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20|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画船淘宝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323 小时
主题
10

490

帖子

1

精华

7865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479
经验
1866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2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7 0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讲:初识对联&对联六要素            缅甸哥(节选)

对联格律基本六要素为: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一、 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即上下联字数相等,上下联所对应的分句之间字数分别相等。
      如之前所谓的绝情对:
      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岁
      上下之间字数不等同,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对联范畴。
二、 内容相关

      大家从对联六要素的归纳上已经可以看出,从狭义上理解对联,就是“相对”而“关联”,相对指声律、词性、结构和节奏上对应对仗,属于对联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关联
则属于对联的内在灵魂。
      内容相关,是一个相对广泛而又难以把握的的话题。做为初学者,首先要知道两个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第一是隔,第二是合掌。

      1、关于“隔”

      对联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一个人同时说的两句话,只是经过了对联特定的工艺要求加工而已。作为一个正常人说的话,首先是具有语言逻辑的合理性和连
贯性,比如以下两句话:
      中午吃什么
      明天要考试
      这两句话给我们明显的感觉就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以,没有毛病起码也是喝多了的人才会同时说的话,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话看作是一副对联,抛开对联其他方面的因素不论
,从关联方面来看,那第二句话就是“隔”,因为它们之间缺乏了所必要的内在逻辑联系。
      再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 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内在逻辑联系,象这种只对不联,内容风马牛
不相及的对句,只能算是对偶句,要看成对联的话,那就是意“隔”。 (无情对除外)
      扫地僧老师说过:“纵是对句,也要把出句当成是“我”写的!”对句还是要以出句者的角度立场去完成未说完的话。而一个人说话,是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语气的,这
就要求语言风格及语气上的融合统一,比如出句风格上俏皮可人,对句古板平稳,便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这就造成了风格语气上的“隔”。
      关于“隔”的问题还有景、情绪、时间等等方面,道理上都是一样,在此不作一一列举。任何思维的空间跨度,都需要一个内在的逻辑当作“轴”去贯穿联系,使上下联之
间转承无断缝,形成协调统一,圆融而相得益彰,始终象是一个正常人同时说的两句话。

      2、关于“合掌”

      先看下面这两句话:
      今天是周末
      昨日为周六 (不考虑其他因素)
      这两句话是很有数学逻辑的,肯定是不隔了,但是说来说去就是那么一个意思,作为平时说话,人家会说你罗嗦,在对联里,就是“合掌”。对联有惜字如金之说,其语言
表述的空间十分有限,讲究用最简短精练的语言来涵载最大的信息量,这种明显的意思重复,是对联之大忌。
      再看下面这组对句:
      一抖诗囊成半阙[明月如斯]
      浅掏笔管又三车
      明月如斯老师有评如是:看似比较成功的流水对,然掏笔管,跟抖诗囊合掌,因为都是比喻搜刮心中的积累,喻体不同,本体毫无二致。
      这就是属于比较隐蔽的合掌了。
      前面我们只是浅谈一下关于“隔”和“合掌”两个关联上的问题,给我们划出了两条平行线,在“合掌”与“隔”两个极端的禁忌区间,虽然是一种拘束,但是在这个区间内,我们的思维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http://www.china-liandu.com/view ... 2%BB%B8%F4%A1%B1%2B飞扬校长:也谈对联内容关联和“隔”与“不隔”
   
三、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花落方参生死理  [佳人挽袖]
      云浮常悟盛衰机  [空空道人]
      其中“花”和“云”“理”和“机” 都是名词,“落”和“浮”,“参”和“悟”都是动词,“方”和“常”都是副词,“生死”和“盛衰”都是形容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四、结构相称: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的句式一致,词组的结构一致。即主语对主语,宾语对宾语...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一)、结构相称首先要求上下联之间的句型大结构相称
      比如:
      柳岸      莺      啼      翠
      状        主      谓      宾
      桃花      雨      润      红
      主语      状      谓      补
      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问题,在小结构上,“柳岸”和“桃花”同为偏正结构,“莺”和“雨”同为名词,“啼翠”和“润红”同为补充式结构(或动宾结构,视翠、红词性而
定),属对工整无误,但是你会越品越别扭,那就是因为句型大结构上的不对称。所以,一切都是在大结构对称的基础上,才有必要再去谈小结构上的对称。比如:
      出句:水 聚 千峰 影 [苏三]
            主 谓 定语 宾
      对句:风扶 万柳 腰 [红袖流云]
            主谓 定语 宾
      该联上下比均为主谓宾结构。其中,名词“水”“风”为主语,动词“聚”“扶”为谓语,同为偏正结构的“千峰”“万柳”是定语,名词“影”“腰”为宾语。由此可见
,这是一组句式结构和词组结构均工整对称的对联。

五、节奏相应

      节奏相应与整句句式大结构及对联格律具有紧密的关系。在联律中,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同步。如:
      风和--日丽
      人杰--地灵
      这副对联是二二节奏。
      说--真心话
      作--老实人
      此联是一三节奏。
      不眠夜  (慕容泊尔)
      寒风--直彻梦;
      往事--甚缠人。
      题重阳菊(废园)
      千丝--冷韵--因风--谱
      一院--霜心--借酒--题
      常缘木--而求--至乐  (叶公好龙)
      独刻舟--以志--初心  (叶公好龙)
      节奏一般分语音节奏和语意节奏。语音节奏又叫声律节奏,是利用平仄声的交替与对立产生和谐的音节停顿来实现的,其显著特点是按照诗中用字顺序,以两个字为一节奏
,每一节奏第二字为节奏点(即音步)。如:
      临水/看云/起,
      钩帘/待月/来。
      语意节奏又称意节,是依词语结构划分,即根据语意所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方式。语意节奏无固定字数。如:
      公生明/偏生暗,
      智乐水/仁乐山。
      对一般初学者来说,建议先从语意节奏来入手,这样有助于做好平仄相谐。

