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73|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满江红唐宋绝句学习笔记本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主题
5

352

帖子

0

精华

882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9572
经验
19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5 19: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梦里红尘 于 2013-5-5 19:45 编辑

    绝句是我国古典诗歌遗产中的重要体裁之一。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四句头的短诗。古代民间歌谣,有两句的,有三句的,有四句的。前两种不普遍,而四句一首的则大量存在。人们从长期创作实践中,逐渐趋向于四句两韵的格式。这种格式,头一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只有二四句一定押韵。于是就成为通行的四句两韵体。不过四句一首的诗歌,句子的字数起先并无限制,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的。经过长期发展,五言七言两种,便占了压倒优势。我们今天看到的魏晋南北朝以来,南方的吴歌,西曲,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五言四句;北方民歌存于《梁鼓角横吹曲》的,也有相当多的五言四句体。七言四句的,晋以来存有《并州歌》《豫州歌》《捉搦歌》四首和梁陈间的《乌栖曲》十余首《栖乌曲》四首,虽不算多,但已可看出发展趋势。不过,这种五或七言四句的诗歌,还不能叫作绝句。因为从音律上看,绝句又是格律诗的一种。必须再具备音律的条件,才能算绝句。从南齐永明间,沈约,王融等人为了增加诗歌的音乐美,把文字的四声运用于诗歌创作,走上格律诗的第一步。但他们所注意的,还只是两句诗的音韵协调,所谓「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互异」。同时,他们当时着眼的是一般五言诗,和五言四句的短诗无涉。到了初唐,沈宋等人,发展两句的音律为四句的音律,并重复一次成为八句四韵的律诗,后来再把四句一周期的音律重复多次,成了排律,同时由五言推及七言,再加上节奏,对仗等条件,便完成了全套的格律诗。当然,绝句的完成也就包括在内了。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主题
5

352

帖子

0

精华

882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9572
经验
19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4
2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23: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里红尘 于 2013-5-16 13:32 编辑

咏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介绍
虞世南「公元558年一638年」,字伯施。唐越州余姚「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北」人。曾任秦府参军,迁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能文辞,工书法。有《虞永兴集》。

浅析
这首《咏蝉》诗,从蝉的居高写起,讴歌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俗的品德。一二两句写景,三四两句抒情。首句用垂緌,写蝉的姿态,是写其静;二句用出疏桐,写蝉的鸣叫,是写其动。三四两句,抓住流响进而抒写自已的议论。借颂蝉的「居高声自远」,暗喻自已是有才华的人。暗点能处于高位,是靠才能,而不是靠阿谀奉承。全诗形象完整丰满,韵味含蓄深长。

习作
咏蝉
泥中度九冬,何惧雪霜浓。
褪却黄金甲,居高一颗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主题
5

352

帖子

0

精华

882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9572
经验
19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4
3
 楼主| 发表于 2013-5-6 23: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里红尘 于 2013-5-16 13:33 编辑

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作者介绍
王勃「650年一676年」,字子安,唐代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六岁会写文章,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为唐初杰出诗人。他在赴海南探父途中,曾作《滕王阁序》,一时文名大振。后因渡海落水而死,时年仅二十六岁。有《王子安集》。

浅析
    这是诗人客居剑南「今四川」时,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乡,写下的一首怀乡诗。题为《九日登高》,首句九月九日点出时间,望乡台写明主题。二句用他席他乡,交待登高望乡的缘由。三句南中苦三字作进一步叙述。四句借鸿雁都不愿意从北方飞到南中来作为烘托,诗人所感受到的南中苦就可想而知了。南中苦写尽,九日登高望乡之情也就更为强烈了。在表现手法上,因是怀乡之作,自然要用故乡与客居之地相比,运用对比法效果甚好。前二句采用对偶句式,九月九日对他席他乡,望乡台对送客杯,既扣题目,也客观地叙述了对家乡的怀念。三四两句,从形式上看不对,但意思却是对的。人对雁,南对北,诗人采用互对的结构来写,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习作
登高
重阳佳节懒登高,常思西风去路遥。
可否携笺慰慈母,已应游子访三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主题
5

