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41|回复: 15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体赋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30 1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体赋

诗体赋,赋体的一种。与文体赋、骚体赋,并为赋之三体,有学者认为,诗体赋,由《诗经》演变而来,,《左传·隐公元年》所载"大隧"为较早的篇目,屈原《天问》、荀况《赋篇》的《佹诗》、扬雄《酒赋》也属此类。此类赋以四言为主体,杂有三言、六言句,篇幅短小,结构精致,有《诗经》的简朴和整饬风格。梁齐以后五、七言诗体赋流行。唐代后产生敦煌诗体赋。

是梁齐文章新变的成果,是对诗赋界域的一种消解,是对赋的抒情化和诗化的进一步尝试。如沈约《愍衰草赋》有一半的篇幅使用五言诗句式,显示出五言诗与赋的有机融合。另外还有一些作家将五言诗与七言诗句式错综的用于赋体。其后庾信把诗体赋运用的更为娴熟,使形式更为完美。

赋分三体,然而古今研究者大多只关注文体赋和骚体赋,对于诗体赋却很少提及,更遑论全面深入的探讨了。"诗体赋"这一概念,是已故马积高先生在《赋史》中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所谓诗体赋,由《诗经》演变而来,《左传·隐公元年》所载郑庄公"大隧"为较早的篇目,屈原《天问》、荀况《赋篇》中的《佹诗》、《遗春申君赋》亦属之,此后到扬雄《酒赋》、《逐贫赋》,此体得以发展。(注:详见马积高:《赋史》第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马先生关于诗体赋渊源、发展和范畴的论述,为研究者指出了一个大体的轮廓,不过依然有进一步补充、完善的必要。

诗体赋源于《诗经》,就四言体赋之范围来说,这一论断是非常正确的。"赋"与《诗经》的关系十分密切。首先,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彩摛文,体物写志也。""赋"在铺陈手法的意义上,为《诗经》"六义"之一,赋、比、兴构成《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其次,《汉书·艺文志》云:"不歌而诵谓之赋。"《论语·子路》言"诵诗三百",《汉志》曰"诵其言谓之诗",显然《诗经》既可弦歌亦可徒诵,那么"赋"在吟诵方式的意义上,也是实现《诗经》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再次,《左传》中所载春秋时大夫行人所"赋"所"诵"者,大多是《诗经》的原文。有鉴于此,班固从文体源流的角度说:"赋者,古诗之流也。"(注:班固:《两都赋序》。)作为一种文体,赋的来源是多元的,但毫无疑问,《诗经》也是其中之一。而赋体文学对《诗经》形式的接受,除了在赋作中普遍地使用四言句外,便最集中地体现在以四言为基本句式的诗体赋上。

《左传·隐公元年》曰:"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同书《僖公五年》:"士蔿……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此两则材料因其押韵,经常被作为赋体文学酝酿期作品的例子,虽有一定道理,但庄公、姜氏、士蔿所"赋",皆为即时性的口头韵语,短短两三句,更未以"赋"名篇,因而不能说是早期的诗体赋。屈原《天问》实乃楚辞,虽对诗体赋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诗体赋。真正最早用"赋"作为篇名,而且以四言诗体句为基本句式的赋作,是荀子的《赋篇》和《遗春申君赋》。马先生只将《赋篇》中的《佹诗》而非整体纳入诗体赋,可能是因为荀卿五赋,各篇中间部分皆夹杂有一定数量的散文句式,其实体式不纯恰恰是任何文体初期形态的共同特征,即便《佹诗》亦非纯粹的四言诗体。《遗春申君赋》全文如下:"宝珍隋珠,不知佩兮。袆布与丝,不知异兮。闾姝子奢,莫知媒兮。嫫母求之,又甚喜之兮。以瞽为明,以聋为听,以是为非,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惟其同!"(注:《战国策·楚策四》。)此作基本为四言,但多楚地的"兮"字句,同样体现了初期诗体赋句式驳杂不纯的风貌。

与荀卿之作相比,西汉前期出现的数篇诗体赋,在形制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些赋作包括邹阳《酒赋》、《几赋》、公孙诡《文鹿赋》、羊胜《屏风赋》、刘安《屏风赋》、孔臧《杨柳赋》和刘胜《文木赋》。勿庸讳言,上述赋作见于《西京杂记》、《古文苑》和一些类书,其真伪一直受到学界的怀疑,不过在被确证为伪作之前,暂将其作为西汉前期的赋作看待,似乎也有一定理由。这些赋作以四言为主体,偶尔有六言、三言句,篇幅较短,都以某一具体的物事为叙写对象,其中两篇《屏风赋》全为四言诗体句,体式最纯,例如刘安之作:

惟兹屏风,出自幽谷。根深枝茂,号为乔木。孤生陋弱,畏金强族。移根易土,委伏沟渎。飘飘殆危,靡安措足。思在蓬蒿,林有朴樕。然常无缘,悲愁酸毒。天启我心,遭遇徵禄。中郎缮理,收拾捐朴。大匠攻之,刻雕削斫。表虽剥裂,心实贞悫。等化器类,庇荫尊屋。列在左右,近君头足。赖蒙成济,其恩弘笃。何惠施遇,分好沾渥。不逢仁人,永为枯木。(注:此据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第4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作品描写山野乔木被制作成为宫中屏风的过程,并多有拟人化的表述,通篇四言,首尾完整,与同时期《七发》、《子虚》等作相较,少了散文句法奢费的铺张,却多了一份《诗经》式的简朴和整饬,因而可以视为诗体赋定型的标志性作品。

从西汉中期开始,以骋辞为特征的文体大赋盛极一代,逐渐成为赋体文学乃至整个文坛的主流文体,而四言诗体赋却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是以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存在着,再加上此时期的篇章多赖类书保存,残篇甚多而很难据以判断整篇之体式,因而遍检文献,汉武帝至建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可称得上诗体赋的作品,仅有扬雄《逐贫赋》、《酒赋》、桓谭《仙赋》、邓耽《郊祀赋》、赵壹《穷鸟赋》、蔡邕《青衣赋》、《弹棋赋》、《团扇赋》、张超《诮青衣赋》、繁钦《暑赋》、丁廙《弹棋赋》等共十余篇,其中数篇还不是纯粹的四言句。在这些赋作中,扬雄两篇向来被认为是诗体赋的代表作,其原因在于篇目的完整和通篇皆为四言,尤其是《逐贫赋》,设"贫"与"扬子"主客问答,立意奇巧而兼具赋文体结构的典范性,故为学者所看重。其实除了立意结构方面技高一筹外,扬雄之作与刘安《屏风赋》等作相比,并无大的进展,倒是《穷鸟赋》和《青衣赋》透出一种新的气息。例如赵壹的《穷鸟赋》:

有一穷鸟,戢翼原野。
毕网加上,机穽在下,
前见苍隼,后见驱者,
缴弹张右,羿子彀左,
飞丸激矢,交集于我。
思飞不得,欲鸣不可,
举头畏触,摇足恐堕。
内独怖急,乍冰乍火。
幸赖大贤,我矜我怜,
昔济我南,今振我西。
鸟也虽顽,犹识密恩。
内以书心,外用告天。
天乎祚贤,归贤永年,
且公且侯,子子孙孙。
(注:见:《后汉书·文苑列传下》。)

以"穷鸟"喻人,全篇用比兴象征手法,而且语言流畅,描写生动,读来感觉到浓厚的诗意,与屈子《橘颂》、曹子建《吁嗟篇》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蔡邕的《青衣赋》,更用诗歌般的语言描述婢女的美丽多姿,性情和婉,志行高洁,并满怀深情地倾诉自己对她的热切慕恋,其整体风格与诗歌并无二致。

随着建安文学抒情性的加强,诗体赋本来应该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一方面由于四言句风格相对拘谨,容量有限,不适合表达自由开张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则因为五、七言诗的迅速崛起,极大地挤压了四言诗体赋的发展空间。于是,魏晋文人一般只将四言句用在颂、铭、赞、诔等应用性较突出的文体上,而很少在四言诗体赋的创作上耗费心力。这一时期此类赋作主要有曹植《鹞雀赋》、《蝙蝠赋》、钟会《菊花赋》、傅玄《枣赋》、嵇含《瓜赋》、左思《白发赋》等。数量虽然不多,曹植、左思所作,却完全称得上佳品。东晋南朝,穷力追求文体新变的文人,便无暇顾及四言诗体赋这种传统体式,以致此体几乎被遗忘。事实上此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四言诗体赋作也是非常少见的。

从以上有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四言诗体赋的一些基本特点:其一是承《诗经》而来,基本采用四言句,但偶尔也杂有六言、三言句;其二是语言保持着《诗经》质朴而典雅的风格,与汉代铺张扬厉的骋辞大赋、两晋南朝文辞华美的小赋有着很大区别;其三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比较精致,具有小品赋的特性。其四是继承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大多通过类比和象征来表述观点或情志。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典范的四言诗体赋,往往运用虚拟性主客问答的方式构筑篇章,例如扬雄《逐贫赋》中的"贫"与"扬子"、曹植《鹞雀赋》中的"鹞"与"雀"、左思《白发赋》中的"白发"与潜在的世俗,均是如此。也许这正是诗体赋自别于诗,从而对"赋"文体特性的一种有意识的保留罢。这种手法的虚拟性,同时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此类作品兼有寓言赋的品格。



马积高先生在《赋史》中所界定的诗体赋,仅仅指上文所论述的四言体,这显然并没有反映诗体赋的实际情况,因为诗体赋还包括另一种类型的作品,那就是五、七言体赋作。清人许梿曰:"六朝小赋,每以五、七言相杂成文,其品致疏越,自然远俗。初唐四子,颇效此法。"黎经诰亦云:"梁简文帝集中有《晚春赋》,元帝集中有《春赋》,赋中多有类七言诗者。唐王勃、骆宾王亦尝为之,云'效庾体',明是梁朝宫中庾子山创为此体也。"(注:以上两则材料均见:《六朝文絜笺注》卷一,中华书局1962年版。)五、七言诗体赋形成于南朝,有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更非庾信个人的"创体"。与四言体源于古老的《诗经》不同,其文体渊源是后起的五、七言诗。五、七言诗的兴盛与普及,是此类诗体赋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一般论者在谈到"赋的诗化"时,都要以班固诗体《竹扇赋》、张衡《思玄赋》结尾的七言"系辞"和赵壹《刺世嫉邪赋》所附"秦客、鲁生之歌"为例证。《竹扇赋》见于《古文苑》卷五,全篇由十一句七言构成,从文学史的史实来看,我国古代七言诗自刘宋时期才逐渐成熟并流行,东汉时期不可能产生这样纯七言的作品,因而很多学者将此赋视为后人的托名之作。《思玄赋》之"系辞"也即"乱辞",是赋文学继承《楚辞》的一种常格,通常采用骚体"○○○○,○○○兮"的句型,赋中的"系辞"只不过省略了"兮"字而已。如其中首两句本为"天长地久,岁不留兮;俟河之清,只怀忧兮",因为句末"兮"字并无实义,仅为一个表示语音持续的泛声符号,人们在记录和传抄的过程中也就很容易将它省略,(注:关于"兮"字被省略的规律和实例,可参见拙著:《楚辞与中国古代韵文》第三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于是在现在可见的文献中,便成了"天长地久岁不留,俟河之清只怀忧"之类的七言句了。这种情况表明了赋作中骚体句向七言句的演变,虽然并非七言诗直接的影响,却同时也开启了七言句进入赋体文学的重要渠道。《刺世嫉邪赋》中所附的两首五言诗歌,是在汉乐府歌诗和《古诗十九首》等五言诗开始成熟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真实地反映了五言诗对赋体文学的浸淫。

所谓"赋的诗化"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五、七言诗体赋演进和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肇端于东汉,经魏晋南朝,至初唐基本终结,跨度长达数百年。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七言句甚至比五言更早融入赋体文学之中,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赋作中"歌曰"、"倡曰"、"乱辞"、"系辞"等的存在及其句式的演变。祝尧曰:"古今赋中或为歌,固莫非以骚为祖。他有'谇曰'、'重曰'之类,即是乱辞。"祝氏还说:"后代赋者多为以歌代乱。"(注:此两则材料分别见祝尧:《古赋辩体》卷二、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版。)可见赋中的"歌"有两个位置:或处于作品中间,这是承楚辞"倡"、"少歌"而来;或处于作品之末,这是承楚辞的"乱辞"而来。而无论在中间还是在末尾,这些文体赋中的"歌"一般都采用骚体的形式。

最早将"歌"安插在作品中间的文体赋是枚乘的《七发》,其中写道:"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蕲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司马相如《美人赋》也有一首"歌":"独处室兮廓无依,思佳人兮情伤悲。有美人兮来何迟,日既暮兮华色衰,敢托身兮长自私。"汉魏赋中楚骚体的"歌",一般都是由作品中人物唱出的,如《七发》中的"伯子牙"、《美人赋》中的"女"、张衡《舞赋》中的"美人"、蔡邕《释诲》中的"胡老"、曹植《七启》中的"游女"等。建安而后,有些赋中的"歌"直接插入其中,如嵇康的《琴赋》等,这种情况在两晋尤其是南朝的文体赋中极为常见,如江淹《莲华赋》之类。赋中结尾处的"乱辞",是直接从楚辞那里继承而来的,因而汉代大部分赋的"乱辞",在形式上仍然保留着楚辞"○○○○,○○○兮"原初句型,但与此同时也发生了两个变化:或改变了基本句法;或用"歌"放在末尾,以充当"乱辞"的角色。前者如王延寿《梦赋》、张衡《定情赋》;以歌代"乱"的情况出现较晚,但在南朝赋的创作中非常普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诗歌的兴起和对文体赋的影响,南朝位于文体赋篇末的"歌"往往也不再特意标明"歌曰"、"谣曰",而是用"已矣哉"、"已矣乎"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词直接领起担当"乱辞"功能的骚体句。如江淹《别赋》、萧纲《悔赋》、萧绎《荡妇秋思赋》等作品便是如此。与上述赋作中间的"歌"逐渐无需篇中人物来唱一样,两者都揭示了骚体句与赋的融汇由疏松走向紧密的实质。

