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潇湘妃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告]拟推荐到各大对联媒体正式公开发表的作品(陆续添加中)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1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8:36 | 只看该作者
<P><B><FONT color=#ff0033 size=5>联理类:</FONT></B></P>
<P><B><FONT color=#ff0033 size=5>作品来源:</FONT></B><B><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FONT color=#ff0033>《联都》</FONT>
网 址:</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http://china-liandu.com/</FONT></A></FONT></B></P>
<P><FONT color=#ff0033 size=4><B>[原创]试论对联的立意与对仗

作者单位:贵州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研究员
贵州省楹联学会会员 <a href="mailtztxydxg@sina.com" target="_blank" ><B>ztxydxg@sina.com</B></A></B></FONT></P>
<P><FONT color=#ff0033 size=4><FONT color=#0000ff>对联是中华文化遗产的奇葩,是汉文化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对联历史悠久,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生活之中。一千多年来,不仅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钟爱对联,有大量佳作名联传世,而且普通平民百姓也特别喜爱对联,许多地方平民百姓家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在门窗上贴对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之春风吹进了联苑,全国各地纷纷办起了对联竞赛活动,对联艺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一大批对联汇编陆续出版,一大批对联新作者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正由于大批对联新作者、新读者的涌现,在写作、评选、欣赏对联时,由于所受的教育不同,往往在对联作品的立意和对仗等标准上产生一些分歧。比如有些同志比较重视对联立意的新、特、高,有的同志比较强调对联的平仄对仗。为了进一步繁荣对联事业,引导对联的创作和欣赏,我以为对联的艺术标准应在广泛开展讨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共识。为此,本文谈谈我的几点浅识,请联友指正。

一、立意应新、特、高。

立意是对联的灵魂、精气。立意应力求新、特、高。新,就是要通过对联给人以新认知、新理念、新哲理,令人读后精神为之一振,回味无穷,深受启迪。如成都武侯祠赵藩的名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评价诸葛亮的对联数以百计,独此联立意最新奇,发人深省,历来倍受称赞。特,就是对联的立意要突出特色,写名胜联,要突显该名胜之特色。为清代书法家严寅亮所撰的贵州黄果树瀑布联:

白水为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上联突出介绍了该瀑布位于白水河上,描绘了瀑布之水下落时,自行化作千万朵水花飞溅。下联写瀑布迷雾形成的彩霞,随着日光自生自灭。比喻十分贴切,生动有趣,可称名人佳联。挽联则应突出所挽之人的生平事绩、性格、功过得失的特点,不仅写谁要像谁,更要勾起人的缅怀之情。高,就是立意高雅,是指对联的立意要有雄浑的气魄、豪放的风格,体现作者高尚的情操、磅礴的正气。如写物和述志的对联,往往借物抒情,借物喻理,要求所抒之情格调高尚、所喻之理饱含哲理,耐人回味,给人启迪。

二、要力求对仗工稳

对仗是对联的重要艺术特征,对仗工整是创作和欣赏对联作品重要标准,对联的对仗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对联字数不限,但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是对联的句式不限,可上下联各一句,也可各二句、三句或者更多;各句的字数可相同,也可不等。但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不仅句数相同,而且对称句的字数必须相同;

三是上下联对句中的对应词的词性必须一致,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要求上下联对应句的词组字数相同。上联名字是三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组,下联对应的名词也应为三字或四字。如清楹联名家何绍基撰的岳阳楼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泪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又如毛泽东挽孙中山联:

国共合作的基础为何?孙中山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

前联中上联叠用四个三字人名组成的词组,下联则叠用四个三字地名组成的词组相对。后联上联有四字组成的两个词组,下联亦用四字组成的两个词组相对。

四是对联的立意应相互呼应。由于立意在对联中的作用特别重要,所以立意新奇和高雅的对联很难对,但又必须上下联立意相互呼应方能成联。如杭州岳王庙有秦桧夫妇跪在岳飞坟前的塑像,有位叫秦磵泉的在此撰有一联:

人从宋后少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上下联立意都饱含世人对卖国奸贼的愤恨和鄙视,前后呼应十分默契。有些出联由于立意太奇,构思特妙,特别难对,以致成为千古绝对。如贵州乌江渡附近有座黑神庙,清嘉庆十八年礼部尚书李宗昉来贵州视学时曾至此地考察,后在其所著的《黔记》中,留下一则绝联:

省曰黔省,江曰乌江,神曰黑神,缘何地近南天,却占了北方正色?

此联立意奇妙,设问风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贵阳晚报曾开展征下联活动,应对者上千,但由于对出联中的立意理解欠深,竟无一人对妥。

五是联文格式的必须对仗。对联中有的联文格式奇特多变,种类繁多。一是回文联。可正念,可反念。如: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

二是嵌字联。有的是明嵌,有的是以谜语形式暗嵌,有的是将所嵌的字折开嵌入联文。三是叠字联,有的是两字重叠,有的是多字重叠。如山海关名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如何嵌、如何叠,下联亦应如法炮制。

六是上下联平仄应力求对仗,原则要求上下联所有相对应的字都平仄相反,上联为平,下联对应字为仄,反之亦然。平仄古声和新声不同,要求一联之中统一,一古均古,一新均新,不可混用。

由于平仄要求过严,有时影响诗和联的立意。所以在律诗中对平仄的要求已有所松动,如一、三、五不问,二、四、六分明。一句诗中第一、三、五字的平仄不合可以放宽不究。就是二、四、六字平仄不合也可采取拗救之法救治。我想对联也可以妨效律诗之法,对平仄要求适当放宽。如人名、地名只要求一个词组的最后一字平仄对仗,词组中其它字能对更好,无法对仗可不必强求;对联立意的关键字、词,如无字词可更换,也应保立意之新、特、雅,放松平仄的对仗等。

三、联无完联,不可求全责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联也无完联,对对联也不可求全责备。对联是立意和六种对仗要求下形成的综合艺术,评价对联,应有一个综合考评的指标,不能用单一指标。如果用100分来评审,对联的前五种对仗可为一个基础分数段,共60分。这五种对仗如有一种不合,就不算对联,只能得零分,五种俱合就基本算是对联了,可得60分。平仄对仗为一个分数段,共10分。也就是说六种对仗全部都合格,最高分也只能得70分,对联还不能上良好的台阶。立意为另一个分数段,共30分。只要前五种对仗合格,加上立意特别好,也可得90分,进入优秀台阶。如果加上平仄合格,则可得满分。

采用这种评审方法有几种好处。

一是符合历代传世名联对的标准。翻开各地出版的名联佳对汇编,除只有五字、七字等短联外,许多长一些的对联在平仄对仗上都不甚工整。但是,这些名联都是在前五种对仗合格的基础上立意新、特、雅的。如前文所列的赵藩的武侯祠联和严寅亮的黄果树瀑布联,平仄上都稍欠工整。但这只是美中的不足,毫不影响其为古今名联。大量的传世名联,主要是其立意奇妙高雅,在对仗上只求基本工稳,并不十分注重平仄。前文中列举的毛泽东挽孙中山联,平仄就多有错乱。毛泽东是格律诗大家,不是不懂平仄,而是为突出对联的政治意义,不屑去调整平仄。何绍基也是清代有名的对联大家,在江南许多风景名胜点上,至今仍刻着他撰写的名联。岳阳楼上对联很多,但唯有何绍基的对联最具岳阳楼的特色,把该楼最有名气的历史地理知识都写进去了,使岳阳人读起来倍感自豪。但此联上联四个人名和下联对应的四个地名的最后一字均为平声,其它字也多有平仄不对之处。

更有甚者,有的传世名联,竟然从根本上突破了平仄对仗规则的束缚,追求立意的新奇高雅,其代表作一是前文所举的山海关名联,二是四川新都宝光寺何元普联: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此联立意之奇,是上联叠用了四个“法”字,下联对应叠用四个“了”字(注:这里之“了”为“结束”之意读liǎo)。法和了字均是仄声。按平仄要求,二字中必须换上一个平声字。但从立意看,该联的价值就在于活用法、了二字,换一字就价值全无。就这二字,使全联饱含哲理、发人深省,有振聋发聩之力,反复回味,可学治国之道,可晓处世之方,可通经商之术。故在官场、民间、商界、文苑中广为传颂,公认为名联。

古代传世名联中类似以上平仄对仗欠工稳的不胜枚举。如果以平仄之对仗为评价对联好差的主要标准,许多传世名联佳对就要被拒之门外,岂不可惜。故把平仄的对仗放作次要标准,有利于学习、欣赏和继承古代对联文化遗产之精髓。

二是有利于广大群众创作、欣赏、使用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爱用的文学艺术形式。广大群众贴在家里门窗之上的对联,从内容上要求顺心合意,在形式上也只要对仗基本合格就行,很少刻意去计较平仄。自唐宋至明清,学生入学便教以平仄对仗,习作格律诗,讲究平仄风行数百年。就在讲究平仄登峰造极的时代,古人对对联平仄的对仗尚且要求宽松,不以平仄影响立意,以文害义。现在,除高等院校中文系外,大、中、小学教学都很少教学平仄的对仗知识,以至多数专家、学者、官员、民众对平仄的对仗不甚了了。我以为对联的创作和欣赏,也应顺应历史潮流,适应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时尚,与时俱进,放宽对联平仄的对仗要求。不要把平仄的对仗作为评价对联的主要标准,如果现代人比古代人更严格地要求对联平仄的对仗工稳,将会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诗有讲平仄的格律诗,有不讲平仄的古风,还有现代的不讲平仄的自由体新诗。现在国人中少数喜爱平仄的人可以去写格律诗,多数不懂平仄对仗的人可以去写自由体的新诗,可随意选择,两不相干。而对联则无新旧体之别,只有一种对联,别无选择。因此,懂平仄的人可以去写阳春白雪的平仄对仗工稳的对联,但也应准许大多数的不懂平仄对仗的民众写不甚讲究平仄的对联之自由。不应以少数国民的好恶为准则,扼杀多数国民的习好;不应以平仄对仗工稳为评价对联优劣的主要标准,把平仄对仗不工稳但立意很好的对联打入另册。因为大势所趋,懂平仄对仗之人与日俱少,不懂平仄之人却要与日俱增。长此下去,不懂平仄对仗但又酷爱写对联、读对联、用对联的广大群众,将为悍卫和发展自己喜好的对联形式而自立门户,开创符合新生代民众口味的新联派,建立不以平仄对仗论对联优劣的对联新理论。我相信,人民群众是不会抛弃对联艺术的,我们只有顺应民众的艺术潮流,才能更好地发展对联艺术。

有的朋友把作对联比作踢足球,要求遵守游戏规则。我同意这样比。足球虽有足球的游戏规则,但竞赛时,允许犯规。对犯规者可以罚球,可以罚牌,最后却是以进球多少论胜负。有的队虽屡屡犯规,但因进球多而得冠军。有的队循规蹈矩,不敢犯一次规,但不进一球,最后仍名落深山,无力争雄夺冠。要求立意好、对仗工稳是对联的游戏规则。如果平仄对仗不合,也算犯规,可以扣分,但应允许犯规。立意新、特、高可比作破门进球,应多多加分。我主张允许作对联者犯些小规,以鼓励力求立意新奇高雅,多进球得分。

