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3.11.26揭晓:中华楹联报第61期“三味奇杯”对联擂台揭晓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211 小时
主题
651

1884

帖子

1

精华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7192
经验
502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21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6 1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61期“三味奇杯”对联擂台揭晓

出句:陈桥兵变,黄袍慌促加身,冠冕堂皇登帝位;(方留聚 河南三门峡)

冠军

对句:空缺

亚军

4对句:北宋朝兴,慧略辉煌载史,风云际会统龙疆。(赵安祥 贵州思南)

季军

对句:杯酒权收,武将骛趋卸甲,田园歌舞度华年。(田伟 河北南宫)

优胜:

对句:酒宴胆虚,金殿紧张设局,思维严谨握军权。(罗豫琼 陕西西安)

对句:天阙帝疑,绿蚁屡频把盏,虎狼惊虑释兵权。(赵耀景 山西霍州)

对句:卧榻君忧,金口矜持附耳,容颜亲近释臣权。(万峥嵘 湖北武汉)

对句: 宋殿宴开,杯酒悲伤入口,智谋完备释军权。 (钱继和 安徽合肥)

对句:孤竹风清,绿野屡常怡性,衣衫褴褛隐阳山。(刘红波 广西岑溪)

对句:绮阁曲终,翠靥瘁瘅失态,形容憔悴对民声。(严金海  江苏常州)

对句:淝水风生,绿草虑忧带甲,衣衫褴褛溃青冈。(李忠云 福建松溪)

对句:禹甸春开,赤兔痴迷逐梦,风云咤叱振天威。(邢伟川河北曲阳)

对句:烛影驾崩,玉斧煜明戳地,言辞龃龉惑朝纲。(周永红湖南长沙)

对句:寝殿烛摇,金匮矜持上锁,行言沈谨攥王权。(张有强甘肃庆阳)



广西楹联学会会长廖铁星点评:

第61期“三味奇杯”对联擂台出句句意非常明了,讲述了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而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部)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因此,对句须做到对应一致,贯通融汇;另外,出句还运用了“机关”,在三处用了同音不同字:“黄”、“慌”、“皇”;并且还需要注意词性结构,特别是“冠冕堂皇”为并列结构。纵观攻擂对句,可以看出破机关容易,顺意难,故而冠军位置空缺。

亚军是贵州思南的赵安祥先生。他结合出句的典故,对北宋的历史进行了总结: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使得宋朝的经济和文化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整个对句提升了境界,大气恢弘,不足之处是未以典对应,且“慧略”一词为对应机关而造,稍显生涩,居于第二。

季军是河北南宫的田伟先生。他的对句以典应典,用“杯酒释兵权”来应对。赵匡胤称帝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学“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故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高官厚禄为条件,用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对句虽然讲述了史实,但结句意境拔高不够,位于第三。

以上所述,仅为个人意见,还请众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在线时间
291 小时
主题
7

51

帖子

1

精华

483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6996
经验
483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29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0-16
4
发表于 2013-11-27 16:44 | 只看该作者
出句:陈桥兵变,黄袍慌促加身,冠冕堂皇登帝位;(方留聚 河南三门峡)

对句:杯酒权归,众将震惊交印,龙颜稳重定江山。(袁江 云南姚安)

——妙不可言落选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79 小时
主题
1

536

帖子

0

精华

9261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424
经验
2261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2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2
3
发表于 2013-11-27 10:40 | 只看该作者
太复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316 小时
主题
2

732

帖子

0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32551
经验
694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83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5-9
2
发表于 2013-11-26 22:58 | 只看该作者
祝贺各位老师,谢谢廖会长的点评。我刚刚收回成本。没想到和李忠云老师一起想到了“衣衫褴褛”,不胜荣幸。我用伯夷叔齐的典故是想说明两个方面:一个是急于当皇帝的(赵匡胤);一个是不想当国君的(伯夷叔齐),这样两个事件就有关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22 22:57 , Processed in 0.07526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