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正确理解什么是借对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山耕棘石    时间: 2011-11-13 16:19
标题: 正确理解什么是借对
正确理解什么是借对                                             
                                                 桂林    胡自立
   借对   有时候,字在句中的意义对起来本不甚工,但那字另有一个意义却恰和并行句中相当的字成为颇工或极工的对仗。这叫借对。例如:
   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王维《崔录事》)
   (“年节”之节借为“气节”之节)
   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汉臣。(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
   (“星汉”之“汉”借为汉朝之“汉”。)
   蒲垒成秦地,莎车属汉家。(王维《送字文三赴河西》)
   (“莎”草名,“车”,舟车,借为国名。)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王维《黎拾遗昕见过秋夜对雨》)
   (“玄黑”之“玄”借为“玄妙”之“玄”。)
   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王维《既蒙宥罪旋复拜官》)
   (“气息”之“气”借为“空气”,“运气”)
   慢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杜甫《偶题》)
   (“夫妇”之夫借为“潜夫论”之“夫”)
   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杜甫《巫峡敞庐奉赠侍御四舅》)
   (“桃李”之李借为“行李”之“李”。)
   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杜甫《玉台观》)
   (“文彩”之“文”借为“文字”之“文”。)
   开筵当九日,泛菊外浮云。(张谓《和司空曙九日送人》)
   (天文之“日”借为时令之“日”。)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八尺曰寻,倍寻曰常,借用。)
   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杜甫《涪江泛舟送韦班归京》)
   (“君臣”之“君”借为代名词之“君”。)
   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李商隐《令狐八拾遗绹见招》)
   (“星汉”之“汉”借为“汉朝”之“汉”。)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李商隐《无题》)
   (“土石”之“石”借为“石榴”之“石”。)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温庭筠《苏武庙》)
   (“丙丁”之“丁”借为“丁壮”之“丁”。)
   直庐久负题红叶,出镇何妨拥碧幢。(王禹偁《寄献润州赵舍人》)
   (“市镇”之“镇”借为“镇守”之镇,)
  另一种借对是借音。
   偶值乘篮與,非关避白衣。(王维《酬严少尹见过》)
   (借“篮”为“蓝”,与“白”相对。)
   借对多见于颜色字,至于其它的对仗,就不大显明了。
   (摘自《王力近体诗格律学p.172--174》)
  纵观以上对句,均是合格对句。由于“借对”缘故,看起来不甚工的对仗升格为颇工或极工的对仗。“借对”仅是一技巧,不是规则,不能把不及格的对仗变为及格的对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ヨ彩| 六合投ヨ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ヨ乐ヨ城:顶级信用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高山耕棘石    时间: 2011-11-13 16:34
借对,如果改变词性可以吗?如果这样对联就好写了,你说我词性不对,我是借对。
汉语中兼类词多得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ヽ彩| 六合投ヽ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ヽ乐ヽ城:顶级信用ヽ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高山耕棘石    时间: 2011-11-13 16:37
目前广告用语中,借字很普遍,不过本人不认同这种用法。
它会伤害本民族语言的严谨,而且是自伤行为。
作者: 高山耕棘石    时间: 2011-11-13 17:11
前几年,我办赴美签证。
按理填申请表与护照一致就行了(姓名栏:中文加汉语拼语。)
而美国领事馆还要你注上电码明码。这实际上是歧视汉语。(自想:美佬也真会动歪恼筋,也怪我们少数人在使用民语言中不规范,让人有空子)我在网上议论过。

今年我再次填表,注上电码明码没有了。

有些少数中国人有意无意的自伤民族语言,的确不应该。

玩对联也不能出格,也不应该出格,无论古今出格了的要纠正,无论是状元联、举人联、名人联、伟人联、书斋联、风景联,都不能以为范。你要游戏你去自己玩好了。公共利益不陪,也陪不起。

王力的伟大也正在此,他是一个伟大的语言学家,他总结精华的东西、去其糟粕的东西。
所以借对的范围是应当慎重对待的。

一副小小的对联,一个文人的游戏,如果伤及民族语言,还有什么玩法。

如果对联以制造岐意为目的,以随意改变词性为手段,以为好,以为范,本人旗帜鲜明坚决反对。

我坚持!
作者: 丑时    时间: 2011-11-13 19:58
本帖最后由 丑时 于 2011-11-13 20:30 编辑

  唉!我说了王力先生很严谨,但有人没有传承好,这就怪不得王先生了。

  所谓借对(借义),就是句中为甲义,而以乙义工对。

  如果不能跨越词性,王先生为什么不特别说明呢?此其一。

  其二、王先生举的这些例子,也不支持胡自立先生的观点。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八尺曰寻,倍寻曰常,借用。)
  例中,“寻、常”为量词,“七、十”为数词。

