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10|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预4班第一讲——对联基础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951 小时
主题
69

764

帖子

2

精华

4027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2169
经验
402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9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0-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10-9 1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悱忱老师初17班第二讲
题外话:本讲义以初级十四班讲义为主,再从大蒙校长的讲义、我心飞扬校长的讲义补充而成。在此,非常感谢大蒙、我心飞扬俩校长及十四班相关老师。


第一讲: 对联的基本规则

对联格律基本六要素为: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

一、 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即上下联字数相等,不管单句联还是多句联,上、下联所对应的分句之间字数分别相等。上下之间字数不等同,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对联范畴。

      也有字数不相等的特例,但这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联。如之前所谓的绝情对:
      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岁
      
该联是袁世凯死后,湖南王壬秋写的挽联。作者特意把“千古”与“万岁”看作对仗,借用对联形式,表达“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的弦外之音。

二、 内容相关
      大家从对联六要素的归纳上已经可以看出,所谓对联,既要(相)对又要(关)联。“相对”是指声律、词性、结构和节奏上对应对仗,属于对联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关联”则属于对联的内在灵魂。

      内容相关,是指上下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语气相关、相扣、相联、相呼应,上下联之间有着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是一个相对广泛而又难以把握的的话题。作为初学者,首先要知道两个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第一是隔,第二是合掌。

      1、关于
      
对联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一个人同时说的两句话,只是经过了对联特定的工艺要求加工而已。正常人说话,首先要具有语言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比如以下两句话:
      中午吃什么
      
明天要考试

      这两句话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以,没有毛病起码也是喝多了的人才会同时说的话,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话看作是一副对联,抛开对联其他方面的因素不论,从关联方面来看,那第二句话就是,因为它们之间缺乏了所必要的内在逻辑联系。
      

      再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 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内在逻辑联系(无情对除外) ,象这种只对不联,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句,只能算是对偶句,要看成对联的话,那就是意
      
        
扫地僧老师说过:纵是对句,也要把出句当成是‘我’写的!也就是说,对句要以出句者的角度立场去完成未说完的话。而一个人说话,是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语气的,这就要求语言风格及语气上的融合统一,比如出句风格上俏皮可人,对句古板平稳,便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这就造成了风格语气上的

      关于的问题还有景、情绪、时间等等方面,道理上都是一样,在此不作一一列举。任何思维的空间跨度,都需要一个内在的逻辑当作去贯穿联系,使上下联之间转承无断缝,形成协调统一,圆融而相得益彰,始终象是一个正常人同时说的两句话。

      2、关于合掌
      
先看下面这两句话:
      
今天是周末
      
昨日为周六 (不考虑其他因素)

      这两句话是很有数学逻辑的,肯定是不隔了,但是说来说去就是那么一个意思,作为平时说话,人家会说你罗嗦,在对联里,就是合掌
合掌是指同义相对,也可称雷同。对联有惜字如金之说,其语言表述的空间十分有限,讲究用最简短精练的语言来涵载最大的信息量,合掌这样明显的意思重复,是对联之大忌。

      再看下面这组对句:
      
一抖诗囊成半阙[明月如斯]
      
浅掏笔管又三车

      明月如斯老师有评如是:看似比较成功的流水对,然掏笔管,跟抖诗囊合掌,因为都是比喻搜刮心中的积累,喻体不同,本体毫无二致。 这就是属于比较隐蔽的合掌了。

      前面我们只是浅谈一下关于合掌两个关联上的问题,给我们划出了两条平行线,在合掌两个极端的禁忌区间,虽然是一种拘束,但是在这个区间内,我们的思维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同学们可参阅我心飞扬校长的《也谈对联内容关联和不隔》,详见:
      http://www.china-liandu.com/view ... 2%BB%B8%F4%A1%B1%2B

三、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花落方参生死理  [佳人挽袖]
      
云浮常悟盛衰机  [空空道人]

     其中”“都是名词,都是动词,都是副词,生死盛衰都是形容词。
   
关于词的分类,现代汉语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六类。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注意:对联中有一种对仗形式是自对,即上下联两两各自为对,此类对联形式可以允许上下相同位置词性不同。如:
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
上联中的“登临”为动词,下联中的“日夜”是名词,本不相对,但上联当句中“登”对“临”,下联当句中“日”对“夜”,属自对。

在线时间
256 小时
主题
2

227

帖子

0

精华

6214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3822
经验
1503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2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24
46
发表于 2013-11-17 22:29 | 只看该作者
怎么讲义领不回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5

373

帖子

0

精华

2510

积分

联都举人

Rank: 4Rank: 4

UID
43052
经验
2510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21
45
发表于 2013-10-22 2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225 小时
主题
91

3596

帖子

2

精华

5万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43867
经验
1316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622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29
44
发表于 2013-10-22 20:59 | 只看该作者

马小望老师:

您好!

学生Julia好不容易申请到了QQ号。

1、但有网友告诉Julia说“搞错了,这是QQ号,不是QQ群号”;

2、不懂得什么是QQ群号,更不会用;

3、Julia申请老师批准“第六组换个组长”;

4、建议:换——醉客——为组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醉客
精华1
帖子312
威望1 点
在线时间753 小时
注册时间2012-3-30

谢谢!请批准!敬礼!

