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11|回复: 1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什么是“隔”与“不隔”?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5 小时
主题
213

3189

帖子

0

精华

3768

积分

联都贵宾

联都贡士+联都学堂初级班原副校

Rank: 4Rank: 4

UID
12440
经验
376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07-9-10 1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FONT size=3> </FONT></P>
<P ><p><FONT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了《人间词话》,以他独到的审美概念,提出四个关系,这其中之一就是“隔”与“不隔”的关系。<p></p></FONT></P>
<P  align=left><p><FONT size=3> </FONT></p></P>
<P  align=left><FONT size=3>何谓“隔”与“不隔”?其举例说: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而“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他对姜夔的词评价不高,主要缺点便在于“隔”。造成隔的原因,一是姜白石词中用典太多,读者读时不易理解,再是词中“雅”的程度过高,“仙”的韵趣过重,而人情味相对地减弱了,读者不能直接感受到其境界。<p></p></FONT></P>
<P ><p><FONT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根据以上的几个例句,可以看出“隔”与“不隔”是对诗歌创作和鉴赏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审美活动、审美现象,作出的综合评价和集中概括。<p></p></FONT></P>
<P ><p><FONT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不知从几何时,溪花无处考证,对联界里也有“意隔”、“时隔”之说,一时之间,似乎完全与王国维的原意相背离,而出现出句说春,对句不可回夏,出句说夜,对句不可对昼,否则就是“时隔”;出句说钓叟,对句不可以对樵夫,否则就是“意隔”。这样狭隘的认知,还不把对联逼入到死胡同里吗?这样的认知,让最起码的对联启蒙句子又应该摆在何处,以下的句子是不是也得打上“时令相隔”的评语?<p></p></FONT></P>
<P ><p><FONT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寒外雁雍雍。”《声律启蒙》<p></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声律启蒙》<p></p></FONT></P>
<P ><FONT size=3>“金城三月柳,玉井九秋莲。”《声律启蒙》<p></p></FONT></P>
<P ><p><FONT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记得联届20擂台赛时,也曾为这“隔”与“不隔”吵得一塌糊涂,溪花倒认可三羊当时的话,所谓:<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总上所述,都是“内容相关”或“意境不隔”惹的祸!“内容相关”或“意境不隔”,是一本谁也说不清的糊涂账!这是整个网络对联长期的历史悲哀!!”<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 size=3>http://218.88.178.60/fjlx/bbs/dispbbs.asp?boardID=1026&amp;ID=9124&amp;page=1</FONT></P>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去SO娱┿乐┿城: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在线时间
84 小时
主题
52

293

帖子

2

精华

227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21140
经验
2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8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5-4
118
发表于 2011-12-20 19:51 | 只看该作者
从规矩中入,从规矩中出
水中央 发表于 2009-2-5 16:37

最好的总结概括!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kl68415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

31

帖子

0

精华

744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20268
经验
10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2-5
117
发表于 2009-2-6 13:22 | 只看该作者
<P>学习了很多,感谢各位热心的老师!</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 小时
主题
12

259

帖子

0

精华

2720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18923
经验
36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6
116
发表于 2009-2-5 16:37 | 只看该作者
从规矩中入,从规矩中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68 小时
主题
32

1407

帖子

0

精华

1159

积分

荣誉版主

学前班+联都贡士

Rank: 6Rank: 6

UID
6576
经验
115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6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16
115
发表于 2009-1-21 13:30 | 只看该作者
受益多多。墨缘倾向于以意论隔。
以文会友,结交墨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32

帖子

0

精华

777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20131
经验
11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21
114
发表于 2009-1-21 11:54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新宋体 size=2>受益多多,静心思考</FONT>[em43]
一谢一开亦惘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 小时
主题
15

992

帖子

0

精华

1248

积分

联都秀才

十班学员

Rank: 2Rank: 2

UID
18414
经验
124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0
113
发表于 2009-1-18 22:14 | 只看该作者
从头看到尾 很有收获 感谢各位老师的辛苦[em23][em23][em27][em27]
秋冷叶红,山枫更惹骚人醉水深燕疾,海韵常教游子归——大蒙老师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3 小时
主题
31

