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溪花禅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辩玉轩]辩论第一期:对联应该用“马蹄韵”吗?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0

1089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62
经验
147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4-19
21
发表于 2008-8-13 17:1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溪花禅意</I>在2008-8-7 18:38:09的发言:</B>

<P>目前学堂里的讲义因为寻找不到另外的联律,一直按“马蹄韵”在教学,由于“马蹄韵”只是提出了一个对联联律的大原则,就是“两两交替”,所以马蹄韵包罗不了对联联律的多样性,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目前对联还需要依照此联律吗?希望大家共同来探讨。</P>
<P>同学们可以在各组老师和组长的带领下,来讨论这个问题,《对联还需要用“马蹄韵”吗?》,望大家畅所欲言。</P></DIV>


<P><FONT size=4>呵呵,要射击,总要先找到靶子</FONT>[em05]</P>
<P><FONT size=4>根据你的看法:“马蹄韵包罗不了对联联律的多样性,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请问溪花老师,其不足之处是什么?</FONT></P>
先从热闹喧嚣学守拙; 后向虚空幻化做归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 小时
主题
213

3189

帖子

0

精华

3768

积分

联都贵宾

联都贡士+联都学堂初级班原副校

Rank: 4Rank: 4

UID
12440
经验
376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11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8-13 17:4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那就由你来谈谈“马蹄韵”的全足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0

1089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62
经验
147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4-19
23
发表于 2008-8-13 18:08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溪花禅意</I>在2008-8-13 17:49:41的发言:</B>
呵呵,那就由你来谈谈“马蹄韵”的全足之处。</DIV>
<P><FONT size=4>o(∩_∩)o...哈哈,怕当靶子了?那就让我来当靶子吧!引身喂箭,舍我其谁?就走个极端吧,我的观点是:我不认为马蹄韵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嘿嘿。以不牵扯现代是否需要韵律的论题以及不牵扯意节说为我们争论的前提。开辩吧!</FONT></P>
先从热闹喧嚣学守拙; 后向虚空幻化做归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 小时
主题
213

3189

帖子

0

精华

3768

积分

联都贵宾

联都贡士+联都学堂初级班原副校

Rank: 4Rank: 4

UID
12440
经验
376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11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8-13 18:55 | 只看该作者
<P>“马蹄韵”注重句脚,并有正格一说,而且严格标出正格之形式。而有人提出这个并没被多数联家认同,提出从古而来,什么是正什么是变,要看统计数据,所提供一个资料如下:</P><P>“我统计了梁章钜《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楹联剩话》,梁恭辰《楹联四话》和吴恭亨《对联话》所收录的6300多副对联(已经剔除各书间互相重复的对联,没有统计二字、三字的巧对),这些对联上起五代末,下至民国初,有名有姓的对联作者近一千人,几乎包括了民国初期以前的所有对联名家,应该说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本文主要以对这6300多联所做的统计为基础进行质疑。”</P><P>每边二句联共有2029副,扣除上联平收或句脚(含联末)同平/同仄的99副后为1930副。其中句脚平仄为仄仄即符合“马蹄韵”变格的只有72副,仅占3.73%,还没有句脚(含联末)同平同仄的联多。在这72副中还有6副是因为句脚重言而导致句脚平仄成为仄仄的。</P><P>每边三句联共有1173副,扣除上联平收或句脚(含联末)同平/同仄的70副后为1103副。其中句脚平仄为平仄仄即符合“马蹄韵”变格的只有31副,仅占2.64%,远少于句脚平仄为仄平仄的115副,也没有句脚(含联末)同平同仄的联多。在这31副中还有13副是因为后两句句脚重言而导致句脚平仄成为平仄仄的,如果扣除这13副,则还没有句脚平仄为仄仄仄的23副多。</P><P>每边四句联共有468副,扣除上联平收或句脚(含联末)同平/同仄的53副后为415副。其中句脚平仄为平平仄仄即符合“马蹄韵”变格的只有11副,仅占2.65%,远少于句脚平仄为平平平仄的181副和平仄平仄的53副,也没有句脚(含联末)同平同仄的联多。在这11副中还有7副是因为后两句句脚重言而导致句脚平仄成为平平仄仄的,如果扣除这7副,则仅与句脚平仄为仄仄仄仄(7副)、仄仄平仄(6副)、平仄仄仄(5副)、仄平仄仄(3副)大致相当。</P><P>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0