</FONT></FONT><FONT color=#ff0033 size=6>声明:以上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和联都论坛共同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7 18:37:29编辑过]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2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8:40 | 只看该作者

[公告]拟推荐到各大对联媒体正式公开发表的作品(陆续添加中)

<P><B><FONT color=#ff0033 size=5>联理类:</FONT></B></P><P><B><FONT color=#ff0033 size=5>作品来源:</FONT></B><B><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FONT color=#ff0033>《联都》</FONT>
网 址:</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http://china-liandu.com/</FONT></A></FONT></B></P><P><FONT color=#ff0033><b><FONT size=4>[原创]《心霜联话》(光重皇)</FONT></b></FONT></P><P><FONT color=#ff0033><FONT color=#0033ff>一
  
  诗词犹如当朝名士,楹联则似在野隐者。
  
  注:楹联在中国的地位很特殊,低得很。代表中国古典文化的是唐诗宋词,正如当朝之大名士,而楹联尽管不乏与诗词并坐之精品,但因“怀才不遇”,也只能流落在野,成了不为世所重的隐者。
  
  二
  
  联道海纳百川森罗万象,自非晴蜒点水走马观花能悟。
  
  注:没有接触到对联,或一知半解,总会以为对联很简单,只不过是小道。但如果你亲身接触,或学习或感受一下,就会知道其中所包容的方面,实在是如海之广,并非随便浅沾即能悟之。
  
  三
  
  意境如钢,格律如铁,缺一难成神兵。
  
  注:钢有硬度,但缺乏韧性,铁有韧性,但缺少硬度。全钢的剑不易生锈但容易折断,亦不容易锋利,全铁的剑虽然锋利但太软,亦容易生锈。如何将它们完美的组合而成一把好剑,全在于你学习和掌握的煅打技术。
  
  四
  
  重格律轻意境,重意境轻格律,皆是当时意气。
  
  注:任何事物,如果只偏向一面看到一面,都不是完整的。对联也是如此,死守格律而看轻美好意境,或抱守意境而不顾基本格律,都是当时之“短见”。
  
  五
  
  学对联,难在入门时举轻若重,出门时举重若轻。
  
  注:学习在一开始时认真,特别是要对自己严谨,即使是一根草都要视为一根铁般的重要。这样你才能诚心而入学,所以说难。一旦把所学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后,如何再将一根铁视为一根草般轻松自如,也难。
  
  六
  
  联机变幻多端,亦如禅机挂角,时时难以寻之。
  
  注:羚羊挂角,无机可寻。这也说明联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很多种表现方式。就好比二加二等于四,但二乘二也等于四,或许一时会令你无所适从,但如果能用心学,说难寻也不难寻,总会让你寻到规律。
  
  七
  
  初学胜在无世故阻挡输在粗糙,饱学胜在有经验可循逊在圆滑。
  
  注:很不幸的是,许多人都要经历过这一关,都要从赤子的纯真无邪,到大人的老于世故。
  
  八
  
  见山见水与非山非水,只在对联水平不断转换时。
  
  注:眼境开阔了,水平提高了,历练多了。你再看当初的一切事物,就会有了崭新的认知。
  
  九
  
  势联胜在大意纵横,却易输在“虚”和“空”中。
  
  注:所正谓厚积薄发,才能感人。人不可能时时都有感慨,好的大势联,多是感慨积于一处到了不得不喷发,就如沉寂多年的火山,一旦喷发则先声夺人,气势纵横。如果只是偶感或者只是为联而联,就不好了。
  
  十
  
  联语多注重心与物交互作用创造的艺术层次,谓之意境。
  
  注:意境这个美学术语似乎有些玄妙,但如果用简单一些的言语解释,也可以这样说:“意”就是你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境就是你所处的客观世界或虚空世界,如果将它们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就是意境了。
  
  十一
  
  联之意境有偏重于“物”,亦有偏重于“情”。
  
  注:这就要看创作联时是偏向“境”多一些,还是偏向“意”多一些了,如果没有侧重点,让容易让人觉得有些模棱两可的感觉,也就是无立场。
  
  十二
  
  以诗词曲赋入联多易办,以联入诗词曲赋多难为。
  
  注:这是因为诗词曲赋较多的运用书面化的语言,而对联更多的运用了口头语之故,是不同的两个层次。
  
  十三
  
  唐诗多雄浑,宋词多婉柔,对联二者兼收并用。
  
  注:对联的兴盛,是在明清,而前朝的种种风格,在此也可以兼收并蓄,占了历史便利。
  
  十四
  
  清人林昌彝言:“唐宋律赋,蝉联相续”,此语值得再三玩味。
  
  注:诗中有联,赋中有偶,能为人所喜而津津乐道,自然能代代相传相续。
  
  十五
  
  道家云天地万物皆相生相克,无疑是对联第一注释。
  
  注:许多对联本身就是相对的,如“无对”便不能成“联”。
  
  十六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是如联中格律派与自由派。区分只在“雅”与“俗”,共性却皆具强大生命力。
  
  注: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有时也不必强求顺从。
  
  十七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此语若套联,是化无意为有心之辞。
  
  注:空即是色,不着一字的前提是已道尽万语。
  
  十八
  
  短联多偏意胜,长联常重势高。
  
  注:联短,可以并列和构思一些意境。而联长了,就要考虑它朗诵时所带来的语调是否锵铿有力,亦或者是否荡气回肠,这样就有感染力,如果只是像念经诵咒一般,想来就有些不妙。
  
  十九
  
  武学云:“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联学也有此功夫。
  
  注:针对机关联而言,由于联短,可发挥空间就少,反而不易对。针对意境联而言,联长,所要对的事物就偏多,也不易对。
  
  二十
  
  联语以自然转自我而奋发则大势之笔,首推则徐公:“海阔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注:外界事物和内心思想联系在一起时,而可借外界事物的宏伟博大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海和山都是我。
  
  二十一
  
  何为飘逸灵动之最?观中唐之诗:“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则是。后世联语多模仿此二句。
  
  注:由于受自我局限以及个体的表达能力有限,所以诗人们多借助大自然来表达内心的感想,或用来指定一些对象,以物当人写,往往能收到奇效,达到原先不可能达到的境界。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多是如此。
  
  二十二
  
  对联中多用层层递进。如上句一色水天供傲啸,已呈放浪不拘之声;对句万家灯火绕回环,更显雍容大气之境。
  
  注:意境并不是一层不变的静态展示,它有静也有动。此联就像流动的浪潮一般,是动态的,它层层推进,互相辉映,达到了它所要表达的效果。
  
  二十三
  
  济南趵突泉景有联曰:“平地忽堆三尺雪/四时长吼半空雷”,声色形容巧妙,字间若带图画。
  
  注:超越现实的表达,往往能取得一种错觉和奇妙的效果。此联说泉水故意不直说是泉水,反而从泉水的声和色来侧面比喻。因为雪是从空中落下来的,不可能平地忽然堆起;而雷只在春夏长鸣,不可能四时长吼。化不可能为可能,所以奇妙,虽然佩服作者的才思和不同寻常的观察力,但这也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二十四
  
  破万幅联,若读万卷书。
  
  注:有很多联都是带有一定的隐喻和所指性的,怎么样欣赏和破解作者的创作动机,也是本事之一,所以能破万幅联,也等于读了万卷书。
  
  二十五
  
  无情对法开左道之行,类书法与剑法有正锋偏锋之。
  
  注:世事无绝对,总有些例外,本来对联的内容是上下都要相映和关照的,而无情对却偏偏打破了这个规律,上下对得工整,而内容却十万八千里,不能不令人想到倒行偏锋,所以只能偶尔为之,多为有害了。
  
  二十六
  
  集句联最难,无胸吞万卷青简,则寸笔难行。
  
  注:将不同朝代不同诗人的诗句有机的、人为的结合在一起,不能说不难。倘若没有博览群诗的功夫,是办不到的。
  
  二十七
  
  集句联牺牲平仄换取意境的,如集陆剑南之诗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孤桐三尺泻秋泉”。牺牲对仗换取意境的。如集冯正中与苏东坡之词:“风吹皱一池春水/浪淘尽千古英雄”。
  
  注:前人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是通晓了格律之后,就不再以律害意,让格律缚死了意境。说白点就是想通了想开了。因为集句联本身有难度,如果集的句子是天作之合,那个别字失律,也就不必在意了。
  
  二十八
  
  以物化我,精妙者应推: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注:又是一个“以物当人写”的一个绝好的例子,利用大自然特有的现象来明喻和反映人生的变化,沧海桑田之意,尽在联外。
  
  二十九
  
  初学营造审美意象时切不可让主观所左右,当从客观实象为基础。若天象实写,题之太阳雨无妨,题之月亮雨则令人不知所云。
  
  注:学习还应该加上实践,应该设法多亲近大自然,而不应该闭门造车,那样容易错误和闹出笑话。
  
  三十
  
  无情对绝在似无理却有理之间。四面云山谁作主/一头雾水不知踪。此语能从中窥见一豹。
  
  注:所以说无情对完全是似通而非通,似有理还无理,有情还无情,也只能自己意会了。
  
  三十一
  
  前人联句甚喜借助大自然为自我服务,如梁启超名句:闲如水竹云山主/静得风花雪月权。蒲松龄名句: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不一而足。
  
