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冰清玉洁个人学习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冰清玉洁    时间: 2013-6-17 20:20
标题: 冰清玉洁个人学习资料
本帖最后由 冰清玉洁 于 2013-7-3 23:55 编辑

尘封记忆言:

我对对联的一个最初级的看法是,对联无非就是两个字:对与联。
对是讲对仗,字的对仗,词的对仗,语意的对仗,音律的对仗。做到对,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个要基本功,需要海量的词汇,丰富的知识面做保障。


联是讲上下句的关系,如何让上下联之间不即不离,不隔不合,如何找到两句之间思想上的关联~意境上的关联,气势上的呼应,时空季节景色上的关联,又要注意下笔角度的变化~选材的变化,遣词造句的变化~。  没有一个能够相互呼应的关联点,就离“隔”不远了。关联太过密切,下笔角度,选材范围太过接近,就离“合”不远了~~~~~

还有一点呢,我觉得应该注意,对句的第一要务是什么,是先联后对,还是先对后联。我的看法是先“联”,先给对句准确定位,先决定上下句的关联点,然后再去选材,再去选词,再去对仗。否则极其容易远隔万里。




作者: 冰清玉洁    时间: 2013-6-17 20:37
本帖最后由 冰清玉洁 于 2013-6-17 20:41 编辑

古今平仄易混淆的字:
一、场(下平七阳韵)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二、俱(上平七虞韵)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杜甫:咏怀古迹)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三、谊(去声)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
四、茗(上声)
五、令: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六、思
作名词时读作仄声
七、暇(去声)
八、教: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九、倾(平声)
十一、惩(平声)
十二、癸(仄声)
十三、泡(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
十四、探(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但唐人亦有用作仄声者)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李白:送羽林陶将军)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十五、暝(仄声)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平仄两音意义不同者

疏 仄-名词       平-形容词
难 仄-名词       平-形容词
扇 仄-名词       平-动词
烧 仄-名词       平-动词
行 仄-名词       平-动词
吹 仄-名词       平-动词
思 仄-名词       平-动词
乘 仄-名词       平-动词
从 仄-名词       平-动词
传 仄-名词       平-动词
闻 仄-名词       平-动词
调 仄-名词       平-动词
论 仄-名词       平-动词
骑 仄-名词       平-动词
观 仄-名词       平-动词
兴 仄-名词       平-动词 形容词
令 仄-名词       平-动词 使
教 仄-名词       平-动词 让
分 仄-名词 名份    平-动词
王 仄-动词       平-名词
衣 仄-动词       平-名词
冠 仄-动词       平-名词
荷 仄-动词       平-名词
间 仄-动词       平-名词 中间
污 仄-动词 染     平-名词
中 仄-动词       平-其它
长 仄-动词及长幼    平-长短
漫 仄-动词 漫出    平-形容词 漫漫
相 仄-宰相       平-互相
燕 仄-燕子       平-国名
翰 仄-翰墨       平-鸟羽
便 仄-方便       平-安静
胜 仄-名胜       平-经得起 胜过
为 仄-因为       平-作为
雍 仄-州名       平-和也
占 仄-占据       平-占卜
扁 仄-形容词      平-名词 扁舟
治 仄-形容词      平-动词
正 仄-形容词 副词   平-正月
判 仄-判别       平-拼着
不 仄-否定       平-是否
傍 仄-依        平-同旁
浪 仄-波        平-沧浪
强 仄-勉强       平-强有力 
施 仄-施舍       平-施行
当 仄-相称       平-应当 正值
称 仄-相称合适     平-称谓
要 仄-要不要      平-约也
旋 仄-副词 俄顷    平-动词
和 仄-唱和       平-合好 与
颇 仄-略有       平-形容词 偏颇
供 仄-陈设       平-供给
那 仄-无奈       平-何也
华 仄-华山       平-华美
禁 仄-禁止 禁令    平-经得起
殷 仄-雷声       平-富 大
重 仄-轻重 副词    平-重叠
任 仄-听任 任务    平-动词

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者(建议:尽量按句意分平仄)
醒—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听—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看—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过—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望—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忘—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令」字作「使」用法时字音平仄之商榷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一书中,对于平仄两读的字作了相当程度的探讨,其中,令」字被归□为「平声所表示的意义和仄声不同者」,王力的见解如下:令,平声,使也。包佶.〈岭下卧疾〉:「唯有贫兼病,能令亲爱疏。」仄声(去),命令。又县令,名词。李嘉佑.〈留别畀陵诸公〉:「久作涔阳令,丹墀忽再还。」而目前较为完整的两本近体诗创作理论书籍──张梦机着《古典诗的形式结构》与许清云着《近体诗创作理论》,也都引用了王力的见解,主张「令」字作「使」字解释时应列为平声。
    但是,我们考查目前作诗最常用的韵书《增广诗韵集成》时,「令」字分属「去声二十四敬韵」与「下平声八庚韵」,却发现虽然《增广诗韵集成》上注明了「令」字庚敬韵互异与二者义分动静,但是却未明言何韵为动何韵为静,如果仅依赖此书,恐怕不易区分「令」字的平仄用法。
我们再细查另一本常用的韵书《增广诗韵全璧》,《增广诗韵全璧》只在「庚韵」的说明有一条是「令人羡,使也」,除此之外,也仅是注明庚敬韵互异,从两韵的例词中并不能完全肯定区分「令」字的平仄用法。
我们只好再翻检《广韵》一书,《广韵》中「令」字共有五种读音,扣除其中三种系罕见的地名与姓氏外,仅剩「下平声清第十四」(诗韵中并为庚韵)与「去声劲第四十五」(诗韵中并为敬韵)二者。其中「下平声清第十四」的解释是「使也」;「去声劲第四十五」的解释是「善也,命也,律也,法也」。从《广韵》的解释中,吾人应可以确定「令」字作「使」用法时应读作平声殆无疑义。


为求慎重起见,笔者利用电脑资讯检索系统翻检《全唐诗》中的绝句与律诗,考究唐人对于「令」字作
「使」用时读音的平仄: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李商隐:筹笔驿)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
◎半依云渚半依山,爱此令人不欲还。(白居易:题王处士郊居)
◎天宫高阁上何频,每上令人耳目新。(白居易:天宫阁早春)
◎头白夫妻分无子,谁令兰梦感衰翁。(元稹:感逝浙东)
◎长令奴仆知饥渴,须着贤良待性情。(韩愈:贺张十八秘书得裴司空马)
◎谁令不解高飞去,破宅荒庭有网罗。(李频:黄雀行)
◎不降玉人观禊饮,谁令醉舞拂宾筵。(张说:三月三日诏宴定昆池宫)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翦同心一半花。(施肩吾:夜笛词)
◎却令雪貌带红芳,更取金瓶泻玉浆。(施肩吾:赠仙子)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贺知章:送人之军)
◎独见鱼龙气,长令烟雨寒。(刘长卿:龙门八咏—阙口)
◎空令数行泪,来往落湘沅。(刘长卿:重推后却赴岭外待进止寄元侍郎)
◎日日生春草,空令忆旧居。(韦应物:任洛阳丞答前长安田少府问)
◎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韩愈:木芙蓉)
◎公子何时至,无令芳草阑。(李颀:送窦参军)
    唐人近体诗中有关「令」字作「使」的用法不胜枚举,以上仅列出着名诗家的名句,吾人逐一对照绝句律诗的平仄谱加以检核,自可得知唐人「令」字作「使」的用法时皆读为平声,这也印证了前面所引述的王力、张梦机、许清云三位学者的见解,吾人更可以肯定的说:
「令」字作「使」字解释时,应读为平声。

「教」字作「让」用法时字音平仄之商榷
    王力将「教」字归类为「平声所表示的意义和仄声不同者」,并解释道:教,平声,使为也,任令也,俗云「让」。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仄声(去),教化也,名词。陈师道《游鹤山院》:「愿摄尘缘尽,方知象教尊。」而张梦机教授着《古典诗的形式结构》与许清云教授着《近体诗创作理论》,也都引用了王力的见解,主张「令」字作「让」字解释时应列为平声。此外,《增广诗韵全璧》也提在【下平声三肴韵】中提到:「使为之也,效韵异」,与王力的说法相吻合;《增广诗韵集成》虽未明确解说,但在【下平声三肴韵】的例词中仅列出「天教」、「谁教」二例,也符合王力的说法。书籍理论如此,实际用法亦然,吾人检阅《全唐诗》中的近体诗,也可得知唐人对于「教」字作「让」用时都读为平声,诗例过多,在此仅列出较为着名的例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王昌龄:从军行)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李白:东鲁门泛舟)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柳宗元: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着子规。(顾况:子规)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王建:宫词)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未免被他褒氏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

除此之外,彰化吴锦顺词丈编着的《诗句虚字修辞研究》一书,也列出「不教」、「莫教」、「若教」、「休教」、「更教」、「好教」、「从教」、「免教」、「空教」、「尽教」、「倘教」等用法十一种,书中广泛援引古今诗例共七十四首。吾人逐一核对这五十二首例诗,也可得知「教」字作「让」字解释时皆读作平声。因此,不论从诗学理论或实际诗作来看,「教」字作「让」字解释时须用作平声。




作者: 冰清玉洁    时间: 2013-6-17 20:43
本帖最后由 冰清玉洁 于 2013-6-17 20:44 编辑

2007年7月26日夜,在中班群里聊天,聊出来:
大蒙(287267195) 23:39:52
要记住:出句\对句后,必须要反思:得失在哪,不能对完就了事。宁精不烂。1000句烂句子,不比一句精品
大蒙(287267195) 23:42:42
胸中要有自己对对联的的看法,对联是为我们所用,为大家所用的,如果写得太长,太奥,谁也看不懂,就失去了写对联的意义
大蒙(287267195) 23:45:54
还有是:前四个字可以写实,后三字要升华,不能再实了,再实,句子就没有味道
琴耘(269182476) 23:47:49
怎么提高意境?校长
这个容易,要想到人生,祖国、人民、道德,理想,这样,写出来的对联,就比较雅了


作者: 或许    时间: 2013-6-17 20:53
冰校辛苦
作者: 冰清玉洁    时间: 2013-6-17 20:55
本帖最后由 冰清玉洁 于 2013-6-17 20:57 编辑

我也专门开了个读书帖,希望我们好好读书和看资料,平时遇到问题勤思考勤问,只要认真学习了,总会进步的~~~


http://www.china-liand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0222&extra=page%3D1

作者: 土屋客    时间: 2013-6-17 21:03
冰校辛苦
都是极好的东西,应该尽量掌握。
作者: 旖旎从风    时间: 2013-6-17 21:09
冰校费心了
作者: 水木族人    时间: 2013-6-17 21:09
冰清玉洁 发表于 2013-6-17 20:43
2007年7月26日夜,在中班群里聊天,聊出来:
大蒙(287267195) 23:39:52
要记住:出句\对句后,必须要反思: ...

