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779
在线时间570 小时
主题146
记录0
版主
经验3039 点
威望1 点
金钱5549 ¥
在线时间570 小时
主题146
版主
- UID
- 12351
- 经验
- 3039 点
- 威望
- 1 点
- 在线时间
- 57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8-4
|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9-14 19:06 编辑
诗词格律十讲 王力
1962年出版
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古人所谓“吟”,跟今天所谓朗诵差不多。因此,诗和声律就发生及其密切的关系。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声律,而所谓声律只有两件事:第一是韵,第二是平仄。其中尤以平仄的规则最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规则就没有诗词格律。现在先请大家读几首唐诗: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江南曲 李益
嫁得瞿唐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这是三首五言绝句。在这些诗里,逢双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一收音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韵的作用是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例如《登鹳雀楼》,“流”字读liú,“楼”读lóu,都是收音于ou的;《相思》,“枝”字读zhī,思字读sī,都是收音于i的。这就显得非常和谐了。
有时候,依照现代普通话的语音去读并不和谐,这是因为时代不同,语音有了发展。例如《江南曲》,“期”字读qí,“儿”字读ér,很不和谐,但是如果依照上海话的白话音来读“儿”字,就十分和谐了,因为上海白话“儿”字念ní,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唐代的古音。
至于讲到平仄规则,就必须先说明什么是平仄。古代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以外,共余三声都是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大约是比较长的音,而且是一个平调,不升也不降;其余三声大约是比较短的音,有升有降,因此形成了平仄的对立。诗人们利用这种对立来造成诗的节奏美。
上面所引的三首五言绝句是依照同一个平仄格式写成的。每首只有二十个字,其平仄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字外带圈表示可平可仄,字外带框的表示押韵,下同。)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普通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入声已经消失了,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平声好办,只要把阴平和阳平同等看就是了。入声归入上声、去声的也都好办,反正上、去两声也都是仄声。唯有归入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就非查字典不可(可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同音字典》)。大概平仄格式上标明仄声而普通话读平声的字,多半是古入声。这三首诗中的入声字是“白”、“日”、“入”、“欲”、“目”、“一”、“国”、“发”、“撷”、“物”、“得”、“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发”、“撷”、“得”,它们在普通话里都变了平声,而它们所在的位置是规定要用仄声字的。
这三首诗是严格依照平仄格式写成的。一般地说,每句的第一个字可以不拘平仄。试看第一句第一个字,“白”、“嫁”是仄,而“红”是平,第三句和第四句的第一个字,这里三首诗都是用了仄音,但是在其他唐诗中也有用平声的。唯独像“平平仄仄平”这样一个五言平仄句式(在这三首诗中是第三句),第一个字只能用平声,不能用仄声,否则叫做“犯孤平”。
这一讲所讲的是最基本的东西。讲的虽然是五言,但是可以类推到七言。讲的虽然是绝句,但是可以类推到律诗。讲的虽然是诗,但是可以类推到词。
第二讲 五言绝句
绝句都是四句。五言绝句可以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现在先谈律绝。律绝一般之用平声韵,而平仄格式则有四种。第一讲里所讲的平仄格式是第一种: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里有四种句式:第一种句式是平仄脚,第二种句式是仄平脚,第三种句式是仄仄脚,第四种句式是平平脚。这四种句式是所有变化的基础,四种五言绝句都是由这四种句式错综变化而成的。
第二种五言绝句只是把第一中的前半首和后半首对调了一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听筝 李端
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第三种五言绝句基本上和第一种相同,只因首句用韵,所以首句改为平平脚: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溪居 裴度
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飞不到,时有水禽啼。
