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壶中岁月 于 2013-5-23 05:00 编辑
1、《七律 闲书神交》[望海]
闲毫散墨尽枯耕,月底孤灯画纵横。
弄斧班门求斧正,徒诗乐府觅诗评。
神交总抒胸中臆,契合频吟笔底情。
入木三分能救拗,直来直去最真诚。
徒诗:不入乐的诗。
枯耕:草率的耕作。
壶评:唐徐夤有咏砚台诗云:“散墨松香起,濡毫藻句清”。散墨一词,当做“墨汁在砚中散开”讲。观望海诗“闲毫散墨尽枯耕”,结合“枯耕”自注,句意似为“很随便草率地弄笔写诗”,闲散二字作形容词,形容下笔随意,以修饰“枯耕”。闲毫本已生涩无凭,散墨犹难切该词本义。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作者吟诗弄句的本意是讨教(三句)、学习(四句)、抒怀(五句)、酬唱(六句)、以及以借诗以诚待友(八句),如何能以草率之心对此风雅之事?颇令人误疑作者对古韵是否有敬重之情,起句是为全篇败笔。当然,此非作者本意,全因未及细思,这倒真的是“草率”了。 另,颔联对仗,字字皆工,然细酌,词性全然不同,弄斧-徒诗、斧正-诗评,在句中成分完全不同,失对。
2、《古韵心声》[雁飞路]
平仄韵声言格律,起承转合出诗章。
讲求意境用文简,描述河山含义长。
唐宋文豪虽逝远,中华国粹照传扬。
时迁景过文明跃,古法今为弘世芳。
壶评:用语平实,炼词欠精(如“言、用、简、照等)。尾结“世芳”略生(若百世芳、万世芳、末世芳等,古人间有用之,鲜见单用“世芳”二字)。全篇有文无质,语多泛泛,缺少真情的流露与映照,即所谓“诗情”也。
3、《七律 乡翁感怀》[王玉之]
兴来花甲习诗章,夜读晨思学宋唐。
李杜精篇多背诵,苏辛佳作喜收藏。
案前斟酌仄平入,路畔推敲红紫黄。
五载钻研加苦练,著书集律寄情长。
壶评:读至第六句,一个花甲之翁老来学诗,迷恋于唐风宋韵的形象已跃然纸上,对尾联颇有期待,可惜的是,尾联过于写实,不禁扼腕!诗,贵在灵动,转结若能以比兴跳将开去,可收余韵流连之效,玉之兄下笔太过老实了。 另,诗题“乡翁”,不管此“乡”是否是真,抑或是“布衣平头”之意,诗中并无交代,若能点到(“案前、路畔”),则更能添彩。
4、《七律 古韵心声》[瀚海一鹤]
l老有童心入学堂,耕耘平仄乐疏狂。
临屏数载金针渡,开店三村玉律襄。
时和知音酬肺腑,偶吟心曲润诗囊。
逢春朽木抽新叶,逸鹤闲庭沐夕阳。
壶评:“疏狂”,典出“何郎傅粉”,后引申为性格狂放不羁。首联谓老来学诗,诗中可以抒怀寄意,但不知若用“效”字换“乐”字是否更能呼应“童心”?人之一生,往往少年疏狂,老来方正,寄情于诗,正好学少年意气、抒胸中块垒。颔联“金针渡”,应为笔误,典出“金针度人”,寓意教导。“襄”本意耕作。度人度己,耕耘诗坛,切合作者身份。颈联皆为心声,行文对仗俱佳。尾联借“夕阳”诗典,以比作结,章法老到。
5、《七律 学诗有感》[天之缘]
千年古律现犹昌,五十无闲上学堂。
步入新班吟旧曲,邀来好友论佳章。
恩师尽瘁无求利,作品谋精愿取长。
努力钻研弘国粹,子孙后代永传扬。
壶评:起句解读:“历经千年的古代的格律诗(或古体诗歌)现在依然兴盛”。此乃散文笔法,偶尔一用,可增诗趣。但诗句的精炼不是精简,比如,把古代的格律诗精简为“古律”,就容易造成歧义,古律二字,原有所本(参见词典),借代为“古代格律诗”或“古诗”,恐有不妥。二句之“无闲”不仅与五句重字,也颇难解,此句“无闲”似应理解为“抽时间、利用闲暇时间”之意,或者作者是想说“由于学诗,把闲暇的时间都用上了,所以“无闲”了?行文很纠结。中二联可见对仗功底甚佳,诗意也有韵味。尾联却流于口号式散文句法。总体看,布局章法不错,平仄对仗有序。如能在古诗的文字载体——文言文上多作考量,当有大进。