楚骚句式特别是《九歌》句式直接融进作品,或者以"歌"、"乱"等形式进入赋作,给诗体赋的孕育形成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首先,"○○○○,○○○兮"、"○○○兮○○○"这两种融入赋中的骚体句,通过语气词"兮"字的省略和实义化两条途径,开始了向七言诗体的演进;其次,随着五、七言诗的兴起,也随着魏晋南朝文人在形式上追求"新变"蔚成风气,用五、七言诗句取代赋中传统的骚体"歌"、"乱",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前者如张衡《思玄赋》"系辞"、马融《长笛赋》"辞"等七言,皆由骚体中"兮"字省略而来;后者如张衡《南都赋》"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白鹤飞兮茧曳绪。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萧纲《七励》"酣醑半兮乐既陈,长歌促节绮罗人。拂镜弄影情未极,迥簪转笑思自亲"等等。而发展到梁、陈,则有不少赋作中的"歌",已经被纯粹的五、七言诗所代替了。

当然,上述情况还不足以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诗体赋,因为此类诗体赋形成的前提是五、七言诗的流行。众所周知,五言诗在东汉已经成熟,到建安则非常普及了;而七言诗真正在篇章、体式及韵律上成形,并成为文人广泛运用的体裁,是在鲍照之后的齐、梁时期,而梁武帝的大力提倡更使之迅速推广普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五、七言诗体赋加快了它形成的步伐。严格地说,五、七言诗与赋体文学的实质性融合,是从南齐开始的,其中沈约《愍衰草赋》可为代表。下面是此篇的全文:

愍衰草,衰草无颜色。憔悴荒径中,寒荄不可识。昔时兮春日,昔日兮春风。衔华兮佩实,垂绿兮散红。岩陬兮海岸,冰多兮霰积。布绵密于寒皋,吐纤疏于危石。雕芳卉之九衢,陨灵茅之三脊。风急崤道难,秋至客衣单。既伤檐下菊,复悲池上兰。飘落逐风尽,方知岁早寒。流萤暗明烛,雁声断裁续。霜夺茎上紫,风销叶中绿。秋鸿兮疏引,寒乌兮聚飞。径荒寒草合,草长荒径微。园庭渐芜没,霜露日沾衣。(注:《全梁文》卷二十五。)

赋作主要由五言诗句、楚骚《九歌》句和六言的赋体句糅合而成,而五言诗句在其中占了最主要的成分。特别是作品的后半,十六句整齐的五言,分别以六句、四句、六句为单元转韵,几乎就是一首声情摇曳的五言诗。梁、陈时期,五、七言诗更普遍地进入赋体文学,成为构成全篇的一个重要文体因素,这一阶段的诗体赋主要有萧纲《鸳鸯赋》、《对烛赋》、萧绎《荡妇秋思赋》、《对烛赋》、徐陵《鸳鸯赋》、庾信《春赋》、《荡子赋》、《对烛赋》、《鸳鸯赋》、萧悫《春赋》等。梁、陈此类诗体赋,多与沈约所作相类,除五、七言句外,赋中的六言赋体句、骚体句依然占有相当比例,但亦有的赋作,已经彻底诗化而变成纯粹的诗体赋。试看庾信《对烛赋》:

龙沙雁塞早应寒,天山月没客衣单。
灯前桁衣疑不亮,月下穿针觉最难。
刺取灯花持炷烛,还却灯檠下烛盘。
铸凤衔莲,图龙并眠。
烬高疑数剪,心湿暂难然。
铜荷承泪蜡,铁铗染浮烟。
本知雪光能映纸,复讶灯花今得钱。
莲帐寒檠窗拂曙,筠笼熏火香盈絮。
傍垂细溜,上绕飞蛾,
光清寒人,焰暗风过。
楚人缨脱尽,燕君书误多。
夜风吹,香气随,
郁金苑,芙蓉池。
秦嘉辟恶不足道,汉武胡香何物奇。
晚星没,芳芜歇,
还持照夜游,讵减西园月。
(注:《全后周文》卷八。)

全篇五言八句、七言十二句、四言六句、三言六句,六言的赋体句和骚体的"兮"字句已完全消失。与沈约《愍衰草赋》相较,其诗化的程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换言之,五、七言诗体赋经过漫长岁月的演进,至梁、陈时期才得以完成,其代表性的作品便是徐陵《鸳鸯赋》、庾信《对烛赋》、《春赋》、萧悫《春赋》等。

五、七言诗体赋在梁、陈时期成熟后,并没有随着社会的急剧动荡和变化而停止其延续乃至发展的步伐。我们知道,南朝流靡的文风,一直笼罩着此后的隋代和初唐,由此才引发陈子昂等人变革的呼声。这种文学的惯性,使五、七言诗体赋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依然保持其活力,甚至在初唐形成了一个小高潮,王绩《三日赋》、《元正赋》、朱桃椎《茅茨赋》、王勃《春思赋》、骆宾王《荡子从军赋》,便是这个小高潮产生的成果。我们之所以说初唐是五、七言诗体赋的一个小高潮,并非指其数量而言,主要是从其艺术形式上说的。句式方面,初唐此类赋作几乎全由四、五、七言句组成,而尤以七言居多;篇幅方面,虽沿袭南朝短制,但有的作品明显大大扩充,如王绩《三日赋》正文共一百八十六句,王勃《春思赋》则多达二百零四句,这在此前的同类赋作中是没有过的;语言风格方面,既保持着南朝的流丽华美,更增添了几分音调的圆融与气韵的刚健。例如骆宾王《荡子从军赋》云:

胡兵十万起妖氛,汉骑三千扫阵云
隐隐地中鸣战鼓,迢迢天上出将军。
边沙远离风尘气,塞草长萎霜露文。
荡子辛苦十年行,回首关山万里情。
远天横剑气,边地聚笳声。
铁骑朝常警,铜焦夜不鸣。
抗左贤而列阵,比右校以疏营。
沧波积冻连蒲海,雨雪凝寒遍柳城。
……
征夫行乐践榆溪,倡妇衔怨坐空闺。
蘼芜旧曲终难赠,芍药新诗岂易题?
池前怯对鸳鸯伴,庭际羞看桃李蹊。
花有情而独笑,鸟无事而恒啼。
荡子别来年月久,贱妾空闺更难守。
凤凰楼上罢吹萧,鹦鹉杯中休劝酒。
同道书来一雁飞,此时缄怨下鸣机。
裁鸳帖夜被,薰麝染春衣。
屏风宛转莲花帐,夜月玲珑悲翠帷。
个日新妆始复罢,祗应含笑待君归。
(注:《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七。)

边关景色的苍凉与将士征戍的豪气,丝毫不亚于盛唐的边塞诗歌,与萧绎《荡妇秋思赋》等作相比,已褪尽脂粉柔媚之态,而透露出激越雄迈的大唐气象。

从上述赋作可以看出,五、七言诗体赋,是指以五、七言句为主要句型的赋,在梁、陈和初唐较为兴盛。但此类诗体赋,并非纯粹的五言或七言,绝大多数还杂有四言、三言或六言的赋体句,不过愈成熟其他句式就愈少,到庾信、王勃、骆宾王等人的作品,基本上与诗歌没有区别了。与四言诗体赋的典雅质朴相比,此类赋作语言流丽,风格纵恣,更适合抒发激烈或怨愤的感情,这与歌行体的诗作非常相近。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诗、赋合一的体式消弥了赋体文学本身的特点,当唐代的律赋与科举考试紧密联系在一起之后,五、七言诗体赋就很少有人去作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此类诗体赋的消亡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如果认为诗体赋仅仅包涵上面我们所论述的四言体和五、七言体,那至少是不全面的,因为在敦煌文献中,还保存着一些特殊的诗体赋作。据伏俊连《敦煌赋校注》(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所收赋作二十五篇,可纳入诗体赋者多达十一篇。除去见于其他典籍而在上文论及的王绩《三日赋》和《元正赋》两篇,也还有九篇之多。这些作品主要创作于唐代,大多以七言为主体,也有以四言为主者。其著者或有主,或佚名,其中既有知名作家,也有下层文人;还有的作品,是在民间长期流传而逐渐形成定本的说唱文学。

以七言为主的赋作有刘希移(夷)《死马赋》、刘长卿《酒赋》、卢竧《龙门赋》以及无名氏《秦将赋》、《月赋》、《子灵赋》。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文人赋作,在形式方面与上述初唐诸作并无本质的区别,其变化主要有三:其一,七言句在作品中的比例大大增加,五言句大为减少,四言和六言赋体句则只是偶尔出现,《死马赋》、《酒赋》、《龙门赋》、《月赋》更是通篇七言、三言,因此其总体风格类似于七言歌行体的诗;其二,三言句作为调整语气、变换节奏的一个重要因素,被大量引入作品,如"鹅儿黄,鸭头绿,桑落蒲桃看不足"(《酒赋》),"石为龛,金为像,半隐半见遥相望"(《龙门赋》),"阴之精,月之体,初出海中净如洗"(《月赋》)等等,这种形式与南朝许多乐府小令相同,其特点是更能适应与乐曲的配合,因而这些赋作在当时应该是可以配乐歌唱,或配合鼓点讲唱的;其三,语言上具有明显的通俗化倾向,例如《死马赋》云:"连山四望何高高,良马本代君子劳。燕地冰坚伤冻骨,胡天霜落缩寒毛。愿君回来乡山道,道傍青青饶美草。"《酒赋》云:"为听十拍黄花酒,打折一条白玉鞭。"《子灵赋》云:"寄语洛阳诸贵子,莫学三春杨柳根。唯有周游涉四海,须得荣华副子孙。"不同于此前四言赋的典雅质朴,五、七言赋的华美丽靡,而是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甚至透出一种勾栏坊间的俚俗之气。

以四言为主的诗体赋有无名氏《韩朋赋》、《燕子赋》(甲)两篇,《燕子赋》(乙)则通篇全为五言,三赋都是作为演出脚本的民间讲唱文学,因为其成为定本前有一个长期的加工改造过程,故可以断定为许多艺人共同创造的成果。三篇皆为故事赋,都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以表达某种劝世之意。例如《韩朋赋》据民间流传之"韩凭夫妇"爱情故事改编而成,其情节主要包括韩朋夫妇成婚立誓、韩朋出游仕宋、韩妻贞夫寄书、宋王逼娶贞夫、韩朋贞夫双双殉情、化为鸳鸯、未及三年宋国灭亡、点出"行善获福,行恶得殃"的主旨。又如《燕子赋》(乙)亦包括燕子雀儿争巢、互嘲自夸、凤凰依理判案、交代"钱财如粪土,人义重于山"的主题、燕子雀儿终归和好等情节。

除了鲜明的叙事性之外,三篇俗赋还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是夸张性的铺陈,例如《韩朋赋》中"一鸟头破齿落,毛下分分,血流落落。马蹄踏踏,诸臣赫赫"之类的描写,《燕子赋》(甲)中"乃有黄雀,头脑峻削。倚街傍巷,为强凌弱"之类的刻画,以及《燕子赋》(乙)中"麦熟我先食,禾熟在前尝。寒来及暑往,何曾别帝乡?子孙满天下,父叔遍村坊"之类的叙述,无不穷力夸饰,尽情渲染,这显然是对赋体文学传统的一种继承;第二是对话体的结构方式,《韩朋赋》中的贞夫与韩朋、贞夫与使者及宋王、宋王与梁伯,《燕子赋》(甲)中燕子与黄雀、凤凰与黄雀、黄雀与燕子,《燕子赋》(乙)中的燕子与雀儿、凤凰与燕子及雀儿等,这种对话体一方面承自乐府民歌,同时也与传统赋体文学"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有一定联系,只不过问答者由主客两方变成多方罢了;第三是表现的寓言化,两篇《燕子赋》均借助非人类的动物来表现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篇中的燕子、黄雀、凤凰等,都是某种社会阶层的代表,这种寓言化、拟人化的写法,与汉魏六朝曹植《鹞雀赋》等四言诗体赋有惊人的一致,很难说是偶然的巧合;第四是语言比同为敦煌卷子中的文人七言赋更加通俗和口语化,例如"使者下车,打门而唤。朋母出看,心中惊怕"(《韩朋赋》)、"一年十二月,月别伍佰文。可中论房课,定是卖君身"(《燕子赋》(乙))等,可以看出是有意选择大众熟知的俚俗语词,而这正是任何负有宗教性劝诫功用的民间讲唱文学的共同特征。

敦煌诗体赋中的一些作品,往往被研究者作为诗歌来看待,例如《死马赋》被收入中华书局《全唐诗外编》,《酒赋》被任半塘收入《敦煌歌辞总编》等,这与南朝和初唐部分五、七言诗体赋的情况颇为相似。这种"诗""赋"交叉、难以严格区分其文体的尴尬,源于此类作品既以"赋"名,却又采用五、七言诗体句的形式和手法。笔者认为,此类作品尽管诗意多而赋意少,但若细细寻绎,还是可以找到与传统赋体文学的某种内在联系,况且既然是作者所命名,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故称其为"诗体赋"是比较合适的。