第四种五言绝句基本上和第二种相同,只因首句用韵,所以首句改为仄平脚: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闺人赠远 王崖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在四种平韵五言律绝当中,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其次是第三种。其余两种都是少见的。去了平韵律绝之外,还有一些仄韵律绝。现在只举一个例子: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忆旧游 顾况
悠悠南国思,夜向江南泊。
楚客断肠时,月明枫子落。
律绝只有四种句式,即使是仄韵的五言律绝,也不超出这个范围。依照这四种句式写成的诗句叫做律句,凡不用或基本上不用律句的五言绝句可以称为“古绝”。古绝不拘平仄,在押韵方面即可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例如: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拜新月 李端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夜思》是平声韵,《拜新月》是仄声韵。“疑是”句“平仄仄仄平”,“细语”句“仄仄平仄平”,“北风”句“仄平平平仄”,都不是律句。
第三讲 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也是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七言律绝是以五言律绝为基础的。跟五言律绝一样,七言律绝共有四种平仄句式,这只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两个音:如果是仄起的五字句,就把它变成平起的七字句,如果是平起的五字句,就把它变成仄起的七字句。试看下面的比较表:
平仄脚:
五字句——□□(仄)仄平平仄
七字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脚:
五字句——□□平平仄仄平
七字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脚:
五字句——□□(平)平平仄仄
七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脚:
五字句——□□(仄)仄仄平平
七字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也有四种平仄格式,跟五言绝句是相一致的。不过,七言绝句以首句押韵为比较常见,所以次序应该改变一下。第一种七言绝句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二种七言绝句是把第一种的前半首和后半首对调,并且使首句仍然收平脚,第三句仍然收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第三种七言绝句是第一种的变相,只是把首句改为不押韵(这一种比较少见):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忆江柳 白居易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第四种七言绝句是第二种的变相,只是把首句改为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仄韵七绝颇为罕见,这里不举例了。
七言绝句每句的第一字都是不拘平仄的,第三个字在许多情况下也不拘平仄,因此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是,这个口诀是不全面的,在正常的情况下,第五个字不能不论;更重要的是仄平脚的句子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犯了孤平。凡是不合于这里所讲的都是变格,在第六讲里还要谈到。
第四讲 五言律诗和长律
我们在第二讲中讲了五言绝句,这里再讲五言律诗就非常好懂了。五言律诗共有八句,四十个字,比五言绝句(指律绝)的字数多一倍,可以说两首五言绝句合起来就是一首五言律诗。按发展情况说,应该说五言绝句是五言律诗的一半;但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说五言律诗是五言绝句的双倍也未尝不可。
跟五言绝句一样,五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第一种五言律诗等于第一种五言绝句的两首: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二种五言律诗等于第二种五言绝句的两首: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新春江次 白居易
浦干潮未应,堤湿冻初销。
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
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
莫怪珂声碎,春来五马骄。
第三种五言律诗等于第三种五言绝句加第一种五言绝句: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北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第四种五言律诗等于第四种五言绝句加第二种五言绝句(这一种比较少见):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律诗中间四句要用对仗。所谓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关于对仗,后面还要专题讨论。
长律是超过八句的律诗,有长到一百六十韵的。两句一押韵,一百六十韵就是一千六百个字。有一种试贴诗规定五言六韵(清代规定五言八韵),那是应科举时写的。例如:
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
长律的平仄很容易知道,因为它只是把五言绝句加起来。例如五言六韵的长律就等于三首五言绝句。除头两句和末两句以外,中间各句都是要用对仗的。长律一般只是五言诗,七言长律非常罕见的。
