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47|回复: 7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醉瑶池的作业本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80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908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06-6-6 1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P><b><FONT color=#ff0000>6月6日学学练练(由家家在线版主点评)
</FONT></b></P>
<P>学一学</P>
<P>1、记住五个普通话读平声的入声字~~~~~ 七、竹、福、熟、菊</P>
<P>2、学点语法小知识</P>
<P>名词 (二)</P>
<P>名词中较特殊的是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
时间名词,如:今天、去年、从前。
处所名词,如:近郊,两侧,北京。
方位词分单纯的和合成的,单纯的方位词有:上、下、前、后、东、西、南、北、里、外、中、内等。合成的方位词如:底下、当中、东边、外头之类。
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词虽然有名词的特点(如能跟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但是它们常常修饰动词,这是他们不同于一般名词的地方。如:前仆后继。跑前跑后忙个不停。方位词还经常附着在别的词或词组上面,组成表示时间或处所的名词或词组,如“屋里”“国外”“长江边”“太平洋以东”“开会前”。</P>
<P>练一练</P>
<P>出句:锦水明霞铺画景  [苏三]</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6 13:05:33编辑过]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80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908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9
75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6:03 | 只看该作者
<b><FONT color=#ff0000>8月17日学学练练(由云渡野桥版主点评)
</FONT></b><P>学一学</P><P>对联修辞~~~衬托</P><P>将相类或相反的两事物并列的提出来的修辞方法叫做衬托。衬托着眼于内容的烘托和对照,使相类的事物相得益彰,使相反的事物比衬突出,增强感染力。可分两类:1。正衬  上下联内容相关相类 ,彼此互相映托,互相补充。例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2。反衬  同联或上下联的部分内容互相反对,以突出某一事物。例如:四面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P><P>练一练</P><P>出句:只管攀登 云路有阶通绝岭 [锡龙]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80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908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9
74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6:02 | 只看该作者
<B><FONT color=#ff0000>8月16日学学练练(由苏三版主点评)
</FONT></B>
<P>学一学</P>
<P>对联修辞~~~~排比</P>
<P>把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类或相关,并且语气一致的语句逐一平行的表述出来的修辞方法叫做排比,排比可以加强语势,使语句气势磅礴,流畅贯通,增强节奏感,表达意思更加深刻,有力。较长的对联,有时利用排比法,对联的排比,一般是反复运用某一词语加以提挈。如: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P>
<P>练一练</P>
<P>出句:竹韵盈杯添酒味 [慕容凌儿]</P>
<P>对句:兰香入座品诗风[醉瑶池*]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7 16:04:3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80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908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9
73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6:01 | 只看该作者
<b><FONT color=#ff0000>8月10日学学练练(由雨兮版主点评)
</FONT></b><P>学一学</P><P>对联修辞~~~双关:双关就是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有意使用某些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构成双重意义。双关可分为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如谐音联: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再借义联: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工夫。</P><P>练一练</P><P>出句:红花绿叶春留句 [静闻花香]</P><P>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80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908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9
72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6:00 | 只看该作者
<b><FONT color=#ff0000>8月9日学学练练(由家家在线版主点评)</FONT></b> <P>学一学</P><P>对联修辞~~比拟:比拟就是运用联想,故意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的手法有两种,即拟人和拟物。拟人包括:以无生物拟人和以有生物拟人。拟物包括:以人拟物和以物拟物。运用想象,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从而表现出甲“事物”本身不具备的美感。这要求作者首先能细微体察两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或形似、或神似,保证比拟的恰当。其次要通过这一手法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否则,技巧为上,比拟就失去了意义。</P><P>练一练</P><P>出句:桃花扇子秧歌剧,千禧休闲趣;[家家在线]   (今音)</P><P>对句: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80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908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9
71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5:59 | 只看该作者
<b><FONT color=#ff0000>8月2日学学练练(特邀醉吟子联友点评)
</FONT></b><P>学一学</P><P>对联修辞:借代</P><P>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借代可以把话说得丰富多彩,新颖别致。如小凤仙挽蔡锷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是以古代今。又如:杯酒送征帆,对杨柳楼台,几人同唱阳关曲;锦笺传妙制,过枇杷门巷,千载尤称女校书。 是借部分代整体。</P><P>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P><P>练一练</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0

548

帖子

0

精华

6656

积分

联都举人

乱弹派之无名堂主

Rank: 4Rank: 4

UID
5453
经验
9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18
70
发表于 2006-7-29 12:00 | 只看该作者
<P>[Power=1]</P>
<P>MM忙什么呢?没参加乡试吗?我参加了,很难,估计过不了。</P>
<P>MM,看你照片,估计和偶差不多大,随你叫我GG还是DD,想叫什么叫什么吧!</P>
<P>昨天看你回帖,赶紧来看,谁知被拦在了门外,只好把秀才帽子戴上,才进来呢?</P>
<P>[/Power]</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80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908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9
69
 楼主| 发表于 2006-7-29 10:13 | 只看该作者
<P><B><FONT color=#d52bb3 size=3>申明如下:此贴是抄于皓天同学处!</FONT></B></P>
<P><B>漫谈领字和领字的使用(御赐金牙)
</B>之前有联友问及领字的具体问题,我许诺写一份资料,但到现在还没能见影子,实在抱歉得很,正好最近又有联友又问及这类情况,于是便决定动笔写一写。
专门比较系统地说领字的文章,鲜见于各种对联书籍,于是就只能够凭自己的一点浅见以及零星的记忆片段给以组合,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方家的斧正和批评完善,填补这个项目上的空白。
领字的概念
领字,是指在一个联句里面起到统领作用的字(词)。
什么叫统令作用呢?对联中,常有一些自对的句子,如:清风朗月、劲柏苍松,这些自对的句子,可以单独使用,但当它们要用到结构比较复杂的联句里面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引领,比如说,刚才的两个自对句放在一起要成为一幅对联,难免有点牵强,但可以这样处理:
此处有清风朗月,
其人如劲柏苍松。(按古韵,柏,入声)
这样就把景物与人物(人品)联系在一起,而“此处有”和“其人如”就被称为领字了。