宽泛一点说,其实骚体赋也是诗体赋的一种,尤其是以"○○○兮○○○"为基本句型的仿《九歌》类骚体赋,参差错落,一唱三叹,在形式和表现上具备了诗歌的所有特质。此外,南朝刘宋以来,随着文人在文学形式上的追求"新变",也因为各种文体的交融互渗,逐渐形成了一种兼综诗、骚、赋三类文体的特殊韵文。虽然这些韵文不能纳入"诗体赋"的范畴,但有着诗一般的韵致和独特的美学风格,无疑也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2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0:45 | 只看该作者

沈约《愍衰草赋》可为代表。下面是此篇的全文:



愍衰草,衰草无容色。
憔悴荒径中,寒亥不可识。
昔时兮春日,昔日兮春风。
衔华兮佩实,垂绿兮散红。
岩陬兮海岸,冰多兮霰积。
布绵密于寒皋,吐纤疏于危石。
雕芳卉之九衢,霄灵茅之三脊。
风急崤道难,秋至客衣单。
既伤檐下菊,复悲池上兰。
飘落逐风尽,方知岁早寒。
流莺暗明烛,雁声断裁续。
霜夺茎上紫,风销叶中绿。
秋鸿兮疏引,寒鸟兮聚飞。
径荒寒草合,草长荒径微。
园庭渐鞠没,霜露日沾衣。



(注:《全梁文》卷二十五。)

赋作主要由五言诗句、楚骚《九歌》句和六言的赋体句糅合而成,而五言诗句在其中占了最主要的成分。特别是作品的后半,十六句整齐的五言,分别以六句、四句、六句为单元转韵,几乎就是一首声情摇曳的五言诗。
    
古:仄平仄 平仄平平仄  ◆色【入声十三职】
今:仄平仄 平仄平平仄  ◆色【二波,o,e,uo】
    
古:平仄平仄通 平仄通仄仄  ◆识【去声四寘】【入声十三职】
今:平仄平仄通 平仄通仄通  ◆识【十三支,(-i)(零韵母)】
    
古: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  ◆风【上平一东】
今:平平平平仄 平仄平平通  ◆风【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绿  
古:平通平仄仄 平仄平仄平  ◆红【上平一东】
今:平通平仄平 平仄平仄平  ◆红【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积【去声四寘】【入声十一陌】
今: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积【十二齐,i,er,ü】
    
古:仄平仄平平平 仄平通平平仄  ◆石【入声十一陌】
今:仄平仄平平平 仄通平平平通  ◆石【八寒,an,ian,uan,üan】【十三支,(-i)(零韵母)】
    
古:平平仄平仄平 平平平平通仄  ◆脊【入声十一陌】
今:平平仄平仄平 平平平平平仄  ◆脊【十二齐,i,er,ü】
    
古:平仄平仄通 平仄仄通通  ◆单【上平十四寒】【下平一先】【上声十六铣】
今:通平平仄通 平仄仄通通  ◆单【八寒,an,ian,uan,üan】
    
古: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平  ◆兰【上平十四寒】
今: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平  ◆兰【八寒,an,ian,uan,üan】
    
古: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  ◆寒【上平十四寒】
今:平仄平通仄 平平仄仄平  ◆寒【八寒,an,ian,uan,üan】
    
古:平平仄平仄 仄平仄通仄  ◆续【入声二沃】
今:平平仄平平 仄平仄平仄  ◆续【十二齐,i,er,ü】
  绿  
古:平仄平仄仄 平平仄通仄  ◆绿【入声二沃】
今:平平平仄仄 通平通通仄  ◆绿【十二齐,i,er,ü】【十四姑,u】
  鸿  
古:平平平通仄 平仄平仄平  ◆飞【上平五微】
今:平平平平仄 平仄平仄平  ◆飞【五微,ei,ui(uei)】
    
古:仄平平仄仄 仄通平仄平  ◆微【上平五微】
今:仄平平仄通 仄通平仄平  ◆微【五微,ei,ui(uei)】
    
古:平通通仄仄 平仄仄通通  ◆衣【上平五微】【去声五未】
今:平平通平通 平仄仄平通  ◆衣【十二齐,i,er,ü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3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0:50 | 只看该作者
屈原《天问》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篇幅仅次于《离骚》的另一部长诗。全诗九十五节,今存三百七十六句,一百七十余问。如果说《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抒情长诗的话,《天问》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史诗,而且是创造了空前绝后的问难形式的一部远古神话和上古史大纲。《天问》是屈原作品中与《离骚》有同等重要意义的诗篇。只是由于《天问》严重错简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原文
译文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氾。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河海应龙?何尽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堕,其衍几何?
昆仑县圃,其尻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
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灵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鲮鱼何所?鬿堆焉处?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为嗜不同味,而快朝饱?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
皆归射鞠,而无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启棘宾商,《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冯珧利决,封豨是射。
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化为黄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莆雚是营。
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
白蜺婴茀,胡为此堂?
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
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蓱号起雨,何以兴之?
撰体胁鹿,何以膺之?
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释舟陵行,何之迁之?
惟浇在户,何求于嫂?
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
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
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
汤谋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妹嬉何肆,汤何殛焉?
舜闵在家,父何以鱞?
尧不姚告,二女何亲?
厥萌在初,何所意焉?
璜台十成,谁所极焉?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
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孰期去斯,得两男子?
缘鹄饰玉,后帝是飨。
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帝乃降观,下逢伊挚。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简狄在台喾何宜?
玄鸟致贻女何喜,
该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
干协时舞,何以怀之?
平胁曼肤,何以肥之?
有扈牧竖,云何而逢?
击床先出,其命何从?
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
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
昏微遵迹,有狄不宁。
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诈,而後嗣逢长?
成汤东巡,有莘爰极。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
汤出重泉,夫何罪尤?
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
会晁争盟,何践吾期?
苍鸟群飞,孰使萃之?
列击纣躬,叔旦不嘉。
何亲揆发,何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争遣伐器,何以行之?
并驱击翼,何以将之?
昭后成游,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挴,夫何周流?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炫,何号于市?
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
何恶辅弼,谗谄是服?
比干何逆,而抑沉之?
雷开何顺,而赐封之?
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梅伯受醢,箕子详狂?
稷维元子,帝何竺之?
投之於冰上,鸟何燠之?
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
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
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
迁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妇,何所讥?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师望在肆,昌何识?
鼓刀扬声,后何喜?
武发杀殷,何所悒?
载尸集战,何所急?
伯林雉经,维其何故?
何感天抑坠,夫谁畏惧?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汤臣挚,後兹承辅。
何卒官汤,尊食宗绪?
勋阖、梦生,少离散亡。
何壮武历,能流厥严?
彭铿斟雉,帝何飨?
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中央共牧,后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惊女采薇,鹿何祐?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以百两,卒无禄?
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处,爰何云?
荆勋作师,夫何长?
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长。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
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
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
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
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
天的体制传为九重。有谁曾去环绕量度?
这是多么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筑?
天体轴绳系在哪里?天极不动设在哪里?
八柱撑天对着何方?东南为何缺损不齐?
平面上的九天边际,抵达何处联属何方?
边边相交隅角很多,又有谁能知其数量?
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道怎样十二等分?
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在天如何置陈?
太阳是从旸谷出来。止宿则在蒙汜之地。
打从天亮直到天黑,所走之路究竟几里?
月亮有着什么德行,竟能死了又再重生?
月中黑点那是何物,是否兔子腹中藏身?
神女女岐没有配偶,为何能够产下九子?
伯强之神居于何处?天地瑞气又在哪里?
天门关闭为何天黑?天门开启为何天亮?
东方角宿还没放光,太阳又在哪里匿藏?
鲧既不能胜任治水。众人为何将他推举?
都说没有什么担忧,为何不让试着做去?
鸱龟相助或曳或衔,鲧有什么神圣德行?
治理川谷也见功劳,尧帝为何对他施刑?
将鲧长久禁闭羽山。为何三年还不放他?
大禹从鲧腹中生出,治水方法怎样变化?
接手先人未竟事业,终使父亲遗志成功。
为何继承前任遗绪,他的谋略却不相同?
洪水如渊深不见底。怎样才能将它填塞?
天下土地肥瘠九等,怎样才能划分明白?
应龙如何以尾画地?河海如何流通顺利?
鲧是什么使他意乱?禹是什么使他事成?
水神共工勃然大怒,东南大地为何侧倾?
九州大地如何安置?河流山谷怎样疏浚?
东流之水总不满溢,谁知这是什么原因?
东西南北四方土地。哪边更长哪边更多?
南北顺量比较狭长,长出地方又有几何?
昆仑山上玄圃仙境,它的尾部又在哪里?
山中还有增城九重,它的高度又有几里?
昆仑山的四面门户,什么人物由此出入?
西北两面大门敞开,什么气息通过此处?
太阳光辉哪儿不到?烛龙又能照耀何方?
羲和还没御日出行,若木之花为何放光?
什么地方冬日长暖?什么地方夏日长寒?
哪儿又有岩石成林?什么野兽会发人言?
哪儿有着独角虬龙,以熊为妇游牝从容?
雄的虺蛇九个头颅,来去迅捷生在何处?
不死之国哪里可找?长寿之人持何神术?
萍草蔓延根茎盘错,枲麻长在哪儿开花?
一条长蛇吞下大象,它的身子又有多大?
黑水之地玄趾之民,还有三危都在哪里?
延年益寿得以不死,生命久长几时终止?
奇形鲮鱼生于何方?怪鸟魁堆长在哪里?
后羿怎样射下九日?日中之乌如何解体?
大禹尽力成其圣功,降临省视天下四方。
哪儿得来涂山之女,与她结合就在台桑?
爱涂山女与之匹配,得到继嗣儿子出生。
为何嗜欲与人同味,求欢饱享一朝之情?
启代伯益作了国君,终究还是遇上灾祸。
为何启会遭此忧患,身受拘囚又能逃脱?
都是勤谨鞠躬尽瘁,没有损害他们自身。
为何伯益福祚终结,禹的后嗣繁荣昌盛?
夏启做梦上天作客,得到九辩九歌乐曲。
为何贤子竟伤母命,使她支解满地尸骨?
帝尧派遣夷羿降临,消除忧患安慰夏民。
为何箭射那个河伯,夺取他的妻子洛嫔?
持着宝弓套着扳指,把那巨大野猪射死。
为何献上蒸祭肥肉,天帝心中并不舒适?
寒浞要娶纯狐氏女,羿妻合伙把羿谋杀。
为何羿能射穿皮革,其妻与浞能消灭他?
西行之路遇阻受困,山岩重重怎么越过?
鲧的身子化为黄熊,巫师如何使他复活?
地上都已播种黑黍,芦苇水滩也已经营。
为何遭逐同于四凶,难道鲧真恶贯满盈?
白虹披身作为衣饰,为何常仪这么堂皇?
哪儿得到不死之药,却又不能长久保藏?
天的法式有纵有横,阳气离散就会死亡。
大鸟金乌多么肥壮,为何竟会体解命丧?
雨师屏翳号呼下雨,他怎样使雨势兴盛?
有着驯良柔顺体质,鹿身风神如何响应?
巨鳌背负神山舞动,神山怎样稳定不移?
舍弃舟船行走陆地,龙伯巨人怎样迁徙?
想那浇在家居之时,对他嫂嫂有何要求?
为何少康驱赶猎犬,遇浇就能将他斩首?
女艾借着缝补衣服,与浇同住一个房间。
为何少康取浇首级,浇虽力大仍然遇难?
少康策划整顿部下,他是如何厚待众人?
讨伐斟寻倾覆其船,他用什么方法取胜?
夏桀出兵讨伐蒙山,所得之物又是什么?
妹喜怎样恣肆淫虐?商汤怎样将桀诛杀?
舜在家里非常仁孝,父亲为何让他独身?
尧不告诉舜父瞽瞍,二妃如何与舜成亲?
起初刚有淫奢萌芽,怎么就能预料结局?
纣王建造十层玉台,谁使他到如此地步?
承受天命登位称帝,什么道理受人敬仰?
女娲有着特殊形体,是谁将她造成这样?
舜帝友爱他的弟弟,弟弟还是对他加害。
为何放肆如同猪狗?其身并不危险失败?
吴国得以长久存在,江南山川民众栖止。
谁能想到此中缘故,全因得到两个男子?
饰鹄饰玉铜鼎调羹,美食拿来献飨君王。
为何承用伊尹之谋,汤能伐桀使他灭亡?
商汤降临巡视四方,在外遇到贤臣伊尹。
为何桀在鸣条受罚,黎民百姓十分高兴?
简狄住在瑶台之上,帝喾怎会对她中意?
玄鸟高飞送来聘礼,简狄为何那么欢喜?
王亥秉承王季之德,受到他的父亲褒奖。
为何终遭有易之难,当他在此放牧牛羊?
王亥持盾跳起武舞,为何就有女子爱他?
有易女子体态丰腴,为何王亥能够配她?
有易国的放牧小子,又在哪里撞破私情?
凶器击床王亥已出,如何得以保存性命?
王恒秉承王季之德,哪里得到大牛满栏?
为何去求有易赐禄,却不能够安然回返?
上甲微能追随祖迹,有易国就不得安宁。
为何众鸟集于树丛,他会与其子妇偷情?
弟弟昏乱共为淫虐,因此危害他的兄长。
为何善变狡诈多端,他的后代反而盛昌?
成汤出巡东方之地,到达有莘氏的国土。
为何求得小臣伊尹,还能再得妃子贤淑?
水边那株空桑木上,拾到那个小儿伊尹。
为何又会产生恶感,把他作为陪嫁礼品?
汤从囚地重泉出来,究竟他有什么大罪?
难忍耻辱起而伐桀,是谁挑起这场是非?
诸侯前来朝会请盟,为何都能守约如期?
苍鹰威武成群高飞,谁使它们聚在一起?
整顿队伍攻击商纣,周公姬旦却不同意。
为何亲自为武王谋,奠定周朝又发叹息?
天将天下授予殷商,纣的王位如何施设?
成功之道违反则亡,他的罪过又是什么?
诸侯踊跃拿起武器,武王如何动员他们?
军队并进击敌两翼,他又如何指挥大兵?
昭王盛治兵车出游,到达南方远地才止。
最后得到什么好处,难道只是遇见白雉?
穆王御马巧施鞭策,为何他要周游四方?
他的足迹环绕天下,有些什么要求愿望?
妖人夫妇牵引叫卖,为何他们呼号街市?
幽王究竟杀的是谁?哪里得来这个褒姒?
天命从来反覆无常,何者受惩何者得佑?
齐国桓公九合诸侯,最终受困身死尸朽。
那个殷商纣王自身,是谁使他狂暴昏乱?
为何厌恶忠良辅佐,喜欢听信小人谗谄?
比干有何悖逆之处,为何对他贬抑打击?
雷开惯于阿谀奉承,为何给他赏赐封地?
为何圣人品德相同,处事方法最终相异?
梅伯受刑剁成肉酱,箕子装疯消极避世。
后稷原是嫡出长子,帝喾为何毒害翻脸?
将他扔在寒冰之上,鸟儿为何覆翼送暖?
为何长大仗弓持箭,善治农业怀有奇能?
出生既已惊动上帝,为何后嗣繁荣昌盛?
西伯姬昌号令衰世,执鞭来作雍州牧伯。
为何武王令治周社,承受天命享有殷国?
带着宝藏迁居岐山,如何能使百姓依从?
殷纣已受妲己迷惑,劝谏之言又有何用?
纣王赐他儿子肉酱,西伯姬昌向天诉求。
为何纣王亲受天罚,殷商命运仍难挽救?
太公吕望人在肉店,姬昌为何就能认识?
听到挥刀振动发声,文王为何那么欢喜?
武王姬发诛纣灭商,为何抑郁不能久忍?
抬着文王木主会战,为何充满焦急之情?
纣王烧柴上吊自焚,这样去死究竟何故?
为何武王惊天动地,假托神灵却怀畏惧?
上帝既降天命于殷,为何不再劝戒明白?
纣王既已统治天下,为何又被他人取代?
初把伊尹视作小臣,后来用作辅政宰相。
为何最终上追成汤,受到尊敬宗庙配享?
阖庐有功寿梦之孙,少年遭受离散之苦。
为何壮年奋厉勇武,能使他的威严远布?
彭祖烹调雉鸡之羹,为何帝尧喜欢品尝?
得享高寿年岁太多,为何竞有那么久长?
大地中央共同治民,列国君主为何发怒?
蜂蛾生命原本微贱,自卫力量为何牢固?
惊于女言不再采薇,白鹿为何庇佑夷齐?
北行来到回水之地,一起饿死有何可喜?
哥哥有着善咬猛犬,弟弟又打什么主意?
一百辆车换一条狗,最终不成反失禄米。
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
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
伏身藏匿洞穴之中,还有什么事情要讲?
楚国勋旧军中殉国,国势如何能够久长?
悔悟过失改正错误,我又有何言词可陈?
吴王阖庐与楚争国,我们久已被他战胜!
环绕穿越里社丘陵,为何生出令尹子文?
我曾告诉贤者堵敖,楚国将衰不能久长。
为何自赞告诫君主,忠义之名欲更显扬?
屈原天问概论
郭世谦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37188