第五讲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就其平仄格式说,是七言绝句的扩展。七言律诗共有八句,五十六个字,比七言绝句的字数多一倍,正好把两首七绝合成一首七律。七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七律等于第一种七绝加第三种七绝: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二种七律等于第二种七绝加第四种七绝: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第三种七律等于第三种七绝的两首: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遣悲怀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第四种七律等于第四种七绝的两首: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七律跟五律一样,中间四句要用对仗;至于头两句和末两句,一般不用对仗。特别是末两句,像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样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把律诗、绝句的平仄规则总结一下。平仄有“对”的规则和“粘”的规则。单句称为出句,双句称为对句,出句和对句加起来叫一联。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二联称为颔联,第三联称为颈联,第四联称为尾联。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做对。下联出句的平仄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做粘。当然,在“粘”的时候,第五、七两字(在五言则是第三、五两字)的平仄不可能相同;在“对”的时候,如果首句入韵,首联出句和对句第五、七两字(在五言则是第三、五两字)也不可能相对。总之,我们可以拿每句的第二个字作为衡量对粘的标准。
知道了粘对的道理,要背诵口诀(平仄格式)就不难了。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首诗的平仄都可以按照粘对的规则背诵如流。即使是百韵长律,也不会背错一个字。
违反粘的规则叫做“失粘”(广义的“失粘”指的是不合平仄,这里用的是狭义);违反对的规则叫“失对”。唐人偶尔有不粘的律诗、绝句(如王维的《渭城曲》),但是不足为训,因为一般的律诗、绝句总是粘的。至于失对,则是更大的毛病,唐人虽也有个别失对的情况,那或者是模仿“齐梁体”(律诗未定型以前的诗体),或者是诗人一时的疏忽,后人是不能引为口实的。
第六讲 平仄的变格
上面说过,前人做律诗、绝句有个口诀时:“一三五不论。”这是就七言说的;如果是五言,那就应该时“一三不论”。其实仄平脚的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犯孤平。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按常规来说,也是要论的,但是在这些地方可以有变格,就是在本该用平声的地方也可以用仄声,在本该用仄声的地方也可以用平声。
例如: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时平平脚,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仍以用仄声唯一,否则末三字变成平平平,而三字尾连用三个平声是古风的特点(见第八讲),最好律诗、绝句不要用它。
现在讲到三种特别的句式。这三种句式是不合于前面五讲中所列的平仄格式的,然而它们时律诗、绝句所容许的。
(1)五言出句二、四字同平,七言出句四、六字同平。——依前面五讲的说法,仄仄脚的律诗,在五言是“(平)平平仄仄”,在七言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但是,这个格式有一个最常用的变格,就是:
五言:平平仄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是把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对调,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对调。对调以后,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再时不拘平仄的,而是必须用平声,例如:
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种句式多数被用在尾联的出句,即律诗的第七句,绝句的第三句。
(2)五言出句二、四字同仄,七言出句四、六字同仄。——依前面五讲的说法,平仄脚的律句,在五言是“(仄)仄平平仄”,在七言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这个格式也有一个变格,就是:
五言:(仄)仄平仄仄
七言:(平)平(仄)仄(平)仄仄
这里五言第二、四两字都用仄声(全句可以有四仄,甚至五仄),七言第四、六两字都用仄声。但是,有一个附带的条件,就是五言对句第三字,七言对句第五字必须用平声。例如: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讲到这里,我们知道“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不完全适用了。
(3)孤平拗救。——所谓孤平,指的是五字句的“仄平仄仄平”,七字句的“仄仄仄平仄仄平”。由于除了韵脚以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所以叫做孤平。凡不合平仄的句子叫做拗句。拗句和律句是反义词。孤平的句子也是拗句的一种。但是,拗句可以补救。补救的办法是:前面本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在后面适当的位置用上一个平声意味抵偿。所谓孤平拗救,是指仄平脚的句子五言第一字用仄,第三字用平;七言第三字用仄,第五字用平,即:
