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转:诗词格律 [打印本页]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03-9-16 09:24
标题: 转:诗词格律
诗词学习的必修课,破译唐诗宋词的遗传密码。简明扼要,由浅入深,使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诗词创作的第一关! ★ 诗 律 第一章  诗词的四大要素 一、押韵  二、四声  三、平仄  四、对仗 第二章  诗韵和词韵 一、平水韵(旧韵)  二、普通话韵表(新韵) 第三章  诗律(律诗和绝句) 一、古体和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三、律诗  四、绝句(律绝和古绝) 五、粘与对  六、拗句和拗救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八、古风式的律诗 九、近体诗的避忌  十、近体诗的对仗  十一、如何记住近体诗的格式? 词律 ★ 词 律 第四章  词律(破译宋词的遗传密码) 一、词和词牌(什么是词?词牌的来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二、词谱(常见的12个词牌的词谱:忆江南、浣溪沙、菩萨蛮、卜算子、西江月、鹧鸪天、临江仙、蝶恋花、满江红、水调歌头、念奴娇、沁园春) 三、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同调异名,同名异调 四、填词(依声填词、依句填词、依数填词、自度曲、自过腔、创调;可平可仄字的问题) 五、词的平仄规律;“句”与“豆”;律句,拗句(常见拗句、少见拗句、罕见拗句),词的拗救。1~11字句的规律。 六、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的问题 七、词的押韵和对仗 八、词谱的制定(例作的选择;古人制定词谱的方法和局限;正体和变体的区分) 九、《朱天王*词律新编》(一百○八个常见词牌,含部分变体) 诗词创作 八大误区 ★ 诗词创作的八大误区 一、不要格律的误区——这是最大的误区! 二、格律极端化 三、多填词牌 四、和韵、回文等文字游戏 五、贪图长度 六、贪图数量 七、追求华丽辞藻 八、自创词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9-17 10:01:20编辑过]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03-9-16 09:25
转自: http://zhutianwang.myetang.com/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03-9-16 09:25
诗 律 第一章  诗词的四大要素  一、押韵   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古人押韵是按韵书的。古人所谓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韵书压韵也是很和谐的。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变化较大,诗人仍然按旧韵书压韵,就不那么和谐了!今天如果我们写旧体诗,并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韵书,但是如果要学习旧体诗词,还是要了解古代的韵书的,这样,我们才不致误认为古人写诗不押韵!  二、四声   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二者关系如下:   1、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   2、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3、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4、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我们;来讨论平仄的问题。  三、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四、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下文将详细讨论。 …… 第二章  诗韵和词韵  一、平水韵(旧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韵书押韵的。韵书有诗韵和词韵之分,词韵比诗韵宽松。   诗韵共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词韵则将诗韵合并成19部。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可用仄声韵。诗韵如下: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29韵: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音语),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音闪),十六铣,十七篠(音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音现)。   去声30韵: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音制),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願(音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箇(音个),二十二祃(音骂),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17韵: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辑,十五合,十六枼(音叶),十七洽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他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似的韵)读音上有什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需要知道:最初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但是在古体诗和词里,可以把近似的韵(称为邻韵)合并使用。   例如词韵: 第一部 平声:一东二冬通用,仄声: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通用 第二部 平声:三江七阳通用,仄声: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用 第三部 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四部 平声:六鱼七虞通用,仄声:上声六语七麌、去声六御七遇通用 第五部 平声:九佳(半)十灰(半)通用,仄声:上声九蟹十贿(半)、去声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六部 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仄声:上声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半)、去声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半)通用 第七部 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仄声:上声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去声十四願(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用 第八部 平声:二萧三肴四豪通用,仄声:上声十七篠十八巧十九皓、去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通用 第九部 平声:五歌[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哿、去声二十一箇通用 第十部 平声:九佳(半)六麻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一马、去声十卦(半)二十二祃通用 第十一部 平声:八庚九青十蒸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五径通用 第十二部 平声:十一尤[独用],仄声:上声二十五有 去声二十六宥通用 第十三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03-9-16 09:25