1207

帖子

0

精华

1444

积分

联都贵宾

观天至圣

Rank: 4Rank: 4

UID
14531
经验
14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2-3
112
发表于 2009-1-18 10:44 | 只看该作者
<P><FONT face=宋体 size=4>隔与不隔不好说啊。其一,隔的定义是什么?未见定论。概念未明,何以论之?其二,创作主题未定,何以论隔?这时候只需对仗形式上的工整就成了,况且隔与不隔见仁见智,文人嘛天马行空的,什么东西不可以附会呀?哈哈。以上只是说一般的应对;成论则须统一一个主题,那么在统一主题下再论隔与不隔,那就是句子本身的表现力的问题了,而不是上联与下联之间隔不隔的问题。</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渡与人:鸳鸯绣出来了任你欣赏研究,我啊却没有办法将刺绣技法的奥妙传援给人。</FONT></P>
※※※靓仔黎明:沙腰啦啦哀沙腰啦啦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14 小时
主题
9

395

帖子

0

精华

3797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19831
经验
58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1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27
111
发表于 2009-1-18 09:47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窃以为,凡并列而不重复,反述而不矛盾,延续而不脱离。都不应该算做意隔。在判断隔与不隔时候,应该明确这个是针对句意的概念,而不要仅从字眼就下结论!多体会别人联中的意思,待之以宽,切不可狱之过严!</FONT></P><P><FONT size=3>老吴总结的甚是!学生深以为然!</FONT></P>
http://user.qzone.qq.com/9350177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19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贡士

Rank: 6Rank: 6

UID
7344
经验
2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23
110
发表于 2008-7-5 16:25 | 只看该作者
我以为这个讨论太好了,放在高级班去也不为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0

626

帖子

0

精华

5669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于阗牧者

Rank: 4Rank: 4

UID
16178
经验
7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24
109
发表于 2008-7-5 01:47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野萝</I>在2008-7-4 17:46:18的发言:</B>

<P 0cm 0pt?><FONT size=3>非常赞同<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叶落">叶落</st1:PersonName>老师的观点</FONT>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 0cm 0pt?><FONT size=3>“隔与不隔,在于上下联能否协调地表述同一主题,而不是在于上下联是否描述同时同地之景致。其实就算上下联展示的是全无时空关联的两个画面,只要两个画面气氛协调(不会互相破坏美感),能让人同时欣赏到两幅优美协调的画面,也算好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引自叶落”</FONT>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 0cm 0pt?><FONT size=3></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 0pt; 0cm TEXT-INDENT: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FONT size=3>一副对联,往往是应景而生,因情而写,通常都会扣一个主题,也会包含作者当时的心绪、情感。而很多我们所看的联,其主题都是从联意中读出来的。比如:“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其主题是什么?怕是会有几个不同答案的。这样,主题和背景未确认之前,说它意隔似乎比较武断。</FONT>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 0cm 0pt?><FONT size=3></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 0pt; 0cm TEXT-INDENT: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FONT size=3>比如说,你今天刚买了一春一秋两幅画,左看右看喜不胜收。于是你写一副联,挂于图两侧:“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怕是没人说你意隔。</FONT>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 0pt; 0cm TEXT-INDENT: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FONT size=3></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 0pt; 0cm TEXT-INDENT: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FONT size=3>一副联我们在教室读来感觉是意隔,但是在特定的场合下可能就不意隔。粗粗看来也许意隔,但若辅以一些历史、背景等有关资料,怕是又不意隔了。或许更多的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情,都有可能排除意隔之嫌。</FONT>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 0cm 0pt?><FONT size=3></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 0cm 0pt?><FONT size=3>流水的观点和举例更加细致的表明了这个观点。同时指出了一些判定的方法。比如上面对联,春秋两幅画就是关联。所以,我们所读有些古联,粗看似乎意隔,但实际上未必。</FONT>



<P>
<P 0cm 0p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
<P>
</P></DIV>

野萝归纳的好,一路看下来,收益良多,赞同此观点!
学,无止境;持,有恒心. 欢迎做客[清吟山庄] http://www.qiyil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08
发表于 2008-7-4 19:16 | 只看该作者
<P>对联,同门类相对,就是概念与概念的“对比”!</P><P>所谓反对的“对立概念”和所谓正对的“同等概念”,词,词组,就是形式逻辑的概念,在语言的具体反映。对仗,就是词、词组的对仗。对仗,是对联的本质和灵魂。没有对仗,就不成为对联。所以,对联的关联,就是对仗关联;就是所对仗的词类关联;就是所对仗的词类的词义关联。对联的关联,是对仗形式的关联。</P><P>毛主席缔造军队,难道真的不能领导军队?非得由林副主席指挥。</P><P>打江山的无端被人篡位。不坐江山,倒也罢了。还不至于没得“功劳”!</P><P><FONT color=#ff0033 size=7><b>与情何在?</b></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7><b>与理何在??</b></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7><b>与法何在???</b></FONT></P><P><b><FONT color=#ff0033 size=7>联界长期之悲哀!</FONT></b></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

