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90|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预4班刮向海角的风练习本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10 23: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37
 楼主| 发表于 2014-1-6 21:55 | 只看该作者
故宫
广标帝制万千里,唯不见上承天意,下顺民心,到此时,空留金殿玉栏评往事;

深锁皇权六百年,竟难平外患番夷,内忧匪盗,来斯处,须晓红墙碧瓦鉴今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36
 楼主| 发表于 2014-1-4 09:38 | 只看该作者
七唱任选其一:风/雨

和风过柳千丝碧;
细雨淋莲万朵红。

第二题:
分咏:月/人

圆缺虽成千古事;
笑哭总感一颗心。


第三题
碎锦格:嵌“马小望”

金蛇小别回眸望;
玉马初来引首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3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4 10:24 | 只看该作者
联脉谈略、
转载

往者傅庚生曾有言曰:欣赏(文学)者,首宜求其旨意,次必寻其脉络,然后可以探骊得珠也。又曰:不明条贯,则杂乱而无章。此言实获我心,文章脉络不清,则难以表情达意,诗赋联语,理固宜同。

然而文章旨意毕竟尚能从一字一句中透漏消息,脉络则往往隐藏于表层字面之下,多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感觉,似有似无,若即若离,总不能像训词诂字那样一五一十道出来。故在此言联脉,实际乃凭个人之经验谈些些胸中所感。

人体之脉,血液流通之道,脉通则血畅,气血畅通则足以立懦起顽,使人精神全出。联脉亦然,联贵有血肉,然而血肉纵具,若无骨架相支,只是淤肉相堆,支离破碎,撑不起门面。袁枚云诗有肉无骨,使夏虫也,良然。联亦如此,又不尽如此,若只是一根脊椎相支,不能使血气贯通于体中各处穴位,终觉此人形容枯槁,面目可憎。故言联脉,非独于形式上的纹理清晰,更有赖于思想内容上的情感一气贯注,于此两者兼具,方见骨气。

联云:中庭信步闲,看月上枝头,两个黄鹂鸣翠柳


寂院孤吟久,惜花凋壁角,几行碧泪洒苍天

于字面看,有何不工?又有何不畅?上联写人信步闲庭,偶借月光放眼树梢,恰逢得鸟鸣翠柳,一意相承,绝无牵强处。下联写人小院独自吟哦,忽见墙角花残,不禁悲从中来,泪撒苍天,亦饶有次序,仅于形式上观其纹理脉络,顺畅有余。只是两联情感极不相称,言喜言悲,模棱两可,不知所云,无一种情感贯通句中,其脉似联实断矣!

此为情感对立以致气脉割断之例也,而情感跳跃过大,一样导致气脉难以接通。人之情感,先必有动于中,继而渐渐蓄势,至高潮处乃得爆发。如闻喜讯,焉有先只莞尔,俄而狂癫大笑似范进中举者?

联云:栏边人独立,看云影波光,直欲登楼吞碧落


客里久徘徊,对秦山楚水,已然吹笛过黄昏

只读上联前二句,但觉光景流连,其意缱绻,忽一句“直欲登楼吞碧落”,似平地里蓦然崛起高峰,情感骤然高扬,硬生生地将这一股绵绵之气拉向激昂的高空,以至意脉在此崩断,殊为可惜。

[清]陈桐阶题天门山联云:

仰惊六宇宽,变成几多雨,几多露,几多雪,几多风和雷,时出时入,时往时来,多少神奇谁镇住;

俯视众山小,看破一个嵩,一个衡,一个恒,一个泰与华,自西自东,自南自北,个中底蕴此平分。

情绪亢奋,豪气干云,汪洋恣肆,不可方物。观其文辞,无一句不磊落,且娓娓道来,情感逐层深入,到下联极尽淋漓之态,至末句已觉天风海雨逼人。故人谓“石破天惊”。若只留上下联首尾句,未尝不可凑泊成联,然而少了中间部分的铺陈,情绪终不能高涨,转觉味同嚼蜡,不过一平庸之作尔。

由是观之,情感的蓄积与贯注,实乃联脉首要旨意,万不可偏废。而布局谋篇、单句结构、领字的运用等也对联脉影响甚大。

《文心雕龙•章句》篇云:“夫裁文匠笔,篇有小大;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变适会,莫见定准。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大抵意谓文章篇幅有长短,组织词句调子有缓急,无定规可言。不过是依据内容的变化加以适当的配合而已。对联的谋篇布局也无定规,而好的布局又必是组句调子缓急适中,行文节拍有迹可循的结果,这便又涉及到联脉的问题。这里也只就布局的此方面而言,不作它论。

清]陈兆庆题黄鹤楼联云: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头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人自有眼界,哪管它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上联写景下联抒怀,首句一个“挺”字便奠定了上联飞动的气势,中间“到”字承接,至末句“直吞将”处已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待“八百里”“九百里”一气读完胸中尽已酣畅淋漓,上联言景之阔大雄奇,调甚急,节拍也快,而非此调也不足以写此等景色。下联则不似如此凌厉,声调渐渐归缓,节拍放慢,至末句则觉余音绕梁,苍茫怀古之情,不尽于言外,言情者又理当如此。是以整联疾徐有致,联脉之畅,诸君自可感受。

又,樊恭煦题寒山寺联云:

江枫渔火,胜地重来,与国清寺并起宗风,依旧钟声闻夜半;

木屐桦冠,仰天长笑,有寒山集独参妙谛,长留诗句在吴中。

只于联脉而言,前三分句东一句、西一句,前两个四字句又非对偶,不能造势,读来殊不爽口。

谋篇布局亦必要有承有接,次序井然,否则东拉西扯,一气未平又需提气,终致气脉阻断。另,布局上也应力求简练,干净利落。若是一味堆砌或者强加解释于联中,生恐他人不能读透,反害联脉。

有征“三名杯”之“鹤岛”一联云:

青石困游龙,此平生遗恨!若偶得点睛,定要览穷云世界;

澄湖浮白鹤,有无限风光!待重来放眼,果然尽在水中央。

“此平生遗恨”“有无限风光”两句横插其中,作者自以为锦上添花,实则画蛇添足矣。“青石困游龙”,读者岂不知其恨?“澄湖浮白鹤”,读者岂不能想见风光?如此强加解释,实在无谓。试删此二句再读,虽瑕疵仍见,较之前已觉清爽矣。初习中长联者喜于句中堆砌,不可不引为戒之。

此乃就整体结构而言,于单句结构,亦需留意。诚然,单句结构也必须放在整体框架中来考虑方能把握其中脉次,否则单独的五言或七言联绝难有“脉”之感觉。

试先较此二联:

一、[清]贺萱自题联云:

生来骨骼等梅花,非独傲霜犹傲雪;

老去性情如野鹤,只因耽水复耽山。

二、[清]萨迎阿题黄鹤楼联云: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皆是7/7句式,然而贺联读来类诗,多多少少有“疲软”的感觉,萨联则有典型的“联味”,骨气端翔。造成此等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第一分句的结构上,贺联通句都与律诗的格律相符,读法也与诗的通常断句处相同,为:


○○|○○|○|○○,○○|○○|○|○○;


○○|○○|○|○○,○○|○○|○|○○。
萨联则不然,其断句法为:

○○|○|○○○○,○○|○○|○○|○;

○○|○|○○○○,○○|○○|○○|○。
变化较贺联要多。联与诗在断句上的分歧大抵也在此,联以节奏点位基准,随处可断,而诗歌一旦打破了既有的阅读习惯,美感多少会减弱。

正因为对联句数不定,句式也不定,因而更能尽腾挪转移之妙,表达不同感情,可选择不同的句子结构搭配。于联脉而言,应尽量避免句子结构太过雷同。

下来说说领字。

领字于联中提气的作用甚于表意,很多时候是转承起合之关键点所在。因而对联脉影响亦甚大。试看此联:

胜地据淮南,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意境甚美,情趣颇雅。然而读来却略觉吃力,缘何?中间过渡处少了承接,如言“采菊东篱,悠然南山”,非点出一“见”字不能得其“悠然”抬首望见南山之真态。此处中间试替之为“看云影当空”和“问萧声何处”,一看一问,则联中有我矣,读来自别有风味。

滥用领字亦当以为戒。有年轻人作“感怀”一联云:

笑二十年风尘渺渺,再辗转浮沉,竟湮灭了当年印记;

数三千个大梦茫茫,又徘徊怅惘,早模糊了那夜星空。

笑、再、竟、数、又、早皆为领字,连转六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读罢已觉呼吸艰难。直欲删去“笑、再、数、又”而后快。

当然,领字的运用并非多便不佳,只是要用到好处才行。[清]盛康题五峰仙馆联云:

历宦海四朝身,且住为佳,休辜负清风明月;

借他乡一厘地,因寄所托,任安排奇石名花。

亦句句有领字,然读来不嫌累,因其各有所用故也。至于如何判别领字有用无用,何处安排领字为佳,实无定数,吾亦无从言起。作联者不妨增删其中领字,比较细读,斟酌而后定,或留或不留,须以感觉顺畅与否为绳墨。

关于联脉,吾所能谈大抵如此,尚有若干不成熟想法,难于言表,在此略略强为表述,或许所言本身与联脉并无关系,拈出来仅资参考。

一、用词雅俗风格须一致,以雅对俗或者以俗对雅都可能导致联脉不通,如吴某题岳阳楼联云:

吕道人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去,飞过来,一个神仙谁在眼;


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

“飞过去,飞过来”须对以“甚么先,甚么后”才觉流畅,倘对上“或曰仁,或曰义”之类的句子,与全联风格颇不相类,整体气脉亦觉别扭。

二、若上联气脉不通,可以下联气脉之畅“救”之。即下联气脉的重要性高于上联,即使上联有脉络瑕疵,只要下联极尽畅快,整体感觉依然顺畅的。如何氏题扬州何园联云:

种邵平瓜,栽陶令菊,补处士梅花,不管他紫姹红嫣,但求四季常新,野老得许多闲趣;

放孤山鹤,观濠上鱼,狎沙边鸥鸟,值此际星移物换,惟愿数掾足托,晚年养未尽余光。

上联“不管他紫姹红嫣,但求四季常新”已觉势尽,复以一“野老得许多闲趣”为结,不免为冲风之末(仅就脉络而云),然下联“值此际星移物换,惟愿数掾足托,晚年养未尽余光。”则一脉相承,不见痕迹,再加上前面铺陈造势已经积蓄了充沛的情感,整联读来并未曾觉得有十分气阻处。当然,这种情况只是相对而言,若上联阻之太过,下联也是无法“挽救”过来的。

三、语气助词之用,于联脉影响或损或益,吾之前曾有此种感觉,不过“情形一失永难摹”,再觅例句已觉困难,便不再赘述。


此文为网络转载来自百度贴吧对联吧“释迦说法只劫色”所贴。或另有作者,在此谢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20:23 | 只看该作者
三讲作业

第一题:月

圆缺本寻常,寄以相思,清辉竟照悲欢泪;
阴晴难刻意,续之无奈,遥夜怎平爱恨心。

第二题:李白

风骨异凡心,屈己干人非汝性;
酒诗逾俗世,天容道貌自仙才。

第三题:长城

立山川以防外患,上下千年,屡历烽烟成铁骨;
昭日月而铸雄风,东西万里,犹标志士谱丹心。

作业太难了,凑三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3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20:21 | 只看该作者
二讲作业

一、出句题
1.分别以“月”和“花”为对象出一上句。

出句:欲诉乡愁唯对月【刮向海角的风】
出句:压案梅花频入句【刮向海角的风】


2.从下面这首诗中挑选至少两个意象,出一上句。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出句:月下抚琴,曲怀思念满萝径;[刮向海角的风]
二、对句题
1、出句:蓬岛云烟迷桂桨
对句:桃源水月醉兰舟
2、出句:一笛秋风吹月冷
对句:满杯思绪扰心愁。
3、出句:经霜诗酒老【灵水】
对句:破雾利名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20:1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讲作业
学号: 040102                            网名:刮向海角的风                                    

一、理解题:
1.请列举出“对联六要素”;
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结构相同,词性相当,节奏相应,内容相关。

2.解释一下对联中“隔”的含义;
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内在逻辑联系(无情对除外) ,象这种只对不联,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句,只能算是对偶句,要看成对联的话,那就是意“隔”。

3.解释一下对联中“合掌”的含义;
合掌是指同义相对,也可称雷同。
对于合掌的解释还不够细致。也不是所有同义相对的都算合掌,比如“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山五言诗,要先生低首;韩荆州差解事,肯让阶前盈尺地,容国士扬眉”一联中,“先生”“国士”均是指李白,也算是同义却不能算作合掌。在我看来,合掌的定义更注重的是短语以及句子整体所表达的含义是否雷同。

4.汉语中的词性有哪些?
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二、古诗重配,不许使用其他诗词作对句:
1.出句:花径不曾缘客扫【杜甫】
   对句;残香幸而有诗留【刮向海角的风】

2.出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杨万里】
   对句;垂岸柳丝分外青【刮向海角的风】

3.出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林逋】
   对句;幽鸣远近鹤回旋【刮向海角的风】
    按照联律的要求,此出句4,6位斜和清两字失替。