第三章  诗律(律诗和绝句)  一、古体和近体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从字数上看,可以分成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六言诗很少见的)。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成五言和七言两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在唐朝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诗,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它包括隋唐以前的诗,还有后人写的古风。例如: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它有以下特点: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   3、每句平仄都有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字数少一半。五绝只有二十字,七绝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可以分成律绝和古绝两类。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用平韵,也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这一类。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相当于半首律诗,所以可以归入近体诗。   总括起来,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绝句里律绝属于近体,古绝属于古体。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称为五古,七言古诗称为七古;五言律诗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称为七律;五言绝句成为五绝,七言绝句称为七绝。   古体诗除了五古和七古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长短句杂混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甚至七言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列一类,而是归入七古(即使没有七字句)。  三、律诗   举例的诗里有一些入声字,在必须用仄声的位置上的已经注明,其它的入声字不再标注。 格式说明:   注“*”的字可平可仄,注“·”的必须入韵!  (一)五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   1、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别,入声。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竹,入声。      [唐]王维《观 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注:疾,入声。看,平仄两读。第七句是拗句(详见下文)。   3、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维《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石、歇,入声。      [唐]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03-9-16 09:25
第三章  诗律(律诗和绝句)  五、“粘”和“对”   律诗和绝句讲究“粘”和“对”。   “粘”指出句(单数句)和前一个对句(双数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对”指对句(双数句)和出句(单数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   知道了这个规律,记律诗和绝句的格式就很容易了!不论长律有多长,都要符合粘对规则!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唐朝前期,由于律诗尚未定型,有些诗人的一些作品就有失粘、失对的情况。   例如: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3句失粘。4、5句失粘。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况非常罕见。至于失对,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六、拗句和拗救   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如果拗了,就要“救”!一般来说,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常见的有:  1、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换成“平平仄平仄”。七言则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   [唐]王维《观 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唐]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两首的第七句就是这种格式!  2、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例如:[唐]李白《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拗)惊天(救)上人。  3、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三字改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拗)尽,春风吹(救)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第2、3种拗救情况可以联合使用!  5、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6、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平平仄仄仄”,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仄”,不要救,但是很少用。   