六、平仄相谐:

      所谓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如按语音节奏而言,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此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律平仄相对,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否则,就是失对。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失替(又称串调)。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
      平仄相谐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要求。
      除了上面以音步为标准的平仄相谐原则外,还有一种是“意节说”。意节,指词语的意义单位。对联不是用于吟唱的,而是供阅览和诵读的,因而不宜套用诗词中的节奏而应强调意节!由于汉语中的字(大多数)、词、词组都有独立的意义,而有些三个字或更多字的专用词组往往又不能再作划分(如呼和浩特),因而意节的划分就相当灵活。
      为了在诵读时停顿合理、表意清晰,在对联中,我们可以这样规定:一般情况以二或三个字为一意节;单字词在句首或句末时作独立意节,但在句中则不作独立意节而归并入相邻的意节;固定词组允许四字或四字以上作为意节单位。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

      总之,对联的六要素应当是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名副其实,从而是否成其为对联的问题。
在线时间
2980 小时
主题
107

3119

帖子

0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贩葱卖瓜人

Rank: 6Rank: 6

UID
30342
经验
910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9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1-1
29
发表于 2013-1-14 11:50 | 只看该作者
和画船哥讨论一下,我听说(思)作名词不一定仄声,而(不)古声平仄通用,不知真否?
手机党请关照
无意偃溟渤,挹两湖素月清波,涤吾羽翼;
有怀输藻雅,匀一淀碧莲肥藕,慰我潇湘 。    杨通云老师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 小时
主题
1

143

帖子

0

精华

2503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38736
经验
58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2-28
28
发表于 2013-1-13 23:38 | 只看该作者
得常来看看,一下看不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23 小时
主题
10

490

帖子

1

精华

7865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479
经验
1866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2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6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23 小时
主题
10

490

帖子

1

精华

7865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479
经验
1866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2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6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5:18 | 只看该作者
平仄易误用的字
一、场(下平七阳韵)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二、俱(上平七虞韵)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杜甫:咏怀古迹)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三、谊(去声)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
四、茗(上声)
五、令: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六、思
作名词时读作仄声
七、暇(去声)
八、教: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九、倾(平声)
十一、惩(平声)
十二、癸(仄声)
十三、泡(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
十四、探(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但唐人亦有用作仄声者)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李白:送羽林陶将军)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十五、暝(仄声)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平仄两音意义不同者:
疏—仄声为名词;平声为形容词
难—仄声为名词;平声为形容词
扇—仄声为名词;平声为动词
烧—仄声为名词;平声为动词
行—仄声为名词;平声为动词
吹—仄声为名词;平声为动词
思—仄声为名词;平声为动词
乘—仄声为名词;平声为动词
从—仄声为名词;平声为动词
传—仄声为名词;平声为动词
闻—仄声为名词;平声为动词
调—仄声为名词;平声为动词
论—仄声为名词;平声为动词
骑—仄声为名词;平声为动词
观—仄声为名词;平声为动词
兴—仄声为名词;平声为动词、形容词
令—仄声为名词;平声为动词(使)
教—仄声为名词;平声为动词(让)
分—仄声为名词(名份);平声为动词
王—仄声为动词;平声为名词
衣—仄声为动词;平声为名词
冠—仄声为动词;平声为名词
荷—仄声为动词;平声为名词
间—仄声为动词;平声为名词(中间)
污—仄声为动词(污染);平声为名词
中—仄声为动词;平声为其它
长—仄声为动词及长幼;平声为长短
漫—仄声为动词(漫出);平声为形容词(漫漫)
相—仄声为宰相;平声为互相
燕—仄声为燕子;平声为国名
翰—仄声为翰墨;平声为鸟羽
便—仄声为方便;平声为安静
胜—仄声为名胜;平声为经得起、胜过
为—仄声为因为;平声为作为
雍—仄声为州名;平声为和也
占—仄声为占据;平声为占卜
扁—仄声为形容词;平声为名词(扁舟)
治—仄声为形容词;平声为动词
正—仄声为形容词、副词;平声为正月
判—仄声为判别;平声为拼着
不—仄声为否定;平声为是否
傍—仄声为依;平声为同旁
浪—仄声为波;平声为沧浪
强—仄声为勉强;平声为强有力
施—仄声为施舍;平声为施行
当—仄声为相称;平声为应当、正值
称—仄声为相称合适;平声为称谓
要—仄声为要不要;平声为约也
旋—仄声为副词—俄顷;平声为动词
和—仄声为唱和;平声为合好、与
颇—仄声为略有;平声为形容词(偏颇)
供—仄声为陈设;平声为供给
那—仄声为无奈;平声为何也
华—仄声为华山;平声为华*R>禁—仄声为禁止—禁令;平声为经得起
殷—仄声为雷声;平声为富、*R>重—仄声为轻重—副词;平声为重叠
任—仄声为听任—任务;平声为动词
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者(建议:尽量按句意分平仄)
醒—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听—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看—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过—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望—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忘—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令」字作「使」用法时字音平仄之商榷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一书中,对于平仄两读的字作了相当程度的探讨,其中,令」字被归□为「平声所表示的意义和仄声不同者」,王力的见解如下:令,平声,使也。包佶.〈岭下卧疾〉:「唯有贫兼病,能令亲爱疏。」仄声(去),命令。又县令,名词。李嘉佑.〈留别畀陵诸公〉:「久作涔阳令,丹墀忽再还。」而目前较为完整的两本近体诗创作理论书籍──张梦机着《古典诗的形式结构》与许清云着《近体诗创作理论》,也都引用了王力的见解,主张「令」字作「使」字解释时应列为平声。
    但是,我们考查目前作诗最常用的韵书《增广诗韵集成》时,「令」字分属「去声二十四敬韵」与「下平声八庚韵」,却发现虽然《增广诗韵集成》上注明了「令」字庚敬韵互异与二者义分动静,但是却未明言何韵为动何韵为静,如果仅依赖此书,恐怕不易区分「令」字的平仄用法。
我们再细查另一本常用的韵书《增广诗韵全璧》,《增广诗韵全璧》只在「庚韵」的说明有一条是「令人羡,使也」,除此之外,也仅是注明庚敬韵互异,从两韵的例词中并不能完全肯定区分「令」字的平仄用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142 小时
主题
6

