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3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7.10揭晓】东海集团杯·重庆赋征文获奖作品揭晓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2

28

帖子

0

精华

904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9463
经验
13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14 0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width="100%">
<TR>
<TD width=590 bgColor=#f2f2f2>
<CENTER>
<;P><FONT color=#05006c><B>放歌时代 传统新章</B></FONT></P></CENTER>
<TR>
<TD width=590 bgColor=#f2f2f2>
<CENTER>
<HR width="90%" noShade SIZE=1>
</CENTER>
<TR>
<TD width=590 bgColor=#f2f2f2>
<CENTER><FONT color=red>2007年10月11日0:07:00</FONT></CENTER>
<TR>
<TD width=590 bgColor=#f2f2f2>
<CENTER>
<TABLE cellPadding=0 width="90%" align=center border=0></CENTER></TD></TR>
<TR>
<TD width="100%">
<;P>
<;P><FONT>
<;P align=center>周 勇</P>
<;P align=center>
周 勇
◆王川平
◆文宗武
◆熊笃</P>
<;P>  一花引来万花开,一赋引来百赋兴。</P>
<;P>  我不是文学家,更不长于作赋。由于组织光明日报《百城赋》之《重庆赋》的创作,同时也是出于对重庆文化的责任感(因为今年是直辖十周年,重庆文化界应该有所表现),我向重庆晚报提出建议:在直辖十年之际开展一次《重庆赋》的创作征文活动。高兴的是,这一建议得到了晚报的采纳。所以,我就算个始作俑者。</P>
<;P>  我认为,光明日报开展的《百城赋》创作活动是一项“盛世华章,传统新篇,城市名片,众手打造”的文化工程,而重庆晚报发起的《重庆赋》创作征文活动则是这个文化工程的延伸,是《百城赋》引来的万紫千红中的一朵,这在全国是很有影响的。</P>
<;P>  时代需要放歌。这百篇《重庆赋》就是我们重庆人讴歌这个繁荣昌盛新时代的华美文章。它是重庆晚报奉献给重庆直辖十周年的重礼,也是重庆文化界迎接十七大胜利召开的生动体现。从这百篇赋文中,我们看到了一座江山之城——一个具有3000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文化名城,一座世纪之城——重庆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战略决策的产物,一座发展之城——今日之重庆是在<NOBR>科学</NOBR>发展观指导下发展的产物,一座家园之城——3100万各族人民众手打造的共同家园。</P>
<;P>  传统需要新篇。重庆赋就是继承中华传统,弘扬优秀传统,放歌新时代的新篇章。赋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优秀形式,已经产生了一大批传世珍品,成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可否认,在信息高度发达,互联网影响深远的“快读时代”,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文化形式对于今天的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已经成为某种障碍。因此,探索传统文学形式与现代阅读方式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需求。我认为,现代与传统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相得益彰的。更何况当下的读者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在这个时代用赋来<NOBR>表达</NOBR>对重庆直辖的礼赞,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为现代读者提供的一种传统文化的滋养。</P>
<;P>  城市需要名片。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名片,在新时期新阶段,城市需要新名片。重庆也如此。这种名片除了对历史文化的张扬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城市精神作出新概括。近年来,重庆在塑造城市形象方面不遗余力,我们评选过“重庆形象标识”,开展过“十大重庆名片”的评选。这次开展重庆赋的创作和评选,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名片形式,成为我们一个新的努力方向。去年以来,我们组织开展了重庆人文精神的大讨论,成果丰硕。但这一讨论大多是理论上的。实际上,我们对重庆人文精神的探索应该有更多更丰富的表达形式,这百篇赋文可以看作是重庆文化界对重庆人文精神的一种新的理解与表达。</P>
<;P>  (周勇: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授)</P>
<;P>  让文气涌动更猛烈些吧</P>
<;P>  ◆王川平</P>
<;P>  有这么多人来写《重庆赋》,这是我不敢想的。但当数十上百篇《赋》稿置于案头,让我一次次为它们中的奇文妙思击掌叫好时,我得承认:我服了。我为重庆的文气涌动叫好。</P>
<;P>  直辖之初,不时有人评说重庆没有文化。笔者尽管出于策略和情绪也在十多年前说过类似的话,但我始终在阐述一个几乎要成为共识的话题:重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城市。直辖十年来的文化建设实践正在为这个共识作证,而这次《重庆赋》的征稿活动也是一个小小的注脚。作为一项文化建设,我建议:一、每一个直辖十周年的庆典活动中,都能产生一批优秀的《重庆赋》,让《重庆赋》为这座城市的进步而歌,与历史一同前进。二、将每次《赋》作的优胜者结集出版,传之于世,而其中的最优者,再经打磨,刻之于石,集石为园。总之,让这项活动持之于久,赋之于形,真正成为一项文化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ǜ彩| 六合投ǜ注| 网络赚钱去SO娱ǜ乐ǜ城:顶级信用ǜ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2

