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论] 格律詩平仄結構之「論」與「不論」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56 小时
主题
18

18

帖子

0

精华

947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83626
经验
189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20-2-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0-23 2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顏志明 于 2020-10-26 15:55 编辑

    格律詩平仄結構之「論」與「不論」
                        陳錫波
      

        關於格律詩的平仄結構,明朝釋真空有一歌訣,叫做「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流傳已久,影響頗大,但此歌訣失之粗疏,對初學詩者有誤導之嫌。本文試為其補正,加兩句而為「一三五不論,兩處必須論;二四六分明,兩處可不明」,希望可較全面概括格律詩平仄結構的格式。

**********************************

        唐朝成型的近體詩,或稱格律詩,必須講究格式與聲律。格式是每首八句,每句字數相同,或五字或七字,兩句為一聯,分別稱之為首聯、頷聯、頸聯和結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對偶。聲律是聲韻和聲調的講究:聲韻是,詩中第二、四、六、八句最後一字必須押韻,第一句則可押可不押,常見五言詩多不押,七言詩多押;聲調是,將漢語語音聲調平、上、去、入四聲,以平為平,上、去、入為仄,平平、仄仄為一音步,本句平仄相間,上下句平仄相對(相反),聯與聯間平仄相黏(相同) 。

        依照本句平仄相間的規矩,為了押韻,尾三字平仄略作調整,句的格式有四種排列,如下列(1)、(2)、(3)、(4)所示;又根據上下句平仄相對的規矩,聯的平仄格式有四種組合(五言前面加兩字即為七言):

     (一)
      平平/仄仄平平仄(1)
      仄仄/平平仄仄平(3 )
         
     (二)
     仄仄/平平平仄仄(2 )
     平平/仄仄仄平平(4)

     (三)
      平平/仄仄仄平平(4)
      仄仄/平平仄仄平(3)

      (四)
       仄仄/平平仄仄平(3)
       平平/仄仄仄平平(4)

       依照聯與聯之間平仄相黏的規矩,由此四聯即可組成下面甲、乙、丙、丁四種律詩基本結構:

               甲
    (一)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乙
      (二)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
    (三)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丁
    (四)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很明顯,丙、丁的結構,分別只是甲、乙兩種結構第一句尾三字由平平仄變為仄平平、平仄仄變為仄仄平而已,其他三聯平仄完全一樣。

       每句皆以平平、仄仄兩音為一節所組成,每節的第二字是音步節點,平仄必須嚴格;第一字非節點,平仄可以寬鬆。尾三字的平仄雖為押韻而略作調整,但中間一字是原節點,沒有變,二、四、六字的平仄不是平、仄、平,就是仄、平、仄。(五言二、四字兩字分別是平、仄或仄、平)。

       明朝釋真空《篇韻貫珠集》第八節「類聚雜法歌訣」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意思是,以七言律詩而論,句中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必計較;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須分明(五言詩就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了)。歌訣流傳已久,影響頗大,王力先生在《漢語詩律學》中說:「這兩句口訣不知是誰造出來的(《切韻指南》後面載有這個口訣)。其實這只是很浮淺的觀察,和事實不相符。事實上,一三五不一定可以不論,二四六不一定要分明。因此,這口訣在表面上雖給予人們一種簡單明快的感覺,實際上卻極容易引起初學做詩的人的誤解。」
           為免誤解,必須加以修正,本文試為其補充兩句,希望可以完善:

     一三五不論,兩處必須論;
     二四六分明,兩處可不明。
      
       哪兩處必須論呢?

       第一處是,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中,七言第五字,五言第三字那個仄聲不可改,否則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就是三平調,或叫三平尾,律詩應避之。

       第二處是,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七言第三字、五言第一字這個平聲不能不論而改為仄聲,如改為「仄仄/仄平仄仄平」 ,句中除了韻腳一個平聲,七言就剩下第四字、五言就剩下第二字孤零零一個平聲了,這就是犯孤平,犯孤平是格律詩的大忌。如果有必要改,就必須同時將原來七言第五字、五言第三字的仄聲改為平聲,以作補救,變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又哪兩處可不明呢?

        第一,「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中,上句七言第五、六兩字,五言第三、四兩字的平仄可以對調,變成「仄仄/平平仄平仄」,這是拗而本句自救。

       第二,「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上句七言第六字、五言第四字,可變仄而成「平平/仄仄平仄仄」,甚至七言第五字、五言第三字也可以同變為仄聲,成為「平平/仄仄仄仄仄」,但不管變一字,還是變兩字,必須將下句七言第五字、五言第三字的仄聲改為平聲以救之,「仄仄/平平平仄平」,這是拗而對句相救。
         