冰校辛苦了!
大蒙校长语真经典之言也。
作者: 诗舟    时间: 2013-6-17 21:13
冰老师辛苦
作者: 冰清玉洁    时间: 2013-6-17 21:23
本帖最后由 冰清玉洁 于 2013-6-17 21:25 编辑

                                                                如何创作对联
                                                                     胡有章


题注:因为胡有章说过,对联目前被称为楹联,他个人不支持这种说法。对联,其实应该分为对与联。故此本节标题定为《如何创作对联》。


      对此常江教授、余德泉教授都有专注,但是,我们读了之后,感觉没什么收益。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每个人对事物的感观和敏感度都不同,性格也大相径庭,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对不同事物、事件,有不同的观察角度,这就是视点。
      视点,是作者与事物性灵沟通的交汇点。所以,创作过程注意下面几项,其他就靠感悟了。
      一、作品来源于生活
      作品必须是真实的。即使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也必须符合事实。如果在广州写冰、在河里写海带、在春天写旷野菊花、在除夕写月亮,都不可能被人承认。这一点就是积累生活知识。
      二、作品必须有感情
      一个你不喜欢的人,你很难发现他的优点;一件你不喜欢的商品,你很难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推销出去。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怎么能奢求别人喜欢呢?
      对于征文也是,我不懂佛,就不可能写出经典的谒语;我不喜欢雪,就不可能写出它迷人之处;我很喜欢银杏的话,动起笔来,就会得心应手。
      三、作品必须有新意
      转个笑话:
      一对新人在闹新房时,被损友们出了一道难题--让新人们躲在卫生间内,交出九九八十一件物品来,大小不论,贵贱不究,只要是东西就行--新郎苦不堪言,又不能太过为难新娘,最后连浴室内的简易浴帘都拆开交出,才勉勉强强凑满了数目。
      第二对新人当时也在场,嬉笑之余不禁自叹幸运--幸好不是他们先结婚!有了前车之鉴,第二对新人当然有所准备,结婚当天新郎在西裤口袋内装了满满一大把小镙丝、小镙帽、小铁圈之类的东西,以备闹新房之用,结果友人们当天闹新房直至结束都没有出这个节目,当友人们纷纷告别时,新郎终于忍不住了,他说:你们还有一个节目没出呢!友人们不解。新郎又说:就是那个交出八十一件东西的节目?友人们笑道刚用过,这次再玩就没意思了。新郎竟有些发急,从口袋中掏出一大把小五金,然后说:你们怎么能不玩呢?我都准备好了!
      对联也是一样,炒剩饭最多也就是个扬州炒饭了。出新,一是观点新,二是手法新,但新字不能离开真字。
      关于手法新,可以参考修辞格。
      四、创作必须心无旁骛
      心无感不写,是心理活动。心不静不写,也是心理活动,但受外界影响较大。
      二者综合起来,是必须对某一事物或事件,有了强烈的创作欲后,不管不顾地投入进去。
有人说,理论家与创作家的区别,是一个冷静,一个狂热。这是有理有,创作更多地,需要狂热(见二),不要太多冷静,但要安静。
      五、创作可以刻意模仿
       这个论点可能很出乎意料,但如果想到“描红”这个词,你就恍然大悟了。
      目前初学者,似乎很少走这一步。照着葫芦画瓢,比较容易上手。但最后必须走出创新这条路。

作者: 冰清玉洁    时间: 2013-6-17 21:55
本帖最后由 冰清玉洁 于 2013-9-3 00:47 编辑

以下乱弹,不严谨,也不是金科玉律,可能要同学自我多体会一下,或者再跟联友参酌看看。
● 出句的一些常见毛病必须告诉同学,直接举例
1出句:月入闲窗乡梦远
   --「闲」窗跟乡梦的情结不合拍,或者「月挂空窗乡梦远」参考。
 
 出句:风梳小径花魂瘦
  --风「梳」小径,该是轻柔的,像人梳头,用这个字与「花魂瘦」的意象冲突。或者「风袭小径花魂瘦」参考。又或者你挺喜欢「梳」这个字,那就改改后面,「风梳小径花心喜」之类。 
 出句:淡淡云烟锁绿谷
  --云烟「淡淡」的怕是「锁」不住。
  ----望海兄提点,三仄了。
 出句:娇花隔岸吟风骨
  --「娇」花要联系「风骨」,有通感上的困难。
 ▲以上“明显”的前后关系矛盾应该注意。(也许是前后用词的情绪格调不同)

2出句:酒满风邀月
  --「风」跟「酒、月」的关系不清。或者「酒满诗邀月」参考。
 出句:浊酒半杯轻燕影
  --「酒」跟「燕影」的关系不明朗。因为关系不明,所以联意就跟着不清。
 ▲以上前后关系不紧或失联,各自表述,造成意散。

3出句:花红柳绿春天醉
  --花红柳绿就知道是春天了,后面的「春天」位置有些浪费,可换别词。比如说「花红柳绿诗心醉」。
 出句:踏雪寻梅韵
  --「踏雪寻梅」意已足,梅之可寻以韵限之,是自限!
 出句:日暮斜阳披肩照
  --看到「斜阳」已知「日暮」,取象重覆。
  ----经望海兄提点,「肩」处出律了。
   出句:月映池荷池映月
   --回文重技巧外,意境也要兼顾。「月映池荷」景致已出,多言「池映月」没能为整句再添令人心动的元素。
 ▲以上说的是赘笔,有的是浪费位置,有的是画蛇添足。都不能为出句的意境加分。

4出句:日月诗怀存玉案
  --「日月诗怀」是什麽样的情怀?费解。具体或可想像的依据没有着落。
 ▲以上表意不清。另外说明有种联用冷僻字或用冷僻典故,这种不算病句,联意可解,只有宜不宜,好不好的问题。

5出句:夜晚瞧天吟朗月
  --「瞧天」意思懂了,可别扭,也多余。
 出句:月洗竹林一圃清
  --竹林用「圃」没听过。或者「月洗竹林三径白」参考。
 ▲以上意思能看明白,但觉别扭或用字不准。

审视出句:琢磨出句的所有信息是先决要件。把别人的出句当成是你写的,出对句如出一人手,才有可能合拍。

学习一:先找主语

尤其是动词,这个动作是谁做的,主角是誰?有的句子主语就是前面的字词,但也有的句子主语不在句中,隐藏着。

例1:夜深萤入幌,
   春暖鸟窥帘。

僧:「入幌」的是谁?是萤。「窥帘」的是谁?是鸟。「螢、鸟」是主语,是做这个动作的主角。
  鸟偷窥这个动作是种拟人的写作手法。

例2:
出句:一樽且对春风饮
对句:满卷尽愁柳絮飞

僧:「饮」不是“春风”在饮,是“我”在饮,「饮」的主语是“隐藏着的我”。(我)一樽且对春风“饮”。
  对句的「飞」是柳絮在飞,不是“我”在飞。满卷尽愁(柳絮)“飞”。
  两者主语不同。

例3:
出句:鸟语花香吟绿水
对句:星疏月朗照青山

僧:「鸟语、花香」、「星疏、月朗」都是句中自对,也都是并列词组。
  出句的「吟」是谁在吟?
  是“我”在吟!鸟语花香的环境下,“我”吟绿水。
  不会是(鸟语花香)当主语,因为「鸟语」可以看做是在吟唱绿水,「花香」可怎麽“吟”呢?
  对句的「照」明显是“星、月”在照青山,不会是“我”在照青山。
  两句关键动词的主语不同,失衡。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改:
  鸟语花香(我)吟绿水,
  风清月朗(我)访青山。 (“访”也可以是“友、入…等)(为什麽“星疏”不好?星都疏了还「照」,没意义)

出句:山径堆云迷去路
对句:池塘邀月醉归人

僧:联意不错,「邀」有误。「山径堆云」是「云堆山径」,山径是定语,不是山径自己能堆云;池塘却是自己邀月,主语不同。或者改「池塘有月醉归人」,如此迷去路的是云,醉归人的是月。
----经望海兄提点,「定语」有误,应为「状语」。

学习二:有我?无我?

除了上面举例的“隐藏的我”外,常见的还有一种动词的主语不是我,但是句意“有我”的存在。

出句:春践旧约来老舍

僧:「春践旧约」当然是跟“我”相约,来「老舍」当然也是“我”的家。
出句有“我”在里面。对句不能纯写景,最好也带入感情。

出句:春践旧约来老舍
对句:燕思故友返农乡

僧:意境衔接较好。春来老舍,燕返农家,又是因为思念故人,深进一了层,使物我产生情感的联系。

出句:篱疏栽竹补=原对=院静种花看
对句:心静抱琴弹

僧:「心」字我觉得如果改一下,不要直接托出心静这层境界,可能会更好一些,比如原对句用「院静」,借“我的院子”的静来说“我”的静。或者也可以反其道而行,取一个动态的环境,相衬外动内静的我,比如说「蝉响、泉响」之类,你说我是抱琴和蝉鸣也行,你说我无视蝉呜泉响,自得其乐也行。


学习三:虚词实词

出句:  斜阳一抹依山远
对句:  残月半钩醉梦迟

杜衡:出句是白描写景,对句亦应同之。上联远景,对句可写近景;出句描色,下联可绘声。梦字太虚,经常有这样现象,有不可想之词,则以梦、韵替之,感觉是偷懒:))

出句:一竿钓尽千江月
对句:孤盏容得半世闲 今音

僧:我的出句要看你怎麽理解,不同心情不同解读。你可以说是种闲情,我也可以说是种豪情,要说它是夸张语我也不反对,说藏著一丝的落寞情怀那也行。

所对情绪也多端,一钓竿、一壶酒(盏的原意是酒吧!不要跟我说是一盏灯喔),半世闲在千江月。一种悠闲夹带一分孤独。情境把握可,只一个「闲」对「月」,一虚一实宽了点。


学习四:手法,拟人?比喻?…

出句:花间香句鱼来索
对句:书内玉颜士俱迷

僧:前半好。「鱼索香句」拟人,「士迷玉颜」失了拟人味。类似者或可「帘内娇容鸟欲窥」参考。


学习五:组字之间的关系。联眼

出句:草木深深遮石径
对句:云烟淡淡锁松山

僧:云烟「淡淡」的,怕是不能「锁」山。

出句:独钓寒江,曲笔如钩诗作饵
对句:常吟冷月,高谈似玉酒当歌

僧:钓--钩--饵,关系紧密;吟--玉--歌,相扣不紧。

出句:花心涵玉露
对句:柳叶荡和风

僧:既是「和风」,「荡」就猛了些。

出句:梨花带雨一枝醉
对句:翠柳携风四野狂

僧:「携」不切,翠柳不是柳絮,不能跟风一样“四野”狂。


六、前后段落之间的关系。前后结构阴阳属性

出句:(春来)(花竞艳)
对句:(雨至)(柳添香)

僧:出句因果关系,对句不明。柳我没见过,应该也不是以香取胜的。「风过柳摇姿」稍好些。

出句:溶溶月色风梳柳
对句:阵阵花香味醉人

僧:「味」承「花香」而来,味跟花是从属关系,「风」与「月色」是两种不同。  

出句:柳絮轻薄桃莞尔
对句:莺歌婉转鹤悠然

僧:桃莞尔是因为柳絮轻薄,不只是单纯的并列关系,前后有因果。对句前后关系不明,鹤悠然是因为莺歌婉转?再个,莺莺燕燕通常指有人烟的地方,鹤通常是不喜欢人烟的,为避人烟鹤别山,取材在一起,自然界或许是有的,通感不太适合。

对句:  晚照寒霜,暗香疏影一窗绪
出句:  凄风冷雨,落叶残花遍地秋

云卷:这个不好,落叶残花是直接列物,暗香疏影是曲笔写花(一般特指梅),已在下联之残花之中了。若是以窗取景,有案头的素弦小字、有窗外的老树寒鸦,或更远处的孤帆只雁...把镜头打开,应选择更适合的意象入句.

学习七:写景?抒情?言志?论理?寻趣?主旨是什麽?