352

帖子

0

精华

882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9572
经验
19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4
4
 楼主| 发表于 2013-5-7 09: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里红尘 于 2013-5-16 13:34 编辑

思归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浅析
绝句,形式短小,运用起来或叙事或抒情或写景,都非常灵巧轻便。这一形式,虽然在汉魏时代就已初具规模,但真正形成一种新的诗体,形成严格的格律,则是在初唐才规定下来。王勃这首《思归》,可以说是较早的一首五绝。无论在形式或格律上,都与汉魏时的古体诗有了明显区别。这首诗,诗人运用先情后景,情因景增的写作手法,写得很有特色。首句「长江悲已滞」,用一悲字写出当时的悲哀心情,长江点出地点,滞交待悲因。二句用「万里念将归」,进而写盼归的心情。明知不能归,偏写念将归,悲意自然又加一重。这一联纯属抒情,突出的是一个悲字。三句转为写景,悲中又加高风晚,末句又写黄叶飞,且用山山迭字,就使悲中之悲更加悲哀。这首诗以情出景,以景衬情,层层迭进,成倍加重,可谓是已入妙境的佳作。

习作
梦归
山遥难阻梦,枕上片时归。
杨柳堤旁笑,双双燕子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主题
5

352

帖子

0

精华

882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9572
经验
19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4
5
 楼主| 发表于 2013-5-8 23: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里红尘 于 2013-5-16 13:34 编辑

曲池荷
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复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作者介绍
卢照邻「约公元635年一689年」,字昇之,号幽忧子,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附近」人。曾任邓王李元裕府典签,后调新都尉。因得麻疯病而辞官,最后投水而死。他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诗多愁苦之音,后人辑其著作为《幽忧子集》。

浅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单纯写物不会感人,一般都有诗人的情感在内。有景有情,写出的诗歌才有活力。这首《曲池荷》,首句用「绕曲岸」写花的香气很大,二句用「复华池」写「圆影」,直写荷的外貌。一个「绕」字,一个「复」字,写得形象,生动,富有生气。三句笔锋一转,「常恐秋风早」,四句接「早」字,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荷花败于秋风来时。欣赏荷花,就要在它盛开的时候。如果等到荷花谢了,那就只有残荷了。从荷花的香艳,写到飘落,暗点时机的重要。实际上,诗人是借此巧妙地寄托了自已怀才不遇而被冷落的情感。

习作
腊梅
玉骨临风舞,横窗赏自君。
冰肌欺白雪,聊寄一枝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主题
5

352

帖子

0

精华

882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9572
经验
19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4
6
 楼主| 发表于 2013-5-9 08: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里红尘 于 2013-5-16 13:28 编辑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作者介绍
骆宾王「公元640一684年」,唐代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人。曾作侍御史,贬临海丞,后因参加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的活动,作了一篇《讨武瞾檄》的檄文,兵败后,下落不明。他是初唐四杰中写诗最多的一个,尤其擅长于七言歌行。有《骆宾王文集》。

浅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咏史诗,或寄托作者情怀,或抒发作者感慨,多是借咏史以喻今。作者来到燕地易水,为友人送行,自然联想到当年的壮士荆轲。荆轲曾在易水河边向燕太子丹辞行,和随从秦武阳前往秦国谋刺秦王。一二两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是咏古,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三四两句,转为喻今。一个「没」字,写出了时过境迁。「水犹寒」三字,与题中「易水」相呼应,进而点明题意,使人感到壮士荆轲早已不在了,但悲壮的史实却常存,象易水一样常在。暗中希望送别的友人,也要学习荆轲,流芳千古。

习作
游荆州古城
荆州多古迹,香火祭关公。
赤兔奋蹄处,犹存旧岁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主题
5

352

帖子

0

精华

882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9572
经验
19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4
7
 楼主| 发表于 2013-5-9 23: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里红尘 于 2013-7-6 17:35 编辑