领字的来源
对联最早从诗来,从赋咏来——这里要说明一点,对联的起源之争是一些专门研究这方面的人长期纠缠不清的课题,我们不必作这类对我们无甚帮助的争论。
早期的作品(如宋代)有很明显的骈赋痕迹,大量使用虚词,也就是“之乎者也”类的,到了明朝,便大量的转入与律诗句式相仿的五七言句,清朝时期,长联的数量开始多了起来,对联的形式和手法也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广容性了。
而领字的最早普遍使用,是在元曲里面。元曲又称词余,其发展是来源于词,但随便翻一翻元曲,你会发现,除了一些很短的小令彼此间是相同之外,大部分同曲牌的作品,其字数都会是不一样的,这与词的字数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有所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这是领字的存在产生的影响。
而对联由骈赋得四、八言联,自诗得五七言联,因词得长短句,在继续发展的时候,就把领字也融到自身的应用上面去了。
还有一些联句,在语气上极口语化,这也和戏曲入联关系密切。
有心欲更详细了解领字的联友,可以查找一下元曲的资料看看,当然,元曲也并非首首都有领字的(很熟识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就不带领字),这就要大家加以分析和判别了。

领字的运用
领字在联句中的运用没有一个量的规定和标准,大观楼长联中:“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一个“看”字便引领以下的四句,又“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这里有两处带领字,“趁”字,领“蟹屿螺洲”,“梳裹就”三字,领“风鬟雾鬓”,后面的“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其用法一致。
于是,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领字的多寡,是要结合联句本身的要求来定的,这个要求,主要是来自句式变化的考虑,这里不便展开太多的讨论,以免冲淡了主题。
长联中的领字起到引领承接的作用而大量被使用,那么,在短联中有没有这样的体现呢?可以说,领字在短联中的应用比例比较少,但也不能否认其存在,之前我撰的一个例子,是在一古联的基础上稍作更改而来的(原联记不得清楚,又懒得翻资料,所以杜撰了一个),另外我曾作一联:
三千年儒家学问,
一万种专制理由。
发表在天涯,曾经被“我是黑水白山”批评为出律,其实在这联中“三千年”和“一万种”都属于领字,是为后面服务的,只不过是,这个用法与“莫辜负”、“都付与”等领字相比,不甚明显。

领字的使用要求
领字有什么使用要求呢?有人认为,领字必须是虚的,也就是刚才说的“莫辜负”、“都付与”这一类的,才能称作领字。我对此观点持不同意见。
我的理由是,领字的作用就是要牵领下文,以下文作为主体,领字是辅助性质的,能认同这一点的话,实词虚义的也能成为领字,就如“三千年”、“一万种”,看上去全都是确切的数字,但只要不是专门要挑刺的都知道,三千年是一个概指,一万种更是一个夸张手法,它们都是为突出下文服务的。
不过,要指出的是,在长联里面使用实词虚用的手法,会比在短句里面使用要困难得多,所以实词虚用,要注意用得其所。

领字与声律的关系
当一个联句引入领字之后,我们便不能再对联句用诗律的句式来要求。
比方说,大观楼长联的“看东骧神骏”若用五言律句来衡量的话,显然就是破律的了。所以尽管有很多的作品在引入领字之后依然因为注重声律×孔龅接肼删渚涫轿呛希诹缮喜⒚挥醒细竦囊螅疑踔料不兑栽擞昧熳掷赐黄魄宦傻某S镁涫剑比涣耍馐俏腋鋈说南埠茫磺考佑谌恕?br&gt;领字在对仗上面也比较宽松,在对应位置上的声律要求也被列为可不予计算,究其根源,就是因为领字虽然在联句中起到的作用不少,但它始终是为了给主体服务,为了明确它在句中的主次地位,有意地忽略它的声律、对仗要求,也就是我在另一篇文章里面提及的,模糊辅助物,突出主体了。

常用领字资料来源:常江《对联知识手册》

一字
看  望  听  想  读  览  喜  溯  怅  怕  任  待  问
凭  叹  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80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908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9
68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4:53 | 只看该作者
<b><FONT color=#ff0000>7月27日学学练练(特邀试剑MM点评)
</FONT></b><P>学一学</P><P>对联修辞:夸张</P><P>夸张,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某一特征而故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方法,夸张可以给人更深刻的印象,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  又如: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P><P>练一练</P><P>出句:一枕溪声凉夏夜 [开心就说]</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80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908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9
67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4:53 | 只看该作者
<b>语助词大全
</b>语助词大全语助词大全
文 笔 要 诀
唐·杜正伦

句 端

属事比辞,皆有次第;每事至科分之别,必立言以间之,然后义势可得相承,文体因而伦贯也。新进之徒,或有未悟,聊复商略,以类别之云尔。

观夫,惟夫,原夫,若夫,窃惟,窃闻,闻夫,惟昔,昔者,盖夫,自昔,惟。
右并发端置辞,泛叙事物也。谓若陈造化物象,上古风迹,及开廓大纲、叙况事理,随所作状,量取用之。大凡观夫、惟夫、原夫、若夫、窃闻、闻夫、窃惟等语,可施之大文,余则通用。其表启等,亦宜以臣闻及称名为首,各见本法。