  注:到了一定境界,艺术创作规律都是相同的,但个人的创作风格不同,所以形成的局面也就大同小异。
  
  三十二
  
  随波逐流易,守护真我难。
  
  注:怎么样才能顾全大局又能充分体现个性,是一件伤神的事。
  
  三十三
  
  剪纸的秘诀在于剪掉“多余”的纸,创联组字则异曲同工。
  
  注:炼字一法,正如剪纸一法,剩下都是最恰当的,正所谓触类旁通。
  
  三十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先求“事”成而求“器”利亦为学联不二法门。
  
  注:人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旦先磨成了利器,作起事来就事半功倍了。
  
  三十五
  
  联语贵在自我深刻体会和对联意的正确把握和理解,人云亦云联犹如肥皂泡,绚丽多彩却不堪时间考验。
  
  注:个人的“自由意志”,有时候比什么都有效。
  
  三十六
  
  诗意联培养情操收获美感。机巧联培养白发收获知识。
  
  注:只要付出了努力,那么你就一定会有收获,即使是错的,错得多了,那么离近的也就不远。
  
  三十七
  
  豪放与婉约之联不露刻意造作犹其难。
  
  注:艺术品完成之后,斧凿之痕,在所难免,区别的是有人一览无余,有人可以巧妙隐藏罢了。
  
  三十八
  
  联中用辞常如天龙纵横,吞日吐月无所不用其极,诗词曲赋皆无法比。
  
  注:对联没有诸多的“哀而不怒,怨而不伤”之教条,所以得自由。
  
  三十九
  
  对联之趣,在于苦思冥想之际蓦然悟出对仗妙句。或路上、或梦中、或餐前,此中滋味,无以形容。
  
  注:原来得来全不费功夫,还是要费这么多功夫。
  
  四十
  
  想前人未想;道前人未道;对前人未对。
  
  注:能独僻蹊径却又不走邪道,难了,但只要勇于尝试,都是好的。
  
  四十一
  
  意境运用之随心所欲,难似翻高山大川。山有多高,意方能多高。
  
  注:表达水平有时与涉世能力是成正比的。
  
  四十二
  
  对联与摄影同宗,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表现。
  
  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四十三
  
  禅话云:“死水不养龙”、“不参死句”。颇合对联之真义。
  
  注:禅师云:时刻保持一活泼泼的自由心境,不为古为缚,不泥古亦不骂古。
  
  四十四
  
  得“意”方能忘“形”,不巧的是学联时常相反。
  
  注:得意忘形是艺术欣赏至高境界,但我们常常得形忘意了,所以要时刻警惕着。
  
  四十五
  
  还朴归真之境界。初学时天生掌握但不能运用,饱学时欲加运用却失了掌握。
  
  注:先天之境,正所谓人有宝而不知宝,知宝却再不可得,令人叹息。
  
  四十六
  
  为文造情之病,放之联中亦比比皆是。
  
  注:应该尽量避免为了“表现自己”而写,这才不会“言而无物”。
  
  四十七
  
  杯满无法盛水,自满无法装联。
  
  注:杯子满了再装水也是满的,把水喝了方能再装。而自满也应该学习“虚”一些,才能装了。
  
  四十八
  
  举一反三之联想,学联必修之一。
  
  注:从一物推理出另一物甚至多物,也是煅炼的机会。
  
  四十九
  
  青山藏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此二句胜在清逸空灵,意象重叠外加超越时空,浑不似人间语。
  
  注:以此物代彼物写,亦是古人常用手法之一。盖此物的特征能过渡到彼物头上去,得超然之趣。
  
  五十
  
  正格与变格联,似江湖中“剑宗”与“气宗”共分半壁。
  
  注:有光明就有黑暗,有正格自有变格,此合天地之法。

</FONT></P></FONT>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3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8:41 | 只看该作者
<P><B><FONT color=#ff0033 size=5>联理类:</FONT></B></P><P><B><FONT color=#ff0033 size=5>作品来源:</FONT></B><B><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FONT color=#ff0033>《联都》</FONT>
网 址:</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http://china-liandu.com/</FONT></A></FONT></B></P><P><FONT color=#ff0033><B><FONT size=4>[原创]《心霜联话》(光重皇)</FONT></B></FONT></P><P><FONT color=#0033ff>五十一
  
  千载龙潭蒸琥珀。该联语气象万千,却原是咏状元红酒联,短短一句,酒香声色气味仿若沥沥在目。可见联之精妙处广告犹难及。
  
  注:琥珀原是极平常之物,然而作者将它把千载龙潭这个宏大的意象并列,从而就产生了另一层深意和广阔的境界,且形象地将酒的颜色(如琥珀)和酒的年代(千载)烘托了出来,堪称匠心独运。
  
  五十二
  
  初学喜堆彻丽句以为美,宿学喜横加典故以为深。
  
  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总不会两手都空空。
  
  五十三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真情易得联义。
  
  注:游戏少了规则约束,就不是游戏了。联语少了感情,也就是经书了。
  
  五十四
  
  两峡如剑立/一江似布悬。长江三峡联之一,两句句眼全在“立”与“悬”上,令人观之展开无限联想。
  
  注:一个句子是否能流传,句眼很重要。所谓句眼,就是在句中能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字,它要不断锤炼。
  
  五十五
  
  拆字联易学难工;典故联难学难工;无情对易学难工;意境联易学易工;集句联易学难工。
  
  注:如果全都是易学易工,想来就没有什么挑战性和趣味,也就腻了。
  
  五十六
  
  想像力无可非议首推创作联之第一义。
  
  注: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明月如泼来一地的水,天空的云像升起的山,皆想像奇特。
  
  五十七
  
  学联若先对自己“斤斤计教”,则先窥成功之路。
  
  注:不先对自己“斤斤计教”,如何才能积累经验,以后对别人“斤斤计教”呢?
  
  五十八
  
  居有竹;卧有竹;食有竹皆不如胸有竹。
  
  注:不可一日无此君。盖竹有节,人亦学之有节,盖竹空心,人亦学之虚心。
  
  五十九
  
  格律、意境、见识、灵气是为联屏四扇门。
  
  注:一扇门一扇门的打开,你会发觉原来空气很清新。
  
  六十
  
  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证禅心。不知当句对法,不识其中之妙。
  
  注:句中自然成对,无须再与下句相对,谓之当句对。然而除当句对外再能成对,亦不是难事。
  
  六十一
  
  识格律方能言“破”格律,谓之不立不破。
  
  注: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不了解敌人,也就无法打败敌人,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六十二
  
  联之章法如楼之地基,联之意境犹如楼之二层,岂有执要二层楼而弃之地基支撑者?
  
  注:有精心策划,才能付诸于行动,如果只是盲目进行,后果也是不堪理想。
  
  六十三
  
  良医有二,一为自身高明能拔除苦厄者,另为自知术低无法施手拔病,然弃门户之见介绍病人去良医处者。授联手法与此无二,最忌以盲引盲。
  
  注:当我们欣赏红花时,或许我们会忘了绿叶,但绿叶的作用一直都在,不曾改变。
  
  六十四
  
  “怨愤”与“虚静”是产生联的两大动力。
  
  注:极端的喧哗和极静的天籁。而外境一旦触发内心,或许都会令我们写一些东西。
  
  六十五
  
  无深海行它之苍寂,不语高山立我之孤寒。
  
  注: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极深和极高,都是一样的清凉寂寞。
  
  六十六
  
  萧中素有诗: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云。换之联语真可得苍凉真义,今联难以过之。
  
  注:写实的诗与联想要出新和与众不同,让别人印像深刻,一定要去亲自体会。凭空胡猜和闭门造车,即使能写出相似的句子,若无真正的底蕴和本事,就差强人意。
  
  六十七
  
  豪爽而不粗俗,出尘而不倨傲,是为联意风采之一。
  
  注:作联原如作人
  
  六十八
  
  炼字煅句而后成得意联,虽细胞阵亡亦不悔。
  
  注:有得必有失,真理也。
  
  六十九
  
  宽对与工对之分水岭,在于一求大势与一求工丽。
  
  注:语言都是很自由的,但关键的是如何驾驭它们。
  
  七十
  
  山水是大自然铸成之联,可遇不可求。
  
  注:大自然的山水,鬼斧神工,自然不假手于人。无法求之,但若遇,则可学之。
  
  七十一
  
  纤丽浓艳悲凉飘逸豪放等风格入联易,入心则极难。
  
  注:“知”与“行”若不相应结合,则容易自我矛盾,阳奉阴违,说一套作一套。
  
  七十二
  
  平淡是所有风格折叠煅打后所剩的结晶。
  
  注:清水是没有任何滋味的,因为真味只是淡,只是无香。
  
  七十三
  
  大意不工,若初学时用之为已巧辩,则后悔莫及。
  
  注:学习应该循序渐进,未学走,先学飞,危险得很。
  
  七十四
  
  苍穹宽容日月星云不称大;碧海厚待霜雹雨雪不言深。
  
  注:一桶水不响。
  
  七十五
  
  太理性无法思联;太感性无法识联;太任性无法使联。
  
  注:凡事都有个平衡度量在,未超与超出,皆不易掌握。
  
  七十六
  
  联语多借拟人手法,将物当人写,更具艺术感染力。
  
  注:这也是诗词与楹联创作手法中最常用的一种。
  
  七十七
  
  前人联语常有隐笔,令你再三细思方拍案叫绝。如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为南北。此联可当代表。
  
  注:有些东西自己全说出来,就完全没有别人参加的份了,也就少了众乐乐的乐趣。
  
  七十八
  
  新官巡街,窥得一老者挟破伞,是乎联兴大发,出口戏曰:破伞无衣露出几根穷骨。该老者蔑然以牙还牙曰:
  
  粪耙有嘴翘起一排獠牙。闻之令人喷饭吐茶,此联真犀利过匕首与投枪。
  
  注:所以古人说攻人毋太严,要考虑别人是否能承受。倘若皆不管不顾,那就准备好承受别人的反击,须知“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七十九
  
  洪天王曾借前人联激励三军士气: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联语奔放豪纵,非志庸者轻言。
  
  注:领袖自有其特殊的豪气和风范,自高于常人一等。这也正是为什么王者霸气为世人所崇。
  
  八十
  
  嘻笑怒骂皆成诗/文章/对联。
  
  注:无巧不成书。
  
  八十一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此二句皆活用联对影射法。上指文不如武,下指武不如文。皆不明说而意在言外。
  
  注:该注解的,还是要注解,因为过于曲折的影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心神领会。适当的注解,也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八十二
  