出句:梅花独在雪中开

僧:如果是「梅花雪中开」,那我们可以把出句看成是在“写景”,也可以把出句看做一种“哲理”。现在多了个「独在」,「梅花独在雪中开」看成写景比较不妥当,拿来当哲理会比较好些,强调梅花“独在”“雪中”才开;假设出句是「独有梅花雪中开」呢(先不管律)?重点又偏移到“梅花”了,强调只有梅花才是雪中独开的花。


学习八:判断联意阴阳
  
出句:共坐春风倾意气      
对句:独游寒寺生忧愁

僧:有头重脚轻之病,上联大气,下联气弱。联意阴阳不谐,出句向阳心态,对句转阴无来由。

出句:清溪浮翠缓
对句:冷雨打香残

僧:这句明显情隔,阴阳不谐。出句给人的感受偏阳,对句调子调得太阴,上下的意象分述不同的感受,情绪上会让人感到突兀。

出句:新词旧调吟春好
对句:素手琴心抚月明

僧:吟咏春天的好,新词迎新,旧调怀旧吗?在这里,新词旧调隐含有「立足过去,放眼未来」的味道。整个上联的意象是向上提升的,对句不宜淡处理。
所对基调过淡,没能激发生气。
做为句中自对,「素手」对「琴心」过宽,类似「剑胆」可。


学习九:体会弦外之音

出句:柳线低斜空钓月
对句:松针微抖细缝云

僧:上联有比兴,下联看不出来。
柳,「欲钓湖中月,难辞岸上风」。「斜」,因风起,表外因;「低」暗示本来可以入水,现在却只能望月空叹,基调很无奈。上联不应单纯只看是拟人描景。

出句:篱外徘徊,不忍听一管苍凉,满庭落寞

解题:
篱外徘徊不忍听,显然「一管苍凉」同「满庭落寞」一样,都在庭中能闻。篱外就听不到了?我想还是听得到的,「徘徊」只是不忍听偏又不想远离。这个不想远离也许是因为一管苍凉正是心之所系。

篱外人的情绪如何?这将影响我们对句的基调。
1、也很沧桑落寞:因为沧桑,所以怕听,怕外感生内应,再撩起伤情。。。对句基调从「阴」。

出句:篱外徘徊,不忍听一管苍凉,满庭落寞
对句:风中惆怅,空悲叹十年寒苦,半世蹉跎

僧:这个好在「风中」,可以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统一。人在篱外徘徊,心在风中惆怅。。。步调更和谐。
但是个人不喜「寒苦」,太直接了的感受,我们试著转折一下,用「风中惆怅,空悲叹十年经略,半世蹉跎」,想像一下主人翁是个雄才大略之人,奈何造化弄人…。

2、只是一种悲怜:也许吹箫的人是所关心的人而已。从这条思维,对句的路比较宽。可以定调为「阴」,跟著环境的渲染一吐悲怜;也可以定调为「阳」,把悲怜化为祝福或寄以希望。

例:
出句:篱外徘徊,不忍听一管苍凉,满庭落寞;
对句:风中祈祷,愿重见此间欢笑,往日温馨。


应对技巧:不是要总结如何应对。应对法无定法。以我的有限圈囿你们的无限是误人子弟。只是想探讨一些常见的技巧罢了,参考就好,不见得是最好的。

学习十:动画。横向、纵向延伸
出句:清溪浮翠缓
对句:野径绽梅娇

僧:同样都是从空间入手,两处不同的景色组织成一幅“动画”,美感加强,是种补充手法。给你另一种思路参考(参考就好),当你在构图一幅山水画的时候,画了山画了水画了树,如果要再加些东西,你会加些什麽东西?景物有了,也许可以加入“人”。山水画里多有人,那是种移情作用,赋于山水人的性灵,也寄托人于山水的性灵。比如「野叟落钩闲」参考。

对句:风送梅香来竹院  
对句:月移松影入轩窗

僧:这是初学者常见的以景对景思路。另一种参考,把人带入
对句:客携陈酿共溪窗


出句:几度秋风斜雁阵 对句:一时冷雨断人行

僧:「几度」给人「时间」的过渡,对句「一时」也是时间概念,不是不行,给人感受面狭窄了点。或者可从「地点」著手,满天冷雨断人行。


学习十一:时隔、景隔、意隔

出句:梨花带雨一枝醉
对句:墨菊伴秋满院香

僧:时隔。上联是写景的意境联,对别的季节虽然也可以,但不会是最好。“写景”联统一时序更能融为一幅美画。

出句:云摇月影柳牵风
对句:泉照山容雁戏霞

僧:上联的「云」摇月影要牵强些,「摇」的动作联想对云来说并不贴切,「竹」摇月影较形象,风摇竹筛月影,照应后面的「风」也较整体。「柳牵风」就很不错。
泉较小些,要「照」山容,以小见大要勉强。比如「湖映山容」就适切些。「雁戏霞」的问题,一是「戏」的动作联想对雁来说较无说服力,二是上联夜景,「霞」有时隔的问题。

出句:昨夜松边依月醉
对句:今朝溪畔叹春残

僧:这是「意隔」。虽然在现实中,昨夜一个心情,今朝一个心情,是有可能的,但是在对联两行中,还是尽量统一主旨比较好些。上联联意并不「阴」,下联「叹春残」,笔调转阴,情绪落差较大。或者「看云停(飞)」可以参考。


学习十二:直白

我的观念,「直白」不是字词通俗易懂,而是意境直接表白,说完了就没有余味可嚼。比如出句:喝一口家乡井水[扫地僧],浅显易懂,直白吗?我认为不能如是看。整句只写了一个动作而已,感情是「蓄而不发」。

出句:枕畔留香难入梦
对句:弦间凝憾易伤怀

僧:难入梦者,留的香应该不会是书香,书香好入梦。大概是枕边人不在了,闻着留下的香味才难以入眠,情调属阴。
对句「凝“憾”」「易“伤怀”」都是直接表白了内心的情感,直白了。这种遗憾和伤怀应该留给读者。不要拳头打直了,要留三分劲。

意境联要避免直白。小提两个方向参考:

(一)以人为主语时,避免直接把情绪用语带上,例如流泪、泣之类,你的感触都说完了,看联的人就无想像空间了,至少也得留个三分虚。以人为主语,可以考虑用「动作」来表达、隐喻、借比,含而不露。前面或可参考「弦间凝指…」,手指停住不动会是什麽情况,后面三个字再斟酌补述,气氛凝结下,可以延申很多,可以是伤怀,可以是感叹知音少,可以是感怀过去,遥想未来,……。比如「枕畔留香难入梦,弦间凝指似临秋」,多借秋的一层萧瑟。

(二)以身外之物为主语,就尽可能挑逗情绪,天马行空。比如以花为主语,写「她」的娇态,写「她」的情绪之类,要用以传神。如兄联,可改「花心凝泪…」之类。借花的情绪隐喻自己的感受,或者「花心凝泪只无言」参考,花之泪是我之泪,花无言即我无言。


学习十一:阴阳错位

http://www.china-liandu.com/view ... p;extra=&page=1

出句拾階
  
  学过一段时间之后,很多人会开始怕出句。慢慢会发现,句型、手法、用字乃至于意境都开始重覆,写多了自己都觉得无聊。也所以很多老鸟会渐渐疏离应对这个部份,因为写来写去,看来看去,对来对去都大同小异,新鲜感在流失。
  网络上写关于出句的不太多,我想介绍给大家的不是理论,而是一种途径。有些旁门左道,说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我相信应该对某些人有用。
  声明:1、即思即写,肯定不够周延。各位有好的材料或是见解补充,非常欢迎,谢谢。2、菜鸟建议从头做起,老鸟自己看着办。

● 出句练习拾阶:

(一)初阶:临摩(限制较大,引导较多)

一、从前人下联对出上联,此上联即是出句。

  拿出古联,把上联部份遮住,一定要先忍住不要看。
  举例:古联下比是「偶贪杯酒得狂名」,字对字乱对一下,「不爱盘棋丢妄语」,不知所云,修顺一点,「爱下象棋无妄语」,大白话也行,再修一下,「松下奕棋无俗语」也行,天马行空一下,「松下奕棋风得子(势)」也成(棋有“得子、得势”术语。“得子”就是多吃了对方一颗重要棋子,像是车、马、包;“得势”就是情势明显较好。风放倒的是棋子还是松子?也许两者都可以想像得趣。)
  这个时候对句的要求不高,只要注意本身句子的内容就好,与下联的关联或结构不是重点。
  
二、再仿改前人上联句式。

  自己乱对之后,回头看看原上比,「爱拄杖藜增老态」,对比我们乱出的,恩~学习。顺便再拿原上比仿造或改造一下,想增减哪里就修哪里,偷天换日得「爱看古书增老态」,好像也不赖~“古”“老”联系更直观。

三、读一首诗词(也建议采用“清联三百副”),撷取某一些字句出句。

  学学古人或是现代名家句子之外,也是要换换口味才不会腻。随便抽出一首诗词,“偷诗”者“偷师”也。看诗要连鉴赏一起看,有助了解与学习点评。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鉴赏: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以下省略)

拼凑一下,例如出句:蝉响疏桐,不藉秋风声自远;


       玉楼春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鉴赏: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以下省略)
读这首词的时候,刚看过一幅古联「去岁花开今岁果,今年树发去年枝。」,特别对“琼苞”“去年枝”印象较深,灵思就产生了连系,组成了下面出句。


出句:琼苞新放去年枝,可是东风怀旧?


  当然,这种读诗词出句各自因缘,只是想告诉你这个方式也是种催化剂。
  


(二)进阶:半成联(限制较小,引导较少)

一、嵌字提领

  搜索一下诗词名句(用意顺便学学),随便拿一句来练,比如「古道西风瘦马」,一个字练一句,先嵌在第一字看看,想不来就再试嵌第二字,再想不来就嵌第三字,以此类推。久了也可以玩点花样,依序嵌字,或者自我设限字数。
  
  出句:古卷翻寻前世友(不要臉,古卷名家是我前世好友,哈!意境联绝大多数都是这麽滴虚伪。。。)
  出句:问道青山云带路、取道书山攻绝顶、取道书山开智慧、取道书山游古迹…
  出句:翦烛西窗听夜雨
  出句:时有清风争入户
  出句:经风奇石瘦
  出句:一旅风尘牵马过

  写得好不好无所谓,写就对了,日子久了,总有自己比较满意的句子。
  

二、抱残守缺:也许有几个字蛮喜欢,那就紧咬不放,看看能为这个词(组)写出多少个句子。

  举例:一开始我尝试写了个四七式
  原句:交臂古人,糊涂常饮诗中酒;
  感觉不是很理想,后来就又围绕「诗中酒」写了几个出句
  变句:心花兑入诗中酒
  变句:种花为酿诗中酒
  变句:肠枯可饮诗中酒 
  变句:忘情莫饮诗中酒

  延伸类型:功夫深了也可以读一首诗词,撷取某一意境出句。或者围绕同一个主题出句。

三、训练各种修辞技巧。

  1比喻法  出句:竹阴活似板桥画
  2拟人法  出句:万里悲秋风哽咽、花间香句鱼来索、谷庭麻雀争门派(这种大家用得最多)
  3夸张法  出句:一竿钓尽千江月
  4直述   出句:桃溪宛转春流野
  5双关   出句:情路不容人借过、一竿抛甩悲风暗雨
  6设问   出句:今夜谁人歌古调?
  7句中自对 出句:篱外徘徊,不忍听一管苍凉,满庭落寞;
  。
  。
  。
  