五言:仄平平仄平
七言:(仄)仄仄平平仄平
试看下面的例子:
夜泊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尽,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孤平拗救常常和二、四字同仄的出句(在七言则是四、六字同仄)同时并用,向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往来成古今”、陆游的“双鬓向人无再青”都是。这样,倒数第三字(如孟诗的“成”字,陆诗的“无”字)所用的平声非常吃重,它一方面用于孤平拗救,另一方面还被用来补偿出句所缺乏的平声。上文所讲第一种特殊句式,五言第三字用了仄声,第四字就必须补一个平声,而且第一字不能再用仄声,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应该白变格和例外区别开来。变格是律诗所容许的格式,甚至能用于试帖诗;例外则是偶然出现的,如杜甫的“昔闻洞庭水”,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有时候,诗人可以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完全不拘平仄,叫做“拗体”。但拗体是罕见的,这里不详细讨论了。
平仄的变格相当复杂,我们了解这个,主要为了欣赏古人的律诗、绝句。至于自己写诗,自然不一定要用变格。
第七讲 对仗
绝句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如果用对仗,一般用在首联。律诗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在唐人的律诗中偶然也有少到一联对仗的,那只是例外。至于对仗多到三联,则是相当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是如此。三联对仗,常常是首联、颔联和颈联。例如: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谷口书斋寄榻补阙 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罗径,昨与故人期。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仗首先要求句型的一致。例如杜诗首联“细草微风岸”,这是一个没有谓语的句子,必须找另一个没有谓语的句子(这里是“危樯独夜舟”)来对它。又如颈联“名岂文章著”,“著名”这个动宾结构被拆开放在一句的两头;对句是“官应老病休”,“休官”这个动宾结构也拆开放在一句的两头,才算对上了。又如钱诗颔联“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竹怜”不是真正的主谓结构,“山爱”也不是真正的主谓结构,实际上是“怜新雨后的竹,爱夕阳时的山”,这样它们的句型就一致了。
对仗要求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上文已经讲过了。此外还有三种特殊的对仗:第一是数目对,如“万里悲秋常坐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第二是颜色对,如“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第三是方位对,如“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名词还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等。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又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和“年”是时令对。
凡同一小类相对,词性一致,句型又一致,叫做工对(就是对得工整)。例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是工对。邻类相对也算工对,例如“一去柴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朔”(北方)对“黄”是方位对颜色;又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对“春”是天文对时令。两种事物常常并提的,也算工对,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对“鸟”是工对;“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人”对“马”是工对。有所谓借对,这里借用同音字为对,例如“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白”对“清”是借对,因为“清”与“青”同音。
凡五字句有四个字对得工整,也就算得工对。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虽然“阔”是形容词,“流”是动词,也算工对。又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虽然“时”与“别”不属于同一个小类,其余四字已经非常工整,也就不必再计较了。七字句有四、五个字对得工整,也就算得工对。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边”是名词,“尽”是动词,似乎不对,但是“无”对“不”被认为工整,而“无”字后面必须跟名词,“不”字后面必须跟动词或形容词,只能做到这样了。
有一种对仗是句中自对而后两句相对。这样的对仗就只要求句中自对的工整,不再要求两句相对的工整,只要词类相对就行了。例如“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风”对“尘”、“涕”对“泪”已经很工整,“风尘”对“涕泪”就可以从宽了。又如“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迟”与“暮”相对,“涓”与“埃”相对,两句相对就可以从宽了。