28

帖子

0

精华

904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9463
经验
13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12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4 08:02 | 只看该作者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Ъ彩| 六合投Ъ注| 网络赚钱去SO娱Ъ乐Ъ城:顶级信用Ъ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1 小时
主题
316

3050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小雅居伙计

Rank: 4Rank: 4

UID
6307
经验
40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0-20
3
发表于 2007-10-14 22:28 | 只看该作者
<TABLE width="100%"><TR><TD width=590 bgColor=#f2f2f2><CENTER><P><FONT color=#05006c><B>放歌时代 传统新章</B></FONT></P></CENTER><TR><TD width=590 bgColor=#f2f2f2><CENTER><HR width="90%" noShade SIZE=1></CENTER><TR><TD width=590 bgColor=#f2f2f2><CENTER><FONT color=red>2007年10月11日0:07:00</FONT></CENTER><TR><TD width=590 bgColor=#f2f2f2><CENTER><TABLE cellPadding=0 width="90%" align=center border=0></CENTER></TD></TR><TR><TD width="100%"><P><P><FONT size=+0><P align=center>周 勇</P><P align=center><img src="http://cqwb.cqnews.net/cqwb/res/1/20071010/81631192030708576.jpg">
周 勇
<img src="http://cqwb.cqnews.net/cqwb/res/1/20071010/33061192030708592.jpg"><img src="http://cqwb.cqnews.net/cqwb/res/1/20071010/6601192030708608.jpg">
◆王川平
<img src="http://cqwb.cqnews.net/cqwb/res/1/20071010/78031192030708608.jpg">
◆文宗武
<img src="http://cqwb.cqnews.net/cqwb/res/1/20071010/27921192030708623.jpg">
◆熊笃</P><P>  一花引来万花开,一赋引来百赋兴。</P><P>  我不是文学家,更不长于作赋。由于组织光明日报《百城赋》之《重庆赋》的创作,同时也是出于对重庆文化的责任感(因为今年是直辖十周年,重庆文化界应该有所表现),我向重庆晚报提出建议:在直辖十年之际开展一次《重庆赋》的创作征文活动。高兴的是,这一建议得到了晚报的采纳。所以,我就算个始作俑者。</P><P>  我认为,光明日报开展的《百城赋》创作活动是一项“盛世华章,传统新篇,城市名片,众手打造”的文化工程,而重庆晚报发起的《重庆赋》创作征文活动则是这个文化工程的延伸,是《百城赋》引来的万紫千红中的一朵,这在全国是很有影响的。</P><P>  时代需要放歌。这百篇《重庆赋》就是我们重庆人讴歌这个繁荣昌盛新时代的华美文章。它是重庆晚报奉献给重庆直辖十周年的重礼,也是重庆文化界迎接十七大胜利召开的生动体现。从这百篇赋文中,我们看到了一座江山之城——一个具有3000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文化名城,一座世纪之城——重庆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战略决策的产物,一座发展之城——今日之重庆是在<NOBR>科学</NOBR>发展观指导下发展的产物,一座家园之城——3100万各族人民众手打造的共同家园。</P><P>  传统需要新篇。重庆赋就是继承中华传统,弘扬优秀传统,放歌新时代的新篇章。赋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优秀形式,已经产生了一大批传世珍品,成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可否认,在信息高度发达,互联网影响深远的“快读时代”,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文化形式对于今天的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已经成为某种障碍。因此,探索传统文学形式与现代阅读方式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需求。我认为,现代与传统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相得益彰的。更何况当下的读者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在这个时代用赋来<NOBR>表达</NOBR>对重庆直辖的礼赞,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为现代读者提供的一种传统文化的滋养。</P><P>  城市需要名片。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名片,在新时期新阶段,城市需要新名片。重庆也如此。这种名片除了对历史文化的张扬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城市精神作出新概括。近年来,重庆在塑造城市形象方面不遗余力,我们评选过“重庆形象标识”,开展过“十大重庆名片”的评选。这次开展重庆赋的创作和评选,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名片形式,成为我们一个新的努力方向。去年以来,我们组织开展了重庆人文精神的大讨论,成果丰硕。但这一讨论大多是理论上的。实际上,我们对重庆人文精神的探索应该有更多更丰富的表达形式,这百篇赋文可以看作是重庆文化界对重庆人文精神的一种新的理解与表达。</P><P>  (周勇: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授)</P><P>  让文气涌动更猛烈些吧</P><P>  ◆王川平</P><P>  有这么多人来写《重庆赋》,这是我不敢想的。但当数十上百篇《赋》稿置于案头,让我一次次为它们中的奇文妙思击掌叫好时,我得承认:我服了。我为重庆的文气涌动叫好。</P><P>  直辖之初,不时有人评说重庆没有文化。笔者尽管出于策略和情绪也在十多年前说过类似的话,但我始终在阐述一个几乎要成为共识的话题:重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城市。直辖十年来的文化建设实践正在为这个共识作证,而这次《重庆赋》的征稿活动也是一个小小的注脚。作为一项文化建设,我建议:一、每一个直辖十周年的庆典活动中,都能产生一批优秀的《重庆赋》,让《重庆赋》为这座城市的进步而歌,与历史一同前进。二、将每次《赋》作的优胜者结集出版,传之于世,而其中的最优者,再经打磨,刻之于石,集石为园。总之,让这项活动持之于久,赋之于形,真正成为一项文化建设。</P><P>  让重庆的文气来得更猛烈些吧。</P><P>  (王川平:重
我写我心,何求一字能传世;自娱自乐,但愿平生不负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23 小时
主题
492