650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42538
经验
313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1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
25
发表于 2012-12-27 09:40 | 只看该作者
终于发现宝藏了,慢慢都偷回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0 小时
主题
30

47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42484
经验
2701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65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6
24
发表于 2012-12-17 21:24 | 只看该作者
先收藏,再细学。
谢谢分享!问候学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01 小时
主题
10

158

帖子

3

精华

4932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39820
经验
114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5
23
发表于 2012-12-17 14: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画船童鞋,让我如获至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963 小时
主题
180

1万

帖子

6

精华

10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贡士

Rank: 6Rank: 6

UID
2454
经验
20282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296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7-28
22
发表于 2012-12-17 13:28 | 只看该作者
要一下子重新学一遍,真不容易 !
慢慢学。坐等老船自家的宝~~~
但做得来皆事业;若推不去即因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5 小时
主题
20

6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学堂对子王

Rank: 4Rank: 4

UID
27506
经验
2460 点
威望
3 点
在线时间
50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19
21
发表于 2012-11-28 21:57 | 只看该作者
这娃太勤奋了吧     向同学致敬
承洪七无上玄功,看振起雄风,龙降不愧十八掌;
有武二至极神力,叹逢生绝境,虫缚只缘三两拳。——岭南一少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 小时
主题
1

143

帖子

0

精华

2503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38736
经验
58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2-28
20
发表于 2012-11-28 00:1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同桌,你太伟大了。你就偶老师了。待偶慢慢学习。偶很笨,但很勤奋。清同桌耐心指导。;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23 小时
主题
10

490

帖子

1

精华

7865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479
经验
1866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2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6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2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48 小时
主题
56

926

帖子

6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0506
经验
46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17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8-16
18
发表于 2012-11-27 20:29 | 只看该作者
好勤奋的画船童鞋喔。
学习了。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23 小时
主题
10

490

帖子

1

精华

7865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479
经验
1866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2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6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18:52 | 只看该作者
冰清玉洁 发表于 2012-11-27 16:15
真是有心人.复习一遍.谢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此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181 小时
主题
122

3536

帖子

0

精华

7314

积分

联都举人

Rank: 4Rank: 4

UID
32364
经验
731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218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4-22
16
发表于 2012-11-27 16:15 | 只看该作者
真是有心人.复习一遍.谢谢
志比玉坚,新风可待
心如冰洁,联语自清~~~凌云赠

冰寒之雅洁;
玉琢现真清.~~~缅甸哥赠

洁水恒清,泽田广野
冰心如旧,鉴玉群山~~~大国手吴清源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23 小时
主题
10

490

帖子

1

精华

7865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479
经验
1866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2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6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12:34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惠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14 小时
主题
6

139

帖子

0

精华

698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40463
经验
69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1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8-14
14
发表于 2012-11-27 11:47 | 只看该作者
好教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23 小时
主题
10