  直庐久负题红叶,出镇何妨拥碧幢。(王禹偁《寄献润州赵舍人》)
  (“市镇”之“镇”借为“镇守”之镇,)
  例中,“镇”一为名词,一为动词

  其三、其他著名无情对随便可以推翻胡先生的观点。

  亭前花始放
  阁下叶先生
   “生”甲义为名词,乙义为动词

  树已千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果”甲义为副词,乙义为名词

  皓月一盘耳
  红星二锅头
 
  “耳”甲义是文言虚词,乙义是名词

  按照您的理论,岂不是无情对根本就不该存在?

  那天我看到您的名联诊所,强行将阮元为杭州贡院所撰的名联按到手术台上:
  下笔千言,正槐子黄时,桂花香里;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此联,胡先生说“一/千”,数词对副词;“笑/言”,动词对名词,是病联。正因为您对借对的认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才有这样的结论。

  试想,按您的理论,一部对联史,多少地方要重写啊。您说,这难道不奇怪吗?不觉得自己的认识可能出了问题吗?
作者: 丑时    时间: 2011-11-13 20:26
借对,要抓住“甲义——乙义”这个关键。有词性不变的情况,也有词性变的情况。

制造歧意的是“字、词”;上下均衡、意境和谐的是句子。希望先生多把眼光放到句子上。

手法,只要合规律就行。联以载道。文字生动,有独到观点,有功于大众的对联,才是高境界。
作者: 高山耕棘石    时间: 2011-11-13 20:31
那天我看到您的名联诊所,强行将阮元为杭州贡院所撰的名联按到手术台上:
  下笔千,正槐子黄时,桂花香里;
  出门一,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句中的“笑/言”,动词对名词,正因为您对借对的认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诊断成了毛病。

  试想,按您的理论,一部对联史,多少地方要重写啊。您说,这难道不奇怪吗?不觉得自己的认识可能出了问题吗?
----------------------------------
这的确是个争论点。
欢迎讨论。
按孙氐理论:
一、笑是名词,可对。
二、笑是动词,可对。
三、以借对解释,可对。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1-11-13 20:41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1-11-13 20:49 编辑

。。。。重复删除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1-11-13 20:42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1-11-13 21:06 编辑

丑时先生,您闭嘴吧,无论是您对对联联理的认识还是您的头脑,都不支持您作过多的发言,作为湖南人,我都感到脸红。人贵有自知之明,您好自为之吧。


   您上面那些理解不到位的东西,有些真的是太幼稚了,我不会白费力气去和你争辩,因为您实在是无法具备稍微深入一点的基础和认识。下面仅就“借对”简单举例,就拿文言文最常见的“之”字举例:

之 知 支 枝 汁 芝  肢   栀 。。。。。。同音的。
之  文言虚词  代词  动词 到(哪里) 去(哪里)动词 滋生出 滋养出。。。。多义的

像这样的字词数不胜数,您按照你们那些狗屎借对理论瞎借试试?很多字都是无所不对或者能对绝大多数字,古人是这么愚昧地胡整的吗?

  并非仅仅只是挖苦您,您真的不适合在理论版做过多发言,如果您实在憋得慌,就跟着孙先生去中楹联论坛吧,那里也许最能体现你们这些人的价值。
作者: 丑时    时间: 2011-11-13 20:45
拿先生的名字对个无情对,也表达一下观点。请您别见怪:

胡自立=
听人言

这里,“听/胡”理解为麻将术语。您的“胡”就由名词——动词了。

胡自立=
就你行

这里,“胡”就由名词转为疑问词了;“行”由形容词转为动词。得罪!抱歉:)
作者: 高山耕棘石    时间: 2011-11-13 20:48
我从没有说无情对不存在。
我只是不支持以无情对论“联规”。也不能以此论语法。
我申明一下,严防被人利用。
作者: 丑时    时间: 2011-11-13 20:51
我从没有说无情对不存在。
我只是不支持以无情对论“联规”。也不能以此论语法。
我申明一下,严防被人利用。
高山耕棘石 发表于 2011-11-13 20:48