5240

帖子

0

精华

7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网站副站长+对联学堂高级班

Rank: 10Rank: 10

UID
1456
经验
1061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2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2-17
4
发表于 2007-10-15 16:11 | 只看该作者
<TABLE width="100%"><TR><TD width=590 bgColor=#f2f2f2><CENTER><P><FONT color=#05006c><B>放歌时代 传统新章</B></FONT></P></CENTER><TR><TD width=590 bgColor=#f2f2f2><CENTER><HR width="90%" noShade SIZE=1></CENTER><TR><TD width=590 bgColor=#f2f2f2><CENTER><FONT color=red>2007年10月11日0:07:00</FONT></CENTER><TR><TD width=590 bgColor=#f2f2f2><CENTER><TABLE cellPadding=0 width="90%" align=center border=0></CENTER></TD></TR><TR><TD width="100%"><P><P><FONT size=+0><P align=center>周 勇</P><P align=center><img src="http://cqwb.cqnews.net/cqwb/res/1/20071010/81631192030708576.jpg">
周 勇
<img src="http://cqwb.cqnews.net/cqwb/res/1/20071010/33061192030708592.jpg"><img src="http://cqwb.cqnews.net/cqwb/res/1/20071010/6601192030708608.jpg">
◆王川平
<img src="http://cqwb.cqnews.net/cqwb/res/1/20071010/78031192030708608.jpg">
◆文宗武
<img src="http://cqwb.cqnews.net/cqwb/res/1/20071010/27921192030708623.jpg">
◆熊笃</P><P>  一花引来万花开,一赋引来百赋兴。</P><P>  我不是文学家,更不长于作赋。由于组织光明日报《百城赋》之《重庆赋》的创作,同时也是出于对重庆文化的责任感(因为今年是直辖十周年,重庆文化界应该有所表现),我向重庆晚报提出建议:在直辖十年之际开展一次《重庆赋》的创作征文活动。高兴的是,这一建议得到了晚报的采纳。所以,我就算个始作俑者。</P><P>  我认为,光明日报开展的《百城赋》创作活动是一项“盛世华章,传统新篇,城市名片,众手打造”的文化工程,而重庆晚报发起的《重庆赋》创作征文活动则是这个文化工程的延伸,是《百城赋》引来的万紫千红中的一朵,这在全国是很有影响的。</P><P>  时代需要放歌。这百篇《重庆赋》就是我们重庆人讴歌这个繁荣昌盛新时代的华美文章。它是重庆晚报奉献给重庆直辖十周年的重礼,也是重庆文化界迎接十七大胜利召开的生动体现。从这百篇赋文中,我们看到了一座江山之城——一个具有3000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文化名城,一座世纪之城——重庆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战略决策的产物,一座发展之城——今日之重庆是在<NOBR>科学</NOBR>发展观指导下发展的产物,一座家园之城——3100万各族人民众手打造的共同家园。</P><P>  传统需要新篇。重庆赋就是继承中华传统,弘扬优秀传统,放歌新时代的新篇章。赋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优秀形式,已经产生了一大批传世珍品,成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可否认,在信息高度发达,互联网影响深远的“快读时代”,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文化形式对于今天的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已经成为某种障碍。因此,探索传统文学形式与现代阅读方式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需求。我认为,现代与传统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相得益彰的。更何况当下的读者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在这个时代用赋来<NOBR>表达</NOBR>对重庆直辖的礼赞,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为现代读者提供的一种传统文化的滋养。</P><P>  城市需要名片。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名片,在新时期新阶段,城市需要新名片。重庆也如此。这种名片除了对历史文化的张扬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城市精神作出新概括。近年来,重庆在塑造城市形象方面不遗余力,我们评选过“重庆形象标识”,开展过“十大重庆名片”的评选。这次开展重庆赋的创作和评选,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名片形式,成为我们一个新的努力方向。去年以来,我们组织开展了重庆人文精神的大讨论,成果丰硕。但这一讨论大多是理论上的。实际上,我们对重庆人文精神的探索应该有更多更丰富的表达形式,这百篇赋文可以看作是重庆文化界对重庆人文精神的一种新的理解与表达。</P><P>  (周勇: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授)</P><P>  让文气涌动更猛烈些吧</P><P>  ◆王川平</P><P>  有这么多人来写《重庆赋》,这是我不敢想的。但当数十上百篇《赋》稿置于案头,让我一次次为它们中的奇文妙思击掌叫好时,我得承认:我服了。我为重庆的文气涌动叫好。</P><P>  直辖之初,不时有人评说重庆没有文化。笔者尽管出于策略和情绪也在十多年前说过类似的话,但我始终在阐述一个几乎要成为共识的话题:重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城市。直辖十年来的文化建设实践正在为这个共识作证,而这次《重庆赋》的征稿活动也是一个小小的注脚。作为一项文化建设,我建议:一、每一个直辖十周年的庆典活动中,都能产生一批优秀的《重庆赋》,让《重庆赋》为这座城市的进步而歌,与历史一同前进。二、将每次《赋》作的优胜者结集出版,传之于世,而其中的最优者,再经打磨,刻之于石,集石为园。总之,让这项活动持之于久,赋之于形,真正成为一项文化建设。</P><P>  让重庆的文气来得更猛烈些吧。</P><P>  (王川平:重
伟业千秋史川流万里歌---梁石题为人崇至伟驱笔下长川---寸天斋主题http://blog.sina.com.cn/kaier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287 小时
主题
352