6、《七绝 起承转合》[罗初来]
平平淡淡起龙头,曲曲弯弯照水流。
实实虚虚随意转,方方正正合圆球。
壶评:此乃以顺口溜言诗法,于题不合。
7、《七律 古韵心声》[罗初来]
清谈格律赋诗歌,白发催生又若何。
实景吟成迎雪拍,真情织就向风搓。
高声且把平音亮,短韵还需绝句多。
大器能成时待我,丹心作砚不须磨。
壶评:清谈本乃大词,无论其本义(玄学)或是引申义(清雅的谈论),若清谈主题仅限于格律,终觉该词未尽其用,这仅是个人感觉。搓,除动词本义外,另有“急促”之含义,“搓真情”难解。而为成对,颔联上比“拍”,颇有凑对之嫌。此颔联上下尾三字可再斟酌。颈联若仔细推敲,也有问题,上比若以声律言之,平音(先不论该词是否准确,权作“平声”理解)也并非“高声”,好多去声字、入声字的声情更显高昂。下比“短韵”意为短小之文,于诗而言,就是绝句,逻辑上欠合理。尾结暗用铁砚磨穿典,但原典的意思是,如果磨穿了铁砚,才放弃科举之路,用来形容作者绝不轻言放弃学诗之路本是好构思,惜“不须磨”却把意思弄拧了,让人无所适从。若不究字词,单从整体而言,初来兄的大局观不错,赋起比结,承转从容,颇合诗法。
8、《古风 读唐诗有感》[洹南书生]
欲将旧瓶盛新酒,未成佳酿独自愁。
学诗不为惊人句,难绘万状是吾忧。
慢说前贤已毕至,莫笑后生类初牛。
千古一脉成珠峰,愿化山间一石头。
初牛:初生牛犊之意也。
壶评:诗意上佳,很是喜欢。强挑点刺吧。首二句依势而论,新酒未必非佳酿,故“盛”字可酌,若用“醅”等含有酿造意的词或可更佳?一二句比起,三四句实写,与一二句同为一意。五六句说古人伟大,后生惶恐,两句一意。至七八句,又起一意,以比象征自己愿意成为古诗高峰的一块不起眼的石头而无怨无悔。但就古风而论,一般四句一章,各领一意,若能在五六句、七八句后各增两句,形成三章相倚的架构,可避免上重下轻之感。 另外,有现成的小牛、童牛、犊牛等词语,何必再去造一个“初牛”呢?
9、《七绝 诗家大忌》(犯韵,孤平,三连仄,拗句)[望海]
犯韵涂鸦在五更,昏灯乱笔惹孤平。
今晨鸟唱三连仄,梦醒方知拗句生。
壶评:诗法不错,诗意简单平白。但何必自谦如此?
10、《七绝 乱吟》[望海]
红袖添香旧月时,毫端走马惬吟诗。
只今惟有风前烛,独照孤心几缕思。
壶评:虽与望海兄相交多年,也未闻望海曾有“红袖添香”之福,倒是传闻曾有规劝夫君少熬夜之说,果真如此,起句、转句似有“为赋新词强穿越”之嫌。玩笑之言,一哂。
11、《七绝 醉吟》[望海]
孤毫逗韵醉开心,墨兑醍醐惹自斟。
敢问风流词翰客,几人不伴杜康吟。
壶评:“逗韵”二字略显轻佻,甚是不喜。前两句油滑,污人耳目,应径自删去,三四句“敢问”二字若能重订,不失为佳联。
12、《七绝 梦笔涂鸦》[望海]
---步韵李商隐《无题》---
锈笔闲吟雪夜灯,灵犀不透墨成冰。
如何可得逍遥韵,更使涂鸦镀玉层。
壶评:镀金镀银,未闻镀玉!实因金银平声,不合平仄,只好去镀玉了。。。
13、《七律 夜吟》[望海]
笔累腰酸手失衡,心中却欲煽闲情。
残笺夹缝寻三昧,断烛余光练四声。
虽觉流风遮犬吠,不知落月惹鸡鸣。
吟诗到此无佳句,救拗难分仄与平。
壶评:“煽”???“煽闲情”???尾结凑句,草率局促,泄气。若此“煽”字能改,尾结稍作腾挪调整,可入精华!