  那我上面拿王先生的例子,以及著名无情对为例子的批驳。胡先生应该正面回答。
作者: 高山耕棘石    时间: 2011-11-13 20:56
岁正中秋
国曾多难
————————
多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
当讨论不统一时,以借字了事。

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没有必要提了。
作者: 高山耕棘石    时间: 2011-11-13 21:01
欣临满目苍岩峭;
细赏八仙宝物奇。
-------------
满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
不用争了,一“借”字解决。
作者: 丑时    时间: 2011-11-13 21:08
  漠野孤狼先生,请靠一边站去!
  我看过您和叶落无痕先生的争吵。叶先生虽然不讲究言辞,但道理在握。你,还没有入门。
  汉字摆在那儿,一个一个,关键看谁用,怎么用。这个“之”字嘛,前人还真用过:

  臣妾也练武
  王夫之作文

  知之为知之。我只认理不认人。
  湖南人讲究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千万别再说你是湖南人,我丢不起这个脸。
作者: 高山耕棘石    时间: 2011-11-13 21:08
本帖最后由 高山耕棘石 于 2011-11-13 21:10 编辑

举酒自应多感慨;
登楼犹可拓襟怀。
----------
“从字上看,“多”和“感慨”似乎分别归入形容词和动词更好一些。”这是语法学者的看法。
多借为动,感概借为名。不用争了。
中国楹联万种争论,一个“借对”全解决!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1-11-13 21:16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1-11-13 21:23 编辑
拿先生的名字对个无情对,也表达一下观点。请您别见怪:

胡自立=
听人言

这里,“听/胡”理解为麻将术语。您的“胡”就由名词——动词了。 打麻将不是“胡” 是

胡自立=
就你行

这里,“胡”就由名词转为疑问词了;“行”由形容词转为动词。得罪!抱歉:)


   第一个居然还理解为麻将术语,再说打麻将的HU 牌 是“和”而不是“胡”  第二个伟大的“无情对”也有点搞笑。上面那些玩意我都没兴趣和你说,懒得教你,教你你也不会,现在就拿你最后的发言来说,看你还死心不死心。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很少坑人的,不管你信不信,你信了会更好,真的。
作者: 高山耕棘石    时间: 2011-11-13 21:21
一部对联史,多少地方要重写。
当然不可能。

《现代汉语词典》五版非删去词类标注。
-----------------

所以我主张尊重汉语语法比尊重文人玩物重要。

无情对仅一玩物而已。不可为范。
作者: 丑时    时间: 2011-11-13 21:28
中国楹联万种争论,一个“借对”全解决!
------------------------
先生怎么走起极端来了?看来,您对借对和无情对,只是大约了解了一下。
1、借对,它本来就是对联的对仗手法之一。为什么不能因之而论对联?
2、无情对,是对联中的一种(机巧联的一种),不要把它和对联弄成对立关系。
3、借对,讲究小类工对,义、类至少有其一相差大。它与宽对、邻对;自对,有明显区别。如
中秋=
半夏
下载
西夏

当然,也肯定存在模糊区。中华文化,本来就是这个特点,所以才争鸣不休。认识到这点,您可能对孙先生不会再死缠烂打了。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1-11-13 21:28
在对联界,出了一个孙逐明,已经是奇耻大辱了,你还嫌不够,你看看这么多人对孙的态度,你还认不清形势?还要跳出来丢人现眼?实在是太弱智了!看看你上面那些发言,说你不学无术毫不为过。
   让愚昧安息吧,丑时先生。
作者: 丑时    时间: 2011-11-13 21:33
  唉!我主要也是看到两位在对联理论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的前辈成天这样消耗,多一句嘴,希望能终止你们的争论的同时,还能请教一番。
  看来,我失败了。不再参与,干我的事去。
  祝两位心平气和,身体健康。
作者: 高山耕棘石    时间: 2011-11-13 21:37
拿先生的名字对个无情对,也表达一下观点。请您别见怪:
胡自立= 听人言 这里,“听/胡”理解为麻将术语。
您的“胡”就由名词——动词了。
胡自立= 就你行 这里,“胡”就由名词转为疑问词了;“行”由形容词转为动词。得罪!抱歉:)
------------------
顶好玩,不怪你。
你玩你的吧。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1-11-13 21:52
再拿你的网名取“丑”字:

  丑字:形容词,长得不好看,动词 厌恶 名词 坏人 名词 地支的第二位 生肖的牛  纪年纪月纪日。。。。。

  同音的倒不是很多,但也有,

再拿文言文常用的“以”字来说,你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词性和意义,你再看看同音的有多少?

