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上菩提,庄严净土
用百千方便,接引众生(题西方三圣) 注1:西方三圣:指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三位圣者。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为阿弥陀佛之胁侍,辅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此一佛二菩萨,世称西方三圣。 注2:接引:又称摄引、接化。为引导摄受之意。谓诸佛菩萨引导摄受众生,或师家教导引接弟子。于净土宗,指阿弥陀佛引导众生,众生摄受弥陀之光,而往生净土。依净土宗之说,修净土法门者,具足善根福德因缘,持名念佛,乃至一心不乱,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必来接引往生净土。 不入涅槃,度生行誓愿 护持正法,住世显神通(题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 注:十六罗汉: 又称十六尊者,指十六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之阿罗汉。《法住经》载:宾头卢等十六个大阿罗汉,承释迦牟尼佛敕命,常住世间,守护佛法,救度众生,称十六罗汉。在我国,自宋代后又加上两位,逐渐成为十八罗汉。《法住记》所载十六尊者之名分别为:宾度罗跋罗堕阇(亦即宾头卢),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堕阇,苏频陀,诺矩罗,跋陀罗,迦理迦,伐阇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至于世间流传的十八罗汉图,一般即于十六罗汉外,加绘达磨多罗尊者与布袋和尚,或加绘降龙、伏虎二尊者。 现忿怒威严,降魔除障 具慈悲方便,去病消灾(题降三世明王与军荼利明王) 注1:降三世明王:五大明王之一,是东方阿閦佛的教令轮身。能降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贪、瞋、痴三毒,又能降伏三界之主大自在天。如诵此明王之真言,诸魔都不能继续作障。 注2:军荼利明王:五大明王之一,意译作甘露瓶明王。为南方宝生佛之教令轮身。此明王以慈悲方便,流注甘露水,以洗涤众生之心。修此明王之法,可驱除瘴、热等疾病。 除障降魔,现三头六臂 消灾息难,具密意悲心(题大威德明王与金刚夜叉明王) 注1:大威德明王:五大明王之一,为西方无量寿佛的教令轮身。其形象常见的有三面六臂和六面六臂六足相。此明王有大威德,能制伏毒龙,断除一切魔障,降伏阎摩王。 注2:金刚夜叉明王:五大明王之一,为北方不空成就佛的教令轮身。多为三面六臂相。此明王誓愿吞啖、除尽一切恶行众生及三世一切恶秽,消除灾难。 注3:密意:隐藏之旨意,即指佛特殊之意趣。盖佛之真意与众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称为密。此外,指密意方便教,乃对真实显了之教而言。 以同体慈悲,遍洒忧愁泪 念众生平等,常怀恭敬心(题常啼菩萨与常不轻菩萨) 注1:常啼菩萨:《大品般若经》卷27所说之菩萨。谓此菩萨因见恶世之人身受苦恼而经常悲泣,故名常啼;或以菩萨生于无佛之世,为利益众生、追求佛道,于空闲林中忧愁啼哭七日七夜,天龙鬼神遂号之为常啼。 注2:常不轻菩萨:《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所说之菩萨。乃释尊之前身。此菩萨每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众人闻言而有生怒者,有以瓦、石、木丈等击之,而常不轻菩萨恭敬依然。 注3:同体慈悲:又称同体大悲。指观一切众生与己身同体,而生起拔苦与乐之悲心。 注4:众生平等:佛教认为,在值得怜悯和具有佛性上,众生皆平等无二。 因地精修,庄严依正叹观止 果门普摄,无上觉行堪绝伦(题阿弥陀佛) 注1:依正:依报与正报。由过去的宿业感得的众生的身心,生命存在,是正报;生命存在所依的环境,是依报。