《天问》命题。古汉语中,天有狭义和广义二义。狭义的天是我们头上的苍穹;广义的天可以是万物的总名,它包括天地宇宙间一切事物、事理。诸如天体天象、日月星辰、自然界一切物种和人类社会历史规律乃至天理、天命、天道,无不可以概括在“天”这个大概念之下。所谓“天问”,就是关于天地间一切事物和天理、天命、天道的提问。
《天问》的长期酝酿和创作构思过程。王逸说:“屈原放逐,彷徨山泽,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论述,故其文不次序云尔。”王逸的这种说法完全是一种臆测。王逸之说掩盖了《天问》错简的事实,诒误学者近两千年。明代王世贞说:“《天问》虽属《离骚》,自是四言之诗,但词旨散漫,事跡惝怳,不可存也。”张萱说:“其事奇谲,或亦疑误参半,未必皆原旧作。”近人谭介甫先生说:《天问》“是齐国宣、湣间的稷下学士们所共同提出的问题。因屈原数次使齐,或曾参加过讨论,最后几节所言楚事可能即是屈原所提出的。”至此,屈原的著作权竟然全被否定了,不能不引起重视。
清代已有人对“观画题壁”说提出怀疑,认为楚先王陵庙、公卿祠堂焉有建于山泽之中、流放之地的道理。细读原诗,屈原在《天问》中所描述的“薄暮雷电归何忧”,“伏匿穴处爰何云”,是他自己写作《天问》时身处的实际境况,与《涉江》中“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所描绘的景象基本相同。此篇辰阳在今辰溪,溆浦即今溆浦,都在湘西。楚人本是中原部落,周初从丹阳(今陕西商县)沿汉水南迁,先在河南荆山(今南阳一带)落脚,后又经上庸(今竹山)迁至长江沿岸,最后定都于郢(今江陵)。楚先王陵庙根本没有可能建在湘西边远山陲的道理。无论楚人庙堂中是否可能有这样恢宏的壁画,《天问》都根本不可能是庙堂中的作品。
我们认为,《天问》是一篇经过长期酝酿和创作构思过程的作品。其实,在屈原的作品中存在很多互相关联的动机和脉络,如美人、香草、哲王、年岁、境况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内证。仔细研究这些动机和脉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屈原思想的发展变化,也可以由此确认若干主要作品的相对次序、写作年代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拙作有《从若干动机的比较分析看屈原作品的写作年代》,不赘)。在这些动机和脉络中,“陈辞”就是贯穿于屈原若干重要作品的一条重要主线。分析“陈辞”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天问》一篇的酝酿构思过程。
首先,分析“陈辞”动机的产生和发展。早在屈原最初被疏远失去信任的时侯,其作《惜诵》说:“愿陈志而无路”,开始萌发向楚怀王陈述自已志向的愿望;其后,在初次流放汉水之北时,作《思美人》说:“因归鸟而致辞”,则不仅是要言志,而是准备有所说辞;作《抽思》则说:“结微情而陈辞”,把“陈志”和“致辞”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了“陈辞”的概念;至其流放江南时作《离骚》,这个陈辞的动机已发展为“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辞”,形成长至十八节三十六句的一段,写出陈辞具体内容;《天问》一篇,其结尾说:“吾告诸敖以不长,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旧作堵敖,不可通,据拙校当作诸敖),仍然是一种陈辞,而且陈辞的篇幅发展为几乎是《天问》全篇。
其次,分析“陈辞”的对象。在前三篇《惜诵》、《思美人》和《抽思》中,陈辞的对象无疑都是现实的君王——楚怀王;到了《离骚》,一方面可能怀王已经囚秦,另一方面也由于此篇的浪漫主义色彩影响,陈辞对象,从现实的君王转化为理想中的先王帝舜重华;待其作《天问》一篇,此时楚国的江山社稷已经十分危急,现实的严峻性使诗人不得不面对它,因而陈辞的对象转向诸“敖”,即楚国的先王和王族,希望楚族能够醒悟,共同挽救楚国的命运。陈辞对象的变化与屈原的经历和楚国的境况紧密相关。
第三,分析“陈辞”的内容。前三篇中《惜诵》所陈的是“志”,亦即作者忠心报国的志向;《思美人》和《抽思》虽然由“志”变成了“辞”,但以上三篇并未写出所陈的具体内容;《离骚》中陈辞,以论史为主,十二节二十四句。其中又以论夏史为中心,七节十四句;《天问》一篇中,论史转变为问史,问史部分发展为六十九节,今存二百七十四句,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其中夏史长达二十节八十句,仍是问史中最长的一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问夏初动乱部分,与《离骚》陈辞之论夏初动乱部分几乎可以逐句对照。两相对比,无论是立意、用典、遣词乃至逻辑层次都极其相似,明显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关联。两相比较,充分证明《天问》问史是从《离骚》“陈辞”论史一脉相承而形成的。而《天问》商周史篇幅的扩展,问天地自然段的加入,则反映了陈辞内容的进一步发展与变化。
从这五篇的比较分析,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可以看出其间的发展轨迹。其中的联系与变化可以证明,从《惜诵》、《思美人》到《抽思》,再到《离骚》,最后到《天问》,其间有一条清楚的脉络。《天问》既是陈辞动机发展的最终结果,也是诗人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内在规律的全面探索和思考。而这条脉络既是《天问》的长期酝酿和创作构思过程,也是屈原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
《天问》的写作年代。从以上分析其长期创作酝酿构思过程看,《天问》的写作年代绝对晚于《离骚》等四篇。《天问》在结尾一段问楚事中谈到他当时的境遇说:“薄暮雷电归何忧”,“伏匿穴处爰何云”。而诗人在《涉江》一篇中描述他流放到湘西的溆浦后的情景说:“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猱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正是薄暮雷电、伏匿穴处的真实写照。两篇写作时间与所处的环境大抵相同。《涉江》又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当属晚年的作品。《天问》的写作年代应与《涉江》大体相近。《天问》中还表现的屈原对楚国形势的危急,对楚国国祚的担忧,以及怀疑天命的思想,又与《哀郢》大抵相同,不少学者都认为《哀郢》可能是白起拔郢后之作。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天问》当也属于晚年的作品,很可能也写成于白起拔郢之后。
《天问》反映了屈原思想的重大转变。屈原的天命观也是一条重要的脉络。《橘颂》反映了屈原青年时期的天命观。他说:“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这是传统的“受命于天”的天命观。《离骚》篇中反映了屈原中年时期的天命观,他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这种思想还属于周代正统“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尚德”的天命观。但在《天问》中,屈原却说:“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桓九会,卒然身杀?”又说:“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反映了屈原对天命的怀疑。这与《哀郢》中的:“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衍?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的思想是相互吻合的。从相信天命到怀疑天命,反映了屈原思想的重大转变。
《天问》反映了屈原对天地自然万物乃至人类社会历史内在规律的探求。屈原在《天问》中,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上自宇宙形成、天体运行,下至四方地理、自然现象,中及人类社会历史、历代兴衰,莫不穷究其理,反映了屈原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探索。如果说《离骚》突显了屈原浪漫主义抒情诗人的一面,《天问》则集中表现了屈原不倦探索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的一面。而这后一面,过去是常常被人们所忽略了的。
宇宙形成是先秦学者常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天问》一开始就问天地尚未形成之前的状况,说其时宇宙间明暗不分,一片昏瞢,元气满盛,氤氲浮动,有像无形。在这一片昏瞢之中,渐渐分出明暗,明和暗即是阳和阴的初始形态。阴阳参合,化生万物。然后才后问天体构造、天象、地理等等。屈子的这一表述至少有三大特点:一是物质性,元气和作为阴阳的初始状态暗和明都是物质的;二是运动性,元气冯翼氤氲和阳施阴化都是运动的状态;三是发展性,元气化生阴阳,阴阳又化生天地万物,是事物的发展。屈子认为宇宙的形成是物质的运动和发展。
对比和屈子相近时代的哲学和哲学家的观点,屈子的表述似更为近朴。庄子时代略先于屈子,他曾为楚之漆园吏,也受到过楚文化的影响。《庄子·田子方篇》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认为至阳至阴出于天地,意思是说有天地才有阴阳。《淮南子》一书受楚文化的影响很深。但《俶真训》说:“有未始有有始者,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也认为,天气地气成为阴阳,也是说先有天地,后生阴阳。屈子此段的问意是说:元气生明暗,明暗即阴阳,阴阳再行化生天地万物。其实天地也是物,为阴阳所化生,所以天地本身也是阴阳的一种表现。庄子、淮南二说似乎都没有屈子先有阴阳而后有天地的学说彻底。又,《庄子》外篇有《天运》一篇,说:“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械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历来学者多认为《庄子》外篇并非庄周亲著,时代当晚于庄周,但也应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天运》虽然也是以问题的形式讨论天体的运动,但讨论的只是天体的机械运动,比起屈子从天体形成开始发问,在发展性方面似已略逊一筹。这里说“孰居无事推而行是?”似乎在作者的意识里还有一个存在于造化之上的主宰,也没有屈子的物质性彻底。
《易·系辞》时代难以确考,大约总在战国至汉初之间,与楚文化的联系也不清楚。《系辞》虽然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但太极是什么,两仪又是什么,其本文均没有自作解释,根据《系辞》本文理解,太极、两仪似乎都是抽象的。相比而言,屈子的元气、阴阳(暗和明)以至天地万物都是物质的。因此可以说,屈子的阴阳学说,在他的时代是领先的。至于后世合以上诸说而产生的太极阴阳图,以一个圆代表太极,以黑和白(即暗和明)为阴阳两仪,实际上是宋代才出现的。而宋代的太极阴阳图虽然是说《易》的,但究其根源,以暗和明为阴和阳的初始形态,其实当出于屈子此说。明代王廷相《慎言·道体》说:“天地未判,元气混涵,清虚无间,造化之元机也。……二气(指阴阳)感化,群象显设,天地万物所由生也。”《答何柏斋造化论》又说:“愚尝谓天地、水火、万物皆从元气而化。盖由元气本体具有此种,故能化出天地、水火、万物。”可以说是从屈子此说衍生出的一种解释。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4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0:54 | 只看该作者
荀子《佹诗》

