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研究格律须实事求是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95

666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5070
经验
132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08-4-8 1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h3 align=center>研究格律须实事求是</h3> <h5 align=center>──《诗词韵律手册》编写心得</h5> <p>读格律书时,我们应当考虑一个问题——古人的格律作者是如何知道的。如果是代代相传而来,那难免走样;如果是东拼西凑而来,那容易以讹传讹;如果是出于主观臆断,那就更不可信了。 <p>格律应当以什么为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当注意到下面几个问题: <p>一、“常识”未必正确。例如,有许多人认为,在普通话中,拼音以“n”或“nɡ”结尾的字,古代都不是入声。但在《广韵》《集韵》中,“廿”入“缉韵”,“攥”入“末韵”。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能想当然,研究格律也不例外。 <p>二、格律不能照搬古人的论述。现代人研究现代汉语的著作难免有缺陷,同样,古人介绍古代格律的著作也难免有缺陷。例如《文笔式·文病》(旧题魏文帝著):“傍纽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有‘月’字,更不得安‘鱼’‘元’‘阮’‘愿’等之字。此即双声,双声即犯傍纽。”(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如果以此为准,那格律就太苛刻了。傍纽诗常见,就连元兢在《诗髓脑》中也承认:“但须知之,不必须避。”(《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19页)列举古人的论述,只能说明当时存在某种说法,而不能证明该说法是否正确。 <p>三、研究格律不能轻易肯定某一今人的说法。现在,格律理论处于混乱状态,真伪难辨。举个例子,“仄仄仄平仄”与“平仄仄平仄”是不是禁忌,可谓是众说纷纭。启功先生的《诗文声律论稿》认为两者都不合律;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版)认为两者都合律。济南出版社的《诗词韵律》认为句内只有孤单单的一个平声字是孤平,如依此说,前者不合律,后者合律。语文出版社的《中国古典诗歌写作学》恰恰相反,该书认为“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第一字可平,第三字可仄,但这种灵活性一般只使用于一、三两字中的一个字,“平仄仄平仄”尚属少见。至于这两种句式的拗救,也是莫衷一是。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认为唐人尽可能使用拗救;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却举了一些唐诗来说明这两种拗句也可以不救。 <p>四、判断正误不能诉诸权威。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被众多高校选为教材,可称权威。和多数格律书相比,《古代汉语》中的诗律固然接近古人写诗的实际情况,但也有许多不妥之处。例如,该书认为“臂悬两角弓”是杜甫近体诗中唯一处孤平。这恐怕是没有注意到《玩月呈汉中王》:“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浮客转危坐,归舟应独行。关山同一照,乌鹊自多惊。欲得淮王术,风吹晕已生。”杜甫这首诗第一句的平仄和“臂悬两角弓”完全相同。再如,该书先是说:“唐以后的诗在格律上完全和唐诗一样。”(中华书局1999年第3版第1518页)后来又说:“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成为大忌,更没有人犯这些规则了。”(第1528页)既然失粘和失对成为大忌是宋代以后的事,又怎么能不加前提地说“唐以后的诗在格律上完全和唐诗一样”呢?在《古代汉语》的诗律部分,不当之处太多了,本文提到的三处也就是其中的十分之一。 <p>我们判断一种形式是否符合格律,只剩下了一种办法:古人写格律诗时,合律的形式自然用得多,不合律的形式自然很少使用,甚至不用。所以,我们判断一种有争议的形式是否符合传统格律,可以在古人的格律诗中寻找相应的例子,例子不罕见便是合律,例子不存在或者罕见便是不合律。阅读古代格律诗时,如果发现某形式经常出现,但不合自己心中的那套格律,也只能说明自己那套格律出了问题。 <p>研究格律时,我们还应当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p>一、寻找的例子必须是格律诗。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说杜甫的《寄赠王十将军承俊》失对: <p align=center>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br> 缠结青骢马,出入锦城中。<br> 时危未授钺,势屈难为功。<br> 宾客满堂上,何人高义同。 <p align=left>这首诗不但不讲究粘对,而且有孤平,并非格律诗,说明不了问题。 <p>二、要证明举出的例子是不是特例。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读诗常识》说:“‘仄平仄仄平’这种被认为在唐人律诗中绝对不用的孤平句型,即使在现存唐诗中也曾出现过。如戴叔伦《送友人东归》诗中的‘出关送故人’句、钱起《送襄阳卢判官奏开河事》诗中的‘一言简圣聪’句,都是‘仄平仄仄平’句型。所以,认为这种句型不合格律而主张避免使用的论点,其论据似乎还不很充足。”在“现存唐诗”中找出两个例子说明不了问题,因为这样还不能证明它们不是特例。特例可能是“作者一时疏忽”、“为迁就内容而破律”、“传抄错误”等原因造成的。列宁说:“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列宁全集》第28卷,人
《诗词韵律手册》已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诗律”部分客观反映古人写诗的实际情况,“声韵检索”便于通过普通话拼音查古四声及平水韵。另含《词谱举要》等。每册22.4元(含邮费),如欲购买请给我发消息
在线时间
1554 小时
主题
263

6439

帖子

17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383
经验
360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55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4-5
5
发表于 2008-4-9 22:0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em10]
片片飞花弄晚,蒙蒙心雨笼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

56

帖子

0

精华

1070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5946
经验
15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9-16
4
发表于 2008-4-8 22:22 | 只看该作者
很矛盾,权威不能说明一切,简单的统计因为缺乏系统性,也难以令人信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64 小时
主题
1203

1万

帖子

12

精华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7244
经验
1695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6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11
3
发表于 2008-4-8 18:53 | 只看该作者
泥裳雨衣老师默默无闻地很细致地做学问,这种严谨务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格律研究真是需要花费极大的心血与精力,来不得含糊与浮躁.
将丽藻铺陈,一快雄毫,满页英馨堪透纸;
更韶华把握,常明典训,凝心慧业总扬眉.(魏启鹏赠)
广西岑溪市归义中学 陈英训  QQ 122582051
http://blog.sina.com.cn/cenxichenyingxu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76

143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8993
经验
26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8-25
2
发表于 2008-4-8 17:0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其实有很多属于“拗律”“古风式律绝”的诗,编著者也一并录入近体诗范畴,包括《唐诗三百首》等。所以这问题的确是问题了。楼主有见识,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25 17:05 , Processed in 0.07318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