在军登城楼
骆宾王
城上风威险,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浅析
「对仗」是近体诗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时要求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按照现在的语法,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依此类推。同时要平对仄,仄对平。如,天对地,山对水,蜀道对秦关,红玉对绿珠,山昏函谷雨对水落洞庭波。绝句本不必对仗,然有的却四句皆对,或两句对,两句不对,这都出自作者的兴趣和爱好。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这首诗,一二句相对,三四两句不对。第一联用对仗的句式,描写军中的阵容及环境气氛;第二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前途的乐观主义估计。「城上风威险,江中水气寒」,虽没有提到军队,战场,士兵,武器等字样,但从城,险,水,寒的字意中,使人觉得诗人在这里不独写景,而是在写军。且给人印象极深。闭目诵吟,军中形势,如在眼前,不能不为诗人这种高超的表达方法而赞叹。三句用戎衣,提出问题,点出军旅生涯无期。四句以「歌舞入长安」,表现了诗人期待胜利和自信,乐观的情绪。不过,诗人参加的这次反对武则天的军事行动,很快就失败了。

习作
临屏题图
青山嵌红叶,绿水绕幽居。
应是神仙境,结庐邻太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主题
5

352

帖子

0

精华

882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9572
经验
19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4
8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12: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里红尘 于 2013-5-16 13:30 编辑

郭隗
陈子昂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作者介绍
陈子昂「公元661年一702年」,字伯玉,唐时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四岁中进士,初任麟台正字,后升为右拾遗。因在朝廷十多年很不得意,三十八岁时辞职回乡。县令段简贪暴,闻其多金,捕入狱中,忧愤而死。在文学上,他反对齐粱时形式主义的文风,提倡诗要有兴寄和风骨。他是唐代第一个有意识地扫除六朝以来文学纤弱的风气,而且有了显著收获的诗人,对以后的诗人产生了一定影响。有《陈伯玉集》。

浅析
古人咏古,绝不仅仅是怀古,多是借古喻今,借咏古人古事来表述自已的感慨和思想。陈子昂政治上深有抱负,提倡比较进步的主张。因不被武则天采纳,所以,很失意。这首诗,是他在蓟丘读史,看到郭隗受到燕昭王的重视,想起自已怀才不遇所发出的感叹,是陈子昂所写《蓟丘览古》七首之一。一二两句,「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一开始就直抒怀抱,把诗人的自负作了非常清楚的表述。三四句择取战国时燕昭王为收集贤人才子,壮大国家,特为郭隗修筑黄金台扩大影响一事,加以叙写,进一步借古喻已,抒发情怀,显得颇为深刻。短短四句二十个字,寄寓了诗人失意和寂寞无聊的情绪,表达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正直而富有才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哀。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说:「伯玉蓟丘览古诸作,郁勃淋漓。」这首五绝之所以传诵古今,还因它有较长的感染力量,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性格,思想和情感,表现了被压抑的才士的不平则鸣的心境。

习作
诸葛亮
耕读古隆中,襄阳隐卧龙。
三雄并肩立,惟汝锦囊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主题
5

352

帖子

0

精华

882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9572
经验
19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4
9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22: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里红尘 于 2013-7-6 17:43 编辑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介绍
杜审言「公元645年-708年」,字必简,唐代襄阳「今湖北省襄阳」人。咸亨年间进士,唐初著名诗人。中宗时,曾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任修文馆直学士。工于五言律诗,格律严谨。为杜甫的祖父。明人辑其诗作成《杜审言集》。

浅析
诗言志。这首《渡湘江》,是诗人被贬在峰州时所作。它抒发了诗人被贬斥之后的忧郁心情。首句用「迟日园林」写过去,二句用「今春花鸟」写现在。三句「独怜」,「南窜」是点题。四句用「湘江水北流」作比,用十分新颖的手法,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很不想南去的心情。诗虽四句,但含义颇深。这首诗在艺术形式上,是一二两句,三四两句各自为对。迟日,今春,是写被放逐的忧愁。用湘江水衬京国人,人们自然会领会到诗人的意思:水尚且北流,人却在南窜了。一南一北,将诗人的苦痛心情,写得极为真挚感人。