     都搬来瞎借试试?当大脑失去思维的时候,那就是一个球。




  你经常拿上下结构完全一致隔得离谱的病工对当无情对玩,按你的搞法,当工对隔得越远的时候,那就变成了最好的无情对了,所以按你那样的搞法那什么对联要联也是扯蛋了。。。。。。
  你自己玩咯快活去吧,不要时不时自以为得意,你玩个快活,那是你的权利,如果在理论上胡作非为,就会有人会看不惯的,本来对你毫无兴趣,都不想贬你的,但你太没有自知之明了。
作者: 高山耕棘石    时间: 2011-11-13 22:20
本帖最后由 高山耕棘石 于 2011-11-13 23:56 编辑

一个顶聪明的青年人,走上了“急转弯”,又不听劝,可惜。
如能正经的选一个课题,多读点书,还是有作为的。
张之洞一副“戏联”可能会害了他。
他与孙则鸣不同,他缺少知识。孙是有目的倒乱对联界。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1-11-13 23:06
一些人看不懂别人的对仗,就苦思冥想,某天脑袋短路冒出火花,整一个错误的东西把想不通的东西包含进去,欣喜若狂并捧之为活宝,自以为得计,其实都是一些错误的胡思乱想而已,那样的野鸡理论,当把脑袋塞进杂草丛中的时候,只管得了眼前的掩饰,却顾不了其它地方,自欺欺人而已。那些狗屁理论只要稍微一推演,就会发现搞不下去。
  看古人的借对,都是在上下整体对仗的基础之上借的,这样才会有某种形式上的趋工效果,要是恣意胡借,就会发现很多都可以借,很多字都可以对太多太多的字,真写出来,就会发现乱七八糟毫无对仗感,这样的狗屁理论能行不?理论在允许的条件内,是可以通用和广而推演的东西,当不能在合理的范围内推演而只能在特定的地方适合的时候,这样的理论就是不客观的,这样的理论就不是事物的本质规律,而仅仅只是一种临时凑合出来的东西,也就是狗屁。
作者: 丑时    时间: 2011-11-15 07:43
我不再参与孙胡之争的劝解,但不表示我不反击。

  胡先生很不地道,有失一个长者的风度。本帖的观点之争很简单:胡先生认为借对不能跨词性,我认为能。
  事实胜于雄辩。我5楼已经把事实摆那儿了?胡先生绕过它,废话一堆干吗?您缺乏最起码的诚实,缺乏对学术的真诚。还敢以学术卫道士的姿态到处发帖?
  张之洞的联也害人了。只有您就是正确的?(本帖就可以证明:糟蹋王力理论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作者: 高山耕棘石    时间: 2011-11-15 07:57
胡先生认为借对不能跨词性,我认为能。
-------------
你认为能,就能吧!我不愿与你争了。
作者: 高山耕棘石    时间: 2011-11-15 07:59
张之洞的联,你高兴研究你去研究吧!我也不劝你了。
作者: 丑时    时间: 2011-11-15 11:06
  呵呵,胡先生不敢直面问题的实质。和我论辩,没有结论,别想顾左右而言他:)以这种方式认输,您别想逃:)
  现在不是您和孙先生的问题。而是您和我的观点之争的问题。

  现在请您回答:借对能否跨词性。
  1、王力是怎么认为的?能,还是不能?
  2、胡自立是怎么认为的?能,还是不能?

  您要想让晚辈心服,得拿出有说服力的道理来。我治学,从来不忌讳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如果不持据论理,再大的名头我也不怕,再花的招,我也不会偏方向,再混乱的学术空气,也左右不了我的目光。
作者: 高山耕棘石    时间: 2011-11-15 17:36
我也不想要你心服,谢谢你的批评。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1-11-15 20:59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1-11-15 23:11 编辑