  正对不如反对,是印象有先入为主故。
  
  注:正对容易合掌,而反对则更体现出对联的原始意义,便更胜一筹。
  
  八十三
  
  禅意道境入联,多借山水天象等媒介一一触发。
  
  注:枯燥的“佛法道义”,就算入联,一来过于艰涩难以理解,二来拗口异常,所以要借外象。
  
  八十四
  
  琵琶只有四弦;格律只有四声;形态却有万种。
  
  注:艺术原理相通,此二者由微至繁,正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八十五
  
  好联似水,蝉吸鲸饮龙吞蜻点雁渡总有各自滋味。
  
  注:一壶茶,细品得清寂,狂饮得豪情。联之风格亦如此。
  
  八十六
  
  以物言志而有真味之联,莫过于虎行雪地梅花五/鹤立霜田竹叶三。上句雍容豪逸,下句孤寒傲峭。
  
  注:虎鹤双形,精髓正在有虎之威猛兼鹤之灵逸,正如一幅联的精华。
  
  八十七
  
  楹联较秦皇更狠。秦皇只并吞六国,若文学体裁为诸国,楹联则不知并吞几国。
  
  注:什么样的素材,楹联似乎都可随手拈来,而且有机组合,故兼容性极强。
  
  八十八
  
  格律、意境、机关全契合者,首推烟锁池塘柳。
  
  注:一个单纯的意境联,但经过时光的流传,阴差阳错就被赋上了新的内容。
  
  八十九
  
  学联、对联、评联,正是联学三重境界。
  
  注:从学习,到作对,再到评联,是必经的三个阶段,而其中评联最难,因为很难抓住作者当时的心思,以及他所运用的技巧,且误差率极高,所以不易,就是说功夫在联外。
  
  九十
  
  联眼如同吴道子。无论多好的联句,若离开它,只是无“眼”壁龙。
  
  注:一句中举足轻重的警策字,就如画圣一般重要,他往往可以决定其他因素。
  
  九十一
  
  笔断意不断,形散神不散。联理亦与书画同宗。
  
  注:意在言外,味在书外,不必把话全说完,正是不必将纸全画满。留有空白,让人从深处思考。
  
  九十二
  
  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常指不可思议联。
  
  注:上联往往俗不可耐,或者已经是死句,但经过精妙下联的辉映,有可能赋于新的生命和思想,这也是对联的奇妙之处。
  
  九十三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联最忌此自欺欺人之病。
  
  注:不强作人师,不处处人前卖弄,正是学联的心态之一。
  
  九十四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格律与意境却常能全顾。此美味不及对联之好处例子。
  
  注:并非常能组合,但戏法人人会变,只是巧妙各有不同罢了。
  
  九十五
  
  初学联常犯“合掌”之病。多由上联之辞联想到下联同类之辞而不觉。如翠对碧、倚对靠、沉对没等。非故意如此,多是误以为如此对仗方才最工。
  
  注:此是误解了对仗的意义,以为把相似,相同的摆在一起就可以相对了。果真如此,就失去了对联的原始意义和乐趣。
  
  九十六
  
  高雅联观之赏心,庸俗联观之伤心。
  
  注:好联能给我们美的享受外,还能学到相关的各方面知识,充实基础。俗联或许只能令人摇头。
  
  九十七
  
  情语景语奇语壮语豪语悲语伤语乐语乱语都是联语。
  
  注:到了这一层境界,随意皆成联了,但这一层境界何时到,只有自己和天晓得。
  
  九十八
  
  对联之奇绝,其根本在利用汉字一字多义,或断句能造成奇险效果云。它国文字难望其项背。
  
  注:说到底对联也只是中国独有的,特有的一门艺术。
  
  九十九
  
  联之最初与最上境界:联我两忘。
  
  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6>声明:以上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和联都论坛共同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FONT></P>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4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8:43 | 只看该作者
<P><B><FONT color=#ff0033 size=5>联理类:</FONT></B></P><P><B><FONT color=#ff0033 size=5>作品来源:</FONT></B><B><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FONT color=#ff0033>《联都》</FONT>
网 址:</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http://china-liandu.com/</FONT></A></FONT></B></P><P><B><FONT color=#ff0033 size=4>[原创]<FONT size=3>第三只眼看对联</FONT>(光重皇)</FONT></B></P><P><FONT color=#0000ff>○前序
  用隐藏的第三只眼看对联,并非要给对联来个彻底的概念颠覆。而是让我们从另一种角度来执锋利的语言之刃,一一剖析,或许它会更加深入触及我们的心灵,也会发现许多我们原先可能不知道的东西。
  
  ●零壹
  也许很少有人考虑过,对联之所以受欢迎以及在文化地位上的冷落,这两种矛盾的极端,恰恰是因为它的简单(短平快的形式),它舍弃了诗词的复杂形式,它没有相对固定的格律基础为准绳(诗律、词谱形式),所以它的地位也就只能相对简单,相对地不入流。天底下毕竟没有白吃的大餐,你不想付出一定的努力,就不要想有太大的收获。在长联没有出现之前,对联通常只有很僵硬化的几种形式:要么五言,要么七言,要么组合一下,仅此而已。这种简单的形式,导致不少文化层次不太高的人都会玩玩联(指的是不清楚对联本义究竟为何物的人),由于其无限向下的屈就,不可能有像诗词家那么百花齐放,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人专门成立对联学术研究机构来出书发表让大家解惑,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任何对联爱好者若明白了这些前因后果,就无需翻历史为以前的楹联地位愤愤不平,还是尽自己一份绵力去发扬光大它罢,毕竟时代总是在发展的。
  
  ○零贰
  把刀再磨利些,心理学指出:人都有一定的表现欲望,但同时人也有一定的隋性。君不见谚语曰: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正是这种心理因素的绝妙表现。对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诗的附属品(此处专指律诗),可律诗不是那么好作的,它的什么“赋比兴”、什么“风雅颂”、什么“起承转合”、什么“押韵”,种种要求让人看着怕怕,所以说律诗可不是只上过对课的人就会做的,因此律诗中的颈、颔二联,就这样有意无意地被单独抽离出来表现(中国历来有生吞活剥“警句”、“彩句”的风气),既满足了大多数文化修养不高的人的梦想(君不见古今会做一些联就自视才高八斗地大有人在),又满足了扫盲的要求,皆大欢喜。
  
  ●零叁
  我在不少联话中看到:古代的对联交流,一直局限在“炫耀”才华的游戏形式上,既出句者有意无意通过联语来展示自己的文学底蕴,以对句者应退两难来获得心理上奇妙的不平衡的,高人一等的满足感,这种交流形式是失败的,因为如果双方都放不下(假设有一天对句者以此反击出句者,那场面便异曲同工了。),就无法真正的从理论(包括各方面的)上进行探讨,也无法知其然知所以然(为何对?为何不对?哪儿好?哪儿不好?),从而达到双赢互惠的局面。现在网络上也有此弊病,只不过在后者交流上会比前人更好,虽然目前好得有限,归根到底还是放不下面子与架子,以及隐隐约约的自我炫耀心理反复,不妨以此为镜对照,我们有多少人还存在这样的心理?
  
  ○零肆
  常听某些人说“不以律害意”或“不以律束缚思路”,这真是一种巨大的讽刺,如果把对联比作游泳,那么格律就是其中必要的游泳技巧,从不掌握相关的技巧却能游泳(注:指正规游泳,不指狗刨式),这不是讽刺和自欺欺人又是什么?毫不客气的说:像这种纸上谈兵之流若真的下深水,只能淹死,毕竟理论总是要通过实践的。玩对联掌握相关的格律并不是要人人都成为联学大师或以对联为终身大业,而是这些都是必要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能大致了解对联的源流,以及相关的概念,这有助于对联创作,赏析。反过来说,如果走到了极端反面,认为时时刻刻讲究“律”就是正宗,以致有时到了不得不破的时候(比如灵感忽现构思出了好句,但不合律)也还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也是一种悲哀。
  
  ●零伍
  表面上看“好读书不求甚解”似乎不错,读了书但不去深究其中的意思,让人轻松愉快(这其实是一种名实不分现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这种精神胜利法有时并不适用,有朝一日总会让你大献其丑(比如有人问你喜不喜欢大仲马小仲马的书,你回答你对畜牧业并不感兴趣)。赏析古代对联也是这样,只是直觉一幅联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知道它为什么好,这就需要掌握该联所运用的技巧、该联产生的背景以及看穿作者的伏笔(除去对联表面意思外的另一层隐意,这往往是许多作者爱用的手法,也就是他们真正想说的话),这些只能通过学习相关理论后的经验累积(推理比较法),否则就有可能曲解作者的良苦用心(因为碍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弄不好要杀头,这就需要我们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而谁都不大愿意自己的作品原意被他人有意无意的歪曲后流传开去,所以说任何的正规评论都要负责,对自己,对他人。
  
  ○零陆
  应该注意到,对联也是一种有力的双刃工具,可以鞭笞丑恶现象,可以赞扬美好现象。但我们发现,在不同立场的人手里,往往会有意模糊双方界线,颠倒着用。比如正直的人对丑恶现象,反而用赞美的形式(曰讽刺),而心理阴暗的人对美好的现象,同样也会运用鞭苔的形式(曰丑化)。究竟谁对谁错?这不好定论,因为许多事往往不是如表面现象来看得如此简单明了,这其中牵涉到大量复杂的因素,它需要时间来验证。在这时,冷静理智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由意志就显得十分重要,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而且掌握和运用,(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中庸,而是充分比较和对照,明确掌握矛盾双方的现象后得知本质的推断能力),不能被表面现象蒙蔽。
  
  ●零柒
  逻辑心理学曾经指出:人通常习惯用不同的标准对人对已,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我们可以简称它为双重标准,而这种双重标准在一些所谓的“评论家”手里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具体表现为:常批评一种自己也常犯的错误,但不认为自己是错的,认为别人犯才是错的,自己是对的(通常这种毛病在某些“评论权威”被别人也如此评论时表现突出)。这是一种不科学不合理的心理意识的放大,因为只要学会逆向思维就知道,任何现象都有正反两面,正推理思维固然可以知道他人的错误现象和本质,但反推理思维却也很重要,可以反省和对照自己究竟有没有失误?因为没有理由他人会犯的错误自己绝对不会犯。评论家只有知道了这个重要规律之后,在评论他人之时才会客观公正,心态才会平和,交流才能诚恳,就会认真倾听被评者的信息反馈,从而看到自己可能存在的失误评论。(而那种固执已见,不愿意听被评者解释的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态度,无助于双方交流,而评论的本质就是相互尊重的思想交流,使双方都得到提高的交流)
  
○零捌
  应该注意到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运用“视错觉”(镜花水月)以及“通感”(好风碎竹声如雪)的手法,这绝非偶然现象,当许多文学爱好者都在进行相同的文学创作时,自觉或不自觉的都会朝更高的方向去发展创作,因为他们已经不满足原有的成就,或者说在心理已经厌恶千篇一律的雷同手法,而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也称思维惯性)的写法就这样不谋而合的流传。“视错觉”的写法是利用光和影的折射把貌似不合理的现象变成合理的事物,这方面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举,常常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新鲜感觉;而“通感”的手法就更妙,利用五官的真实感受换位从而获得另一种相对诡异的感受,要通过深品才能领悟其中绝妙。对联的创作手法有很多种,并不仅仅限于这两种,我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是因为它们有一定的代表性。
  
  ●零玖
  对联作为一种文化肯定需要通过种种媒介而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它,喜欢它。因为,作为一种精神形态文明,它有着物质文明无法企及的高度和深度,它在精神领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比如激励,鼓舞),通常也不是物质领域所能相比的,更通俗明白一些,就算在切身利益得失上,物质领域也无法相比。假设在古代:有人在物质领域给另一个人巨额赏钱,他死后却什么也带不走,空空如也;但倘若有个文学书法名家给他写一幅好联,传开去,有可能千百年后人们还会通过该作品认识他,记得他(尽管有可能这个人是作品的附属,作品是主角,他是副角),因为这个人有了名声,而名声,恰恰是精神领域形态的一种传播折射,一种无形资产。
  
  所以我怀疑以前人求联(可能求字的更多)的动机是不是都那么单纯,有没有为将来作打算的可能性?我看是有的,不是常说“流芳百世”么?(至于刻上石碑上那目的就更明显了)我说这段话的意思是:精神领域的意识形态是有着高度和深度,但是不是说物质文明就不重要了呢?不是,因为前者会转化为后者(比如名声就是一种虚拟物质的利益化存在),而这些都是根本免不了的人为功利现象,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这都是有着客观原因的(物质与精神是互惠互利的)没有相应的物质文明作重要基础(假设没有笔和纸作载体,没有虚拟名声作竞争动力),那么就形不成一种传播力量,也无助于精神文明的发扬光大,同样,如果没有文学爱好者拒绝进一步的现实功利而致力于文化创作给予后人精神上的力量,我们同样也不能得到如此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所以我们看问题要客观公正,而不是绝对化的厚此薄彼。
</FONT> 
<FONT color=#ff0033 size=6>声明:以上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和联都论坛共同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FONT></P>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5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8:44 | 只看该作者
<P><B><FONT color=#ff0033 size=5>联理类:</FONT></B></P>
<P><B><FONT color=#ff0033 size=5>作品来源:</FONT></B><B><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FONT color=#ff0033>《联都》</FONT>
网    址:</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http://china-liandu.com/</FONT></A></FONT></B></P>
<P><B><FONT color=#ff0033 size=4>[原创]乱弹联(光重皇)</FONT></B></P>
<P><FONT color=#0000ff>【序】数年来目睹联坛之种种怪象,如芒在背,如骨在喉;如钉在眼,如刺在肤。吾本好琴,欲起经天纬地之手,动排山倒海之弦;拯座下苍生于水火里,唬天上鬼神于生死外。故大鸣大放于雅座之上,是为序。
    
