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大道至简,是科学;小道至繁,是玄学! [打印本页]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6-29 15:45
标题: 大道至简,是科学;小道至繁,是玄学!
大道至简,是科学;小道至繁,是玄学!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是一三五(可以)不论,二四六(必须)分明。律诗每个字调,相对于拗救来说,既没有拗救的权益,更没有拗救的义务。与本句中的字调是这样,与另句中的字也是这样。本句亲近已是没有,另句疏远更是没有。

【1】关于孤平句
以所谓标准平仄组合句“平平仄仄平”来说,“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犯声病),“仄平平仄平”是孤平自救句(救而无病)。其实“仄平仄仄平”符合24交替(或,分明)之法律,依据声律大纲,第一字和第三字的平仄,本是属于“可以不论”的字。拿“一个平仄可以不论的字”,去救“另一个平仄可以不论的字”,本身就是违反声律违背逻辑的不讲道理。具体说来就是“仄平平仄仄”,并不因为第三字的平声,第一字的仄声变为平声,第一字的“应平而用仄”,依旧还是一个仄声。“救”与“不救”,都不违反24交替法律。



【2】关于特拗句
主张拗救理论的,将违反24交替法律的“平平仄平仄”,说成是特拗句。对于究竟是“三拗四救”呢,还是“四拗三救”,无事生非的“拗救理论”无法说清!假令是“三拗四救”,第三字本来就是“可以不论”,“三拗”的说法,没有道理;“四救”的行为,没有实际意义。假令是“四拗三救”,第四字是属于“必须分明”,“四拗”的说法,实际就是承认“违律”;“三救”的说法,就有点滑稽可笑了,一个“可以不论”的字,如何去救一个“必须分明”而是“违律、失律、不合律”呢?不管是“三拗四救”,也不管是“四拗三救”,主张“拗救理论”的人,都无法自圆其说,或有一个相对基本合理的解释!



【3】关于大拗句
大拗句:仄仄仄仄仄,或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与“平平仄平仄”,是属于所谓的“本句自救”,大拗必救当是属于“对句相救”。如果说,“本句自救”属于“国内矛盾,国内解决”的话,那么,“对句相救”就是“国内矛盾,国外解决”了!由此可见,“对句相救”比“本句自救”,玄乎的更加离谱。



【4】三羊相对论
韵律与声律,是近体格律诗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依照近体格律诗的习惯叫法,不合“韵律”,叫做“出韵”;不合“声律”,叫做“出律”。五七律诗,正格为四韵,变格为五韵。即便是押五韵,也依然叫做“四韵诗”。五七律诗的第2、4、6、8字为韵脚。这四个韵脚字,是一个“韵部”时,即是“合韵”;不是一个“韵部”时,即是“出韵”。但从韵律来讲,这四个韵脚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反之犯之,任何它字不能顶替、代替或拯救。同理,符合“二四六分明”,就是“合律”;不符合“二四六分明”就是“出律”!没有任何它字可以顶替、代替或拯救。
所谓“合律”,就是:“合”二四六分明的【顿间交替】之“律”;“合”二四六分明的【句间对立】之“律”;“合”二四六分明的【联间粘连】之“律”。其中,每句的末字,与【顿间交替】一点声律关系也没有。通俗的说法就是,每句的末字,不是一个顿间平仄交替声律点!声律与韵律,事虽不同,理可相通。“负”乘“负”,可以得“正”;“错”加“错”,不能得“对”。以拗救拗的拗救理论,无法得出“合律”,这是拗救理论的防不胜防的致命点!“但书”,是法律的“补助”,而不是法律的“抵触”。拗救理论自觉或不自觉的冲突了平仄法律“二四六分明”,直接违反或违背了逻辑统一律。戳穿“但书”之神奇画皮,撕下“拗救”之诡异面纱,删繁就简众望所归才有可能迈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阔步。



【5】拗救诊断书
大道至简,是科学;小道至繁,是玄学!
复杂问题简单化,是唯物;简单问题复杂化,是唯心!
无事生非的拗救理论,实是对诗文声律肆无忌惮的践踏与蹂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1彩| 六合投1注| 网络赚钱去SO娱1乐1城:顶级信用1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芭莎    时间: 2012-6-29 16:05
“五七律诗,正格为四韵,变格为五韵。即便是押五韵,也依然叫做“四韵诗”。”此处后应该举例,更为完善。
“但书”没有前因后果文字,不明所驳为何文字理论。应详细引用一段文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去SO娱¨乐¨城: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6-29 16:26
“五七律诗,正格为四韵,变格为五韵。即便是押五韵,也依然叫做“四韵诗”。”此处后应该举例,更为完善。
“但书”没有前因后果文字,不明所驳为何文字理论。应详细引用一段文字。
芭莎 发表于 2012-6-29 16:05


王力关于“但书”的说法:
谈诗律必须兼谈拗救,这等于法律上的“但书”,“但书”应认为法律的一部分,并非法律以外的东西。“但书”是增加法律的严密的,不是泯灭法律的。(王力 语)
作者: L翠拨青松    时间: 2012-6-29 16:44
三羊:关于“孤平”和“拗救”问题,已经有过多轮辩论了,炒冷饭没意思。我只说2点:
一,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何况关于声律的一句童蒙“口诀”。牛顿力学正确吧?那也限于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物体。
二,论诗,不能离开老祖宗的实践,即历代诗人的诗作。“孤平”“拗救”“特拗”,都是研究他们的诗作之后总结出来的近体诗写作方法,是用来指导后学怎样写诗的。只要这种总结能解释很多已有的写作现象,就是正确的。单纯的“理论推导”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作者: 学堂窝人    时间: 2012-6-29 16:45
五律,正格为四韵,七律,正格为五韵。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6-29 20:42
“无事生非的拗救理论,实是对诗文声律肆无忌惮的践踏与蹂躏!”