过分追求对仗的工整会束缚思想。杰出的诗人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般说来,晚唐的对仗比盛唐的对仗工整,但是晚唐的诗不及盛唐的诗的意境高超。可见片面地追求对仗的工整是不能达到写好诗的目的的。
第八讲 古风
本系列许久未更新了,有些懈怠,今日继续。
古风又称古体诗,它是跟律诗又称今体诗(或近体诗) 对立的。古风的主要特点是:
(1)不但可以用平韵,而且可以用仄韵,又可以换韵;(2)用韵较宽,不受韵书的限制;(3)不拘平仄;(4)不拘对仗;(5)不拘字数。
试看下面两个例子: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应当注意,古风的字数可能与律诗的字数适相符合,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是律诗。如杜甫的《望岳》 虽然恰巧用了四十个字,但它用的是仄韵,而且不拘平仄,所以不是律诗。
自从有了律诗以后,诗人们写古风的时候,尽可能少的用律句,多用拗句,以求格调高古。拗句的平仄特点,主要是:五言二、四字同声,七言二、四字或四、六字同声。在上面所举的两首古风中,“花间” 句、“举杯”句、“月既”句、“行乐”句、“我歌”句、“醒时”句、“相期”句、“岱宗”句、“齐鲁”句、“阴阳”句、“荡胸”句,都是二、四字同声的。
如果从三字尾看,拗句有这样四种三字尾:(1)仄平仄;(2)仄仄仄;(3)平仄平;(4)平平平。
在上面所举的两首古风中, “花间” 句、“暂伴”句、“我舞”句、“醉后”句、“相期”句、“阴阳”句、“决眦”句、“会当”句、“一览”句,都是仄平仄收尾的;“月既”句是仄仄仄收尾的;“影徒”句、“行乐”句都是平仄平收尾的;“独酌”句、“对影”句、“醒时”句、“永结”句、“岱宗”句、“荡胸”句,都是平平平收尾的。这样,只剩下“造化”句是律句,诗人着意避免律句是很明显的。
也有相反的情况,那就是所谓“入律的古风”。这样古风基本上用的是律句,而且在许多地方粘对合乎律诗的规定。例如: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就上面这一首古风来看,可以说全首都是律句;期中有一大半是正常的律句,一小半是变格的律句。入律的古风在押韵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四句一换韵(有时六句一换韵),而且是平韵和仄韵交替。这样就像许多首平韵七绝和仄韵七绝交织起来的长诗。白居易的《长恨歌》 和《琵琶行》也可以算是入律的古风,不过不像这一首全用律句罢了。
古风分为五言古诗(简称五古) 和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上面所举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望岳》就是五古,王维的《桃源行》就是七古。此外还有一种杂言,又称长短句。杂言诗往往以七字句为主,夹杂着三字句、五字句,有时还夹杂这四字句、六字句以至十字句。下面是杂言诗的一个例子: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只归七言古诗
第九讲 词牌和词谱
词牌是词调的名称。所谓词调,包括词的字数、韵数以及平仄格式。凡举一首词为例,注明字数、押韵的地方,以及某字可平可仄等等,叫做词谱。
词也是长短句,但是它跟古风杂言诗的长短句不同,因为词的字数是固定的,韵数是固定的,平仄也是固定的。词人们依照词谱来写词,叫做“填词” 。
词牌有《菩萨蛮》 、《忆秦娥》、《忆江南》、《虞美人》、《浣溪沙》、《浪淘沙》、《清平乐》、《如梦令》、《蝶恋花》、《渔家傲》、《西江月》、《风入松》、《鹧鸪天》、《满江红》、《念奴娇》、《水调歌头》、《沁园春》、《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等。词牌可以等于题目,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但是,一般地说,词牌并不是词的题目。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只注到词牌的下面。每一个词牌有一个词谱;也有多到几个词谱的,叫做“又一体”(但其中只有一种是常见的)。
现在试举《忆江南》 为例:
忆江南(又名望江南) 廿七字
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词有单调,有双调。单调不分段,《忆江南》就是单调的例子。双调分为两段,前段叫做前阙,后段叫做后阙。前后阙的字数、韵数、平仄格式往往是一致的,这就好像一个歌谱配上两首歌词。试举《浪淘沙》 和《蝶恋花》为例:
浪淘沙 五十四字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号表示重复一次,下同。)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 六十字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架上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更常见的情况是:或者是前后阙的字数不完全相同 ,或者是平仄格式稍有变化,但是基本上还是一致的。试举《菩萨蛮》为例:
菩萨蛮 四十四字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这个词谱共用四个韵,并且是仄声韵和平声的交替。前后阙末句不能犯孤平。)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竚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是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又试举《忆秦娥》 、《浣溪沙》等为例:
忆秦娥 四十六字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前后阙第三句叠三字。(录者注:就是重复上一句最后三个字啦。))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范成大