至如,至乃,至其,于是,是则,斯则,此乃,诚乃。

右并承上事势,申明其理也。谓上已叙事状,以复申重论之,以明其理。

洎于,逮于,至于,既而,亦既,俄而,洎、逮,及,自,属。

右并因事变易多,限之异也。谓若述世道革易,人事推移,用之而为异也。

乃知,方知,方验,将知,固知,斯乃,斯诚,此固,此实,诚知,是知,何知,所知,是故,遂使,遂令,故能,故使,所谓,可谓。
右并取下言,证成于上也。谓上所叙义,必待此后语,始得证成也。或多析名理,或比况物类,不可委说。

况乃,矧夫,矧唯,何况,岂若,未若,岂有,岂至。
右并追叙上义,不及于下也。谓若已叙功业事状于上,以其轻小,后更云"况乃""岂云"其事其状云。

岂独,岂唯,岂止,宁独,宁止,何独,何止,岂直。
右并引取彼物,为此类也。谓若已叙此事,又引彼与此相类者,云"岂唯"彼如然也。

假令,假使,假复,假有,纵令,纵使,纵有,就令,就使,就如,虽令,虽使,虽复,设令,设使,设有,设复,向使。
右并大言彼事,不越比也。谓若已叙前事,"假令"深远高大则如此,此终不越。

虽然,然而,但以,正以,直以,只为。

右并将取后义,反于前也。谓若叙前事讫,云"虽然"仍有如此理也。

岂令,岂使,何容,岂至,岂其,何有,岂可,宁可,未容,未应,不容,讵令,讵可,讵使,而乃,而使,岂在,安在。
右并叙事状所求不宜然也。谓若揆其事状所不令然,云"岂令其至于是"。

岂类,讵以,岂如,未如。
右并论此物胜于彼也。谓叙此物微也,讫,陈"岂若"彼物微小之状。

若乃,尔乃,尔某,尔则,夫其,若其,然其。
右并覆叙前事,体其状也。若前已叙事,次便云"若乃"等,体写其状理。

倘若,倘使,如其,如使,若其,若也,若使,脱若,脱使,脱复,必其,必若,或若,或可,或当。
右并逾分测量,或当尔也。譬如论其事使异理,云如此。

唯应,唯当,唯可,只应,只可,亦当,乍可,必能,必应,必当,必使,会当。
右并看世斟酌,终归然也。若云看上形势,"唯应"如此。

方当,方使,方冀,方令,庶使,庶当,庶以,冀当,冀使,将使,夫使,令夫,所冀,所望,方欲,更欲,便当,行欲,足令,足便。
右并势有可然,期于终也。谓若叙其事形势,方终当如此。

岂谓,岂知,岂其,谁知,谁言,何期,何谓,安知,宁谓,宁知,不谓,不悟,不期,岂悟,岂虑。
右并事有变常,异于始也。谓若其事,应令如彼,忽令如此。

加以,加复,况复,兼以,兼复,又以,又复,重以,且复,仍复,尚且,犹复,犹欲,而尚,尚或,尚能,尚欲,犹仍,且尚。
右并更论后事,以足前理也。谓若叙前事已讫,云"加以"又如此。