    
  【联想】想象力是对联第一要素,有了想象力,对联才多姿多彩,于是联想自然而生。举几个例子:从“玉树”这个词组能联想到什么?“火树”亦或“剑树”?从“云海”能联想到什么?“星海”甚至“瀚海”?理论上还可无限联想下去,只要你愿意。联想可以最大程度活跃思维,集思广益,避免走死胡同,联想优惠多多,欲购从速。
    
  【代称】月的代称有多少:碧华、桂华、清光、冰轮、银盘、素娥、玉魄什么的据说不下二十多种,当然,这是极个别现象,一般事物也许没那么多代称。运用代称有什么好处?避免遣词用句重复外加新鲜感,给人别开生面的感觉,例:羊角(风)VS鹅毛(雪),其不说本字,直接以代称属对,巧思立见,灵活运用代称,往往能收到奇效,当然,前提是能掌握和理解。
    
  【节奏】七言句通常的节奏为二二三式,而在第二、第四两字之后略作停顿。如思亲--泪落--吴江冷属此类。也有作一六、二五、三四、四三、五二、三二二、三三一、四二一等节奏者(注:此为引用),节奏与音乐一般,都是富于变化的,有变化的节奏方才动听,才收抑扬顿挫之效。若对联节奏单一,呈单元化格局的话必然枯燥无味,所以应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使对联更有活泼泼地生命力。
  
  【对仗】一个词组,比如“寂寞”这个词,能对出多少种变化?保守估计,大约就有相思、温柔、苍茫、精神、团圆、沧桑、雍容、苍凉、风流、高明、凄凉等。而我们的思维是否只锁定在一个常用的,不自觉的习惯性对仗用语上?是否已经形成了顽固的思维定势?有没有想到去突破它?突破它是不是真的很难呢?就形式而言有宽对、反对、流水对、错综对、当句对、鼎足对甚至无情对,我们是否只局限在一种里?
  
  【用词】在不同的环境下,用词属性也应有所转变。如云在不同环境下就有:冻云、铅云、湿云、庆云、卿云、微云、青云、素云等;月在不同环境下有:桂月、柳月、水月、烟月、花月、雪月、秋月、缺月、满月等;风在不同环境下有:狂风、微风、暴风、烈风、信风、霜风、长风、悲风等;雨在不同环境下有:时雨、雾雨、豪雨、烟雨、暴雨、木雨、星雨、花雨等等。这些都是素材,应该灵活运用在不同环境下。
  
  【荒谬】石上莲花火中泉、空行铁船、西南参北斗、夜阳光大、六月雪、五月霜、煮石为粮、御风洗手、翼垂云、枯木里龙吟、摘日月洗乾坤等等,堪称惊世骇俗的命题,玄而又玄。在现实主义者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荒诞绝伦,在逻辑上恐怕也经不起推敲。但如果用浪漫主义的角度来欣赏,又恰恰是跳出常规外的思维,不拘一格的艺术化想象。浪漫主义的想象倘若用现实主义来批判,进而穷究考据,无异大煞风景。
  
  【心态】学对联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不好答。有一定是肯定的,是为了增长见识,接触到我们不曾接触到的领域,学习到我们不曾掌握的知识。因为对联包罗万象,什么样的题材都可入联。所以应该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最好不耻下问,才有助于学习。不懂就虚心请教并没有什么,不懂装懂才是真正的悲哀,不懂到狂妄自大便是成功的绊脚石,自缚成茧了。
  
  【交流】对联的根本乐趣在哪儿?姑妄言在交流,何谓交流?发联在论坛上,得到众多同道善意的回应,同样的联题引发了不同的对仗风格,可谓精彩纷呈,依然春秋百家争鸣之势(注:对联更像是一种“游戏”,能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和参与,更从中得到学习和乐趣)。于作者而言,是一种心理满足;于观者而言,是一种视觉享受。寓教于乐,从来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灵感】撰联中的灵感很重要,然而灵感又是飘忽不定的。其速之疾,若乌云密布中裂苍穹而出的闪电;大雨交错里挟天地而来的狂风,它常常一瞬而过,不留痕迹(最初印象,新鲜且真实的灵感)。或许闪电和风后来还会有,但已经不是最初你所见到的闪电和风,如果把闪电和风比成灵感,那么最初所体验的灵感或许才是你需要的,后来所得到的灵感,往往不合你意愿(已是常见现象,无新鲜感,只是经验的积累)。灵感没有规律可寻,所以要当机立断,把握住你当时所体验的最初灵感(记录下来),不要让它失去。
  
  【评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被评者要有大海般的胸襟接受种种评论(甚至错误的评论),的确是自己错的便改之,倘若是评错了亦无伤大雅(总比中了擒拿手、铁砂掌、分筋错骨手好些),不妨一笑而过(也许这样很难,然而为什么不试试?)而评论者除了要有大海般的胸襟外更要有大海般的学识,否则又怎么推断被评者是错的?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私以为评论者若抱有责人若责已的风度评论他人最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倘若无此风度,只许我评他人,不许他人评我,岂不战火纷飞?这是一种极端自私的心态,省省力气,不评也罢。
  
  【跋】雅座斑竹忠告联民:乱弹琴,即无章法,又少雅乐,不可轻信。否则后果自负,药费自销。

</FONT><FONT color=#ff0033 size=6>声明:以上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和联都论坛共同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7 18:46:57编辑过]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6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8:49 | 只看该作者
<P><B><FONT color=#ff0033 size=5>对联赏析类:</FONT></B></P>
<P><B><FONT color=#ff0033 size=5>作品来源:</FONT></B><B><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FONT color=#ff0033>《联都》</FONT>
网 址:</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http://china-liandu.com/</FONT></A></FONT></B></P>
<P><B><FONT color=#ff0033 size=4>[原创]蝉续集(光重皇)</FONT></B></P>
<P><FONT color=#0000ff>001 电闪雷鸣云裂雨
  
  注:绘态联。云字两兼,双意,一为言说,二为气象之云。
  
  
  002 淡黄柳梢青门隐
  
  注:嵌名联:三词牌(淡黄柳、柳梢青、青门隐)。句中顶真,为“柳”和“青”二字。
  
  
  003 口吐莲花,天花乱坠;
  
  注:典故联:佛教故事二典,另一义为能言善辩。
  
  
  004 皇娥,娥皇,同为帝后;
  
  注: 嵌名联。皇娥:少昊帝之母;娥皇:舜帝之妃。前二句联珠。
    
  
  005 黄庭坚书黄庭经
  
  注:谐音联。黄庭坚为宋代诗人及书法家,黄庭经是道家典籍之一。
   
  
  006 黄衫翠羽霍青桐
  
  注:嵌名联。串组手法,为照顾格律,将翠羽黄衫一词倒装,除了人名及绰号外,隐藏三种颜色(黄、翠、青)。
    
  
  007 桃前植五柳
  
  注:谐音联。桃前谐陶潜(渊明),五柳亦指陶潜之号。
  
  
  008 降妖伏魔,真武神出鬼没;
  
  注:嵌名联。一指真武神之威力(神出/鬼没),又指其神龙见首不见尾(神出鬼没),同时分嵌妖魔神鬼。
  
  
  009 对牛弹琴,牛顿;
  
  注:嵌名联。牛顿:指牛闻琴而住,又明扣人名。
  
  
  010 西江月越江西
  
  注:复合联(嵌名+回文)。词牌名(西江月)+地名(江西)+谐音回文(西江越月江西)
  
  
  011 念奴步步娇
  
  注:嵌名联。念奴为唐朝著名歌女,步步娇(又是曲牌)形容其态,同时“念”字为两兼。
  
  
  012 燕(吟)歌行
  
  注:嵌名联。分总手法,《燕歌行》总述为乐府题目。而三字分述之意为:“吟”、“歌”、“行”都代指古乐府题目。如游子吟、怨妇吟。子夜吴歌、戚夫人歌。长干行、兵车行等等。[燕字此为谐“吟”字(谐域为声母相同)]
    
  
  013 叔同,同叔,一人也?
  
  注:嵌名联。双人名指李叔同,晏(殊)同叔,联意表疑问:他们是一个人(叔同,同叔)?
  
  
  014 龟鹤延年
  
  注:嵌名联,省嵌手法。李龟年、李鹤年皆唐朝乐师,李延年为汉朝乐师。全句又表长寿之意。
  
  
  015 病来兵败如山倒,难为霍去病;
  
  注:复合联(嵌名+绘态)。叠加两个俗语(病来如山倒、兵败如山倒),霍去病双意。病来难为霍去病(指病情),兵败也难为霍去病(他是大将)。
  
  
  016 白日黄梁梦
  
  注:典故联。分指白日梦和黄梁梦,全句又指在白日作黄梁梦。
  
  
  017 郑和成功下西洋
  
  注:嵌名联,句中的“成功”既指郑和出使西洋获得成功,又暗嵌郑成功这一明朝著名将领名字。
  
  
  018 陆关项羽
  
  注:嵌名联,三人名。指陆羽、关羽、项羽。断句为陆关/项羽,意指在陆地关(困)住项羽。
  
  
  019 柳三秦七黄九,昙花一现;
  
  注:嵌名联,柳三指柳永,秦七为秦观,黄九为黄庭坚,昙花一现指历史。
  
  
  020 行人带雁飞
  
  注:回文联。行人带雁飞(此雁指风筝),飞雁带人行(空中之雁呈人字形)。
  
  
  021 言流留言
  
  注:回文联。全句指“流言”和“留言”的互动关系。
  
  
  022 桓公门缝窥扁鹊
  
  注:复合联(典故+嵌名+绘态)。桓公门缝窥/扁鹊,桓公门缝窥扁/鹊(扁鹊为人名) 此指桓公神情及心态。
  
  
  023 别鹤出江琴
  
  注:嵌名联。别鹤为古琴曲,全联表两意:一为琴曲从江边而出;二为“江别鹤”出自(原来是)“江琴”(古龙:绝代双骄)。
  
  
  024 女娲补天裂
  
  注:复合联(典故+嵌名),女娲为上古女神,补天裂指女娲持五色石补天。另《补天裂》为一本书,霍达著。
  
  
  025 秦始皇试琴
  
  注:谐音回文联。
  
  
  026 则天天下,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注:复合联(典故+嵌名),分嵌。全联表则天天下(武则天天下),英雄无用“武”之地(不为武所用,此武指则天)。
  