就佛而言,正报是佛身,依报是佛国土。 注2:果门:诸佛自内证之法门,亦即如来果位之法门,是通往成佛之果的法门。 发无上心,五劫思维修净土 建超世志,六八誓愿摄群机(题阿弥陀佛) 注1:无上心:又作菩提心,即求无上菩提之心。 注2:净土:佛、菩萨所居之地。远离五浊与恶道的境地。 注3:劫:全称劫波,古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用之。有大中小劫之分。一大劫总括成、住、坏、空四劫,是一期世界的始末。积大劫之数为十百千,乃至阿僧祗(意为无量数),则称一阿僧祗劫,等。另外,在住劫中,有饥馑、疾疫、刀兵三种小灾难,在坏劫中,有水、火、风三种大灾难,因此,劫又有劫难、灾难之意。 注4:《无量寿经》有偈云:“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注5:六八誓愿:即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所发的四十八种誓愿,又称四十八愿。其中心意思是:十方众生若至心信乐,念佛发愿欲求生西方净土,则必能遂愿,且一往生彼国,即寿命无量,住不退转地,若不如此,不取正觉。 注6:群机:一切根机,各种根机。根机,又称根器,指不同的宗教素质。 现世医王,拔除苦毒妙施药 东方教主,化导顽愚普做师(题嵌药师佛) 注1:药师佛:据《药师琉璃王如来本愿功德经》称,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佛。在因地发十二大愿,其愿以现世利益为中心,令众生所愿皆得,尤愿众生诸根具足,疾病消除。 注2:医王:(1)佛菩萨的尊称,谓佛菩萨能医治众生之心病。 (2)药师如来的别称。或谓医王为诸佛通称,专指药师如来时,则称“医王善逝”。 三十三身,妙色无穷常应化 千手千眼,悲心广大显神通(题观世音菩萨) 注: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应化显现,《楞严经》说有三十二应;《法华经·普门品》说有三十三身。密宗则有千手千眼观音等“六观音”之说。 大势一来,身随妙手至莲刹 真心已得,念住净观离俗尘(题嵌大势至菩萨) 注1:大势至菩萨:简称势至。与观世音菩萨一起同为阿弥陀佛的辅弼。密号为金刚手菩萨。《观无量寿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注2:妙手:(1)指佛菩萨之手,或指佛菩萨接引、济度众生之手段、方法。(2)禅宗指绝妙之手段、方法。所谓“妙手无多子”,即绝妙的手段却无任何特别之处。 注3:莲刹:西方净土,因往生西方净土的人皆生于其中的莲华上。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题善财童子) 注1:善财童子: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之求道菩萨。为福城长者之子,出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名善财。此童子善根深厚,诣文殊菩萨处,发菩提心,渐次南行,历110余城,先后参访了53位善知识。最后在普贤菩萨处,证入无生法界,成就佛道。 注2:初心:最初发求觉悟之心。又作初发心。 现忿怒身,摧伏恶魔生胜乐 以淫欲相,抱拥亥母证真空(题嵌胜乐金刚与金刚亥母,兼题“乐空双运”) 注1:胜乐金刚:藏密无上瑜伽部的本尊,五大金刚之一。裸体男身,有三面,每面三目,有十二臂,主臂拥抱金刚亥母,足踏尸体。 注2:金刚亥母:为胜乐金刚之明妃,女身,头现猪形。 注3:乐空双运:即双身修法,是密教无上瑜伽密的特别修习法。属于“以欲制欲”的修道法。佛教显宗以淫欲为障道法,而密宗则以之为修道法。密教讲“以方便(悲)为父,以般若(智)为母”,以明王、明妃拥抱作为“悲智和合”的象征。 随化度人,悲心广大现灵感 寻声救苦,妙应无穷观世音(题观世音菩萨) 菩萨驾慈航,寻声救苦施无畏 众生沉苦海,转念回头得出离(题观世音菩萨) 由胜愿,结胜缘,起胜行,不空胜果 以妙心,修妙道,臻妙境,成就妙因(题嵌不空成就佛) 注1:不空成就佛:密乘金刚界五智如来之一的北方佛,表成所作智,能使众生成就所作,而不落空。