例如:[唐]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入声)不(入声)转,遣恨失吞吴。 第三句就是“平平仄仄仄”。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和七绝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自然也要分明的。如果就五律和五绝来说,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者是有用的,因为它简单明了。但是,它也是不全面的,很容易引起误导,且影响很大,所以不能不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同样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里,第三字也是不能不论的,否则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的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同理,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看“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但是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五言“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四字并不一定分明;又依“仄仄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需要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是不对的!  八、古风式的律诗   在律诗还未定型化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唐]崔颢《黄鹤楼》   昔<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03-9-16 09:26
词 律 第四章  词律(破译宋词的遗传密码)  一、词和词牌  (一)什么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馀”。由于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句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字数、平仄也是一定的!   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有人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这种分法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情况还是如此的。   在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创造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的。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二)词牌的来历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抛球乐》咏抛球,等等。这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在词牌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1、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不过是长短句罢了。例如: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双调的词可以是小令、中调或长调。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成前后(或上下)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句式相同或部分相同,也可以完全不同。字数、平仄、句式相同的就象一首曲子配着两段歌词。字数、平仄、句式不相同的,往往是开头几句不一样,叫做“换头”。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   《浪淘沙》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强外行人,强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三叠就是三段,如《兰陵王》、《西河》等。四叠就是四段,仅《莺啼序》一调。不再详述! ……  二、词谱(常见的12个词牌的词谱:忆江南、浣溪沙、菩萨蛮、卜算子、西江月、鹧鸪天、临江仙、蝶恋花、满江红、水调歌头、念奴娇、沁园春)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下面,我们举一些常见的词牌来说明,为了显示古人填词的严格,所以举例不止一首。举例全部选正体。             《忆江南》   又名《望江南》《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出”是入声。   《梦江南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浣溪沙》    四十二字,双调,平韵。别名:《减字浣溪沙》《浣沙溪》《小庭花》《满园春》等。四、五两句常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03-9-16 09:26
《鹧鸪天》 五十五字 双调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注:上下阕末句不能犯孤平!  例:《鹧鸪天 》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 》宋·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左革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 宋·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临江仙》 又名《谢新恩》、《庭院深深》等。六十字 双调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 例句:《临江仙 ·夜归临皋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临江仙 ·送王缄 》宋·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三国演义》开篇词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观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看”古代读平声。“夕”是入声字。             《蝶恋花》 初名《鹊踏枝》,又名《凤栖梧》、《黄金缕》等。六十字 双调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    *   · * *   · * *   · ‖ 例句:《蝶恋花》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强外行人,强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满江红》——朱天王校对  九十三字 双调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①、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 * *   ·  ** *       ·   **   *· **  平平仄②。