  
  027 钟馗文良颜丑
  
  注:嵌名联,串组手法。钟馗,啖鬼之仙,嫉恶如仇。文良颜丑指其人貌丑,然文章一流。(换位暗嵌三国颜良、文丑二将)
  
  
  028 舜钦,苏[输]子美也;
  
  注:嵌名联。苏舜钦:宋朝诗人,字子美。全联指舜钦是苏子美,又暗指苏子美不如(输)杜子美。
  
  
  029 扶风向天水
  
  注:复合联(嵌名+意境)。扶风:秦朝官名(扶风),又指秦地名(兼扶着风之意)。天水:甘肃地名(又指天和水)
    
  
  030 大胜、大败六国,皆嬴[赢]政也;
  
  注:复合联(典故+谐音)。秦皇吞六国之事,其中大胜、大败两反义词皆是“赢”之意。
  
  
  031 梅花落、莲花落,雅俗共赏;
  
  注:嵌名联。梅花落为古笛曲(雅),莲花落为乞儿曲(俗)。
  
  
  032 班门弄斧,公输般[班];
  
  注:复合联(嵌名+谐音)。双关之意,一指在鲁班门前弄斧,则输给鲁班;二是指在班门(鲁班家门)弄斧头的,正是公输般(即鲁班自己)。
  
  
  033 龙泉
  
  注:复合联(嵌名+多义) 龙泉一为剑,二为泉水。三又为地名(浙江龙泉)
  
  
  034 白帝城中亡赤帝
  
  注:复合联(典故+双关)。一指刘备(借此赤帝)在白帝城中而亡;二指白帝(蛇)在城中死于赤帝(刘邦)之手。
  
  
  035 仓颉伏[服]羲之
  
  注:嵌名联。仓颉是造字神,羲之是大书法家,伏羲是上古神祗之一。
  
  
  036 秦皇最负声名
  
  注:反义联。对反手法。负:一为肩负,如统一长城,统一货币等声名,褒义。一为辜负,如焚书坑儒等声名,贬义。
  
  
  037 平水韵,尽显水平;
  
  注:平水韵,古诗所依韵部,水平:指平水韵的学术价值。也是平水的互换。
  
  
  038 黛玉弄玉,最喜紫玉红玉;
  
  注:嵌名联。弄玉:秦穆公之女。紫玉:吴王之女。红玉:南宋韩世忠之夫人。
  
  
  039 鸿门宴,乃最后的晚餐;
  
  注:复合联(嵌名+典故)。最后的晚餐:达芬奇传世之作,用来表达刘邦鸿门宴之险。
  
  
  040 一两滴水成氷(冰)也
  
  注:析字联。氷为冰的异体字。氷(拆为一滴水),冰(拆为两滴水)。

041 鸦是预言家
  
  注:巧辞联。乌鸦嘴:民间俗谓,很不吉利的预知话,往往灵验无比。所以在此代表预言。
  
  
  042 青天悬皓月
  
  注:隐喻联。包拯:民间称包青天,传说其双眉间悬一弯月印,喻其清正廉明。
  
  
  043 子牙江上梦飞熊
  
  注:复合联(嵌名+谐间)。子牙(姜尚字)、江上(姜尚),飞熊(姜尚之号)同指一人。
  
  
  044 律师写诗律
  
  注:复合联(谐音+回文)。律师:三藏法师(经师、论师、律师)之一。律师写诗律:法师在写诗格律。律诗写师律:用律诗来写师门律令。
  
  
  045 桂英挂帅,武穆;
  
  注:嵌名联。分嵌,意为桂英挂帅,大有武穆(岳飞)风范。
  
  
  046 雨落池寒
  
  注:回文联。雨落池寒:雨落到池中,生起了寒意。寒池落雨:意思与前一样。
  
  
  047 绣虎展禽,洛神坐怀不乱;
  
  注:嵌名联。串组手法,绣虎(曹子建),展禽(柳下惠),又指两扇绘画屏风。洛神坐怀不乱:此指洛神坐着,神态自若。不为前面的两幅屏风(绣虎展禽)所惊动。绣虎、展禽、洛神、坐怀不乱。原为屏风上的四幅不相干的画,只是作为有机联系在一起。
  
  
  048 北曲贯云石
  
  注:嵌名联。贯云石:是元朝时北曲著名作家。其名字(贯云石)也正是北曲的代表风格。
  
  
  049 绿茵场内,评头论足;
  
  注:双关联。评头论足:此头又为教练,足又为足球队员。
  
  
  050 掌上明珠换千金
  
  注:双关联。三重含意,一为卖珠:一个明珠变卖换来了千两金子。二为嫁人:将掌上明珠(女儿)嫁了,换千两嫁妆。三为嫁妆:以明珠作嫁妆,娶来了千金(小姐)。
  
  
  051 方丈云游海上
  
  注:嵌名联。方丈:海上三仙山之一,又指寺院中的方丈在海上乘舟云游。
  
  
  052 潘妃步步曳金莲
  
  注:复合联(嵌名+典故)。潘妃:《齐史.齐废帝东昏候纪》齐废帝萧宝卷宠潘妃,为她修了永寿、玉寿等殿,又凿金为莲花,贴放地上,让潘妃在上面行走,谓之步步生莲花。 同时首尾分嵌潘金莲名。
  
  
  053 海马为何[河]马?
  
  注:谐音联。联意表疑问,海马是哪一种马(何马)?海马是河马吗?
  
  
  054 重阳节近,重阳宫里忆重阳;
  
  注:双关联。重阳宫:全真道教一宫殿。忆重阳:既指怀念祖师王重阳,又指回忆重阳节。
  
  
  055 川后竟是河伯?
  
  注:复合联(嵌名+反义)。川后、河伯:同为一水神名。但“后”通常为女子名称,而“伯”为男子名称。
  
  
  056 双鱼吞日月
  
  注:双关联。联意一为池中双鱼图(日月代表映入池中的日月交替,表时间),二为太极图。
  
  
  057 时愁时喜皆诗也
  
  注:谐音联。时愁时喜谐四愁四喜:汉:张衡《四愁诗》、宋:汪洙《四喜诗》。联表时愁时喜心情皆是诗。
  
  
  058 冷宫寒胜南北极
  
  注:绘态联。冷宫:古时不得宠后妃之居所。指此居处的孤独和寒意胜过南北极。
  
  
  059 韩信恐韩[寒]症
  
  注:复合联(双关+谐音)。含意如下:一、韩国相信中国的"恐韩症" 二、韩信患有"恐寒症"。三、韩[韩信]相信对方(军队)有恐"韩"症。
  
  
  060 学究无[吴]用
  
  注:复合联(双关+谐音)。吴用:梁山军师,字学究,号加亮先生。联意指学究吴用。又说学习究竟是无用处。
  
  
  061 夸父夸娥氏
  
  注:嵌名联。夸父:详看夸父追日故事。娥氏:此指舜帝妃娥皇氏。夸娥氏:大力神之父(夸娥氏典详看愚公移山)。联事为虚构,此联在“舜帝之子”与“夸父”角度上,所以有着双重含意(舜帝之子夸耀自己父亲和母亲、夸父称赞舜妃娥皇氏)。
  
  
  062 六盘山水
  
  注:嵌名联。六盘山:为山,位于宁夏南部。六盘水:为地名,位于贵州省境内。
  
  
  063 冲关[冠]一怒为红颜
  
  注:谐音联。“为”:多音字。冲关为(阳平)红颜:指关羽过五关(关羽是红脸)。冲冠为(去声)红颜:指吴三桂(为陈圆圆而怒发冲冠)。
  
  
  064 风水轮流转
  
  注:双关联。风水一指命运,指命运之轮在转动不息。一指风车轮、水车轮在转动。
  
  
  065 一幅云梦雪
  
  注:双关联。依断句产生不同之意。一幅云/梦雪(一幅云在梦着雪)。一幅/云梦雪(指画,一幅雪景,云梦为地名。)
  
  
  066 千古两秦王
  
  注:嵌名联。秦王:一指始皇嬴政,一指唐太宗(太宗未登基时,封为秦王)。因为秦朝和唐朝在历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067 纵横三川
  
  注:双关联。“纵”指“川”字(形状),“横”指“三”字(形状),取机关于“象形”。另一层机关是三川之“三”谐“山”字,“川”指水。联句引申为纵横天下之意。
  
  
  068 井内难纵横
  
  注:双关联。与上同,谓井底蛙之见,难以纵横天下。
  
  
  069 长征万理过长城
  
  注:双关联。长征为万理,长城亦为万理。联意一指长征时路过长城,二为长征行程远远超过了长城。(此理为里,然涉及敏感词汇,则改之)
  
  
  070 鹅黄
  
  注:复合联(双关+谐联)。五种寓意:1、色谱之颜色 2、酒 3、柳枝嫩芽 4、茶 5、谐音(娥皇)。
  
  
  071 泼墨飞白
  
  注:嵌名联。对反手法,泼墨:指写意画。飞白:也指写意画,亦是书法中一体。
  
  
  072 卅年汇一川
  
  注:析字联。“卅”字是由“一”和“川”字合成。隐指三十年(卅)汇玉成川之意。
  
  
  073 六君子
  
  注:双关联。六君子:1.中药名(如六君子丸、六君子汤) 2.人(主要指戊戌六君子) 3.树(松、柏、樟、楠、槐、榆)
  
  
  074 幽兰绕水流
  
  注:回文联。幽兰绕水流,流水绕兰幽。《幽兰》与《流水》,皆古琴曲。
  
  
  075 青玉案
  
  注:复合联(嵌名+双关)。四种含意 1.词牌 2.曲牌 3.碗 4.桌几。
  
  
  076 兄弟反目,实乃靖康之耻;
  
  注:典故联。一指宋国与金国原为友邦兄弟,却反目成仇,二指郭靖与杨康。
  
  
  076 易容容易
  
  注:回环联。易容容易:改变容貌很容易。正读反读都一样意思。
  
  
  077 六花堕地,一分二分三分;
  
  注:数字联。用数之化零手法:将一个整数(六)变成零散的数(一、二、三)。 六花:雪花之代称(六出飞花)
  
  
  078 洞庭山水
  
  注:注:嵌名联。洞庭山:湖南岳阳风景地,又叫君山。洞庭水:湖南岳阳风景地,即洞庭湖。
  
  
  079 一木未知本末
  
  注:析字联。未、本、末三字,皆由“一”和“木”二字合成。联意指一根木头不知道首尾。
    
  
  080 卖二羊换¥
  
  注:析字联。羊字拆开,正是“二”和“¥”。“¥”:钱的符号,人民币的象征。指卖两头羊换钱。
  
  
  后序: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执迷于机关联,于是乎翻箱倒柜,东拼西凑,写成了不少所谓的“机关联”。有些联现在看起来自己都觉得好笑,纯粹只是在堆彻,或者说在强辞夺理。也有一些联自己尚算满意,却又懒于作注,令对者不知所云,歧义横生。有感于机关联破解不易,不如出联人自己亲自操刀作注解,相信能令别人由表及里看懂你的东西,领会你的意思,要不然出机关联来干什么呢?莫非只是得意洋洋伏在电脑旁,看别人给你难个半死乎?孟夫子有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也”。此对联真谛是也。
  
