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陶联如:
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
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一根草去。
散文对亦常用集联创作。如扬州平山堂一副名联:
街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上联集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欧阳修《醉翁亭记》,下联集王禹偁《黄岗竹楼记》和苏轼的《放鹤亭记》。古文佳句,荟萃一联,别有韵味。
白话文对联中,还包括一些有趣的联种,如口语联、谚语联、方言联、歇后语联。
六、特例论对
对联大观园中,还存在一些特例。它们并不符合对联的定义,不具备对仗的某些关键要素,但因其是有意破格,构思奇巧,意味深长,故仍视为对联,甚至目为奇联巧对。
(十七)羊角对
羊角对,诗钟之谓也。亦称“十四字诗”、“雕玉双联”、“折枝诗”等,诗钟乃命题作对,一曰分咏,上下联分别吟咏两种事物,往往是绝不相关的两种事物。二曰嵌字,随意取两字,分嵌上、下联中。
诗钟,尤其是分咏体诗钟,不能认为是正格的对联。就象“无情对”一样,对而不联。如:
难凭只手擎南宋;
能使双眸复大明。
上联咏文天祥,下联咏眼镜,可谓风马牛不相及。而形式上字字可对。又举一副讽刺李鸿章的诗钟:</P>
<P>举世共推和事老;
大家都是过来人。
上联是说李氏,下联则谓“女阴”。令人喷饭。
(十八)无情对
“无情对”可能起源于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二十九“谈笑部,随口对”中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李先生即李东阳。此联字面对仗,而内容互不关联。这就是无情对的特点,而且内容愈相去万里,便愈成佳作。以清代“张之洞”入对的无情对也极富趣味:
张之洞;
陶然亭。
“无情对”多属文字游戏,也有包含深刻内容的创作。如讽李鸿章联:
杨三已死无京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十九)拙形对
和“无情对”相反,字面不怎么对,而内容有绝妙可对处。此类对仗十分罕见,但确有此类对联。相传明代哲学家陈琛少时,其父老友出联云:“老虎”,小陈琛对曰:“海蜇”。老世伯谓其不对。小陈琛辩解说:“‘老虎’乃‘山君’,‘海蜇’称‘水母’,‘水母’对‘山君’,不对吗?”老世伯顿时语塞。《中国楹联报》上曾有作者撰文介绍说:清代咸丰年间,有人举“墨”字求对。不少人以“笔、纸、砚、书”等字去对,均不见佳。只有一人以“泉”字应对,被公推为最佳下联,流传至今。这副一字联写出来就是:
墨;
泉。
单从词类上看,以“笔、纸、砚”等对“墨”似无不可。因为它们同属“文房四宝”。但以“泉”字应对却打破了固有的应对思维模式。它在字的“组成”上巧做文章。“墨”者,“黑土”也;而“泉”者,“白水”也。“白水”恰可与“黑土”构成工对。以“泉”对“墨”,妙在对中有对 ,联中有联。
羊角对、无情对是对而不联,另外还有一些更特别的对联,它们是“联而不对”。既然不对,不应称为对联,但因其有意不对,故称为不对之对。不对之对虽形式不对、表面不对,而本质、内容却绝妙可对,令人拍案叫绝。不对之对有如下几种类型。
(二十)少字对。即故作字数不等。如讽袁联:
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岁。
意谓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二十一)同字对。上下联全部重字。相传清朝纪晓岚曾送给一个铁匠一副一言联:
酉:
酉:
上联是个“酉”字,下联还是“酉”字,而且这“酉”字怎么说也与打铁无关。铁匠自然不明所以。纪晓岚解释道:“上联正看,是你的打铁砧;下联横过来看,是你的风箱”,铁匠这才恍然大悟。如徐渭一联,见于清代李伯元《南亭四话》: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怎么回事?上下联都一样?确实,上下联字字雷同,完全一样,但上下联又不一样。上联说: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下联说: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对联意思很明白:年轻时耳聪目明,精力充沛,正是好好读书的时候,却不爱好读书;到老了,想读点书,却耳聋眼花,体力不支,不能好好读书了。
(二十二)缺字对。《一夕话》载旧时一知府与一童子的对句:
童子六七人,毋如尔狡;
太守二千石,莫若尔□。
下联童子故意留一个字不说,知府问是何字。童子云:“给我赏钱,则是‘廉’字,不给则为‘贪’字。”有的缺字故意用“?”代替。1948年3月,南京政府召开国民党代表大会,中央大学教授乔大壮撰写的一副嘲讽联:
费国民血汁已?亿;
集天下混蛋于一堂。
上联的一个“?”是说南京政府盘剥了人民多少资财,本来就是一个未知数,不得而知。作者的无限愤懑,也许就在这一“?”中。
(二十三)非字对。
对联是汉语言文学独有一种文学艺术。对联离不开汉字,无汉字不足以言对联。然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对联史上,有的作者别出心裁,有意不用汉字,而运用某些特殊符号创作对联。这种“对联”,我称之为“非字对”。它们的出现,为对联的对仗方式增添了新的品种。
标点符号联:据《中国楹联学》中记载:1949年4月1日,南京大专院校学生举行“反迫害、反饥饿、反内战”示威游行,遭到当局军警的镇压,死2人,伤100余人,酿成血案。几天后,在为死难者举行的追悼会上,挂出这样一副对联:</P>
<P> ? ?? ???