1089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62
经验
147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4-19
25
发表于 2008-8-13 21:31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溪花禅意</I>在2008-8-13 18:55:55的发言:</B>
<P>“马蹄韵”注重句脚,并有正格一说,而且严格标出正格之形式。而有人提出这个并没被多数联家认同,提出从古而来,什么是正什么是变,要看统计数据,所提供一个资料如下:</P>
<P>“我统计了梁章钜《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楹联剩话》,梁恭辰《楹联四话》和吴恭亨《对联话》所收录的6300多副对联(已经剔除各书间互相重复的对联,没有统计二字、三字的巧对),这些对联上起五代末,下至民国初,有名有姓的对联作者近一千人,几乎包括了民国初期以前的所有对联名家,应该说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本文主要以对这6300多联所做的统计为基础进行质疑。”</P>
<P>每边二句联共有2029副,扣除上联平收或句脚(含联末)同平/同仄的99副后为1930副。其中句脚平仄为仄仄即符合“马蹄韵”变格的只有72副,仅占3.73%,还没有句脚(含联末)同平同仄的联多。在这72副中还有6副是因为句脚重言而导致句脚平仄成为仄仄的。</P>
<P>每边三句联共有1173副,扣除上联平收或句脚(含联末)同平/同仄的70副后为1103副。其中句脚平仄为平仄仄即符合“马蹄韵”变格的只有31副,仅占2.64%,远少于句脚平仄为仄平仄的115副,也没有句脚(含联末)同平同仄的联多。在这31副中还有13副是因为后两句句脚重言而导致句脚平仄成为平仄仄的,如果扣除这13副,则还没有句脚平仄为仄仄仄的23副多。</P>
<P>每边四句联共有468副,扣除上联平收或句脚(含联末)同平/同仄的53副后为415副。其中句脚平仄为平平仄仄即符合“马蹄韵”变格的只有11副,仅占2.65%,远少于句脚平仄为平平平仄的181副和平仄平仄的53副,也没有句脚(含联末)同平同仄的联多。在这11副中还有7副是因为后两句句脚重言而导致句脚平仄成为平平仄仄的,如果扣除这7副,则仅与句脚平仄为仄仄仄仄(7副)、仄仄平仄(6副)、平仄仄仄(5副)、仄平仄仄(3副)大致相当。</P></DIV>
<P><FONT size=4></FONT><FONT size=4>原来如此,很好。先申明我的观点,我只承认马蹄韵的句中规律,不承认(严格讲是完全否定)马蹄韵的什么句脚规律。理由如下:</FONT></P>
<P><FONT size=4>马蹄韵的产生,完全是为了声韵的审美需要而派生出来的,由于多分句句脚之间的平仄关系,对于朗读产生的韵律美并无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不承认马蹄韵要符合所谓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句脚规律。难怪在你的第一章的练习中设计了那些多分句句脚的什么正格与变格,根本毫无实际应用的现实意义。</FONT></P>
<P><FONT size=4>现在我谈谈自己对多分句句脚韵律的看法:多分句句脚的平仄变化,没有定式,但存在一些基本规律,一般由前单句的马蹄韵决定后单句的平仄变化。</FONT></P>
<P><FONT size=4>为什么这样讲呢?那首先要弄清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多分句因何而分?</FONT></P>
<P><FONT size=4>从审美需求的角度来划分,不外乎两种因素:一是会意的审美需要,即因意而分;二是听觉的审美需要,即在会意的基础上,因韵而分。第一种需要,我不用解释,大家也能明白。至于第二种听觉的审美需要,如果多分句的长联,每个音节都完全按照马蹄韵排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那么这会造成韵律变化的单调性。如四七式联句: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这里的前分句句脚的平声连接后分句起点音节的平声,就能同时满足韵律变化的审美需要。对于更多分句的长联,更需要在节奏中求得转折与承接的韵律变化。至于前句脚的“平”与后句脚的“仄”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必然关系,只是马蹄留下的足迹而已!当然,分句句脚与下分句起点仍然延续马蹄节奏的也是允许存在的,实际上也大量存在。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也是可行的。只是多分句之间的交接,最好有所变化,不要一直从头单调到尾。</FONT></P>
<P><FONT size=4>我不知道也不管是哪位先哲“创造”出马蹄韵的“句脚规律”,什么变格正格全是扯谈,硬是要在多分句句脚之间找出什么“马蹄规律”,与削足适履一样可笑。</FONT></P>
<P><FONT size=4>对于多分句的韵律,若需要遵循什么规则,我个人认为,句中自对需要遵循自对的韵律要求,如“……,两行秋雁,一枕清霜!”韵律上就是“通平通仄,通仄通平”,至于其他的,完全可以高度自由,这才有利于在最大程度上的彰显联意,畅诉情怀!</FONT></P>
<P><FONT size=4>综上所述,溪花与我的观点看来并无对立。完全是对马蹄韵理解的不同造成的结果了。</FONT></P>
<P><FONT size=4>以上完全是一家之言,欢迎继续探讨。</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3 21:54:45编辑过]