三、分析题:
1.分析以下出对句:
出句:诗/ 题/ 红  叶 / 寄  /流  水(节奏)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仄(平仄)
          名   动   形  名   动   动  名 (词性)
          主   谓      宾     谓      宾     (结构)
对句:曲 /入 / 清  风/ 随 /浮   云   (节奏)
          仄   仄   平  平  平  平   平  (平仄)
          名   动  形  名   动  动   名  (词性)
          主   谓      宾    谓      宾      (结构)
学生愚见;常言三平为大忌,这五平呢?    在对联中数量,颜色和方位词要求严格对仗 的,红对清,不工。
本来是要你找问题,你非得反问一个。很明显的两个问题:一是三平尾,二是浮字失替失对。
“红对清”还算是行得通的,对联中和颜色有关的借对还是很多的,比如“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一道桥”,借“沧”的同音字“苍”来与“黄”字相对,“苍”有“苍白”之意,也算工整。此处若将借“清”的同音字“青”来与“红”字相对,就十分漂亮了。

2.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分析苏轼此“联”:
花 甲/一 周,尚/ 余/半 百/岁 月;(节奏)
平 仄 仄 平   仄   平 仄 仄 仄 仄  (平仄)
  名   数  量   副  动  数 数  名    (词性)
  主    补       状   谓    定     宾     (结构)

古 稀/双 庆,犹/ 欠/三 十/春 秋。(节奏)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平 仄 平 平     (平仄)
   名  数  动   副  动  数 数   名        (词性)  
  主     补      状   谓    定    宾        (结构)
学生愚见:上联四仄尾,当为大家所禁!上联百,月失替,下联欠,十失替。上下联百,十失对!
对于机关联来说,对格律的要求相对一般对联还是不那么高的。当然,既然作为预科班的作业题,拿出来让大家分析平仄也是目的之一。此外,我个人以为,不管旁人对这联如何夸奖赞扬,此处上下二联确实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属于合掌。

3.怎样看待“对偶”和“对仗”之间的异同?。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两个字数相等,词性结构大体相同,意思相关的文句。
对仗是诗词创造和对联写作时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和手段。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的基础上,上下句中同一位子的词语必须结构一致,平仄相反!尽力避免上下句同一位子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
只说出了二者的区别,没有论述其共同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20:16 | 只看该作者
(三)嵌字诗钟
嵌字诗钟,即将题字嵌于钟内,要求意境高雅,嵌字无痕,主要有以下格式:
凤顶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一字,所谓「一唱」也,例如 人鸟:一唱
人凭赤血羸犹健;鸟到青云倦亦飞(蔼士)
人世难逢如意事;鸟儿常作不平声(鸿宗)
燕颔格 即将两题字分崁于每句之第二字,所谓二唱也,例如 醉吟:二唱
臣醉酒能倾一石;客吟诗已载三车(逸尘)
薄醉论人多妙语;狂吟惊世少知音(毅成)
鸢肩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三字。所谓三唱也。例如 红豆:三唱
灯光豆灺劳人草;楼影红飞思妇花(元英)
榆塞红旗傅大捷;芜亭豆粥话中兴(逸尘)
蜂腰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四字。所谓四唱也,例如 元旦:四唱
千军待旦传刁斗;万国朝元拜冕旒(镜微)
象着干元参易理;鸡鸣戒旦播诗箴(鼎文)
鹤膝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五字。所谓五唱也。例如 重、九:五唱
要为卷土重来计;谁赞勤王九合功(似庵)
战血寒凝重铠紫;游尘暖扬九衢红(霭麓)
凫胫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六字。所谓六唱也。例如 意、飞:六唱
斜阳六伐鸦飞乱;明月孤山鹤意痴(逸尘)
自有灵源滋意蕊;久无香泽沐飞蓬(剑篁)
雁足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七字。所谓七唱也。例如 鹤梅:七唱
隐现云端千岁鹤;横斜竹外一枝梅(蔼士)
城郭已非空化鹤;湖山虽好莫寻梅(水心)
上楼格与下楼格 在吟唱诗钟时,为了斗智、斗捷、斗博、斗巧,增加创作的难度,常同一命题限作一套从一唱到七唱的诗钟。这类诗
钟通称为“连环唱”,又因顺序变化,如循梯下楼样而称为“下楼格”。例如:下楼格“曲行”七唱:
行云入梦春犹在,曲水流觞事已非。
一曲离鸾霜月冷,两行斜雁碧天长。
玉树曲中徒寄梦,金钗行外已无春。
踏摇成曲传阿叔,歌舞当行识老胡。
秋水江湖行可念,梦云楼阁曲难通。
山林迢递难行遁,变易缤纷自曲全。
旧调忍弹金缕曲,新诗敢赋丽人行。
此类创作可一人独吟,也可数人联吟,如律诗之联句。如反用,即成“上楼格”了。
在嵌字中我们更常接触的是嵌名,许多联友以互相题赠嵌名联而表达友谊,除了两个字的可纳入以上所述“七唱”格式外,还有三字
的、四字的甚至更多字的网名在做嵌名联时可自由发挥,但我个人觉得以不将名字的顺序打乱为最佳。
此外,嵌字还有许多格,如:
魁斗格 即将两题字任意分嵌于第一字及第十四字。例如
春联:魁斗格
春融凤尾金蕉展;雷坼龙鳞玉笋联(遵鲁)
春色正宜花掩映;秋心常被酒牵联(武公)
蝉联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第七字及第八宇。例如 蝉唱:蝉联格
花落后庭商女唱;蝉鸣西陆楚囚吟(毅成)
辘轳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第一字及第九字。或第三字及第九字,以此类推。例如 莲露:辘轳格
乍垂莲瓣移香步;微露瓠犀发妙香(水心)
莲生微步凌波去;柳露新眉带月看(淑珍)
比翼格 即将两题字任意对嵌于钟联中。等于一唱至七唱中的任意一唱。例如 散书:比翼格
杜房并驾中书省;金宋相持大散关(天翼)
援琴东市嵇中散;曳履南宫郑尚书(水心)
汤网格 即将三个题字。任意分嵌于两句之首末。而成网开一面之局。例如 天安、云:汤网格
天末楼台横北固;云中城阙望西安(水心)
云泥格 即将题字分嵌于两句中。但不相对。例如 云泥:云泥格
青云直上鹏程路;华屋偏多燕垒泥(蔼士)
晦明格 即一句明点题字,一句暗写题字。例如 红豆:晦明格
双肿如豆讥文士;一口含樱画美人(遵鲁)
云霞出海扶桑晓;风露横江扁豆秋(似庵)
鼎峙格 即将三个题字分嵌于第一字第七字第十一字。或分嵌于第四字第八字第十四字。而成鼎峙之格。例如 天中节:鼎峙格
穷阴杀节霜铺地;中夜清寒月满天(天翼)
双钩格 即将四个题字。对嵌于钟联中。例如 南北高丽:双钩格
丽水逆流环陇北;高邮名县着淮南(凤坡)
北忆长安三月丽;南登衡岳九秩高(毅成)
碎锦格 亦称鸿爪格。即将题字。分崁于钟联中。不相连。例如
张陈:碎锦格 满几陈编三寸烛;半肩行李一张琴(蔼士)
中安台:碎锦格 中兴定可安盘石;大隐宁容入钓台(纯鸥)
黄叶满秋山:碎锦格 满园黑叶禺山夏;上市黄花歇浦秋(均默)
满槎秋水黄姑渡;落叶空山白帝城(鸿宗)
四皓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不相连。例如 海角钟声
海城画角严兵卫;山阁诗钟集友声。
声传戍角嘶边马;寒动梵钟起海鸥。
五杂俎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不相连。例如 清泉石上流
溪边瘦石多清籁;岩上飞泉少浊流。
上巳流觞传曲水;清明涧石涌新泉。
六逸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例如 杏花春雨江南:得连二字。
雨后寻春桃叶渡;江南沽酒杏花村。
七贤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例如 发无可白方为老:得连二字。
无眠可到东方白;有发都为老境苍。
八龙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例如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得连三字。
小桥画舫摇明月;华屋芳林度碧阴。
九老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例如 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得连四字。
水流孤塞千声雁;村绕寒林万点鸦。

四、诗钟的禁忌
1、忌哑钟:诗钟尤重立意,无意义之诗钟,谓之“哑钟”,敲之不响,唱之无味。
2、忌畸形不整:俗称“三脚蟾”、“三脚钟”,以一物对两物者,谓之,例如“风云”对“秋月”,风云为二物,而秋月则为一物。
。如“去棹如飞移岸走,有山无数渡江来”句,“岸、山、江”为同一类字,“岸、江”相对甚好,但惜用“山”字,变成畸形,故
曰不整。
3、忌跛脚钟:出比、对比,须凑合天然,铢两悉称,若一比堂皇,一比纤巧,一比如天,一比如井,彼此失衡,此为“跛脚钟”。
用典不可一句有典一句无典,所嵌二字尤不可一句有典一句无典。至典内必须有所嵌之字方可引用,但往往嵌字有典矣,而上下又难
以足成。切忌一句用典中之字足成,一句自凑,便有强弱。傥两句难全用典中之字足成,则不如两不用而自加字;惟自加字须善于熨
贴,勿著痕迹,切忌好为涂泽,转致杂凑。无论典句空句,两句情事以相类为佳;如一句政治一句游览,一句文学一句花木,便嫌不
类,余可类推。然往往为嵌字所窘,恰难一类,是在造句善于牵合,于不类而求其类。
4、忌犯题字,包括同音相犯、同义异字:分咏、合咏不可犯题面字,并忌以代替字明点题意,例如“象、扇”分咏。若用大兽、交趾
兽、挥羽、羽毛、一羽、裁纨等字,不啻将题字明明点出,决难得到佳句,且易失去题意。
5、忌偏离重心:伴篱望月帶锄归(咏菊),所咏对象显然是人而不是菊了。种种现象称为偏离重心。
6、忌平仄失调:(见诗钟通用格律)
其它如:
1、所嵌用古人姓名,不可一句有姓,一句有名无姓,因其易于成对不能制胜。如以杜甫对昌龄,截去王字,不可也。非嵌字处尚不甚
忌。
2、时代忌相离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3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20:13 | 只看该作者
预4班第4讲-------诗钟

一、什么是诗钟
诗钟,又名折枝诗,时下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清朝嘉庆年间福州人所创,兴起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是文人的一种寓锻炼敏捷才思于竞
争(比赛)的一种游戏。顾名思义,诗钟可理解为诗和钟的合称。诗,就是用七言诗入联。在诗钟游戏中,不限人数,但限时限字。
钟,主持人出题后,在“考场”内放一个金属盘子,里面点一炷香,接近香的下端用线系一枚铜钱,香烧至线上时,线断钱落,金属
盘上一声响,好象钟鸣一样,催大家交卷。这便是“诗钟”得名的由来。

二、写作诗钟的要求
诗钟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一定的规矩和准绳。犹如律诗一样,诗钟也有自身的“规格”,而且是极为严格的。对于诗钟的格律
要求,学术上尚存在宽严之分,作为初级班,我们对格律的要求以严为主,从严入宽易,从宽入严难,因此我们选用较为严格的一派
作为讲义。
1、句式单一: 诗钟最早是从七言律句中脱胎而来,因此,诗钟一般只限于7言。每联诗钟仅十四个字,不得增减。
2、对仗工稳:诗钟的对仗讲究属对匀整,浑然天成。忌同音相犯、同义异字、动静无别、虚实难称等毛病。诗钟要求对仗工稳,不仅
仅是从字词层次的狭义对仗要求,也是从句意境界的广义对仗层次来要求的。狭义对仗首先要求字词工整成对。例如:身无彩凤双飞
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前六字工稳成对,但是最后“翼”、“通”两字却是不成工对,因此全联不能作为合格之诗钟分咏。狭义对
仗还要求字词实际意义对应整齐,不能出现以一物对两物者,之“三脚钟”。例如“风云”对“秋月”。诗钟分咏上下联吟各写各主
题,各有各的独立意境和概念。但又要求情事相类、文字完整,彼此配合,上下照应。
3、平仄和谐:诗钟的平仄必须严格合律,不允许以拗句的形式出现。诗钟平仄的正格,实际上只有两种:平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张西厢《闲话诗钟》有云:诗钟之声调,须和谐而响亮,始足发人深省,因
之平仄不可失调,第一字可不论,第三第五字则必论,出比第三字可不论,对比第三平字则必论,例如「珠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
南浦云。」、「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在诗固称名句,在钟则嫌数字拗韵,而「南」字失调也。至若对比第三字,应平
而用仄,在古人七律诗中,尚不多见,况于钟乎。因此,我们可知诗钟的通用格律应如下:
A:通仄通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
B:通平通仄平平仄
  通仄平平仄仄平
4、用字讲究:诗钟分咏用字非常严格,一不能用题目之字,二不能重字、叠字;以字字不落空,字字不能移易为佳制。
5、扣题严格
(1)除非是镶嵌格,诗钟不可犯题面字,即句中不可出现题目的字词,这点分咏和合咏是一样的。例如分咏“月老”、“丘比特”。
则钟句须避用“月、老、丘、比、特”五字。
(2)顾忌转咏到题面之同义或近义字词上去。例如,咏“狗”者不能移“犬”,“冠”者不能移到“帽”。
(3)忌以代替字明点题意。例如“象、扇”分咏。如用“大兽”、“交趾兽”、“挥羽”、“羽毛”、“一羽”、“裁纨”等字,即
将原为中心题目的字词作为手段和语言载体来使用,就容易将目的变成手段,进而失去题意。例如“争钦挥羽运奇谋”、“指挥一羽
定三分”则因将羽扇作为载体手段而转咏卧龙,非咏扇了。
(4)题目字眼不能点明使用,但却常以旁敲侧击影射之,此法多借用其他适合成对的字词来作为转换平台,扣应字眼,以方便落笔。
例如分咏“汉光武、燕”,先觅“赤帻”、“紫襟”等作为转换平台。分咏“牧童、蛇”先觅“骑牛”、“吞象”等来旁敲侧击。此
字眼转化扣应之法,必须从广义对仗上把握工稳,务使有鸳鸯交颈、鸾凤和鸣之妙,不可有彩凤随鸦、鲜花插粪之嫌。
6、立意新奇: 诗钟篇幅短小,应该尽量追求新颖诗意,争取出奇制胜,切不可俗而无格,味同嚼蜡。所谓正宗之诗钟,须有诗之声
调风格,置之于诗中,则为名诗,置之于钟中,则为名钟。此外,诗钟造句亦贵奇峰突出。
7、对法讲究: 诗钟虽为诗之一联,然切忌流水对法,而对仗亦不宜假借,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诗则为名
句,在诗钟来看,则嫌其以“春蚕”对“蜡炬”,不能合格。惟以“人语”对“猿声”,这样的两字连用,借对一字者,则无不可。
而双用常语,如“天地”对“古今”,“春秋”对“江汉”,则更无不可。
8、用典均衡:诗钟用典常见,尤以粤派钟社为盛,故诗钟用典,几成惯法。出句用典,则对句亦须用典,而典故的使用,也应该遵循
广义对仗的原则,宜近不宜远,宜和不宜同。如以三代典故属对三代典故固佳,即属对秦汉典故亦可,若两时代相距过远,风格不和
,彼此失衡,均为小疵。盖以吴道子之钟馗与潘雅声之美人,并悬于书室中,终觉不称也。