490

帖子

1

精华

7865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479
经验
1866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2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6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08:37 | 只看该作者
(三)嵌字诗钟
嵌字诗钟,即将题字嵌于钟内,要求意境高雅,嵌字无痕,主要有以下格式:
凤顶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一字,所谓「一唱」也,例如 人鸟:一唱
人凭赤血羸犹健;鸟到青云倦亦飞(蔼士)
人世难逢如意事;鸟儿常作不平声(鸿宗)
燕颔格 即将两题字分崁于每句之第二字,所谓二唱也,例如 醉吟:二唱
臣醉酒能倾一石;客吟诗已载三车(逸尘)
薄醉论人多妙语;狂吟惊世少知音(毅成)
鸢肩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三字。所谓三唱也。例如 红豆:三唱
灯光豆灺劳人草;楼影红飞思妇花(元英)
榆塞红旗傅大捷;芜亭豆粥话中兴(逸尘)
蜂腰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四字。所谓四唱也,例如 元旦:四唱
千军待旦传刁斗;万国朝元拜冕旒(镜微)
象着干元参易理;鸡鸣戒旦播诗箴(鼎文)
鹤膝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五字。所谓五唱也。例如 重、九:五唱
要为卷土重来计;谁赞勤王九合功(似庵)
战血寒凝重铠紫;游尘暖扬九衢红(霭麓)
凫胫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六字。所谓六唱也。例如 意、飞:六唱
斜阳六伐鸦飞乱;明月孤山鹤意痴(逸尘)
自有灵源滋意蕊;久无香泽沐飞蓬(剑篁)
雁足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七字。所谓七唱也。例如 鹤梅:七唱
隐现云端千岁鹤;横斜竹外一枝梅(蔼士)
城郭已非空化鹤;湖山虽好莫寻梅(水心)
上楼格与下楼格 在吟唱诗钟时,为了斗智、斗捷、斗博、斗巧,增加创作的难度,常同一命题限作一套从一唱到七唱的诗钟。这类诗
钟通称为“连环唱”,又因顺序变化,如循梯下楼样而称为“下楼格”。例如:下楼格“曲行”七唱:
行云入梦春犹在,曲水流觞事已非。
一曲离鸾霜月冷,两行斜雁碧天长。
玉树曲中徒寄梦,金钗行外已无春。
踏摇成曲传阿叔,歌舞当行识老胡。
秋水江湖行可念,梦云楼阁曲难通。
山林迢递难行遁,变易缤纷自曲全。
旧调忍弹金缕曲,新诗敢赋丽人行。
此类创作可一人独吟,也可数人联吟,如律诗之联句。如反用,即成“上楼格”了。
在嵌字中我们更常接触的是嵌名,许多联友以互相题赠嵌名联而表达友谊,除了两个字的可纳入以上所述“七唱”格式外,还有三字
的、四字的甚至更多字的网名在做嵌名联时可自由发挥,但我个人觉得以不将名字的顺序打乱为最佳。
此外,嵌字还有许多格,如:
魁斗格 即将两题字任意分嵌于第一字及第十四字。例如
春联:魁斗格
春融凤尾金蕉展;雷坼龙鳞玉笋联(遵鲁)
春色正宜花掩映;秋心常被酒牵联(武公)
蝉联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第七字及第八宇。例如 蝉唱:蝉联格
花落后庭商女唱;蝉鸣西陆楚囚吟(毅成)
辘轳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第一字及第九字。或第三字及第九字,以此类推。例如 莲露:辘轳格
乍垂莲瓣移香步;微露瓠犀发妙香(水心)
莲生微步凌波去;柳露新眉带月看(淑珍)
比翼格 即将两题字任意对嵌于钟联中。等于一唱至七唱中的任意一唱。例如 散书:比翼格
杜房并驾中书省;金宋相持大散关(天翼)
援琴东市嵇中散;曳履南宫郑尚书(水心)
汤网格 即将三个题字。任意分嵌于两句之首末。而成网开一面之局。例如 天安、云:汤网格
天末楼台横北固;云中城阙望西安(水心)
云泥格 即将题字分嵌于两句中。但不相对。例如 云泥:云泥格
青云直上鹏程路;华屋偏多燕垒泥(蔼士)
晦明格 即一句明点题字,一句暗写题字。例如 红豆:晦明格
双肿如豆讥文士;一口含樱画美人(遵鲁)
云霞出海扶桑晓;风露横江扁豆秋(似庵)
鼎峙格 即将三个题字分嵌于第一字第七字第十一字。或分嵌于第四字第八字第十四字。而成鼎峙之格。例如 天中节:鼎峙格
穷阴杀节霜铺地;中夜清寒月满天(天翼)
双钩格 即将四个题字。对嵌于钟联中。例如 南北高丽:双钩格
丽水逆流环陇北;高邮名县着淮南(凤坡)
北忆长安三月丽;南登衡岳九秩高(毅成)
碎锦格 亦称鸿爪格。即将题字。分崁于钟联中。不相连。例如
张陈:碎锦格 满几陈编三寸烛;半肩行李一张琴(蔼士)
中安台:碎锦格 中兴定可安盘石;大隐宁容入钓台(纯鸥)
黄叶满秋山:碎锦格 满园黑叶禺山夏;上市黄花歇浦秋(均默)
满槎秋水黄姑渡;落叶空山白帝城(鸿宗)
四皓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不相连。例如 海角钟声
海城画角严兵卫;山阁诗钟集友声。
声传戍角嘶边马;寒动梵钟起海鸥。
五杂俎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不相连。例如 清泉石上流
溪边瘦石多清籁;岩上飞泉少浊流。
上巳流觞传曲水;清明涧石涌新泉。
六逸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例如 杏花春雨江南:得连二字。
雨后寻春桃叶渡;江南沽酒杏花村。
七贤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例如 发无可白方为老:得连二字。
无眠可到东方白;有发都为老境苍。
八龙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例如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得连三字。
小桥画舫摇明月;华屋芳林度碧阴。
九老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例如 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得连四字。
水流孤塞千声雁;村绕寒林万点鸦。