先从热闹喧嚣学守拙; 后向虚空幻化做归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 小时
主题
12

606

帖子

0

精华

820

积分

联都贵宾

联都贡士

Rank: 4Rank: 4

UID
16537
经验
8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6-13
26
发表于 2008-8-14 10:16 | 只看该作者
<DIV><FONT size=2>总是记不住正格变格,这回知道为什么要化分,感觉清晰些了,谢谢幻虚空老师和溪花老师~~</FONT></DIV>
<P>[em27][em27]</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4 10:31:5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1 小时
主题
679

3064

帖子

0

精华

5230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240
经验
523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1
27
发表于 2008-8-14 10:22 | 只看该作者
<P>看马儿纵蹄,何去何从,正所谓悬疑待解</P><P>任各位指点,偏听偏信,自觉之方向渐明</P><P>呵呵,味道浓了,继续,继续!!</P>
联无俗韵,诗有雅风http://wxfeiyang.blog.so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 小时
主题
213

3189

帖子

0

精华

3768

积分

联都贵宾

联都贡士+联都学堂初级班原副校

Rank: 4Rank: 4

UID
12440
经验
376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11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18:58 | 只看该作者
<P>看来幻老师是为溪花所提供的资料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啊,那么不承认句脚的作用,是幻老师与不认同马蹄韵人的理由是一致的喽?</P>
<P>看来只认可马蹄韵的一半,并非一个极端者嘛。</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4 19:22:0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 小时
主题
213

3189

帖子

0

精华

3768

积分

联都贵宾

联都贡士+联都学堂初级班原副校

Rank: 4Rank: 4

UID
12440
经验
376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11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19:19 | 只看该作者
<P>马蹄韵有人认为是余德泉老师创造的,非了,清人已经有解释在先。更远的溪花还没查到。再转载一段话,这里首先指出的是对联<FONT color=#f70968>句脚</FONT>的运用规则,并说明句脚的作用。</P><P>“马蹄韵本来首先是指对联句脚的平仄运用规则,<FONT color=#ee1169>因句脚平仄的安排牵涉到并制约着句中平仄的运用</FONT>,于是句中平仄运用规则便不能不包括进来。<FONT color=#f70938>所以马蹄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句脚规则,</FONT>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FONT color=#ee113d>一是句中规则,</FONT>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句中平仄安排受句脚平仄安排的制约。句脚平仄在正格与变格之分。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变格。变格没有正格铿锵。句中平仄没有正格与变格之分。 ”</P><P>句脚是否是扯淡,怕也是理解不够的缘故。</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 小时
主题
95