三、诗钟的主要分类及基本写作技法。
诗钟大致分为咏体诗钟和嵌字诗钟两大类,其中咏体诗钟又包括合咏和分咏两类,下面我们分别介绍。
(一)合咏 
即于钟内,上下钟联共咏一题,有点类似于命题成联,将题意表现于钟联中,要求以不犯题字为原则,且不得以所题字的其他借代来
表现,如咏狗不能出现“犬”“吠”等字。合咏的关键,是将所咏事物旁敲侧击,去生动形象描写,在描写的同时能蕴藏好的意境则
是非常成功的句子。
例如:合咏“花落知多少”
绣坏料添红一片:锦茵应减绿三分(莼鸥)
凄凉墙外飘难数;狼藉阶前扫几回(天翼)
(二)分咏
分咏之题为两物或两事,即于钟内,上下钟联各咏一题,将所咏之事物表现于钟联中,要求以不犯题字为原则,亦不得以所题字的其
他借代来表现。分咏无前后顺序之分,先咏哪一个都是可以的。以下介绍分咏格的一些做法:
1、直述法
如:《凉棚•申报》分咏 作者张之洞。见于易顺鼎《诗钟说梦》(1913年版)
阴阳舒卷长绳里
欧亚纵横乱纸中
这是用白描笔法抓住题目中事物的特征写成的。旧时凉棚是遮盖在院中按天气阴晴用长绳舒卷顶一的。《申报》是中国第一份报导世
界新闻的现代报纸。作者抓住二者的特点,用上“阴阳”、“欧亚”这样的大字眼,写成工整的对仗,以游戏姿态在毫不相干的两个
事物中找到联系,有“对”,有“联”成为佳作。所用的是传统文学中“夸张”的修辞技巧。
又如:《西湖•菊》分咏 作者吴味雪。见于杨文继《七竹折枝摭谈》(1994年版)
大梦山前流水碧
重阳节后落英黄
用白描笔法抓住题中事物的地域、节令特征写成。大梦山是福州西湖旁的山,此作像是即景即时写出的诗联,对仗工整而自然。
2、推述法
如:《除夕•新嫁娘》分咏 作者他他拉•志润。见于《榆社诗钟》(1890年版)
一岁光阴今夜尽
十分春意昨宵知
此作也是用白描笔法写成。由于题目中要求写的事物稍微抽象,因而按事理推述。“一岁光阴”和“十分春意”都是偏正结构的词组
,是精美的宽对。
又如:《风筝•井》分咏 作者秦云。见于《百衲琴》诗钟集(1886年成书)
吹嘘便得三霄路
坐守徒窥一角天
按情理推述出题中事物,并另含寓意。上联是白描写法,“吹嘘”和“三霄”都语意双关;下联化用了“坐井观天”的成语。“吹虚
”对“坐守”,“三霄”对“一角”都是宽对,却鲜明地写出人们的行为不同,命运迥异,是精美的宽对。
3、用比喻切题法
如:《船•胎衣》分咏 原作者纪慧庵作于鹊华行馆钟聚(1864年)经赵国华修改而成。笔者见于吴恭亨《对联话》(1921年版)
帆如秋叶来天上
人似春蚕卧茧中
此作用上两种比喻。先是“借喻”,以“帆”代船,以“人”代胎儿。然后全句用明喻。“帆”和“人”是此比喻句的主体,“如”
和“似”是“喻词”。“秋叶”和“春蚕”是用来比喻“帆” 和“人”的,是比喻的“喻体”在比喻修辞中起主要作用。“来天上”
和“卧茧中”是进一步修饰、说明“喻体”的。现在有的修辞学学者称之为“喻释”。在诗钟的写作中,“喻释”很重要。此作把比
喻句的这些成分逐一对应下来显得很和顺。作品的灵气所在是以“秋叶”对“春蚕”。以“秋叶”比喻船,把上联写得很生动,意境
高远。以“春蚕”喻人,把本来很难写的“胎衣”很文雅地表现出来。诗钟作品用比喻,多半是为了便于切题咏作。
4、化用典故、名句法
在诗文写作中用典应该说是一种比喻修辞的方法。在分咏体写作中使用知名的典故、名句、成语、熟语主要是为了便于切题咏作。使
用名句、成语、熟语有时是起修辞作用,更多的情况是借用其中字词以便靠近题目写作。
如:《项羽•二乔》分咏 作者陈莪,见于《燕山钟韵》第二期(1999年)
铜雀台中芳迹渺
乌江岸畔霸图空
化用两个人们熟悉的典故写成。“乌江”是两个字的专有名词,加上一个“岸”字用来对“铜雀台”,是一个变通写法,读起来很顺
适,我看可以接受这样的宽对。“芳迹”与“ 霸图”相对,做到虚实相当。关键在于选用“迹”、“图”二字。福建钟友最擅长这种
功夫。
又如:《香港•老虎》分咏 作者吴寿松。录自1997年北京诗钟咏作
赤日重光干诺道
威风尽扫景阳岗
用武松打虎的典故写出下联,切合题目达到不可移易的程度。“赤日重光”与“威风尽扫”自然成对,有如天成。“干诺道”是香港
的一条知名街道名称。
再如:《无酒•石崇》分咏,作者张伯驹。见于《春游社琐谈》(1998年版)
纵使有花兼有月
只能谋富不谋身
集李商隐和吕岩的诗句,上联的切题,引而不发,让读者自己认同。下联完全切合石崇的身世。集句是凑合前人的诗句,往往是两联
之间关联不够。此作上下联句式一致,相对的词和字,结构和词性相同,两句的句意也都有表示某种不完美的感觉,也算有相近之处

如:《帆•杜牧》分咏 作者易顺鼎。见于《吴社诗钟》(1886年成书)
三千殿脚春风锦
廿四桥头夜月箫
上联写锦帆,用隋火易帝开运河用妙龄少女为行船拉纟牵的典故(史称殿脚女)。下联化用杜牧咏扬州的名作《寄韩绰》诗句:“二
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成的。此作切题很勉强,重在“殿脚”、“桥头”等逐字相对,借以拉近两句关系,以此种游戏
笔墨取乐。以前诗钟写作中有这样的一派,仅举此为例。
如:《云•雨》分咏 作者吴爝光。见于《燕山钟韵》第十九期(2003年)
无心出岫成苍狗
有意随风润绿苗
咏作《云•雨》,很多作者化用陶渊明的“云出岫而无心”和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此作写得最洗练。以“出岫”与
“随风”相对,加上前后的衬托,不但咏出主题并且如表心志。
远。大概春秋以上故实,对以元明便嫌太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2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13:04 | 只看该作者
《钱》
威生万里,方显即逾神鬼力;
恨越千年,犹思未敌丈夫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2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13:01 | 只看该作者
八、典实之法。
    在成联撰写过程中,为了在相对有限的空间中表达更为深广的内涵,往往需要运用搬用典故拓展意义范围。典故运用有正反二法,正用则沿用原故实之意义,反用则是翻空出奇,反其意而用之,其实殊途同归,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致的。正用典故,如滕王阁一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瞥,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
    始终扣紧王勃与《滕王阁序》。
    反用典故,如张叔平题赤壁联云:
    周郎胡为乎来,地若葬曹瞒,便坏此江山风月;
    安石何以不死,天而相苏子,岂老于诗酒渔樵。
    此联翻用典故,看似唱反调,实际上所表达的意思与一般写赤壁联并无所差别。
    运用典故需要避免诘屈聱牙,故作高深,尤需切合主题。
九、比拟之法。
    比喻与拟人之技法为一切文学作品所常用,因其最能彰显文学之“形象性”。比喻这一辞格借助相对具体、浅显、明白之形象来说明相对模糊与深奥的另一形象或概念,往往运用恰当时能收到较为显著之感染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如淮阴县署联云:
    黄河水滚滚而来,文应如是;
    淮阴兵多多益善,学亦宜然。
    撇开一般的枯燥教化之词,可谓别开生面矣。
    一般风景联中,多有运用譬喻之法者,如新疆天池一联云:
    一池浓墨盛砚底;
    万木长毫挺笔端。
    亦颇为生动可观。如是例句,不胜枚举。
    拟人之法乃是将所写之物人格化,如郑燮所作的一副短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绝有风致,读来顿觉春风满面。
十、转折之法。
    此法运用时,往往先陈述事实,而后突然笔锋一转,说明之前所述,到底不能持久(或并不真实),令人顿生感慨。此法挽联中运用较多。如杨度挽黄兴联云:
    公谊不妨私,平生政见分驰,肝胆至今推挚友;
    一身能敌万,可惜霸才无命,死生从古困英雄。
    下联先以“一身能敌万”起篇,令人生情,而后“可惜”二字一转,霸才无命、死生无常,则一片唏嘘矣。
    又有题定王台联云:
    舂陵之气信佳哉,岂知东汉中兴,早已肇基在贫国;
    贾傅有灵相见否,可惜南湘不返,未能留待佐贤王。
    理法与上一联类同。固知此技法运用中,多有“可惜”、“却”、“而”等转折连词出现。
十一、揶揄之法。
    对联之体制极为灵活,可以为诗之庄重,可以为词之婉媚,亦可以为曲之谐趣。对联创作中,有一类嬉笑怒骂之文字风格,看似无理,然则或切入巧妙,或别有深意,均可一读。如题岳阳楼一联云:
    吕道人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去,飞过来,一个神仙谁在眼;
    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
    游戏笔墨,然表意未尝不深刻。
    当代网络联手怀抱昆仑有“自画”一联云:
    先一时荒唐桀骜,后一时放荡狷狂,大混帐忒无行,好亏欠先人后辈;
    忧什么家国春秋,乐什么风花雪月,穷书生丑八怪,拎不清忧甚乐谁。
    乍觉粗俗,深玩之下,可想见其人桀骜放旷之形象,亦自高妙。
十二、劝诫之法。
    成联撰制有以第一人称自描身份,而后苦口婆心作劝诫语之法,此时“我”自占道德高地,便是化身佛祖儒宗,亦未尝不可。
    有题教官署一联云:
    此署非州县公门,何妨私谒;
    所由是圣贤直路,不许横行。
    末四字斩钉截铁矣。
    曾文正题两江督署厅事联云:
    虽豪杰难免过差,愿诸君谠论忠言,常攻吾短;
    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僚友行修名立,方尽我心。
    上联亦好言劝慰,见其诚心。

    成联技法,姑且列此十二条,其实细而论之,此十二种不过冰山一角,关于成联之虚实主次等大端尚未论及,而即便就其中一种而言,如衬托,即有正面、侧面、反面等多个维度需要细分。精力有限,时不我待,暂且抛砖在此,日后若得闲时,再尽补缺之事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12:59 | 只看该作者
文/  白衣孤鸿      