仄平平仄仄③、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④、   ·   * *   * *· * *     * *   ·  **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       · (此调常用入声韵,而且往往用一些对仗。①少数用仄平平;②有人用仄平仄;③句法照例是上一下四,也有用平平平仄仄的,罕见;④宋词人填此调以柳永“暮雨初收”为准,但是仅柳永用平仄平。) 例:《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   《满江红 》宋·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蔬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一本作将)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水调歌头》 ——朱天王校对 九十五字 双调 别名:《台城游》《元会曲》《凯歌》等。 仄仄仄平仄①,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②(或上四下七)。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③,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 仄平仄④,平仄仄⑤,仄平平⑥。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②(或上六下五)。 ***  **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03-9-16 09:26
第四章  词律(破译宋词的遗传密码)  三、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同调异名,同名异调  (一)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大家在读宋词时,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一样,但是字数、句数、句读、押韵等方面却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词牌有正体和变体之分。下面我们看看《卜算子》: 《卜算子》 四十四字 双调。别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正体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     *   · *   *   *   ·  例:《卜算子》宋·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变体(一)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四十四字             *   · 例:《卜算子》宋·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变体(二)首句变“平平仄仄平”,四十四字 例:《卜算子》宋·杨冠清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变体(三)上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四十四字              *   · 例:《卜算子》宋·石孝友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无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变体(四)下阕末句变“仄仄仄,平平仄”,四十五字             **    · 例句: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我住长江头”的“长”字未拘格律。因为前后两句都要用“长江”才能更好表达意境,就只好破例了! ●变体(五)上阕首句变“平平仄仄平”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                         *   · 末句变成“平仄仄,平平仄”,四十五字。      **    · 例:《卜算子》宋·徐俯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绿叶阴阴自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变体(六)上阕首句变“平平仄仄平”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                         *   · 上下阕末句变成“仄平仄,平平仄”。四十六字         **    · 例:《卜算子》宋·杜安世 尊前歌一曲,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变体(七)上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 上阕末句“仄仄仄,平平仄”,              *   ·       **    · 下阕末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四十七字      * *   · 例:《眉峰碧》宋·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隻!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综述:上下阕首句可以换“(仄)仄平平仄”,并入韵;或者用“平平仄仄平”。上下阕末句可以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在《眉峰碧》里,下阕末句变成了“平平仄仄平平仄”。除掉《眉峰碧》以外,44~46字体总共变化组合为36种。据《唐宋词学大辞典》,《卜算子》有变体30余种。在下共见到其中七种变体。 但是众多的体,只有一种使用最多,便成了正体!   正体和变体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使它们共有一个词牌名,又有不同之处,区别成许多变体,还生成一些别名。  (二)同调异名   同样一个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菩萨蛮》 又名《子夜歌》《重叠金》《梅花句》等。《卜算子》又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贺铸是一个比较喜欢新创别名的词人,很多词牌的多数别名都是贺铸创造的!这反而给读者带来不少麻烦。这种做法不足取,我们写词时,最好用正名,不要用别名!有人喜欢用别名,借以炫耀自己知识渊博,不足取!  (三)同名异调   还有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名一样,可是格式迥然不同!这属于同名异调。例如:《如梦令》和《阮郎归》都有一个别名叫《宴桃源》;《浪淘沙》和《谢池春》都有一个别名叫《卖花<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03-9-16 09:27