四、诗钟的禁忌
1、忌哑钟:诗钟尤重立意,无意义之诗钟,谓之“哑钟”,敲之不响,唱之无味。
2、忌畸形不整:俗称“三脚蟾”、“三脚钟”,以一物对两物者,谓之,例如“风云”对“秋月”,风云为二物,而秋月则为一物。
。如“去棹如飞移岸走,有山无数渡江来”句,“岸、山、江”为同一类字,“岸、江”相对甚好,但惜用“山”字,变成畸形,故
曰不整。
3、忌跛脚钟:出比、对比,须凑合天然,铢两悉称,若一比堂皇,一比纤巧,一比如天,一比如井,彼此失衡,此为“跛脚钟”。
用典不可一句有典一句无典,所嵌二字尤不可一句有典一句无典。至典内必须有所嵌之字方可引用,但往往嵌字有典矣,而上下又难
以足成。切忌一句用典中之字足成,一句自凑,便有强弱。傥两句难全用典中之字足成,则不如两不用而自加字;惟自加字须善于熨
贴,勿著痕迹,切忌好为涂泽,转致杂凑。无论典句空句,两句情事以相类为佳;如一句政治一句游览,一句文学一句花木,便嫌不
类,余可类推。然往往为嵌字所窘,恰难一类,是在造句善于牵合,于不类而求其类。
4、忌犯题字,包括同音相犯、同义异字:分咏、合咏不可犯题面字,并忌以代替字明点题意,例如“象、扇”分咏。若用大兽、交趾
兽、挥羽、羽毛、一羽、裁纨等字,不啻将题字明明点出,决难得到佳句,且易失去题意。
5、忌偏离重心:伴篱望月帶锄归(咏菊),所咏对象显然是人而不是菊了。种种现象称为偏离重心。
6、忌平仄失调:(见诗钟通用格律)
其它如:
1、所嵌用古人姓名,不可一句有姓,一句有名无姓,因其易于成对不能制胜。如以杜甫对昌龄,截去王字,不可也。非嵌字处尚不甚
忌。
2、时代忌相离太远。大概春秋以上故实,对以元明便嫌太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23 小时
主题
10

490

帖子

1

精华

7865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479
经验
1866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2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6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08:36 | 只看该作者
说明:以下讲义大部分整理自学堂讲义,还有一些是从网络中关于诗钟的文章中摘录归类而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谢各位前辈!

一、什么是诗钟
诗钟,又名折枝诗,时下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清朝嘉庆年间福州人所创,兴起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是文人的一种寓锻炼敏捷才思于竞
争(比赛)的一种游戏。顾名思义,诗钟可理解为诗和钟的合称。诗,就是用七言诗入联。在诗钟游戏中,不限人数,但限时限字。
钟,主持人出题后,在“考场”内放一个金属盘子,里面点一炷香,接近香的下端用线系一枚铜钱,香烧至线上时,线断钱落,金属
盘上一声响,好象钟鸣一样,催大家交卷。这便是“诗钟”得名的由来。

二、写作诗钟的要求
诗钟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一定的规矩和准绳。犹如律诗一样,诗钟也有自身的“规格”,而且是极为严格的。对于诗钟的格律
要求,学术上尚存在宽严之分,作为初级班,我们对格律的要求以严为主,从严入宽易,从宽如严难,因此我们选用较为严格的一派
作为讲义。
1、句式单一: 诗钟最早是从七言律句中脱胎而来,因此,诗钟一般只限于7言。每联诗钟仅十四个字,不得增减。
2、对仗工稳:诗钟的对仗讲究属对匀整,浑然天成。忌同音相犯、同义异字、动静无别、虚实难称等毛病。诗钟要求对仗工稳,不仅
仅是从字词层次的狭义对仗要求,也是从句意境界的广义对仗层次来要求的。狭义对仗首先要求字词工整成对。例如:身无彩凤双飞
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前六字工稳成对,但是最后“翼”、“通”两字却是不成工对,因此全联不能作为合格之诗钟分咏。狭义对
仗还要求字词实际意义对应整齐,不能出现以一物对两物者,之“三脚钟”。例如“风云”对“秋月”。诗钟分咏上下联吟各写各主
题,各有各的独立意境和概念。但又要求情事相类、文字完整,彼此配合,上下照应。
3、平仄和谐:诗钟的平仄必须严格合律,不允许以拗句的形式出现。诗钟平仄的正格,实际上只有两种:平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张西厢《闲话诗钟》有云:诗钟之声调,须和谐而响亮,始足发人深省,因
之平仄不可失调,第一字可不论,第三第五字则必论,出比第三字可不论,对比第三平字则必论,例如「珠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
南浦云。」、「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在诗固称名句,在钟则嫌数字拗韵,而「南」字失调也。至若对比第三字,应平
而用仄,在古人七律诗中,尚不多见,况于钟乎。因此,我们可知诗钟的通用格律应如下:
A:通仄通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
B:通平通仄平平仄
  通仄平平仄仄平
4、用字讲究:诗钟分咏用字非常严格,一不能用题目之字,二不能重字、叠字;以字字不落空,字字不能移易为佳制。
5、扣题严格
(1)除非是镶嵌格,诗钟不可犯题面字,即句中不可出现题目的字词,这点分咏和合咏是一样的。例如分咏“月老”、“丘比特”。
则钟句须避用“月、老、丘、比、特”五字。
(2)顾忌转咏到题面之同义或近义字词上去。例如,咏“狗”者不能移“犬”,“冠”者不能移到“帽”。
(3)忌以代替字明点题意。例如“象、扇”分咏。如用“大兽”、“交趾兽”、“挥羽”、“羽毛”、“一羽”、“裁纨”等字,即
将原为中心题目的字词作为手段和语言载体来使用,就容易将目的变成手段,进而失去题意。例如“争钦挥羽运奇谋”、“指挥一羽
定三分”则因将羽扇作为载体手段而转咏卧龙,非咏扇了。
(4)题目字眼不能点明使用,但却常以旁敲侧击影射之,此法多借用其他适合成对的字词来作为转换平台,扣应字眼,以方便落笔。
例如分咏“汉光武、燕”,先觅“赤帻”、“紫襟”等作为转换平台。分咏“牧童、蛇”先觅“骑牛”、“吞象”等来旁敲侧击。此
字眼转化扣应之法,必须从广义对仗上把握工稳,务使有鸳鸯交颈、鸾凤和鸣之妙,不可有彩凤随鸦、鲜花插粪之嫌。
6、立意新奇: 诗钟篇幅短小,应该尽量追求新颖诗意,争取出奇制胜,切不可俗而无格,味同嚼蜡。所谓正宗之诗钟,须有诗之声
调风格,置之于诗中,则为名诗,置之于钟中,则为名钟。此外,诗钟造句亦贵奇峰突出。
7、对法讲究: 诗钟虽为诗之一联,然切忌流水对法,而对仗亦不宜假借,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诗则为名
句,在诗钟来看,则嫌其以“春蚕”对“蜡炬”,不能合格。惟以“人语”对“猿声”,这样的两字连用,借对一字者,则无不可。
而双用常语,如“天地”对“古今”,“春秋”对“江汉”,则更无不可。
8、用典均衡:诗钟用典常见,尤以粤派钟社为盛,故诗钟用典,几成惯法。出句用典,则对句亦须用典,而典故的使用,也应该遵循
广义对仗的原则,宜近不宜远,宜和不宜同。如以三代典故属对三代典故固佳,即属对秦汉典故亦可,若两时代相距过远,风格不和
,彼此失衡,均为小疵。盖以吴道子之钟馗与潘雅声之美人,并悬于书室中,终觉不称也。

