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 作者:紫燕双飞 樱花刚谢幕,燕子又登台。雨过瑰香散,风弹柳韵来。 峰奇招雅客,林静隐贤才。信步芳郊处,绵绒不用裁。 打分:6.5 考官评语:语言甚好,个别句子可再斟酌。如“林静则无风”,古人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上句言风,林何以静? 壶言: 有风就不能林静?“庭虚麦雨润,林静蕙风薰”(唐 李峤)、“日落见林静,风行知谷虚”(唐 李德裕)、“风雨幽林静,云烟古寺深”(宋 梅尧臣)、“月落千林静,风生万玉寒”(明 袁宗道)。风和静,并不相悖,在诗人的笔下,“风生林愈静”。不仅如此,“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别说是风,就是蝉噪鸟鸣,照样能体会山林的幽静。
五律·暮春 作者:心雨飞扬 春序随风远,杨花别谢桥。浮年归逝水,落景隐遐霄。 暗叹颜华失,嗟惊鬓面憔。何须追过往,逐浪踏江潮。 打分:5.6 评语:扣题不稳,“春序”焉能随风?隋炀帝《与禅阁寺僧书》云:“春序将谢,道体如何?”“落景”为“落影”之谓乎?“颜华”属生造。 壶言: “春序”就是春季或者是春光(春天的景致)的意思。“春序随风远”,春季随着春风一起,渐渐地远去,这样的表达应该没什么问题吧?近人有“三月春光看又老,半随烟雨半随风”,主席词“风雨送春归”。 “落景”为“落影”之谓乎?这回对了,落景,就是落影。影与景,古语互通。 “颜华”属生造。这回又错了。“颜华”作为词组,《汉典》有收录,不仅不是生造,而且是诗中熟语:“十年学读书,颜华尚美好”(南北朝 江淹)、“昨来偶滂沱,万物皆颜华”(明 李梦阳)、“颜华嗟久别,消息喜相闻”(明 韩雍)、“便娟侔朝日,颜华倏忽露”(清 许传霈)。《汉典》云:“颜华,谓容貌有光采”。 对诗句要作出“生造词”的指摘,尤须谨慎小心,勤查深思,方能准确。
暮春 作者:阵风吹过小号 隐约苍山天际雄,一行白鹭舞云中。河边柳絮纷飞尽,水面荷花初绽红。 忽见轻舟犁翠浪,犹闻渔唱醉清风。倚栏浅酌苏城景,欲效青莲叹墨穷。 打分:5.4 考官评语:韵多凑泊,扣题不准。“水面荷花初绽红”,初夏之景。“忽见轻舟犁翠浪,犹闻渔唱醉清风”,非春独有。语病亦多,结一句,“景”岂可酌邪? 壶言: 这个“韵多凑泊”下得有点武断,哪个韵字是凑的?感觉每个韵字均表意明晰、组词顺畅。找些与阵风吹过原作中韵句差不多的古人的诗句看看: 首韵“天际雄”,文天祥“黄河天下雄”; 二韵“舞云中”,元代贡奎“素袖舞云中”; 三韵“初绽红”,清代费辰“小桃初绽浅深红”; 四韵“醉清风”,李白“丝管醉春风”; 五韵“叹墨穷”,清代陈肇兴“论到钱神笔墨穷”。 如此看来,作者的这些韵字,还是比较流畅自然的。 至于“景”是否可酌的问题, 宋 陆游 《山行》:“山光秀可餐”。既然可餐,当然可酌。本来,这就是夸张,有何不可?考官的“岂可酌邪”未免缺些想象。 还有所谓该诗因为写到了荷花,所以考官认为是“初夏指景”,这个是品读方法的问题。本来,江南四月,日暖风熏,暮春未过荷花便可新开。明代尹台诗曰:“四月过新雨,西湖罗绮春。荷花娇绿水,妒杀采莲人”。而阵风吹过的原作首句就已交代所写地点是苍山(隐约苍山天际雄),苍山,可以泛指苍翠的高山,也可指云南苍山。苍山洱海,地处滇南,更在江南之南,四季气候温暖如春,四月荷花绽放,本属正常。不管苍山是泛指还是专指,四月见荷花在长江以南地区是常见的景色,无需疑虑。
暮春 作者:习静 偷得一时闲,孤身入碧山。柳阴侵素影,桃面逼红颜。 蜂蝶寻香至,燕莺结伴还。浮生皆碌碌,暂以绝尘寰。 打分:5.5 评语:炼字不稳,“红颜”多指少女,“逼”字过甚。“暂以”莫如“且暂”。 壶言: “ 逼”,本义就是“靠近”的意思,“逼迫、追赶”倒是由本义引申而来,不可只知其二,不知其一。“桃面逼红颜”,桃花靠近美女的意思,何谓“过甚”?古诗中这样的用法比比皆是。 “ 暂以”,也是个熟词,有“暂且将。。。”的意思。原诗“暂以绝尘寰”,意思是,“暂且以这眼前的美景将自己陶醉,忘却尘世的喧扰”。而“且暂”仅仅只是“暂时、姑且”的意思,不如原词内涵丰富。明代林熙春“暂以琴书寄兴游”、明代王世贞“暂以碧云色,微笼春月圆”、何吾驺:“暂以论心隔,凄然去路遥”。“暂以”二字,不改也罢。