  体会:任何机关联,不论怎么变化,具体还是要落实在联意合理可行上,这就是机关联之基础。比如你的机关联字面上很合理,然而同时所隐指的联意还合理吗?是否那一层隐指的含意,已经独立分开,不属于总体联意了?对联概念(能指)和联中意义(所指)是分不开的,如果离开了这两点,那么机关联就沦为纯粹拼凑和堆彻来难人为目的,容易失去学习和娱乐两者互动的真实意义,嬗变成自欺欺人的卖弄了。
</FONT>  

<FONT color=#ff0033 size=6>声明:以上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和联都论坛共同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7 18:50:11编辑过]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7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8:51 | 只看该作者
<P><B><FONT color=#ff0033 size=5>对联赏析类:</FONT></B></P><P><B><FONT color=#ff0033 size=5>作品来源:</FONT></B><B><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FONT color=#ff0033>《联都》</FONT>
网 址:</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http://china-liandu.com/</FONT></A></FONT></B></P><P><FONT color=#ff0066 size=4><b>[原创]分咏集笺(光重皇)

</b><FONT color=#0000ff><FONT size=3>【自序】:最近甚无聊,将旧作整理一下,此分咏联格,多属当下灵机之作,当时连分咏是什么都不清楚,就动手了,牵强附会之病自然不少。然椎心自问,深思熟虑之作,故然可观,复有当时天真?或许人生忽如寄,当时种种,似水无痕。
  
  ○梅、茶
  
  傲骨三分惊白雪 (负棺人)
  清心一盏落碧天 (兰之幽兮)
  
  浅析:梅花以不畏严寒著称于世,令人慕而仪之。其枝硬瘦傲然,宛如铁骨,故与虚心之竹皆为世人所颂,成为行世之标准。不过此上联仍属平泛,在梅花表象上着力,以雪花为衬,学前人颂风骨而已。而下联则以茶论联,颇有禅机,心宽能容一切,何况天空?读此联,仿若身在空空小楼,一杯清茶,碧落皆化。
  
  ●伞、玉璧
  
  瘦骨撑开愁似雨 (兰之幽兮)
  灵纹聚散寂如霜 (负棺人)
  
  浅析:分咏之题,多数要将两样完全不相关之物,用联语将之有理联合,难度颇大。上联明是说伞的使用情形,细品仿佛雨中的行者,看着雨珠不断从伞面坠落,忧伤之意言于表,以物拟人,息息相关。下联语意与上联类似,试问寒玉上的灵纹犹在,然刻玉人何处?都是恍然若失的心情罢。
  
  ○落花、玉箫
  
  浮生不见风前散 (负棺人)
  竟夕空教醉里横 (兰之幽兮)
  
  浅析:不论是小楼吹彻的玉箫,以及在风中散落着,无法预知自己前程的落花,都是极容易令人感到伤怀的情景。联中更多的却是含蓄婉转的感情表达,而不是毫无保留的直接托出,留下回想的空间。横吹为笛,竖吹为箫,故下联中的横字便值得商榷,不过古人亦喜将概念不合理使用,此混同之病,尚在原谅之列。
  
  ●鸦、箭
  
  啼破霜天微露月 (兰之幽兮)
  飞扬赤壁最惊云 (负棺人)
  
  浅析:霜天寒月,鸦鸣恻恻,或有意渲染静谧之境?与下联动态之境正好相反,然遣词对句一般,未脱俗语。
  
  ○灯、诗
  
  梦绪无常摇郁影 (负棺人)
  冰心着意入银笺 (兰之幽兮)
  
  浅析:我在乡下看过的古灯,简单平凡。小小的浅圆盘,金黄的灯油,米白的灯芯,黄豆大的火焰,在夜里,在风里静静的摇动,随时都会熄灭一般。不知道兰之朋友看过的诗笺,是否与我看过的兰花笺一样?浅蓝色的,窄长,只能容四言绝句,水墨兰花印之澹澹,素雅非常。冰心一句,想来应是化用张潮的《幽梦影》中的一段字,记得是说:以诗词为心。
  
  ●沉香、帘
  
  销尽此生凭梦远 (兰之幽兮)
  卷来这夜看天凉 (负棺人)
  
  浅析:喜欢闻燃香的味道,让人心境平和,却很少想到香燃尽之时,是怎样的无奈?好比联中所诉的梦,远不可回的追忆。而将虚化的夜色依附在实化的檀木珠帘中卷起,独坐在石阶上看天空的凉意,在极有限的文字后面,仿若是两幅画,画里蕴藏着多深的意境?怎么样表达才能引起共鸣?或许这正是对联的魅力之处。
  
  ○眼波、酒
  
  一抹深潭沉雨雾 (负棺人)
  半樽清泪醉风霜 (兰心幽兮)
  
  浅析:有时想不出什么适当的词来写对联,就只好凭着印象去凑字,满足于自我安慰,这一幅对联我个人认为也是如此。用深潭中的雨雾来形容眼波,美则美矣,却过于虚幻不实;同样,樽中的酒想像成是历经风霜般的泪,想像力是好,却流失于做作。
  
  ●荷花、剑
  
  心香一瓣因谁诉 (兰之幽兮)
  魄冷九天看帝亡 (负棺人)
  
  浅析:以人观物,所观物皆带有我色彩。在欣赏一幅联时,不免由人及联,或由联及人,如何分两头抱中间?此联则在以人观物立场,又对物所生悲悯之心,由物而感已。荷花高洁,故世人所认其应不带丝毫烟火,孤高堪怜。汉高祖持赤霄斩白蛇而定江山,为无数人所颂,然所斩之蛇(白帝子)在天之灵,又该何如?有谁怜悯?正所谓立场不同,观点立分。
  
  ○烟花、春蚕
  
  碧落流霞垂火树 (负棺人)
  白头噙露绕冰丝 (兰之幽兮)
  
  浅析:切景联最好能亲自体验,则对细微之处更容易把握。上联一般,碧落流霞,形容烟花,只是形似,并无多大新意。而下联则有所寄托,以白头喻蚕,对原有概念赋于新的涵义,丝丝入扣,堪称神妙。而噙露语,冰丝语,皆有隐指。在欣赏一幅联的同时能用心破译一幅对联所蕴藏之典故与内涵,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火树: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隋炀帝有诗:“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白头:白头吟,汉乐府民歌,无名氏所作。
  
  ●镜、尺
  
  形影难分两世界 (兰之幽兮)
  方寸自量一乾坤 (负棺人)
  
  浅析:形与影,历来是禅宗最喜争辩的话头之一。形是实有,影是空无,然而在镜里的世界,何真何幻,又何为彼此?苦苦所执不过顽心三味;以短量长,从一滴水里看世界,方寸之间,则乾坤无限。
  
  ○柳、轻舟
  
  谁牵六尺潇湘水 (负棺人)
  君泊一帆巫峡云 (兰之幽兮)
  
  浅析:古典文学之所以令人迷恋,正在它所表达出的那种优美意境。试想潇碧湘蓝之岸,有杨柳牵之,无限情怀在于此;云雾缥缈的巫峡,有帆穿行其中,有云栖于帆上,极飘逸出尘。
  
  ●冰山、狱
  
  怀抱千秋伤魄雪 (兰之幽兮)
  决裁九地卫神风 (负棺人)
  
  浅析:冰魂雪魄,为古人所立的高洁精神,故历尽千秋而不灭,用冰山来形容,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冰山是孤寂的,因其内蕴之精神终与浊世所不容,不化其中。相传地狱在极深的九地之下,由天上神祗所创,世间有罪之人,死后皆入地狱。我以前看过的漫画,有个叫《孔雀王》的,其中有句咒语:神威如狱,神恩如海。印像很深。其实是如嶽(岳的繁体字),将错就错,是为飞白。
  
  ○高楼、贼
  
  一角插云留素鹤 (负棺人)
  三更潜户点迷香 (兰之幽兮)
  
  浅析:开玩笑的无情对,下联看去似模似样,然而与上联对照,令人发噱。化用板桥先生的话,难得轻松。
  
  ●枫、雁
  
  霜风染醉朱由碧 (兰之幽兮)
  烟雨迷愁暖渡寒 (负棺人)
  
  浅析:霜风如酒?竟将绿枫染醉而红?此想像力奇特,思路灵活,转得巧妙。红枫之美,历来令无数文人所赞叹,故上联应有化“不美”为“美”之的隐意;而在下联中,在烟雨迷离下,苇丛中群栖互相用身体取暖的雁,既将展翅飞行,由“暖”渡向“凄凉”,故联中之意,与上联正好相反。

  ○筝、秋露
  
  春葱破雁一声远 (负棺人)
  玉袖沾烟数点轻 (兰之幽兮)
  
  浅析:常见的、唯美的意境联,当然,如果不明白春葱是形容少女的手指,雁柱是古人对筝的代称,那前景堪忧(试想下有人持一把大葱追大雁的场景罢),兰之朋友多喜欢淡然清逸的句子,这个下联,可作为她风格代表。
  
  ●蝉、月华
  
  高树时悬风露冷 (兰之幽兮)
  苍穹孤渡水银光 (负棺人)
  
  浅析:上联取自白石道人词: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 蝉餐风饮露,诩诩然有仙家风范也,故人崇之,但我想真要这样过两三天,恐要饿死,理想与现实,毕竟是有区别地;下联么,抛开一切表面上的装饰,说来也只是平常语,夜晚抬头看看,就是这样的景。
  
  ○棋、病
  
  胜算无常不堪负 (负棺人)
  死期将近怎得生 (兰之幽兮)
  
  浅析:机关联,而且是很明显的机关联,首尾相应式反义词机关。只不过上联机关多了一重,这负既有输的意思,又有背负的意思。下联的生就没有了,应该就只有单义了。围棋在古代称手谈,又称坐隐,那是名士之间很高雅的一种娱乐活动,胜败常事,输赢都随风一笑,不胜慕之。然古风至今,已蜕变矣,不复赘言。
  
  ●雨、扇
  
  千丝痛作苍穹泪 (兰之幽兮)
  半曲怜来仕女魂 (负棺人)
  
  浅析:当时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句子了,就开始凑了,把方块字一块一块的砌上去,乱七八糟,不知所云。是个人感到极不满意的联句,上联还勉强过得去,下联就是真正的为联而联,无真实内在情感在那呻吟着。
  
  ○箜篌、鱼
  
  静月横斜吟白雪 (兰之幽兮)
  流泉纵落洗青鳞 (负棺人)
  