习作
观望夫石
望夫石上千年泪,回锦文中一叶秋。
瑟瑟西风如诉苦,纷纷落叶宛言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主题
5

352

帖子

0

精华

882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9572
经验
19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4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11: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里红尘 于 2013-5-16 13:31 编辑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介绍
宋之问「公元656年一712年」,字延清,唐代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上元时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因与沈佺期善写应制诗而得武则天赏识。后被贬为泷州参军,起为越州长史。到睿宗时被贬钦州,赐死。他对唐时绝句,律诗形成,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明人辑有《宋之问集》。

浅析
这是作者流放期间的一首记行述感之作。语言自然,感情真挚。题为《渡汉江》,诗中却从未提到一个「渡」字。首句「岭外音书断」,写久客岭外,家书断绝。二句「经冬复历春」,进一层说出断绝之时日已有二年。着意写出「断」时的长久,为以后句子作了极好的铺垫。三句「近乡情更怯」,用「近乡」二字,暗指渡过汉江,一「怯」字用的甚妙,点出渡汉江以后的情形。四句由「怯」而来,「不敢问来人」,进一步写出「怯」的表现和缘由。短短四句二十个字,烘托出一种忐忑心理。很有杜甫诗句中所说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之意。

习作
归乡邂逅
一别经年后,花开满目春。
入村问个道,原是梦中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主题
5

352

帖子

0

精华

882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9572
经验
19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4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14: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里红尘 于 2013-5-16 13:24 编辑

边词
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作者介绍
张敬忠「生卒年不详」,官监察御史,以文史著称。张仁亶为朔方节度使,奏张敬忠判军事。开元中,曾任平庐节度使。《全唐诗》存诗二首。

浅析
这首诗,题为《边词》,写的是边疆的风景,但诗人所要反映的却是对唐都长安的热爱和怀念。首句开门见山,点出地点是在「五原」。「春色旧来迟」,是贯穿全诗的主题。二句接「迟」而来,「二月垂杨未挂丝」。三句假设一句,即使今日冰河开始融化,又能怎么样呢?四句用「正是」二字,推断出此时的长安,恐怕已是花卉凋落的时候了。诗人仅仅围绕边地春色来迟,十分巧妙地抒写了自已对长安的怀念。造意清新,凝情自然。

习作
祝天下母亲节日快乐
娘乃人间第一痴,情牵儿女不轻移。
问君醉酒归何处,却是娘亲倚杖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主题
5

352

帖子

0

精华

882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9572
经验
19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4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5-12 22: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里红尘 于 2013-5-16 13:25 编辑

蜀道后期
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予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作者介绍
张说「公元667年一730年」,字道济,唐代洛阳人。在武则天时代,应诏对策,得一等,授太子校书。唐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擅长诗文,有《张燕公集》。

浅析
在唐诗中,一些抒情绝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常通过对某些事实上不会发生的事的叙写,来表达诗人极为深刻的情感。这首《蜀道后期》,诗人采用直叙和拟人的手法,通过对秋风的责怨,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但因路途遥远,不能及时归还故乡的急切心情。首句一「争」字,写出归心似箭。二句点出「予期程」,承上转下。三四两句「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用秋风的先到,来衬出自已的后期。细细琢磨,觉得此话好像全没道理。但诗人正是从这些诗句中,表达出了一种极强烈的感情。这即是叶燮《原诗》中所说的「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以秋风的先到,形容出自已的误期,巧心浚发。

习作
春归
桃花又一枝,屈指予归期。
所幸东君早,先将锦付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主题
5

352

帖子

0

精华

882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9572
经验
19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4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07: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里红尘 于 2013-5-16 13:26 编辑