----不知三羊先生为什么这么激烈地反对王力的诗词格律。是为了自己要学习写诗?还是要指导别人怎样写而要重新创造新理论?你若是为了自己写,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若想指导别人,却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学习写诗的人都知道该学谁:读唐诗和王力诗词格律。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6-29 23:54
五律,正格为四韵,七律,正格为五韵。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2-6-29 16:45


“五律,正格是四韵;七律,正格是五韵”,王力有这样的说法,其依据是的作品数量多少来界定的。以“可押可不押”的首句末字,来确定是否“正格”不太合理。既然认可“可押可不押”,何必计较“押多和押少”呢?这个道理,如同律诗的“即可平起也可仄起”,只是作者习惯、爱好或自由而已。依据《唐诗三百首》分类的五律七律,我们无必要因五七律的“仄起式”占据绝对多数而界定其为正格。
依据《文镜秘府论》“有韵为文,无韵为笔”、“在文不能夺韵,在笔不能夺声”的说法,首句押韵,首联的末字“平仄不对立”;首句不押时,首联的末字“平仄对立”。鉴于首句押韵“韵”欺“声”,或叫做:被迫“失对”。所以首句不押为正格为宜。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6-30 11:12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7-1 09:31 编辑
大道至简,是科学;小道至繁,是玄学!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是一三五(可以)不论,二四六(必须)分明。律诗每个字调,相对于拗救来说,既没有拗救的权益,更没有拗救的义务。与本句中的字调是这样,与 ...
三羊 发表于 2012-6-29 15:45

你说那句口诀是“平仄法律”是脱离了唐诗实际的。研究诗联理论,对象应该是现存的诗联作品。主观想象和推论的东西若不符合诗联的实际情况,就是错误的。
比如你说特拗句是“违律”,是完全不合唐近体诗的事实的。
本人统计了唐代近体诗主要作者之一,著名的律诗大家,诗圣杜甫的721首五律(含五排,不含绝句),其中使用了特拗句型(平平仄平仄)的168首(其中有的排律不止一句也只算1首统计)。特拗句总使用比例168/721=233%;若考虑平起仄起句型可能性均等,则在平起句中使用频率应扩大一倍(~46%),可见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所以王力称之为“准律句”“特殊拗句”。若按你的“理论”,杜甫的这些律诗是全部出律的作品?那唐诗还要学习谁的作品才是不出律的?这只能说明违背的是“三羊相对论”而已。


(数字有变化,见下面15楼)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2-6-30 12:08
三羊先生此文某些论点与本人相同。特转至中国诗词。我赞成平平仄仄平可变为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可变为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式为永明体的继承,但不是什么“拗救”,“拗救”理论是荒唐的。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6-30 12:45
“我赞成平平仄仄平可变为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可变为平平仄平仄”
-----这不叫“拗救”,你可以自己换个说法。

““拗救”理论是荒唐的。”
------“理论”被“拗”确实就“荒唐”了~;P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2-6-30 12:59
“我赞成平平仄仄平可变为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可变为平平仄平仄”
-----这不叫“拗救”,你可以自己换个说法。

““拗救”理论是荒唐的。”
------“理论”被“拗”确实就“荒唐”了~;P
艺海听涛 发表于 2012-6-30 12:45


有人认为什么都可拗,什么都可救,他有:

社会主义好,
苏修熊罴遭。

下句救上句。这还是律句么?
拗救理论推而广之,还剩什么格律?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6-30 16:24
"有人认为什么都可拗,什么都可救"

-----谁这样说过?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2-6-30 16:39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2-6-30 16:50 编辑
"有人认为什么都可拗,什么都可救"

-----谁这样说过?
艺海听涛 发表于 2012-6-30 16:24


唐宋谁说过律句可以拗救?普遍认为《新唐书》说近体诗为沈、宋定型,沈宋的诗中就有大量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句子,难道沈、宋同时还有什么拗救理论进行操作?如果有,那么杜甫这样的大家还会犯“孤平”?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6-30 16:48
唐宋谁说过律句可以拗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2-6-30 16:39

若是来抬杠的,就打住吧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7-1 08:05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7-1 11:30 编辑