莫不,罔不,罔弗,无不,咸欲,咸将,并欲,皆欲,尽欲,皆并咸。

右并总论物状也。

自非,若非,若不,如不,苟非。
右并引其大状,令至甚也。若叙其事至甚者,云"自非"如此云。

何以,何能,何可,岂能,讵能,讵使,讵可,畴能,奚可,奚能。

右并因缘前状,论可致也。若云"自非"行彼,何以如此。

方虑,方恐,所恐,将恐,或恐,或虑,只恐,唯虑。

右并豫思来事,异于今也。若云今事已然,"方虑"于后或如此。

敢欲,辄欲,轻欲,轻用,轻以,敢以,辄以,每欲,常欲,恒愿,恒望。

右并论志所欲行也。

每至,每有,每见,每曾,时复,数复,每时,或。

右并事非常然,有时而见也。谓若"每至"其时节、"每见"其事理。

则必,则皆,则当,何尝不,未有,不则。

右并有所逢见便然也。若逢见其事,"则必"如此。

可谓,所谓,诚是,信是,允所谓,乃云,此犹,何异,奚异,亦犹,犹夫,则犹,则是。

右并要会所归,总上义也。谓设其事,"可谓""如此",可比"如比"。

诚愿,诚当可,唯愿,若令,若当,若使,必使。

右并劝励前事,所当行也。谓若其事,云"诚愿"如此。

自可,自然,自应,自当,此则,斯则,女则,然则。

右并豫论后事,必应尔也。谓若行如彼。"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80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908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9
66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4:52 | 只看该作者
<b><FONT color=#ff0000>7月26日学学练练(由苏三校长点评)
</FONT></b><P>学一学
对联修辞====拟人
</P><P>拟人,就是人格化,把物当成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行为,创造出一种不寻常的艺术境界,拟人,可以增加形象性,把事物描述得生动活泼,丰富感情色彩,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对联中的拟人,主要是用写人的语言写物,(如: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或让物象人一样的说话。(如:烛谓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
</P><P>练一练
出句:惆怅花枝昨夜雨  [苏三]  
对句: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80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908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9
65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4:51 | 只看该作者
<P><B><FONT color=#0000ff><FONT size=4>出、对句点评技巧(空空道人)</FONT></FONT></B></P><P><B><FONT color=#0000ff size=4> </FONT></B><FONT size=3>联都工部、特别是应对区要打造有明显点评特色的版块,首要任务是聚集出、对句点评人才。目前网络对联论坛评手奇缺,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任重而道远。如何点评出、对句,成了全体斑主所关注讨论最多的话题。为此,道人撰写此文,和大家一起探讨出、对句的点评问题。</FONT> </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 size=3></FONT></P></FONT><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B>一、好出句的标准</B></FONT> <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要点评出对句首先要会读句,只有读懂出对句,才能开展点评。好的出句除了必须符合对联文体特征外(这就不展开讨论了),总是求新的,新,就是新颖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FONT> <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 size=3></FONT></P></FONT><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立意新。这是出句的灵魂。意,就是出句中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题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一个出句,不仅要寓意明确,还要立意高远。或言风物,或溯历史,或以文采见长,或以技巧取胜,而成佳构。对于同一题材,一个好的出句必须以最新的立意取胜,道前人所未道者。一个出句,如果能让你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就说明这个句子是创新的。</FONT> <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 size=3></FONT></P></FONT><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角度新。也就是说出句构思途径要创新。多数题材,都被前人用对联的形式表现过,如果不另辟蹊径,只会低于前人或模仿前人,对前人的句子加以改造,为我所用,也能出新。</FONT> <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 size=3></FONT></P></FONT><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 size=3></FONT></P></FONT><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手法新。出句的表现手法是表现联意的载体,对联是很讲究修辞的,运用各种修辞方式,表现与众不同的思想主题和风格意境,是出句形象生动,内容深刻,是出句创新的有效途径,一个出句,如果表现手法平淡无奇,即使立意再好,也无法得当充分表现。因此,好出句总是表现出很高的汉语使用技巧。</FONT> <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 size=3></FONT></P></FONT><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语言新。对联的语言,应该是清新、典雅、自然、新鲜活泼的,陈词滥调、标语口号,是堆砌不出好出句的。用新的语言表现新的意境,是好出句成功的重要因素。有时候,一个新鲜灵动的词就会使出句增色不少。</FONT> <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 size=3></FONT></P></FONT><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 size=3></FONT></P></FONT><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另外构思奇特,语言奇巧,也是判断好联的重要条件。</FONT> <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 size=3></FONT></P></FONT><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B>二、好对句的标准</B></FONT> <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好的对句,除了和好的出句有相同的特征外,还要强调的是,要<FONT color=#ee0000>工、稳、贴、切。</FONT></FONT><FONT color=#ee0000> </FONT><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所谓工,首先是指工整,对句要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对仗工整。这是对句的基本要求。其次是讲究凝炼。并不是凑足与出句相同字数,符合对联格律的就是好联,而是要求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要精炼。</FONT> <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0