三、诗钟的主要分类及基本写作技法。
诗钟大致分为咏体诗钟和嵌字诗钟两大类,其中咏体诗钟又包括合咏和分咏两类,下面我们分别介绍。
(一)合咏 
即于钟内,上下钟联共咏一题,有点类似于命题成联,将题意表现于钟联中,要求以不犯题字为原则,且不得以所题字的其他借代来
表现,如咏狗不能出现“犬”“吠”等字。合咏的关键,是将所咏事物旁敲侧击,去生动形象描写,在描写的同时能蕴藏好的意境则
是非常成功的句子。
例如:合咏“花落知多少”
绣坏料添红一片:锦茵应减绿三分(莼鸥)
凄凉墙外飘难数;狼藉阶前扫几回(天翼)
(二)分咏
分咏之题为两物或两事,即于钟内,上下钟联各咏一题,将所咏之事物表现于钟联中,要求以不犯题字为原则,亦不得以所题字的其
他借代来表现。分咏无前后顺序之分,先咏哪一个都是可以的。以下介绍分咏格的一些做法:
1、直述法
如:《凉棚•申报》分咏 作者张之洞。见于易顺鼎《诗钟说梦》(1913年版)
阴阳舒卷长绳里
欧亚纵横乱纸中
这是用白描笔法抓住题目中事物的特征写成的。旧时凉棚是遮盖在院中按天气阴晴用长绳舒卷顶一的。《申报》是中国第一份报导世
界新闻的现代报纸。作者抓住二者的特点,用上“阴阳”、“欧亚”这样的大字眼,写成工整的对仗,以游戏姿态在毫不相干的两个
事物中找到联系,有“对”,有“联”成为佳作。所用的是传统文学中“夸张”的修辞技巧。
又如:《西湖•菊》分咏 作者吴味雪。见于杨文继《七竹折枝摭谈》(1994年版)
大梦山前流水碧
重阳节后落英黄
用白描笔法抓住题中事物的地域、节令特征写成。大梦山是福州西湖旁的山,此作像是即景即时写出的诗联,对仗工整而自然。
2、推述法
如:《除夕•新嫁娘》分咏 作者他他拉•志润。见于《榆社诗钟》(1890年版)
一岁光阴今夜尽
十分春意昨宵知
此作也是用白描笔法写成。由于题目中要求写的事物稍微抽象,因而按事理推述。“一岁光阴”和“十分春意”都是偏正结构的词组
,是精美的宽对。
又如:《风筝•井》分咏 作者秦云。见于《百衲琴》诗钟集(1886年成书)
吹嘘便得三霄路
坐守徒窥一角天
按情理推述出题中事物,并另含寓意。上联是白描写法,“吹嘘”和“三霄”都语意双关;下联化用了“坐井观天”的成语。“吹虚
”对“坐守”,“三霄”对“一角”都是宽对,却鲜明地写出人们的行为不同,命运迥异,是精美的宽对。
3、用比喻切题法
如:《船•胎衣》分咏 原作者纪慧庵作于鹊华行馆钟聚(1864年)经赵国华修改而成。笔者见于吴恭亨《对联话》(1921年版)
帆如秋叶来天上
人似春蚕卧茧中
此作用上两种比喻。先是“借喻”,以“帆”代船,以“人”代胎儿。然后全句用明喻。“帆”和“人”是此比喻句的主体,“如”
和“似”是“喻词”。“秋叶”和“春蚕”是用来比喻“帆” 和“人”的,是比喻的“喻体”在比喻修辞中起主要作用。“来天上”
和“卧茧中”是进一步修饰、说明“喻体”的。现在有的修辞学学者称之为“喻释”。在诗钟的写作中,“喻释”很重要。此作把比
喻句的这些成分逐一对应下来显得很和顺。作品的灵气所在是以“秋叶”对“春蚕”。以“秋叶”比喻船,把上联写得很生动,意境
高远。以“春蚕”喻人,把本来很难写的“胎衣”很文雅地表现出来。诗钟作品用比喻,多半是为了便于切题咏作。
4、化用典故、名句法
在诗文写作中用典应该说是一种比喻修辞的方法。在分咏体写作中使用知名的典故、名句、成语、熟语主要是为了便于切题咏作。使
用名句、成语、熟语有时是起修辞作用,更多的情况是借用其中字词以便靠近题目写作。
如:《项羽•二乔》分咏 作者陈莪,见于《燕山钟韵》第二期(1999年)
铜雀台中芳迹渺
乌江岸畔霸图空
化用两个人们熟悉的典故写成。“乌江”是两个字的专有名词,加上一个“岸”字用来对“铜雀台”,是一个变通写法,读起来很顺
适,我看可以接受这样的宽对。“芳迹”与“ 霸图”相对,做到虚实相当。关键在于选用“迹”、“图”二字。福建钟友最擅长这种
功夫。
又如:《香港•老虎》分咏 作者吴寿松。录自1997年北京诗钟咏作
赤日重光干诺道
威风尽扫景阳岗
用武松打虎的典故写出下联,切合题目达到不可移易的程度。“赤日重光”与“威风尽扫”自然成对,有如天成。“干诺道”是香港
的一条知名街道名称。
再如:《无酒•石崇》分咏,作者张伯驹。见于《春游社琐谈》(1998年版)
纵使有花兼有月
只能谋富不谋身
集李商隐和吕岩的诗句,上联的切题,引而不发,让读者自己认同。下联完全切合石崇的身世。集句是凑合前人的诗句,往往是两联
之间关联不够。此作上下联句式一致,相对的词和字,结构和词性相同,两句的句意也都有表示某种不完美的感觉,也算有相近之处