本人初步统计结果(杜甫五律):
1,总计720首。其中使用了特拗句型(平平仄平仄)的194首(其中有的排律不止一句也只算1首统计)。特拗句总使用比例194首/720首=27%;若考虑按平起仄起句型均等,则在平起句型中使用频率应扩大一倍(~54%),可见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所以王力称之为“准律句”。
2,首句用韵39首,占39/720=5%.
3,孤平句1首,占1/720=0.1%(可忽略不计).
3,三平尾4首;占0.5%
4,拗句77句,对句救74句
说明:
针对仄起不入韵型五律诗,首句不入韵总计681首,按仄起大致一半计约340首,基本符合标准句型(即包括首字可平可仄的小拗句)约占80%,
标准句型:
出句:仄仄平平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
统计:(中:表示可平可仄)
出句拗句77句:句型:中仄仄平仄,中仄平仄仄,中仄仄仄仄
对句救74句,占96%:句型:中平平仄平
对句未救3句,占4%;句型:拗句形式限:中仄仄平仄(对句形式:平平仄仄平)
----------证明王力拗救理论不谬。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7-1 09:11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7-1 12:00 编辑
有人认为什么都可拗,什么都可救,他有:

社会主义好,
苏修熊罴遭。

下句救上句。这还是律句么?
拗救理论推而广之,还剩什么格律?
金筑子 发表于 2012-6-30 12:59

没人这样说。因为“什么都可救”是误解。比如网上见到一种说法“救孤平”,就是这种错误之一。
不合标准律句的情况很多,但不是什么情况都是可以“救”的。如:
1,出句不是律句(句法结构错误);
2,出句出韵;
3,对句出律,出韵;
4,错别字;
5,孤平,三平尾,合掌,无意间的重字。
等等,属于这类错误是无法补救的。补救的办法只有改写。

“社会主义好,
苏修熊罴遭。”

----出句可以算拗句,但这对句是“救”吗?说明对这联的人根本不懂何谓“拗救”,或者根本没读过“诗词格律”,就来如此糟改王力,现在网上这种无知无畏骂名人的人很多。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7-1 11:30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7-1 18:04 编辑

拗句计:78句,
对句救:75句,
对句未救:3句
1,        出句小拗:中仄仄平仄:对句救:中平仄平(中:可平可仄)  43句

南国昼多雾,北风天正寒。卷228_32 【山馆(一作移居公安山馆,编入江陵诗后)】杜甫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卷225_69 【送远】杜甫
惠子白驹瘦,归溪唯病身。卷234_5 【闻惠二过东溪特一送(以下七首,吴若本逸诗)】杜甫
宿昔试安命,自私犹畏天。卷233_50 【回棹】杜甫
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卷224_38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山林在韦曲西塔陂)】杜甫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卷224_53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杜甫
昔别是何处,相逢皆老夫。卷224_56 【赠高式颜】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59卷225_22 【春宿左省】杜甫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卷225_38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乾元初…有悲往事】杜甫
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卷225_59 【归燕】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卷225_61 【促织】杜甫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卷225_75 【空囊】杜甫
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卷225_79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杜甫
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卷225_79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杜甫
明府岂辞满,藏身方告劳。卷226_20 【北邻】杜甫
何限倚山木,吟诗秋叶黄。卷226_28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卷226_32 【岁暮】杜甫
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卷226_37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杜甫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卷227_69 【征夫】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卷227_35 【不见(近无李白消息)】杜甫
王室比多难,高官皆武臣。卷227_80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杜甫
旧国见何日,高秋心苦悲。卷227_81 【薄暮】杜甫  
扶病送君发,自怜犹不归。卷227_84 【赠韦赞善别】杜甫
扶病送君发,自怜犹不归。卷227_84 【赠韦赞善别】杜甫
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卷228_2 【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杜甫
吾舅惜分手,使君寒赠袍。卷228_2 【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杜甫
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卷228_27 【喜雨】杜甫   
汩汩避群盗,悠悠经十年。卷228_31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杜甫
物役水虚照,魂伤山寂然。【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杜甫
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杜甫
关内昔分袂,天边今转蓬。卷228_44 【寄司马山人十二韵】杜甫
此老已云殁,邻人嗟亦休。卷228_50 【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卷228_59 【严郑公宅同咏竹(得香字)】杜甫
垂老戎衣窄,归休寒色深。卷228_62 【初冬】杜甫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卷229_16 【长江二首】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卷230_26 【江上】杜甫
物色岁将晏,天隅人未归。卷230_68 【雨四首】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卷232_8 【江梅】杜甫
漠漠旧京远,迟迟归路赊。卷233_14 【入乔口(长沙北界)】杜甫
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卷233_15 【铜官渚守风(渚在宁乡县)】杜甫
塞雁与时集,樯乌终岁飞。卷233_29 【登舟将适汉阳】杜甫
宿昔试安命,自私犹畏天。卷233_50 【回棹】杜甫
惠子白驹瘦,归溪唯病身。卷234_5 【闻惠二过东溪特一送(以下七首,吴若本逸诗)】杜甫

