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如荷 于 2012-10-27 16:11 编辑
D19 如荷
1、从唐诗三百首里选七律一首,简要分析其布局。此题不可抄袭。
夜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首联为起,一景一情,情缘景生,扣紧题面,写所见所感。这一联有两个字应特别注意:一个是第一句中的“秋”,一个是第二句中的“夜”。这两个字是该诗的线索。以后的三联六句,都由此生发出来。第一句用自对开头,显得十分工巧。同时,这一句和诗人的另一首《登高》中的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在句式上完全一样。杜甫写诗时下字极为讲究。次句在句式上求变,用“空”字来形容山,用“独”字来修饰夜,用“旅”字来限制魂,再用“惊”字来刻画旅魂,真是字字珠玑,令人叹服。
颔联紧承上联第二句之“夜”字,写所见所闻。这一联突出写夜,辅之写秋。写夜,要突出夜的特色。夜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是灯是月。灯前加一“疏”字,帆前加一“孤”字,月前加一“新”字,都极准确地描写了诗人的见闻。疏是稀疏,言其灯少,暗示贫困、偏僻、凄清。孤是孤独,无人作伴,更显凄凉。从“新月”二字中可以传递出两个信息,一是初夜,一是月初。另外,这里没用秋字,却用“双杵”暗示了秋天。
颈联承中有转,在颔联写景的基础上暗转抒情,承接首联第一句之“秋”字。第五句写秋天地上最有季节性代表的植物“菊”,第六句写天上最有代表性的由北向南飞翔的候鸟“雁”。写病人逢秋,写远在他乡之人逢秋,并且连一封家书也得不到。“南菊再逢人卧病”和《秋兴八首》之一中的“丛菊两开他日泪”意思相同。诗人家乡在中原,故称异乡西南的菊花为南菊,称家书为北书。“雁无情”是诗人之语,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现在因为战乱,得不到家书,无处责怪,却迁怒于鸿雁无情。这是一种无奈的说法。在杜诗中有许多关于思家和极想看到家书却无法实现的诗句。如“家书抵万金”、“寄书长不达”、“思家步月清宵立”等。当时远离家乡的人对家书的期待以及把往家寄信看重的程度,在具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今天,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得到的。因此,现代人在理解这样的诗句以及体会古人的心情时都具有一定的障碍。这一联重点写秋写情,写所感所思。写秋时以菊代之,写情时以书代之。
尾联叙事抒情,是合。这时的诗人已是重病缠身,十分虚弱,从卧病两字即可看出当时病情的严重程度。就是这样一个病情严重的人,在床上挣扎起来,倚着拐杖还要走到门外,仰望天空,遥望国都(凤城),远眺故园,感慨万千,诗人的思家之心、报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与《秋兴八首》之二中的“每依北斗望京华”意思相同。这一联情景交融,写诗人身在南方,但心却永向北方,忧国之心,至死如丹。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起承转合,结构安排得十分严谨,由此可看出杜甫晚年七律诗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堪为后世楷模。
2、因为刚过重阳,所以要求以登山为题材写一首七律。可以用任何一种布局,但必须在自评中对作品的布局加以剖析。剖析内容不少于200字。
七律 重阳登山
重阳携友喜登山,姹紫橙红满目斓。
霜叶欲燃岩石上,菊花怒放栅栏间。
流连似入仙凡界,忘返何须梦觉关。
为赋秋歌寻野外,居高指点尽开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