不是因为“发现并模仿了”永明体中诗的结果,而是自然发展而来的。由于永明体讲究沈约等人的声律论,讲究廻忌平头等声病,并讲究“前有浮声后有切响”,所以逐渐产生了律句,并且大量使用了对偶句,到初唐除了句数和粘对自由外,大量的五言诗是律句并且对仗,在短诗中产生了少量符合后来五律格式的诗是必然的,但只有到沈宋时才主观故意较多采用这种律诗格式了,从此以后这种律诗成为诗作的主流。
    但如其后史实所表现的,律诗只是唐初新定型的体裁之一,与传统的古风歌行并无好坏之分。从唐迄今,律诗与古风以及别的体裁的诗词同样受到历代诗人的欢迎。金筑子说沈宋认为律诗这种格式最好云云是毫无根据的猜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73 小时
主题
97

1777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管理员

东邪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523
经验
340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7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23
12
发表于 2016-6-4 09:00 | 只看该作者
甜粽子派当权你还想吃包子……
联无平仄,非关珠玑与泥沙俱下
对任庄谐,有意诡怪和质朴同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73 小时
主题
97

1777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管理员

东邪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523
经验
340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7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23
13
发表于 2016-6-4 09:03 | 只看该作者
要是曹操来定诗律,唐朝那玩意只配叫乐府了
联无平仄,非关珠玑与泥沙俱下
对任庄谐,有意诡怪和质朴同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主题
178

1307

帖子

2

精华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74252
经验
429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6-1-30
14
发表于 2016-6-4 17:16 | 只看该作者
唐代律诗的定型是历史发展积累的产物,在沈宋之前有唐太宗时期瀛台十八学士,稍后有初唐四杰,王勃和杨炯的五言律诗已经很成熟,怎会是一夜之间出现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主题
146

779

帖子

3

精华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2351
经验
303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4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17: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6-4 17:55 编辑

金筑子说:旧唐书、新唐书都有记载:是沈宋将永明体“约句准篇”而为近体诗,并非发展了什么。-----------------是胡说。
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唐兴,学官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北宋宋祁《新唐书•宋之问传》:
“汉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
唐才子传》(元辛文房):沈佺期
“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佺期与宋之问,尤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 ”
张表臣(北宋末)《珊瑚钩诗话》“ 沈、宋而下,法律精切,谓之律”,
南宋严羽撰《沧浪诗话》, “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王世贞(清)《艺苑卮言》“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


格律诗的形成,从齐梁时代的诗变,倡导作诗避免“四声八病”的格律诗形态的“永明体”,到作为格律诗成熟和规范的 “沈宋体”,历时二百多年,先后出现了诸如永明体、徐(陵)庾(信)体、上官体(上官仪)、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沈宋体”(沈佺期、宋之问)等对律诗的成熟做出阶段性贡献的诗人与声律学家群体。

永明体诗人:沈约、谢朓、王融、范云、江淹、何逊(梁)、吴均、阴铿(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主题
146

779

帖子

3

精华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2351
经验
303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4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17:27 | 只看该作者
偶然中的必然(三驳金筑子的谬说)
      概率:把硬币丢个万把次,得到反面和正面的概率是相等的,你在扔硬币之前是猜不到硬币到底是正面或者反面,只能算概率。出现正面的概率是50%,这就是必然性。.
     金筑子说近体诗是沈佺期宋之问从永明体中“发现了”合律的五律,认为这种格式最好,于是以考官的名义提倡,于是产生了近体诗。那么我们看看沈宋之前的初唐诗人还有谁写过这种合格的五律诗?难道他们也都是模仿了永明体吗?
      金筑子说李世民4首五律(4%)是偶然,那么下列合格的五律是否全属偶然?即使在平仄粘对方面存在偶然性,但是否在概率上已经大大增加?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偶然性中存在着必然。
      到沈宋时将这种合格的五律形式固定下来,这就是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说五律和近体诗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得到的结果,决不是沈宋从永明体中发现的。
      在永明体中,五言诗已普遍,但律句、八句的诗都是偶然出现的。所以出现五言八句全是律句、而且平仄粘对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所以金筑子找到的合格五律只有4首。
       而到唐初形势大有不同。律句已经普遍存在,而且对仗句处处皆是。区别只在于句间是否相对,联间是否相粘,另外就是句数不定。所以这个时期出现合格五律的概率大大增加。
       等到沈宋约句准篇、加以整理创造之后,才出现了唐近体诗的标准格式。
       所以,唐近体诗的出现是永明体到初唐几百年发展产生的,也是和沈宋等初唐诗人努力分不开的,决不是如金筑子所说简单地从永明体中“选种育苗”式筛选的结果。金筑子所言完全是不顾几百年诗词发展历史的凭空想象。
附:沈宋之前部分诗人合格的五律诗例:
-------------------------------------------------------------------------
李世民(公元598年-------649年)
(4首)。
【益州城西张超亭观妓 】王绩 (约590~644)
落日明歌席,行云逐舞人。江南飞暮雨,梁上下轻尘。
冶服看疑画,妆台望似春。高车勿遽返,长袖欲相亲。