2,出句大拗:中仄仄仄仄;对句救:中平仄平   24句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卷234_38 【去蜀】杜甫
春宅弃汝去,秋帆催客归。卷233_29 【登舟将适汉阳】杜甫
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卷224_38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山林在韦曲西塔陂)】杜甫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卷225_63 【蒹葭】杜甫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225_69 【送远】杜甫
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卷225_73 【独立】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卷225_76 【病马】杜甫
致此自僻远,又非珠玉装。卷225_77 【蕃剑】杜甫
乱后碧井废,时清瑶殿深。卷225_78 【铜瓶】杜甫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卷227_11 【江头四咏•栀子】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卷227_27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杜甫
良会不复久,此生何太劳。卷228_2 【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杜甫
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杜甫
客里有所过,归来知路难。卷228_47 【归来】杜甫  
弱质岂自负,移根方尔瞻。卷228_58 【严郑公阶下新松(得沾字)】杜甫
奔峭背赤甲,断崖当白盐。卷229_43 【入宅三首(大历二年春,甫自西阁迁赤甲)】杜甫
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卷230_53 【夜雨】杜甫
微雨不滑道,断云疏复行。卷230_68 【雨四首】杜甫
志士惜妄动,知深难固辞。卷231_46 【别崔潩因寄薛据孟云卿内弟潩赴湖南幕职】杜甫
先帝弓剑远,小臣馀此生。卷231_50 【送覃二判官】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卷231_69 【孤雁(一作后飞雁)】杜甫
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卷232_5 【将别巫峡,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亩】杜甫
春宅弃汝去,秋帆催客归。卷233_29 【登舟将适汉阳】杜甫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卷234_38 【去蜀】杜甫

3,出句大拗:中仄平仄仄,对句救:中平仄平   6句

光细弦岂上,影斜轮未安。卷225_58 【初月】杜甫
二月频送客,东津江欲平。卷227_48 【泛江送客】杜甫
绝域长夏晚,兹楼清宴同。卷227_61 【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得风字)】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卷228_13 【春远】杜甫
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卷229_16 【长江二首】杜甫
颇谓秦晋匹,从来王谢郎。卷232_6 【送大理封主簿五郎亲事不合却赴通州主簿前阆亲事遂停】杜甫

4,出句小拗:中仄仄平仄,对句未救:平平仄仄平 3句
鲁钝乃多病,逢迎远复迷。卷232_27 【水宿遣兴奉呈群公】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卷233_2 【泊岳阳城下】杜甫
群盗至今日,先朝忝从臣。卷234_11 【送司马入京】杜甫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2-7-1 15:47
以上举的这些,有什么能证明作者是在用下句救?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7-1 16:11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7-1 16:52 编辑

这是我目前就所有杜甫五律中所发现的、所有的“中仄仄平仄”“中仄仄仄仄”和“中仄平仄仄”句型出句、以及其对句(几乎均是“中平平仄平”)的实际情况。
也许还有落下的,主要是排律中尚未仔细找。
从这些例句中大家均不难发现其规律:对于出句不是标准句型的(王力叫“拗句”),该不该,或者该用什么样的句型来应对。王力将这种不是标准格式(标准对句格式应该是“平平仄仄平”)的对句叫“对句救”。
唐代诗人虽然没有明确说“应该怎么写”,但他们的作品摆在这儿,已经无声地告诉了后人“一般该怎么写”。这就是研究问题从实际出发。从这种文学现象,可以找出规律,有利于指导别人解释类似的现象,指导别人可以“怎么写”的问题。离开唐诗实际搞纯粹的“理论推导”,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往往会像本主题贴那样得出错误结论。
请注重看问题实质,不要作无意义的口水之争。比如叫“拗救”是否合适等等,名称就属于枝节问题,没有多大争辩的必要。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2-7-1 16:43
唐代诗人虽然没有明确说“应该怎么写”,但他们的作品摆在这儿,已经无声地告诉了后人“一般该怎么写”。这就是研究问题,要从作品出发。
请注重看问题实质,不要作无意义的口水之争。比如叫“拗救”是否合适等等,名称就属于枝节问题,没有多大争辩的必要。


说得好。当前文人最缺的就是这个,只会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无经没典就没招了。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2-7-1 18:19
从初唐有律开始,上句: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仄
此上九种句式,从沈佺期、宋之问“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定型近体开始,就是最正常不过的律句,在初唐人的大量诗中出现,根本不存在所谓标准和什么本句自救。而下句,则是: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平
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一共有五种句式。这五种句式,任意使用,根本不管上句如何。找不出任何证据是在对上句进行“拗救”。

至于弧平、三仄尾、三平尾,在初盛唐诗中到处都是,中唐以后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回避孤平、三平,而五律三仄尾仍不避,没有什么理论留下来,只有清人说孤平是“落调”。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7-1 20:41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7-1 20:55 编辑

;P
你列的不全,只列出一部分(黑色字是你的,红色字是我补充的,给你补齐(红色),并重新分类并编上号、加上说明:

第一类:【平起】:
出句
①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仄      
仄平仄平仄?      
⑤平平仄仄仄?      
⑥仄平仄仄仄?
      
