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宋·苏洵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07-7-27 1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诗人。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他青少年时独宏交游,至27岁才发愤读书,胸怀炽烈的报国热忱,经过10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不仅精通“六经”百家之说,而且下笔能写出千字的好文章。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贡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同科高中进士。仁宗皇帝高兴地曹皇后说:“朕今日得到两个宰相。”苏洵将自己所作论文呈献给仁宗,受到称赏,皇帝以国十之礼破例召见了三苏父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当时称苏洵为老苏,苏轼为大苏,苏辙为小苏,父子并称三苏。欧阳修有一段精彩的话赞扬三苏父子:“书即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世。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嘉祐三年(1058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1060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省)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100卷。书成不久,于治平三年(1066年)病逝于京师,英宗追赠光禄寺丞,并敕官府派船将其灵柩运回四川,葬于眉山眉安镇乡可龙里,后又追赠“文安公”。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散文对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用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全面的论述,具有纵横雄辩之风。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王朝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垂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有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丁深微而后丘”(《故霸州义安县义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迂、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钟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苏洵的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他”;政论之文古朴简劲,言辞锋利。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侍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人大都失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15卷、《易传》3卷等。

-----------------------------------------------------------------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5
 楼主| 发表于 2007-7-27 19:00 | 只看该作者
【河南省郏县三苏坟联】

〖郏县三苏坟〗
三苏坟在郏县城西北22公里的茨芭乡苏坟寺村嵩山之阳,有座堪与四川峨嵋媲美的小峨嵋,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和其父苏洵的墓地。四川峨嵋是三苏的生地,郏县峨嵋是三苏葬地,墓地占地面积793平方米,坐北朝南,依山眺水,四周筑有墙垣。在中顶莲花山和逶迤其下的两座小峨嵋围成的箕形山坳里,苍穹白云下,三苏坟置于芳菲馨逸的峨嵋两山之间,形成天然画卷。坟院外神道依次排列有望柱、马、羊、虎、狗、文吏共六对石刻仪仗,均用整块青石雕刻而城,造型古拙,线条简练。三苏坟院前有一硬山式门楼,门上石匾是“青山玉瘗”四个苍劲古朴的大字,刻字的石头如鸡血般深红,字虽年代久远,经历风霜剥蚀,但依然遒劲有力,不失风度。穿过石坊是凭吊三苏的飨堂,飨堂周围碑牌林立,名人题咏琳琅满目。院内碧草绒绒的土地上隆起三苏墓冢,冢前耸立着墓碑,三冢自东向西南排列,苏洵墓居中,东边是子瞻(苏轼)之墓,最西是子由(苏辙)之墓,坟墓周围古柏森森,苍松郁郁,傲干奇枝,遮天蔽日。其实这座苏氏坟园,原先是宋朝起筑的二苏兄弟之墓,到了元朝郏县有一位崇贤的县令,他认为“苏轼、苏辙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之教也。”于是就在二苏的坟墓之间,增筑了苏洵的衣冠墓,这才成了三苏填充。三苏墓西侧有六个小冢,是苏洵之孙六位公子之墓。同时在广庆寺内辟设了三苏祠,祠堂内三苏塑像保存完好,所在元朝以后就“寺因坟而大显,坟赖寺而永祀矣”(清·顺治十六年碑文),寺里的和尚长年守护三苏坟。最妙的是坟院内600颗朝向西南倾斜的古柏造成的奇观,每当天晴月朗、风平气静之日,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之时,你会听到轻风飒飒,细雨沥沥,时紧时缓,时聚时疏的风雨声。然而风声紧而不吹衣,雨声骤而不湿衫,抬头看月明星灿,低头见树影婆娑——这就是郏县八景之冠的“苏坟夜雨”。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河南省郏县三苏坟院门石坊
此联为苏轼《狱中示子由》诗中的两句。上联绘景。这里古柏森,风光宜人,“青山”可埋骨,父子三人共名山。下联抒情。由景生情,“夜雨”声声,如泣如怨,凭吊古人,神思独伤。“夜雨”,墓园有古柏千余,每当夜静,山风穿林,枝叶相擦,声如急雨,称之为“青山夜雨”,是三苏坟特有的景象。联以饱含感情的浓墨,绘景抒情,情景交融,寄托着对一门父子三杰的思念缅怀之情。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从徐州任上改知湖州知州,四月到任,七月即遭逮捕关押,史称“乌台涛案”。乌台,指御史台,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诗案,是御史李定以苏东坡所作的诗,定了一个“谤讪新政”的罪名,所以称诗案。苏东坡被关押在京城牢房,儿子苏迈时常探望。苏东坡与苏迈曾有一个约定,每次探监送的菜,如送鱼便有不祥之兆。一天,苏迈有事不能来探监,便托亲戚送菜。这位亲戚为了给苏东坡增加营养便做了一条鱼给他送去,苏东坡看见了鱼大惊失色,以为皇帝要砍自己的头,于是便题写了两首诀别诗。诗名叫《狱中寄子由》,其中一句后人非常称道:
是处表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诗文意思是说,我死了之后,我的尸骨可以埋葬在任何有青山的地方,只可惜留下兄躬孤独地在来年夜雨中悲伤。如果有来世,愿与苏辙世代为兄弟。

