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宝鸡——中国楹联的发祥地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34 小时
主题
277

4322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923
经验
35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11-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15 2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作为我国第一副春联,据此认定楹联起源于五代蜀主孟昶。其实,这是一副趋于成熟的对联。那么,对联究竟起源于何时?近年来,楹联理论研究空前高涨,关于楹联起源又有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笔者的疏理归纳,大家一致认同、比较科学的对联起源说法有二:一是起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实战,二是起源于周秦文化。<p></p></P>
<P >对联起源于周秦文化,首先是起源于先秦的哲学思想。著名楹联家李文郑著文指出:正是先秦思想家对自然现象以至人类社会到处存在着、充满着的两两相对的事物的自觉认识,才有可能产生对偶句,这是对联赖以产生的最根本的基础。其次,周秦时代的《诗》、《书》、《易》、《礼》中,已大量熟练运用对偶句。《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易》中“乐则行之,忧则违之”, 《礼》中“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书》中 “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李之野”。这些都是对联的雏形。特别是《诗》(即《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由此萌芽、发展了诗词曲赋等多种文学形式,当然,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亦不例外。<p></p></P>
<P >对联的起源再向前探究,还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接触、感受到身边无数对立和同类的事物,就会在思想上产生对立和同类的意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天长日久,就产生了“出与入”、“作与息”的对立意识和“凿与耕”、“饮与食”同类意识,这种意识反映到语言和劳动之歌中,就逐渐形成对偶句,这就是对联之源。<p></p></P>
<P >那么,对联究竟起源于原始社会还是周秦时期,目前尚无定论,联界还在争议,我们暂且不必理会,重要的是这两种说法都与宝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众所周知,我们宝鸡是炎帝故里,炎帝在宝鸡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制耒耜,教民耕稼,辟土植谷,带领部落开始了最早的劳动实践,由劳动产生了对立和同类意识,中华楹联从此起根发苗。宝鸡又是周秦源地,周秦文化孕育了对联雏形。无论那一种说法成立,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那就是:宝鸡是中华楹联的发祥地。(蒙卫军)<p></p></P>
谁将谁羁绊
我与我周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6 06:03 , Processed in 0.06462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