         那麼,為什麼不能三平調、犯孤平?又為什麼可以本句自救、對句相救?何文匯教授在中國文化院、香港浸會大學主辦的「第三屆中華國學論壇」上作題為「一個政府舉辦的律詩比賽」的演講(見《國學新視野》2016年12月冬季號,頁62-65),說到香港律詩比賽對格律的要求時,說得很清楚:
  
       比賽對格律的要求,主要參考唐代省試律詩的格律。……我們要知道唐律詩的格式,省試詩是最有參考價值的,因為省試律詩的格式比一般酬唱抒懷律詩的格式更為嚴格。

       何教授說:
       對句末不可用「三平」。就是下句的「仄仄仄平平」不可寫成「仄仄平平平」或「平仄平平平」。現存的不屬於古律、拗律的省試律詩是沒有「三平」的。……清代詩格甚至列「下三平」為近體詩的禁忌。

       何教授又說:
      不可犯「孤平」。「孤平」指的是「仄平仄仄平」。現存唐代的試律沒有「仄平仄仄平」句型。清代乾隆年間李汝襄的《廣聲調譜》以「仄平仄仄平」為「孤平式」。他說:「『孤平』為近體之大忌,以其不葉也。」

       至於「兩處可不明」,何教授說:
      五律拗句可用「平平仄平仄」。唐人的近體詩常見「平平仄平仄」的句型,「平平仄平仄」可以視為「平平平仄仄」的拗句,後世叫「單拗」,《廣聲調譜》叫「用互換法式」。現存唐代的試律,也有很多「平平仄平仄」的詩句。

         何教授續說:
         除了「平平仄平仄」,五律拗句也可以用「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的句型。就是說底線是把「仄仄平平仄」變成「仄仄仄仄仄」,然後在下句的第三個字用一個平聲提起,也可以視為「一拗一救」,所以《廣聲調譜》稱之為「用救法式」。現存省試律詩,如果上句二、四都用「仄」的話,一般會在下句的第三個字用平聲補救。

           為什麼「省試律詩的格式比一般酬唱抒懷律詩的格式更為嚴格」,「省試詩是最有參考價值的」呢?

         學界普遍認為,格律詩發源於南齊永明時期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基本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但可惜,至今還沒有發現唐朝當初「基本定型」和後來「成熟」的格律的歷史資料。至晚唐及宋,有許多「詩話」出現,明清尤盛,這些「詩話」對後人欣賞唐詩、瞭解詩律頗有參考作用,但正如朱光潛先生在其《詩論》1942年「抗戰版序」所言:「詩話大半是偶感隨筆,信手拈來,片言中肯,簡練親切,是其所長;但是它的短處在零亂瑣碎,不成系統,有時偏重主觀,有時過信傳統,缺乏科學的精神和方法。」

       現在多數人遵從、比較系統、比較權威的格律,是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王先生在其序言中說,「全書的內容是這樣的:從一般常識到比較高深的知識;從前人研究的成果到作者自己的一些心得。」王先生是參考宋、明、清學者的研究,從《全唐詩》格律詩中總結出其「共性」。《漢語詩律學》對上述格律的兩種避忌和兩種拗救之法都有清楚說明。但是,當唐人的詩句中可以找出不少三平調和孤平的例子時,就可能令人質疑「避忌」之說。事實是,《全唐詩》中的律詩,基本是詩人狀物寄意、酬唱抒懷之作,偶然有其隨意性,故不能首首皆符「共性」,有時「詩仙」、「詩聖」、 「詩佛」也不免,如李白的「霈然德澤開」、杜甫的「夜深露氣清」、王維的「老來懶賦詩」都是孤平「仄平仄仄平」;又如杜甫的那首《白帝》,「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傾盆。高江急峽雷霆鬪,古木蒼藤日月昏。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全詩頷聯、頸聯、結聯是標準的七言律句,但偏偏首聯卻是「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本句平仄既不相間,上下句平仄又不相對,與頷聯也不相黏。

        香港律詩「比賽對格律的要求,主要參考唐代省試律詩的格律」,而「省試律詩的格律」應該是更符合當時欽定的標準,因為省試是尚書省主持的考試(後由其屬下六部之禮部主持,習慣仍稱省試),是中央一級的考試。進士科須考詩文,詩考排律,其對格律的要求必嚴格而規範。州府試的要求當然不會例外。

       由是觀之,「一三五不論,兩處必須論;二四六分明,兩處可不明」之歌訣言簡而旨明,與王力先生《漢語詩律學》相符,與香港律詩比賽的要求相符,也與省試詩相符,因而也應該與當年「定型」和「成熟」的格律相符。希望此簡明歌訣可助初學者瞭解、掌握律詩的平仄結構,如能不違「兩處必須論」,也能運用「兩處可不明」拗救之法,其它依「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而行,平仄當可協律。願望如此,唯因學力不足,恐有思慮不周、疏漏不及之處,尚祈通人達才不吝賜教。

                                                       -刊於《國學新視野》2017年冬季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3 00:16 , Processed in 0.07432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