548

帖子

0

精华

6656

积分

联都举人

乱弹派之无名堂主

Rank: 4Rank: 4

UID
5453
经验
9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18
64
发表于 2006-7-27 16:04 | 只看该作者
瑶池MM作业本一个星期没用了,偷懒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80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908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9
63
 楼主| 发表于 2006-7-20 14:08 | 只看该作者
<B><FONT color=#ff0000>7月20日学学练练(特邀青衫换酒联友点评)
</FONT></B>
<P>学一学</P>
<P>对联修辞中的比喻</P>
<P>比喻,就是打比方,当甲乙两事物有相似点时,就用乙打比方来描述甲。对联中的比喻,有三种基本类型。1、明喻:又称直喻,望文生义,是明显直接的比喻,通常用“如、若、象、似”等比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2、隐喻:又称暗喻,是比明喻进一层的比喻,比喻关系更加隐蔽,一般用“为、是、作”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借喻:是本体不出现,不用比喻词,用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如:横奔月窟千堆雪;倒泻银河万道雷。</P>
<P>练一练</P>
<P>出句:长风乱剪纷纷雪 [秋风传说] </P>
<P>对句:渔火遥呼点点星[醉瑶池]</P>
<P>对句:夜烛独怜冷冷心[醉瑶池]</P>
<P><FONT color=#0033ff>把酒乱谈:呵呵~第一句看来是孤舟蓑笠翁的意境哦,不错的说,第二句烛、独都为仄,孤平了,个人以为冷冷心不若冷冷衾</FONT></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5:08:4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80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908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9
62
 楼主| 发表于 2006-7-20 10:37 | 只看该作者
<B><FONT color=#ff0000>7月19日学学练练(特邀雷虎版主点评)
</FONT></B>
<P>学一学</P>
<P>对偶的几种形式</P>
<P>1、正对:上下联意思相类或相关,互相补充,互相映衬。
2、反对:上下联意思相反,有强烈的对比作用。
3、连对:上下联意思连贯承接,有如行云流水,自然入妙,又称“串对”,“流水对”。
4、自对:即句中对,是一种本句自对的形式。在同一句中,一些字词和另一些字词相对。
5、借对:又称“假对”,假借字义、字音相对。</P>
<P>练一练</P>
<P>出句:蛙曲鸟歌,细雨斜风旋律  [苏三]</P>
<P>对句:牛耕燕筑,农夫蚕妇村图[醉瑶池]</P>
<P><FONT color=#3333cc>雷虎:对句过与写实了,另外雷虎 不赞成将前4个物象并列在一起,显得比较呆板,也不利于传达更多的信息。村图用的不好,太生硬了。</FONT></P>
<P>对句:柳堤竹榭,红衣绿梗荷塘[醉瑶池]</P>
<P><FONT color=#3333cc>雷虎:这个对句好,欣赏,色彩和谐,置景幽雅,与出句配合在一起很有江南水乡的气氛和意境。而且出句中的鸟呀、蛙呀也有地方栖息了,细雨、斜风了也有地方映衬了。一点小缺憾是荷塘有些多余,前面几字已经很自然地营造出地点了,在加上这两字就画蛇添足了,如果选择合适了字,整个句子的层次还要提升几分。</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5:17:1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80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908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9
61
 楼主| 发表于 2006-7-20 10:34 | 只看该作者
<b><FONT color=#0000ff>第二讲作业好句欣赏
</FONT></b><P><FONT color=#ff0033 size=3>根据第二讲作业批改情况,现选取第四题答卷中较好的对句张榜,以供各位联友欣赏和讨论。</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1、风来波影乱 ====雨过鸟声新 (石人)<FONT color=#ff0000>(有声有色,虚虚实实)</FONT></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2、惜春欲往花间住 ====怜月且来柳下眠 (艾兰)<FONT color=#ff0000>(虽孤平,联意却耐品)</FONT></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3、惜春欲往花间住  ====赏月常来柳下吟 (李论、流浪的风)<FONT color=#ff0000>(平仄、对仗工,意境不错,惜出新不够)</FONT></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4、惜春欲往花间住 ====追梦常来月下眠 (掬水月)<FONT color=#ff0000>(月下追梦,不亦浪漫哉!)</FONT></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5、风来波影乱 ====雨过柳颜新 (临溪弄石、小肥羊)<FONT color=#ff0000>(这个出句很多都以柳应对,切境。意境清新。难得两位如此不谋而合。:))</FONT></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6、风来波影乱  ====雨过燕声娇 (糊涂女孩)<FONT color=#ff0000>(水乳交融)</FONT></FONT></P><P><FONT color=#0000ff><FONT size=3>7、风来波影乱 ====</FONT><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雁过客心愁 (青森碧海)<FONT color=#ff0000>(以波乱起兴,以心乱点题,对句别出心裁)</FONT></FONT></FONT></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0000ff size=3>8、风来波影乱 ====云去月华明 (雨柳)<FONT color=#ff0000>(写夜景,朴实无华,却显空明意境。下联有禅意)</FONT></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0000ff size=3>9、风来波影乱 ====雪落鸟踪稀 (雨蝶云粉梅蜜)<FONT color=#ff0000>(化句于无形。)</FONT></FONT></P><P><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FONT color=#0000ff>10、<FONT size=3>风来波影乱 ====</FONT><FONT size=3>日出鸟声喧 (甜甜一笑㊣)<FONT color=#ff0000>(呵呵,不错的正对句。以声之乱对色之乱,也很有趣味。)</FONT></FONT></FONT></FONT></FONT></P><P><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00ff><FONT size=3>11、风来波影乱 ====</FONT><FONT size=3>雨过柳烟轻 (香萦遥夜)<FONT color=#ff0000>(以柳应对的还真不少,其实还有好几个句子,如“雨住柳烟凝”、“雨霁柳烟浓”都很不错。不过,感觉还是轻更写意些。个人有个想法,如果把最后一个字改为“横”,是否整联更有动静感,虚实感?大家尽可以讨论)</FONT></FONT></FONT></FONT></P><P><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FONT color=#0000ff>12、惜春欲往花间住 ====<FONT size=3>品雨常于叶上听 (盈然)<FONT color=#ff0000>(构思独特,另辟蹊径,很耐读)</FONT></FONT></FONT></FONT></FONT></P><P><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00ff size=3>13、风来波影乱 ====雪霁钓钩寒 (散踏)<FONT color=#ff0000>(呵呵,一首诗居然给化出两个句子来了,欣赏一下(另一句见前面)。)