当世之习成联者,大多半路出家,偶然兴起,于前人或今世联家诸作之间含英咀华,得有所悟,则试手联坛,或曾名噪一时,或亦自取其乐,未尝纠缠于联技联法,而能各有所得,余谓此乃习联正道。譬如市井村夫,毫不理会汉语语法,然出口成章者俯拾皆是,反是穷一生精研语法文理者,竟多是口讷之人,此情景虽殊为可笑,然个中道理,不言自明。技法之谓,原本飘渺,自古未闻学诗法而能成为诗家者,昔陆放翁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即在此。故言技法,不过表面招式,非佐以内劲,终不免花拳绣腿,非但不能制敌,反为人所笑耳。诸位须紧记此着,倘有希冀得一招而独步天下者,不妨另涉它门。
    言归正传。成联技法,虽未见鸿篇巨著,然前人联著之中,亦有时时语有涉及,《对联话》中,常有“夹缝中用衬笔自工”、“出幅轻轻映带”等评语,即就作联技法而言;由台湾广文书局影印出版的《楹联丛编》,收录明、清代及民国的重要联书达25种之多,其中不乏《楹联作法》《简便作联法》《撰联指南》等专著,所述稍为详细,然苦于或言语生涩,或重于材料展示,不能尽意。关于“技法”的表述,亦大多各执一说,标准不一,《楹联作法》第十三章“楹联之法别”列有三十一种楹联作法,所述“前后照应法”、“疑问法”尚就结构内容而言,余者诸如“拆字法”、“嵌字法”“指示地位法”旁涉他枝,实与技法关联无多。以下所言技法,多就谋篇与语辞而言,不作他论。
一,压顶之法。
    所谓压顶,即是开门见山,此法意在先发制人,让人欲罢不能,譬如好莱坞电影,许多以极宏大之场面、极炫目之特技开场,以希夺人眼球、让你挪移不得。作联时若能以精彩语开篇,亦能起到令人过目难忘之效果,兹举几例: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子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此为清朝陈兆庆题武昌黄鹤楼联,开头便以极矫健之笔势烘云托月般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形与楼的雄伟气势,直如泰山压顶,力道千钧。只此一句,便极容易让人将黄鹤楼与此七字联系起来。无须拐弯抹角而能掷地有声,此乃压顶之法。
    又有陶文毅题上海城隍庙豫园三穗堂联云:
    此即濠间,非我非鱼皆乐境;
    恰来海上,在山在水有清音。
    开篇“此即濠间”用肯定句式,这四字已言明三穗堂的风情所在——一如庄惠当年辩论的濠水之滨,亲近自然,远离凡俗,其后“非我非鱼皆乐境”不过是对此句的进一步阐释与生发。此联亦可谓运用了“压顶”之技法。
    这一技法易用而难工,缘何?若后面文字不能匹配,则极易头重脚轻,使整联不伦不类,故运用此技法时不可只经营于开篇而忽略整体结构,不然则弄巧成拙矣。
二,递进之法。
    递进,指表意于原基础上更进一层,这种关联法可以使得气氛更加浓烈,更能突出表达效果,行文中往往会用到诸如“非但”、“况且”等关联词语。撰写成联时,若能适当运用,则可使欢娱之词益增乐趣,愁苦之词更添悲伤,试举曾国藩挽乳母联为例:
    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这一联先以千金报德之典故生发,当日只不过得漂母一顿饱饭,日后韩信竟以千金相报,感激之情可见一斑,而思及眼前,乳母待自己如同亲身骨肉,岂有不感激涕零之理?显然意思已更进一层,伤感之情亦溢于言表。
    胡君复题上海商务印书馆一联,也运用了递进之法,这里姑且录之,不做评述:
    昔晚唐建安余氏肇启书林,世界阅千余岁矣,其后三峰万卷,同时梅溪秀岩,文采风流,我思古人,聊从公等纂坊肆雅闻,缥缃掌故;
    自北宋布衣毕生始为活板,变迁可一二数耶,近稽兰雪桂坡,上溯石经漆简,棣通演进,以有今日,何况此间称水陆形胜,东南管枢。
三、设问之法。
    成联撰写过程中,疑问句式运用极多,或开篇设问,以制造悬念,为后面行文造势;或者前面铺陈事实,至末尾发问,以表达愤慨、悲伤、怅惘等情绪……此一撰联技法虽易于操作,然还需所问有所来由,不可空无依傍,否则便教人一头雾水。
    以下略举几例,以说明疑问之于成联情感与气氛表达之效果。
    一,孟心史挽徐宝山之联云:
    民意之冤大白,而独以一死遗君,不令苍生遽尽;
    中国之难果纾,犹可为九原告慰,试看今日何如?
    民国时期,进步人士遭暗杀之事不绝,徐宝山即其中之一罹难者。此联下比其前假设“中国之难果纾”,稍觉宽慰,而结末“试看今日何如?”一问,顿觉仁者已逝,而国事依旧艰难,所谓“纾国难”之日依旧遥不可期,不禁悲从中来,吴恭亨评曰“‘试看今日何如’句,我读之肠为寸寸裂”,其感染力可见一斑矣。
    又,冷泉亭曾有联云: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此联为人熟知,两比皆为问句,然均不可强解,正如昔日屈原之《天问》,多是天地间凡人无从回答之问。然正是得益于此,一股苍茫飘渺之气渗透其间,别是一种味道。
    又,庄纫秋纶仪寿潘兰史六十联云:
    吞若八九云梦耶?袖石归来,似海春愁增妙句;
    画得初三月影否?翦淞小隐,如花美眷驻修龄。
    开头设问,皆极有情趣,彰显出寿星不老情怀。
    如此种种,皆不一而足,读者自可感悟。
四、抑扬之法。
    抑扬法,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此法与兵法以退为进之理类同,譬若两人搏斗,有假意逃脱者,另一人穷追不舍,至于绝境,前人忽一记回马枪,刹那间反败为胜矣。喻以撰写成联,则是一人扮演两个角色,如何安排这一场搏斗,便是要中之要。
    有题戏台联云:
    人情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尔放开眉眼做;
    世事原来仍假局,装模作样,惟吾踏实脚跟看。
    前面言及人情世事,或耀武扬威或装模作样,皆十分不堪,至末句“惟吾踏实脚跟看”便觉天差地别,身价自增,此即欲扬先抑之法。
    鸦片战争之后,有人仿孙髯翁昆明大观楼长联撰了一联,劝戒人们不要吸鸦片。联云:
    五百两烟泥赊来手里。价廉货净,喜洋洋兴趣无穷。看粤夸黑土,楚重红瓢,黔尚青山,滇崇白水。估成辨色,何妨请客闲评。趁火旺炉燃,煮就了鱼泡蟹眼;正更长夜永,安排些雪藕香桃。莫辜负四棱响斗,万字香盘,九节老枪,三镶玉嘴;
  数千年金家忘却心头。瘾发神疲,叹滚滚钱财何用!想品类巴菰,膏珍福寿,种传罂粟,花号芙蓉。横枕开灯,足尽平生乐事。尽朝吹暮吸,哪管它日烈风寒;纵妻怨儿啼,都装作天聋地哑。只剩下几寸囚毛,半抽肩膀,两行清涕,一副枯骸。
    上联极力铺排,似夸赞吸大烟之妙处,下联笔锋顿转,言及吸鸦片之种种惨况,与之前亦有云泥之别,此联即运用欲抑先扬之技法。
五、衬托之法。
    所谓衬托,即以甲物为陪衬,突出乙物之“较甲物更有过之”,在此,首要需明确所要突出者为何物,而后则可以拉虎皮做大旗,煞有其事地吹嘘一番。,李白诗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以潭水来衬托二人的交情,虽不免夸张,然于斯更见情重。此技法联中运用亦多,譬如言某地山水,则先以别处形胜开篇,言而总之,以上所列山山水水,终究不如眼前的妙,如此则更有令人更为神往之效果;或题写某人,则穷搜广罗,将所写之人与极富盛名之人来比较一番,以突出其性格特征,都是惯用之法。
    彭玉麟题金陵湖南会馆联云:
    栋梁萃杞梓楩楠,带来衡岳春云,荫留吴地;
    支派溯沅湘资澧,分得洞庭秋月,照澈秦淮。
    前人评曰:以甲事衬出乙事,而自抬高身价是也。
    王志初有挽组武女校某学生联云:
    道韫由来多才,偶尔小吟哦,弟虎兄龙推独步;
    颜渊不幸短命,倏焉大解脱,澧兰沅芷陨孤芳。
    是以谢道韫、颜渊二人来衬托该学生,切其才高命短之事实,为惯常所见的“拉人做衬”法。
    运用此法时亦需注意:不可失之太过,譬如写某无名小丘,虽以泰华衡嵩来陪衬未尝不可,然若是自恃天下无山,反来贬低五岳,则不免贻人笑柄。
六、铺排之法。
    铺排法多用于长联,每感胸中情感跳跃,万象包容而不得不欲喷薄而出时,短联体制不能满足发泄欲,此时则不妨天马行空、天南海北地大肆拉扯一番,以求感情表露无遗。运用铺排之法多以气势胜,而铺排内容则多为与题相关的故实(题风景则多言及周遭山水,题人则多言及其人生平事迹等)。
    为减省篇幅,仅举窦垿岳阳楼一联为例: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七、白描之法。
    白描,即不加修饰,以简单明了之文字勾勒出所写之物的性态。前人文学作品中,纯用白描法而能臻于至境者,当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篇,唐温庭筠所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句,亦称典范。白描法之妙处在于留不尽想象于字面之外,不说破而能意趣超然。成联撰写亦有用此技法者,如清代傅山题晋祠云陶洞联云: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又有题济南大明湖联云: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皆是纯以眼前景色入联,看似客观不掺杂个人情感,然则情趣早已蕴于其中。一联尽得闲淡之真味,一联深有清丽雅致之韵味,皆能动人。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纯用白描法的联作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不然,如大明湖联,作者眼前所见,又何止荷花弱柳、山色湖波?行人飞禽、画艇栏杆、水榭烟霭……想必亦不难见,故此仍须仰赖择取意象之功,然则“荷花”何必“四面”,湖何必“半城”,“万顷荷花”、“一色湖”可乎?非不能也,只是意境已逊,故于此又能见炼字之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12:57 | 只看该作者
(三)、改句法

    改句,是指摘用诗文中的成句或成联,在文字上略作改、移、增、减而另铸新意的对联。
      用法要点:
    1、改动不应过大,改动的地方最好是上下联的同一位置,但要少而巧。
      如纪晓岚家人有病请医诊治,却几次误诊,纪晓岚便将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句子中的个别字略作移动,送给庸医: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意为:不明白诊治的道理,会被出钱的病者的抛弃;诊治中有很多事故,会被病人疏远
      2、虽小有改动,但改句联应与原句在语义上有较大的不同。
      如苏小妹在看了所谓才子方若虚的诗后,写了一联托哥哥苏轼送他,原联是:
    笔下才华少,
    胸中韬略无。
苏轼读了,怕得罪人,提笔在上下联尾各加了一字,改成:
    笔下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两字一加,意义竟然是180度的转变,可谓绝妙。

      (四)、仿句法

    仿句,即模仿别人对联的模式、句式、风格及特色而制作的对联。
      用法要点:
    1、仿要用新思想仿,使新联语义有较大变化。
      如明朝徐文长写了一联自嘲:
    两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南腔北调人。
    有如人改成:
    两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千锤百炼人。
      把“南腔北调”改成“千锤百炼”,句意就有了变化,从自嘲变成了赞扬。
      2、仿要用新的元素仿,不能对原句做同义词式的修改。
      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有副名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江西庐山御碑亭联则仿其结构,用御碑亭附近的山岩、江船、松等新元素入联:
    四壁云岩九江棹,
    一亭烟雨万壑松。
      如改成:
    满池菡萏几行柳,
    四季风光一片山。
      新句虽做了改变,但相关元素与原句中原素并无太大区别,我们可视为抄袭。

      以上四种借用写联法,摘句法和改句法都应慎用,对初学者我们不提倡。 仿句法最适合初学者采用,这就如同小学时老师要求我们经常读范文一样,通过大量模仿,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然后再去突破、创新 。当对联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诗词有大量的积累后,我们提倡有时间可以用集句法集些句子 因为集句法最能体现一个联手的诗词涉猎范围及诗词掌握程度,因为只有多读多记,腹笥渊博,才能俯拾即是,珠联璧合,胜于己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12: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转摘自我心飞扬校长讲义
如果说,对句是比着“葫芦”画出的“瓢”,那么成联就没有“葫芦”可比的情况下画出一个“瓢”来所以,成联这种“自我主动式”的创作要比对句“被动式”的创作要难的多。

    成联应该如何写呢?
      其实成联创作就象小学生的“造句”。造句是用一个已知的词,造出一个句子来。成联创作就是利用一些人为提示的或自主感悟的素材写出两个相对仗的句子而已。可以看出,造句给我们的提示是明显而固定的而成联创作的提示则是相对而不固定的。所以说,成联创作要比造句更有宽度和灵活性
现在一般群 都是对句很少玩成联 我们根据成联写作方式的不同,把成联创作分成“创造型”和“借用型”两类。

                                   第一部分 创造型成联创作

创造型成联创作,根据素材提供方式的不同,我们又可以将其分为“命题型”成联创作和“自主型”成联创作

      一、“命题型”素材的成联创作

在人为提供相关素材的情况下,根据要求而进行了成联创作,称为“命题型”素材的成联创作此种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根据提供的文字写联,根据提供的图象写联,根据某个姓名写嵌名联等。

      (一)根据提供的文字写联

      这一方式,我们常见的是“征联”。所谓征联,就是由征联者发起的,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以文字方式提出征联主题、内容、联类、形式的,并给予一定奖励的征联方式。就几种主要的征联方式,我们也分别做一介绍:

      1、名胜征联:

      就是为名胜景区的景点(亭、台、楼、阁等)而征的联。创作要点:
      (1)围绕景点的名称而创作。
    (2)围绕景点的地形地貌而创作。
    (3)围绕景点的历史文化而创作。
    (4)以上三项综合而或加入情感或感悟因素而创作。
      关于名胜联的创作,需要提醒的是,不能只简单的嵌名、状物、写史。正如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指出的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全铺锦帐,寓意则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立意高远,而成佳构。故写景物联,上下联皆状貌为下,既状貌又写质(用途、特性)为中,如既状貌,又表露思想感悟则为上。 如清嘉庆进士陈大纲写的湖南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写风景,言简意赅,只在出句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从而使此联不只停留在景物的表象,而通过一种精神态度的表现,使联意立即厚重起来。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再如飞扬曾题中华第一龙:
      见龙在野,隐骨埋身难叱诧;
      蓄志于心,拨云见日竟扶摇。
借河南濮阳的贝壳龙形遗址被发现后,受到世界考古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此遗迹随之身价倍增,整体搬运至北京珍藏。此联明写此意,暗写中华民族经历百年沧桑后重新腾飞之意。

       2、实事征联:就是以时事中一件或几件大事为主题而进行的征联。

创作要点:
    (1)要抓住实事的关键点,写准。
    (2)要抓住实事的多侧面,写新。
    (3)要抓住实事的政治性,写正。
    (4)虚实结合,评论为主,述事为辅。
如为纪念香港回归,有单位发起了一次征联比赛,一等奖的作品是:
      大笔画龙,香港喜看龙破壁;
      高梧引凤,神州酣唱凤还巢。
      这副作品,紧扣了征联主题,且政治方向鲜明,再加之运用了画龙点晴、神龙破壁、筑巢引凤等典故,赞美邓小平志对香港完璧归来所作的伟大贡献,及香港回归中化儿女的欢喜之情,达到了色彩鲜明、典雅古朴的艺术效果。  2008年“五一二”汶川大地震,温家宝总理在视查灾区时写下“多难兴邦”一句。飞扬联想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壮举,摘句与之相对而成联:
      厚德载物,
      多难兴邦。  
此联言简意赅,既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团结之心的赞颂,又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祝福。 在对联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用到看文字写联,其实它的创作要点与“实事征联”的创作要点是相同的。

      3、节日征联:

      就是围绕节日以示庆贺而征的联。
      创作要点:
      (1)要充分结合节日的习俗特点。
      (2)要突出欢庆、和谐的气氛。
      (3)要突出时代特性,有鲜明的态度。
      如1990年《太原北郊报》春节征联获得一等奖的一副联:
      才过小龙年,又催千里马;
      曾经大风浪,更上一层楼。  
      200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天涯共此时”举办“新年春联全球征集揭晓颁奖仪式”,其中一副获奖作品是:  
      无比风光,春天脚步;
      永恒本色,中国声音。  
      此联字句虽短但有深度,寓刚于柔,言简意阂,“脚步”一词采用拟人法,使人们感到了春天的迫近。作者通过这副对联,表明了祖国发展的坚定信心。

      4、商业征联: 创作要点:

    (1)围绕商业机构的名称而创作。
    (2)围绕商业机构的历史文化而创作。
    (3)围绕商业机构的行业特点而创作。
    (4)综合以上几点综合进行创作。
      如宝鸡市行政中心商业广场为其牌楼征联,其中北京叶子彤的作品是:
      宝萃三才,承周秦古韵而标俊誉;
      鸡鸣九野,引岐渭新光以拥殊观。
      此联将地理、历史等全部融入,古朴文雅,大气豪放。 我们借常见的几个理发店的联来看一看: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此联围绕行业的特点而作,语义双关,意在赞誉技艺高超。
      再有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为理发店题的这一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与上一个理发店的联相比,此联不仅也具语意相关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此联借联言志,读罢立刻让人豪气顿生,能将联写出这种效果,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二)根据提供的图片写联

      这一创作方式常见于对联的学习上,即由出题者给出一副画图,创作者根据画图所展示的东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而开展对联创作。
      创作要点:
    1、图中要素较多时,要善于抓住画图中最主要的元素进行创作。
      2、图中要素较少时,要善于根据某一要素进行合理的想象并进行延展式的创作。
    3、创作不能只“述其形”,要善于“述其骨”。 举例略。

      (三)根据提供的姓名(品名、店名)写嵌名联

      也就是要将姓名(品名、店名)按要求嵌入联中的创作。
      创作要点:
    1、除特殊要求外,姓名(品名、店名)嵌入联内,力争顺畅自然,不要让人感觉造作生硬。
    2、如又能表现某人(某品牌、机构)的突出特点,则为最佳。
      广州市韩江酒楼有副嵌名联: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这副联巧妙地引用了与诗酒有紧密关联的四个历史人物:韩愈、刘伶、江淹、王粲。在对联的首尾嵌入了酒楼名“韩江酒楼”四个字,十分贴切。
      北纬42度给绿鸾儿的嵌名联:
      且弄些活泼泼绿色,染了眉头,染了心头,莫负年华余发雪;
      恰闻此清朗朗鸾声,吟成诗句,吟成联句,一扶肝胆上云阶。
      此联借了宋词的写作方式,活泼生动,明快亮丽,同时又含期冀与祝愿,是一副十分出彩的嵌名联。
      飞扬给奥运冠军林丹写的嵌名联:
      快马素袍,穿林起手轻弹剑;
      丹心铁血,走马弯弓醉射雕。  
      此联意写林丹在决赛中气势如虹,似不费吹灰之力夺取冠军。

      二、“自主型”素材的成联创作

      素材“自主型”的创作方式则是在没有固定素材要求的情况下,创作者通过自主的观察或感悟,而将观察或感悟的结果不受“约束”地用对联表现出来的一种创作方式。
      此种类型的创作方式有:观景写联,听事写联,自我感悟写联等
     其实观景写联、见事写联的创作方法类同于征联中的“名胜征联”和“实事征联”, 两者的最大区别是:后者是在有所要求的情况下进行创作,前者则是无要求的情况下,根据自己所看、所闻,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个景、某个事加之想象或评论的而自主进行的创作
      如飞扬题云台山联:
    跨步云台,茱萸峰顶,不寻仙阕琼楼,只问亲人何在;
    转身朱阁,天瀑潭边,遥乞乡音雁讯,谁知明月无言。
      而自我感悟写联,在很多情况下不是“第一时间”写联 经常是有些景看过了,有些事听说了,有些书读过了,有些道理知晓了,有些事情经历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埋藏”后,突然有一天或灵感突至,或所有感悟,从而提笔成联 自我感悟写联,经常让人感觉似乎是没有直接的创作“背景”。 但任何一种创作,都不是无根据的创作,只还过这个创作“背景”是间接的罢了。只不过 感悟联的创作要点:
    1、不要肆意汪洋,大而无边。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2、要随心适意,灵动自然,不要板着面孔讲理。
      如飞扬的几副感悟联:
    耕心田,种岁月,多少收些道理;
    开胸臆,炼性情,不能只养皮囊。
      又:
      眼望江川,风生水起;
    心随意气,笔重词轻。

                                          第二部分 借用型成联创作

      借用型成联创作也是一种被大家认可且能体现作者相当水准的创作。 借用型成联创作按借用的程度的不同依次可分为四种:摘句法,集句法,改句法,仿句法。

      (一)、摘句法

    摘句,就是从同一人的诗文中摘到成句,不作任何修改,以对联的形式落实集联者构思,寓以新的含义。用法要点:
    1、不可滥用。
    2、原则上摘句联与原句在语义上应有所区别,摘句联是借了原句的外形,而有了新的意义。
      如李鸿章出使英国时,恰逢英女王生日,便从杜甫《秋兴》中摘取三、四句向女王祝寿:
    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王母”又称西王母,极切西方英女王身份。“降”有诞生之意。下联又切李鸿章自东方逢使西行的身份。摘诗句贺寿,雅致华贵,天造地设,胜过自己撰写。

      (二)、集句法

    集句,就是把别人的诗词、文章中符合对联特点、意思连贯的现成句子,组成一副对联。集句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如郭沫若集毛泽东两首诗中的句子组成的一个联:
    梅花欢喜漫天雪,(集自七律《冬云》)
    玉宇澄清万里埃。(集自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2、如做不到在同一作者诗文里找句子,也要做到上下联所引成句的原作者时代相去不远,至少也要在同时一个朝代。
      如集唐朝诗人李白、白居易的诗句成联:
    举杯邀明月,(集自李白《月下独酌》)
    放眼看青山。(集自白居易《洛阳有愚叟》)
      3、集句还允许上下联中集不同人物的句子。如集宋朝几位词人的词句入成联:
      拥身疑有月,酒初醒,梦游闲,榕阴不动秋光好;(集自李之仪《临江仙》、吴文英《夜游宫》、方千里《诉衷情》、辛弃疾《满江红》)
    客舍宛如春,帘半卷,情何适,柴门都向水边开。(集自李之仪《南乡子》、吴文英《声声慢》、方千里《渔家傲》、辛弃疾《鹧鸪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2 21:46 | 只看该作者
居然忘记了登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匿名  发表于 2013-11-12 21:44
联题《毛驴》
人前有意借坡下;
事后无情卸磨杀。

再题《毛驴》
长鸣几处同尨吠
小技一时御虎牙
回复

使用道具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0:15 | 只看该作者
5、前后段落之间的关系。
例1:
出句:(春来)(花竞艳)
对句:(雨至)(柳添香)
僧:出句因果关系,对句不明。柳我没见过,应该也不是以香取胜的。「风过柳摇姿」稍好些。

例2:
出句:溶溶月色风梳柳
对句:阵阵花香味醉人
僧:「味」承「花香」而来,味跟花是从属关系,「风」与「月色」是两种不同。  

例3:
出句:柳絮轻薄桃莞尔
对句:莺歌婉转鹤悠然
僧:桃莞尔是因为柳絮轻薄,不只是单纯的并列关系,前后有因果。对句前后关系不明,鹤悠然是因为莺歌婉转?再个,莺莺燕燕通常指有人烟的地方,鹤通常是不喜欢人烟的,为避人烟鹤别山,取材在一起,自然界或许是有的,通感不太适合。

例3:
对句:  晚照寒霜,暗香疏影一窗绪
出句:  凄风冷雨,落叶残花遍地秋
云卷:这个不好,落叶残花是直接列物,暗香疏影是曲笔写花(一般特指梅),已在下联之残花之中了。若是以窗取景,有案头的素弦小字、有窗外的老树寒鸦,或更远处的孤帆只雁...把镜头打开,应选择更适合的意象入句.

6:写景?抒情?言志?论理?寻趣?主旨是什麽?
例1:
出句:梅花独在雪中开
僧:如果是「梅花雪中开」,那我们可以把出句看成是在“写景”,也可以把出句看做一种“哲理”。现在多了个「独在」,「梅花独在雪中开」看成写景比较不妥当,拿来当哲理会比较好些,强调梅花“独在”“雪中”才 开;假设出句是「独有梅花雪中开」呢(先不管律)?重点又偏移到“梅花”了,强调只有梅花才是雪中独开的花。


7:判断联意阴阳
例1:  
出句:共坐春风倾意气      
对句:独游寒寺生忧愁
僧:有头重脚轻之病,上联大气,下联气弱。联意阴阳不谐,出句向阳心态,对句转阴无来由。

例2:
出句:清溪浮翠缓
对句:冷雨打香残:
僧:这句明显情绪隔阂,阴阳不谐。出句给人的感受偏阳,对句调子调得太阴,上下的意象分述不同的感受,情绪上会让人感到突兀。

例3:
出句:新词旧调吟春好
对句:素手琴心抚月明
:僧:吟咏春天的好,新词迎新,旧调怀旧吗?在这里,新词旧调隐含有「立足过去,放眼未来」的味道。整个上联的意象是向上提升的,对句不宜淡处理。所对基调过淡,没能激发生气。做为句中自对,「素手」对「琴心」过宽,类似「剑胆」可。


8:体会弦外之音
例1:
出句:柳线低斜空钓月
对句:松针微抖细缝云
:僧:上联有比兴,下联看不出来。柳,「欲钓湖中月,难辞岸上风」。「斜」,因风起,表外因;「低」暗示本来可以入水,现在却只能望月空叹,基调很无奈。上联不应单纯只看是拟人描景。

例2:
出句:篱外徘徊,不忍听一管苍凉,满庭落寞
解题:
篱外徘徊不忍听,显然「一管苍凉」同「满庭落寞」一样,都在庭中能闻。篱外就听不到了?我想还是听得到的,「徘徊」只是不忍听偏又不想远离。这个不想远离也许是因为一管苍凉正是心之所系。
篱外人的情绪如何?这将影响我们对句的基调。
1)、也很沧桑落寞:因为沧桑,所以怕听,怕外感生内应,再撩起伤情。。。对句基调从「阴」。
应对技巧:不是要总结如何应对。应对法无定法。以我的有限圈囿你们的无限是误人子弟。只是想探讨一些常见的技巧罢了,参考就好,不见得是最好的。
出句:篱外徘徊,不忍听一管苍凉,满庭落寞;
对句:风中惆怅,空悲叹十年寒苦,半世蹉跎。
僧:这个好在「风中」,可以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统一。人在篱外徘徊,心在风中惆怅。。。步调更和谐。但是个人不喜「寒苦」,太直接了的感受,我们试著转折一下,用「风中惆怅,空悲叹十年经略,半世蹉跎」,想像一下主人翁是个雄才大略之人,奈何造化弄人…。
2)只是一种悲怜:也许吹箫的人是所关心的人而已。从这条思维,对句的路比较宽。可以定调为「阴」,跟著环境的渲染一吐悲怜;也可以定调为「阳」,把悲怜化为祝福或寄以希望。例:
出句:篱外徘徊,不忍听一管苍凉,满庭落寞;
对句:风中祈祷,愿重见此间欢笑,往日温馨。