(六)依句填词、依数填词的区别——数据比较   诗词中每增加一个可平可仄字,平仄组合格式便会增加一倍! 如果有5个可平可仄字,格式变化有32种, 如果有10个可平可仄字,格式变化有1024种, 如果有20个可平可仄字,格式变化超过100万种, 如果有30个可平可仄字,格式变化超过10亿种,  五、词的平仄规律;“句”与“豆”;律句,拗句(常见拗句、少见拗句、罕见拗句),词的拗救。1~11字句的规律。   词的平仄句法是有规律的,但是又比律诗复杂许多。下面我们来仔细讲解。  (一)“句”与“豆”   词的句法里有“句”和“豆(读)”。句,大家都不难理解。豆是什么呢?它是词的特点之一。  1、一字豆   前面介绍词谱时,有的句子是上一下四,这第一个字就是一字豆!这种五字句相当于一字豆加上一个四字句,和律诗中的律句是不一样的。例如:辛弃疾《沁园春》“正惊湍直下”应该读成“正——惊湍直下”而不能读成“正惊——湍直下”。一字豆常用仄声,仄声中又常用去声,很少用平声。  2、三字豆   还有的句子是上三下四、上三下五、上三下六等等。例如:《满江红》“凭栏处、潇潇雨歇。”就是上三下四,前三字就是三字豆!不能读成“凭栏——处潇——潇雨歇。”三字豆常用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少用平仄平,禁止用平平平!切记!  (二)律句和拗句;1~11字句的规律。   介绍诗律时我们谈论过律诗的句子有律句和拗句之分,同样,词的句子也有律句和拗句之分。而且有许多相似点,此外,词的拗句还可以细分为常见拗句、少见拗句和罕见拗句!   常见拗句使用频率高,接近某些律句。少见拗句频率低,一般不用,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罕见拗句很罕见,往往见于少见词牌(特别是长调),而且是该词调的特征性句子!   下面我们根据句的字数来分别介绍: 1、一字句 律句:平 仄   一字句很罕见,《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平。”《钗头凤》上下阕末句可以看作叠用的三个一字句“仄、仄、仄。”除此以外,没有见到一字句。 2、二字句   律句:平平、平仄。 少见拗句:仄仄。 罕见拗句:仄平   “平平”、“平仄”常用,往往要入韵。而“仄仄”很少见,“仄平”更罕见!  (1)用“平平”的例如《南乡子》上下阕第四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用“平仄”的例如《如梦令》第五、六句,而且常用叠句: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有些词调下阕首句是五字句或六字句,可以拆成2+3或2+4的句式。这时的二字句必须入韵!例如:   《满庭芳》下阕首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平,平仄仄。”   《霜天晓角》下阕首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仄、平仄仄。”“仄仄”也见于这句。   《沁园春》下阕首句可以变成“平平,(仄)仄平平。” 3、三字句   律句: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见拗句:仄仄仄、仄平仄。   少见拗句:平仄平、平平平  (1)律句如果单独使用,往往不用“仄仄平”。“平平仄”和“平仄仄”往往可以变通。  (2)拗句“仄平仄”往往可以替换“平(仄)仄”。“仄仄仄”往往可以用“仄平仄”、“平仄仄”等变通。  (3)“平仄平”、“平平平”较少见,《长相思》上下阕首句可以用。例如:   林逋《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4)两个三字句组合,常见的有:   平仄仄,仄平平。《捣练子》、《渔父》、《鹧鸪天》等。在小令里,这种格式非常严格,不能变通。在长调里,前句前2字往往可平可仄。切记:后句第二字不能用仄!   仄平平,平仄仄。《苏幕遮》、《祝英台近》等。   (仄)(仄)仄,(仄)平仄。《相见欢》、《满江红》等。   仄平平,仄平平。《江城子》。   仄仄平,仄仄平。《长相思》。  (5)三个、四个三字句组合。常见的有: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诉衷情》   (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水调歌头》、《六州歌头》   一字豆领四个三字句,如《六州歌头》下阕首句: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4、四字句   律句:(平)平(仄)仄(含: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含:平仄平平)    常见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少见拗句: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   罕见拗句: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1)律句和“特种律”句   律<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03-9-16 09:27
第四章  词律(破译宋词的遗传密码)  六、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的问题   有人认为古人写词时常用入声、上声代替平声使用,许多词牌的一些字必须用平声!例如: 各家词谱,基本都把《如梦令》的四个四字句标注成“特种律”的格式(第五字必平!)当我们读李清照另一首《如梦令》时却难以理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第一句第五字“日”是入声,难道李清照出律吗?——有人说这是因为入声可以代替平声。其它一些词人在四个四字句第五字用仄声时也多是入声或上声。   再看看其它词牌,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菩萨蛮》上下阕末句第三字有人认为必须用平,理由就是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多数词人用仄时用的都是入声或上声)。此外,《好事近》《更漏子》等词牌中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等句式,明明倒数第二字有人用仄声(多数是入声和上声),词谱却非要规定必须平!——看起来很有道理呀!?可实际上是不对的!   古人确实有用入声、上声代替平声的情况,但是不是常规。如韦庄的“白头誓不归”(《菩萨蛮》)、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破阵子》)、杨万里的“看十五十六”(《好事近》)等,如果不用这个理论解释,肯定是出律的!但是,这种情况很少见!   综合以上情况,入声和上声代替平声确实存在,但是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补救办法,并非常规。绝大多数情况下,入声和上声仍然是作仄声的!至于为什么有人认为入声和上声代替平声很常见,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格律专家”(首推龙榆生)根本没有仔细校对过词谱!却把古人的话曲解并当成不可违反的理论!  七、词的押韵和对仗  (一)、词的押韵和对仗   和律诗一样,词也讲究押韵,平声、入声单用,上声去声通用。   由于有许多词牌,所以词的押韵和律诗有些不同,有的词牌必须用平声韵,有的必须用仄声韵,还有的是平仄韵交替押韵。某词牌规定用平声韵,就不能用仄声韵;规定用仄声韵,就不能用平声韵。除非有另一体。   同时用平声韵和仄声韵的词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仄韵同部,另一种是平仄韵不同部。同部的如《西江月》: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 * *  * *  · * * * · * * *· ‖  例:《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韵脚“蝉、年、片、前、边、见”都是同部的。 