对句:
①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第二类:【仄起】:

出句:

仄仄平平仄
②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仄仄
④仄仄仄仄仄
⑤平仄仄仄仄

对句:
①平平仄仄平
②仄平平仄平      
③平平平仄平

此上九种句式,从沈佺期、宋之问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定型近体开始,就是最正常不过的律句,在初唐人的大量诗中出现,根本不存在所谓标准和什么本句自救。而

下句,则是:

1
仄仄仄平平
2平仄仄平平               
3
,平平仄仄平
4仄平平仄平               
5平平平仄平

一共有五种句式。这五种句式,任意使用,根本不管上句如何。找不出任何证据是在对上句进行拗救
至于弧平、三仄尾、三平尾,在初盛唐诗中到处都是,中唐以后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回避孤平、三平,而五律三仄尾仍不避,没有什么理论留下来,只有清人说孤平是落调

-------请问这位“老诗人”、“中国诗词论坛理论版首版”,若学生问你:对于【仄起】出句②③④⑤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句?你的回答是否肯定是“下句”“12345“任意使用”?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2-7-1 21:35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2-7-1 21:38 编辑

1、我说的上句、下句句式,不一定在顺序上对应。上下的粘对规律是另一回事。
2、 仄仄平仄仄
    ④仄仄仄仄仄
    ⑤平仄仄仄仄
这种“社会主义好”、“邓小平你好”、“朱德老总好”句子不是律句。出律就是出律,救也没用。至于弧平、三仄尾、三平尾,它是有缺点的律句。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7-1 22:37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7-2 04:21 编辑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2-7-1 21:38 编辑
1、我说的上句、下句句式,不一定在顺序上对应。上下的粘对规律是另一回事。
2、 仄仄平仄仄
    ④仄仄仄仄仄
    ⑤平仄仄仄仄
这种“社会主义好”、“邓小平你好”、“朱德老总好”句子不是律句。出律就是出律,救也没用。至于弧平、三仄尾、三平尾,它是有缺点的律句。

------你是说下列诗都出律了?

中仄仄仄仄;
五载客蜀郡,卷234_38 【去蜀】杜甫
春宅弃汝去,卷233_29 【登舟将适汉阳】杜甫
幽意忽不惬,卷224_38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山林在韦曲西塔陂)】杜甫
摧折不自守,卷225_63 【蒹葭】杜甫
草木岁月晚,卷225_69 【送远】杜甫
空外一鸷鸟,卷225_73 【独立】杜甫
乘尔亦已久,卷225_76 【病马】杜甫
致此自僻远,卷225_77 【蕃剑】杜甫
乱后碧井废,卷225_78 【铜瓶】杜甫
栀子比众木,卷227_11 【江头四咏•栀子】杜甫
远送从此别,卷227_27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杜甫
良会不复久,卷228_2 【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杜甫
行色递隐见,【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杜甫
客里有所过,卷228_47 【归来】杜甫  
弱质岂自负,卷228_58 【严郑公阶下新松(得沾字)】杜甫
奔峭背赤甲,卷229_43 【入宅三首(大历二年春,甫自西阁迁赤甲)】杜甫
小雨夜复密,卷230_53 【夜雨】杜甫
微雨不滑道,卷230_68 【雨四首】杜甫
志士惜妄动,卷231_46 【别崔潩因寄薛据孟云卿内弟潩赴湖南幕职】杜甫
先帝弓剑远,卷231_50 【送覃二判官】杜甫
孤雁不饮啄,卷231_69 【孤雁(一作后飞雁)】杜甫
苔竹素所好,卷232_5 【将别巫峡,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亩】杜甫
春宅弃汝去,卷233_29 【登舟将适汉阳】杜甫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卷234_38 【去蜀】杜甫

中仄平仄仄,

光细弦岂上,卷225_58 【初月】杜甫
二月频送客,卷227_48 【泛江送客】杜甫
绝域长夏晚,卷227_61 【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得风字)】杜甫
肃肃花絮晚,卷228_13 【春远】杜甫
浩浩终不息,卷229_16 【长江二首】杜甫
颇谓秦晋匹,卷232_6 【送大理封主簿五郎亲事不合却赴通州主簿前阆亲事遂停】杜甫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7-2 04:55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7-2 04:56 编辑
1、我说的上句、下句句式,不一定在顺序上对应。上下的粘对规律是另一回事。
...
金筑子 发表于 2012-7-1 21:35

那你说的“这五种句式,任意使用,根本不管上句如何。”
-----“根本不管”的“根本”是何意?“根本不管”是否就是“闭着眼睛瞎对”的意思?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7-2 05:09
1、我说的上句、下句句式,不一定在顺序上对应。上下的粘对规律是另一回事。
2、 ③仄仄平仄仄
    ④仄仄仄仄仄
    ⑤平仄仄仄仄
这种“社会主义好”、“邓小平你好”、“朱德老总好”句子不是律句。出律就是出律, 救也没用。至于弧平、三仄尾、三平尾,它是有缺点的律句。...
金筑子 发表于 2012-7-1 21:35

“至于弧平、三仄尾、三平尾,它是有缺点的律句。”

-----“弧平”、“三平尾”是律诗的“大忌”,你把“三仄尾”也塞进去和它们并列,是否认为“三仄尾”也和“孤平”、“三平尾”一样是律诗的大忌?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7-2 05:14
从初唐有律开始,上句:
平平仄仄平
  ...
金筑子 发表于 2012-7-1 18:19