4341

帖子

0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贡士

混沌牧者+联都进士

Rank: 6Rank: 6

UID
15289
经验
474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3-17
30
发表于 2008-8-14 21:05 | 只看该作者
<P>如果存在因律害义,就要承认“律”的不足之处,马蹄韵是“律”的一种。</P><P>律,无非是我们创作对联的一种工具,我们觉得那种工具顺手就用那种,不必拘泥。</P><P>倒是个人感觉句脚平仄是关键,足以影响全联的韵律美感。</P>
烛心一点知明灭[冰儿] 禅意半分悟色空[一灯] 缚骨袈裟轻一掷 违心作派再休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31
发表于 2008-8-15 09:18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溪花禅意</I>在2008-8-14 19:19:02的发言:</B>

<P>马蹄韵有人认为是余德泉老师创造的,非了,清人已经有解释在先。更远的溪花还没查到。再转载一段话,这里首先指出的是对联<FONT color=#f70968>句脚</FONT>的运用规则,并说明句脚的作用。</P>
<P>“马蹄韵本来首先是指对联句脚的平仄运用规则,<FONT color=#ee1169>因句脚平仄的安排牵涉到并制约着句中平仄的运用</FONT>,于是句中平仄运用规则便不能不包括进来。<FONT color=#f70938>所以马蹄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句脚规则,</FONT>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FONT color=#ee113d>一是句中规则,</FONT>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句中平仄安排受句脚平仄安排的制约。句脚平仄在正格与变格之分。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变格。变格没有正格铿锵。句中平仄没有正格与变格之分。 ”</P>
<P>句脚是否是扯淡,怕也是理解不够的缘故。</P></DIV>
<P><FONT size=5><b>马蹄韵本来首先是指对联句脚的平仄运用规则,<FONT color=#ee1169>因句脚平仄的安排牵涉到并制约着句中平仄的运用</FONT>,于是句中平仄运用规则便不能不包括进来。</b></FONT>
<P><b><FONT size=5>----------------------------------------------------------</FONT></b>
<P><b><FONT size=5>句脚如何“牵涉并制约”句中的平仄呢?!</FONT></b>
<P><b><FONT size=5>例一: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FONT></b>
<P><b><FONT size=5>例二: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FONT></b>
<P><b><FONT size=5>例三: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FONT></b>
<P><b><FONT size=5>例四: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FONT></b></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 小时
主题
213

3189

帖子

0

精华

3768

积分

联都贵宾

联都贡士+联都学堂初级班原副校

Rank: 4Rank: 4

UID
12440
经验
376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11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8-15 09:54 | 只看该作者
<P>你所列举的句式,已经说明句脚的作用了,以上联为例吧,只有例二、例四句可用,例一、三则成为下联,而作为下联,假如第一分句为“仄仄平平”的话,又属于变格之列。</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0