  延伸类型1:日后尝试写成联的时候,可以参考清联三百副中的句型(比如人家怎麽用领字啊,句中自对啊,排比啊)自我训练。有助于提升语感和调理长联的气脉。

  延伸类型2:可按各种风格来尝试出句,雄浑、刚健、婉约、淡雅…等等。这个真的是难,呵。

(三)放空
  这个时候基础夯实,老鸟还是放飞吧

作者: 秋水寒    时间: 2013-6-18 06:16
水寒来学习了
作者: 水千寻    时间: 2013-6-18 10:35
老师辛苦了!
作者: 乐成    时间: 2013-6-18 10:38
很有启发,学习了。
作者: 但愿人长久    时间: 2013-6-18 10:55

作者: 兰舟    时间: 2013-6-18 10:59
喜欢!
作者: 心蓝    时间: 2013-6-18 14:23
学习
作者: 冰清玉洁    时间: 2013-6-20 21:52
互对、自对、蹉对:
互对是上下联之间的对仗,这是对仗最一般的形式,绝大多数的古今联语均是上下联互对的方式。
自对,又称当句对,是对仗中的一种变格,即上下联两边各自为对。自对也称边对、就句对、当句对。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谈到诗文当句对说:“于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指出:“先在出句里用并行语作成颇工的对偶,这样,既自对而又相对,虽宽而亦工”。自对最初源自诗的自对,因为诗的形式已成定格,无论五言、七言,只能有词或词组自对,比较简单。而楹联的字数和句数不受任何的限制,在实际应用中机动灵活,变化万千,其自对的情况就变化无穷。除了句中的词语自对外,多句联中,便出现句子自对形式,这就使楹联的对仗形式变得多样化、复杂化。
在短联中,以词语自对者居多,其自对的字数是没有限制的,有必要指出的是,在传统诗词对联中,一字的自对另有正式的名目,称为互成对,我们将在后面修辞部分专门论述。自对在中长联中的应用频率更高,尤其长联多有赖于句中自对的灵活运用,而无拘于词组、句式结构是否一致。长联的自对不仅是词语词组,而且多用句子自对。
自对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两字自对:如北京故宫三友轩联:
丽日和风春澹荡,
花香鸟语物昭苏。
此联上联以“丽日”对“和风”,下联以“花香”对“鸟语”,自对词性十分工整,但上下联相应位置的词性不相对,在自对联中,是不必强求的,这就是自对所起的补救作用。
2、三字自对:如明代胡居仁劝学联: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2011.12.5
此联上下联的后六字各形成三字自对的格局。
3、四字自对:如清代阮元杭州贡院联: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上联后八字形成四字自对格局,下联亦是。
4、多字自对,对联中五字以上的多字自对数量不多,但五言、六言、七言乃到十言以上的自对都有联例,如钟云舫六十自寿长联中的十言自对:
……长歌代哭,猛惊姬蹶嬴颠,短笛助讴,痛写刘聋赵瞆。……
……裂指叩阶,夸诩擎天手段;咬牙变法,矜持补衮金针。……
自对的字数是不受限制的,除了一字自对、二字自对、三字自对,还有四字自对、五字自对、八字自对等。多字自对的不是词组而是句子。如上海市嘉定秋霞圃延绿轩联: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便赏眼前生意满;
挽蔬夜雨畦,煮茗寒泉井,不知山外有尘寰。
上下联各三句,前两句各为五字邻句自对。上下联中的各自为对都是很工整的,而上下联间就不对仗了。自对补救了这种缺憾。尽管如此,上下联间的平仄都做到了协调。
5、全联自对:以上自对的联例均是出现在全联的一个局部,也有全联由一对自对或两对自对组成的例子,如感怀联:
春日恨,秋日悲,一年如瞬,百年如梦;
古人书,今人语,二分可信,八分可疑。
上下联各由两组自对组成,一为三字自对,一为四字自对。

6、参差自对:即字数不对等的自对,最早出现在律诗中,如李商隐有《当句有对》一诗,诗句如“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对联中的例子如黄遵宪人境庐联: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
“三分水”与“四分竹”是等字的自对,它们与“七分明月”则为不等字的参差自对。对偶本来讲究句长相等,这种不对等的自对却别具一格,使人耳目一新。
7、排比自对:三句或三句以上的自对,如清窦垿题岳阳楼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此联出现四句七言的排比自对,四句二字的排比自对,可谓气势磅礴。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作出如下结论:
1、各自为对是没有限制的,它可以全联自对,也可以局部自对;局部自对中,可以是两字自对,也可以是多字自对;参与自对的可以是字,可以是词,可以是词组,也可以是句子;句子自对可以是单相自对,二相自对,也可以是多相自对;自对的词、句位置可以是邻句自对,也可以是隔句自对。……自对大大拓宽了楹联对仗的空间。
2、自对挣脱了关于对仗的一些束缚,而“享受”到一些很实惠的“政策”。各自为对,不但下联(或上联)可以完全不管上联(或下联)的词性和结构,甚至重字都可以不避,只要上下联在相同的位置上,以相同的字数、句数自对即可。但只有一边自对是不允许的。自对为楹联创作提供了一条宽工转化的途径。
3、自对突破了一般楹联对仗的范围,在双边间的对仗形式之外,增加了双边“各自成对”的对仗形式。在创作中为顾及联意而上下联间词句难求工整时,可用自对进行补救,即以自对的形式互对,突破了词性和结构相同的限制,使楹联创作之路变得更加宽阔。
4、排偶为最原始的对句形式,其中有部分同字或全部同字相对;排比比起排偶更参差化,其中多有同字相对;对偶虽比排偶整齐,但词性、结构并不一致。以上三种形式按照楹联一般规律在上下联之间是不能相对的,但采用自对的形式却能把排偶、排比及语法不同的对偶很自然地融入两边的各自相对之中,从而大大扩充了对仗的材料来源,为楹联的创作带来更多的自由和灵活。
5、自对可以强化楹联的整齐美、层次美和对称美,故前人乐于使用。在无自对的中、长联中,首读时很难体会其中的对仗之美,只有复读时上下对照才能感受对仗的魅力所在,但仍体会不到自对的那种自由表达、挥洒无羁、纵横对仗、旁逸斜出的妙趣。
    互对是上下的相对,自对是前后的相对,还有一种不常见的交叉的相对,这便是蹉对。
蹉对又称交股对,是指两个词语在不同句法位置上交错相对的格式,此格式最早也是出现在诗中,常举的例句如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赠美人》诗中的“裙拖六幅湘江水,鬟耸巫山一段云。”“六幅”交错对“一段”,“湘江”交错对“巫山”。对联中的例子如咏月联:
万古仰清高,吴宫夜、汉宫秋,过目繁华成一梦;
婵娟祈四海,才人邀、佳人拜,团圞著意祝三生。
联的首句中“万古”交错对“四海”,“清高”交错对“婵娟”。联的末句中“过目”交错对“著意”,“繁华”交错对“团圞”。
作者: 回归    时间: 2013-6-20 21:58
多谢细心的冰校。
作者: 荷叶青青    时间: 2013-6-21 17:07
学习
作者: 茗馨    时间: 2013-6-22 10:57
谢谢,辛苦了!
作者: 北方披甲    时间: 2013-6-25 20:56
感谢老师,我用心在读。
作者: 冰清玉洁    时间: 2013-6-27 14:51
本帖最后由 冰清玉洁 于 2013-6-27 14:55 编辑