再请问:“有律”是从“初唐”开始的吗?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7-2 05:21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7-2 05:24 编辑
有人认为什么都可拗,什么都可救,他有:

社会主义好,
苏修熊罴遭。

下句救上句。这还是律句么?
拗救理论推而广之,还剩什么格律?
金筑子 发表于 2012-6-30 12:59

经过查找,原来这句“有人认为什么都可拗,什么都可救”是金筑子自己说的:

金筑子
《拗救只不过是为前人之不合律找借口的一种欺人之谈
http://www.shyw.net/read-yx-tid-289868-1-1.html
        
近体诗的格律由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约句准篇,沈、宋从永明体中找到近体诗这种最佳形式广为推广,自此至今千多年不衰。
        
唐人是不是有一套相关的理论?后人不得而知。宋离唐不远,宋人重修《切韵》时《唐韵》还可见,而宋人方回评《瀛奎律髓》时,却未引唐人格律理论。明代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口诀,总结了句中平仄要求。初唐时不忌孤平,这口诀概括了全部律诗句式要求。
        
到了清代,才有董文涣根据唐人在中唐后,已有意避开仄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子,于是才称之此种句子为孤平,批评一三五不论不全面,当出现仄仄仄平仄仄平时,即出现了孤平,当避。赵直信的《声谱》,称五言仄平仄仄平为落调。为避免落调,发现唐人在仄平仄仄平第二字平声前或后加一个平声字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就不落调了。他们叫孤平拗救。其实,唐人未毕就这样叫,也未毕就是一种理论。从永明体诗中的句子看,他们讲四声,仄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也不多,说明从永明体时代人们就在自觉地避免,只不过没有形成理论(或许有理论而失传了)罢了。
        
而清人则将仄平仄仄平第二字平声前或后加一个平声字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这种简单的理论加以扩大,什么都可拗,什么都可救什么本句救对句救,花样繁多,似乎近体诗的格律是多变无穷的。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2-7-2 07:40
“至于弧平、三仄尾、三平尾,它是有缺点的律句。”

-----“弧平”、“三平尾”是律诗的“大忌”,你把“三仄尾”也塞进去和它们并列,是否认为“三仄尾”也和“孤平”、“三平尾”一样是律诗的大忌?
艺海听涛 发表于 2012-7-2 05:09
三平尾不是律诗的大忌。
宋之问:美人旷遥达,万里游云空。直到明人杨升庵,都有三平尾诗。只不过三平尾比三仄尾少得多,但不是大忌。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2-7-2 08:09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2-7-2 08:12 编辑

清人以前,没有什么拗救理论。
清人翟翚在王世祯《律诗定体》的基础上提出了拗救说。他认为“律诗变体”“仄平平仄平”是“单句孤平拗救”,他又提出:“凡律诗上句拗,下句犹可参用律句,下句拗,则上句必以拗调协之,此不易之法”《声调谱拾遗》。
他的举例: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下句的春救上句的野。同位救。显然,上下都是律句变体而已,他认为是双拗救。
王力则提出下句救上句的不合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下句吹救上句不。异位救。这是扩大了清人的拗救理论。当代人又把王力的理论加以扩大,“大拗大救”,“社会主义好,苏修熊罴遭”,似乎近体诗的格律是多变无穷的。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7-2 09:50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7-2 10:01 编辑
三平尾不是律诗的大忌。
宋之问:美人旷遥达,万里游云空。直到明人杨升庵,都有三平尾诗。只不过三平尾比三仄尾少得多,但不是大忌。
金筑子 发表于 2012-7-2 07:40

;P
宋之问的古风中三平尾多着哪!我再替你随便找几首吧!

51_32 【有所思(一作沈佺期诗)】宋之问
君子事行役,再空芳岁期。美人旷遥伫,万里浮云思
园桃绽红艳,效叶柔绿滋。坐看长夏晚,秋月生罗帷。

51_21 【春湖古意】宋之问
院梅发向尺,园鸟复成曲。落日游南湖,果掷颜如玉。
含情不得语,转盼知所属。惆怅未可归,宁关须采箓。

51_2 【初到陆浑山庄】宋之问
授衣感穷节,策马凌伊关。归齐逸人趣,日觉秋琴闲。
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浩歌步榛樾,栖鸟随我还。

51_8 【浣纱篇赠陆上人】宋之问
越女颜如花,越王闻浣纱。国微不自宠,献作吴宫娃
山薮半潜匿,苎萝更蒙遮。一行霸句践,再笑倾夫差
艳色夺人目,斅嚬亦相夸。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
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始觉冶容妄,方悟群心邪
钦子秉幽意,世人共称嗟。愿言托君怀,倘类蓬生麻
家住雷门曲,高阁凌飞霞。淋漓翠羽帐,旖旎采云车。
春风艳楚舞,秋月缠胡笳。自昔专娇爱,袭玩唯矜奢
达本知空寂,弃彼犹泥沙。永割偏执性,自长薰修芽
携妾不障道,来止妾西家。