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作品原文

佹诗

天下不治,请陈佹诗:①

天地易位,②四时易乡。③

列星殒坠,④旦暮晦盲。⑤

幽暗登昭,⑥日月下藏。⑦

公正无私,反见从横。⑧

志爱公利,重楼疏堂。⑨

无私罪人,⑩憼革贰兵。⑾

道德纯备,谗口将~。⑿

仁人绌约,⒀敖暴擅强。⒁

天下幽险,⒂恐失世英。

螭龙为蝘蜓,⒃鸱枭为凤凰。⒄

比干见刳,⒅孔子拘匡。⒆

昭昭乎其知之明也,

拂乎其遇时之不详也。⒇

郁郁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21)

暗乎天下之晦盲也。

皓天不复,(22)忧无疆也。

千岁必反,(23)古之常也。

弟子勉学,天不忘也。

圣人共手,时几将矣。(24)

与愚以疑,(25)愿闻反辞。(26)

其小歌曰:念彼远方,(27)何其塞矣。

(28)仁人绌约,暴人衍矣。

(29)忠臣危殆,(30)谗人服矣。

(31)琁玉瑶珠,(32)不知佩也。

杂布与锦,(33)不知异也。

闾娵子奢,(34)莫之媒也。

嫫母力父,(35)是之喜也。(36)

以盲为明,以聋为聪;

以危为安,以吉为凶。

呜呼上天!曷维其同。(37)


作品注释

①佹(guǐ诡)诗:奇异激愤的诗。

②易位:改变了位置。

③易乡(xiàng):改变了方向。乡,同"向"。

④殒坠:坠落。殒,同"陨"。

⑤晦盲:昏暗不明。

⑥幽暗:指奸邪小人。登昭:登上显要的位置。

⑦日月:指光明的君子。下藏:下隐潜藏。

⑧从横:合纵连横,比喻反复无常。

⑨重楼疏堂:高大的楼房、宽敞的厅堂。

⑩无私罪人:不因私怨而得罪了人,《荀子》杨倞注所谓"果于去恶也"。

⑾憼(jǐng警):同"儆",准备。革:甲,指兵器。戒兵,备兵。

⑿将将:通"锵锵",聚集的样子。

⒀绌(chù触)约:黜退,穷困。

⒁敖:通"傲"。擅强:专横。

⒂幽险:昏暗、凶险。

⒃螭(chī)龙:传说中的蛟龙。蝘(yǎn掩)蜒:壁虎。

⒄鸱枭(chīxiāo):猫头鹰。

⒅比干:商纣的叔父,进谏纣王,被剖腹取心。刳(kū枯):破开挖空。

⒆匡:古地名,在今河北省长垣县,孔子曾在这里被匡人包围。

⒇拂:违背。

(21)郁郁:文彩很盛的样子。按:此句"郁郁"二字原与上句"拂"字互易,今据《荀子》杨倞注改。

(22)皓:光明。复:返。

(23)千岁必反:谓乱久必治。

(24)几:近。将:行,到来。

(25)与愚以疑:我讲了愚蠢的话让您疑惑。

(26)反辞:反复叙说之辞,犹《楚辞》中的"乱曰",即下文的"小歌"。

(27)远方:指楚国。俞樾说:"不敢斥言楚国,故姑托远方言之。"

(28)塞:蔽塞。

(29)衍:多。

(30)危殆:危险。

(31)服:用。

(32)琁:同"璇",美玉。

(33)杂:同"杂"。

(34)闾娵(lǘjū驴居):战国时魏国美女。子奢:当为"子都",春秋时郑国美男子。

(35)嫫(mó磨)母:传说是黄帝时的丑女。力父:未详,可能是丑男子。

(36)是之喜也:能够受人喜欢。

(37)曷维其同:怎么能和这些人同道。



作品译文

天下不能太平,请让我呈献愤激的诗。

天地改变了位置,四季改变了次序。

日月星辰坠落,从早到晚一片黑暗。

小人上据高位,君子隐遁伏潜。

公正无私,被诬为反复无常。

一心为民,被诬为已营造楼台。

不徇私情惩治坏人,被诬为兴兵作乱。

道德完美无瑕,却招来无边的谗言。

仁人君子遭罢黜穷困潦倒,傲慢暴虐的小人专横擅权。

天下如此昏暗危险,恐怕要失去一代圣贤。

把螭龙当作壁虎,把猫头鹰当作凤凰。

比干被剖心,孔子被围困在匡地。

他们的智慧多么光辉,志向不能实现是因为时代不吉祥。

要实行的礼义多么光辉灿烂,但天下云一片黑暗。

莽莽天宇不复光明,忧心忡忡无边无疆。

长久的动乱之后就会回归太平,这天理恒久不变。

弟子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上天一定不会把我们遗忘。

圣人请暂且拱手等候,好时机却将到来。

我说的话可能让人难以相信,请让我反复陈说我的想法。

那道小歌这样唱道:

我心中怀念着远方,那里的道路是多么闭塞。

仁人君子遭罢黜穷困潦倒,暴虐之人却数不胜数。

忠臣义士危在旦夕,奸佞小人志得意满。

珍贵的美玉和珠宝,不知道佩戴。

精布和锦缎,不知道它们的区别。

俊美的闾娵和子奢,没有人为他们做媒,

丑陋的嫫母和力父,却是人们喜欢的对象。

把眼盲当作目光敏锐,把耳聋当作听力超卓。

把危险当作安全,把吉祥当作灾祸。

唉呀老天爷,我怎么能同这些人志同道合!



作品赏析

《佹诗》见于《荀子·赋篇》。《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篇赋,后附《佹诗》。关于五篇赋同《佹诗》的关系,前人争议颇多,或以为六篇都是荀子晚年作的一组赋,或以为《佹诗》独立成篇,与前五篇不类,或以为《佹诗》与《小歌》也是并列的两首诗。我们认为,《荀子·赋篇》包括作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两篇作品:前半五首是讔,作于齐宣王朝(前319--前301)初至齐稷下时;后半为赋,作于其初次适楚、又去而至赵国期间。至于《佹诗》后面的"小歌",就是屈原《抽思》中的"少歌",与"乱辞"的性质相同,当然是《佹诗》的组成部分而非独立成篇。 《佹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战国策》上有明确记载:齐滑王末年,荀卿因上书齐相不被采纳,遂南适楚,客于春申君。由于谗人的离间,荀卿又不得不离楚去赵。到赵国不久,春申君又使人请荀卿返楚,于是荀卿为书谢春申君,信末附诗一首。《战国策·楚策四》所录送春申君的诗,正是这首《佹诗》的"小歌",只是《楚策》系节录,略去了头六句,个别字句略有不同而已。可见这首诗是荀子屡遭谗言、政治上极不得意、心灵蒙受重创之下写的。诗的开篇就描绘大自然颠倒黑白、四时失序,令人可怖的情景。接着描写人类社会贤良受诬受困、奸佞猖狂肆虐。然后以比干、孔子为例,说明圣哲遇时不祥,古今一律,是规律性的社会现象。但作者又坚信,物极必反,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的天空必将呈现于人间。"小歌"部分,对前文所讲之意反覆叙说,饱含忧愤地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楚国统治者,揭露他们是非颠倒、黑白不分,"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危为安,以吉为凶"。作者的谢绝之意,表露无遗,而寄意遥深,盖人穷反本也。写法上,比兴象征手法运用成熟而得体,意象生动,情感直率而真挚。句式整齐划一,读来朗朗上口,既有回环往复、整齐和谐之美,又带有浓厚的楚歌情调。其中的一段很像屈原《涉江》的乱辞。因此,它是荀子赋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朱熹《楚辞后语》收录了这首诗,并为叙说,盖亦取其"出于幽忧穷蹙,怨慕凄凉之意"(《楚辞后语序》)。鲁迅先生在其所著《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论《佹诗》:"词甚切激,殆不下于屈原,岂身临楚邦,居移其气,终亦生牢愁之思乎?"明确指出了它可与屈原赋媲美的高度的思想艺术水平。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5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0:59 | 只看该作者
扬雄 《酒赋》

子犹瓶矣。观瓶之居,居酒之眉。处高临深,动常近危。酒醪不入口,臧水满怀。不得左右,牵於纟墨徽。一旦车碍,为所。身提黄泉骨肉为泥。自用如此,不如鸱夷。鸱夷滑稽,腹如大壶。尽日盛酒,八复借酤。常为国器,托於属车。出入两宫,经营公家。繇是言之,酒何过乎!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6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1:05 | 只看该作者
逐贫赋

扬子遁居,离俗独处。左邻崇山,右接旷野,邻垣乞儿,终贫且窭。礼薄义弊,相与群聚,惆怅失志,呼贫与语:"汝在六极,投弃荒遐。好为庸卒,刑戮相加。匪惟幼稚,嬉戏土沙。居非近邻,接屋连家。恩轻毛羽,义薄轻罗。进不由德,退不受呵。久为滞客,其意谓何?人皆文绣,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独藜飧。贫无宝玩,何以接欢?宗室之燕,为乐不盘。徒行负笈,出处易衣。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耘或耔,沾体露肌。朋友道绝,进宫凌迟。厥咎安在?职汝为之!舍汝远窜,昆仑之颠;尔复我随,翰飞戾天。舍尔登山,岩穴隐藏;尔复我随,陟彼高冈。舍尔入海,泛彼柏舟;尔复我随,载沉载浮。我行尔动,我静尔休。岂无他人,从我何求?今汝去矣,勿复久留!"

贫曰:"唯唯。主人见逐,多言益嗤。心有所怀,愿得尽辞。昔我乃祖,宣其明德,克佐帝尧,誓为典则。土阶茅茨,匪雕匪饰。爰及季世,纵其昏惑。饕餮之群,贪富苟得。鄙我先人,乃傲乃骄。瑶台琼榭,室屋崇高;流酒为池,积肉为崤。是用鹄逝,不践其朝。三省吾身,谓予无諐。处君之家,福禄如山。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堪寒能暑,少而习焉;寒暑不忒,等寿神仙。桀跖不顾,贪类不干。人皆重蔽,予独露居;人皆怵惕,予独无虞!"言辞既磬,色厉目张,摄齐而兴,降阶下堂。"誓将去汝,适彼首阳。孤竹二子,与我连行。"

余乃避席,辞谢不直:"请不贰过,闻义则服。长与汝居,终无厌极。"贫遂不去,与我游息。


白话译文

扬雄远离世俗过隐居生活,四周不是群山就是荒野,自家围墙外有个乞丐,人不但穷而且无礼数。於是他意识到,长期地与这种无礼无义的人相处下去,志向都被磨灭殆尽。因此他向那穷鬼喊道:"你有六大恶习,被抛弃在荒野。好为平常的小兵,对人刑罚屠戮。但匪徒时欺负嬉戏在土堆上的小孩。居住在连排的屋里比邻而居。把恩惠看的如羽毛般轻,对义气看的比罗纱轻。高升时不因品德,离退时不受苛责。长久以来成为了位卑得人,你到底想成什么人?人人都文采华丽,旧衣服一大堆,人人都吃稻米,我却吃剩菜,贫穷没宝物玩,为何这么高兴?请亲戚们来家里吃个饭,本来应该是很愉快的事我却不觉得快乐,交通工具也买不起,背个破箱子到处游学,在家穿的那套衣服简直见不得人,若要出去还得换一件。到处打短工,手脚的老茧越来越厚。有时候下田劳作,任雨水淋湿全身。和我交往的朋友越来越少,生活每况愈下。我就想不通这到底是谁的罪过!我思来想去这主要原因得归咎与你!为了避开你,我逃窜到昆仑山顶。但我发现你还是跟着我,不管我是飞天登山打洞下海都摆脱不掉你。我动你跟着动,我停你跟着停。难道这世道上就没其他人了么?你唯独跟我干嘛啊!我求你你可不可以走呵?不要再留下来了好不好?"