119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贡士

Rank: 6Rank: 6

UID
7344
经验
22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23
107
发表于 2008-7-4 17:46 | 只看该作者
<P 0pt? 0cm><FONT size=3>非常赞同<st1:PersonName ProductID="叶落" w:st="on">叶落</st1:PersonName>老师的观点</FONT>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 0pt? 0cm><FONT size=3>“隔与不隔,在于上下联能否协调地表述同一主题,而不是在于上下联是否描述同时同地之景致。其实就算上下联展示的是全无时空关联的两个画面,只要两个画面气氛协调(不会互相破坏美感),能让人同时欣赏到两幅优美协调的画面,也算好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引自叶落”</FONT>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 0pt? 0cm><FONT size=3></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 0cm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 0pt;><FONT size=3>一副对联,往往是应景而生,因情而写,通常都会扣一个主题,也会包含作者当时的心绪、情感。而很多我们所看的联,其主题都是从联意中读出来的。比如:“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其主题是什么?怕是会有几个不同答案的。这样,主题和背景未确认之前,说它意隔似乎比较武断。</FONT>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 0pt? 0cm><FONT size=3></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 0cm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 0pt;><FONT size=3>比如说,你今天刚买了一春一秋两幅画,左看右看喜不胜收。于是你写一副联,挂于图两侧:“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怕是没人说你意隔。</FONT>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 0cm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 0pt;><FONT size=3></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 0cm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 0pt;><FONT size=3>一副联我们在教室读来感觉是意隔,但是在特定的场合下可能就不意隔。粗粗看来也许意隔,但若辅以一些历史、背景等有关资料,怕是又不意隔了。或许更多的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情,都有可能排除意隔之嫌。</FONT>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 0pt? 0cm><FONT size=3></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P>
<P 0pt? 0cm><FONT size=3>流水的观点和举例更加细致的表明了这个观点。同时指出了一些判定的方法。比如上面对联,春秋两幅画就是关联。所以,我们所读有些古联,粗看似乎意隔,但实际上未必。</FONT>


<p>
<P 0pt? 0cm>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4 18:03:3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 小时
主题
95

4341

帖子

0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贡士

混沌牧者+联都进士

Rank: 6Rank: 6

UID
15289
经验
474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3-17
106
发表于 2008-7-3 22:57 | 只看该作者
<P>不是实用目的对不对,而是实用目的或者创作目的是否达到了。</P><P>上联和下联本来不关联而有了关联。——此话怎讲?三羊先生所指“本来不关联”是局限于内容乎?很多老师都同意,“内容相关”有待精确、矫正。是么?</P><P>挽联实用与丧事,我们也不能因此说,因为实用目的的正确,上联和下联本来不关联而有了关联。——创作挽联是为了丧事,挽联是针对死者写的。何谓“而有了关联”?</P><P>三羊先生针对的还是“内容相关”,为什么绕来绕去又绕回去了?</P>
烛心一点知明灭[冰儿] 禅意半分悟色空[一灯] 缚骨袈裟轻一掷 违心作派再休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05
发表于 2008-7-3 10:34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一灯</I>在2008-7-2 22:19:33的发言:</B>
这是学堂很久以前的讨论,围绕“内容相关”展开的。确实偏颇了些。经空空道人补充,创作目的、实用目的相关,亦不隔。当可解惑。</DIV>
<P>创作目的、实用目的,是两句共同对外的适应范围问题。</P>
<P>我们探讨的是两句内部是否关联的问题。
</P>
<P>比如,一副挽联用于结婚喜事,我们可以说,挽联用错了地方,或者说实用范围、场景错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说,这个挽联的上联和下联因实用目的不对而没有关联了。同理,挽联实用与丧事,我们也不能因此说,因为实用目的的正确,上联和下联本来不关联而有了关联。</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3 10:44:4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 小时
主题
95

4341

帖子

0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贡士

混沌牧者+联都进士

Rank: 6Rank: 6

UID
15289
经验
474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3-17
104
发表于 2008-7-2 22:1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学堂很久以前的讨论,围绕“内容相关”展开的。确实偏颇了些。经空空道人补充,创作目的、实用目的相关,亦不隔。当可解惑。
烛心一点知明灭[冰儿] 禅意半分悟色空[一灯] 缚骨袈裟轻一掷 违心作派再休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103
发表于 2008-7-2 20:28 | 只看该作者
<P>  上下联不是重复啰嗦同一件事或者道理,仅仅凭一个同义词是不存在合掌的;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去描写,也不是什么合掌,别信那些杂家的,想怎么写怎么写,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捧着某名家的部分话语或者自己的脑子一闪就会蹦出几个让你目瞪口呆的成果和理论。</P>
用利牙冷血 扫光残次
循物竞天择 留下优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