照镜见白发
张九龄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作者介绍
张九龄「公元678年一740年」,字子寿,唐代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曲江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出身。历任校书郎、右拾遗、中书舍人,直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人正直不阿,被李林甫排挤,贬为荆州长史。他对改革诗歌曾有一定的贡献。有《曲江集》、《千秋金鉴录》。

浅析
这首《照镜见白发》,作者运用写实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自已壮志凌云而老大无成的感慨。一二两句是写虚,用对偶句式,写出诗人的感叹。「宿昔」、「蹉跎」、「青云志」、「白发生」,用词鲜明、中肯。三四两句转入写实,通过照镜这一小小动作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主题。「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全诗读起来,平白如话,但言简意深。虽是写自已对流年虚度、雄才未展的感慨,然却十分巧妙地寄寓了诗人对唐王朝任用奸臣,排斥忠良,致使国家日渐衰败的不满情绪。

习作
渔村见桃花
渔村枯木新,脱俗远凡尘。
陶冶醉人处,桃花报早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主题
5

352

帖子

0

精华

882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9572
经验
19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4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10: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里红尘 于 2013-5-16 13:27 编辑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作者介绍
孟浩然「公元689年一740年」,唐代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在家闭门苦学,四十岁时到长安求仕不就,失意而归。张九龄作荆州长史时,他曾为张作了一段幕僚。以后,一直居住在襄阳鹿门山做隐士。他长于写五言诗,在当时诗名很大。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了一次文人们的集会,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这样的诗句,使参加集会的文士们大为叹服。据说,有的文士认为自已赶不上他,都搁笔不再作诗了。他的诗,因生活平淡,思想内容不够丰富。又和王维一样,诗多写山水风景,因而合称「王孟」。不过,他们的风格并不相同。有《孟浩然集》。

浅析
从这首诗看,诗人当时并不乐观,是充满了烦愁的,但诗人善于捕捉适合自已心情的即景,点缀入诗,写得很有特色。「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移舟到此,荒滩水边被一层薄薄的雾霭所弥漫,显得旷野越加空阔。「客愁」而说「新」,暗含旧愁在内。连日奔波,又生新愁,有不少茫茫身世的感慨。「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莽莽旷野里有稀疏的树影。遥望远处,天空显得低矮,好像与树连接在一起。自已孤独一人,除了这条小船,只有清清江水,倒映着临空的月影,在随波浮动。后二句清新,景色优美,且采用了相对的句式,所写景物,又全在情理之中,因为「野旷」,才有「天低树」;「江清」才能「月近人」。逼真而恰当地写出了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如果没有「野旷」,那「低树」就没有着落;没有「江清」那「月近」也无从谈起。可见,此诗很讲究「诗眼」,分寸也掌握的贴切。这种境界,又是从「舟泊」的角度来领略。倘若换在岸上,对于「低」、「近」,就不会有如此的效果了。

习作
游山遇雨宿山有咏
深山凉入夜,何处杜鹃鸣。
暮雨千丝乱,丝丝乱我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主题
5

352

帖子

0

精华

882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9572
经验
19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4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5-15 10: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里红尘 于 2013-5-16 13:28 编辑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浅析
一些寻常语言,一经诗人组合入诗,就觉得格外有味。可以说,这是白描诗的一个主要特点。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把寻常话语点缀入诗,不假雕琢,不尚工巧,很有一番风味。诗的主意是「不觉」,诗人正是在「不觉」之中写出了「觉」。由于季节的关系,春天,一般人们常有疲困的感觉。「春眠不觉晓」,一语抓住人心,写出人们的同感。「不觉」之中有「觉」。再加上一个迭词「处处」,「处处闻啼鸟」就把「觉」突出出来了。三四两句又抓住春夜来做文章,在「觉」中写「不觉」。且以问句作结,提出「多少」,就使全诗更有一番情致了。一夜之间,花被风雨打落了多少呢?若不珍惜这美好的春天,那就没有机会了。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宛转,读来意味无穷。无愧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好诗。

习作
艳秋「今韵」
叶黄枫更红,凉意透苍穹。
野菊花开处,误为春正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主题
5