楼阴缺,阑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浣溪沙 四十二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后阕首二句一般都用对仗。)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满江红 九十三字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此调一般用入声韵。)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照词谱应在“破”字后面略有停顿。)
满江红(金陵怀古) 萨都拉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念奴娇(百字令) 一百字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或者是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或者是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阳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念奴娇(石头城) 萨都拉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为篇幅所限,不能把所有的词谱都写下来。清人万树编的《词律》 和清人徐本立编的《词律拾遗》共收八百多个调,清人舒梦兰编的《白香词谱》共收一百个调,我的《汉语诗律学》共收二百零六个调,《诗词格律》共收五十个调,都可以参考。
第十讲 词韵和平仄
词韵和诗韵没有很大的分别,只是词韵比律诗的韵宽些。再说,由于词比诗更加接近口语,所以宋代词人不再拘泥唐人的韵部,而只凭当代的语音来押韵。试看下面的例子: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里“异”、“意”、“起”、“里”、“闭”、“里”、“计”、“地”、“寐”、“泪”押韵。但是,如果依照唐韵,“异”、“意”、“起”、“里”、“里”、“地”、“寐”、“泪”是一类,“闭”、“计”是一类,这两类是不能互相押韵的。
上声字和去声字,在唐诗里很少互相押韵,到了宋词里就变为经常通押了。 如上文所举晏殊《蝶恋花》的“树”、“去”、“絮”、“处”是去声字,而“缕”、“柱”、“语”是上声字;苏轼《蝶恋花》的“小”、“绕”、“少”、“草”、“道”、“消”、“恼”是上声字,而“笑”是去声字;辛弃疾《菩萨蛮》的“水”是上声字,而“泪”是去声字;范仲淹《渔家傲》的“异”、“意”、“闭”、“计”、“地”、“寐”、“泪”是去声字,而“起”、“里”、“里”是上声字(就现代普通话说,“柱”、“道”又变了去声)。至于入声韵,则仍旧是独立的。
现在讲到词句的平仄,请先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摊破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如梦令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春晚,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律句是词的基础,不但五字句和七字句绝大多数是律句,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九字句也都是由律句变来的 。现在仔细分析如下:
二字句,等于律句的平仄脚,如“依旧” ;又等于律句的平平脚,如“休休”。
三字句,等于律句的三字尾。(1)平平仄,如“江南好”、“新来瘦”、“凝眸处”;(2)平仄仄,如“梳洗罢”、“多少恨”、“千嶂里”、“人不寐;(3)仄仄平,如“汴水流”、“泗水流”;(4)仄平平,如“不堪看”、“倚阑干”。
四字句,等于七言律句的上四字。(1)(平)平(仄)仄,如“春归何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被翻红浪”、“非干病酒”;(2)(仄)仄平平(注意,第三字一般不用仄声),如“香冷金猊”、“日上帘钩”、“不是悲秋”、“烟锁秦楼”。
五字句,等于五言律句。(1)仄仄平平仄,如“往事知多少”;(2)(平)平平仄仄,如“玉阶空竚立” 、“青山遮不住”;(3)仄仄仄平平,如“昨夜梦魂中”;(4)平平仄仄平,如“吴山点点愁”。注意:有一种五字句实际上是一字逗加四字句,即仄——(平)平(仄)仄,如“任——宝奁尘满”、“念——武陵人远”。
六字句,等于七言律句的上六字。(1)(仄)仄(平)平(仄)仄,如“唤取归来同住”、“百啭无人能解”、“银汉迢迢暗度”、“忍顾鹊桥归路”、“燕尾点波绿皱”、“吹彻小梅春透”、“人与绿杨俱瘦”、“惟有楼前流水”;(2)平平仄仄平平(注意:第五字一般不用仄声),如“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因风飞过蔷薇”。
七字句,等于七言律句。(1) (平)平(仄)仄平平仄(注意:第五字一般只用平声),如“平林漠漠烟如织”;(2)(仄)仄(平)平平仄仄,如“塞外秋来风景异”;(3)(平)平(仄)仄仄平平,如“ 菡萏香销翠叶残”。注意:有一种七字句实际上是三字逗加四字句。(1)仄(仄)仄——平平(仄)仄,如“便胜却——人间无数”、“又岂在——朝朝暮暮”;(2)平(仄)仄——(仄)仄平平,如“多少事——欲说还休”、“应念我——终日凝眸”。
九字句,等于二字逗加七言律句,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有等于四字逗加五言律句的。
词中还有一些拗句。有的是律句的变格,如“还与韶光共憔悴”((仄)仄平平仄平仄)、“有人楼上愁”(仄平平仄平);有的是不拘平仄,如“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添”字没有用仄声)。
词中也有一些特定的平仄格式,如《忆秦娥》前后阙末句必须是“仄平平仄”,而不能用“平平仄仄”。这些都是要从词谱中仔细体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