9:动画。横向、纵向延伸。
例1:
出句:清溪浮翠缓
对句:野径绽梅娇
僧:同样都是从空间入手,两处不同的景色组织成一幅“动画”,美感加强,是种补充手法。给你另一种思路参考 (参考就好),当你在构图一幅山水画的时候,画了山画了水画了树,如果要再加些东西,你会加些什麽东西?景物有了,也许可以加入“人”。山水画里多有人, 那是种移情作用,赋于山水人的性灵,也寄托人于山水的性灵。比如「野叟落钩闲」参考。

例2:
对句:风送梅香来竹院  
对句:月移松影入轩窗
僧:这是初学者常见的以景对景思路。另一种参考,把人带入
对句:客携陈酿共溪窗

例3:
出句:几度秋风斜雁阵
对句:一时冷雨断人行
僧:「几度」给人「时间」的过渡,对句「一时」也是时间概念,不是不行,给人感受面狭窄了点。或者可从「地点」著手,满天冷雨断人行。


10:时隔、景隔、意隔。
例1:
出句:梨花带雨一枝醉
对句:墨菊伴秋满院香
僧:时隔。上联是写景的意境联,对别的季节虽然也可以,但不会是最好。“写景”联统一时序更能融为一幅美画。

例2:
出句:云摇月影柳牵风
对句:泉照山容雁戏霞
僧:上联的「云」摇月影要牵强些,「摇」的动作联想对云来说并不贴切,「竹」摇月影较形象,风摇竹筛月影,照应后面的「风」也较整体。「柳牵风」就很不错。
泉较小些,要「照」山容,以小见大要勉强。比如「湖映山容」就适切些。「雁戏霞」的问题,一是「戏」的动作联想对雁来说较无说服力,二是上联夜景,「霞」有时隔的问题。

例3:
出句:昨夜松边依月醉
对句:今朝溪畔叹春残
僧:这是「意隔」。虽然在现实中,昨夜一个心情,今朝一个心情,是有可能的,但是在对联两行中,还是尽量统一主旨比较好些。上联联意并不「阴」,下联「叹春残」,笔调转阴,情绪落差较大。或者「看云停(飞)」可以参考。


11:直白
我的观念,「直白」不是字词通俗易懂,而是意境直接表白,说完了就没有余味可嚼。比如出句:喝一口家乡井水[扫地僧,浅显易懂,直白吗?我认为不能如是看。整句只写了一个动作而已,感情是「蓄而不发」。
例1:
出句:枕畔留香难入梦
对句:弦间凝憾易伤怀
:僧:难入梦者,留的香应该不会是书香,书香好入梦。大概是枕边人不在了,闻着留下的香味才难以入眠,情调属阴。
对句「凝“憾”」「易“伤怀”」都是直接表白了内心的情感,直白了。这种遗憾和伤怀应该留给读者。不要拳头打直了,要留三分劲。
意境联要避免直白。小提两个方向参考:
(1)以人为主语时,避免直接把情绪用语带上,例如流泪、泣之类,你的感触都说完了,看联的人就无想像空间了,至少也得留个三分虚。以人为主语,可以考虑 用「动作」来表达、隐喻、借比,含而不露。前面或可参考「弦间凝指…」,手指停住不动会是什麽情况,后面三个字再斟酌补述,气氛凝结下,可以延申很多,可 以是伤怀,可以是感叹知音少,可以是感怀过去,遥想未来,……。比如「枕畔留香难入梦,弦间凝指似临秋」,多借秋的一层萧瑟。
(2)以身外之物为主语,就尽可能挑逗情绪,天马行空。比如以花为主语,写「她」的娇态,写「她」的情绪之类,要用以传神。可改「花心凝泪…」之类。借花的情绪隐喻自己的感受,或者「花心凝泪只无言」参考,花之泪是我之泪,花无言即我无言。

12:阴阳错位
介绍一种应对技巧「阴阳错位」(扫地僧老师滴专利~~呵~)
阴:弱、浊、冷、虚、窄、小…
阳:强、清、热、实、阔、大…
出句:千里云涛藏笔底 [久伴梅---大--小
对句:一身梅骨傲人间 [扫地僧---小--大
千里云涛(取象好大)藏笔底(取象好小)
一身梅骨(取象好小)傲人间(取象好大)
出句:几句秋思凭雁寄 --虚--实 (转自漫天雪)
对句:一帘疏雨任愁飞 --实--虚
「思」是虚性名词,「雁」是实性名词; 「雨」是实    「愁」是虚
※ 虚性名词:像是 梦、意、韵、魂、情、痕、影…   
    实性名词:像是 山、水、月、花…看得到摸得著的吧
    一般情况下虚实是不互对的,但也并非绝对不可以,比如这个对句就是用了虚实错位的技巧,这是可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0:14 | 只看该作者
三:浅说对句
初学者在对联创作上往往都是从“对句”开始的。学习如何对句之前,先学一下对句的概念。
    所谓对句,即与出句相反,是应对别人所出的半联。对句的原始概念应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如:张之洞,陶然亭。对句的一般概念是指按对联格律根据他人的出句而对的另外一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对句的原始概念,在这里我们不讲。我们学习对句的一般概念。
    注意,对句的一般概念重要的词语是“按对联格律”。通过前三讲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联格律的“六要素”,它们是: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语意相关。这是对句一般概念必需遵守的东西。

(一)对句的要求:
    对句,是在已经有上联(或下联)的基础上,补充另外的半副联,是与出句者共同完成一副对联的创作。而且因为出句在先,实际上是对句者担负了更多的完善整联 的任务。一个好的对句,可以与一个好的出句相得益彰,也可以为平淡的出句增色添彩,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怎样对好一个句子呢?

    首先要审题。审视出句:琢磨出句的所有信息是先决要件。把别人的出句当成是你写的,出对句如出一人手,才有可能合拍。拿到一个出句后,先仔细读读出句,只有读懂出句,才能对句。这里所谓的读懂,我想应该包括:明确出句的立意、把握出句素材的选用、明晰遣词构 句方法(表现手法)等。对于一些意境出句,还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画面,将自己置于那个情境当中;对于出句中含典故的句子,一定要清楚典故的内容以及它在 本句中的作用……

    在读懂出句的基础上,构思对句。一般的步骤为:立意(联句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或者是联句所能体现的审美情趣,对句要与出句和谐)、选材(选取能够表现主 题的物象)、构句(抓住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用与出句相称的形式组织句子)、炼字(对句中的个别字进行仔细推敲,遴选最恰切精当的字的过程,是对句子进行 雕琢的过程)。

    对句要强调的是:工、稳、贴、切、新、奇。
   1、所谓工,首先是指工整,对句要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这是对句的基本要求。这里从词性方面重点谈谈工对和宽对:一般认为,一副联中,上下联相同位置上 平仄协调的,同类(名词要分到小类)的词作对语,就是工对,如“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这联无论从音律还是词性看,都可谓字 字工对。宽对相对于工对而言,对仗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一是相同的词性即可以对仗,不必再分小类;二是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形成对仗。 当然,对联的工与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慢慢体会。很多楹联作品,都选择宽对,因为刻意地求工,容易因词害意、因律害意。但宽对不是失对, 楹联的对仗,应严而不死,宽而不滥。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 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结合一些对联实例,我们感到:颜色词、方位词、专有名词、数量词等 严格用同类词相对,这样的对仗就显得格外工整。实际运用中,连绵词除了跟连绵词相对,也可以跟并列关系的词组相对;不及物动词常常也跟形容词相对。其次是 讲究凝炼。并不是凑足与出句相同字数,符合对联格律的就是好联,而是要求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要精炼。
   举几个清联,大家可以从对仗上仔细品味一下:
   “两浙东西,十年薄宦;大江南北,一个闲人。” (薛时雨:自题门联) 此联运用数字、方位词对仗,使句子格外工整。
   “百战山河,剩此楼头烟树;九天珠玉,吹成水面文章。 ”(曾国藩: 题奉新九天阁)此联中“百战”对“九天”,词性的活用,“此”对“成”的近乎失对,几处句中自对,宽严巧妙结合,使联句倍加生动,实为大家之笔。
    2、所谓稳,对对句而言,主要是要求与出句的强弱上要安稳。如上下联的主题大小、思想的深浅程度、抽象与具象,感情浓淡等。一般来说,上下联强弱要相当, 也可以上弱下强。如果对句是上联的话,要注意为出句(下联)做好铺垫,使上下联语气一贯;如果是下联,要对出句进行适当的延展、补充、提高,所谓宕开。 “石床润极琴丝静;玉座尘消砚水清。”(曾国藩 题峨眉山广福寺)此联上下联强弱相当。 “一径风声飘落叶;六朝山色拥重楼。”(薛时雨题南京清凉寺扫叶楼)此联下联气势重于上联。一副联的上下句具有条件、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时,若使用了 关联词语,还要注意它们是否得当。
   3、所谓贴,就是合体。立意高远、主旨明确、态度明朗、措词得当。马子华先生在《对联漫谈》一文中说:“歌颂英雄的要‘沉雄’,品评人事的要‘端庄’,室 内悬挂的要‘清雅’,赠送友人的要‘精巧’,表示意见的要‘婉曲’,追念死者的要‘悱恻’,描景状物的要‘藻丽’” 凡夸大其词、用词浮泛,出句和对句立意不一致的对句,都不是好的对句。“一饭尚铭恩,况曾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千金难报德,即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 年。”(曾国藩挽乳母)此联用典恰切,感情真挚,在曾国藩看来,乳母对他的恩德,不逊生母,绝不是千金可以报答的,结句痛彻肺腑,哀思可见,用作挽联,可 谓贴。
   4、所谓切,就是针对性强,表现准确。对句要切地切人,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句。比方说,眼前是一座楼阁,你就得从楼阁方面去考虑,并对它的历史情 况、地理环境及其突出的、引人注目的地方有一番了解;你若题殿宇,就要弄清里面供奉的是英雄还是神道,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 事;开言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对联,一看就知道是写弥勒佛的,原因就在它抓住了弥勒佛总是大肚子、面带笑容这两个特点。你写的若是店铺,就要把握那 个店铺属于何种行业。“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这副对联是表现理发铺的,也在于把握了理发的个性。
   5、所谓新,就是立意、遣词要新颖,思想要具有时代性,不落俗套。人家讲过千百遍的东西,用得旧了的话语,你再去重复,毫无自己的创见,就叫落俗套。要避 免落俗套,就要在确定了所写的对象并对它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之后,再研究一下,别人对此是否讲过话,讲了些什么,是从哪个方面讲的,再从人家没有讲的地 方、用人家没有用过的话去写。比如网络上束之高阁写雪的一联:“始于纷乱;终作清白”,从雪的形象上升到人生高度,不但网上没有,便古人似也不多见(最多 是写高洁而已)。如此立意,则不但“新”,而且内涵上也高人一等了。想象力强不强,写出的对联有时高下十分明显。《坚瓠集》载:“明太祖幸马苑,永乐(成 祖朱棣)、建文(惠帝朱允炆)同侍太祖。(太祖)出句云:‘风吹马尾千条线。’建文对:‘雨洒羊毛一片毡。’太祖不悦。永乐对:‘日照龙鳞万点金。’”从 对仗来说,建文、永乐的对语都很工整。但两相比较,形象上的美丑,却大为悬殊。这就是二人想象力不同的结果。有鉴于此,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想象 力。
   6、所谓奇,应是新到极致。就是要求联语、意境新奇高妙,出乎常人。“奇”需要作者的观察、阅历、胸怀,并且有对文字技巧的把握能力。有势之“奇”,运用 夸张的手法夺人耳目,如陈宝裕题黄鹤楼联:“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子自有眼界, 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有意之“奇”,打破常规令人意想不到,如石达开题理发店联:“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有字之“奇”,利用汉字字型、字音、字意等特点构造对联,如刘师亮的讽刺联:“民国万税;天下太贫”等等。
   再转一段余德泉先生提到的“险救技巧”:将一些看来极其平淡甚至不成其为对联句子的上联,通过下联的巧妙搭配,使之别开生面,石化成金,也可以看作“奇” 相传清代何绍基一次到长沙浏阳的南邦寺游览,正碰上该寺一位僧人圆寂。入寺之后,住持便请他写一副挽联。他想到南邦寺死了个和尚,便在纸上写下了这样一句 话:“南邦寺死个和尚”。住持一看说,此事人人皆知,何劳写到挽联中去。何绍基听了,略思片刻,便写道:“西竺国添一如来”。南邦寺,在湖南浏阳县。西竺 国,指佛教发祥地印度。如来,是佛祖的名称。单是“南邦寺死个和尚”,确实平平淡淡,无足道哉!一续“西竺国添一如来”之后,情况就不同了。你看,和尚变 成了佛祖,不正是达到了出家人最高的理想吗!这样的事情当然不会有,但作者能这样化平淡为神奇,确实令人称道。
   清人邹弢在《三借庐笔谈·楹联》中说:“楹联不难于巧织而难于自然,不难于切题而难于超脱”,不管写什么对联,“总须精神团结,不即不离,以清丽之思,运 清灵之笔,措辞用典,食古而化,方称妙手”。若将这段话视为在艺术上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并据此努力提高创作境界,这无疑是有好处的。