1089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62
经验
147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4-19
33
发表于 2008-8-15 10:15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溪花禅意</I>在2008-8-14 19:19:02的发言:</B>
<P>马蹄韵有人认为是余德泉老师创造的,非了,清人已经有解释在先。更远的溪花还没查到。再转载一段话,这里首先指出的是对联<FONT color=#f70968>句脚</FONT>的运用规则,并说明句脚的作用。</P>
<P>“马蹄韵本来首先是指对联句脚的平仄运用规则,<FONT color=#ee1169>因句脚平仄的安排牵涉到并制约着句中平仄的运用</FONT>,于是句中平仄运用规则便不能不包括进来。<FONT color=#f70938>所以马蹄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句脚规则,</FONT>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FONT color=#ee113d>一是句中规则,</FONT>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句中平仄安排受句脚平仄安排的制约。句脚平仄在正格与变格之分。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变格。变格没有正格铿锵。句中平仄没有正格与变格之分。 ”</P>
<P>句脚是否是扯淡,怕也是理解不够的缘故。</P></DIV>
<P>
<P><FONT size=4>“句脚是否是扯淡,怕也是理解不够的缘故。”溪花批评的是,的确是我理解不够的缘故。因为我所理解的马蹄韵就是单句中平平仄仄两两交替的规律,从来不承认存在什么句脚规律。在此,我重新声明自己的立场。</FONT></P>
<P><FONT size=4>我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陈列出来,希望能得到方家的斧正。</FONT></P>
<P><FONT size=4>其一: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句亦以仄音。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 (林庆铨《楹联述录》),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卷七说:“(唐)陆(贽)宣公文则无一句不对,无一字不谐平仄,无一联不调马蹄。”在这些马蹄韵的较早记述中,恕我愚昧,我怎么都看不出,马蹄韵存在什么句脚规律。谁来帮我解读其中已经规定了句脚规律?</FONT></P>
<P><FONT size=4>其二:马蹄韵的句脚规则是谁提出的?我不知道。有人美其名为“约定俗成”,那么在历史上,有多少人的长联创作遵守这个“定律”?有多少人承认这个所谓的“约定俗成”的规则?我想溪花提供的统计数据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吧?</FONT></P>
<P><FONT size=4>其三:长联中各分句的长短有规定吗?若没有规定,怎么能确保产生句脚韵律的马蹄变化?其次,所谓多分句句脚“马蹄韵”规则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那么这一规则如何解决以下矛盾:分句之间排比、自对等修饰手法,有的本身就难于符合马蹄变化。如多分句排比就存在这样的情形(以四言分句为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句脚连续仄声韵或句脚连续平声韵;又有如多分句连续自对,必然产生“……仄,……平;……仄,……平”这种变化。这又如何恪守所谓的句脚“马蹄规律”?</FONT></P>
<P><FONT size=4>其四:据说后来又演化出句脚马蹄韵“新说”:“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变格。变格没有正格铿锵。句中平仄没有正格与变格之分。”如果这只规定最后两个分句的句脚韵律,而不管前面分句句脚的平仄韵律,以上联为例,所有的最后两分句句脚,不是“仄仄”,就是“平仄”,那么这还能叫规则吗?</FONT></P>
<P><FONT size=4>其五:长联多分句句脚的平仄,对于韵律美到底存在多大的影响?长联与古词一样吗?前者是用来读的,后者是可以用来唱的;词是先定韵,再填写,长联的创作也是如此吗?这个问题请有着较多长联创作的高手来谈谈最好。意与律何者为先?也就是说,在多分句的长联创作中,实际上是以意来引领韵律,还是先安排句脚的韵律,再来“填写”?</FONT></P>
<P><FONT size=4>以上问题谁来教我?在我没有弄清上述问题之前,我依然固执地认为“所谓句脚马蹄规律完全是扯淡!”</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5 10:19:53编辑过]

先从热闹喧嚣学守拙; 后向虚空幻化做归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 小时
主题
213

3189

帖子

0

精华

3768

积分

联都贵宾

联都贡士+联都学堂初级班原副校

Rank: 4Rank: 4

UID
12440
经验
376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11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8-15 10:38 | 只看该作者
<P>此番辩点为“马蹄韵”存在有不足之处。</P><P>正方:溪花观点:“马蹄韵”只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无法包罗联律万象。</P><P>反方:幻老师观点“<FONT size=4>我不认为马蹄韵存在什么不足之处。”</FONT></P><P><FONT size=4>一轮下来,怎么正反方倒置了?</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35
发表于 2008-8-15 11:19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溪花禅意</I>在2008-8-15 9:54:29的发言:</B>