下图是学生
Julia近来努力的最新消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诗清立意新,可以话高人。
气概还鲜逸,折腰多苦辛。
【通八洲集句】赐玉

与时俱进,与人为善,超越昨天的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225 小时
主题
91

3596

帖子

2

精华

5万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43867
经验
1316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622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29
43
发表于 2013-10-15 19:33 | 只看该作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诗清立意新,可以话高人。
气概还鲜逸,折腰多苦辛。
【通八洲集句】赐玉

与时俱进,与人为善,超越昨天的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1 小时
主题
2

46

帖子

0

精华

1063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46236
经验
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7-31
42
发表于 2013-10-15 16:09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辛苦啦领讲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950 小时
主题
285

3797

帖子

3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9660
经验
1415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95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22
41
发表于 2013-10-14 16:47 | 只看该作者
辛苦啦
圣域琼楼,逸几瓣香花,云仙欲采遮羞貌;
松林雪蕊,开无涯瑞象,月镜高悬沐古风。
——高原老师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15 小时
主题
4

406

帖子

0

精华

2185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2267
经验
2185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6
40
发表于 2013-10-13 23:45 | 只看该作者
领讲义,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1 小时
主题
11

164

帖子

0

精华

1004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41739
经验
100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2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9-9
39
发表于 2013-10-13 14: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师!
平里见奇扬睿智;顺中求慎达通途。——江南怪侠
欲平天下事;先顺万民声。——断剑悲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0 小时
主题
2

25

帖子

0

精华

657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46835
经验
11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0-2
38
发表于 2013-10-13 10:28 | 只看该作者
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对联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其本质是对仗。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所谓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如:张之洞,陶然亭。所谓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因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个答案:对联上下联的内容,可以关联,也可以不关联。

读到这里原来心里对对联概念理解的疑惑,解开了。终于明确了对对联概念和基本要求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0 小时
主题
2

25

帖子

0

精华

657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46835
经验
11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0-2
37
发表于 2013-10-13 09:25 | 只看该作者
原来讲义在这里,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56 小时
主题
62

1709

帖子

3

精华

2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46539
经验
658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0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8-28
36
发表于 2013-10-11 22:27 | 只看该作者
领讲义,问好老师,多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61 小时
主题
18

331

帖子

0

精华

8186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4653
经验
196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14
35
发表于 2013-10-11 12:38 | 只看该作者
领讲义,老师辛苦了!
李艳桃夭全入韵
莺歌燕舞尽思欢【冰天雪】

又见东风,窗外花开一树李
唯思故土,梦中月照几家欢【溪边浣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96 小时
主题
5

80

帖子

0

精华

3219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45855
经验
7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9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8
34
发表于 2013-10-11 11:26 | 只看该作者
领讲义,老师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99 小时
主题
2

180

帖子

1

精华

4590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45864
经验
1070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29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33
发表于 2013-10-10 23:23 | 只看该作者
看教材中这一文的网址打不开,有幸以前留存了飞扬校长的这篇文字,发来与各位同学共同研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99 小时
主题
2

180

帖子

1

精华

4590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45864
经验
1070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29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32
发表于 2013-10-10 23:19 | 只看该作者

飞扬校长的《也谈对联内容关联和“隔”与“不隔”》:

  近日,又认真看了论坛关于对联内容关联和“隔”与“不隔”的几个帖子。觉的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与说明:一是对联上下联内容到底是否应该关联;二是如何看待“隔”与“不隔”;三是如何解决所谓“隔”的问题。
  一、对联上下联内容到底是否应该关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弄清“对联”的概念。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对联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其本质是对仗。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那么,什么是“对句”和“联语”呢?所谓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如:张之洞,陶然亭。所谓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因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个答案:对联上下联的内容,可以关联,也可以不关联。
  有联友可能马上会提问:新颁布的《联律通则》总则第六条是这样说的:“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既然《联律通则》都对“对联”有了这样的规定,那到底对联上下联之间是应该关联,还是不关联?
  因《联律通则》的制定思路我不清楚,我不敢乱做解释。但我猜想:是不是制订规则者考虑了联语在广义的“对联”概念(对句和联语)中占了绝大部分比例的原因,而让《联律通则》面对着一个广义的概念,只为一个狭义的概念(联语)定了规则?
  如果这个猜测成立,我们似乎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那就是除了“对句”以外的绝大部分“对联”,其上下联内容是应该相关联的。
  二、如何看待“隔”与“不隔”
  假如上文的猜测成立,按照上下联内容应该相关联的原则出发,为了把握内容相关的程度,把“隔(时隔、景隔和意隔等)”与“不隔”引用到对联创作和赏析中来,也就不是什么哗众取宠、故弄玄虚或无中生有了,因为它只不过是为说明问题而来,并不侵犯对联的创作原则,我们应以理智的心态来接受它。
  那么,如何来看待“隔”与“不隔”?我的理解是:第一、“隔”与“不隔”是相对,不是绝对的;第二、“隔”与“不隔”是有适用范围的。第三、“隔”与“不隔”是随着对联创作的目的的变化而变化的。
1、如何理解“隔”与“不隔”是相对,不是绝对的。我们不妨用一个图形来说明。


(图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22 小时
主题
6

398

帖子

0

精华

4950

积分

联都举人

Rank: 4Rank: 4

UID
31945
经验
103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2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3-19
31
发表于 2013-10-10 16:56 | 只看该作者
:loveliness: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11 小时
主题
5

115

帖子

0

精华

1249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26592
经验
25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1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2-11
30
发表于 2013-10-10 14:28 | 只看该作者
在群里拿到进教室的钥匙,终于进来了,领讲义回去好好学习!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728 小时
主题
7

641

帖子

2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45635
经验
349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272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5-29
29
发表于 2013-10-10 13:27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
大漠西风飞翠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8 小时
主题
1

36

帖子

0

精华

1422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45273
经验
326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5-6
28
发表于 2013-10-10 13:15 | 只看该作者
领讲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7 小时
主题
2

79

帖子

0

精华

1756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46406
经验
39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7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8-15
27
发表于 2013-10-9 22:30 | 只看该作者
终于进来了,领讲义,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20 21:03 , Processed in 0.11547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