那穷鬼说:"哦哦,你要赶俺走可不可以言简意赅点?说了那么多我都想笑了。但走之前我得把话说清楚,我祖上身心洁白,不事暧昧,凭藉清明仁德,辅佐过帝尧,是后世的典范。他的房屋也是茅草土胚,没雕饰过。到了末世的时候,昏庸无知的人放纵自己。贪食无厌的人很多,贪图富贵得非正道。那些人鄙视我的祖先,骄纵傲慢。修建那些高台琼楼,池子里都是酒,肉堆得比山还高。后世皇帝骄奢贪婪,所以我如鸿鹄高飞而去,不在朝廷堕落。我几次反省,认为我自己并无过错。我常驻你家,给你带来的是无尽的福气。你不记住我的大恩大德,却纠结於我的这点穷气。因为我的存在,使你从小就有禁得住寒暑的习惯,你简直就是不会死的神仙,那些盗贼和贪官从来也不会来打扰你,别人要几重门锁着才敢睡,你却敢在露天下睡,别人都提心吊胆的,你却从来都没有担忧。"话说完后,神情严肃瞪大眼睛看着扬雄,两手撩起衣服下面的边,从屋里走出来。说"我发誓要离开你了,去首阳山。孤竹的两个孩子,将会与我同行。"

我于是让席,对他不停地表示歉意:"这种失误不会再有第二次了,听说了你的深明大义我佩服不已,与你长久相处下去我到死都不会满足。"贫儿于是就不走了,与我游玩与休憩。



创作背景

《逐贫赋》是扬雄晚年的作品近人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定位王莽新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是年扬雄六十五岁。



作品鉴赏



此赋描述了作者想摆脱"贫儿"却根本甩不掉的无可奈何之情景。首段"舍汝远窜"以下到"勿复久留"几句说,扬雄想舍弃贫儿,故而跑到昆仑之巅,但贫儿却跟着在天上飞;扬雄躲到山崖里,贫儿也跟着上山来;扬雄摇着船躲到海上去,贫儿也跟着来到海上;扬雄走,贫儿也走,扬雄停下来,贫儿也停下来;扬雄质问贫儿为何要这样跟着自己,他要贫儿赶快离开他,一刻也不能耽搁。由此可知,扬雄想摆脱贫儿,他到处躲,但就是躲不掉,这实际上是他自己辛酸生活的艺术描绘,他用的笔调却是轻松的、充满玩笑的,这种自嘲自解的戏谑很有一种黑色幽默之美感。另外,《逐贫赋》对贫儿答语的描写也充满了黑色幽默之美:"堪寒能暑,少而习焉。寒暑不忒,等寿神仙。桀跖不顾,贪类不干。人皆重蔽,予独露居;人皆怵惕,予独无虞。"贫儿说:"主人倒是不错啊,你从小就经得住寒暑的侵袭,你简直就是不会死的神仙,那些盗贼和贪官从来也不会来打扰你,别人要几重门锁着才敢睡,你却敢在露天下睡,别人都提心吊胆的,你却从来都没有担忧。"扬雄在这里用开玩笑的语调来写贫儿的辩解,这实在是一种黑色幽默,由此可以见出扬雄抒情赋的大胆和幽默,显露出一种独特的美学色彩。

扬雄在《逐贫赋》显示了一种新的态度。那就是对贫穷--物质穷乏的态度。在他酸溜溜的口气中,读者能发现中国人"一分为二"思维方式对生活本身发生的影响。在这种思维方式里,关键不在于怎样生活或生活得怎样,而在于如何解释生活、解释得怎么样。这种典型的唯心主义生活观、幸福观后来构成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这种生活观的负面影响是较大的,它往往导致人们随遇而安,安于现状,不能或不愿改善生活,而只是改变对自己生活的判断。扬雄的虚弱无力和无可奈何在这篇文章里表现得很充分,他没有能力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便设法把不好的生活解释为好的生活。虽然是自欺欺人,但获得心理平衡,这才是最重要的。他试图找出贫寒生活的优点,找出富贵生活的不足。这种努力,后来在道德层面上得到了完成,那就是:富贵的,总是不道德的,至少是道德可疑的;贫寒的,则往往是因为道德高尚。富贵变成了道德负号,贫寒则成为道德正号。于是,精神的奖励就弥补了物质的匮乏,甚至成了生活中的画饼。扬雄的这篇《逐贫赋》,可能就暗示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这一深刻转捩。



名家评论

清人浦铣《复小斋赋话》评此赋曰:"扬子云《逐贫赋》,昌黎《送穷文》所本也。至宋、明而《斥穷》、《驱憨》、《礼贫》之作纷纷矣。"



作者简介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西汉学者、辞赋家。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汉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后受他人牵累,即将被捕,于是坠阁自杀,未死。后召为太中大夫。一生悉心著述,以辞赋闻名,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曾仿《论语》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表述他对社会、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价值。另有语言学著作《方言》等。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7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1:12 | 只看该作者
刘安《屏风赋》

惟兹屏风,出自幽谷。
根深枝茂,号为乔木。
孤生陋弱,畏金强族。
移根易土,委伏沟渎。
飘飘殆危,靡安措足。
思在蓬蒿,林有朴樕。
然常无缘,悲愁酸毒。
天启我心,遭遇徵禄。
中郎缮理,收拾捐朴。
大匠攻之,刻雕削斫。
表虽剥裂,心实贞悫。
等化器类,庇荫尊屋。
列在左右,近君头足。
赖蒙成济,其恩弘笃。
何惠施遇,分好沾渥。
不逢仁人,永为枯木。


(注:此据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第4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作品描写山野乔木被制作成为宫中屏风的过程,并多有拟人化的表述,通篇四言,首尾完整,与同时期《七发》、《子虚》等作相较,少了散文句法奢费的铺张,却多了一份《诗经》式的简朴和整饬,因而可以视为诗体赋定型的标志性作品。

    
古:平平通平 仄仄平仄  ◆谷【入声一屋】
今:平平通通 平仄平仄  ◆谷【十四姑,u】
    
古:平通平仄 通通平仄  ◆木【入声一屋】
今:平平平仄 通通平仄  ◆木【十四姑,u】
    
古:平平仄仄 仄平通仄  ◆族【入声一屋】
今:平平仄仄 仄平通平  ◆族【十四姑,u】
    
古:平平仄仄 通仄平仄  ◆渎【入声一屋】
今:平平仄仄 通平平平  ◆渎【十四姑,u】
    
古: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  ◆足【入声二沃】
今:平平仄平 通平仄平  ◆足【十四姑,u】
    
古:通仄平平 平仄仄仄  ◆樕【入声一屋】
今:平仄平平 平仄通仄  ◆樕
    
古:平平平通 平平平仄  ◆毒【入声二沃】
今:平平平平 平平平平  ◆毒【十四姑,u】
    
古:平仄仄平 平仄通仄  ◆禄【入声一屋】
今:平仄仄平 平仄平仄  ◆禄【十四姑,u】
    
古:通平仄仄 通仄平仄  ◆朴【入声一屋】
今:通平仄仄 平平平通  ◆朴【十四姑,u】
    
古: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  ◆斫【入声十药】
今:仄仄平平 仄平平平  ◆斫【二波,o,e,uo】
    
古:仄平仄仄 平仄平仄  ◆悫【入声三觉】
今: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  ◆悫【三皆,ie,üe】
    
古:仄仄仄仄 仄仄平仄  ◆屋【入声一屋】
今:仄仄仄仄 仄通平平  ◆屋【十四姑,u】
    
古:仄仄仄仄 仄平平仄  ◆足【入声二沃】
今:仄仄仄仄 仄平平平  ◆足【十四姑,u】
    
古:仄平平仄 通平平仄  ◆笃【入声二沃】
今:仄通平仄 平平平仄  ◆笃【十四姑,u】
    
古:平仄通仄 通仄通仄  ◆渥【入声三觉】
今:平仄平仄 通仄平仄  ◆渥【二波,o,e,uo】
    
古:通平平平 仄通平仄  ◆木【入声一屋】
今:通平平平 仄通平仄  ◆木【十四姑,u】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8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1:20 | 只看该作者
西汉·邹阳《酒赋》


清者为酒,浊者为醴;
清者圣明,浊者顽騃。
皆曲涓丘之麦,酿野田之米。
仓风莫预,方金未启。
嗟同物而异味,叹殊才而共侍。
流光醳醳,甘滋泥泥。
醪酿既成,绿瓷既启,
且筐且漉,载篘载齐。
庶民以为欢,君子以为礼。
其品类,则沙洛渌酃,
程乡若下,高公之清,
关中白薄,青渚萦停。
凝醳醇酎,千日一醒。
哲王临国。绰矣多暇。
召皤皤之臣,聚肃肃之宾。
安广坐,列雕屏。
绡绮为席,犀璩为镇。
曳长裾,飞广袖。
奋长缨,英伟之士,莞尔而即之。
君王凭玉几,倚玉屏。
举手一劳,四座之士,皆若哺梁焉。
乃纵酒作倡,倾盌覆觞。
右曰宫申,旁亦征征扬。
乐只之深,不吴不狂。
于是锡名饵,袪夕醉,遣朝酲。
吾君寿亿万岁,常与日月争光。

    
古:平仄通仄 仄仄通仄  ◆醴【上声八荠】
今:平仄通仄 平仄通仄  ◆醴
    
古:平仄仄平 仄仄平仄  ◆騃【上声九蟹】
今: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  ◆騃
    
古:平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米【上声八荠】
今:平通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米【十二齐,i,er,ü】
    
古: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启【上声八荠】
今:平通仄仄 平平仄仄  ◆启【十二齐,i,er,ü】
    
古:平平仄平仄仄 通平平平通仄  ◆侍【去声四寘】
今:平通仄平仄仄 仄平平平仄仄  ◆侍【十三支,(-i)(零韵母)】
    
古:平平仄仄 平平通通  ◆泥【上平八齐】【去声八霁】
今:平平仄仄 平平通通  ◆泥【十二齐,i,er,ü】
  绿  
古: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  ◆启【上声八荠】
今: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  ◆启【十二齐,i,er,ü】
    
古:通平通仄 仄平仄通  ◆齐【上平八齐】【去声八霁】
今:通平通仄 仄平仄通  ◆齐【十二齐,i,er,ü】【四开,ai,uai】
    
古:仄平仄通平 平仄仄通仄  ◆礼【上声八荠】
今:仄平仄通平 平仄仄通仄  ◆礼【十二齐,i,er,ü】
    
古:通仄仄 仄平仄仄平  ◆酃【下平九青】
今:平仄仄 平通仄仄平  ◆酃【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平平仄仄 平平平平  ◆清【下平八庚】
今:平平仄仄 平平平平  ◆清【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平通仄仄 平仄平平  ◆停【下平九青】
今:平通平通 平仄平平  ◆停【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通仄平仄 平仄仄通  ◆醒【下平九青】【上声二十四迥】【去声二十五径】
今:平仄平仄 平仄通仄  ◆醒【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仄通通仄 仄仄平仄  ◆暇【去声二十二祃】
今:平通通平 通仄平通  ◆暇【一麻,a,ia,ua】
    
古:仄平平平平 仄仄仄平平  ◆宾【上平十一真】
今:仄平平平平 仄仄仄平平  ◆宾【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广  
古:平仄仄 仄平通  ◆屏【下平九青】【上声二十三梗】
今:平仄仄 仄平通  ◆屏【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平仄通仄 平平通仄  ◆镇【去声十二震】
今:平仄通平 平平通仄  ◆镇【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广  
古:仄通平 平仄仄  ◆袖【去声二十六宥】
今:仄通平 平仄仄  ◆袖【七尤,ou,iu(iou)】
    
古:仄通平 平仄平仄 通仄平仄平  ◆之【上平四支】
今:仄通平 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  ◆之【十三支,(-i)(零韵母)】
    
古:平通平仄仄 仄仄通  ◆屏【下平九青】【上声二十三梗】
今:平通平仄通 仄仄通  ◆屏【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仄仄仄通 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焉【下平一先】
今:仄仄通平 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焉【八寒,an,ian,uan,üan】
    
古:仄通仄仄平 平仄仄平  ◆觞【下平七阳】
今:仄仄仄通通 平仄仄平  ◆觞【十唐,ang,iang,uang】
    
古: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平  ◆扬【下平七阳】
今:仄平平平 平仄平平平  ◆扬【十唐,ang,iang,uang】
    
古:仄仄平通 通平通平  ◆狂【下平七阳】
今:仄通平平 通平通平  ◆狂【十唐,ang,iang,uang】
    
古:平仄仄平仄 平仄仄 仄平平  ◆酲【下平八庚】
今: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 仄平平  ◆酲【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寿亿  
古:平平仄仄仄仄 平通仄仄平平  ◆光【下平七阳】
今:平平仄仄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  ◆光【十唐,ang,iang,uang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9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1:28 | 只看该作者
西汉·邹阳《几赋》

高树凌云,蟠纡烦冤,旁生附枝。王尔公输之徒,荷斧斤,援葛虆,攀乔枝。上不测之绝顶,伐之以归。眇者督直,聋者磨砻。齐贡金斧。楚入名工,乃成斯几几。离奇髣髴,似龙盘马回,凤去鸾归。君王凭之,圣德日跻。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1:31 | 只看该作者
西汉·公孙诡《文鹿赋》

麀鹿濯濯,来我槐庭。
食我槐叶,怀我德声。
质如细缛,文如素綦。
呦呦相召,《小雅》之诗。
叹丘山之比岁,逢梁王于一时。

  鹿  
古:平仄仄仄 平仄平通  ◆庭【下平九青】【去声二十五径】
今:平仄平平 平仄平平  ◆庭【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怀  
古: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  ◆声【下平八庚】
今:通仄平通 平仄平平  ◆声【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仄通仄仄 平通仄平  ◆綦【上平四支】
今:仄平仄仄 平平仄平  ◆綦【十二齐,i,er,ü】
    
古:平平通仄  仄仄 平平  ◆诗【上平四支】
今:平平通仄  仄仄 平平  ◆诗【十三支,(-i)(零韵母)】
    
古:通平平平通仄 平平通平仄平  ◆时【上平四支】
今: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通平通平  ◆时【十三支,(-i)(零韵母)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1:34 | 只看该作者
西汉·羊勝《屏風賦》

屏风鞈匝,蔽我君王;
重葩累绣,沓璧连璋;
饰以文锦,映以流黄;
画以古烈,颙颙昂昂;
藩后宜之,寿孝无疆。


    
古:通平仄仄 仄仄平通  ◆王【下平七阳】
今:通通平平 仄仄平通  ◆王【十唐,ang,iang,uang】
    
古:通平通仄 仄仄平平  ◆璋【下平七阳】
今:通平通仄 通仄平平  ◆璋【十唐,ang,iang,uang】
    
古: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  ◆黄【下平七阳】
今: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  ◆黄【十唐,ang,iang,uang】
    
古:仄仄仄仄 平平平平  ◆昂【下平七阳】
今:仄仄仄仄 平平平平  ◆昂【十唐,ang,iang,uang】
  寿  
古: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  ◆疆【下平七阳】
今: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  ◆疆【十唐,ang,iang,uang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1:37 | 只看该作者
西汉·孔臧《杨柳赋》