不同部的如《菩萨蛮》: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换平) * *   · * *   ·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换仄)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换平) *   · *   ·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   · * * ·  例:《菩萨蛮》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入声韵独立性很强,有些词牌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秦娥》、《念奴娇》、《满江红》等。但是并非不能用上声和去声韵。  (二)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也有自由的。   固定的对仗,例如《西江月》上下阕的前两句。此类固定的对仗是很少见的。(实际上,西江月这两句也有少数的词人没有用对仗)   一般用对仗的(也可不用),例如《沁园春》上阕第二三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句;下阕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句。又如《浣溪沙》下阕头两句。再如《满江红》上阕第五六句,下阕第六七句。   凡是前后句字数相同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但是用不用对仗是完全自由的!   词的对仗,有两点与律诗不同。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第二,词的对仗允许同字相对。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  八、词谱的制定(例作的选择;古人制定词谱的方法和局限;正体和变体的区分)  (一)例作的选择   制定词谱,先要选例作。例作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词谱的准确性。一般应选唐朝、五代、宋朝的作品。宋朝以后,由于元朝统治者重武轻文,词的格律规则部分失传,词人对格律的理解已经和前人不同,有的词人仅仅满足于字数和句数的相同,平仄全然不顾,所以不能使用他们的作品。至于现代的作品,更不能作为例作来校对词谱了(少数合律的还是可以用来举例的,)!  (二)古人制定词谱的方法和局限   古人制定词谱,将古人同词牌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其句读、押韵、平仄以及变通与否,制成词谱,规定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要求,以及哪些字可平可仄等。格式有不同的,另列一体,选最早或最常见的名家所作一体作正体。   但是这种方法有缺陷:第一,有的词牌例作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03-9-16 09:27
诗词创作的八大误区 第五章  诗词创作的八大误区  一、不要格律的误区——这是最大的误区!   格律是旧体诗词创作要过的第一关,没有了格律,律诗就不成律诗,绝句就不成绝句,词也就不成词了。当然,古风和古绝是不拘格律的。   现在写诗词的人很多,数以百万(甚至千万),但是不懂格律或不肯学格律的却占很大部分。有许多人认为格律束缚太严,不肯学,还以“突破格律”自诩。事实上,这些“突破”的背后,往往隐含着对音韵的无知和在词汇组织方面的无能!汉语里同意词,近意词相当多,这给了作者很大的选择余地,同一意思完全可以用平仄相反的词来表达。如果词汇严重匮乏,自然无法适应格律的要求!   有人认为格律可有可无,实际上他根本没有领会格律在诗词发展史上的作用。格律是古人总结了上千年经验才制定的,它使得诗词不但歌唱时优美动听,还使得诗词在朗读时一样拥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所以,即使乐谱失传,歌词仍然可以流传至今。现代的歌曲,虽然歌唱时很动听,但是一旦用来朗读,顿时觉得拗口——正是因为没有了格律的缘故。如果没有了曲谱,几百年后谁还会记得现在的这些歌词?  二、格律极端化   与第一种误区相反,有的创作者走向了相反的极端。   格律虽然严格,却仍然有许多可以变通的地方供作者自由发挥。无论律诗、绝句、词、曲都有许多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仍然有少数(实际上也不少)为了追求绝对的完美,填词时竟然要求一个字的平仄都不许变通,甚至连四声都要限制。例如宋朝的方千里,把周邦彦的一百多首词全部和了一遍,不但韵脚,连每个字的四声都一样。还有许多人制作的词谱(作者自诩是格律专家,还有许多人对这样的词谱奉若神明),没有用多首作品校验,仅把例作的平仄、韵脚、句读标注了一遍,要求大家一个字平仄都不能错地照填(龙榆生《唐宋词格律》最甚),也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做法严重束缚了作者的手脚,使得诗词创作完全失去了意义,成了文字游戏。大家可以看看名家(方千里之流除外)的作品,同一名家同一词牌(尤其是中长调)的几首作品,有没有平仄完全一样的?答案肯定是“没有”!  三、多填词牌   据《钦定词谱》,词牌有800多个,加变体共2000多个体。但是常见的仅100个左右。有的作者,为了炫耀自己学识渊博,誓将全部词牌都填一遍。今天填一个,明天填一个,后天再填一个,到头来如同狗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最后一个词牌也没有熟练掌握!这也是一大误区!古代名家词人,作品虽多,词牌并非很多,除了少数几个创调大户(柳永、周邦彦等),所用词牌很少能超过100个,有谁能把词牌填完了?   另一方面,填少见词牌,更容易逃避格律(词谱难找,还有的格律根本就没有定型,变体很多),使得许多对格律了解不深的人无法看出他有没有出律,因此反对格律或不懂格律的人更喜欢填少见词牌。于是,填少见词牌就成了逃避格律的绝好办法!(不过,想逃过我的眼睛是很难的!)   因此我建议:禁止使用少见词牌!尤其是罕见词牌!非要使用,必须附带古人例作和词谱!  四、和韵、回文等文字游戏   和韵,又叫“步韵”,就是写诗词时所用的韵脚完全和某篇前人的作品一样。在韵脚全部被限定的情况下,作者组织词汇将受到比格律严十倍的限制,因此自古以来,几乎没有绝世名篇出现!众多名家的传世名篇,全是靠自由发挥创作的,即使是苏轼、秦观等步韵高手,也都是靠自由创作的作品,而非靠步韵作品闻名于世。宋朝的方千里可谓步韵专家,可是作品多数都是垃圾!因此古代名家对步韵多数持否定态度。但是此风越演越烈,竟把文字游戏当作衡量诗词水平的标准。现代的诗词作者,为炫耀自己的学识,追求步韵者极多。自由创作尚没有佳作,况步韵乎?无异于舍本逐末!至于不懂格律的人写步韵诗词,更是东施效颦了!   此外,回文、鹤顶、辘轳体等情况都属于文字游戏,但是总有许多人借以炫耀自己的“才华”。   步韵的作品,我仅写了一首《念奴娇·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苏轼原韵)   史书一册,忆当初,多少风云人物。朝鲜鏖兵,三八线,筑起铜墙铁壁。立马横刀,饥餐渴饮,笑卧江边雪。青山座座,长眠多少英杰。  难忘彭大将军,似廉颇未老,六军齐发。排壑怒涛难遏抑,滚滚狼烟淹灭。旧日功臣,斑斑双鬓,后继青青发。长缨在手,岂容妖雾遮月?   虽然经过深思熟虑,顺利完成,格律合格,语句通顺,而且发表在《军旗颂》里,但是我还是要说:今生今世再不和第二首!如果要我当诗词主编,我肯定要对这些文字游戏(尤其是步韵)下封杀令!  五、贪图长度   诗词贵精不贵长。由于受现代文学长大之风的影响,有的人偏好写长调和长古,结果语言拖沓,内容空洞,又臭又长,令人反胃。长调和长古的创作,必须有足够的内容作基础,还要考虑整篇结构的平衡,难度实际上比律诗、绝句、小令、中调更大。有人说绝句和小令易成不易工,这没有错误,但是长调和长古既不易成也不易工,易放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06-12-19 22:38
顶起来,:)
作者: L翠拨青松    时间: 2006-12-19 22:56
标题: 转:诗词格律