【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王绩
野人迷节候,端坐隔尘埃。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映岩千段发,临浦万株开。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寄杨公】李百药(565--648)
公子盛西京,光华早著名。分庭接游士,虚馆待时英。
高阁浮香出,长廊宝钏鸣。面花无隔笑,歌扇不障声。

【奉和仪鸾殿早秋应制】许敬宗(公元592年-公元672年)
睿想追嘉豫,临轩御早秋。斜晖丽粉壁,清吹肃朱楼。
高殿凝阴满,雕窗艳曲流。小臣参广宴,大造谅难酬。

【宣正殿芝草】李义府(614年-666年)
明王敦孝感,宝殿秀灵芝。色带朝阳净,光涵雨露滋。
且标宣德重,更引国恩施。圣祚今无限,微臣乐未移。

【初宵看婚】杨师道(?-647年)
洛城花烛动,戚里画新蛾。隐扇羞应惯,含情愁已多。
轻啼湿红粉,微睇转横波。更笑巫山曲,空传暮雨过。

【益州城西张超亭观妓】卢照邻 (634──685),
落日明歌席,行云逐舞人。江前飞暮雨,梁上下轻尘。
冶服看疑画,妆楼望似春。高车勿遽返,长袖欲相亲。

【春晚山庄率题二首】卢照邻
顾步三春晚,田园四望通。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
竹懒偏宜水,花狂不待风。唯馀诗酒意,当了一生中。

【文翁讲堂】卢照邻
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知

【陇头水】卢照邻
陇阪高无极,征人一望乡。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
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

【酬杨比部员外暮宿琴堂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卢照邻
闲拂檐尘看,鸣琴候月弹。桃源迷汉姓,松径有秦官。
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羡君栖隐处,遥望在云端。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上官昭容(公元664—公元710)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彩书怨】上官昭容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从军行】杨炯(650-692)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宋之问(约656 - 约712)
沈佺期(约656 - 约7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61 小时
主题
2

270

帖子

0

精华

5587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5298
经验
13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7-27
17
发表于 2016-6-5 16:57 | 只看该作者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6-3 15:20
由于今古韵书的不同,写诗用韵问题成了个复杂问题。一般说来凡要求用平水韵时要严格按平水韵表。在要求今 ...

谢谢针叶林先生!用古韵自然注意入声字。只是古韵在韵部分类上,容易让人纠结。东冬、阳江实际上古人也已通押,就是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部分韻字)“en\un\in交错出现,至今没有定论。如果是参赛,完全取决于评委的个人好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主题
146

779

帖子

3

精华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2351
经验
303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4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9:15 | 只看该作者
亚子 发表于 2016-6-4 09:03
要是曹操来定诗律,唐朝那玩意只配叫乐府了

没看懂何意。曹操那时的诗歌除了押韵(允许随时转韵),在每句字数(每句3字-8字不定,4字较多),每首句数等各方面都无任何规律可循,谈何制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主题
146

779

帖子

3

精华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2351
经验
303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4
19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9:26 | 只看该作者
亚子 发表于 2016-6-4 09:00
甜粽子派当权你还想吃包子……

这话有些道理。提倡何种文体和当权者的喜好有关。沈宋正是迎合了当朝士大夫阶层对格律诗的喜好而制定了诗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主题
146

779

帖子

3

精华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2351
经验
303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4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9:29 | 只看该作者
雨巷徘徊 发表于 2016-6-5 16:57
谢谢针叶林先生!用古韵自然注意入声字。只是古韵在韵部分类上,容易让人纠结。东冬、阳江实际上古人也已 ...

不用客气。现代参赛必须严格按事先公告的规定,否则必遭淘汰。而一般写作,用韵可以从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11 05:45 , Processed in 0.10848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