2492

帖子

1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3112
经验
572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2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2
5
发表于 2007-10-15 19:55 | 只看该作者
<P>能将作品展示一下以供学习吗?</P>
好读书,不求甚解;爱琢句,但苦难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76 小时
主题
54

1346

帖子

0

精华

2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4796
经验
367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7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
6
发表于 2007-10-15 20:06 | 只看该作者

[公告]东海集团杯·重庆赋征文获奖作品揭晓

东海集团杯·重庆赋征文获奖作品揭晓<P>  本报讯 由市委宣传部倡导,本报和东海集团主办的“东海集团杯”重庆赋有奖征集活动,日前评选揭晓。蓝锡麟等10名作者的赋作,分获特等、一、二、三等奖。牛翁先生赋作,经评委一致推荐,被评为特别奖。</P><P>  今年6月18日,是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挂牌十周年纪念日,为反映十年来重庆改革发展的深刻变化,宣传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拼搏进取精神,本报和有关单位联合举办了“重庆赋”有奖征集活动。运用汉赋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来表达对一座城市的壮丽山川、深厚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和改革发展成就的推陈、弘扬和热爱之情,这在我市乃至全国尚属首创。重庆赋的征集,体现了盛世兴赋,众手打造的特点。用古老的文学形式表达全新的内容,并结合现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对赋体文章进行有益的革新,也使这次活动充满新意。</P><P>  活动从6月15日刊出征文启事开始,至9月15日止,历时3个月。共收到来稿110篇,经本报认真遴选编辑,共有35篇应征赋作在本报刊出。日前,本次活动召开评委会,经由有关<NOBR>专家</NOBR>、学者组成的评委认真讨论、推荐、投票,10篇优秀赋作分别获得特等奖、一、二、三等奖。</P><P>  评委们讨论一致认为:牛翁先生赋作从思想性、文学性及历史文化知识等方面均属上乘之作,虽有作者本人不参加评奖的要求在前,但评委们一致投票通过,其赋作应获特别奖。  (广庆)</P><P>  获奖赋作者名单</P><P>  特别奖 牛 翁</P><P>  特等奖 蓝锡麟</P><P>  一等奖(1名,空缺1名) 成小诚</P><P>  二等奖(1名,空缺2名) 董味甘</P><P>  三等奖(7名,排名不分先后) </P><P>  姜孝德 邢秀玲 嘉骢</P><P>  正权 成剑 棠笠 曾卓</P><P>  请获奖者下周一起带身份证到重庆晚报副刊部领取获奖证书及奖金。</P><P>  联系电话:63907310、63907441</P>
晓风杨柳月雁影杏花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18 04:04 , Processed in 0.07393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