俺暂借到诗词版吧


作者: 听风读雨    时间: 2006-12-24 18:38
真不错!学习好了有用.
作者: 大蒙    时间: 2006-12-25 22:12
2003年学习就好了:))
作者: 紫芝    时间: 2006-12-26 22:51

妃子老师辛苦了!偶己收藏,学习!


作者: 赌输破万贯    时间: 2006-12-31 14:46

很有必要挂个这种东西在这里.不过俺粗粗看了一遍,这一份似乎写的不匝地


作者: L翠拨青松    时间: 2006-12-31 18:27
以下是引用赌输破万贯在2006-12-31 14:46:00的发言:

很有必要挂个这种东西在这里.不过俺粗粗看了一遍,这一份似乎写的不匝地

还没细看.给你个任务吧:把你认为"不匝地"的地方逐一列出,并写明理由,让大家讨论一下也好.
作者: 赌输破万贯    时间: 2006-12-31 18:54
以下是引用L翠拨青松在2006-12-31 18:27:00的发言: 还没细看.给你个任务吧:把你认为"不匝地"的地方逐一列出,并写明理由,让大家讨论一下也好.
拉倒吧您哪,一个教案好不好可不是因为里面有没有错误,再说俺和您老的观点也不尽相同,那天俺正经八百和您老讨论了半天,还不是被删了帖子?俺从别的地方抄了另一份过来,贴在新帖里了.俺认为比这个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1 19:10:17编辑过]

作者: 狂狂生    时间: 2007-1-1 01:05
以下是引用潇湘妃子在2003-9-16 9:27:00的发言: 诗词创作的八大误区 第五章  诗词创作的八大误区  一、不要格律的误区——这是最大的误区!   格律是旧体诗词创作要过的第一关,没有了格律,律诗就不成律诗,绝句就不成绝句,词也就不成词了。当然,古风和古绝是不拘格律的。   现在写诗词的人很多,数以百万(甚至千万),但是不懂格律或不肯学格律的却占很大部分。有许多人认为格律束缚太严,不肯学,还以“突破格律”自诩。事实上,这些“突破”的背后,往往隐含着对音韵的无知和在词汇组织方面的无能!汉语里同意词,近意词相当多,这给了作者很大的选择余地,同一意思完全可以用平仄相反的词来泶铩H绻驶阊现刎逊Γ匀晃薹ㄊ视Ω衤傻囊螅?lt;br>  有人认为格律可有可无,实际上他根本没有领会格律在诗词发展史上的作用。格律是古人总结了上千年经验才制定的,它使得诗词不但歌唱时优美动听,还使得诗词在朗读时一样拥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所以,即使乐谱失传,歌词仍然可以流传至今。现代的歌曲,虽然歌唱时很动听,但是一旦用来朗读,顿时觉得拗口——正是因为没有了格律的缘故。如果没有了曲谱,几百年后谁还会记得现在的这些歌词?
狂曰: 全对!!! 格律是诗词楼的'地下', 楼梯间虽堆积垃圾, 鋪面虽广告五花八门, 有卖臭豆付,香花生, 贱的糜糜, 贵的燕窝... 但, 没有地下层则没有二楼三楼四楼, 有, 也是空中楼阁.
 二、格律极端化   与第一种误区相反,有的创作者走向了相反的极端。   格律虽然严格,却仍然有许多可以变通的地方供作者自由发挥。无论律诗、绝句、词、曲都有许多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仍然有少数(实际上也不少)为了追求绝对的完美,填词时竟然要求一个字的平仄都不许变通,甚至连四声都要限制。例如宋朝的方千里,把周邦彦的一百多首词全部和了一遍,不但韵脚,连每个字的四声都一样。还有许多人制作的词谱(作者自诩是格律专家,还有许多人对这样的词谱奉若神明),没有用多首作品校验,仅把例作的平仄、韵脚、句读标注了一遍,要求大家一个字平仄都不能错地照填(龙榆生《唐宋词格律》最甚),也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做法严重束缚了作者的手脚,使得诗词创作完全失去了意义,成了文字游戏。大家可以看看名家(方千里之流除外)的作品,同一名家同一词牌(尤其是中长调)的几首作品,有没有平仄完全一样的?答案肯定是“没有”!
狂曰:不太对! 初学的仍要严守, 一字不出. 一如学剑, 一成须守. 如未学行先学走, 招招反劏, 下下纏头, 则十字箱膠布用尽也学不到那里; 未能伤人而先自割手矣. 但到了有火候际, 不妨略就重避轻, 要处略一出律, 但也不能超过一字半字. 古名家做十首七律, 最多一二处出律. 2% 左右而已. 词呢, 整首百字令, 多不超出一个字出律. 孤平任他孤独去 三仄由我等閒來.
 三、多填词牌   据《钦定词谱》,词牌有800多个,加变体共2000多个体。但是常见的仅100个左右。有的作者,为了炫耀自己学识渊博,誓将全部词牌都填一遍。今天填一个,明天填一个,后天再填一个,到头来如同狗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最后一个词牌也没有熟练掌握!这也是一大误区!古代名家词人,作品虽多,词牌并非很多,除了少数几个创调大户(柳永、周邦彦等),所用词牌很少能超过100个,有谁能把词牌填完了?   另一方面,填少见词牌,更容易逃避格律(词谱难找,还有的格律根本就没有定型,变体很多),使得许多对格律了解不深的人无法看出他有没有出律,因此反对格律或不懂格律的人更喜欢填少见词牌。于是,填少见词牌就成了逃避格律的绝好办法!(不过,想逃过我的眼睛是很难的!)   因此我建议:禁止使用少见词牌!尤其是罕见词牌!非要使用,必须附带古人例作和词谱!
狂曰: 不大对!! 选词牌不是买蔬菜, 看時候, 探口味, 以及讨好来宾... 选的要吻合心中要说的, 当然, 沁园春不一定要说腊象或王气, 念奴娇不必跟苏某步尘赤壁, 但以调笑令悼人, 一斛珠谈反日, 殊令人不知所从. 另, 对的是: 有些喜寻僻牌, 也有些喜來去金缕曲臨江僊蝶恋花, 先者为着 '自我陶然', 后者为着 '喜跟毛后', 太没志气了. 尤者, 有人从词谱一至一百翠楼吟, 吟之下去, 自为之练习是可, 登出使人眼冤.
 四、和韵、回文等文字游戏   和韵,又叫“步韵”,就是写诗词时所用的韵脚完全和某篇前人的作品一样。在韵脚全部被限定的情况下,作者组织词汇将受到比格律严十倍的限制,因此自古以来,几乎没有绝世名篇出现!众多名家的传世名篇,全是靠自由发挥创作的,即使是苏轼、秦观等步韵高手,也都是靠自由创作的作品,而非靠步韵作品闻名于世
作者: 折梅手    时间: 2007-1-4 17:13
看得头晕眼花,慢慢体会吧。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em06]
作者: 有钱买貂蝉    时间: 2007-1-6 13:38
好,下载先
作者: 月下赏梅    时间: 2007-1-7 11:32
谢谢妃子,辛苦了!得慢慢学习~~[em04]
作者: 清风徐来    时间: 2007-2-18 20:21
谢谢妃子兄辛苦了!偶己收藏,慢慢学习!
作者: 浅笑拾贝    时间: 2007-3-7 00:12