身行万里半天下;
永宅嵩阳小峨嵋。
——1962年秋朱靖华教授题河南省郏县三苏坟

一门父子三抔土;
两世文章百代春。
——林从龙题河南省郏县三苏坟

-----------------------------------------------------------------

附录五:【河南省郏县三苏墓考】

〖苏洵墓〗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精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倾刻能数千言。至和、嘉祐年间(1054-1056),与其二子轼、辙同到京师(今河南省开封市),因其著作二十二篇之绝妙,得到了宰相韩琦、翰林学士欧阳修等士大夫的赏识。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嘉祐六年(1063年)钦命纂修《太常因革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卒于京师。英宗闻讯“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据南宋·左奉议郎孙汝所编著的《苏颖滨年表》载:苏轼、苏辙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十月壬申葬父彭山县可龙里。”欧阳修《苏老先生墓志铭》亦云:苏洵于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可龙里”。显而易见,苏洵的确是葬蜀了。郏县三苏坟中的苏洵墓为“至正间,县尹杨允因谒庙而创寺焉,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教也,虽眉汝之茔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盖未始远,且墓必有祠,而两公之宜祀,当推本攸。自遂置老泉衣冠瘗诸两公冢左右”(《郏县志》)。也就是说,这里的苏洵墓是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县尹杨允所置的衣冠冢。

〖苏轼墓〗
苏轼(1036-1101),苏洵之长子,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嘉祐二年(1057年)中试礼部,曾累官至翰林兼侍读,因与王安石新法观点不同,后被贬为琼州别驾、黄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4
 楼主| 发表于 2007-7-27 19:00 | 只看该作者
【苏洵律诗联】

番番翠蔓缠松上;
粲粲朱梅入竹花。
——苏洵《七律·次韵和缙叔游仲容西园二首·之一》诗之颔联
苏洵《七律·次韵和缙叔游仲容西园二首·之一》诗:“春入禁城怀旧隐,偶来芳辅似还家。番番翠蔓缠松上,粲粲朱梅入竹花。客慢空劳严置兕,酒多无用早成蛇。相公犹有遗书在,欲问郎君借五车。”

客慢空劳严置兕;
酒多无用早成蛇。
——苏洵《七律·次韵和缙叔游仲容西园二首·之一》诗之颈联

厌事共邀终日饮;
渴春先赏未开花。
——苏洵《七律·次韵和缙叔游仲容西园二首·之二》诗之颔联
苏洵《七律·次韵和缙叔游仲容西园二首·之二》诗:“栽松成径百余尺,隔径开堂似两家。厌事共邀终日饮,渴春先赏未开花。客来庭树鸣寒鹊,酒入肌肤忆冷蛇。衰病不胜杯酒困,醉归倾倒欲乘车。”

客来庭树鸣寒鹊;
酒入肌肤忆冷蛇。
——苏洵《七律·次韵和缙叔游仲容西园二首·之二》诗之颈联

一丝吐出青烟细;
半炷烧成玉筋粗。
——苏洵《七律·香》诗之颔联
苏洵《七律·香》诗:“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炷烧成玉筋粗。道士每占经次第,佳人惟验绣工夫。轩窗几席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
——苏洵《七律·香》之颔联

道士每占经次第;
佳人惟验绣工夫。
——苏洵《七律·香》之颈联

共叹才高堪御史;
果能忠谏致戎麾。
——苏洵《七律·送吴侍制中复知潭州二首·之一》诗之颔联
苏洵《七律·送吴侍制中复知潭州二首·之一》诗:“十年曾作犍为令,四脉尝闻愍俗诗。共叹才高堪御史,果能忠谏致戎麾。会稽特欲荣翁子,冯翊犹将试望之。船系河堤无几日,南公应已怪来迟。”