暮春 作者:满园香茶行 东风斜岸柳,絮乱一春池。飞鸟穿帘幕,行云入画思。 花残今已惯,岁序本相齐。静待蛙声处,清荷淡淡诗。 打分:5.6 考官评语:“思”字凑,结构不自然。 壶言: “画思”没问题,并非凑韵凑词,《汉典》:“画思,绘画的思路”。宋吴锡畴“画思平林外,诗情步屧边”、宋杨公远“画思方知老后宜”“画思诗情虽我有”、宋陈俞“如君画思几通神”。 但这个“思”字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其解为“思路、思绪”并作名词时,绝大多数情况下,在古音中是仄声,只有作动词时才是平声。比如,就是这个“画思”,显然是名词,应该是仄声。所以严格而论,“画思”是落韵了。上面所引几句古诗,用平仄关系分析,“思”字皆作仄声,否则就出律。
暮春 作者:赤脚郎中 正是山乡四月天,驰眸万类各欣然。云林散曙开清旷,鱼浦催篙荡碧涟。 负耒人勤瓜叶茂,采茶妹乐雪芽鲜。更看白鹭轻舒羽,袅袅飞过冬水田。 打分:5.5 评语:语言过白,结构不自然。“驰眸”何如“凝眸”? 壶言: 个别词语确实白了点,但总体上古意不淡。 “凝眸”,定着眼睛看;“驰眸”,生涩。按句意,看的是“万类”,用“凝眸”定着眼睛显然是看不过来的,作者也许是想到了这一点,所以,选了个能表达前后左右来回看的“驰”字,想法不错但有点造词的嫌疑,“纵眸”似乎可选。帝师郑孝胥“陇上清晨得纵眸”、宋朱淑真“纵眸愈觉心宽大”、明代黎景义“纵眸郊外兴何赊”。
暮春 作者:秋凉 暮春三月乍还寒,千叶迎枝映叠峦。洼畔蛙声时彼落,溪中蜉影骤遑安。 翠微深处藏奇鸟,荒僻危崖有绝兰。汲绠奔劳终寂灭,逍遥垧野且修禅。 打分:4.5 考官评语:“禅”字用韵错误,用词多不稳,欠斟酌。 壶言: 同意考官点评。禅,一先韵,其余为十四寒,禅字落韵。 颔联起句“时彼落”,把“此起彼落”吃了一半,表意就不完整了,既然缩写,用“此起彼伏”的“起伏”,”洼畔蛙声时起伏“,不是更流畅完整吗?对句的“骤遑安”问题更大,遑安,安闲、安逸;骤,突然、屡次。搭在一起,不可解,水中的蚍蜉“突然安闲”或是“屡次安逸”?
暮春 作者:洞庭碧螺春 恹恹风拂岸,无力皱春池。霁雨收天幕,叠烟堆柳枝。 初生蛩唱短,渐暖日隤迟。尚小露荷角,不开因待谁。 打分:5.6 考官评语:扣题不准。“恹恹”多为气息与精神之谓,是则微弱。何能拂岸?用词不准。“蛩唱”为秋景,与题不符。 壶言: 指“蛩唱为秋景”,是知其一不知其二。蛩,其一是指蟋蟀,所以象征秋天。其二是指蝗虫,俗称蚱蜢,翅膀摩擦会发出声响。春夏之交蝗虫开始繁殖,诗曰“初生蛩唱短”,正是暮春风景,没什么问题,很准确(明 郭登诗“花间蛩语春风暖,树上蛙鸣夜雨晴”)。只是,知道“蛩”也可以指蝗虫的人,恐怕不多,建议诗后加注,以免误导。 “细雨微风拂面寒”(宋 张商英)、“微风拂径花”(清 缪公恩),微风拂得面、拂得花,拂不得岸?
暮春 作者:野蔷薇 休言春事了,水陌百花妍。布谷频催种,耕夫正举鞭。 娇妻桑满篓,葚果鸟垂涎。满目生香处,良人画里边。 打分:5.0 考官评语:“满”字重复。暮春花多凋谢,“水陌百花妍”岂非失实乎?另,“耕夫”“举鞭”若何,前面催种,后面耕夫催牛,皆言一事,恐有合掌之嫌?中两联多写景,却无变化,结构不自然。结一句“良人”者,妻谓父也。“耕夫”“娇妻”“良人”,一首诗中,景物繁芜,乱而无谓。 壶言: “良人”是“妻谓父”?显然打错字了,应该是“妻谓夫”。 但是,“良人”在古语中含义有很多种,1、贤者;2、妻谓夫;3、美人;4、平民;5、身家清白之人;6、春秋时期的乡官;7、汉代嫔妃称谓。(《汉典》)。此诗中第五句有“娇妻”,不可能是作者自称,应该是此诗的主人公对自己老婆的称呼,那么尾句的“良人”就不可能指丈夫(丈夫不可能自己称自己“丈夫”),那么,到底是谁呢?用排除法,要从1、3、4、5中选择,但可惜诗中找不到解读密码,谁都可以,可见“乱而无谓”所评属实。不过,按常理,我倒是更偏向于“美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尽管妻子就在跟前,看风景时顺便欣赏美女,也是一件惬意之事。 暮春山行 作者:适志轩主人 绿阶承晚步,狭径镀余晖。日落云霞绮,天低白鹭飞。 松喧僧寂静,水绕舍依稀。迟暮归樵问,行深因采薇。 打分:5.8 考官评语:扣题不稳。“松喧僧寂静,水绕舍依稀。”四季均有,独暮春乎? 壶言:先慢说“扣题不稳”,尾句“行深因采薇”,反复咀嚼之下,倒是觉得点出了暮春的主题。薇菜,可食用的野菜,生于山野,4、5月间采摘,这不就是暗扣“暮春”吗? 不过,“采薇”二字作为相对比较固定的典故用词,一般是指伯夷叔齐首阳山采薇而不食周粟的故事,寓意是归隐。有时也指《诗经 小雅 鹿鸣之什》(首句为“采薇采薇”),寓意为离乡思归。若诗中有“采薇”一词,大多会往这两个典故上去靠,很少会想到是真实的采野菜的行为。所以。读写“采薇”二字应当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