如:《帆•杜牧》分咏 作者易顺鼎。见于《吴社诗钟》(1886年成书)
三千殿脚春风锦
廿四桥头夜月箫
上联写锦帆,用隋火易帝开运河用妙龄少女为行船拉纟牵的典故(史称殿脚女)。下联化用杜牧咏扬州的名作《寄韩绰》诗句:“二
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成的。此作切题很勉强,重在“殿脚”、“桥头”等逐字相对,借以拉近两句关系,以此种游戏
笔墨取乐。以前诗钟写作中有这样的一派,仅举此为例。
如:《云•雨》分咏 作者吴爝光。见于《燕山钟韵》第十九期(2003年)
无心出岫成苍狗
有意随风润绿苗
咏作《云•雨》,很多作者化用陶渊明的“云出岫而无心”和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此作写得最洗练。以“出岫”与
“随风”相对,加上前后的衬托,不但咏出主题并且如表心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23 小时
主题
10

490

帖子

1

精华

7865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479
经验
1866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2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6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08:34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招:用炼字武装自己
    文字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细胞。如果把诗联比作一首乐曲,文字则是音符。作品的立意和构思决定了文字选择方向,语言文字决定了作品的生命力。古人云:“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可见,成一篇易,而稳一字难。也可见炼字的重要性。古人“为吟一字稳,捋断数根须。”,“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身轻一鸟过”等,都是古代炼字的佳话。
    所谓炼字,其实就是炼意的一部分。简单地说,是找到最适合的字,准确而形象地来表达诗联的主题和意境。所谓准确,就是所表达的意思要明确清晰;所谓形象,是对一切文学形式的基本要求。诗联的文字光“准确”是不够的,诗联的文字要求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一、炼而无痕
    炼字的最高境界,就是“炼而无痕”,通俗地说,是炼得跟没炼过似的,所炼的那个字就是为那一句而生的。所谓天然也是炼出来的。就象化妆,最成功的化妆就是没有脂粉气的。
    所以炼字的第一原则,就是要让字适得其所。连自己都没有把握是否恰当的字,则宁平而勿险。

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几乎没有生僻难懂的词语,但后人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点点滴滴”的叠字,“独自怎生得黑”的“黑”字,评价极高。
从这一词牌来看,几乎没有超过她的。然而,这几个句子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为什么这么自然顺畅的句子,却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呢。大家一定会认为李清照是顺手拈来。其实并不是,不然你为什么没这么好的运气“拈”好这么好的句子呢。这是李清照反复“炼”的结果,以“炼”出奇,最后的效果,是达到无斧凿痕、自然妥岾。
    我们写文章,要写平时常见的事,用平时常用的字,写容易读懂的句。古人一直很讲究炼字,但古人知道文章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所以他们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炼字强调意境,不可雕琢过甚。如果用生僻之字,写拗口之句,读者连字句都理解不透,又如何去领会诗联中的深刻含义呢。

二、以意为胜
    炼字,是要以意为胜,而不要为炼字而炼字,避免过于在文字上下死功夫,而忽略句和意的准确表达。

例: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正如孙殿成所评:“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此外“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形成完美组合,以泉声之幽咽与日色之凄冷相互衬托,渲染古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诗联始终是以篇定意的,所谓炼字炼句,也得在通篇的前提之下、为着通篇的效果。

三、着眼全局
    炼字,要站在通篇的角度去炼。就比如看一个人的相貌,有了总体印象后,才去评价她的眼睛如何,鼻子如何。而不是专挑出眼睛鼻子看是否漂亮。只有为全局而炼,为整体服务。才不至于出现所谓的“一字未稳,全篇皆疵”的因字废篇的遗憾。

例:
出句:临窗小月窥诗案;
对句:入户清风乱画台。
    一个乱字,打破了出对句宁静闲适的氛围,全篇因此一字而废,岂不可惜?

