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号卷(第一部分)
赏析:
1.朱熹:漳州开元寺书舍联: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归来;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此联作者朱熹,是宋时儒教理学宗师。墨家,自战国初期开始,与儒家并称“显学”,在
先秦的诸子百家中,是孔子的第一个挑战者,在墨子晚年和身后,墨家逐渐成为了最有影
响的学说,与儒家分庭抗礼,并大有凌驾其上之势,这个形式,一直延续到汉董仲舒时代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墨家,独尊儒术”,许多墨生,纷纷改墨从儒,孟子
曾言:“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逃墨归儒”,说的就是这回事情。五百年,是
指,自开元寺创建以来,一直佛、儒相争,作为儒家理学宗师的朱熹,希望佛的影响能象
汉朝时期的墨家一样,儒家能成为思想文化的大一统。而芝山,是天宝山的余脉,对联的
意思是,原先的佛家寺院所在地,现在也开设了用以弘扬儒家为主的书院,儒家思想也在
芝山占有一席之地了。而且书院“跨开元之顶上”,站得高看得远,甚至可以看见书院对
面的青峰峻拔高耸,有如“飞来峰”。联语大气稳重,意气风发。
2。何淡如:珠江即景联: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作者何淡如,广东人氏,他喜用广州话写谐对(或称怪联),数量甚多,故有“怪联圣手
”、“广东方言联语之祖”、“通俗文人”、“广东谐趣通俗文学家”、“幽默大师”等
美誉,几乎是广东人家喻户晓的人物。此联是何淡如于朋友游时即兴之作,以比喻的手法
,使对联生动而形象,上联为何朋友作,下联为何应对,而下联之气势胜于上联。据说,
何淡如与一要好的学友同游珠江,学友见江上船来舟往,十分壮观,便即景为题,出此上
联。以“锦绣”指江中波纹。何淡如对以“羊城”句,妙在“羊城”对“珠江”,用的是
借对中的借音法。将“珠”字借音“猪”,与“羊”相对。“倒写天上文章”极有气势。
3。李渔:绍兴越王亭联: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此联是前清学者李渔之做,李渔向道,内心流淌的是道家的血液,此联深蕴道家亲近自然
的思想,远离红尘,与世无争,与自然亲,热闹繁华,不过是红尘虚像,而争流万壑、竞
秀千峰,这些自然的东西,才是内心世界的归宿,若耶溪,是西子当年泛舟之地、山阴道
,在会稽城西南郊外,二地风景优美,是清时众多达官贵族、乃至平民百姓游玩胜地,相
当于唐时长安乐游原的地位,世人追逐的流俗,趋炎附势,而缺乏一颗宁静的心灵去发现
繁华后的好处,俗人追逐的流俗,正是道者所避开的,亲近自然才是本色,自然藏大道。
以意节为音步单位安排联律之我见
对于对联的起源,众说纷坛,尚无定论,较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是:先有了先秦时期的桃符
,而后从桃符演变成春联,并与同步发展的文体。一直以来,不少人认为,对联脱胎于律诗
,是律诗的附属品,一些人甚至据此把对联的格律分为律诗格联、非律诗格联。在对对联
格律的批评中,也借鉴品评格律诗的方法和术语,如:失替、孤平、三仄尾。然而,自前
清以来,对联以其表现手法多样、内容丰富、善于借鉴各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使对联得
到长足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发展自至现代,更是得到空前繁荣,至此
,一种迫切需要符合对联特性的联理体系显得十分必要,而格律,便是其中的一种。什么
样的格律,才是真正的对联格律?无数的联家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现行有马蹄韵、平仄竿
、龙凤格、朱氏规则等等的对联格律,其中以马蹄韵、平仄竿的影响较大一些。然而,在
实际运用中,这些规则,是不是就完全符合对联需要,可以完全涵盖不同类型的对联形式
呢?毕竟马蹄韵等等也和律诗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律诗格的翻版,运用
中,还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作为对联新人,没有方家们对联理那么深厚的钻研和功底
,仅仅在自己对联实践中,参考其他联友和个别联家提出的各种建议,笔者以为,用意节
为音步,安排对联格律,比较符合对联之字数相同、词性相对、词组相配、节奏相谐、结
构相类、平仄替对的特点。也是对联手法,不同于律诗的特殊要求所在,所谓意节,即,
以能传情达意之词,作为一个基本单位,而不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两两交替的
“字”为单位来考核格律,同时,在把格律放在首先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变格,对领字、
单句内某字反复重用、虚字、不可分割替代的专有名词等,以特殊格视之。(提出了新论点)
我们来分析一下几个范例(以/划分意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