会稽特欲荣翁子;
冯翊犹将试望之。
——苏洵《七律·送吴侍制中复知潭州二首·之一》诗之颈联

卧听晓鼓朝眠稳;
行入淮流乡味生。
——苏洵《七律·关吴侍制中复知潭州二首·之二》诗之颔联
苏洵《七律·送吴侍制中复知潭州二首·之二》诗:“台省留身凡几岁,江湖得郡喜今行。卧听晓鼓朝眠稳,行入淮流乡味生。细雨满村莼菜长,高风吹旆彩船狞。到家应有壶觞劳,倚赖比邻不畏卿。”

细雨满村莼菜长;
高风吹旆彩船狞。
——苏洵《七律·送吴侍制中复知潭州二首·之二》诗之颈联

===================================================================

【四川省嵋山三苏祠联】

〖嵋山三苏祠〗
嵋山三苏祠是北宋时期(960-1127)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轼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嵋山城西南隅妙彀行内。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代洪武年间扩建,明末毁于兵火,仅存五碑一钟,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地址按明代规模重建,尔后历代均有增益补修,现占地面积5.68万余平方米。于1980年7月7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4月成立嵋山三苏博物馆,珍藏和陈列着数知件有关三苏的文献和文物。三苏祠自元代建祠以来,几兴几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经数百年的营造,整个祠堂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了“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三苏祠总建筑面积有1.15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正门,前厅,正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云屿楼,披风榭,瑞莲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苏轩,景苏楼,绿洲亭,半潭秋水一房山,彩花舫,南堂,疏竹轩,绿筠轩等。殿堂部分由三进四合院组成,虽按轴线处理,但两边却运用了均衡而不严整对称而有自由变化手法,有收有放灵活多致。园林景观形成和保持了浓厚的清代四川传统园林布局,园林自然、古朴、典雅的显著特点,屋宇堂廊,别致有序,匾额对联,缤纷耀彩,无不浸淫着三苏深厚的文化意蕴,体现着后人世世代代对他们的景仰和怀念。整个祠堂具有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庄穆气氛,不止是一座园林,更是一块文化胜地,且不说清代重建祠堂主体建筑的典雅、馆藏文物的丰富,也不必说穿行于花间林下,盘桓于楼台亭阁,那些镶嵌于廊壁、悬挂于檐柱的诗词楹联,仰读低吟,便能发人无限的情思。这些诗词楹联,不少名人佳作,或凭吊历史,或宣叙人生,或吟咏风物,或歌赞自然,皆为缘情而发,悉心体味题咏觞咏所寄,使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尚能明史启智,陶冶情操,发思古之幽情,感盛世之昌运。三苏祠被当代中外文化名人、古典园林专家称誉为中国四川古典园林的典范。是一处很好的增加历史知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旅游胜地。

蜀中多才子;
三苏天下奇。
——方毅题四川省嵋山三苏祠

一门父子三祠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张鹏翮题四川省嵋山三苏祠
上联指出“三苏”既是散文家,又长于诗词。下联指北宋六个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和李鹰并称为苏门“六君子”。其中前四人,在《宋史·黄庭坚传》中谓“天下称为四学士”,“四大家”即指此。此联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了苏氏父子在古代文坛上的地位。唐宋古文八大家之称,始于明代茅坤。茅坤根据科举考试的需要,即着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3
 楼主| 发表于 2007-7-27 19:00 | 只看该作者
附录四:【苏洵诗词选录】

贫贱羞妻子,富贵乐乡关。
不见李夫子,得意今西还。
白马渡滻水,红旗照蜀山。
归来未解带,故旧已满门。
平生浪游处,何者哀王孙。
壮士勿龌龊,千金报一餐。
——苏洵《五言排律·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诗

东徐三齐之南邻,夫子岂是三齐人。
辞嚣乞静得此守,走兔入薮鱼投津。
徐州胜绝不须问,请问项籍何去秦?
江山雄豪不相下,衣锦游戏欲及晨。
霸王事业今已矣,但有太守朱两轮。
还乡据势与古并,岂有汉戟窥城闉。
论安较利乃公胜,行矣正及汴水匀。
——苏洵《七言排律·关王吏部知徐州》诗

===================================================================

【苏洵改题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洵改题苏轼联
苏东坡自幼聪慧,博学多才,年轻时已是能文工词、善诗擅对,人人都夸奖他年轻有为,日后必成大器。时日一久,苏东皮不免有点飘飘然,骄傲自满起来。一次苏轼在自家门口贴了这么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以自我标榜自己的功底。其父苏洵看了,担心儿子过于自大而不求上进,撕下来又怕伤了儿子的自尊心。于是拿来纸笔,在门联上各加了两个字,变成了意义徊异的此联。苏轼加来家,看到了父亲所加字的用意,心里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发奋读书,结果成为一代大文豪。此联另一说是苏轼自己所改的(参见《北宋·苏轼》主题帖)。