</FONT></FONT></FONT></P><P><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00ff size=3>14、风来波影乱 =====日落雁声迷 (怡青)<FONT color=#ff0000>(雁声迷 背后的意韵令人牵挂。)</FONT></FONT></P></FONT><P><FONT color=#0000ff></FONT><P><FONT color=#0000ff></FONT><P><FONT color=#0000ff>15、惜春欲往花间住 <FONT size=3>=====读月常来水里寻 (风中芦苇)<FONT color=#ff0000>(读字很有韵味)</FONT></FONT></FONT></P><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 size=3>19、风来波影乱 ====雨过燕身轻 (碧空闲云)<FONT color=#ff0000>(写实,却又令人遐想)</FONT></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80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908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9
6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4:36 | 只看该作者
对联的创作方式,很难全面加以概括,具体说起来有数十种之多。在此,作者只是选择一些比较重要和比较常见的创作手法,加以简单的介绍。  
    对联的写作与欣赏,除了一些基本格律要求(如六要素、六禁忌等)外,还有一些比较独特的修辞要求和创作方法,如自对、借对、意对、蹉对、强弱相当、概念相当、嵌字格、回文格、顶针格、集句格、以及对联的横批、对联的标点、对联的书写格式和对联的张贴格式,等等。下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一做个简单的介绍。
    1.自对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如:
入流亡所
登岸舍舟(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
其中,“入流”与“亡所”、“登岸”与“舍舟”,就是句中自对。又如,“荣辱”对“是非”、“至高无上”对“微妙甚深”、“溪声山色”对“暮鼓晨钟”、“烦恼即菩提”对“微尘含刹土”、“如秤锤落井、砺石沉潭”对“纵仙术隐空、神通入海”等,不仅上下联相对,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对。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当然,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如:
    闲云野鹤翩翩去
    万水千山得得来
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2.借对
    借对又称假对,这也是对仗上宽工转化的一种方法,分借义对和借音对两种。借义对指句中词语的词性和含义本非对仗或对仗非工,但借助其另外的词性和含义,使之成对仗或使对仗更工。借音对则指借助其读音,使之成对仗或使对仗更工。借义对如: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七律《曲江》中之颔联)
“寻常”在此为普通之意,属形容词,但古制“寻”、“常”又皆为度量单位,属量词(古制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借用此含义,则与数词“七十”相对为工。借音对如:
    不生不灭,不减不增,碌碌人间如梦幻
    无始无明,无常无尽,茫茫宇宙太空虚
其中,借茫茫为“忙忙”,则与“碌碌”相对更工。
    3.意对
意对也称义对,或意义对(不同于借义对),指句中字词在词性或语法结构上不成对仗,但其字词之意义,即所含之义理或意境,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所谓“貌离神合”。如崔颢《黄鹤楼》之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就是意对。又如: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其中,“五十三参”对“百城烟水”,是以同一个典故(善财南参)的两个常用语相对。单从词性、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是不成对仗,但从内容来看,则属于“意对”(即以“参访五十三位老师”对“历经一百余座城市”)。又如,“三界”对“时空”、“万丈”对“无边”等,亦属意对。不过,就对联而言,意对部分在全联之比重宜小不宜大。
    4.蹉对
蹉对又称交股对,指句中对应词位置不同,参差为对。如:
春残叶密花枝少
睡起茶多酒盏疏(《冷斋夜话》载王安石之诗句)
其中的“密”对“疏”、“少”对“多”,即为蹉对。又如:
    尚思立足慢言道
    急欲藏身莫住山
其中的“尚”对“莫”、“慢”对“急”,亦为蹉对。
    5.强弱相当
这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大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
    6.概念相当
这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再者,概念所指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密切与否,也影响到对仗的宽工,如“晓日”对“雄鸡”,由于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仗就显得较工稳。
在此,要附带指出的是,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如前所述,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只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概念相当,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也只是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
    7.嵌字格
    嵌字也叫嵌名,指将特定的名称(多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专用名称,有时也为特定词语)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这是一种运用得比较广泛的对联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80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908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9
59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4:35 | 只看该作者
<b>《第三讲:对联的基本要求和创作方式》(达之)
</b>浅谈对联的基本要求和创作方式
肖大志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所谓对联的基本要求,实际上也就是对联的基本格律。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作者个人以为,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尽-飞身-去;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平仄相对, 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 △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80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908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9
58
 楼主| 发表于 2006-7-17 22:03 | 只看该作者
出句1、野渚寒烟淡  [寒天]