时习之论联评联专贴
1对句:朗朗玉琴鸦戏水 [水晶莹]
1
出句:殷殷绿绮凤求凰 [晴空鹤
评:这个出对句应该说没有大的毛病,对仗工整,格律无误。不足之处在玉琴和绿绮都是说琴,未免太近。另外已经用了鸦、凤、凰三种鸟名,就把水不是鸟名显出来了,如果高标准要求自己,应该考虑选择更好的对法。
2出句:夜有迷团,北斗七星天问号[流水调琴
评:这句有没有问题的关键在北斗七星的形状是不是像问号,如果认为是,就没有问题,否则就有问题。但是北斗七星其实是不太像问号的,所以我认为这一句确实有些不大好。
3出句:雪滚元宵春做馅;[惊凤游龙]
3
对句:川流谷雨海调汤。[惊凤游龙
评:严格说来,出句的元宵是不能算双关的,雪滚成元宵由春做馅,是说得过去的,雪在元宵那天滚,由春做馅就不大好说了,什么东西的馅呢?所以这里的元宵其实只是嵌词。按照嵌词的关系来看,川流谷雨可以解释做川里流着山谷里来的雨水,应该算基本上破解了机关。
惊凤游龙: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元宵,既是食品,又是一个由灯节演变而来的、约定俗成的节日。因此,元宵是双关。还有,春节,是一年的开始,正月十五了,做馅,有什么不好说哪?个人以为:很出彩的。探讨中。
时习之:在汉语里,一个字或者词有多种意思,是很常见的,但是并不一定就是双关。举个例子来说,清明除了是节气之外,也还有别的意思,但是我们并不认为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双关,为什么呢?因为就整句来说没有两种都说得通的解释,元宵是不是双关,也是取决于这个。
惊龙游凤:在这个句子里,清明=元宵?显然是说不通的。雪滚元宵春做馅。元宵,有的特定语境。谁能不理解其有双重的解释吗?
时习之:单看元宵这个词,它既有节日的含义,也有食品的含义,这是没有问题的。在把元宵这个词放到某个句子里,再进行解释的时候,它既可以被解释成节日,也可以被解释成食品,但是它不能同时既被解释成节日,又被解释成食品。当元宵被解释成食品时,这个句子是说得通的,在把元宵解释做节日时,这个句子就不好解释了。如果一定要解释,那么请问这里的是什么食品的馅呢?难道是雪的馅吗?
惊龙游凤:雪滚元宵,滚,显然就有风,元宵节里,有风雪不是很正常的吗?春做馅:也是说,元宵节里暗含着春天的气息啊。
谢青堂:关键在于"春做馅",一般人看见春做馅都会联想到食品,用春来做馅的食品,是什么呢,是前面说的元宵,这里完成了照应前面,再看另外一层意思,元宵假如作为节日来说,用春做馅去照应就显得牵强附会了,这个节日是用春做馅的?除非春做馅还能做另外的解释,否则就不通。但是春做馅你要去理解成带着春天的气息,终究显得跳跃了些。管见
4出句:一堤烟柳翠屏风 [溪亭日暮
评:这个应该没有大问题的,柳有一堤,比作屏风是可以的吧,虽然在烟雾里,总还是以绿色为主的吧。
5对句: 清风杨柳醉 [清衣]
5
出句: 疏雨杏花红 [书画
评:这个联,在对仗、格律方面都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因为下联是出句,用了颜色字红,上联对句用醉来对就不太好。这倒不是说词性不同之类的不好,也不是说颜色字必须用颜色字来对,而是说对句者刻意避开了颜色字而用的醉字,并不能显出什么特别的好处来。那么你牺牲的对仗就没有得到另一方面的回报,也就是得不偿失了。
6出句: 知已两三闲话月 [墨趣书香
6对句:临屏四五漫聊天 [溪亭日暮(时老师莫笑俺幼稚啊,出句雅,对句俗,这样算不算合掌了,谢谢!!!)
评:所谓合掌是指上下联对应的联句的意思完全或者基本上相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两句是没有合掌的。因为出句的话月者是二三知己,话月的方式不明确,所话的内容是月;对句的聊天者是四五个人,聊天的方式是临屏,聊天的内容不明确;在内容上还是有若干不同之处的,不过意思确实很近,算不得好句。
借这个题顺便说一下所谓字、词合掌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合掌是指句子而言的。上下联联句中对应的单个字、词同义或者近义是可以的,这样用好不好要看全句,如果全句很好,则完全可以不管什么某字、某词合掌的指责。
7 寻梅寺外二三簇
踏雪山中四五声
评:格律、对仗都是没有问题的,从内容上来看,上联说在寺外寻梅,见到了二三簇,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下联写山中传来踏雪的脚步声,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应该说思路是不错的,两者在时间、地域上也不冲突,合起来是对在山寺外踏雪寻梅的有声有色的描述,个人认为没有大的毛病。
8对句:小桥流水溪方绿[淡露濯荷]
8
出句:老舍新桃花正红[书画
评:这个没有大问题的。也许有人要说流是动词,新是形容词,认为失对。其实大可不必拘泥于所谓的词性必须相同。
9出句: 墨花飞舞香盈案[书花同源]
9
对句:笔意风云气壮魂[惊凤游龙
评:这个的争论点大概是在风云与飞舞上吧。如果单说风云能不能对飞舞,应该还是可以的,因为按照自对理论,飞与舞,风与云也可以算自对,所以他们虽然词性不同,也未尝不可对仗。但是对句的问题是在于笔意风云连起来不大好解释,我们可以说笔底风云、笔下风云之类的话,却不说笔意风云,也就是说笔意和风云这两个词之间缺了点什么,而所缺的东西是难于省略的,这就是下联的问题所在。
出句:墨花与飞舞的搭配应该说不是太好的,拿在手里的笔可以飞舞,写在纸上的字可以龙飞凤舞,但是如果墨花(本意是指留在砚台上的墨渍)也飞舞的话,香是没有问题,但是字或者画就不成样子了。也就是说出句有点不合实际的意思吧。
10出句:落瀑扬花天泻玉
10对句:平湖碎月水流星
评:这个已经相当不错了。
11出句: 呼山松应我 [对月悲歌]
11
对句:酌酒月贪香 [溪亭日暮
评:这个确实对得不够认真了。除了两个动词,其他三个字都是宽对,这是一个方面;从内容上看,出对句之间很难找到共同的主题,有点各说各的意思,这又是一个方面。
12 夜醉长沙酒
晓行湘水春
(时老师好,这是《发潭州》的首联,撇开诗的语境,但从对联的角度看,记事联、写景联能不能上下联在时间上有所推移,而不是一定要限制在同一个时间段上,同一个场景中?谢谢!!!)
评:常看到所谓时隔地隔的说法,其实这是要具体分析的。
所谓联意相关,不是说上联必须和下联相关,而是说上下联要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在这个前提下,上下联时间、地域不同,是没有关系的。
这里有例子:
胪唱儿孙三百辈,经传道德五千言。
上联是唐朝的,下联是春秋的,可谓时隔得很了吧?但是他们都和主题李姓有密切关系,所以当这联挂在李姓祠堂时,就很恰当了。
还有例子:
夜半文光射北斗,朝来爽气挹西山。
这是北京贡院明远楼联,收在《楹联丛话》里的。从两个不同的时间写贡院,也是没有问题的。
13出句:雪种琼瑶三尺玉[芒一]
13
对句:月游云海一颗珠【谢郎】
(怎么想都觉得这句有点问题,琼瑶即是美玉,前后不过换了个说法,意义不大吧?)
评:对比对句来看的话,出句确实是有一点问题的,不仅琼瑶即是美玉,而且雪与琼瑶也是一回事。事实上成了雪自己种自己了。
14出句:种玉天飘雪 [抱月山人
(后来鹤版转出来大家对,看了几个都不太满意,像这种纯写景的句子究竟应该咋对好?关于的问题俺们还不太清楚,景隔算不算失对?还望时先生指点一二。先谢谢了。)
评:出对句是一种无主题的对联,因此很难直接用隔或者不隔来判断。对句者如果只是把它当做一种练习来写,那么就根本可以不管隔不隔的问题。对句者如果把它当做一副对联来写,那么就有隔不隔的问题。在后一种情况下,对句者首先就要根据出句自己确定一个主题,然后让自己的对句和出句共同来完成这个主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联,即使时不同、地不同、景不同,都不会隔。举一个例子;骏马西风塞北与杏花春雨江南,无论在时间、地域以至意境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可以说很隔了。但是是不是就一定不能组织到一副联中呢?也未必不能。前几年我曾写过这样的一个出句和对句:壮岁旌旗,骏马西风塞北;晚年杖履,杏花春雨江南。试想如果把它赠给某个年轻时曾经在北方有过军旅生涯而现在居住在江南的人,就一点也没有隔的问题。
15出句:春花满野累弯月 [书画
对句:柳絮一帘抖落风 [清衣
评:感觉前四字春花满野和后三字累弯月之间的关系不是太自然。后三字的意思大概有两种可能,一是花多了而累弯了月,二是花多了把枝条压成了弯月状。花是不会太重的,因为果实累累而压弯枝条什么的是常见的,因为花多而压弯则很少见,而如果月真的是指月亮,则更有点联系不上了。而且前面的满野也容易使人觉得那花应该是长在草地上的而不是长在树上的,这样就更不容易发生因为花多而压着什么的情况了。
14出句:一缕清香报苦寒 [云鹤
评:这个没有什么问题,从内容看好象是咏梅花的,清香、苦寒都没有不合适之处,格律也没有毛病
15出句:  朱门归紫燕 [水墨画]
15
对句:茅舍绕清溪 [溪亭日暮
(请教时老师,对句可以看做倒装吗?)
评:如这样直接把主语和宾语倒过来的倒装,似乎很不常见。常见的倒装句是主语省略的,如死去元知万事空,或者不变动主语的位置,如四座高风倾北海等等,最著名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好歹也是把字留在后边的。
16出句:缱绻斜阳留倩影 [溪亭日暮]
16
对句:温馨红烛话衷肠 [溪亭日暮
(时老师好,我总是在时间的延续上困惑,看看这个自对,谢谢~~
评:问题不在于时间上是不是有差异,而是在于你能为这两句找到一个共同的主题吗?我想这个应该不困难,那么也就是说没有问题。
17提问:在诗歌里有以景结情的写法,比如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种写法能用在对联的写作中吗?是不是一定要以情对情呢?谢谢!
评:上下联一写景,一抒情或议论,在对联中是可以的,当然前提是必须保证对仗合格。看一些例子:
朱樱红杏开新宴,
丹荔黄橙话故乡。
这是写会馆的,上联是写的眼前的实景,下联是思乡。
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
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
这是题太白楼的,下联是写景,上联是怀古。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这是题岳阳楼的,同样是一写景,一抒情。
18高情追海岳
18豪气动云天
(其中两动词如何?可用何字换?
评:由于这是一副没有明确主题的联,对于判断这两个动词是否是最合适的,就造成了困难。就如同脱离了全诗来判断推、敲二字更应该用哪个一样,是很难说的。就一般而言,这两个动词已经算不错的了。
19题重庆史迪威故居
遗迹觅当年,此地曾居班定远;
大名传后世,斯人不让马文渊。
(还请时老师给我们说说其中的典故,谢谢!)
评:史迪威是抗日战争时美国派到中国来的一个将军,曾以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官的身份任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战区总司令是蒋介石),这两天CCTV一套正在播的《周恩来在重庆》就有他的戏,昨天正好是演他初次见到蒋介石。把他比班超(定远侯是他的封号)是因为班超在西域也曾组织当地各国共同对匈奴作战,比马援(文渊是他的字)则是因为马援也曾在东南亚作战,两者与史迪威有一些共同性。说到底还是拉人作衬的写法,但是写外国人而用中国人来衬,只是一种尝试。
20厨师:
一勺在手,看我煎烹炒烩,将万里江山,尽归九鼎
五味于心,由他苦辣酸甜,便百年咸淡,俱付千秋
评:这联应该说写得不错的,上联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味道,下联转入写人,也很好。只是觉得百年咸淡,俱付千秋处总有点说不出来的感觉。
21裁缝:
百伶百俐,看我天工巧夺,裁尽三春花色
一线一针,为君妙手勤施,缝来四季布衣
评:这联也没有大毛病,只是感觉下联比上联弱一些。句脚三连仄对三连平总是不大好的,能调整一下,当然比不调整好。眼前这一联第一句相对独立一些,后两句关系紧密一些,如果可能建议调整成平平仄对仄仄平的句脚。
作者改:一勺在手,看我煎烹炒烩,将万里江山,尽归九鼎
五味于心,由他苦辣酸甜,便百年咸淡,俱付三杯?
(换成三杯如何?与厨师是不是有点远?虽然做菜也常酒,呵呵~~
评:这样写,有好的一面,但是也有新的问题出来了,就是成了上联写厨师,下联写食客。
22一帆恰趁春江水
22向晚似奔东海流
(前两日看了一题,原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任选三字做汤网格,我看刚好九字,练习下写九老格,然词性方面终是照顾不到,凑成下面一副。也就此想问先生,在词性借对、或者结构方面有什么看法?)
评:十四个字中要嵌九个字,能够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从全句来看就是差了一点,其他都还是过得去的。

23本芳菲四月,偏凄风淫雨,苍天何故多生事
23原秾艳满枝,竟减绿飞红,玉管无端又惹愁
    评:这联别的都好,就是减绿二字似可商榷,春天的风雨之后,应该是绿肥红瘦,这么连绿也减了呢?

24尘上落花空有恨
24石边芳草本无名
    评:这个文字上没有毛病,就是不知道想表现什么?
25虽姓不贪,便押何惧,毅然归去毅然返
呕心沥血,两弹一星,感动中国感动天
(这个联是咏<钱学森>的,请问时老师,它的结构有问题吗?
撰此联我是想采用自对法的。“虽姓不贪”=“便押何惧”属文中自对;“呕心沥血”=“两弹一星”,算不算文中自对,我没有十足把握,自己觉得因呕心、沥血,两弹、一星互为文中自对,也应可以;至于上下联最后一分句,应属于不等字自对,即“毅然归去”=“毅然返”、“感动中国”=“感动天”(今音)。关于对联的文中自对,我是初学,不知道自己这样理解对否?能帮我评一下这个联吗?谢谢时老师.)
评:先说最后一句,这个自对是没有问题的。上联的前面两句自对,也没有问题。
下联的前面两句是不太好的。为什么呢?如果只是这两句互为对仗,那么各自以词的形式自对,呕心沥血两弹一星,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这里是下联两句与上联两句要形成句的形式的自对,在这个层面上,虽姓不贪便押何惧不必靠自对就能形成对仗,而呕心沥血两弹一星却只有通过自对才能形成对仗,所以说是不太好的。
26写了个布袋戏的成联:
莫笑他 布身木脑 掌中自有乾坤大
须知我 假戏真情 台上无非故事多
(后来想想下联应该要承住上联,又改了下顺序.