<P>你所列举的句式,已经说明句脚的作用了,以上联为例吧,只有例二、例四句可用,例一、三则成为下联,而作为下联,假如第一分句为“仄仄平平”的话,又属于变格之列。</P></DIV>
<P><B><FONT size=5>句脚如何“牵涉并制约”句中的平仄呢?!</FONT></B>
<P><FONT size=4><B>例一:</B></FONT>
<P><FONT size=4><B>……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B> </FONT>
<P><FONT size=4><B>例二:</B></FONT>
<P><FONT size=4><B>……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 </FONT>
<P><FONT size=4><B>例三:</B></FONT>
<P><FONT size=4><B>……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 </FONT>
<P><B><FONT size=4>例四:</FONT></B></P>
<P><B><FONT size=4>……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FONT></B></P>

<P><b><FONT size=4>例一和例二,是否符合马蹄韵“平顶平”呢?</FONT></b></P>
<P><b><FONT size=4></FONT></b>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5 小时
主题
82

1914

帖子

1

精华

809

积分

荣誉版主

联都秀才

Rank: 6Rank: 6

UID
11305
经验
80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4-16
36
发表于 2008-8-15 11:23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贝贝说说个人观点,声明错了的话老师要指正,误导了别人不赖贝贝![em01]</FONT></P><P><FONT size=3>个人觉得我们现在研究联律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相对合理的朗诵节奏和表意方法。</FONT></P><P><FONT size=3>很明显,断句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读者了解和捕捉对联所要传达的有效信息,无论是情感还是意境。那么断句就是节奏划分的需要了。所以在划分中如果能兼顾朗读需要并能做到较好的体现抑扬顿挫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为宜。</FONT></P><P><FONT size=3>从这一点上说“意节说”就有它的道理了,因为马蹄韵是从声律角度上来全是抑扬变化的,但在节奏上有些情况不能与意思的表达、停歇合一,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断句和朗读通畅。</FONT></P><P><FONT size=3>但“意节说”中如果出现几个连续声调则可能造成音律感不强,变化小的问题。所以个人认为关于采取联律的问题无论是“马蹄韵”“意节说”还是“朱氏规则”都存在二者有不兼顾的地方,但由于马蹄韵的运用范围相对广,所以大家通畅按马蹄韵规则判断联律是否符合规则,而如果符合其他规则意思又可以比较顺畅的表达的时候,采用“意节说”也是被认可的。那就说明二者的根本是表意和朗读。也就是说讨论其合理性的基础就是句子的节奏划分问题。按照什么方法划分句子是一个关键,在诗中有句子停歇也是不统一的所以出现了多种诗格,那么联中显然我们也不能苛求统一断句方法,因此还应该意先律且次之,毕竟诗中也有好的“古风”可以为今人所传承,却没有因为格律多么工整而意思不明者为古今所传颂的,所以因律害意是大忌。 </FONT></P><P><FONT size=3>由于马蹄韵的节奏感强,所以我觉得可以发展马蹄韵。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就应该在创作中把握节奏感,使之律与意和才比较顺畅,那么对初学者来说就有一个难度,就是怎样相和的问题。因此才普及过程中应该着力突出节奏变化方式与表意关系的讲解,这样创作的内容相对会更合理一些。</FONT></P><P><FONT size=3>马蹄韵之所以影响范围如此之广,也是与其规则明确,简便易学有直接关系的,这就需要一个明确的规则和细致的说明,建议老师们把这个内容在以后的讲解中细致说明一下,避免初学时候为了迎合格律要求而联不达意!</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37
发表于 2008-8-15 11:38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溪花禅意</I>在2008-8-15 10:38:46的发言:</B>