51_7 【别之望后独宿蓝田山庄】宋之问
鶺鴒有旧曲,调苦不成歌。自叹兄弟少,常嗟离别多。
尔寻北京路,予卧南山阿。泉晚更幽咽,云秋尚嵯峨。
药栏听蝉噪,书幌见禽过。愁至愿甘寝,其如乡梦何。

51_27 【伤王七秘书监寄呈扬州陆长史通简府僚广陵以广好事】宋之问
王氏贵先宗,衡门栖道风。传心晤有物,秉化游无穷
学奥九流异,机玄三语同。书乃墨场绝,文称词伯雄。
白屋藩魏主,苍生期谢公。一祗贤良诏。遂谒承明宫
补衮望奚塞,尊儒位未充。罢官七门里,归老一丘中。
尝忝长者辙,微言私谓通。我行会稽郡,路出广陵东。
物在人已矣,都疑淮海空。主

51_9 【雨从箕山来】宋之问
雨从箕山来,倏与飘风度。晴明西峰日,绿缛南溪树。
此时客精庐,幸蒙真僧顾。深入清净理,妙断往来趣。
意得两契如,言尽共忘喻。观花寂不动,闻鸟悬可悟。
向夕闻天香,淹留不能去。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7-2 10:26
本帖最后由 艺海听涛 于 2012-7-2 10:48 编辑

金筑子【转载】三羊:孤平,是律诗的“大忌”,而不是平仄的“出律”!
   坚持“孤平是律诗大忌”的人,为何不说“孤平是失律、出律”。因为,五言律诗的句子,其平仄律就是24交替。只要24交替就是律句,反之,就是非律句,或叫做失律、出律、不合律。所谓合律,就是合“24交替”律,所谓失律,就会不合“24交替”律。这就是坚持“孤平是律诗大忌”的人,为何不说“孤平是失律、出律”的缘由。因为“仄平仄仄平”,本身就是“24交替”,而不能自打嘴巴说成不是“24交替”,而只能别出心裁说成是“律诗大忌”!坚持“孤平是律诗大忌”的人,既不能解释“因什么”而忌,更不能解释“为什么”而忌。假定“仄平仄仄平”是声病,改为“仄平平仄平”就不是声病。难道第3字应仄用平,能改变第1字的应平而仄的声律属性不成吗?!
   所谓“大拗句仄仄仄仄仄”和“特拗句平平仄平仄”,也是“24交替”平仄律。拗救理论的“救与不救”,都不能解决二者不合“24交替”实质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大拗句即便是下句救了,也不能等于 仄仄仄仄仄仄 就是“24交替”了!特拗句 平平仄平仄,不管再好听的理由,他也是不合“24交替”平仄律。这就是违反逻辑荒诞可笑的拗救理论!

   正确的答案是有限的,错误的答案是无限的。这就是孤平为何分为“王力”、“启功”、“林正三”多种流派的根本原因。所谓的多种流派,无不是对于大道至简“24交替”平仄律的践踏与蹂躏!
========================================================

-------奇谈怪论!先搞搞清楚什么是“大忌”,什么是“出律”好不好?
作者: 芭莎    时间: 2012-7-2 10:52
所引唐诗例大多没标明是‘律诗’。还是从‘试律诗’入手引用,更为准确。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7-2 10:54
“五七律诗,正格为四韵,变格为五韵。即便是押五韵,也依然叫做“四韵诗”。”此处后应该举例,更为完善。
“但书”没有前因后果文字,不明所驳为何文字理论。应详细引用一段文字。
芭莎 发表于 2012-6-29 16:05

谢谢,应该再多说一些!

王力的相关说法
五言律诗。——五言律诗除了平仄和对仗的规律之外,还有两个规律:
a.每句五个字,每首八句,全首共四十个字。
b.第一三五七句不入韵,第二四六八句入韵,这是正例;但首句亦有入韵者,这是变例。(这正变之分是从唐人五言律诗统计出来的,以多见者为正,少见者为变。)
七言律诗。——七言律诗除了平仄和对仗的规律之外,也还有两个规律:
a.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全首共五十六个字。
b.第一二四六八句入韵,第三五七句不入韵,这是正例;但首句亦有不用韵者,这是变例。

原来诗的首句本可不用韵,其首句入韵是多余的。所以古人称五七律为四韵诗,排律则有十韵二十韵等,即使首句入韵,也不把它算在韵数之内。
——————(摘自 王力《汉语诗律学》)


以多余韵脚的多见少见,来判定正格变格。这本身就是不合情理!正如王力所说“诗的首句本可不用韵”,所以“多余韵脚的多少”,就不具备分门别类的依据。更何况,“多余的韵脚”,破坏了首联末字的“平仄相对律”!即:首句不押,平仄合律;首句押韵,平仄失律。具体诗例:

《春夜喜雨》杜甫  【“节、声”两字的声调“仄、平”相对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月夜忆舍弟》杜甫【“行、声”两字的声调“平、平”不对立】
戊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由王力划分正变格的错误的逻辑思维方式,延续到孤平的定义,王力依然犯有逻辑错误。以“非交替点的平仄”来判定是否合律,同“多余韵脚的多少”来判定是否正格,二者谁然事不同,然而逻辑错误是一样。具体说来就是,判定“正格、变格”的标准,不能以“首句可押可不押(多少)”为依据;同理,确定“合律、出律”!不能依据“可平可仄的135上的字”,判定合律或失律,唯有节点246。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2-7-2 15:28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2-7-2 15:38 编辑