怎知他 假戏真情 台上从来虚日月
休笑我 布身木脑 掌中自有大乾坤
(先生帮忙看看两联哪个更好?哪些地方须改的?
评:下联应该要承住上联的观点是对的。从这个具体的联来看,后一个比前一个要好些。好在两个地方,一是这联是写布袋戏的,重点在布袋木偶上,布身木脑是具体写的,而假戏真情则写什么戏都可以,所以布身木脑放在下联比放在上联好。二是掌中自有大乾坤这句放在下联托得住,如果放在上联则下联托不住。
问:领字呢?用好不好?
评:字确实不大好,因为假戏真情,台上从来虚日月这件事大多数观众应该是知道的,所以还是用字好,如果怕同平,还是可以用,而且其实这个位置相当于一字逗,平仄不拘也无妨的。
问:要不就再换回原来的?
须知我 假戏真情 台上从来虚日月
莫笑他 布身木脑 掌中自有大乾坤
评:这样也很好。其实对于3/4结构的七言句的三言部分,前人在平仄上是很宽松的,这个从很多古联可以看出来。当然如果要注意一下,总是好的。
问:我想请问时先生的是,对联,用今声不好吗,为什么这里的年轻人都是在用平水韵呢?对联的实用性很强,可是按古韵入联,按今声来读,会很别扭的,毕竟发音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了啊?
评:现在是实行双轨制,喜欢用什么声就用什么声,只要不混用就行了。至于好不好,应该是各有利弊,而且还因人而异。喜欢用今声的人其实也不少,特别是北方人和年轻人。
顺便说说我为什么用古韵。一是我是南方人,又一直生活在南方,对于普通话的声调,掌握得不好,而古韵反倒比较熟悉,就懒得再去学今韵了。二是用古韵也有好的一面,就是当需要集句或者以古人诗文、成语典故等入联时,合古韵的往往比合今韵的多,而且一些常用作对仗的字,也是合古韵的比合今韵的多,比如古韵国可以对家,威可以对德,今韵就不行。于是就一直用古韵了。
27画匠
时也运也,纵满腹经纶,权弄些花花草草
淡之化之,虽一生困窘,但求个简简单单
评:依稀记得联都的行业联写过这个题目,去看了看,确实有很多,但此联不在内。
下面说点看法。此联写画匠,上联写其时运不济,虽有满腹经纶,只能画些花花草草,但着一字,则点出了其不甘沉沦之心。下联从画的风格着笔,但又能进一步说到其淡看一生困窘。合起来写出了这一个画匠的特点。联中四字用得恰倒好处。相信此联置之联都那些联中,当可名列前茅。
28 万里凌风生虎翼
一朝斗浪振龙鳞
(此处虎翼用好还是用好?)
评:这里似不必刻意强调如虎添翼,因此用就很好。
29 出句:吟醉高楼摘月时,与天独对
对句:激昂豪气干云处,任海横流
评:感觉在两方面有点欠妥。一是上联的高楼摘月关系密切,而下联的豪气干云的关系就不够密切;二是以激昂豪气吟醉高楼不大工整。
30城中公园露台
修竹茂林,六月秋风凉枕簟;
奇花异草,四时春气霭楼台。
请问时先生,""在这里使用有问题吗?谢谢
评:这个字,在古今字典里一般都只作名词。查查古人诗词,也以作名词用为主,但是偶而也有用作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如:灯烛霭馀辉茫茫霭霭失西东门巷霭晴烟烟霭霭,夜澄澄等,因此,如果要用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有更合适的字来更换,应该更好一点。
问:有一个问题不解,问下楼主,六月有秋风么?
评:我来试解释一下。此联不仅六月秋风,而且四时春气都是违背常理的。那么作者为什么故意这样用呢?大概是想强调这个有修竹茂林奇花异草场所与众不同,任何时候都是如春、如秋的宜人气候吧。
31拟题曹操纪念馆
殿宇喜新呈,凭吊当年,犹怀想横槊赋诗,分香卖履,唯大英雄能本色;
威灵如旧识,流连往献,得恣观建安文骨,沧海襟期,是真名士自风流。
注“分香卖履”:指曹操《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和“横槊赋诗”一起体现曹操的“英雄气派,儿女情怀”之本色。
注:“威灵如旧识,流连往献”:指参观曹操纪念馆.“往献”是指曹操著的《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26,以及《述志令》、《求贤令》、《修学令》、《军谯令》等78篇令. 这些军事著作和令,凝聚着曹操政治家的豪迈气魄和海纳百川的襟期,开创、领率了一代建安文学,浓缩了他文学家的神采。所以称为真名士自风流。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出自明朝洪应明晚年所写的一部语录体说理劝世的作品《菜根谭》。
评:此联总体上看还是不错的,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一是纪念馆是否有殿宇?如果没有则这个词就用得欠妥。二是往献文骨二词有生造之嫌。三是全联没有照应到征联方曹操的家乡安徽亳州,也不容易入评委之眼。
回:文骨:文章的风骨 南朝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 陆机 断议,亦有锋颖,而諛辞弗剪,颇累文骨。南朝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ZDIC.NET 网》,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这一时代的作家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既然文骨就是风骨,为了避免后面的虫子,我就用了建安文骨来表达了。不知道时先生认为这样解释后可不可以避免生造之嫌呢?
曹操纪念馆位于市区曹氏公园内,建筑面积2200多平方米,为两进四合院式仿汉建筑,中间建有大殿。所以我认为纪念馆还是有殿宇的。“往献”确有生造之嫌,所以改成“遗献”了。
全联没有照应到征联方曹操的家乡安徽亳州,也不容易入评委之眼。考虑了一会改不回来了,以后一定在征联中注意。
32:未肯孤心磨砥砺
空将年少许轻狂
评:作为想表达作者某种思想的联作而言,此联没有大的毛病。如果要比较细致地分析的话,大概有两点是可以斟酌的。一是孤心年少宽了点;二是砥砺的意思很接近,似不宜同用。
作者改:未肯孤心成砥砺
悔将年少许轻狂
33我在这里建了个菜园子(博客:芥青地),自己写了副门联,取今音
上联:青拾一芥地
下联:看取半屏山
(下联看取二字,因考虑词性原用的是沉醉,但自己读着感觉不很好,也觉的字过于着相,用看取青拾又怕过宽,另全联用作门联可否合适,请时先生帮忙指点一下)
评:这个联作为门联是可以的,但是青拾看取确实过宽。尤其是如这样的颜色字,是相当显眼的。由于字不能丢,就只好设法调整下联的看取。但沉醉肯定不可取。
34时先生您好,我为上联集了一个对句,但后面的词性让我有疑惑。
九曲长廊观古画
一江春水向东流
评:虽然说集句可以从宽,但是这样对毕竟是太宽了一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无论从词的层面,还是从字的层面或句子成分的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即使综合运用这三个层面的对仗方法,再加上借对,也只能勉强解释为没有失对,但是基本上都不是工整的(除了一对九)。作为比较,我也找了一个集句:一弯新月上金枢(花蕊夫人《宫词》),从字面上可能要工整一点。
作者改:九曲长廊观古画
一江春水漱新词
35也题了一联《曹操》:
江山安有主 虽沧海横流 我据智谋争鹿鼎
天地本无私 任群豪并起 从来时势造英雄
(可能太泛了些,老师看看如何?)
评:确实是泛了一点,能切曹操的内容几乎没有。
36杨石泉中丞四十有九寿联
  中丞生于九月九日,时适请觐朝廷以海疆有事未允也。
  仗节久西湖,才见仙筹添大衍;
  携香迟北阙,好凭春酒醉重阳。
(请教时先生,这里春酒醉重阳里的春酒有特殊含义吗?)
评:关于春酒,《诗经》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句, 注释者认为是盖以冬酿经春始成,因名春酒。这里用春酒,大约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取其介寿吧。
37:明朝河南道衙御史署
一径向谁开,近接乌台分曙色
三年曾我往,好留鸿爪识巢痕
(梁曦初)
(不懂巢痕何指,请先生指点迷津。谢谢)
    评:关于巢痕,下联第一句应该是三年曾我住,这样巢痕就有着落了。另外联题的明朝是错误的,梁曦初名景先,是清朝道光年间出生的人。
38烟舍云深处 [竹笛牧歌
38孤日水尽头[山药蛋
评:就内容而言,一写山上高处,一写水边远处,好像不太容易找到共同主题。
就对仗而言,后三字工整,但前二字偏宽了。
就平仄而言,第二字不谐。
39 世事沧桑心事定
心中海岳梦中飞
(据说是梁启超赠冰心的联。联中规则重,不规则重,恐有误,可有其它版本?)
评:查了一下,这是梁启超集龚自珍《己亥杂诗》诗句而成的联。但是下联应该是胸中海岳梦中飞。这是典型的当句对,即世事心事对,胸中梦中对。
40秉月寒窗读[小水
40开科金榜归[禾麦
评:这个对句,大的毛病是没有的。但是有两个比较敏感的字没有对得讲究,一是月字,一是金字,对得较为随意。
41:最近写了个嵌字联,风格不一,请老师看看,敲打敲打~~我也好修改修改交作业去。
天意难猜,任他雨雨风风,出手时,原是同舟共济
坛台高筑,求个安安泰泰,回头处,何妨自力更生
天生万物得其所
坛祀六合归自然
天开日月,龙旗昭衍,愿神威种种,施之造化
坛设古今,云表德辉,祈祥福年年,庇我黎民
——这个老旧了吧?呵呵~~象旧社会祈文~~
天从人愿何干此
坛现福音岂在神
——这个是讽的,算是另类~~纯属嵌字玩了~~
评:看来这几联是嵌天坛的了。但是不知道是写着玩的还是应征的,所以要发表意见就不太好把握。因为两者的要求是不同的。现在说几点,供参考。
    天坛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由于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所以祭天主要是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天坛的主要建筑叫祈年殿,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写天坛的联应该以这个为出发点,当然可以写出新意来,也可以引申开去,但是不宜完全脱离。
    联中想写不靠天,靠自己,如果不是应征,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立意;如果是应征,就要考虑如何说才恰当了。
    文字方面,前后的搭配,用词的准确,嵌字的自然等处,也都还有一些改进的余地。
42拟无意教书:
  出岫本无心,坐看闲云浑似我;
  读书期有获,敢云时雨化诸君。

今天看到一联,虽然两个云字意思不用,但算不算重字的问题问了一个联友,他是这样回答的,请时先生看看有无道理。谢谢[em27][em27][em27]
寫成兩个本來就不同的字就是了
不懂繁體字的,少對古聯jjww重字問題
改成:
出岫本無心,坐看閒雲渾似我
讀書期有穫,敢云時雨化諸君

评:两个在繁体字中是不同的字而在简体字中是同一个字,这种情况应该是可以的吧。比如著名的大观楼长联就有两个字,其中一个用繁体字是要加单人旁的。


作者: 方兴    时间: 2013-6-27 15:42
学习了
作者: 诗舟    时间: 2013-6-27 15:54
感谢冰师辛苦 诗舟敬茶
作者: 冰清玉洁    时间: 2013-6-27 16:03
本帖最后由 冰清玉洁 于 2013-6-27 16:06 编辑