352

帖子

0

精华

882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9572
经验
19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4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5-16 13: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里红尘 于 2013-5-17 06:59 编辑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介绍
王之涣「公元688年一742年」,字季陵,唐代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曾任冀州衡水主薄和文安县尉。他和高适、王昌龄齐名,都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仅存六首,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热情洋溢,雄阔奔放。

浅析
字与字、句与句互对,这是绝句的特点之一。凡成对的绝句,读起来往往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首登高远望的写景诗,用一二、三四各自为对的句式,「白日」对「黄河」、「一依」对「入」、「山」对「海」、「尽」对「流」、「千里目」对「一层楼」把几个不同的物体熔入同一体中,对得自然天成,气势阔大。诗人用极简炼的笔法,写出了在黄昏落日时,山河苍茫壮阔的景象。西坠的夕阳,贴近了连绵起伏的中条山,一泻千里的黄河之水,奔腾流转,东注浩瀚无涯的大海。山衔落日,水流入海,是一幅多么气势磅礴的山水图!同时,三四两句,用「欲穷」、「更上」四字作进一步描写,写出当前实感,极目骋怀的雄心,体现了诗人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了诗人一种非凡的胸襟抱负。有人评价此诗说:「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这首诗之所以为后代传颂,还因他写得很有气势,而且,末二句更带有哲理的色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人们能深刻领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学道理。

习作
盼归
红梅枝上笑,白雪眼前飞。
屈指他乡去,推敲何日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主题
5

352

帖子

0

精华

882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9572
经验
19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4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5-17 10:0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里红尘 于 2013-5-19 18:26 编辑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浅析
这首《凉州词》,是传诵一时的名作。据说,这首诗有一个小小的传说。一次,王之涣和王昌龄、高适同在酒馆饮酒,并听十几名歌女唱歌。他们私下约定,如果谁的诗被歌女唱出,就证明谁的诗受人欢迎。结果,歌女先唱出了王昌龄的「奉帚平明金殿开」和「寒雨连江夜入吴」。接着唱了高适的「开箧泪沾臆」。后来,最好的一个歌女第一首就唱到了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此事是真是假,无需考证。不过,这首诗受人欢迎,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这首诗,以荒漠壮阔的背景和羌笛所奏的哀婉乐曲,含蓄地表露了离家出征在外的人久戍思乡的哀怨。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戍卒的深切同情。首句用「远上」二字,写出黄河的壮阔景象。黄河西来,奔走于西北高原之上,从下游望去,用「远上」二字,自由入神。「远上白云间」,这是远景。二句用「一片孤城」和「万仞山」写出戍守之地的形胜。这是近景,是缩写。一个很小的城堡,四无依傍,与万仞高山形成鲜明的对比。「黄河」、「白云」、「一片」、「万仞」,颜色是如此相互辉映,数字是那么相互错综,更为诗句增添了美感。一二两句写景,都由收阔的气象相连相配,大有「两峰并峙,双水分流」之妙。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转写征人。唐代统治者整日荒淫纵乐,早已忘了玉门关外还有戍守的征人。唐代习惯,送人远行时,常折柳枝相赠,表示惜别。现在征人听到笛声,自然联想到春天,想到家乡该是绿柳成荫的季节了。关外无柳,征人也只能在羌笛声中听听「折杨柳曲」,徒增离别之情。四句写关外无春,用「春风不度」进解「何须」二字,进一步深化了内容。羌笛啊,你何必去抱怨杨柳呢?要知道,春风本来是不度这玉门关的呀!在这关外荒凉之地,根本没有春天,又哪里来的杨柳青青呢?用词巧妙,表达深刻。

习作
赞X女特工
军营磨砺炼柔肩,苦辣酸甜和泪咽。
赴难何须男子汉,建功还看半边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主题
5