对句的要求简单总结为:
1、所谓工,首先是指工整,对句要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
2、所谓稳,对对句而言,主要是要求与出句的强弱上要安稳。
3、所谓贴,就是合体。立意高远、主旨明确、态度明朗、措词得当。
4、所谓切,就是针对性强,表现准确。
5、所谓新,就是立意、遣词要新颖,思想要具有时代性,不落俗套。
6、所谓奇,应是新到极致。就是要求联语、意境新奇高妙,出乎常人

四、对句的实战方法:
1:先找主语
尤其是动词,这个动作是谁做的,主角是誰?有的句子主语就是前面的字词,但也有的句子主语不在句中,隐藏着。
例1:
夜深萤入幌,
春暖鸟窥帘。
僧:「入幌」的是谁?是萤。「窥帘」的是谁?是鸟。「螢、鸟」是主语,是做这个动作的主角。鸟偷窥这个动作是种拟人的写作手法。

例2:
出句:一樽且对春风饮
对句:满卷尽愁柳絮飞
僧:「饮」不是“春风”在饮,是“我”在饮,「饮」的主语是“隐藏着的我”。(我)一樽且对春风“饮”。对句的「飞」是柳絮在飞,不是“我”在飞。满卷尽愁(柳絮)“飞”。两者主语不同。

例3:
出句:鸟语花香吟绿水
对句:星疏月朗照青山
僧:「鸟语、花香」、「星疏、月朗」都是句中自对,也都是并列词组。出句的「吟」是谁在吟?是“我”在吟!鸟语花香的环境下,“我”吟绿水。不会是(鸟语花香)当主语,因为「鸟语」可以看做是在吟唱绿水,「花香」可怎麽“吟”呢?对句的「照」明显是“星、月”在照青山,不会是“我”在照青山。两句关键动词的主语不同,失衡。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改:
  鸟语花香(我)吟绿水,
  风清月朗(我)访青山。 (“访”也可以是“友、入…等)(为什麽“星疏”不好?星都疏了还「照」,不合乎逻辑)

2:虚词实词
例1:
出句:  斜阳一抹依山远
对句:  残月半钩醉梦迟
:杜衡:出句是白描写景,对句亦应同之。上联远景,对句可写近景;出句描色,下联可绘声。梦字太虚,经常有这样现象,有不可想之词,则以梦、韵替之,感觉是偷懒:))

例2:
出句:一竿钓尽千江月
对句:孤盏容得半世闲 今音
僧:我的出句要看你怎麽理解,不同心情不同解读。你可以说是种闲情,我也可以说是种豪情,要说它是夸张语我也不反对,说藏著一丝的落寞情怀那也行。所对情绪也多端,一钓竿、一壶酒,半世闲在千江月。一种悠闲夹带一分孤独。


3:手法,拟人?比喻?…
例1:
出句:花间香句鱼来索
对句:书内玉颜士俱迷
僧:前半好。「鱼索香句」拟人,「士迷玉颜」失了拟人味。类似者或可「帘内娇容鸟欲窥」参考。


4:组字之间的关系。联眼。
例1:
出句:草木深深遮石径
对句:云烟淡淡锁松山
僧:云烟「淡淡」的,怕是不能「锁」山。

例2:
出句:独钓寒江,曲笔如钩诗作饵
对句:常吟冷月,高谈似玉酒当歌
僧:钓--钩--饵,关系紧密;吟--玉--歌,相扣不紧。

例3:
出句:花心涵玉露
对句:柳叶荡和风
僧:既是「和风」,「荡」就猛了些。

例4:
出句:梨花带雨一枝醉
对句:翠柳携风四野狂
僧:「携」不切,翠柳不是柳絮,不能跟风一样“四野”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0: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刮向海角的风 于 2013-11-5 10:16 编辑

本讲讲义以扫地僧老师的《出对句杂谈》为摹本,同时整合了另外一些联坛前辈的经验文章,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此谨向扫地僧老师及联坛的各位前辈致以由衷的谢!~~
    首先,在学习之前,大家要清楚一点,对于对联的创作,其实是没有什么严格和固定不变的创作方式的,对联的创作手法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其创作手法亦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或者面对不同的内容时,创作手法也不会一样,这一点也与古人所说的文无定法是同一个道理的。那么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是不是一点目标和突破口都没有呢?也不是,前贤们也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方法,我们这里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也来一些学习和探讨吧。
     在这里还有必要说明一下, 我们这里所讲的仅仅是针对我们初级班的一些学习要求,并不意味着以后大家所有的对联写作都按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请大家不要误会。当你掌握对联的写作方法之后,你就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技巧,不必再拘泥所谓的什么“方法”。我们这里所学的只是起步阶段方法,作为引导而已,且这种方式也比较好掌握些,目的是想解决大家出句“难”的问 题,想从这里突破开始。
一、出句的方法
    学习对联,必须写到出句,这是写对联的第一步。写好了出句,可以说是完成了一副对联的一半。出句的好坏,关键到对联作品的水准高低。可见出句是何等重要。
    对联的出句有两种:一是出上联(仄声收尾),要求对下联。另一种正好相反,出下联(平声收尾),要求对出上联,这两形式,在网上都很普遍,都很流行。
关于理论方面我们不作深究,直接给大家介绍一些实用方法,希望大家可以从中悟出更多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

(一)初阶:临摩(限制较大,引导较多)
1、自对出句法
  收集古联或者一些经典好联,建立一个自己的对联库,然后按上下联把他们分开,上联一拨,下联一拨。要出上联的时候,在下联库里找出一比,自行对出上联,对出的上联就是你的出句。反之,要出下联的时候,则到上联库里找一比对之,对出的下联就是出句。
  举例:比如古联下比是「偶贪杯酒得狂名」,先用对字对词的方法随意对上一句,如:「不爱盘棋丢妄语」,效果不是很好,那么我们再来修改通顺一点:「爱下象棋无妄语」,语句通顺了些,但有些大白话了,再修改一下:「松下奕棋无俗语」,这就有点意思了,还可以天马行空的拓展一下,如:「松下奕棋风得子(势)」(棋有“得子、得势”术语。“得子”就是多吃了对方一颗重要棋子,像是车、马、炮;“得势”就是情势明显较好。风放倒的是棋子还是松子?也许两者都可以想像得趣。),这就开始丢开原来的下比了,如果感觉还不理想,还可以顺着你对出来的这个句子继续拓展下去,只要注意本身句子的内容就好,与下联的关联或结构不是重点。

2、仿造出句法。
  承接上一法,在出好句子后,回头看看原来的上比,刚我们举的例子:「偶贪杯酒得狂名」他的上比是:「爱拄杖藜增老态」,先对比下我们刚才的出句,从中体会异同,感受下古人的创作。然后我们就可以拿这个上比开始我们的仿造之旅,想增减哪里就修哪里,偷天换日得到「爱看古书增老态」,好像也不赖~“古”“老”联系更直观,还可以继续如:「常醉古书增老态」,只要注意本身句子的内容和句内关联就好,一直造到你满意的程度。

三、寻章摘句法。
读一首诗词或者古联或者古文,撷取某一些字句出句。所谓功夫在联外,开卷总有益。我们可以随意的抽出一首诗词,先进行阅读,阅读时应连同鉴赏一起阅读,不但可以让你更深入的了解诗词,也可以提高以后自己对联的点评鉴赏。如: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鉴赏: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以下省略)

下面就可以使出我们的乾坤大挪移,扛上俺们的大剪刀,剪裁拼凑一下,例如我们可以这么出句:蝉响疏桐,不藉秋风声自远;感觉是不是很容易呢?就这么实用。
再来一个:
       玉楼春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鉴赏: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以下省略)
扫地僧老师说,读这首词的时候,他刚看过一幅古联「去岁花开今岁果,今年树发去年枝。」,特别对“琼苞”“去年枝”印象较深,于是他的灵感就产生了连系,组成了下面出句。
出句:琼苞新放去年枝,可是东风怀旧?
  当然,这种读诗词出句各自因缘,或许你有所感悟的不一定是句中的这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化用,同时和前两法一样的,还可以继续对自己化出的句子进行拓展,即使面目全非亦无所谓,只要注意其中的关联和句子的内容及句子的通顺就好。
其实不光是古诗词对联,对于古文,乃至现代诗歌、散文、歌词等等,我们都可以运用这个方法抠出出句,希望大家能由此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二)进阶:半成联(限制较小,引导较少)

1、嵌字出句法
初学者常常觉得出句难,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方向,想要出句的时候因为没有任何提示或指引,常常感觉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要写什么,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尘封记忆校长曾经教过缅甸一个练习出句和成联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嵌字,嵌名,嵌字嵌名或许大家会觉得是不是很难?不应该是我们初学者就能掌握的,其实不然。当你脑子里空空如也,没有思路的时候,有了这个需要嵌的字作为支撑点,实际上也就有了一个方向。与初阶的寻章摘句其实是一个道理,只不过这时摘的更少,只是一个字或词了,难度加大了,但也是进阶的必由之路。缅甸在礼部迎宾版的小摊就是因此而搭设的,可以说这个小摊就是缅甸得以练习闪转腾挪的地方,如果说我取得了一些进步,那这个小摊绝对功不可没。下面我们就来介绍这一方法:
  搜索一下诗词名句(顺道可以连这首诗一起学了,事半功倍),随便拿一句来练,比如「古道西风瘦马」,一个字练一句,先嵌在第一字看看,想不来就再试嵌第二字,再想不来就嵌第三字,以此类推。久了也可以玩点花样,依序嵌字,或者自我设限字数。遇到不太常见或者感觉棘手的字的时候,我们可以动用诗词库这个超级老师,搜搜看,看古人怎么用的这个字,然后我们又可以在古人的帮助下,山寨出属于我们的句子了。
举例:
  出句:古卷翻寻前世友(不要臉,古卷名家是我前世好友,哈!意境联绝大多数都是这麽滴虚伪。。。)
  出句:问道青山云带路、取道书山攻绝顶、取道书山开智慧、取道书山游古迹…
  出句:翦烛西窗听夜雨
  出句:时有清风争入户
  出句:经风奇石瘦
  出句:一旅风尘牵马过
  从这开始,我们基本都得靠自行思考了,但我们还是可以同时运用初阶的那几种方法来降低难度,写得好不好无所谓,只要坚持下去,日子久了,总有自己比较满意的句子,同时也可以慢慢脱离临摹的阶段。

2、中心词扩出法: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在某个时间阶段内,因为阅读,一定有一些字或词是你特别喜欢的,也是特别能触动心弦的,那就紧紧抓住不放,以它作为中心字词,由此展开造句,看看能为这个词(组)写出多少个句子。比如我这段时间特别喜欢「诗中酒」这个词组,那么我们就可以围绕「诗中酒」来几个出句,如下:
  变句:心花兑入诗中酒
  变句:种花为酿诗中酒
  变句:肠枯可饮诗中酒 
  变句:忘情莫饮诗中酒
  当这些方法比较熟练了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进阶,下一步,我们可以在阅读一首诗词以后,撷取其中某一意境出句,或者给自己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出句。
3、运用修辞法。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修辞可以飞扬语言表述的文采,对联的修辞方法种类繁多,一下简单介绍常见的几种。在出句中合理的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将能使我们的句子更加富有韵味,多加训练也能帮助我们从“能出句”进阶到“能出好句”。
1)比喻法,以此喻彼,生动形象。
出句:竹阴活似板桥画
2)比拟法,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出句:万里悲秋风哽咽、花间香句鱼来索、谷庭麻雀争门派(这种大家用得最多)
3)夸张法,把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极力渲染。  出句:一竿钓尽千江月
4)双关法,利用汉字的同音异义特点,似说甲,实指乙,一语双关,含而不露。   出句:情路不容人借过、一竿抛甩悲风暗雨
5)设问法,上联(或下联)提出问题,下联(或上联)作答。   出句:今夜谁人歌古调?
6)句中自对法,单句中某些词组或短句直接对仗。
出句:篱外徘徊,不忍听一管苍凉,满庭落寞;(其中“一管苍凉=满庭落寞”就属于句中自对,亦称当句对)
7)顶真法 后面词语的首字承接前边词语的尾字。如:
一丝风,风吹绉满江春水;
8)用典法 借用典故,针对现实,引发联想,寓难尽之意于言外。如:
立品早防冯妇虎;
9)复词复字法 重复是表达一忌,但有时有意使用反复手法,却常使意境出新。如借助谐音,利用汉语一词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出奇制胜。如:
长长长长长长长;

  延伸类型1:日后尝试写成联的时候,可以参考清联三百副中的句型(比如人家怎麽用领字啊,句中自对啊,排比啊)自我训练。有助于提升语感和调理长联的气脉。
  延伸类型2:可按各种风格来尝试出句,雄浑、刚健、婉约、淡雅…等等。这个难度就比较大了,但只要坚持,必有收获。
可以说,在初级班的学习,仅仅是一个开始,在这么短的学习时间内,很难做到以上方法全部能够熟练运用,但只要坚持学习,当你能熟练的掌握以上这些方法后,从那时开始,你将可以完全抛开前面的那些方法的束缚,从你的灵感出发,踏上构建自己风格的道路了~~

二、例说出句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初学阶段,我们出句的时候往往考虑不够周全,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就通过例说的方式来谈一谈,希望大家在出句的时候能避免出现这些问题。
1出句:月入闲窗乡梦远
   --「闲」窗跟乡梦的情结不合拍,或者「月挂空窗乡梦远」参考。

 出句:风梳小径花魂瘦
  --风「梳」小径,该是轻柔的,像人梳头,用这个字与「花魂瘦」的意象冲突。或者「风袭小径花魂瘦」参考。又或者你挺喜欢「梳」这个字,那就改改后面,「风梳小径花心喜」之类。 

 出句:云烟淡淡锁深谷
  --云烟「淡淡」的怕是「锁」不住。

 出句:娇花隔岸吟风骨
  --「娇」花要联系「风骨」,有通感上的困难。

 ▲以上“明显”的前后关系矛盾应该注意。(也许是前后用词的情绪格调不同)



2出句:酒满风邀月
  --「风」跟「酒、月」的关系不清。或者「酒满诗邀月」参考。

 出句:浊酒半杯轻燕影
  --「酒」跟「燕影」的关系不明朗。因为关系不明,所以联意就跟着不清。

 ▲以上前后关系不紧或失联,各自表述,造成意散。


3出句:花红柳绿春天醉
  --花红柳绿就知道是春天了,后面的「春天」位置有些浪费,可换别词。比如说「花红柳绿诗心醉」。

 出句:踏雪寻梅韵
  --「踏雪寻梅」意已足,梅之可寻以韵限之,是自限!