我们还是来看看提出双拗救理论的事实依据吧:

清人翟翚在王世祯《律诗定体》的基础上提出了拗救说。……他又提出:“凡律诗上句拗,下句犹可参用律句,下句拗,则上句必以拗调协之,此不易之法”《声调谱拾遗》。
他的举例: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下句的春救上句的野。同位救。
他的意思是:“凡律诗上句拗,下句犹可参用律句,”即不救。“下句拗,则上句必以拗调协之。”现举例: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下句花拗,上句却不拗。辇路生春草,上林花满枝。下句满拗,上句却不拗。

提出同位救拗救说的清人尚且不能自圆其说,王力的异位救拗救说的依据又在哪里?和王力同代人的启功就反对:他说,一个人左腿有病,还要将他右腿也弄病,以病对病,反而无病,这合理么?——不是原话。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2-7-2 15:46
关于“仄平仄仄平(孤平)”,赵执信如是说法:

【1】“首句拗,次句可不救”,意思就是“首句孤平,次句可以不救”。

【1】“次句拗,首句是拗句”,意思就是“次句孤平,首句必须拗句”。

李白《南阳送客》
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伤。
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


杜甫《玩月呈汉中王》
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浮客转危坐,归舟应独行。
关山同一照,乌鹊自多惊。欲得淮王术,风吹晕已生。


戴叔伦《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轻烟拂流水,落日照行尘。
积梦江湖阔,忆家兄弟贫。裴回灞亭上,不语自伤春。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7-2 17:30
以多余韵脚的多见少见,来判定正格变格。这本身就是不合情理!
三羊 发表于 2012-7-2 10:54

怎么不合情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存在的理论上再“正确”又有何用?根据我对杜甫720首五律的统计,首句用韵的仅41首,占5%。将占绝大多数的体例列为“正格”,有什么不合情理的?
再如孤平:杜甫五律中只找出1首(而且这首算不算律诗尚存疑),尽管你说孤平再合理,可唐诗中为什么这样少呢?
还是那句话:脱离了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是没有指导意义的。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7-2 17:41
我们还是来看看提出双拗救理论的事实依据吧:

清人翟翚在王世祯《律诗定体》的基础上提出了拗救说。……他又提出:“凡律诗上句拗,下句犹可参用律句,下句拗,则上句必以拗调协之,此不易之法”《声调谱拾遗》。 ...
金筑子 发表于 2012-7-2 15:28

你是写过多年古诗的人,读的书可见也不少,怎么读书越多越糊涂了?怎么连个孤平拗救也拎不清,跟着起哄了?你平常写诗不是没有孤平三平尾吗?为什么?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2-7-2 18:38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2-7-2 18:50 编辑
你是写过多年古诗的人,读的书可见也不少,怎么读书越多越糊涂了?怎么连个孤平拗救也拎不清,跟着起哄了?你平常写诗不是没有孤平三平尾吗?为什么?
艺海听涛 发表于 2012-7-2 17:41
避孤平、避三平,这是中唐以后诗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回忌声病的自我调整,与清代的“拗救说”无关。变体律句自永明体就有,初唐更多,难道唐人去遵守清人的“孤平拗救”理论才如此操作的?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7-2 18:43
避孤平、避三平,这是中唐以后诗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回避声病的自我调整,与清代的“拗救说”无关。
金筑子 发表于 2012-7-2 18:38

“普遍认识”-------普世真理?
"自我调整”?生而知之?是实话吗?;P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2-7-2 20:18
“普遍认识”-------普世真理?
"自我调整”?生而知之?是实话吗?;P
艺海听涛 发表于 2012-7-2 18:43
诗人们上千年的实践难道不能自我调整,要靠一尊神来指点迷津?诗人不是生而知之,那提出拗救的人又是什么知之?“神而知之”?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7-2 21:21
诗人们上千年的实践难道不能自我调整,要靠一尊神来指点迷津?诗人不是生而知之,那提出拗救的人又是什么知之?“神而知之”?
金筑子 发表于 2012-7-2 20:18

我是指你本人。问你是否生来就会“自我调整”而懂避孤平三平尾?
作者: 艺海听涛    时间: 2012-7-2 21:24
诗人们上千年的实践难道不能自我调整,要靠一尊神来指点迷津?诗人不是生而知之,那提出拗救的人又是什么知之?“神而知之”?
金筑子 发表于 2012-7-2 20:18

提出拗救的人又是什么知之?
-----你去问问赵执信或王力去吧!
作者: 金筑子    时间: 2012-7-3 07:12
提出拗救的人又是什么知之?
-----你去问问赵执信或王力去吧!
艺海听涛 发表于 2012-7-2 21:24
我并不反对避孤平避三平。我也不反对王世祯、赵执信的避落调。我只是反对用拗救理论推而广之,什么都可以拗、都可以救。当今人什么都在改革之列,这先生是知道的。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