嗟兹杨柳,先生后伤。
蔚茂炎夏,多阴可凉。
伐之原野,树之中塘。
溉浸以时,日引月长。
巨本洪枝,条修远扬。
夭绕连枝,猗那其旁。
或拳句以逮下土,或擢迹而接穷苍。
绿叶累迭,郁茂翳沈。
蒙笼交错,应风悲吟。
鸣鹄集聚,百变其音。
尔乃观其四布,运其所临,
南垂大阳,北被宏阴,
西奄梓园,东覆果林。
规方冒乎,半顷清室,莫与比深。
于是朋友同好,几筵列行,
论道饮燕,流川浮觞。
殽核纷杂,赋诗断章。
合陈厥志,考以先王。
赏恭罚慢,事有纪纲。
洗觯酌樽,兕觥凄扬。
饮不至醉,乐不及荒。
威仪抑抑,动合典章。
退坐分别,其乐难忘。
惟万物之自然,固神妙之不如。
意此杨树,依我以生。
未经一纪,我赖以宁。
暑不御䈉,凄而凉清。
内荫我宗,外及有生。
物有可贵,云何不铭,
乃作斯赋,以叙厥情。

    
古:平平平仄 通平仄平  ◆伤【下平七阳】
今:平平平仄 平平仄平  ◆伤【十唐,ang,iang,uang】
    
古:仄仄平仄 平平仄平  ◆凉【下平七阳】
今:仄仄平仄 平平仄通  ◆凉【十唐,ang,iang,uang】
    
古:仄平平仄 仄平通平  ◆塘【下平七阳】
今:平平平仄 仄平通平  ◆塘【十唐,ang,iang,uang】
    
古:仄仄仄平 仄仄仄通  ◆长【下平七阳】【上声二十二养】【去声二十三漾】
今:仄仄仄平 仄仄仄通  ◆长【五微,ei,ui(uei)】【十唐,ang,iang,uang】
    
古: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  ◆扬【下平七阳】
今: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  ◆扬【十唐,ang,iang,uang】
    
古:通仄平平 平通通平  ◆旁【下平七阳】
今:平仄平平 平通平平  ◆旁【十唐,ang,iang,uang】
    
古:仄平通仄仄仄仄 仄仄仄平仄平通  ◆苍【下平七阳】【上声二十二养】
今:仄平通仄仄仄仄 仄平仄平平平平  ◆苍【十唐,ang,iang,uang】
  绿  
古:仄仄通仄 仄仄仄通  ◆沈【下平十二侵】【上声二十六寝】【去声二十七沁】
今:仄通通平 仄仄仄仄  ◆沈【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古:平通平仄 通平平通  ◆吟【下平十二侵】【去声二十七沁】
今:通通平仄 通通平平  ◆吟【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古:平仄仄仄 仄仄通平  ◆音【下平十二侵】
今: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  ◆音【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古:仄仄通通仄仄 仄通仄通  ◆临【下平十二侵】【去声二十七沁】
今:仄仄通平仄仄 仄平仄通  ◆临【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古: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  ◆阴【下平十二侵】
今:平平仄平 仄通平平  ◆阴【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西  
古: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  ◆林【下平十二侵】
今:平通仄平 平仄仄平  ◆林【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古:平平仄平 仄通平仄 仄通通通  ◆深【下平十二侵】【去声二十七沁】
今:平平仄平 仄通平仄 仄仄仄平  ◆深【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古:平仄平仄平仄 仄平仄通  ◆行【下平七阳】【下平八庚】【去声二十三漾】
今:平仄平仄通仄 通平仄平  ◆行【十唐,ang,iang,uang】【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通仄仄通 平平平平  ◆觞【下平七阳】
今:通仄仄通 平平平平  ◆觞【十唐,ang,iang,uang】
    
古:平仄平仄 仄平仄平  ◆章【下平七阳】
今:平平平平 仄平仄平  ◆章【十唐,ang,iang,uang】
    
古:仄平仄仄 仄仄通通  ◆王【下平七阳】【去声二十三漾】
今:通平平仄 仄仄平通  ◆王【十唐,ang,iang,uang】
    
古:仄平仄仄 仄仄仄平  ◆纲【下平七阳】
今: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  ◆纲【十唐,ang,iang,uang】
    
古:仄通仄平 仄平平平  ◆扬【下平七阳】
今:仄仄平平 仄平平平  ◆扬【十唐,ang,iang,uang】
    
古:仄通仄仄 仄通仄平  ◆荒【下平七阳】
今:仄通仄仄 仄通平平  ◆荒【十唐,ang,iang,uang】
    
古: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  ◆章【下平七阳】
今:平平仄仄 仄通仄平  ◆章【十唐,ang,iang,uang】
  退  
古:仄仄通仄 通仄通通  ◆忘【下平七阳】【去声二十三漾】
今:仄仄通平 平仄通仄  ◆忘【十唐,ang,iang,uang】
    
古:平仄仄平仄平 仄平仄平通通  ◆如【上平六鱼】【去声六御】
今:平仄仄平仄平 仄平仄平通平  ◆如【十四姑,u】
    
古: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  ◆生【下平八庚】
今: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  ◆生【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仄通仄仄 仄仄仄通  ◆宁【下平九青】【下平八庚】【去声二十五径】
今:仄平通仄 仄仄仄通  ◆宁【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仄通仄? 平平平平  ◆清【下平八庚】
今:仄通仄? 平平通平  ◆清【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  ◆生【下平八庚】
今:仄通仄平 仄平仄平  ◆生【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仄仄仄仄 平平通平  ◆铭【下平九青】
今:仄仄仄仄 平平通平  ◆铭【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仄仄平仄 仄仄仄平  ◆情【下平八庚】
今:仄通平仄 仄仄平平  ◆情【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1:53 | 只看该作者
西汉·刘胜《文木赋》

丽木离披,生彼高崖。
拂天河而布叶,横日路而擢枝。
幼羸,单雄寡雌。
纷纭翔集,嘈嗷鸣啼。
载厘雪而梢劲风,将等岁於二仪。
巧匠不识,王子见知。
乃命斑尔,载斧伐斯。
隐若天崩,豁如地裂。
花叶分披,条枝摧折。
既剥既刊,见其文章。
或如龙盘虎踞,复似鸾集凤翔。
青纟呙紫绶,环璧圭璋。
厘山累嶂,连波叠浪。
奔电屯云,薄雾浓。
宗骥旅,鸡族雉群。
绣鸯锦,莲薄芰文。
色比金而有裕,质参玉而无分。
裁为用器,曲直舒卷。
修竹映池,高松植。
制为乐器,婉转蟠行。
凤将九子,龙导五驹。
制为屏风,郁岪穹隆。
制为杖几,极丽穷美。
制为枕案,文章璀璨,彪炳焕汗。
制为盘盂,采玩蜘蛛。
猗欤君子,其乐只且。
    
古:通仄平平 平仄平平  ◆崖【上平九佳】
今:通仄平平 平仄平平  ◆崖【一麻,a,ia,ua】
    
古:仄平平平仄仄 通仄仄平仄平  ◆枝【上平四支】
今:平平平平仄通 通仄仄平平平  ◆枝【十三支,(-i)(零韵母)】
    
古:仄 平  通平仄平  ◆雌【上平四支】
今:仄 平  通平仄平  ◆雌【十三支,(-i)(零韵母)】
    
古:平平平仄 平平平平  ◆啼【上平八齐】
今:平平平平 平平平平  ◆啼【十二齐,i,er,ü】
    
古:仄平仄平平仄平 通仄仄平仄平  ◆仪【上平四支】
今:仄平仄平平仄通 通仄仄平仄平  ◆仪【十二齐,i,er,ü】
    
古:仄仄通仄 通仄仄平  ◆知【上平四支】
今:仄仄通通 通仄仄平  ◆知【十三支,(-i)(零韵母)】
    
古:仄仄平仄 仄仄仄平  ◆斯【上平四支】
今: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  ◆斯【十三支,(-i)(零韵母)】
    
古:仄仄平平 仄通仄仄  ◆裂【入声九屑】
今:仄仄平平 通平仄仄  ◆裂
    
古:平仄通平 平平平通  ◆折【上平八齐】【入声九屑】【入声十六叶】
今:平通通平 平平平平  ◆折【二波,o,e,uo】
    
古:仄仄仄平 仄通平平  ◆章【下平七阳】
今:仄平仄平 仄平平平  ◆章【十唐,ang,iang,uang】
    
古:仄通平平仄仄 仄仄平仄仄平  ◆翔【下平七阳】
今: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  ◆翔【十唐,ang,iang,uang】
    
古: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  ◆璋【下平七阳】
今:平仄平仄仄 平仄平平  ◆璋【十唐,ang,iang,uang】
    
古:平平通仄 平平仄通  ◆浪【下平七阳】【去声二十三漾】
今:平平通仄 平平平通  ◆浪【十唐,ang,iang,uang】
    
古:通仄平平 仄仄平  
今:通仄平平 通仄平  
    
古: 平仄仄 平仄仄平  ◆群【上平十二文】
今: 平仄仄 平平仄平  ◆群【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古: 仄平仄 平仄仄平  ◆文【上平十二文】
今: 仄平仄 平通仄平  ◆文【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古:仄通平平仄仄 仄通仄平平通  ◆分【上平十二文】【去声十三问】
今: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仄平平通  ◆分【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古:通通仄仄 仄仄平通  ◆卷【下平一先】【上声十六铣】【去声十七霰】
今:平通仄仄 通平平仄  ◆卷【八寒,an,ian,uan,üan】
    
古:平仄仄平 平平仄  
今:平平仄平 平平平  
    
古:仄通仄仄 仄仄平通  ◆行【下平七阳】【下平八庚】【去声二十三漾】
今:仄通仄仄 仄仄平平  ◆行【十唐,ang,iang,uang】【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仄通仄仄 平仄仄平  ◆驹【上平七虞】
今:仄通仄仄 平仄仄平  ◆驹【十二齐,i,er,ü】
    
古:仄通通平 仄仄平平  ◆隆【上平一东】
今:仄通通通 仄平平平  ◆隆【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古:仄通仄仄 仄通平仄  ◆美【上声四纸】
今:仄通仄通 平通平仄  ◆美【五微,ei,ui(uei)】
    
古:仄通仄仄 平平仄仄 平仄仄通  ◆汗【上平十四寒】【去声十五翰】
今:仄通仄仄 平平仄仄 平仄仄通  ◆汗【八寒,an,ian,uan,üan】
    
古:仄通平平 仄仄?平  ◆蛛【上平七虞】
今:仄通平平 仄平平平  ◆蛛【十四姑,u】
    
古:平仄平仄 通仄仄通  ◆且【上平六鱼】【上声二十一马】
今:平平平仄 平仄通通  ◆且【三皆,ie,üe】【十二齐,i,er,ü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4:38 | 只看该作者
穷鸟赋

《穷鸟赋》是东汉词赋家赵壹作品,在当时无可奈何的背景下,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穷途末路的鸟,巧妙的表达出心中的不满与无奈之情。



作品简介

《穷鸟赋》为咏物抒情之作。因赵壹倨傲耿介为世俗不容,屡次获罪,几乎被杀,由于友人救助才得脱免,故写信致谢。在信中深感不能畅所欲言,于是就作此赋,托穷鸟以自喻,用文学的形式表达世道险恶,自己横遭迫害的满腔愤激之情,以及对友人的由衷感戴。全篇仅有一百字,用规整的四言连骈而下,却似信笔挥成,通脱自如,绝无雕凿,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写穷鸟的走投无路: 毕网加上,机阱在下;前见苍隼,后见驱者;缴弹张右,羿子彀左,飞丸激矢,交集于我。思飞不得,欲鸣不可,举头畏触,摇足恐堕。内独怖急,乍冰乍火。 这虽然表现的是个人际遇情怀,但确表达出了当时正直之士的普遍处境。



作品原文

昔原大夫赎桑下绝气,传称其仁;秦越人还虢太子结脉,世著其神。设曩之二人不遭仁遇神,则结绝之气竭矣。然而脯出乎车軨,针石运乎手爪。今所赖者,非直车之脯,手爪之针石也。乃收之于斗极,还之于司命,使干皮复含血,枯骨复被肉,允所谓遭仁遇神,真所宜传而著之。余畏禁,不敢班班显言,窃为《穷鸟赋》一篇。其辞曰:有一穷鸟,戢翼原野。罼网加上,机阱在下。缴弹张右,翼弓彀左。飞丸缴矢,交集于我。思飞不得,欲鸣不可。举头畏触,摇足恐堕。内怀怖急,乍冰乍火。幸赖大贤,我矜我怜。昔济我南,今振我西。鸟也虽顽,犹识密恩。内以书心,外用告天。

晋夏侯湛观飞鸟赋曰:见逸游之高鸟,邈飘飏而殊逝,擢华毛以迅鹜,回劲翼以扬势,披六翮之联翩,振轻体之迢递,遂乃矜形辽廓。冯虚安翔,翩翻徘徊,上下颉颃,动素羽之习习。乱白质于日光,玩流气以差池。弄长风以抑扬,摄双翅以高举,舒修颈以儴徉。目悦妙势,心嘉羽仪,爱惠音之嘤嘤,美弱翰之参差,蹔高凌于景外,又抑身乎云崖,乍来乍往,若悬若垂,象流星之离天,似圆物之坠危,何斯游之自得,谅逸豫之可希,苟临川而羡鱼,亦观翔而乐飞。

梁沈约天渊水鸟应诏赋曰:天渊池,鸟集水涟漪,单泛姿容与,群飞时合离,将骞复敛翮,回首望惊雌,飘薄出孤屿,未曾宿兰渚,飞飞忽云倦,相鸣集池?可怜 九层楼,光影水上浮。本来蹔止息,遇此遂淹留。若夫侣浴清深,朋翻旷翠鬣紫缨之饰。丹冕绿襟之状,过波兮湛澹,随风兮回漾,竦臆兮开萍,蹙水兮兴浪。