14、《七绝 夜猫子学诗 戏作》[逝者如斯]
油尽灯枯诗未成,三更一过眼清明。
又来拾卷敲平仄,夜夜马蹄留韵声。
壶评:马蹄,化用“春风得意马蹄疾”,表达“诗已成”的欣喜之情。前三句是眼前景,“夜夜”二字却泛化为常态,略显不谐,若仍就眼前道之,方显圆润,如“吟得”之类。除此一端,全篇开阖有序,用语流畅,堪赏。
15、《七律 古风感怀》[紫荷依然]
花甲之年学古风,屏前唱和喜相逢。 羡君笔巧联成偶,愧我才疏句不通。 常读唐诗开眼界,巧吟宋韵用深功。 仄平伴我追星月,瀚海扬帆做放翁。 壶评:章法不乱,承转自然,犹喜尾联放开。颔联对仗工稳,行文流畅,颈联虽对仗无误但句意略显单薄,“开眼界、用深功”,下词略浅近,有凑痕。“瀚海”一词,有点想当然了。“巧”字重得也无意义。 另外,我很不喜欢用“平仄”一词来代指诗词,借此点评,聊发议论:关于“平仄”一词,本意很单纯,仅指平声与仄声,没有衍生含义。当代不知从何时、何人起,“平仄”一词被用来借代“格律诗词”(也包括对联),在当今诗坛联坛大行其道,把吟诗填词撰联写做什么“吟平仄、敲平仄、弄平仄、拈平仄、叩平仄”之类,甚至,为了协律,平仄一词还可以倒过来写成“仄平”。平仄一词自唐至清,未见有人将其借代为诗词,偶尔入诗,也只以本意为用,而平仄倒置,更是闻所未闻。一个并不贴切的、生造的、毫无美感的借代词盛行当代诗坛,已成流响。也许,平仄一词对现在学习古韵的学子影响太深,谈诗必论平仄,故将其作为古诗词的商标符号?或许是我秉持的文必有出,过于冬烘?当然,发这些议论,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偏执,并不影响对紫荷依然这首七律的整体评价,紫荷莫怪。
16、《七绝 无题》[龙凤相约]
寒夜欣闻古卷香,挑灯泼墨寄情长。
怡然自得清心逸,淡泊浮生描秀章!
壶评:气脉流畅,清逸宛然。一位看淡浮尘,自得于唐宋远情的形象跃然而出。甚好。惟于诗道而言,稍欠些比兴意味。
17、《七绝 老来学平仄》[欧阳汉明]
翻穿诗卷观唐宋, 写秃狼毫少韵情;
无意文章香后世, 唯求晚岁乐余生。
壶评:全篇以赋成文,与上面龙凤相约的七绝相类。炼词或可更精,如“观”
18、《七律 古韵心声》[松林雨]
胡填几字岂成诗,留待方家评说辞。
信手拮题凭笔写,由缰任马尽情驰。
兴来网上书新句,闲至屏前弄旧词。
其意不求谁可解,自娱自乐自心知。
壶评:不求甚解,自娱自乐,诗情诗意大有可观。尾句不仅点题,且能首尾照应。首联“胡填几字”稍嫌俚俗,“评说辞”三字重沓,语义反而纠结。颈联合掌。
19、《七律 古韵心声》[一以贯之]
偶入诗园景色幽,弦歌漱玉竞相留。
梅兰入墨清尘虑,风月融笺忘苦愁。
常叹榆枝难发窍,幸逢金指巧推舟。
青灯黄卷因缘结,种植芬芳雅致收。
壶评:八句全用比喻,才情郁茂。首联起,颔联顺承,颈联以“常叹”二字开头,接转流畅自然,尾联稳稳接住六句展开,结于成功收获的喜悦。章法布局工整稳当。惟几处用典用事或可探讨:榆枝,似为化用俗语“榆木疙瘩”比喻学诗未能开窍,但此俗语常含“顽固”之意,不是太贴切;“金指”似用“点石成金”典,但此典与“推舟”关联也显远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