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联格律之避忌讲究
沈俊杰
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修订稿)第十条中规定了避忌问题。主要讲了三点:一忌合掌;二忌不规则重字;三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今天我所讲对联格律之禁忌,除了《联律通则》上讲的三点外,还涉及到其他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地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便于在创作过程中把握。下面分述如下:
一.忌合掌
所谓合掌即同义相对,是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语义雷同。忌合掌就是在创作对联时,要尽量避免上下联用词语义上的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这两组词意思完全相同,如用在对联上下联的相同位置就容易产生合掌。我们看两副春联:
神州千古秀;
赤县万年春。
鞭鸣辞旧岁;
炮响庆新春。
这两副联都犯了合掌的毛病。还有如传统贺人生子联:
兰房生贵子;
秀户产麟儿。
典型的合掌。再有一饭馆联:
美味佳肴,正宗川味;
珍馐玉馔,地道蜀风。
上下联意思完全重合,合掌无疑。
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重新斟酌,要不厌其改,直至合律为止。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所占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也未尝不可。
二.忌无规则重字
在对联中出现有规律的叠字或重字,是对联修辞手法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但是在对联中出现无规则的重字则是不允许的。因此在创作对联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规避无规则重字。无规则重字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异位重字,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百鸟鸣春歌盛世;
一龙降世兆丰年。
上下联在不同的位置重了一个“世”字,这种重字没有规律可循,是不允许的,因此这是一副病联。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不恨人。
这副对联中有两个“不”字就分别处于上下联的不同位置,属于无规律的异位重字,这也是不允许的。我们只要将下联的“不”字改为“莫”字,就较好地避免了无规律异位重字的毛病。
还有一种是同位重字,一般情况下也是不允许的。但有些情况下,又可以仅限于虚字“之、乎、者、也、而”等字眼在同位重字,这大约是受骈体文的影响所致。如河北河间毛公书院联:
说诗者四家,问申韩诸子以来,谁惜公生也晚;
重训者六义,冠风雅诸篇之首,犹幸文在乎兹。
这里同位重复“者、诸”二字,但都是虚字,勉强可为。联中“说诗者四家”指汉代传授《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申韩”是指战国时法家申不害和韩非。“六义”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当然,即或是允许象这类的同位重字存在,能避还是尽可能地避一下的更好。
如近代广州著名茶楼“陶陶居”有这么一副对联:
陶潜善饮;
陶侃惜分。
陶潜是《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晋代名将长沙郡公陶侃的曾孙,陶侃常劝人珍惜光阴,长沙建有惜阴书院。这副对联虽然属于嵌名联,但这样的同位重字终究是违律,最好是力避为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湖南岳阳楼挂了一副所谓的岳阳楼联:
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
上下联同位重了“天下”两个字,这实际上不是一副对联,而是明代魏允贞的一首古绝《岳阳楼》中的前两句,这首古绝为: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
这两句严格地讲是一种排偶句式,如果用在一副对联中的单边中形成自对,另一单边再以同样的自对形式相对,那倒是可以的。而单靠这一个排偶句式直接作对联用是不恰当的!当然,摘取古人律诗中的颔联或颈联用作对联则另当别论,因为律诗中的颔联或颈联本身就是一副对子。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的大忌。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却又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和“你”,就是异位互重,这实际上是一种有规律的互重,这是允许的,也是合律的。
再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这也是有规律的互重,是允许的,也是合律的。
三.忌三平尾和三仄尾
忌三平尾和三仄尾,是指在一个联句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地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字。如:
吉日烛红屋放彩;
良辰酒绿星生辉。
这是一副婚联,犯了三仄尾和三平尾的毛病。如果分别把这副联上下联的第五个字稍作改动,“屋”改为“庭”、“星”改为“月”,就是一副合律的对联了。还有如:
牛乘捷报去;
虎挟雄风来。
这副春联也是典型的三仄尾和三平尾。我们只要把上下联稍作改动就可以了,大家可以试着想一想看怎么改合适。
四、忌同声落脚
这是指在一副长联中,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不能全是同声落脚。尤其是上联或下联有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之间不能连续有三句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正确的规则即是,在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中,对各分句句脚的安排,应以马蹄韵为规则来安排句脚平仄。马蹄韵也称马蹄格。简单地说,就是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这种规则之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由多个分句组成的上联句脚安排,一般情况下:
每边一句:仄
每边二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等等如此类推。
下联平仄相反。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变格。变格没有正格铿锵。
我们来看南宋理学家朱熹题赠漳州某士子的一副对联: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这副联就犯了同声落脚的毛病,严格地讲是不规范的。
其实只要把上下联的第一个分句句脚字稍作调整就合规了。把上联第一分句句脚字“倒”改为“歪”字,下联第一分句句脚字“深”改为“浅”字就行了,这样改意思基本未变。
有一副戏台联是这样写的:
你也挤,我也挤,此地几无立脚地;
好且看,歹且看,大家都有下场时。
“看”在这里读作平声。这副对联也犯了同声落脚的毛病。
我们再来看清朝有一副讥讽慈禧太后的寿联,它就基本上遵循了马蹄韵规则(正格):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五.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一副对联中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准确地说,不管一副对联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最末一字仄声收尾,下联最末一字平声收尾,简而言之为仄起平收。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上下联更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联脚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虽然例外的情形古今都有一些,但大多数的例子并无特殊的理由。特别是那些联尾平仄相同的作品,应该说主要是联作者不谙平仄的原因所致。如当代作家贾平凹题故乡五圣师庙联:
耕食凿饮,古风尚在村社;
春祈秋报,父老同拜五圣。
其实这副联,不仅仅是同声收尾,还犯有平仄失替、失对,词性失对等毛病,这是一副严重违律的病联。
再如长安沣峪口净业寺客堂联:
归山来,清净如斯;
出门去,悠游若云。
这副联也是同声收尾,犯忌。我们再看一副对联:
趋炎附势非君子;
仗义执言是豪杰。
这也是一副同声收尾联,不合规。
六.忌孤平或孤仄
对联中的孤平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五言、七言对联应遵从律诗关于孤平之规定。王力在 《诗词格律》第二章第三节中是这样定义的:“孤平是……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例如: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这副传统的祝寿联,如果把下联的第三个字“南”换成仄声字“北”字,意义上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声律上就犯了孤平。
另一种情况是八字以上或不符合律句音步的对联,除尾字外的其它任何位置只要不出现唯一的两仄夹一平,就不算犯孤平。因为在对联创作活动中,组织八字以上的长句子毕竟很少,只要大家知道这个意思就行了,恕不一一举例。
关于“孤仄”一说,实际上是由“孤平”的概念类推出来的,忌孤平和忌孤仄,目的应该是为了使对联声律和谐,读来抑扬顿挫。孤平的句子,会造成音韵不顺,当然要尽量避免。孤仄要求没有孤平那么严,在一个句子中,只要注意不出现只有唯一的一个仄声字,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通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