不要动不动就抬出什么借对交股对意对什么的玩意当无上活宝,我告诉你,按照王力的理论,你5楼的那些你以为可以震死人的无上活宝,即使没“借”,上下都是可以对仗的。我知道,正如你以前在国粹所说,打死你你也不会相信什么什么的。字面词性相对可以成对,实际词性相对可以成对,但不得混杂,你只看得见借,却不看借了的那些对联所存在的某些共性,不知道能借的前提条件和所需要的环境,就知道死搬花岗岩。
  那个下笔千言的言字,不知道告诉过你多少遍了,还叫嚷借对,我再告诉你,那个言就是动词,根本就不需要借,而且言字的字面词性本来就是动词,你们口口声声说什么现代语法,你怎么就只知道用现在白话文的“言”当名词语言来讲,却不知道在古文中“言”常常是作动词“说”用的?又打死你你都不信?看见你这样的丑人,我没有做到“不言不语”,我千言万语,还是不能阻止你出丑卖乖,但我现在不会就你5楼那些活宝去一个一个教你,因为凭你的学识和理解能力,我就是真要打死你你也理解不了。

  孙行者 ==祖冲之  像这样的不是无情对,这是一种文人们偶尔没事玩的趣味性独个词语对,按照科学分级的方法,词语对一般每个字都需要工整才有一定的趣味性。一般文人们平时没事好玩的时候,会弄个词语相互打趣,用词出联的时候,一般不能笼统地用词对,那样就没啥意思,而是要求每个字都对得非常工整,这样的对联偶尔调笑打趣作为一种文字游戏可以,但是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分清主次轻重,张之洞 ==陶然亭 这样的对联,准确地说也不是无情对,而是词语的工对,只是很有巧趣性,正好他自己的名字可对,张之洞的朋友对陶然亭起哄张之洞就是陶然亭的无情对,其实也仅仅只是一个词语单个字单个字对得很工整的工对,并非真的就是无情对,不要以为古代某个人说了一句什么话就都是对的。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1-11-15 22:46
31# 漠野孤狼

http://china-liandu.com/viewthread.php?tid=230056&extra=page%3D1&page=2

孙逐明老先生说:

以阮元为杭州贡院所撰的名联为例:
下笔千言〔〕,正槐子黄时,桂花香里;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此联的首句,当我们初读它们的时候,第一直观感性印象必定是“言、笑”词汇意义的同类相关和“千、一”词汇意义的强烈对比。这里的“千、一”已不是确切的数量实指,而是“多”与“少”的对比;它给我们强烈感觉是:在屋子里面是“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地写文章,出得门来,是“欣欣然地微微一笑”,一位满腹经纶又洒脱的诗人形象便跃然纸上。除了有语法分析癖好的人,有谁还会去注意什么“名动形”“主谓宾”呢?
==============

联坛笑话!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1-11-15 23:26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1-11-15 23:41 编辑

你要他分析对仗,你看他哪次少得了语法?只不过他语法能力太差劲了,最简单的搞几下就搞不下去了,剩下的就需要用他自己“创造”的理论去瞎糊弄了,没有能力运用语法的时候,自己就胡思乱想,凑合一个鬼把戏出来,以为得计。以前用他自己的歪理无法糊弄了,他就用更加搞笑的咒语去跳大神,孙先生曾经有这样神奇的经典:名词性的半实对虚是宽对,原因是半实还有另一半是虚的(他的虚与半虚好像不是一种词的分类了,而是可以用数学来计算的了),再用半实那另外一半的虚对虚,那就是宽对了,也就是说用某个名词对某个虚词,就这么被糊弄成“宽对”了,搞怪无比,偏偏还有一群丑鬼大呼高明,装腔作势装模作样以显得自己也好高明,丑态百出。
作者: 漠野孤狼    时间: 2011-11-15 23:33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1-11-15 23:38 编辑

这帮呆子连去查字典词典都想不到,你说他们那脑瓜能作多大个用?虽然查到了也不一定能理解,不一定会灵活运用和分析,但肯定不会瞎叫打死都不信“之”“言”等字有动词的用法。

  虽然说论坛允许有不同声音,但是死不认错,愚顽不化这样的歪风邪气也得要狠狠地打击打击。

  百家争鸣得是家!百花齐放得是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能成为巫婆神汉装神弄鬼的遮羞布和保护伞。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1-11-17 04:11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1-11-17 06:20 编辑