352

帖子

0

精华

882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9572
经验
19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4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5-19 19: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里红尘 于 2013-5-20 09:58 编辑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介绍
贺知章「公元659年一744年」,字季真,唐代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他是李白的好友。证圣年间中世士,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中年还乡为道士。其诗作,仅存二十首。写景诗,较为清新通俗。《回乡偶书》,为世传诵。

浅析
古人写诗,在结构上很注意起、结两句。因为如果起句不好,则会造成下面引带不起。若结句无力,又会出现上边收束不住。尤其是结句,一旦收束不住,将会使全诗大为减色。因此,向来诗人写诗,既注意起句,更重视结句。贺知章这首《咏柳》的绝句,从柳树的枝条起句,写到「万条垂下绿丝绦。」逼真地描绘了柳树的袅娜多姿。春天的柳树如同碧玉一样浓绿,先作全貌概括。尔后细写,柳枝纷垂,象千万条绿色丝线织成的绦带。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提岀问题,为下句作铺垫,四句结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形象逼真地歌咏了春柳。这是全诗的妙处所在。一问一答,出人意外,问得新奇,答得有理,意趣盎然。尤其是诗的最后一句,可以说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既回答了上句中的「谁裁出」,又十分艺术地对一二两句作了精辟的概括。其中一「似」字,用得十分准确,恰到好处,为全诗大增色彩。春风吹来,柳树发芽,柳叶是能够看得到的。春风促使树木发育,这是不可捉摸的。先用「裁」,后点明「剪刀」,使人产生具体的形象联想。早春二月,春风裁剪出碧玉般的柳叶,透露出春天的气息,同时,抒写了诗人对春光赞美的喜悦心情。

习作
江南秀色
诗情画意江南景,空谷黄莺奏好音。
秀丽江南谁执笔,东君微笑动豪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主题
5

352

帖子

0

精华

882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9572
经验
19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4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12:3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里红尘 于 2013-5-20 14:39 编辑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浅析
这是一首毫无雕琢的白描诗。是作者于天宝初年辞掉官职,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想到从小离家,垂老才归,思绪重重而记下来的。这首诗,既写了作者自己的衰老,也写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前二句集中写「我」,后二句集中写「童」。写我「回乡」,先从「离家」写起。并在「离家」前面用「少小」,在「回」字前面用「老大」,对时间的相隔之远,作了清楚的说明。二句用「鬓毛衰」作进一步描写,并为以下三四句中的「不相识」、「笑问」作了很好的铺垫。四句用「客从何处来」的问句,提出问题,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对故乡的陌生。这就把「回乡偶书」所要表达的情感,写得既自然又十分逼真了。

习作
梦归
别却家乡千里遥,思亲总在梦中瞧。
昨天复履儿时路,老母依稀又倚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主题
5

352

帖子

0

精华

882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9572
经验
19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4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19: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里红尘 于 2013-5-20 23:34 编辑

汾上惊秋
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作者介绍
苏颋「音挺,公元670年一727年」,字廷硕,唐京兆武功「今陕西郿县境」人。武则天朝进士,后封许国公。后居相位,曾与宋璟合作,共理国事。工文,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当时和张说「封燕国公」并称「燕许大手笔」。有《苏廷硕集》。

浅析
唐诗在写景抒情上,很注意处理情景之间的关系。尽管每个人在写法上各有千秋,有的先景后情,有的先情后景,还有的情景结合,一句情一句景,从写景中抒情。但都力求情景相生,十分艺术地表达自己的诗意。苏颋这首《汾上惊秋》,是情景分写。首句「北风吹白云」,是先从景写起。二句「万里渡河汾」,是由景到叙事。三句「心绪逢摇落」,则由叙事到抒情。最后,「秋声不可闻」,以景语作结。一二句侧重写景,皆写那些能够表达感情的景物。三四句以情为主,又不是空泛抒情。两联各有侧重,但又「互藏其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把情和景巧妙地结合起来。尤其是收句,以景结情,更显含蓄有味。

习作
秋愁
杨柳迎风舞,梧桐滴雨鸣。
相思怜一叶,寂寞苦三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14 11:02 , Processed in 0.10295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