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时间4090 小时
主题128
荣誉版主
 
- UID
- 31594
- 经验
- 8821 点
- 威望
- 1 点
- 在线时间
- 409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2-21
|
本帖最后由 缅甸哥 于 2011-10-17 15:58 编辑
面店小课堂一:
针对对句004,005简单讲解一下比喻修辞,在我看来,出对句修辞手法是否一致也应该属于对仗的一种,少了修辞手法的对应,也会使联句的情趣和表现力大打折扣。
1. 明喻:
明喻的表达方法是:A(本体)像B(喻体)。 以两件基本上不相同的事物作比喻的修辞手段。比喻的一种,明显地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某事物,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常用“如”、“像”、“似”、“好像”、“像…似的”、“如同”、“好比”等做喻词。如:鲁迅的杂文像匕首、投枪一样,刺向敌人的心脏。
2. 暗喻:
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3. 借喻: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如: 唐朝诗人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面店小课堂二:
1. 对联修辞之比拟:
比拟就是运用联想,故意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的手法有两种,即拟人和拟物。拟人包括:以无生物拟人和以有生物拟人。拟物包括:以人拟物和以物拟物。运用想象,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从而表现出甲“事物”本身不具备的美感。这要求作者首先能细微体察两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或形似、或神似,保证比拟的恰当。其次要通过这一手法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否则,技巧为上,比拟就失去了意义。在实际运用中,以拟人为最常见。
2. 对联修辞之拟人
拟人,就是人格化,把物当成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行为,创造出一种不寻常的艺术境界,拟人,可以增加形象性,把事物描述得生动活泼,丰富感情色彩,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对联中的拟人,主要是用写人的语言写物,(如: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或让物象人一样的说话,行动等等,赋予景状物人性化的一面。(如:烛谓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
面店小课堂三:
一、关于“无我”境界和“有我”境界的补充:
国学大师王国维论词(《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联,亦然。
“无我” 之境,是指在创作过程中,隐藏或淡化背景,不滞留自身体验,减少外在因素的介入,只保留所咏之事物原本特征,不加入人的观点和感情。也就是说,“无我”之境只是客观地描写,读者看不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如:“两岸猿声啼不住”“孤帆远影碧空尽”“小桥流水人家”,都是直接描写的客观事物,所见所闻,客观描述,并未加入作者的感情。诗、联,可以完全采用“无我境界”的手法。但这种手法颇为难得。所以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界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可见“无我境界”,也就是纯客观地站在想象的画面外,不露声色情感地白描写确实是难能的。比如清纪映淮的《即景》:“李花一孤村,流水数间屋。夕阳不见人,牯牛麦中宿。”一般来说,“无我境界”需要纯白描写手法客观地来完成,不能使用带有感情我彩的词语,不能使用拟人、拟物等带有鲜明人工刻画的痕迹描述。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相反,是指在创作时,与“无我”之境反其道而行,把自己的情感带到自己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在文字中带上作者自己的影子和感情色彩,字里行间借客观事物承托自己的观点、想法、感情。其中的技巧,在于每句都有通过所描写的事物,来表达作者情感或观点的词语。如清袁枚的《张丽华》“结绮搂边花怨春,青溪栅上月伤神。可怜褒妲逢君子,都是《周南》传里人。”可以看到,象花怨春、月伤神,都是带有情感观点的词语,这些词语显然都是诗人的情感、想象、口吻,所以诗句即进入“有我”之境了。那么,这种带有鲜明主观色彩的“有我”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呢?缅甸觉得其好处主要是作者可以融入所想象的图景和意境当中,更加深入地对事物进行描写刻画,从而使所创造的境界更加形象感人。
在实际创作当中,其实这两种手法往往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在一幅完整的作品中,大多数都是在描写中呈现“有我”和“无我”境界之间灵活变换;也就是时而客观地站在想象画图外对想象进行描写,时而跳进想象图景中,融入想象抒情,以获得更加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二、关于古句重配:
古句重配,顾名思义,就是出句必然是一个古句,这个句子,或已有下联,如律诗中的颔联、颈联;或者原先并不是一句对仗的句子,如大部分宋词。而对句,不能使用原有下联来对,必须自己重新思考一个下联,是为“重配”。古句重配,一般有以下几种:1,集句,即不能自行创作,必须集古诗词之完整句子以对;2,押韵,这是诗词班中偶尔的一种练习,要求所配句子必须与原诗同韵,联班不做此练习;3,自由创作,即将古句当成一个独立出来的出句,不考虑原诗词整体意境,不考虑押韵,不用集句,自行发挥对出下联。一般还会要求不可犯原诗几字,如2字,就是要求对句不得与原下联有2字及2字以上相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