<P>此番辩点为“马蹄韵”存在有不足之处。</P>
<P>正方:溪花观点:“马蹄韵”只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无法包罗联律万象。</P>
<P>反方:幻老师观点“<FONT size=4>我不认为马蹄韵存在什么不足之处。”</FONT></P>
<P><FONT size=4>一轮下来,怎么正反方倒置了?</FONT></P></DIV>
<P>马蹄韵岂止存在不足?!简直就是谬论!
<P>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或者先决条件,必须是直角三角形。放弃这个适用范围或者先决条件,勾股定理岂止不是定理,简直就是歪理、就是谬论。
<P>“135不论,246分明”和“余氏马蹄韵”,其适用范围和先决条件,就是四六体的“2+2”、“2+2+2”等两种节奏句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38
发表于 2008-8-15 14:50 | 只看该作者
<P>说这个问题之前,先引用刘太品先生在&lt;联学管窥&gt;里的两段文字:</P><P>结构第四</P><P>对联艺术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一个品类繁盛的大家族,传世联作可谓洋洋大观。这些种类和联作是依照一定秩序组合而成的条理井然的“大系统”,绝非无序的堆积。通过某一特定的视角,我们可在某一轴线上描述联作的分布状态,并给每副作品确定既定的坐标点。</P><P>以种类来说,各类联作均分布在由自我到自然的一条轴线上,大致划为三类:自然人文景观类,社会人际交往类和个人情怀志趣类。</P><P><b>从句式和语言风格上区分,可以看出对联的发展就是不断融合各类文体特点的过程:庄重的五、七言源自律诗;典雅的四、六句式源自骈文;铺叙者源于赋;雅丽者源于词;流畅简洁并常带语助词者源于古文;并有以古今口语入联的俚语联和白话联。可以说,对联实际上是由各种文体特点复合而成的边缘文体,它们共同遵循对联的艺术特点,使对联最终形成“别是一家”的独立文体。</b></P><P>对仗是对联最基本的要素,也是判定联与非联的最终标准。在对仗这一轴线上,联作的分布可分为三部分:一端是工对,中间是宽对,另一端过渡到“似对非对”的形态。如果抛开形式主义的偏见,对仗的宽严从形式上讲是等价的,并非对仗愈工联愈优,反之联作愈劣。</P><P>对联系统中任意选定的轴线,均存在类似的有序分布,如声律、词语结构的对应等等。全面而透彻的分析之后,自然会对对联这一系统的内部结构了然于胸。</P><P>声律第五</P><P>声律原指律诗中平仄声调运用的不可移易的格律限制。在适于吟咏的文体中,声律的运用确能达到“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的艺术效果。但声律能否做为对联艺术不可缺的格律,还值得商榷。</P><P><b>如果认为对联脱胎于律诗,并一直处于律诗的“衍生文体”的地位,声律无疑应视为对联的格律。若视对联为各类文体复合而成的“边缘文体”,声律便不应称不可逾越的对联格律。由于对联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各类文体的特点,句式节奏语气风格穷其变化,源于律诗的严格的声律限制因不适应这种变化而一直处于被淡化的趋势中。事实上,在古文及口语节奏的对联中,所谓声律,已经宽泛到仅注意末字平仄的地步。声律只能视为有必要运用的最重要的一种“对联技巧”,若仍视为必须遵守的对联格律,便是一种理论上的滞后。</b></P><P><b>在对联系统的声律轴线上,一端是严格的律诗平仄可知式,中间是灵活掌握音节点的声调以达到大致和谐的形式,另一端则仅仅照顾到尾字的上仄下平。</b>单就形式而言,它们之间不应有优劣之分,如同不讲平仄的古体诗并不比格律劣等。在应该注意平仄的诗歌节奏的短联上倡导声律有一定必要,以宽容的理念充分尊重作者创作与探索的自由则更有必要。见联不先看内容先看平仄,动辄强行“诊治”,正是联坛形式主义倾向的集中体现。对联是发展中的文体,从历史上看,声律联无疑是最具魅力的对联部分;面向未来,非声律联或许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对联种类。</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39
发表于 2008-8-15 15:05 | 只看该作者
<P>那么对于初学者而言, 什么是大致和谐的形式呢? 个人感觉,大体掌握以下几点就可以了:</P><P>1、5、7言的律句式对联,参照近体诗声律;散文句式,在意节停顿处节奏交替最好,不能做到也无妨。</P><P>2、尾字要上仄下平</P><P>3、多分句联,有自对句时,自对分句平仄平仄最好相对;相邻两组自对之间  句脚平仄最好是交替互换。如果说马蹄韵有存在的必要,那就是存在这个形式中。