 出句:残阳日暮披肩照
  --看到「斜阳」已知「日暮」,取象重覆。

   出句:月映池荷池映月
   --回文重技巧外,意境也要兼顾。「月映池荷」景致已出,多言「池映月」没能为整句再添令人心动的元素。

 ▲以上说的是赘笔,有的是浪费位置,有的是画蛇添足。都不能为出句的意境加分。


4出句:日月诗怀存玉案
  --「日月诗怀」是什麽样的情怀?费解。具体或可想像的依据没有着落。

 ▲以上表意不清。另外说明有种联用冷僻字或用冷僻典故,这种不算病句,联意可解,只有宜不宜,好不好的问题。


5出句:夜晚瞧天吟朗月
  --「瞧天」意思懂了,可别扭,也多余。

 出句:月洗竹林一圃清
  --竹林用「圃」没听过。或者「月洗竹林三径白」参考。

 ▲以上意思能看明白,但觉别扭或用字不准。

凡此种种,希望大家知道,出句就和说话一样,需要通顺,需要符合逻辑,所用的字词都应该能合乎你说话时的情绪和主题,这也就是我在点评时经常讲的句内关联。对联,对及对仗,只是对联的外来表现,而联,就是关联、意境,是对联的内在精髓,不光上下联需要关联,当句亦需要关联起来,营造出一个统一的意境,所以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练习中,抓好这个“联”字,先“联”而后“对”,切勿舍本逐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2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应对

下面是我心飞扬 老前辈的经验之谈:
初学者在对联创作上往往都是从“ 对句”开始的。学习如何对句之前,先学一下对句的概念。
    所谓对句,即与出句相反,是应对别人所出的半联。对句的原始概念应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如:张之洞,陶然亭。对句的一般概念是指按对联格律根据他人的出句而对的另外一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对句的原始概念,在这里我们不讲。我们学习对句的一般概念。
    注意,对句的一般概念重要的词语是“按对联格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联格律的“六要素”,它们是: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是对句一般概念必需遵守的东西。
    一、对句步骤
    按照对句的一般概念,我们来尝试总结对句的步骤(七班时,铁判官老师曾经写了一个讲义《临屏快速出句及应对的技巧》,总结的非常好,我们先把它借鉴过来)。
    对句要因对而对。这是每一个初学者必经之路。建议每一个初学的朋友,一个句子在手里,首先学会断句(断句可以参考余德泉 老师的马蹄韵,和王力的意节说),而后再进行对词,接着再去校正平仄,炼字,最后在锤炼意境。下面我们就一个出句,系统的学习一下:
    出句:夜雨随春到
    第一,断句(“节奏相应”要素,即判断出句的节奏点):夜雨\随春\到。
    
         第二,对词(“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要素,即为每段的词找个相应的词来对):“夜雨”对“天风”,“随”对“伴”,“春”对“夏”,“到”对“来”。得到这么一个对句:
    天风伴夏来
    对完词后,大致看一下,“天风”好像不知所指,我们炼一下字词,将其改为“山风”试一下:“山风伴夏来”,这句比原来那句似乎好了一些。
    
         第三,查律(“平仄相谐”要素,即检查一下平仄):从平仄的角度上来看,“平平仄仄平”没有问题。
    
         第四,炼意(“内容相关”要素,即检查对句内容是否与出句联结紧密):从整联来看,一春一夏,隔了。那么我们试着将这两个景物拉近一些,将“夏”改成“晚”字,将“伴”改成“向”字,最后我们得到了一个意境统一的对句:
    夜雨随春到
    山风向晚来
    通过以上例句,我们基本找出的对句的基本步骤。需要声明的是,这个“步骤”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因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可能会有其它更直接、巧妙的方法或步骤,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例举了。
    
         二、如何做到内容相关
    通过上文的例子,我们发现,六要素中,“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五个要素相对容易掌握,“内容相关”这一要素是最难把握的。那么,如何做到“内容相关”呢?我认为,我们需要在以下三个环节下功夫。
    第一,关联。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句练习后,为了提高对句的质量,我们应学会养成首先找“关联点”的习惯。
    什么是对联的“关联点”?如何找对联的“关联点”呢?
    除了无情对、诗钟等特殊情况外,对联是有“关联点”的。“关联点”就是出句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关联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同一个事物、同一个理念,甚至是一种状态、一种氛围、一种气质。“关联点”就如同一把折扇的扇轴,只有围绕它拨动,才能打开一个完整的扇面,否则,要么打不开这把扇子,要么打开的扇子就会破损。对句应在“关联点”下进行延展、深化、升华。
    找“关联点”的几种方法:
    一是重点字词法。即在出句中,寻找最关键的字词。先看清代车万育《声律启蒙》中一联的出句:
    两岸晓烟杨柳绿。
    仔细读读,你会发现此句中“绿”字的特殊性。此字不仅透露出最多的信息,还决定了此句的基调。换句话说,此字不仅是一种颜色的展示,更主要是向你暗示了春的环境。此时再看对句:
    一园春雨杏花红。
    下联直接用“春雨”呼应,同时用“杏花”应景(正合了“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红”字收尾。此时一幅烟雨迷蒙、花红柳绿的春天景象在大家面前完整展开。
    也就是说,上联的“绿”字,决定了上下联的关系,决定了整联的内容,决定了整联的意境。
    
         第二,是事物特点法。即在出句中,找到人或事物的典型特点。先看这个对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此联是充分抓住了炭了特点,也正是用炭的特点做“关联点”。上联正说炭一直黑时尚有形(骨),下面转入反面说,当它十分火红的时就变成灰烬了,通过此联,阐明了一个道理:人有顺境、逆境,当以“炭”自警。
    第三,是修辞技巧法。即以出句的主要修辞为“关联点”。见下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此联出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种拟人的手法自然成为特殊“关联点”。那么对句,自然要围绕这个“关联点”,修辞对应,风格一致,这样才能造成上下联的和谐一致,否则很可能出现头重脚轻、一张一含等不“稳”现象的出现。
    第四,是合理转假法。即利用出句进行合理延展,以延展出的事物作为“关联点”。
    看这个出句:客为坎上寓公,到此好吟千树雪。读到此句,我们可能以为“雪”是关联点,下联应该写冰天雪地的冬天景象。可它的对句却是:我是江南驿使,折来聊寄一枝春。此联“关联点”就采用了延展的方式用“梅”实现了合理转假:先从雪转到梅,再从梅转向春天,梅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尤如峰回路转,让你感到此联深远的意境。
    当然,通过学习,你会总结出更多找“关联点”的方法。那么,找“关联点”要注意哪几个问题呢:
    第一,要注意“关联点”的首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应改变刚开始对句时“断句、对词、查律、炼意”的四步骤习惯,改为“关联、断句、对词、查律、炼意”五步骤。即对句时首先考虑找“关联点”,找到“关联点”后,再“断句、对词、查律、炼意”,这样才能保证既“对”又“联”。
   第二,要注意“关联点”的稳定性。一条出句可能有多个“关联点”,但他们是有主次之分的,我们要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寻找最佳“关联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出句找到最佳对句。找到“关联点”后,要注意它的稳定,也就是在调整平仄或提炼意境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字词进行修改,但这种修改应以不影响对联的“关联点”为前提,否则,就会造成因词害义或因韵害义的现象出现。
    第三,要注意“关联点”的有效性。
          1,找到“关联点”。一定要注意上下联联意的合理,否则,即使找到“关联点”,也不能对出好作品。比如说正对,在找到“关联点”后,一定要注意这一事物的不同角度,从不同的侧面相互补充,形成整体。否则,就会犯合掌的毛病。而反对虽是一正一反,但一定要在关联点下注意要互相映衬,否则还是会出现“对”而不“联”的问题。串对则要在找到“关联点”的基础上注意顺连,使之形成因果或控制关系,否则又会出现只“对”不“串”的问题。
    2,控制。“控制”两字,实际上说明了出句与对句的基础关系,即对句是要受到出句控制的,如果不理会出句的“控制”,对句肯定要犯“隔”的毛病。
    我们借一个写景的出句,试着分析一下出句是如何“控制”对句的:
    出句:静水飞花惊月影
    第一,出句都写了哪些东西?看完例句,我们把“水、花、月影”罗列出来。
    第二,能判断出季节、时间和天气吗?出句有“水”有“花”,冬天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你最好不要在对句中出现“冰”、“雪”、“梅”等表现冬天的字词。出句有“月”,时间应是夜晚,所以你最好也应在夜晚的环境下找寻事物应对。同时还是因为有“月”,我们可判断出应是睛天,所以我们尽可能不要让“雨”、“雾”等看不见月亮的字词在对句中出现。
    第三,能分辨出出句的“色调”吗?其实,一个句子,就像一种颜色,它也是有色调的,它是“暖色调”、“冷色调”还是“中性色调”?只要我们细心,就能分辨出它的“色调”来。就这个例句而言,出句活泼灵动,我们可以把它归入“暖色调”。同理,“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清著名文学家金圣叹因哭庙案被杀,临刑前同其子女告别而作的一副联)”这个联便是“冷色调”。色调定了,那我们就要尽可能在这个色调下来应对,最好不要出现“暖调”“冷调”相互乱对的情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整联在情感上和谐一致。
    从以上例句来看,“控制”一说,有些像破案推理,即通过事物的因果关系来推理未知的东西。同一个犯罪现场,有的警探看不出所以然,有的警探却能根据现场的很多细节将犯罪情景推理的八九不离十。“控制”的掌握与出句的分析,没有捷径可言,这需要大家平时一定要“细看、多想、多对”。
    3、超越。
    如果出句是上联,按上文所讲的“控制”,是不是说下联的对句就应在出句的控制下亦步亦趋呢?不是的,一个好的对句(以下均指下联),应该使努力使对句在出句“控制”的基础上实现“超越”,使对句适当重于、深化于、精彩于上句,这样,这个对句才更有质量,整联才有更好的意境。
    如这么一个出句:
    琴伴庭前月
    两个人各对了一句,分别是:
    对句一:箫吹岭上云
    对句二:衣无世外尘
    两句均符合对联格律“六要素”,但我们再细细品一下,就会发现“对句一”完全受“控制”于出句了。如:见到出句的“琴”,他就只想到在乐器的范围内挑其它乐器,见到“庭前”,就只想到找另外一个具体的景物,见到“月”就只想到在天文景物中找个其他的,结果对的句子只能说中规中矩。
    再看“对句二”,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他在用字用词上,摆脱了义类工对的束缚,在词性一致的情况下适当放宽,结果便出现了对句二这种上联写景,下联写理的对联,通过下联的写理,将“无尘”“潇散”等传统哲学意味的清逸之气贯通,使得整联有了更高的意境。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一个好的对联,就像一个美女,不仅要天生丽质,还要有学识修养,一个没有学识修养的美女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花瓶而已。所以说,容貌之美与内在之美相比,内在之美更重要,同理,辞藻之美与意境之美相比,意境之美才是我们追求的。所以,我们在对句时,一定不要随随便便对完就算了,也学学古人的“推敲”,同一个意思,尝试着多换几个字或几个词,或面对同一个事物,多换几个角度写,看能不能实现化腐朽为神奇的“超越”?
    虽是如此,“超越”也需要注意以下两个环节:
    一是“宽”而不乱。用字用词虽然可以宽,但关键的词语词性、词语结构、词语节奏要尽可能保持一致,而绝不能“超越”的没了规矩。
    二是适可为止。下联的“超越”要把握尺度,要注意“适当”重于、深化于、精彩于上句。而绝不能“飞的更高”,否则很容易造成“上轻下重”过犹不及问题的出现。(另外说明:诗钟绝对不容许“上轻下重”或“头重脚轻”,对联只要合理转承,下比稍重是可以的,如果一幅对联,出现头重脚轻,就是不怎么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5 23:07 , Processed in 0.10884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