嗯,学习了!还有没有写作技巧的帖子呢?

[em27][em23]


作者: 秋心如诗    时间: 2007-4-3 22:49

四、和韵、回文等文字游戏   和韵,又叫“步韵”,就是写诗词时所用的韵脚完全和某篇前人的作品一样。在韵脚全部被限定的情况下,作者组织词汇将受到比格律严十倍的限制,因此自古以来,几乎没有绝世名篇出现!众多名家的传世名篇,全是靠自由发挥创作的,即使是苏轼、秦观等步韵高手,也都是靠自由创作的作品,而非靠步韵作品闻名于世。宋朝的方千里可谓步韵专家,可是作品多数都是垃圾!因此古代名家对步韵多数持否定态度。但是此风越演越烈,竟把文字游戏当作衡量诗词水平的标准。现代的诗词作者,为炫耀自己的学识,追求步韵者极多。自由创作尚没有佳作,况步韵乎?无异于舍本逐末!至于不懂格律的人写步韵诗词,更是东施效颦了!   此外,回文、鹤顶、辘轳体等情况都属于文字游戏,但是总有许多人借以炫耀自己的“才华”。   步韵的作品,我仅写了一首《念奴娇·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苏轼原韵)   史书一册,忆当初,多少风云人物。朝鲜鏖兵,三八线,筑起铜墙铁壁。立马横刀,饥餐渴饮,笑卧江边雪。青山座座,长眠多少英杰。  难忘彭大将军,似廉颇未老,六军齐发。排壑怒涛难遏抑,滚滚狼烟淹灭。旧日功臣,斑斑双鬓,后继青青发。长缨在手,岂容妖雾遮月?   虽然经过深思熟虑,顺利完成,格律合格,语句通顺,而且发表在《军旗颂》里,但是我还是要说:今生今世再不和第二首!如果要我当诗词主编,我肯定要对这些文字游戏(尤其是步韵)下封杀令!

我也曾拜过一位老师求教诗词,他说初学者因为本身不太掌握得好如何用韵,可以次前人之韵,也算是走个捷径。现在这位老师这样说,看来我得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才是,呵呵!


作者: 海儿    时间: 2007-5-2 19:16

2003年大家就学习了,羡慕,妃总喝茶哈


作者: 月上镰勾    时间: 2007-5-2 23:57

谢妃总!!一定好好学习,借茶献佛--


作者: 我爱秋香    时间: 2007-5-19 09:29
很好.欣赏并学习~~~~
作者: 琴耘    时间: 2007-6-17 18:36
学习中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