胎藏界称其为天鼓雷音佛。 注2:胜愿,殊胜的愿望,希望觉悟得解脱;胜缘,殊胜之善缘;胜行,菩萨殊胜的修行,或特指波罗蜜的修行;胜果,殊胜之证果,佛果,觉悟之果。 注3:妙心,心体不可思议,故称妙心;妙道,最上道,无上道,亦即佛道;妙境,不可思议之境界;妙因,不可思议之因,成佛之因。 含藏一切善根,愿力宏深空地狱 成熟众生胜果,悲心广大遍荒田(题地藏菩萨) 注1:《地藏十轮经》谓:如有人称地藏菩萨名号,一心归依地藏菩萨,犹如于荒田中播下善种,则此种都能变成微妙胜果。因地藏菩萨的功德力“能令善根芽茎枝叶乃至华果,皆悉润泽增长成熟”。 注2:善根: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 广大智门,遍一切虚空,明心即入 无穷宝藏,满三千世界,施福与求(题嵌虚空藏菩萨) 注1:虚空藏菩萨:密号如意金刚、库藏金刚、富贵金刚。意即福智二藏,等如虚空,无量无边。《虚空藏菩萨经》称其常住于一切香集世界,能满足众生求智慧、财富、美满眷属等愿求。 注2:智门:智慧之门。智慧与慈悲,是诸佛菩萨所具的两种功德,合称悲智二门。 注3:明心:指“明心见性”,意即明了自心,见自心之佛性。亦可指“明心菩提”,即初地以上菩萨观照诸法实相,而自明其心。 驾慈航,发悲心,劝迷途者回头靠岸 以正智,说妙法,为见道人指路传灯(题释迦牟尼佛) 注:见道:修行的阶位,在这个阶位,开始生起无漏智。见道之前,仍是凡夫,见道之后,则是圣者。见道位,在小乘为预流向,在大乘为初地。 弃国捐王,发菩提心,法藏比丘宏誓愿 修因感果,成无上道,阿弥陀佛大慈悲(题阿弥陀佛) 注1: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因位在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时之名也。《无量寿经》云:“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 注2:《御制无量寿佛赞》云:“阿弥陀佛大慈悲,十力威德难赞说。” 从闻入道,即色观空,法门无量叹殊胜 随类应形,寻声救苦,誓愿难酬显大悲(题观世音菩萨) 注:据藏密经典:昔观世音菩萨为阿弥陀佛之弟子,具足诸行,等慈众生,发大誓愿曰:“尽我形寿,遍度一切众生,若有一众生不得度者,我誓不取正觉。若我于众生未度尽之时,自弃此宏誓者,则我之脑裂为千片。”发此誓已,悲智双运,现诸神变,度脱众生。如是经无量劫,其所度众生,尽恒河沙所不能计。而世间众生无量;造诸恶业者,亦复无量;轮回不已,则众生之苦终不能尽。于是菩萨生大忧恼,谓:“众生之苦,乃与众生之生以俱来;世间既存,苦何能已?若苦不已,度岂能尽?昔年之誓,是徒自苦,而于众生亦无有益;无益之行,何必坚持?”此退转心一生,菩萨之脑,忽然自裂千片,犹如千叶莲花。而阿弥陀佛现身于菩萨之脑中,谓菩萨曰:“善哉观世音!宏誓不可弃,弃誓为大恶;昔所造诸善,一切皆成妄。汝但勤精进,誓愿必成就。三世共十方,一切佛菩萨,必定加护汝,助汝功成就。”又说真言:“嗡嘛呢叭咪吽。”观世音菩萨闻此真言,得大智慧,生大觉悟,乃坚持旧誓,永不退转,至于今日,仍在行法度世,而为世人所尊仰。 侧耳听潮,入定尽闻,五蕴皆空观自在 寻声救苦,驾航度厄,十方随化显神通(题观世音菩萨) 注1:传说观世音菩萨曾在海滩边,通过听闻海潮之音修习禅定。 注2:五蕴皆空:五蕴,指构成生命存在的五种要素:(1)色;指物质性的东西。(2)受;指感受作用。(3)想;指想像,或表象作用。(4)行;指意志,意念,冲动的欲求。(5)识;指认识,识别作用,又指意识。五蕴皆空,指我们的身心的生命存在,由五蕴积集而成,此中并没有我的自性、自体,故是空。而五蕴本身,作为构成生命存在的要素,亦是空。 慈佑众生,随处现身,悲心有愿施无畏 圆通大士,寻声救苦,妙法无边度有缘(题观世音菩萨) 注1:施无畏:观世音菩萨之别名,又作施无畏者。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中,能施无畏,故称之为施无畏者。 注2:圆通大士:观世音菩萨之别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