! !! !!!</P>
<P>对联巧用12个标点,并采用层盖手法,问叹相对,悲痛交织,情感层层递进。上联是向反动当局质问,血泪控诉;下联是写向反动势力讨还血债的决心,真乃“此处无声胜有声”。无独有偶。《中国楹联学》一书还记载:在1976年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的“四·五”运动中,天安门广场上也有一副标点符号联:</P>
<P>?</P>
<P>!
算式联:1999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去世,享年仅63岁。为纪念这位大师,有人作了如下一副“算式联”:</P>
<P>1+2;</P>
<P>7×9。
上下联均为算式。上联“1+2”,是指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命题。这是陈景润以毕生精力攻克的一个世界数学难题。这个“1+2”,早已成陈景润先生的象征。下联“7×9”,七九六十三,既表明他的享年,同时也是痛悼大师英年早逝。
外文字母联:联语中插入外文字母,以表达中文不能表达或不易表达的意义。尚没有看到全部为外文字母的对联。笔者所见,有一副半外文字母联,说的是民国时期,某地一位数学教师因工作劳累过度病死,留下一家老小,状况十分可怜。同校一位英语教师,作了这样一副对联:
为XYZ送了君命;
叫 WFS依靠何人?
上联的“XYZ”,是数学中常用的未知数符号。这里借指数学。继而借指数学教学工作。下联“WFS”分别是英语单词“Wife(妻子)、father(父亲)和son(儿子)”第一个字母。
(二十四)倒字对。据季世昌、朱净之《中国楹联学》等多本联书载:1931年日军大举侵华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举国愤慨。有人愤而为死难烈士写下一副仅两字的奇特挽联:
死;
生。(倒写)
上联是一“死”字,下联则是一个倒写的“生”字。全联意思是:宁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
(二十五)无字对。在民间,有一种奇特的“无字对”。它多用于春联,只贴两张红张,纸上不写一字,也没有其它任何符号,取一年平安无事之意。
(二十六)哑对。又叫无音联,指用手势演示事物的形象特征来表达联意,而不用语言文字说出或写出,双方意会而不言传,心照不宣。历史上最有趣的一副哑联,是苏东坡和他的好友佛印和尚合做。说的是苏东坡谪贬黄州,一日与佛印泛舟长江。二人酒过三巡,佛印向东坡索句。东坡从舟中走到舟边,叫了一声佛印,随即用手往左一指,笑而不语,佛印循着所指方向望去,只见岸上有只大黄狗正在啃骨头。佛印心有所悟,呵呵一笑,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东坡诗句的大蒲扇抛入江中。原来他们二人的动作是一副精巧的哑联。用文字写出就是:
狗啃河上骨;
水流东坡诗。
河上骨,谐音“和尚骨”;东坡诗,谐音“东坡尸”。这当然是两人谐谑打闹之语。
(二十七)绝对
绝对,即未获得足与匹配下联的单对。绝对一般是相对而言的。一比单对,当时无人能对,是绝对,但过了若干年,有人对上了,便不复是绝对。如清代某名士曾登四川望江楼作一上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同韵反复,音节谐美,允称佳句,但他苦思不得下联,抱撼而去。直到20世纪30年代,川人李洁玉,从薜涛井旁“古印月井”四字得到启发,才对出了绝妙的下联: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清代纪昀曾谓:“天下无不可对之对。”可事实上天下确有一些巧妙单对未有佳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纪夫人所出,难倒一代天才纪晓岚本人的一比上联:
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200多年来,许多文人墨客为此联绞尽脑汁,但一无所获。此联巧嵌诸葛亮的名与字,且联内三处自对。即“个个”对“诸”,“明”对“亮”,“孔”对“葛”,而意境优美,音韵嘹亮,出语天然。要成功应对有极大难度。有人谓此绝对乃中国对联的“哥德巴赫猜想”和“珠穆朗玛峰”,信乎!</P>
<P>(二十八)五行对
原创:对联大家对(QQ号码:450106718)
五行对的特点:按金,木,水,火,土出句,每句五个字;出句中五个字,每字各占一行,而对句中的五个字金木水火土五行位置要与对句一致。
要求上下联金木水火土五行位置一致且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的对联叫五行对联。
例句:
铁杵消灰堵
银枪泻火城
上联是我看锅炉工人烧锅炉时得到的,工人用铁杵把灰堵从炉堂里拉出,这个动作启发了我。
下联是看消防队员消防演习时得到的,队员用水枪来灭火。水枪为白色。
以上是正格五行对的例子。
五行对也有变格。请看由纪晓岚的夫人做的第一出句,纪晓岚做的第一对句。
烟锁池塘柳 (小月)
炮镇海城楼 (纪晓岚)
因为纪晓岚的城字出律,对联大全仍将“烟锁池塘柳 ”列为无对对联。
后来我给“烟锁池塘柳”配对。也不理想。请看:
烟锁池塘柳,=== (小月)
灯镶海地杨。 (旋律知音)(我的网上昵称)
这样的配对虽然和律,成句,但不新不奇,不一定被世界承认。也不一定会流传下去。
(前二十七论的作者简介:傅小松,湖南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青年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学、科普有一定研究,有《中国楹联发展史》、《中华诗人大词典》等六部著作问世。信箱:<a href="http://china-liandu.com/mailtfuxiaosong1970@yahoo.com.cn" target="_blank" >fuxiaosong1970@yahoo.com.cn</A>)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6 16:23:1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