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体”是不是指用大白话口语化写成的近代诗啊?引用一篇介绍性文章吧! 因大量口语诗歌的流传,女诗人赵丽华成为近期网上最红的人物。由她作品引发的论战,历经20多天尘埃未落,论战话语权在网民、诗歌界、文化名流等中间几次易手。昨日,面对韩寒等名流的讥讽,赵丽华接受专访首次作出回应。
赵丽华是《诗选刊》的编辑部主任。赵丽华/供图
缘起 口语诗引发网民戏仿热潮 9月13日,网易文化频道的编辑小斟在制作完赵丽华的诗歌专题后,立即把自己的MSN签名改成这样一句话:赵丽华,这位诗人要走红了。 果然,该专题选录的几首口语诗歌立即引发了网友的热议。15日,本报率先发表题为《女诗人作品网上遭嘲笑》的报道,赵丽华正是通过此次采访,才知道自己突然成为“网络红人”。随后,新浪论坛、乐趣园、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等社区纷纷制作专题,沉寂多年的诗歌,竟然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让赵丽华引发如此关注的,是她几年前创作的系列口语风格的诗歌。以流传最广的《一个人来到田纳西》为例,全诗就像一段话断成四行:“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而《摘桃子》、《张无忌》等作品也极像“大白话”。 这段时期,争议的话语权控制在普通网友手中。他们不但以嘲笑的心态仿写了大量的口语诗歌,更有好事者取赵丽华名字谐音成立“梨花教”,称作者为“诗坛芙蓉”。而“梨花体”诗歌语言,一时在网上肆意蔓延。 蔓延 文学界分派“倒赵”、“挺赵” 9月18日,赵丽华在新浪博客上发表文章《我要说的话》,对嘲笑仿写作了回应,称自己的诗歌被恶搞,“属于正常现象”。“这组实验性的东西既不成熟,也很草率。所以这样的诗歌遭受批评,也在情理之中。但我不后悔这些尝试,它对我的创作而言是必要的。” 随后,诗坛各位人士借助各种方式表达对此事件的看法,一时间“倒赵派”与“挺赵派”各立山头。9月20日,诗坛泰斗、75岁的四川诗人流沙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赵丽华的这些口语诗歌“不能算是诗”。“这些文字,有的是警句,有的是慧句。但是在我看来它们还不能算是诗。”一些诗歌评论者也在论坛发表批评文章,论战的话语权从网民逐渐转移到文学圈内部。 同时,“挺赵派”与“倒赵派”针锋相对。针对赵丽华的诗歌被恶意模仿,她所在的廊坊市作家协会主席张立勤与另一位作家李宏志称赞赵丽华是诗歌“圣坛”上的一个圣斗士,认为她在“以一己之力与无知愚昧作战”。 “挺赵”运动在9月30日发展到一个高潮。在著名诗人杨黎的倡议下,国内几十名诗人当天晚上云集北京第三极书局,召开“保卫诗歌”的朗诵会,但赵丽华并没有到场。出人意料的是,现场一位兴奋的男性诗人竟表演起了“脱衣秀”,当天本来以声援赵丽华为主题的“义举”,最后只落得了“脱衣秀”的噱头。 高潮 韩寒李承鹏等加入混战 面对沸沸扬扬的“赵丽华事件”,擅长网上论战的作家韩寒终于按捺不住,从9月26日开始连写三篇博客文章,对当代诗人与诗歌冷嘲热讽:“现代诗歌和诗人都没有存在的必要,现代诗这种体裁也是没有意义的”,“现代诗人所唯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回车”,“诗人本身就有点神经质,再玩下去就要变成神经病了”。 “挺赵派”诗人沈浩波“接招”,对韩寒进行人身攻击。诗人伊沙、尹丽川、杨黎等人随后跟上,回击韩寒。网上论坛博客一时间“血雨腥风”,陷入无聊的混战。 有趣的是,本来论战中单枪匹马的韩寒,此次却有两位球评名流“帮忙”。9月29日,董路在题为《跟着韩寒一起学写现代诗》的文章中称:“韩寒这回的冷嘲热讽当属言之有物——赵体诗歌虽不乏个别佳作,但总体读来味如嚼蜡者甚多。”次日,李承鹏在题为《我不是来给韩寒助拳的》文章中,为韩寒的“小混混”名头进行辩护。 此外,9月24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博客中称:“赵丽华被变成了诗歌界的某种象征性的人物,被拉下了诗坛,变成了违背‘常识’的象征,变成了高高在上的‘诗人’糟糕的标志。” “20年前朦胧诗走红的速度,跟赵丽华相比差远了。”面对这起来势凶猛的诗歌论争,一位资深诗歌爱好者如此感叹。同时,他对争议的娱乐化表示不满和痛心:“很多名流的加入,实际上让论争成为了口水战与人身攻击,根本不是在讨论诗歌问题,令人失望。” 回应 “韩寒在对骂中浪费了才华” 从韩寒、李承鹏等人加入了战团之后,赵丽华就一直保持沉默。记者昨日独家专访到赵丽华,她首次对韩寒的相关评论作了回应,她称韩寒“浮躁张狂”,在对骂中浪费了才华。 赵丽华表示,韩寒在80后的小说家里面是相对有才华有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