===================================================================

【苏洵撰题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苏洵题浙江省杭州云栖寺
作者将诗意的感受“冷”、“香”藏于具体可感的形象之后,透过审美媒介“水自石边”、“风从花里”,以唤起读者的自我想象,从而使人们不得不叹服“流出冷”、“过来香”,确是极具韵味的神来之笔。此联被后人引用在题风景名胜处甚多,如浙江省至少还有两处以上:杭州西湖的岳王墓和净慈寺等。据说佛眼和尚在禅宗的公案上也书题留下了此名句。无独有偶,其子苏轼有诗句“拂石坐来夜带冷;踏花归来马蹄香。”与此联具有同工异曲之妙,真可谓有其父必有其子也。

东塔寺和尚,朝南坐北吃西瓜。
春水庵尼姑,自夏到冬穿秋衣。
——苏洵于浙江省嘉兴县真如寺作联
有一年冬天,苏轼和他父亲苏洵、弟苏辙同去嘉兴游湖。转到真如寺,天下起鹅毛大雪。苏轼手指天井里的积雪说:“何不煮雪泡茶?”于是便吩咐寺内和尚备炉煮雪,待雪水煮沸,泡上谷雨前茶,父子三人品茶赏雪。苏辙提议,请父亲作对。苏洵当仁不让,便做了这副对联。

===================================================================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2
 楼主| 发表于 2007-7-27 19:00 | 只看该作者
附录一:【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人的合称,最初是明朝人反对当时浮华文风,倡导古文革新运动而提出的。而在今人眼中,他们是古代文学中的“重镇”,其总体成就,是可与“十三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传统文化瑰宝相并比的。“唐宋八大家”始于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在茅坤以前,明初朱右已采录这八家古文为《八先生文集》。更前是宋代吕祖谦的《古文关键》,取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张耒七家为一编,而无苏辙、王安石。真德秀《跋彭忠肃文集》论文章,于韩愈后,称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为“以大手笔追还古作”,而不提柳宗元。可见在宋代,八家说尚未定型。宋六家导源于韩愈,文风则有时代差异。章炳麟《与人论文书》以为韩愈、柳宗元“纵材薄不能攀姬、汉,其愈隋、唐末流猥文固远。宋世吴、蜀六士,志不师古,乃自以当时决科献书之文为体,是岂可并哉?”持贬宋论。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以后,治古文的大都以八家为宗。清代桐城派方苞选《古文约选》,姚鼐选《古文辞类纂》,其中八家古文占很大比重。储欣更于八家外增加李翱、孙樵为十家。清高宗·乾隆皇爱新觉罗·弘历又选十家文为《唐宋文醇》,清代作为“御定”课本,影响很大。
-----------------------------------------------------------------
附录二:【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是指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的并称。四人都出自苏轼门下,受到苏轼的培养和提携。而苏轼在众多的门生中,也最欣赏这四个人。最早将四人并提的,是苏轼本人。他在《答李昭玘书》中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之”。《宋史·黄庭坚传》:“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但“四学士”只是就同出苏轼之门而言的,实际上在诗文创作上,他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甚至和苏轼也有不同。并不是一个文学流派的概念。
-----------------------------------------------------------------
附录三:【苏洵散文名作——《六国论》】
〖《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者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尽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立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羸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打仗不擅长,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就使国力削弱,(这是)灭亡的原因啊。有人说:六为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是: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够独自保全自己。因此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以外,(接受贿赂)小的可以获得市镇,大的就得到都城。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的土地,和因战胜而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上多百倍;诸侯由于贿赂所失去的土地,跟战败中失去的土地相比,前者实际上也多百倍。所以秦国很想得到的,诸侯很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作战啊。回忆他们的祖先,暴身于霜露之中,披荆斩棘,因而才得到很少的土地。他们的子孙却对待土地不很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如同抛弃小草一般。今日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然后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一觉)起来看看四周的边境,秦国兵马又到了。这样下去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是没有满足的,给它的越是多,侵犯也就更加厉害。所以不须作战(谁)强(谁)弱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⑶彩| 六合投⑶注| 网络赚钱去SO娱⑶乐⑶城:顶级信用⑶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6 07:47 , Processed in 0.20494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