34# 漠野孤狼

孙逐明老先生继续胡说:
上节分析的“下笔千言”对“出门一笑”里名词对动词的句法之所以备受诗人青睐,就是因为它们因“审美完形错觉”保持了对称的审美愉悦,又在词性上“反对”,从而充分发挥了“同中求异”的“变格语法”的修辞功能。在这个意义上看,这种特殊的变格,应当是对仗修辞的最合理的手法,不能纳入“不以辞害义”的范畴。
===================
玄乎!玄乎!!真玄乎!!!
作者: 三羊    时间: 2011-11-17 06:17
31# 漠野孤狼
http://hanyu.iciba.com/hanzi/7022.shtml

yán



http://xh.5156edu.com/html3/18660.html


yán

【动】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say;speak;talk〗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魏禧《大铁椎传》


作者: 丑时    时间: 2011-11-17 20:00
我也不想要你心服,谢谢你的批评。
高山耕棘石 发表于 2011-11-15 17:36


呵呵,我想要您心服:
  借对到底可不可以跨词性?胡先生请回答:)

  不能跨的话,您得持据把理说清楚。能的话,您要直接回答:)
作者: 高山耕棘石    时间: 2011-11-18 06:55
本帖最后由 高山耕棘石 于 2011-11-18 07:22 编辑

直庐久负题红叶,镇何妨拥碧幢。(王禹偁《寄献润州赵舍人》)
   (“市镇”之“镇”借为“镇守”之镇,)


主帖中“出”字应为“山字”,不是本人抄错书。本人书的书名《王力近体诗格律学》是“汉语诗律学”第一章。2002年9月版。这一版编辑时有错字。本人上网查了“汉语诗律学”之后,予以更正
-------

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山镇:一地区最有名的山

直庐久负题红叶,镇何妨拥碧幢。(王禹偁《寄献润州赵舍人》)
   (“市镇”之“镇”借为“镇守”之镇,)

胡自立注释:“直庐”与“山镇”是双音节名词对。“市镇”之“镇”借为“镇守”之镇之后。“庐”与“镇”同属“宫室门”。这一诗联工对。
原诗的词性并为改变。

从双音节名词对看对仗,更能体现“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不能以“字”论对仗。其实古人早就知道这一点。只是不能用语法术语表述而已。
王力的总结是科学的。

仅供丑时先生参考。


作者: 高山耕棘石    时间: 2011-11-18 07:34
类似的例子在声律启蒙中也有:
高矣若天,洵是圣人大道
淡而如水,实为君子神交。
如果以词论对仗:“大道”对“神交”属双音名词对。双音名词的构词特点,成词语素的语法性质与词性无关。成词语素“道”与“交”语法性质不同,并不影响对仗成立。名词对名词属宽对。此联无借对,仅不工而已。
作者: 丑时    时间: 2011-11-18 09:31
事例分析,您可以调整。就算王力所举的例子全是没跨词性的,请问胡先生:

借对是否可以跨词性?
作者: 高山耕棘石    时间: 2011-11-18 16:31
探讨性意见:汉语的词,有很多是兼类词,一个词在句子中的词性当“入句判断”。如因词性不相同时,以一个“借对”了之,中国人对“对子”还有规矩可言吗?

顺告丑时先生,你那本书出版时,请删去写我的文字。请谅解。
作者: 丑时    时间: 2011-11-19 09:24
探讨性意见:汉语的词,有很多是兼类词,一个词在句子中的词性当“入句判断”。如因词性不相同时,以一个“借对”了之,中国人对“对子”还有规矩可言吗?

顺告丑时先生,你那本书出版时,请删去写我的文字。请谅 ...
高山耕棘石 发表于 2011-11-18 16:31


  红色的部分,那是您自己肤浅的认识,不要加诸别人身上。我只知道我实践得得心应手。您理论这么深,倒是拿几件善用借对的作品给我看看。

  胡先生缺乏最基本的学术常识。您总结的理论,只要公布了,就面临被质疑、被商榷、被认同、被引用的种种可能。
  别人要引用,是别人的事。除非你不让它成为公共资源!

  请问:您引用王力的,经过他同意没有?笑话!
作者: 荒凉梦    时间: 2011-11-20 20:22
引用【无情对仅一玩物而已。不可为范。】在诗词界把对联也看做一玩物
作者: 荒凉梦    时间: 2011-11-20 20:29
引用【无情对仅一玩物而已。不可为范。】在诗词界把对联也看做一玩物
作者: 荒凉梦    时间: 2011-11-20 20:31
在网络对联初期,一爱好对联的在文学群发对联结果被版主固底,固底原因就是你说的‘仅一玩物而已’、后来这位不服就自建对联群、把对联发扬壮大,这人就是乐讯的老灌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