四、注意文法
    从文法层面来说,文学话语讲求凝炼性。这里不讲语法,而讲文法,是因为文学语言有别于一般语言。文法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词法要求用词贴切、生动、传神,任凭名家里手也移易不得。如“推敲”、“又绿”等。如果为了达到新奇的目的,而忽略文法的合理性,就会使诗联变的拗涩难读。

五、杜绝生造
    随着现代修辞方式在古典诗联中的融合运用,要避免生造词汇。那种为了平仄的需要,机械地简化、篡改固有词汇的现象,对于我们所有学员来说,都应该杜绝。

例:
出句:春风谱曲莺啼唱;
对句:流水弹琴鲤跃腾。
    对句中,“跃腾”就是为了照顾平仄而将“腾跃”二字互换,改变了这个词的正常用法,是不可取的做法,希望大家注意。

第五篇  误招篇
    长联贵在气脉,短联贵在精神 初写成联时,许多同学看见别人挥洒出长联,总是特别羡慕,往往忍不住有心摹仿。写成后,一看大串的文字摆放在那,便小有成就感。也未去细品长联之贵。其实对联是凝练的艺术,要在几字间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过渡、铺陈、转后再合。这当然要有个过程。而初学者一般试写出的长联对的痕迹多,内容也反反复复的,让人读来在气脉上无处可泻。这样的成联根本就不能叫对联,最多只能叫一段话。所以个人建议初学者还是以短句着手,因为长联毕竟是由短联构成的,如果连短联都还没能领悟,就去写长联,自然功力不逮,就像是还不会站立的小鸟,就想它能去飞一样。下面我们就通过实例,讲解下同学们容易出现的一些错误。

例一:拖沓罗嗦
出句:花谢花飞,满天花雨春流泪;
    很显然,前四字有些多余了,后面的 “花雨”与“花谢花飞” 完全意思重复了,试改为: 满天花雨春流泪,然再细品,出句只是想比喻花雨似春泪,而泪与雨意思上有些重叠了,再改为:花飞春落泪,这样是否便有了凝练力度呢?

例二:气脉不畅
题王昭君
落雁又如何,终是孤身锁冷宫,终是冰心托冷月;
和平当无愧,也甘背井于胡漠,也甘玉骨葬胡尘。
    且先不说联意写得浅了,就单文字和结句上看,就显得能力不足,凑痕过重,两个七言分句结构重复,读来令人气堵,无处可泄。试改:
虽背井入胡尘,心系和亲终不悔;
若孤身锁冷月,貌能落雁又如何。
    虽然联意上还是浅显了些,但至少读来在气脉上顺了许多。

例三:联意虚浮
谁在风中摇摆,爱去了去,伤来复来,又何曾有意;
秋于陌里徘徊,雁飞还飞,枫落因落,莫不再多情。

那夜轻风,惊来懵懂青春,可曾想过要人命;
今生故事,淡在相思月色,不再有谁笑我痴。

这个加班的夜晚,多少忧,多少倦,都一并沉于沧海;
这些美妙的歌声,几分暖,几分悠,又何曾淡入人间。

    这类作品初读时,感觉还挺好上口。但细品来,因本身笔力不够,让联在立意上就虚浮了。 当然,也不能过于要求简炼,而少了句与句间的连贯性及可读性。

例四:过于简化
题谢眺楼:
楼因人胜;
史自诗名。

    此联过于简化,以致失去了谢眺楼的特色,放之诸楼皆可。下联更易想到杜甫,这就是过于简化而造成的。

例五:上强下弱
万仞惊峰承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前句高唱,后句低吟,气势急转直下,终究难以和谐,应当避免。

第六篇 感想篇
最后,对于成联的学习,缅甸想和大家谈点感想。

一、保持兴趣
    有人说,做对联也是做学问,必须有决心、有恒心。诚然不假,但缅甸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对对联的兴趣,毕竟我们不是靠对联吃饭的。只要保持了对对联的兴趣,那所谓的恒心啥的,也就没啥必要天天挂在嘴边了哈~~那么怎么保持兴趣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玩联”,对,玩联,别把对联太当回事,能从中得到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二、忌贪快
    玩联不可求快,就好比小时候我们和小朋友游戏,整天想着早点结束游戏,那游戏的乐趣也就丧失了

三、忌贪长厌短
    对联一般宜短而精,长联虽然看起来很酷很炫,但其内部结构对应关系等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复杂的,驾驭不了反而弄巧成拙,因此希望大家能够尽量的控制字数,表达到位即可,不可盲目将联抻长。

四、忌贪奇贪异
    对联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是意境的营造,而不是如何写出高难度的“绝对”,把所有人都难住。如果一味的想着去搞巧、奇、怪之类的对联,就会偏离对联的重心。

五、忌贪多
    不少学员觉得句子对得多,成联写得多了,水平自然上涨,这是个错误的想法。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那再多的练习也是徒劳无益的。正确的方向是“少而精,精后多”,认真的对待每一个出句,每一个成联,保证质量。

六、忌骄
    不能因为发表几副或一些作品,或得过一两次奖后,便固步自封。须时刻牢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最后,祝大家联艺更上层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23 05:31 , Processed in 0.14218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