<P>对句1、秋江钓叟闲  [淡茶]</P><P><FONT color=#d52bd5>不错!上下意境和谐,一幅秋江垂钓图,喜欢!</FONT></P><P><FONT color=#d52bd5>可不知道此时的鱼是瘦是肥呢?到时钓着了可别忘了叫上姐姐一起享用哈!</FONT></P><P>出句2、有虚怀可纳沧海 [寒天]</P><P>对句2、无壮志难登险峰 [淡茶]</P><P><FONT color=#d52bb3>这个,还是不错,有男儿气概!看你长得帅又有才气而且那天在群里你说还是单身呢,那哪天姐姐给你当红娘,也给你找个美女加才女如何呀?哈哈,还不知弟弟信得过姐姐眼光不呢?还是开溜吧.</FONT></P><P>出句3、临水扣弦参籁响 [寒天]</P><P>对句3、倚篱煮酒沁菊香 [淡茶](今音)</P><P><FONT color=#dd22dd>这个,汗,出句意思我就弄得不是很明了呢,我也弄了一个不是很明了的对上了。我还是不要评这句了吧.不过DD对的单句我到是很喜欢的,有点像五柳先生的悠闲舒适生活哟。</FONT></P><P>出句4、开卷能知今古事 [寒天]</P><P>对句4、泡坛难辨是非言 [淡茶]</P><P><FONT color=#dd22dd>汗,泡坛不明白什么意思!其他到是能懂的,也喜欢的!</FONT></P><P>出句5、风落黄花香满径 [可儿]</P><P>对句5、秋催绿叶老千回 [淡茶]</P><P><FONT color=#d52bd5>单句好喜欢,特别是"老千回"最喜欢,赞一个.</FONT></P><P><FONT color=#d52bd5>可我怎么老是觉得上下句的意境不对呀.上虽然说是"风落黄花"有点凄凉之感,可是"香满径"却又是咏"花虽落却香还存"呀,应该是悲中有喜,怜而赞赏的呀,但下联没有这样的转折与复杂情感,是悲而无喜,一怜到底.可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胡说一通呢。</FONT></P><P><FONT color=#d52bd5>还有,最后觉得那个"绿"字是不是可以换一个呀,因为到了秋天可不能单用一个"绿"字来写叶了吧?汗,赶紧溜吧.还是等老师来说说了.</FONT></P><P><FONT color=#d52bd5>哈哈,我发了帖子才发现应该还有个错误吧,"香满径"的"径"应该是名词,而"老千回"的"回"这里应该是量词吧?这样就不工了,对么?</FONT></P><P>出句6、落叶缤纷,相思一地凭谁扫 [可儿]</P><P>对句6、寒蝉凄切,愁绪满天空自鸣 [淡茶]</P><P><FONT color=#e61ae6>这个好喜欢呢,比我的对得好多了.最喜欢"空自鸣",学习了!</FONT></P><P><FONT color=#e61ae6>好了,完成了,砸错的地方淡茶弟弟可以回砸了,我俩不是互评么,我看你还没有评呢,嘻嘻,你可以使劲的砸呀,明白自己的句子破,我不怕疼的.最多下次作业争取多死点脑细胞,免得让我其他部位遭罪了。</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80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908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9
57
 楼主| 发表于 2006-7-17 00:06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70938 size=4>总得分 93     <HR noShade SIZE=1><FONT color=gray>以下内容需要威望达到<B>3</B>才可以浏览</FONT>
五班第二讲作业提交专贴 </FONT>
<P><FONT size=4><FONT color=#f70938>第一题:下列句子都是学员最近应对习作,请标出下列句子的平仄(古今韵均要求标出)再用音律检查是否合律,若有错误,则标出错误所在。(25分) </FONT></FONT></P><P><FONT size=4><FONT color=#f70938>1、  水柔容万象     古:仄平平仄仄
                    今:仄平平仄仄   </FONT></FONT></P><P><FONT size=4><FONT color=#f70938>     壁高蕴太极     古:仄平仄仄平
                    今:仄平仄仄平       </FONT></FONT></P><P><FONT size=4><FONT color=#f70938>下联犯了孤平的毛病,而且“万”“太”粘律。下联应用“平仄仄平平”来对。 </FONT></FONT></P><P><FONT size=4><FONT color=#f70938>2\   汲泉和月煮          古:仄平仄仄仄
                         今:平平仄仄仄
      放鹤伴松眠          古:仄仄仄平平
                          今:仄仄仄平平 </FONT></FONT></P><P><FONT size=4><FONT color=#f70938>上联犯了“三仄尾”和“孤平”大忌,应该用“平平平仄仄”或者“仄平平仄仄”来对。 </FONT></FONT></P><P><FONT color=#f70938 size=4>和字古韵和今音都有平仄两读,在这里取与,同的意思,读平声,句子合律 -1</FONT></P><P><FONT color=#f70938 size=4>3、满地落红帘半卷  古:仄仄仄平平仄仄
                    今:仄仄仄平平仄仄 </FONT></P><P><FONT size=4><FONT color=#f70938>   三杯残酒月一弯    古:平平平仄仄仄平
                     今:平平平仄仄平平 </FONT></FONT></P><P><FONT size=4><FONT color=#f70938>若按今音是合律的,古音则下联的“酒”“一”失替了,应把第六字换成“平”。 </FONT></FONT></P><P><FONT size=4><FONT color=#f70938>4、芭蕉雨韵催诗就   古:平平仄仄平平仄
                    今:平平仄仄平平仄
   芦苇风情摇句新   古:平仄平平平仄平
                    今:平仄平平平仄平 </FONT></FONT></P><P><FONT size=4><FONT color=#f70938>老师,恕学生眼拙和对联知识欠缺,我实在找不出这联有什么地方不合律的! 是,该联合律。</FONT></FONT></P><P><FONT size=4><FONT color=#f70938>第二题:请说出下列句子失律的地方,并提出修改意见。 (25分)(古今韵择其一即可) </FONT></FONT></P><P><FONT color=#f70938 size=4>25分</FONT></P><P><FONT color=#f70938 size=4>1、雨洗峰峦翠   古:仄仄平平仄
   霞染原野红   古:平仄平仄平   </FONT></P><P><FONT color=#f70938 size=4>下联的“染”粘律了,可改为“霞来旷野红”(平平仄仄平)。 </FONT></P><P><FONT color=#f70938 size=4>2、万顷新荷微雨里   古:仄仄平平平仄仄
   千枝娇柳清风中   古:平平平仄平平平 </FONT></P><P><FONT color=#f70938 size=4>下联“三平尾”而且“孤仄”了。可改为“千枝嫩柳晚风中”。哈哈,老师律到是和了,可意境不咋的。汗一下了! </FONT></P><P><FONT color=#f70938 size=4>3、 松映烟霞流画影   古:平仄平平平仄仄
    雨弹夏荷惹情思   古:仄平仄平仄平平 </FONT></P><P><FONT size=4><FONT color=#f70938>这个好乱,本联里犯了“失替”错误,上下联里的“霞”和“荷”犯了“粘律”毛病。可改为“雨敲荷叶惹情思”。 </FONT></FONT></P><P><FONT size=4><FONT color=#f70938>4、 雨过天晴莺语乱   古:仄仄平平平仄仄
    风来雾散花影明   古:平平仄仄平仄平 </FONT></FONT></P><P><FONT color=#f70938 size=4>这个是“语”和“影”粘律了。可改为“风来雾散柳姿妖”。 </FONT></P><P><FONT color=#f70938 size=4>5、清风入座吟新诗   古:平平仄仄平平平
   明月敲窗叙旧情   古:平仄平平仄仄平 </FONT></P><P><FONT color=#f70938 size=4>上联“三平尾”。可改为“清风入座吟新赋”。 </FONT></P><P><FONT color=#f70938 size=4>在这里我想请问老师,这到题要求我们找出失律的地方并提出修改意见,是不是做最小的修改,尽量维护作者原意和联的原貌呢? </FONT></P><P><FONT color=#f70938 size=4>是的,本题只要求对失律的地方作出修改,你做得很好。:)</FONT></P><P><FONT color=#f70938 size=4>第三题:请按格律填写句子(新旧声均可,但要标明清楚;自创联或者成联均可)(20分)  19分</FONT></P><P><FONT color=#f70938 size=4>1、仄仄平平仄    瘦笔描肥菊
   平平仄仄平    粗麻裹俊才    呵呵,有趣的紧</FONT></P><P><FONT color=#f70938 size=4>2、平平平仄仄     千山收眼底
   仄仄仄平平     万画跃心头 </FONT></P><P><FONT color=#f70938 size=4>3、平平仄仄平平仄     方砖整队聚徒汉     千山万水风光秀
   仄仄平平仄仄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80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908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9
56
 楼主| 发表于 2006-7-17 00:01 | 只看该作者
每题20分 <FONT size=4><FONT color=#f70909>得分:100分</FONT>   </FONT>