作品译文

昔日赵盾续乡里因饥饿将绝气人之命,而传称了他的仁义;扁鹊还虢国太子将死之弱脉,则世间显扬了他的神通。设想以前此二人不碰到这仁义人,不遇见那神医,则不就使垂危成气绝了。然而肉干出自车里,针灸针运自手指。今所依赖的,不是车上的肉干,手中的针灸针。只取决于敬仰的人,返还生命于司命神,使干皮又含有了血色,使枯骨又长出了新肉,确实所谓遇仁人遇神人,真应传颂而显扬。我畏于所禁,不敢色彩斑斑地明言,私下作《穷鸟赋》一篇。其词讲:有一穷途之鸟,收拢翅膀于原野。上有猎网,猎弩在下,前见猎鹰,后见驱赶者,弹球系绳张开在右,羿子的弓满在左,飞丸激矢,交汇于我。思飞不得,欲鸣不可,举头怕触击,摇足恐堕下。内心特别恐怖着急,感到乍冷乍热。幸亏仰赖大贤人,于我危我哀,昔日救济我于南边,今天振恤我于西边。鸟么虽顽疏,犹知细密思慕。内以书理我心绪,外用来告知天下。愿上天赐福于大贤人,使其归属贤士到永远,又为公爵又为侯爵,直至子子孙孙。

读穷鸟赋

读赵壹《刺世疾邪赋》,感到了赵壹怨愤之惨舒,实撼人心。细品其情,这怨愤中带有悲痛感,国运不济之切痛,经世不遇之伤惜,无奈时异事易之哀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之创伤,与当朝难以割舍之情伤,百感交集。那痛切、悲切还在于恐怖专制下的世态炎凉,在"常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党",唯利己而自足之世情。儒雅志士,志在经世治国,身处浊世,仅洁身自守就不易,便有三公同荐,也不能奋振寥廓,腾陵清浮;当日东汉病入膏肓,虽进臣沥泣,亿民呻痛,未可阻得贪佞之类逆行。然赵志士傲骨嶙嶙,卓尔不群,必时常如"穷鸟",身陷险恶困境。想必他但见知音,但遇相助,定令之感激涕零。君虽名不泯而也遗尘犹在,今人也会不由得为之悲惜。此情此感,溢于《穷鸟赋》之中。情所趋,今索性译出,以备品味。

作者简介

赵壹(本名懿,因后汉书作于晋朝,避司马懿名讳,故作"壹"),约生于汉顺帝永建年间,卒于汉灵帝中平年间。东汉辞赋家。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南)人。体貌魁伟,美须眉,恃才傲物。桓、灵之世,屡屡得罪,几致于死。友人救之,遂作《穷鸟赋》答谢友人相助。并作《刺世疾邪赋》抒发愤懑之气。一生著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等16篇,今存5篇。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4:42 | 只看该作者
东汉·蔡邕《青衣赋》

金生沙砾,珠出蚌泥。
叹兹窈窕,生於卑微。
盼倩淑丽,皓齿蛾眉。
玄发光润,领如螬蠐。
脩长冉冉,硕人其頎。
綺绣丹裳,躡蹈丝扉。
盘跚蹴蹀,坐起昂低。
和畅善笑,动扬朱唇。
都冶武媚,卓砾多姿。
精慧小心,趋事若飞。
中馈裁割,莫能双追。
《关雎》之洁,不陷邪非。
察其所履,世之鲜希。
宜作夫人,為眾女师。
伊何尔命,在此贱微!

代无樊姬,楚庄晋妃。
感昔郑季,平阳是私。
故因锡国,历尔邦畿。
虽得嬿婉,舒写情怀。
寒雪翩翩,充庭盈阶。
兼裳累镇,辗转倒颓。
昒昕将曙,鸡鸣相催。
飭驾趣严,将舍尔乖。
矇冒矇冒,思不可排。
停停沟侧,噭噭青衣。
我思远逝,尔思来追。
明月昭昭,当我户扉。
条风狎猎,吹予床帷。
河上逍遥,徙倚庭阶。
南瞻井柳,仰察斗机。
非彼牛女,隔於河维。
思尔念尔,惄焉且饥。

    
古:平平平仄 平仄仄通  ◆泥【上平八齐】【去声八霁】
今:平平通仄 平平仄通  ◆泥【十二齐,i,er,ü】
    
古:通平仄仄 平平平平  ◆微【上平五微】
今:仄平仄仄 平平平平  ◆微【五微,ei,ui(uei)】
  齿  
古:仄仄仄通 仄仄平平  ◆眉【上平四支】
今:仄仄平通 仄仄平平  ◆眉【五微,ei,ui(uei)】
    
古:平仄平仄 仄通平平  ◆蠐【上平八齐】
今:平通平仄 仄平平平  ◆蠐【十二齐,i,er,ü】
    
古:平通仄仄 仄平通平  ◆頎【上平五微】
今:仄通仄仄 仄平平仄  ◆頎【十二齐,i,er,ü】
    
古: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扉【上平五微】
今: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扉【五微,ei,ui(uei)】
    
古: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低【上平八齐】
今: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  ◆低【十二齐,i,er,ü】
    
古:通仄仄仄 仄平平平  ◆唇【上平十一真】
今:通仄仄仄 仄平平平  ◆唇【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姿  
古: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  ◆姿【上平四支】
今:平仄仄仄 平仄平平  ◆姿【十三支,(-i)(零韵母)】
    
古: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  ◆飞【上平五微】
今: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  ◆飞【五微,ei,ui(uei)】
    
古:通仄通仄 仄平平平  ◆追【上平四支】
今:通仄平平 仄通平平  ◆追【五微,ei,ui(uei)】
    
古: 平平 平仄 通仄平平  ◆非【上平五微】
今: 平平 平平 通仄平平  ◆非【五微,ei,ui(uei)】
    
古:仄通仄仄 仄平通平  ◆希【上平五微】
今:平平仄仄 仄平通平  ◆希【十二齐,i,er,ü】
    
古:平仄平平 通仄仄通  ◆师【上平四支】【去声四寘】
今:平通平平 平仄仄平  ◆师【十三支,(-i)(零韵母)】
    
古: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  ◆微【上平五微】
今: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  ◆微【五微,ei,ui(uei)】
    
古:仄平平平 仄平仄平  ◆妃【上平五微】
今:仄平平平 仄平仄平  ◆妃【五微,ei,ui(uei)】
    
古:仄仄仄仄 平平仄平  ◆私【上平四支】
今:仄平仄仄 平平仄平  ◆私【十三支,(-i)(零韵母)】
    
古: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  ◆畿【上平五微】
今:仄平平平 仄仄平平  ◆畿【十二齐,i,er,ü】
  嬿怀  
古:平仄仄仄 平仄平平  ◆怀【上平九佳】
今:平通仄仄 平仄平平  ◆怀【四开,ai,uai】
    
古:平仄平平 平通平平  ◆阶【上平九佳】
今:平仄平平 平平平平  ◆阶【三皆,ie,üe】
    
古:通平通仄 仄仄仄平  ◆颓【上平十灰】
今:平平通仄 仄仄仄平  ◆颓【五微,ei,ui(uei)】
    
古:仄平通仄 平平通平  ◆催【上平十灰】
今:平平通仄 平平通平  ◆催【三皆,ie,üe】【五微,ei,ui(uei)】
    
古:仄仄仄平 通仄仄平  ◆乖【上平九佳】
今:仄仄仄平 通仄仄平  ◆乖【四开,ai,uai】
    
古:通仄通仄 通通仄平  ◆排【上平九佳】
今:仄仄仄仄 平通仄通  ◆排【四开,ai,uai】
    
古:平平平仄 仄仄平通  ◆衣【上平五微】【去声五未】
今:平平平通 仄仄平通  ◆衣【十二齐,i,er,ü】
    
古:仄通仄仄 仄通平平  ◆追【上平四支】
今:仄平仄仄 仄平平平  ◆追【五微,ei,ui(uei)】
    
古:平仄通通 通仄仄平  ◆扉【上平五微】
今:平仄平平 通仄仄平  ◆扉【五微,ei,ui(uei)】
    
古:平平仄仄 通通平平  ◆帷【上平四支】
今:平通平仄 平通平平  ◆帷【五微,ei,ui(uei)】
    
古:平仄平平 仄仄通平  ◆阶【上平九佳】
今: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  ◆阶【三皆,ie,üe】
    
古: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  ◆机【上平四支】【上平五微】
今:平平仄仄 仄平仄平  ◆机【十二齐,i,er,ü】
    
古:平仄平仄 仄平平通  ◆维【上平四支】【去声二十七沁】
今:平仄平仄 平平平平  ◆维【五微,ei,ui(uei)】
    
古:通仄仄仄 仄平通平  ◆饥【上平四支】【上平五微】
今:平仄仄仄 仄平通平  ◆饥【十二齐,i,er,ü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4:49 | 只看该作者
蔡  邕《团扇赋》:

裁帛制扇,陈象应矩。
輕彻妙好,其輶如羽。
动角扬征,清风逐暑。
春夏用事,秋冬潜处。

    
古:通仄仄通 平仄通仄  ◆矩【上声七麌】
今:平平仄通 平仄通仄  ◆矩【十二齐,i,er,ü】
    
古:通仄仄仄 通通通仄  ◆羽【上声七麌】
今:平仄仄仄 平平平仄  ◆羽【十二齐,i,er,ü】
    
古: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暑【上声六语】
今:仄通平平 平通平仄  ◆暑【十四姑,u】
    
古:平仄仄仄 平平通仄  ◆处【上声六语】【去声六御】
今:平仄仄仄 平平平仄  ◆处【十四姑,u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4:52 | 只看该作者
东汉·张超《诮青衣赋》

  彼何人斯,悦此艳资,
丽辞美誉,雅句斐斐,
文则可嘉,志鄙意微,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高冈可华,何必棘茨;
醴泉可饮,何必棘泥。
隋珠弹雀,堂溪刈葵。
鸳雏啄鼠,保异乎鸱。
历观古今,祸福之阶,
多由妾淫妻,书戒牝鸡。
诗载哲妇,三代之季,皆由斯起。
晋获骊戎,毙坏恭子;
有夏取仍,覆宗绝祀;
叔胖纳申,听声狼似;
穆子私庚,竖牛馁己;
黄歇子败,从李园始;
鲁受齐乐,仲尼逝矣。
文公怀安,姜笑其鄙;
周渐将衰,康王晏起;
毕公喟然,深思古道,
感彼《关雎》,德不双侣。
得愿周公,妃以窈窕,
防微消渐,讽谕君父,
孔氏大之,列冠篇首。
晏婴洁志,不顾景女;
及隽不疑,奉霍不受;
见尊不迷,况此丽竖。
三族无纪,绸缪不序。
蟹行索妃,旁行求偶。
昏姻无媒,宗庙无主,
门户不名,依其在所。
生女为娆,生男为虏。
岁时酹祀,诣其先祖。
或于马厩,厨间灶下,
东向长跪,接狎觞酒。
悉请诸灵,僻邪当主。
多乞少出,铜丸铁柱。
积缯累亿,皆来集聚。
嫡婉欢心,各有先后。
臧获之类,盖不足数。
古之赘婿,尚为尘垢,
况明智者,欲作奴父。
勤节君子,无当自逸。
宜如防水,守之以一。
秦缪思褒,故获终迹。


(《艺文类聚》三十五,《初学记》十九。)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08:34 | 只看该作者
繁钦《暑赋》

署景未徂,时维六月。

林钟纪度,祝融司节。
大火光,炎气酷烈。
沈阳腾射,滞暑散越。
区寓郁烟,物焦人渴。
煌煌野火,贲薄中原。
翕翕盛热,蒸我层轩。
温风氵典氵忍,动静增烦。
虽托阴宫,罔所避旃。
乃洒白汗,□□□□。
身如漆点,水若流泉。
粉扇靡效,宴戏欢。
庶望秋节,慰我愁叹。

(《艺文类聚》五,《书钞》一百三十五,《初学记》三。)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19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08:41 | 只看该作者
鹞雀赋
曹植

鹞欲取雀。雀自言:"雀微贱,身体些小,肌肉瘠瘦,所得盖少。君欲相啖,实不足饱。"鹞得雀,初不敢语。"顷来轗轲,资粮乏旅。三日不食,略思死鼠。今日相得,宁复置汝!"雀得鹞言,意甚怔营:"性命至重,雀鼠贪生;君得一食,我命是倾。皇天降鉴,贤者是听。"鹞得雀言,意甚怛惋。当死毙雀,头如果蒜。不早首服,烈颈大唤。行人闻之,莫不往观。雀得鹞言,意甚不移。依一枣树,藂莀多刺。目如擘椒,跳萧二翅。我当死矣,略无可避。鹞乃置雀,良久方去。二雀相逢,似是公妪,相将入草,共上一树。仍叙本末,辛苦相语。向者近出,为鹞所捕。赖我翻捷,体素便附。说我辨语,千条万句。欺恐舍长,令儿大怖。我之得免,复胜于免。自今徙意,莫复相妒。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08:46 | 只看该作者
《蝙蝠赋》
曹植

吁何奸气,生兹蝙蝠。形殊性诡,每变常式。行不由足,飞不假翼。明伏暗动,[□□□□。]尽似鼠形,谓鸟不似,二足为毛,飞而含齿。巢不哺鷇,空不乳子。不容毛群,斥逐羽族。下不蹈陆,上不冯木。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2 19:37 , Processed in 0.13608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