转帖
对句,就是将一个单独的句子补充成为一副完整对联的过程。对于大多数的初学者来说,要熟练地掌握平仄、对仗等格律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把握对联的意境,娴熟地运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大量地进行对句练习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在这里,我就如何对句这一问题,说一点个人的体会。
第一步:解读出句,找准主题 常见的出句,有写景、抒情和议论几种。面对一个出句,我们首先要辨别它是属于其中哪一类。然后要弄明白的是出句者想要表达是什么。如果是写景,他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静谧优美还是壮阔辽远?如果是抒情,那他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喜悦、忧伤或者愤懑?又如果是议论,他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弄清楚了这些,我们还要分析它所运用的创作手法,是白描、比喻、对比、夸张、设问、反问还是其他种种?把这些都分析清楚后,我们才能着手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构思对句,确定主题 《文心雕龙》中说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作者在开始构思的时候,会有无数的意念涌上心头,要对这些尚未定形的事物给予具体的形态,这就是构思的过程。在构思的时候,对句者首先要做的是:确定自己想要说什么,然后精心选择自己表达所需的意象、观点和表达手法,使之与出句互相呼应,形成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整幅对联的基调已经在出句定下来,对句注重的是承接和配合,要避免与出句各说各话,甚至互相抵牾,在承接配合的基础上,再对出句的意境进行提炼、升华和深化。
第三步:运用文字,表达主题 一副联的好坏,除了立意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语言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涉及的内容很多,遣词造句、布局结构、修辞都属于这个范畴,其基本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表达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句子生动明晰,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具体地说来,在遣词造句方面,既要表意完整清晰,避免晦涩难懂,又要力求用语精练,尽量剪去多余的枝蔓,确保在有限篇幅内运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姚鼐有一段论文的话说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不失法,吐词雅驯,不芜而已,就是这个意思。另一方面,在布局结构上,应该注意对出句的承和转,注意在整幅联中形成前后呼应、起伏跌宕的形势,避免平铺直叙、生涩直白,以求自己的句子让人读过以后能够达到怡情悦性、扣人心弦的效果。另外,修辞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各种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能够很好起到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运用修辞手法的时候,应该尽量做到与出句的配合。
经过上述三个步骤,一个对句就产生了,至于这个对句的质量如何,除了上面说过的内容之外,还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注意的,简单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工宽适宜。我们在最初学对联的时候,对仗是必修的一课,对仗中,对工对和宽对是非常讲究的。但是,过于工整的对句往往容易限制意境的提炼和升华,使对句亦步亦趋,导致全联缺少张力,所以工对与宽对的优劣之比不是绝对的。例如下面这个两个例子:
出句:入抱青山为己物 [醉墨]
对句:忘机白鸟是邻邦 [临渊羡鱼]
对句:举头今夕是何年 [安达]
出句:一杯明月擎于手 [胡大]
对句:四面清风沁入怀
对句:四面清风坐到凉 [信手涂鸦]
两个对句相比,第一句显然比第二句工整得多,然而若论意境的升华、语言的张力,优劣是不难分辨的。由此可知,文字必须服从于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不能舍本逐末,一味求工,更不能逐字逐词地拼凑出一些表面工整,实际不知所言何意的句子。
二是稳中求奇 除了工以外,稳也是我们评价对联时一个常用的标准。一副对联,上下联讲究铢两相称,一比过轻、一比过重或一比过大、一比过小都是不谐调的。我们在应对的时候,应该注意配合出句的风格和色调,避免形成头重脚轻站立不稳的现象。另外,如果能在稳的基础上,出其不意地打破惯性思维的模式,从意想不到的地方落笔,奇峰突起,则往往能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我们来看这两个例子:
出句:清泉淡我一身俗 [醉墨]
对句:大地同谁万古愁 [林南]
对句:古寺逢僧半日闲 [无为客]
出句:重逢何必当时月 [海岳]
对句:此去依然万里尘 [南北]
对句:难忘仍然那个人 [秦岭]
吴恭亨的《对联话》中曾说对联出幅略平淡无碍,惟对幅则不可不求压倒出幅。对幅一奇警,出幅虽平淡亦被衬好。将上面两组对句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作比较,相信对我们能够有所启发。 三是新而不怪 中国的文学史可溯及先秦甚至更早的时期,这些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既是一笔丰富的宝藏,又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藩篱,所以,历代的文人都十分看重推陈出新。清代的沈德潜论及乃师叶燮的作品时,就有宁不偕俗,不肯随俗一语。我们在对句的过程中也应该多变换思维方式,避免陈词滥调,以言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为贵,多作有益的探索,需要的注意的是,这种探索应该在合理的范围以内,我们对出来的句子,必须符合生活,符合多数人的审美习惯,经得起推敲,不能以怪为新,为新而新。所谓出人意外者,仍须在人意中。还是举两个例子:
出句:篙划春水难移绿 [赛句]
对句:云洗苍天不染蓝 [而寒]
出句:高山流水琴何在 [2小混混]
对句:厚土黄天鼓个包 [歪嘴念经
两组句子都让人耳目一新,其中,第一个例子视角独特、想象新奇,碧水蓝天这样极为常见的句子,在作者的笔下写来极富情趣和美感;第二个例子虽新,但未免让人觉得怪异,难以认同。 四是巧用活对 对句是一种对思维的敏捷和灵活度要求很高的高雅文字游戏,也可以看作是出句和对句者之间的一种智慧的较量,自滥觞以来,在流传和推广中间,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些思维定式,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几乎成为公式,未免令人审美疲劳。而对仗中,有一种活对,最为别开生面,巧妙处常常令人击节,谨录两对:
归心千古终难白;
啼血万山都是红。[宋代真山民《杜鹃》诗]
每来此地皆重
约同游至再三[清代沈淑园《登陶然亭》诗
一对的在句中实际不是指颜色,第二对重九在句中也并非数字,作者实际是借用它们的另一层意思来形成特殊的对仗,但读来十分工整,显得变化活泼,这种对仗也称作借对,对于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总之,决定一个对句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希望我的这些体会能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促进大家更积极地思考和探寻,从而创作出更多优美和谐、节奏明快、意境高远的联句来。