91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举人

Rank: 4Rank: 4

UID
10299
经验
18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2
102
发表于 2008-7-2 19:16 | 只看该作者
<P>是否合掌?有一联请先生指教:</P><P>三省吾身师万世</P><P>一篇孝论足千秋</P><P>意思是即使没有“三省吾身”,单单《孝论》就能流传千古。盼指教。谢谢!</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01
发表于 2008-7-2 18:56 | 只看该作者
<P>成都 武侯祠 联:
此老不攻画,不善书,不经杂诗,压倒蜀吴魏中几多伪士;
其人可托孤,可寄命,可临大节,算来夏商周后一个纯臣。
————————————“此老”、“其人”,同指。

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八十寿辰贺联:
测黄道赤道白道,离经叛道,赞钰老步人间正道;
探行星彗星恒星,戴月披星,愿哲翁成百岁寿星。
————————————“钰老”、“哲翁”,同指。</P>
<P>王维《故南阳》诗句:
淑女诗长在
夫人法尚存
————————————“淑女”、“夫人”,同指。</P>
<P>=================</P>
<P>以上三个“同指”,能否判定为“合掌”?!</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 18:58:4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00
发表于 2008-7-2 18:15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1、分咏诗钟
薄<FONT color=#f70938>皮</FONT>嫩<FONT color=#ff0033>肉</FONT>三江煮(饺子)
硬<FONT color=#ff0033>骨</FONT>空<FONT color=#ff0066>心</FONT>五岳敲(木鱼)</FONT></P><P><FONT size=5>2、分咏对联(三羊改句)
饺子皮薄,薄<FONT color=#ff0033>皮</FONT>嫩<FONT color=#ff0066>肉</FONT>三江煮(饺子)
木鱼骨硬,硬<FONT color=#ff0033>骨</FONT>空<FONT color=#ff0066>心</FONT>五岳敲(木鱼)</FONT></P><P><FONT size=5>3、分咏对联
墙上芦苇,<FONT color=#ff0033>头</FONT>重<FONT color=#ff0066>脚</FONT>轻根底浅(山间芦苇)
山间竹笋,<FONT color=#f70968>嘴</FONT>尖<FONT color=#ff0066>皮</FONT>厚腹中空(墙上竹笋)</FONT></P><P><FONT size=5>4、分咏诗钟(三羊改句)
<FONT color=#ff0066>头</FONT>重<FONT color=#ff0066>脚</FONT>轻根底浅(墙上芦苇)
<FONT color=#ff0066>嘴</FONT>尖<FONT color=#ff0066>皮</FONT>厚腹中空(山间竹笋)</FONT></P><P>分咏诗钟,又叫:隐语。
分咏对联,则可叫:明语。
“隐语”者,题目不在联语中间也。
“明语”者,题目就在联语中间也。
这就是,“分咏诗钟”和“分咏对联”的最本质、最根本的区别。</P><P>不管是诗钟、还是对联,确然不是传统对联认为的所谓“内容关联”!
其上联和下联之间,都是对仗(或者叫:词类)关联。
上面的4个对联,不管诗钟改为对联,还是对联改为诗钟,</P><P><FONT size=5>其上联和下联之间都是:红字,词类在关联。</FONT></P><P>
我们可以不轻易相信三羊这个“歪理”!
我们没有理由推翻上面这四个“正论”!</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99
发表于 2008-7-2 17:42 | 只看该作者
<P>从《三柱联》看对联的隔与不隔</P><P>  三柱联,这是一种在新形势下人们提出来的楹联新形式。这种形式元曲中称鼎足对。如:
和露摘黄花,
带霜烹紫蟹,
煮酒烧红叶。
——马志远《双调?夜行船》秋思</P><P>1
和露摘黄花
带霜烹紫蟹
——和露、带霜,不隔。黄花、紫蟹,隔。
2
和露摘黄花
煮酒烧红叶
——和露、煮酒,隔。黄花、红叶,不隔。
3
带霜烹紫蟹
煮酒烧红叶
——带霜、煮酒,隔。紫蟹、红叶,隔。</P><P>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24 02:57 , Processed in 0.13396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