4、 倒数第2分句句脚与尾句最好平仄相反,句脚连平 一般不超过3分句。</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40
发表于 2008-8-15 15:16 | 只看该作者
<P>溪花校长所引用的一段统计数据,是时习之先生《质疑“马蹄韵”》一文,我不妨引用详细一些,以下引用时先生文本:</P><P 0cm 0cm 0pt 48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48.0pt">二、对“马蹄韵”关于联句句脚规则变格的质疑
<p><p><p><p><p><p><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2.0pt">余德泉教授在“马蹄韵”关于联句句脚规则的正格之外,还提出了一个变格,但是符合变格的联的数量之少,实在是出乎常人的意料。 <p><p><p><p><p><p><p><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2.0pt">余德泉教授在《对联格律·对联谱》一书中自己统计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2</FONT>种对联书籍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403</FONT>联,其中明确说明符合“马蹄韵”变格的竟只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8</FONT>联(另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6</FONT>联只笼统说明其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0</FONT>联符合“马蹄韵”,未能判断其中有多少符合正格,多少符合变格),只占微不足道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0.45%</FONT>(已经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403</FONT>联中扣除<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6</FONT>联),而且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FONT>种对联书籍中完全没有符合“马蹄韵”变格的联,另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种书籍因只是笼统说明符合“马蹄韵”而无法判断是否有符合变格的联。 <p><p><p><p><p><p><p><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2.0pt">下面来看我的统计资料: <p><p><p><p><p><p><p><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2.0pt">每边二句联共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29</FONT>副,扣除上联平收或句脚(含联末)同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同仄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9</FONT>副后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30</FONT>副。其中句脚平仄为仄仄即符合“马蹄韵”变格的只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2</FONT>副,仅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73%</FONT>,还没有句脚(含联末)同平同仄的联多。在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2</FONT>副中还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副是因为句脚重言而导致句脚平仄成为仄仄的。 <p><p><p><p><p><p><p><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2.0pt">每边三句联共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73</FONT>副,扣除上联平收或句脚(含联末)同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同仄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副后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03</FONT>副。其中句脚平仄为平仄仄即符合“马蹄韵”变格的只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1</FONT>副,仅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64%</FONT>,远少于句脚平仄为仄平仄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5</FONT>副,也没有句脚(含联末)同平同仄的联多。在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1</FONT>副中还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3</FONT>副是因为后两句句脚重言而导致句脚平仄成为平仄仄的,如果扣除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3</FONT>副,则还没有句脚平仄为仄仄仄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3</FONT>副多。 <p><p><p><p><p><p><p><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2.0pt">每边四句联共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68</FONT>副,扣除上联平收或句脚(含联末)同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同仄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3</FONT>副后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15</FONT>副。其中句脚平仄为平平仄仄即符合“马蹄韵”变格的只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副,仅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65%</FONT>,远少于句脚平仄为平平平仄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1</FONT>副和平仄平仄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3</FONT>副,也没有句脚(含联末)同平同仄的联多。在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副中还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副是因为后两句句脚重言而导致句脚平仄成为平平仄仄的,如果扣除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副,则仅与句脚平仄为仄仄仄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2-2 19:09 , Processed in 0.11560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