按:出句虽然大家都会,但如何有新意,不蹈袭别人,需要好好研究一番。谢郎衣袖的这个讲义写得非常全面,大家不妨好好看看。后面要学到《应对深化》一节,所以先复习出句。
又按:刚刚有联友问我有关出句的一些问题,特找出这份资料供大家学习。
第一部分:常识
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知识”不如“学识”;“学识”不如“才识”;“才识”不如“器识”;“器识”不如“胆识”;“胆识”不如“常识”。常识,在人类的所有的识见中,至为珍贵。1776年,一个名叫托马斯·潘恩的美国人写了一本小书《常识》。在当时不足200万人的北美,几乎每一个成年男子都人手一册;华盛顿率领的士兵口袋中,也差不多都有一本。独立战争期间,在整个英国,以及北美,《常识》是仅次于《圣经》的影响力最大、传播范围最广的一本书。事实上,它已经影响了整个世界。为什么要说常识?因为它最重要,但也最容易被忽略。
常识1、明明白白你的心。
写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让人读懂!千万不要弄成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要能让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辞能达意”是最基本的要求了,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俺只能无语。
且看几个出句,大家琢磨琢磨,然后说说问题在哪里:
出句:飞霜纵火焚秋野【中楹联友】
出句:倦后借常书作枕【中楹联友】
出句:红颜粉就罗裙紧【中楹联友】
出句:马牛食草成牛马【中楹联友】
常识2、浪费其实是可齿的。 别以为俺是白字先生,俺的意思是如果你浪费了,人家就会露出牙齿笑你,嘿嘿。原则就是“能用一个字表达的绝不用两个字”,正如潘长江所说“浓缩的才是精品”。
看几个出句,然后讨论下问题:
出句:夫妇和谐,结缡相濡七四载,饱尝酸甜苦辣,幸喜耄耋歌双健【网络】
出句:红妆素裹,玉梅白雪自多娇【网络】
出句:纤手按玉笛,微嘬红唇,奏梅花三弄,声沁心脾【网络】
出句:顶笠披蓑,携锄趁犊,躬耕瘠田数亩【网络】
常识3、请你不要这样做。 既不要故作“高”,也不要故作“低”。什么是故作“高”?就是堆砌、乱用辞藻、典故、生僻字词等。或者把字句弄的跟高深的武功秘籍似的,要一个字一个字破解其含义,非三年五载不能成功;什么是故作“低”?黄、赌、毒都是。黄,即在公开场合下的骚扰、调戏、露骨见肉的;赌,即赌气斗狠,打架斗殴;毒,即恶毒攻击、叫嚣谩骂的。有才,不是这样表现的。
看几个出句:
出句:冠希艳照辞旧岁 [网络]
出句:打情骂俏风流鬼【网络】
出句:畾畕田上土【网络】
出句:今缔鸥盟,三生石上铭真誓【网络】
第二部分:技巧
文学的基础在于两点,一是想象,即在内心构筑一种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景象和境界;
二是表达,将文学从个体想象变为可以普遍欣赏的对象。文学表达除了要“辞能达意”之外,还需要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以增强文章或句子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学想象是一种内心构筑,情感和创新是这种构筑的主要特征。情感是文学的生命,不管是文章还是句子,如果不能沟通情感,那就是死水朽木,不可取也。如“一二三四五”对“六七八九十”这样的形式,在不具备特定环境和情感内涵的情况下,单纯的文字罗列没有任何意义。又如“赵钱孙李”对“周吴郑王”,“一张桌子两条板凳”对“三个伙计四位客人”等等,只宜游戏,岂可称之为文学?创新是文学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弘扬。刻意模仿、拼凑、抄袭的东西终非正途,为文者当戒之。对联是短小精悍的文学体裁,同样不能离开情感和创新,在出句时不能不考虑这两点。
二、妙手著文章 表达技巧的运用,最终是为了营造美感。所谓美感,我觉得就是能使个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是审美过程中的一种自我感知。作为对联而言,要在非常有限的文字范围内,表现适当的内容并营造最佳美感,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作为对联而言,我认为表达技巧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层递、衬托、顶针、对比、双关、移就、排比、叠字、回环、互文、指代、用典、谐音、镶嵌、析字、委婉、婉曲、化用、倒装、列锦等);
2、表现手法(联想和想象、象征、衬托、渲染、托物言志、寓庄于谐、抑扬、以小见大);3、布局谋篇(开头、中间、结尾、悬念、伏笔、铺垫、呼应);4、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警示讽刺、含蓄蕴藉、曲折委婉)等。
1、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即修饰文辞。是文学创作中最常见、使用最多的技巧之一。
大家比较常用的我就简说加举例,然后挑几个稍微细化下。
比喻:【例句】明月入窗一案雪【中楹联友】
比拟:【例句】楼外飞花轻叩门【中楹联友】
借代:【例句】槛外暮江帆远近【中楹联友】
移就:【例句】彻夜江声流枕上【中楹联友】
夸张:【例句】橼笔还须天作纸【中楹联友】
衬托:【例句】一宵冷雨人空寂【网络】用冷雨来衬人的空虚寂寞。
层递:【例句】月下独酌,远处箫声添醉意【中楹联友】
顶针:【例句】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网络】
对比:【例句】远亲不似近邻好【网络】
排比:【例句】佳兴四时同,杨柳风、梧桐月、芭蕉雨、橘柚烟、芙蓉初日【网络】
双关:【例句】当面质疑相对论【中楹联友】
叠字:【例句】潇潇叶雨纷纷落【中楹联友】叠字又叫重言,是对联常用手法之一。
回环:【例句】雾锁山头山锁雾【网络】
互文:【例句】秦风汉月数风流【网络】
指代:【例句】老可情怀常作竹【网络】指代是用抽象代具体,情怀是抽象的,这里具体指代像“竹”一样坚韧、高洁的品性。
用典:【例句】广厦千间无杜府【中楹联友】
谐音:【例句】莲子心中苦【古人】莲子谐音“怜子”。
析字:【例句】秋到心头总是愁【中楹联友】“愁”字析成“秋+心”。
委婉:【例句】鹤驾已随云影杳【网络】挽联中多用此法。
镶嵌:主要说嵌字。“嵌字联”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创作目的和获得特定的艺术效果,在写作对联时将某些特定的字、词或部首等,巧妙而自然地嵌入联中。嵌字联一般都是上下联同嵌,嵌字的位置一般也都相同,但也有不在同一位置而散嵌的。
嵌字联的格式比较多,大体上可以概括为横嵌和竖嵌。横嵌是在单比中完成一个完整内容的镶嵌,如“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仕;你说是洪述祖,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分别嵌了六个人名。再如“季子敢言高 仕未在朝隐未在山 与吾意见偏相左;藩臣多误国 进不能攻退不能守 问他经济又何曾”,分别嵌了左季高和曾国藩两个人名。
竖嵌是在上下联中分别嵌字而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镶嵌,如“曲高和众;波远泽长”,联首嵌了曲波两个字。再如“八大至今真不死;半千而后又何人”,联中嵌了大千两个字。对于竖嵌的联,大体上又可分为首嵌(联首嵌字)、腹嵌(联中相同嵌字)、尾嵌(联尾嵌字)和散嵌(分散,不在相同位置)几种。如果是七字联,其嵌字格式可以参考诗钟的格式。
化用:偷其字为下,偷其意为中,得其神韵而出新为上。这里的化用,多指的是化用前人的诗、词、句、章。偷字不难,如“青山无语立斜阳【中楹联友】”,后五个字取自“数峰无语立斜阳【宋·王禹偁《村行》】 ”诗句。再如“身无半亩怀天下【中楹联友】”,“身无半亩、天下”六个字出自“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清·左宗棠】”;能用前人意而言自家景者,已经可称高手了,虽循前人痕迹,但却更有一番滋味。如某旅店两联“茅店月明鸡唱早;板桥雪滑马行迟”、“问我生涯,看过去、未来、现在;助君诗意,有鸡声、月色、霜痕”,第一联和第二联的下句皆化自“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悟,生于相引,有触则通。力,迫于相持,势穷则奋。所以高妙者,必先取古人佳句细细品味,使意境活泼如在眼前,拟议之中,自生变化。如“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张籍化为“蝉噪林逾静”。“光风转蕙泛崇兰”,王荆公化为“扶舆度焰水,窈窕一川花”,皆得其句外意。水部咏梅有“横枝却月观”句,林和靖化为“水边篱落忽横枝”、“疏影横斜水清浅”,苏东坡化为“竹外一枝斜更好”,皆得其句中真趣。“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变为“吴越到江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变化为“微雨晴复滴,小窗幽且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皆衍生之妙也。能够做到这几点,都是将古人句展于眼前反复琢磨,并竭尽心力与前人角逐,当思路断绝之处,必有精神翻涌,破而后立。
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合成句子。这种句式看似简单,实则非常不容易写好。看似呆板,实则更能营造出巧妙的意境。举几个例子,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气魄雄浑,氛围直透人心。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精致到不能释手。“苍亭古木花间月,暮柳秋云水底天”,动静相宜如处其中。“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神游万里而无碍。要写好这样的句式,需要有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境界塑造能力,“字句传神”用在此处再合适不过。中楹联友也运用过这样的句式,如“松风竹雨苍天月”。
倒装。明人李东阳有云:“诗用倒字倒句法,乃觉劲健。”杜甫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可谓构思新颖,意象鲜明,韵律谐美,跌宕有致,堪称千古倒装之名句。其实,用“倒句法”作诗,在杜诗中是甚为普遍的现象。宋人王得臣云:“杜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俊而体健,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麈史》卷中)清人吴见思于此体会尤深,他说:“倒句,如‘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盖翠而深者,乃所开之断壁;红而远者,则所结之飞楼,极为奇秀。若云‘飞楼红远结,断壁翠深开’,肤而浅矣。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盖绿而垂者,风折之笋;红而绽者,雨肥之梅,体物深细。若云‘绿笋风垂折,红梅雨绽肥’,鄙而俗矣。例句:小杏红翻枝上雨【中楹联友】
2、表现手法的运用
如果说修辞手法是倾向于字面技巧的,那么表现手法则更能体现人文精神,能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志趣、思想和追求等。
联想和想象:这是一种散发性思维,由一面到多面,由一点到几点,从而使文章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性。联想和想象是文学的基础,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但观雁阵开天路 【中楹联友】”等。
象征:这种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目前文学界说法不一,大家可以百度下。我个人简单的认为,象征就是借助某个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情感、品质等。如杨柳象征离别,鸽子象征和平,红色象征喜庆,春蚕象征奉献等等。如“杨柳风高君去日【网络】”、“此生不负梅花约【网络】”等。
渲染:为突出写作对象或某种情感而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常用的渲染手法有:反复、烘托、景物或环境描写,以渲染氛围,寄托情感。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通过景物和环境衬托出作者关心战事的爱国情感。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烘托了乱世的凄凉和作者的感伤。再如“草塘和梦数蛙声【网络】”。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骏马扬蹄嫌路短【网络】寓庄于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说明事理。很多讽刺联、戏台联都常用这种手法。如讽刺袁世凯的一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再如“经纤可起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贪官!”,又如“四时歌舞新人物;万古乾坤大戏场”,“粉墨登场,仍是儒家面目;谐音叠美,无非警世文章”。
抑扬:通过抑扬的变化形成发差,达到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抑扬一般可分为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未扬先抑、扬中有抑、抑中有扬、明扬实抑等几种。从“小扣柴扉久不开”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是一种反差效果。如“楼高但任云飞去;池小能将月送来”,上联是先扬后抑,下联是先抑后扬,妙趣横生。再如“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山高自有客行路【西游记】”等。以小见大:就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刻画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以小胜大,言微旨远,是简洁的刻意追求。金昌绪的《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通过一个“惊梦”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残酷和士卒亲人哀怨情绪,最能拨动读者的心弦。我个人最推崇为《红楼梦》中“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一联,联中的“茶闲”“棋罢”用得绝妙,不但将整体环境的清幽表现的淋漓尽致,更把贵族家庭中公子哥儿和小姐们那种闲逸的生活情态表现得活灵活现,实在令人叫绝。
另外要说的是,这里不想做文学研究,但有时候不得不涉猎一些文学知识,而我对此毫无疑问是很浅薄的。故此我只能以我经验的说法来呈现给大家,而不是很严谨的文学概念或命题。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就好,万不可以“某某人说的”为教条。比如在说表现手法的时候,其实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的区别于联系,要研究起来足以做一个课题了,我是无法弄得太明白的。希望大家在听我说一些经验的时候,多多参考其他资料并勤做思索才好。
3、布局谋篇
所谓布局谋篇就是我们想要表述的主题是什么?选取什么样的内容来表述?用什么样的方法达到表述目的?这是大的框架和结构问题,动笔之前需要思考。特别是有两个以上分句的出句(尤其是有命题的出、对句),出句之人的章法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因为它决定了下联的基本结构。
从行文结构上说,布局谋篇主要是指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悬念、伏笔、铺垫、、呼应等方面的架构组织。
从行文内容上说,布局谋篇只要是指核心思想是什么,选取什么样的材料,从什么角度进行表述等。古人云“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行阵之首次,阶梯之有依也。”布局谋篇,主要是对文章骨架的设计,骨架不稳、不结实,文章也就立不起来。但由于对联的字数有限,不可能像大篇文章那样件件齐全,往往一副联只是采用某一、两种适用的手法而已,但足以为文章增色不少。例如大家都熟悉的一副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上下联都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这就是一种呼应的手法。再如“问大士缘何倒坐?恨凡夫不肯回头”,上联运用了设问的形式,也可以是看成设置悬念,然后下联予以回答,构成了一副佳作。又如“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因果关系的呼应。 再如“庭前草色,槛外山光,须知我辈能豪,不在雕梁画栋;墙及半肩,窗开四面,愿与吾民相见,常如白日青天”,其中“庭前草色,槛外山光”和“墙及半肩,窗开四面”都是为后文所作的铺垫,由物及人,更好地引出了后面的议论。铺垫是为主要情节积蓄、酝酿的过程,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使情节更具有合理性。伏笔是对将在要后面出现的人或事物,先做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照应。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多分句的联语中,有的会用到这种手法,但在三个分句以下的联语中基本不会使用伏笔的手法,因为伏笔不宜贴的太近。如“贺水溯遗封,八千里远隶边庭,文轸至今通桂管;名山留讲席,二百里久陶元化,礼堂终古衍薪传 ”,下联中“讲席”明显就是为后面“薪传”留下的伏笔,“薪传”也很好的照应了“讲席”。关于多个分句对联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以我个人的看法,我提倡开头要不落俗套,能吸引眼球最好。中间要承接紧密,不说废话。而结尾要能总结和升华,三者呈顺序递进关系最好,或者平行关系也可以,但不能逆向递进。
4、独特的语言风格
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的不同,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的风格也就各有特色。或清丽或浪漫,或平和或尖锐,或通俗或深奥,或婉约或豪放,这主要只是一种个人的文学魅力,当然有时候也是为了适应文体和内容的需求。
雄奇豪放:【例句】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古人】
婉约浪漫:【例句】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古人】
幽默风趣:【例句】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古人】这个下联估计大家都知道,不知道的就是对中楹了解不深刻,哈哈:)
警示讽刺:【例句】能忍耐终身受用【网络】
格言联、讽刺联是对联中的一个大系,要么富有哲理、予人警醒,要么针砭实事、褒贬人物。
含蓄委婉:【例句】家有万金不富【古人】用“万金”含蓄地说明了家里有十个女儿。再有“天高三尺”的故事,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这就是含蓄委婉的典型,当然是含蓄中带有讽刺。

5、关于集字联 有时候集字联也可能被作为出句的要求,多是从古人的文章或碑帖中集字。既然是集字,首先就是要在指定的内容中选取文字,能不重复最好,当然不是绝对的。我个人觉得集字联首重意境,古朴雄浑的最好,其次是清丽峻峭、婉约飘逸、警示哲理的,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其次重炼字,因为能选择的文字有限,所以对遣词炼字的功夫要求比较高,浪费、语义重复、语义模糊的都要避免,要使每一个字在集字联中都是最恰当的,可谓一字入联中,九牛拉不出。这个大家了解下就可以了。 第三部分 不得不说的话 1、写了一大段,可能大家看的也眼晕,其实我自己也就是个能说不能做的主儿,否则俺就是大尸了。各种出句的方式如果能对大家有一个借鉴,那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很多时候,这些技巧都不是独立的,综合运用的时候很多,希望大家能够举一反三,不断推陈出新。不为尊者讳,不为长者讳。 2、关于“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个人的看法是“文贵薄曲”,也就是说“曲”后要能马上通“幽”,而不是“曲”后通地沟,地沟再通地道,地道再通地谷,整个一个迷宫。我个人绝对不赞成九曲十八弯,略一琢磨便可明白才是妙处。红楼梦研究之所以进入今天这样一个“伪红学”时代,就是与人们喜欢走地沟、地道有关系,仿佛要是很快就能弄明白的话,那就代表自己是弱智,真是奇哉怪也。


作者: 罗初来    时间: 2013-6-27 20:03
李校辛苦!!!!!!!!!!
作者: 但愿人长久    时间: 2013-7-3 01:41

作者: 水千寻    时间: 2013-7-4 00:04

作者: 秋水寒    时间: 2013-7-4 06:41
又有了新的,全都取走;P
作者: 但愿人长久    时间: 2013-7-6 08:50
但愿人长久 发表于 2013-7-3 01:41


作者: 北方披甲    时间: 2013-7-9 07:00
       感谢冰清玉洁老师,学习资料收到,认真学习。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