<P><P align=left><FONT color=#ff00ff>第一题:你认为学习对联,有没有必要懂得古韵?为什么?</FONT> <FONT size=4><FONT color=#f70909>得分:20分</FONT>   </FONT><P><P><P align=left>答:大蒙校长好,我很喜欢对联,到了联都后就更喜欢了。



<P><P><P align=left>最近比较忙,今天终于忙完了,刚才看了好多同学都得了高分,眼谗死我了,我也来认真审题,认真答题,也争取得个高分。



<P><P><P align=left>哈哈,这第一题有两个问呢,那我也要回答两个了。



<P><P><P align=left>那就先回答第一个小问,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即我认为学习对联有必要懂得古韵。



<P><P><P align=left>下面回答第二小问,为什么?哈哈,校长我可要捡你一个便宜了呢!因为我很喜欢而且赞成校长大人给我们上第一堂课时的一段精彩发言——



<P><P><P align=left>我认为:一个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楹联爱好者,或是一个对联工作者,应该新声、古声都懂,哪怕是今后全部通行现代汉语了。我们也要了解古韵,这是欣赏,学习,吸收,传承对联文化的需要!!!



<P><P><P align=lef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OK</FONT> ,校长可以算学生第一题回答过关了么?? <FONT color=#0909f7>过了!!!
</FONT><P><P><P align=left><FONT color=#ff00ff><FONT color=#ff00ff>第二题:下列是50个常用字,请用古汉语(古韵)标出(平上去入四声)。例:常祖辈国==平上去入</FONT>   <FONT size=4><FONT color=#f70909>得分:20分</FONT><FONT color=#000000>   </FONT></FONT><P></FONT><P><P align=left>海屋杰节发当足失复什   



<P><P><P align=left>上入入入入平入入入入



<P><P><P align=left>俗觉敌石吉用八拾食钟   



<P><P><P align=left>入入入入入去入入入平



<P><P><P align=left>枝说何局学伏鸭急天笔   



<P><P><P align=left>平入平入入入入入平入



<P><P><P align=left>实一哲积植竹托压伯合   



<P><P><P align=left>入入入入入入入入入入



<P><P><P align=left>杀光达责割叶作逐吃认     



<P><P><P align=left>入平入入入入入入入去



<P><P><P align=left><P><P><P align=left><FONT color=#f709f7>第三题:请分别标明下列句子的古、今韵 (标出平仄即可)



<P></FONT><P><P align=left>1、 <FONT size=4><FONT color=#f70909>得分:20分</FONT>   </FONT><P><P><P align=left>一片清莲收眼底(轻舞飞扬老师)



<P><P><P align=left>古:仄仄平平平仄仄



<P><P><P align=left>今:平仄平平平仄仄



<P><P><P align=left>几丝凉意上心头(轻舞飞扬老师)



<P><P><P align=left>  古:仄平平仄仄平平



<P><P><P align=left>  今:仄平平仄仄平平



<P><P><P align=left>2、



<P><P><P align=left>读罢奇书深见道;



<P><P><P align=left>古:仄仄平平平仄仄



<P><P><P align=left>今:平仄平平平仄仄



<P><P><P align=left>吟成佳句好观光。



<P><P><P align=left>古:平平平仄仄平平



<P><P><P align=left>今:平平平仄仄平平



<P><P><P align=left>3、
娇菊带霜花更艳(大蒙)



<P><P><P align=left>古:平仄仄平平仄仄



<P><P><P align=left>今:平平仄平平仄仄



<P><P><P align=left>孤蓑泻月影长空(大肠世家)



<P><P><P align=left>古:平平仄仄仄平平



<P><P><P align=left>今:平平仄仄仄平平



<P><P><P align=left>4   三尺方窗, 变幻四时图画(空空道人)



<P><P><P align=left>古:平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



<P><P><P align=left>今:平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



<P><P><P align=left>一支瘦笔,评说七彩人生(┓蚋迹?



<P><P><P align=left>古:仄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



<P><P><P align=left>今: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平



<P><P><P align=left>5、岸柳堆烟,一湖春色一湖画(苏三)



<P><P><P align=left>古: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



<P><P><P align=left>今: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



<P><P><P align=left>庭花带雨,几束清香几束诗(轻舞飞扬)



<P><P><P align=left>古: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P><P><P align=left>今: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P><P><P align=left><FONT color=#ff00ff>第四题:学前考察          <FONT size=4><FONT color=#f70909>得分:20分</FONT><FONT color=#000000>   </FONT></FONT>



<P></FONT><P><P align=left><FONT color=#ff00ff>请按照目前你的水平,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18 15:31 , Processed in 0.11488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