  浅析:记不起来是在哪听过以《公无渡河》这个古诗谱成的箜篌曲了,只觉其声哀切,凄凉反恻。这个来自西域的乐器像中国古筝(竖筝),更不过形体更加狭长纤秀,一弯纤月般泼出雪色的凉来。下联唯一称道的,是巧妙的用了“鳞”这个局部意象来代替“鱼”这个总体意象,实际上也就是钻空子的说。
  
  ●空调、黛眉
  
  流水有情知冷暖 (负棺人)
  春山无意画风霜 (兰之幽兮)
  
  浅析:以现代事物入联写来并不容易,这在习惯了堆彻古典意象的人来说,很不习惯。上联那个流水,其实是指空调使用后排出的水(昏中)。下联看去一般,但因为主题是表达欢乐的句子,没表示什么闺愁闺运呀之类,又听退之说“愁苦之辞易工,欢愉之词难好”,所以也半属难得。
  
  ○易安、钟
  
  声声慢里吟红瘦 (兰之幽兮)
  节节高来破静虚 (负棺人)
  
  浅析: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我的影响,兰之朋友也开始玩起技巧联来了?而且还挺难,表明了咏易安,她就马上用易安的成名作声声慢入联了,末尾还要来个绿肥红瘦的机关,这分明是为难我。只好勉为其难选个古曲牌,再灵机一动找个网友名安上去了,不晓得静虚老道知道了以他名去对红瘦,会不会骂人。
  
  ●牡丹、马
  
  国色天香分夜韵 (负棺人)
  风吟雨啸逐天痕 (兰之幽兮)
  
  浅析:分咏联题,如果是相近的还好写一点,最怕的就是这种表面十万八千里的,要对好实在不容易。出这样的题目,其实也是故意为难一下对方,来考验一下对方的真实水平和应变能力。不过看来水平都不怎么样,当然,我的国花还略好一些,她的天马就不行了(她的板砖还是可以的)。
  
  ○莲花、虎
  
  凌波含露初心苦 (兰之幽兮)
  踏雪横梅乱世豪 (负棺人)
  
  浅析:欣赏对联,个人觉得应该还要有相关的思维能力、联想能力(简称猜哑谜),这样才能丰富我们的想像。上联意象与“凌波不过横塘路”相似,都说花(后者说水仙)还好理解。这踏雪横梅与虎有什么关系?其实能联想到“虎行雪地梅花五”就不难理解了,对联作品么,有时应该要有趣生动些,而不应该都是死板板(自我开脱)。
  
  ●瑶台、芭蕉
  
  水云错落疑仙影 (负棺人)
  风月参差幻雨声 (兰之幽兮)
  
  浅析:瑶台仙境,引无数尘世中人向往。然我辈泥上指爪,白首飞篷,转眼成梦,不如曳尾网上而逍遥。故水云错落间,纤尘不见,疑有仙家之影也。回首小院,芭蕉叶大,容红尘风物,时而盈月华,时而幻雨声。
  
  ○琴、游侠
  
  冰弦凝白三更月 (兰之幽兮)
  烈血燃朱百里风 (负棺人)
  
  浅析:上下二联,合起来说的便是“剑胆琴心”,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包涵了多少江湖中的绝尘情感?
  
  ●疏篁、石
  
  卧看凉云交影碧 (负棺人)
  坐书幽涧漱泉青 (兰之幽兮)
  
  浅析:盛夏之午,有绿篁纤纤,虽烈阳当空,然竹影照地若凉云,卧之,浮生半日闲也。夏夜之际,幽涧之畔,坐青石而闻水声潺潺,忘形矣,此大自然之《碧涧流泉》也,浑不觉身在浊世中,不亦快哉。
  
  ○秦岭、狐
  
  青嶂延绵吞汉月 (兰之幽兮)
  碧眸闪烁掠胡风 (负棺人)
  
  浅析:秦时明月汉时关,历史的烟尘,总是不断的逝去又不断的涌起;曾几何时,胡人大举入侵,五胡乱华,正所谓人不自强,国不自重,焉能不自取其辱耶?在火与血的无情战争中,最是无容泪处。
  
  ●白鸥、芦花
  
  海上忘机曾有我 (负棺人)
  人间幻灭总飞卿 (兰之幽兮)
  
  浅析:忘机是出自《列子》中一则寓言:有人天天出海,与一群鸥鸟做朋友,因为他没有机心,没有戕害生物的观念,所以相处融洽。然而有次他受人指使,存心捕捉它们,结果群鸥一见它就飞走了。上联是反过来说鸥鸟亦无机心害人;下联是指芦苇开花后,大风一吹,似雪般四处飞散,隐繁华落尽之孤意,闻之欲泫。

  ○琉璃、兰
  
  水晶幻作斑斓梦 (兰之幽兮)
  寒玉舒成落寞仙 (负棺人)
  
  浅析:琉璃作品烧制得好,其形其神胜水晶,其五彩斑斓,沁人肺腑,不信可看看台湾杨慧姗女士(琉璃工坊)之作,可知吾所言非虚。至于兰花,印像极深的并非什么素心兰、君子兰、千岁兰,白玉兰。而是鹤望兰,如女子纤指,花态优雅异常,透着一缕与现代不合的古典落寞。
  
  ●海盗、柳
  
  野水纵横几千里 (负棺人)
  柔眉婉转数万丝 (兰之幽兮)
  
  浅析:正宗的凑字之作,当然,自我安慰地说好听些叫练练笔。
  
  ○幽窗、麈
  
  一方青岭难留白 (兰之幽兮)
  几许风波静扇烟 (负棺人)
  
  浅析:留白之美,在于无穷尽想像,此处窗为青岭,直道无留白处,亦有水墨画遗韵;而诸葛先生面对种种风波,总是轻挥手中的白鹤羽麈扇,这等视死如归地风度令人折服,魏晋古风宛然。
  
  ●葡萄、菊
  
  碧玉藤中旋翡翠 (负棺人)
  黄金蕊外灿琉璃 (兰之幽兮)
  
  浅析:刻画一件事物,首称要求形似而生动。个人以为两句联都抓住了所咏事物的基本特征。其一、在葡萄架上绿色藤下的串串葡萄,的确像旋转的,至于翡翠只是形容其色泽。其二、金菊花的花瓣像波浪般是内外好几重的,以琉璃来形容其玲珑可爱,亦是贴切,所以咏联物要对实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最好。
  
  ○书、剑
  
  闲处墨痕清有味 (兰之幽兮)
  静时霜刃澹无波 (负棺人)
  
  浅析:有时候我非常怀念古人的制墨技术(详见明.张岱&lt;夜航船&gt;),及为细致考究,墨里放了香料,暗香沁脾。所以古人亦有“风散墨花香”之句,哪像现在的墨,能把活人熏死、死人熏活。当然,这里的有味,不是墨有味,是指书的内容有味道。而一把剑经过煅打、淬火等过程铸造成功后,还要将它放置在木槽上固定,然后用油石沾泉水细细打磨(过程估计要两个月),这样磨好的剑,不亚于双重镀铬后的剑,一动剑锋就闪着青色寒光。(越发的离题了)
  
  ●白衣、旷野
  
  不染微尘因抱雪 (负棺人)
  常怀古木为接天 (兰之幽兮)
  
  浅析:旷野与森林不同,既称旷,应一望无际,无所阻挡,又何来“常怀古木”?此下联白璧大暇。不过上联亦只是泛泛,来来去去也不脱满座衣冠似雪、白衣如霜雪之类的老调调。
  
  ○白藕、火
  
  轻分冰腕鹭鸶舞 (兰之幽兮)
  常聚赤霞凤凰吟 (负棺人)
  
  浅析:从上联可看出兰之此人有武则天、吕雉的残忍,把藕比成女子的手,然后喀嚓一声地分了,大嚼大啃之际居然还津津有味地说“露丝”飞舞,非礼勿视。从下联可看出负棺此人有非常大地可塑性、觉悟性,且抱负不凡,效凤凰浴火重生,乃新时代地对联先进工作者之一。
  
  ●荷塘、睡鹤
  
  寒水笼香轻破晓 (负棺人)
  淡烟依竹静眠秋 (兰之幽兮)
  
  浅析:湖水经秋平似镜,莲花破晓白如霜;想来那鹤栖晓塘、淡烟水竹、霜天秋语皆轻灵幽幻之境,只是一语点破,便不复轻灵幽幻,不再真实,完全是画梦中了。
  
  【后记】:已经很久没有动手写联了,直到有一天整理电脑时翻到这些快被遗忘的联句,居然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心里便有些依稀的感动,为当年的执著,也为现在的孤寂。不止是兰之朋友,以前的许多联友,现在也不知身处何方,写下这些,也是想在许多年后给自己知道,曾经学过对联。</FONT>
</FONT></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6>声明:以上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和联都论坛共同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FONT></P>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8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8:53 | 只看该作者
<b><P><B><FONT color=#ff0033 size=5>对联作品类:</FONT></B></P><P><B><FONT color=#ff0033 size=5>作品来源:</FONT></B><B><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FONT color=#ff0033>《联都》</FONT>
网    址:</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http://china-liandu.com/</FONT></A></FONT></B></P><P><FONT color=#ff0033 size=4>[原创]不梦集(光重皇)</FONT>

</b><FONT color=#0000ff>○梅子
  
  上联:
  在画桥分霜,在碧阴分静;在疏窗分月,在绝岭分云。玉骨冰姿,不与菊兰分寂寞。
  
  下联:
  与魁星共耀,与师雄共杯;与寿阳共妆,与和靖共隐。暗香疏影,长随松竹共精神。
  
  
  ○素月
  
  上联:
  一水弯幽玉,看绿鸦鬓里,苍龙笛中,玄鹤峰前,夜夜光悬千尺雪;
  
  下联:
  万山布冷霜,念青莲伏波,素娥飞殿,白石吟赋,年年影落六弦风。
  
  
  ○江柳
  
  上联:
  何意飞羌管?目送青娘远去。算寂寞窗前,吹不动碧玉千绦、霜花满地。
  
  下联:
  无语立灞陵,魂牵下惠归来。念相思雨后,诉不完阳关三叠、月梦一声。
  
  
  ○莲花
  
  上联:
  临风动转飞云。半亩方塘,谁牵来六夜清华,二分碧水?
  
  下联:
  步月吟哦甘露。九霄圆梦,自谢去三杯冷玉,一管寒英。
  
  
  ○云衣
  
  上联:
  裁雪为裳,披霜为翼;念卫公封禄,羊叔封名,问谁怜一生沧海万声梦;
  
  下联:
  饮露成酒,吸风成餐;有梅妻同邻,鹏兄同伍,竞传颂万古云霄一羽毛。
  
  
  ○离离
  
  上联:
  雨里缘纵横,惯雾雨沉星雨淡木雨狂,画雨声中,新愁原上草;
  
  下联:
  花间烟起落,照藕花云桐花雪梅花月,空花影外,大梦楚江波。
  
  
  ○小花
  
  上联:
  是群仙遗梦,诸天遗雨?算几朵遗愁,忽开忽谢,拈来一笑皆如镜;
  
  下联:
  竞火里幽华,冰上幽香;展三分幽绪,极艳极孤,逸去凌波不关风。
  
  
  ○酒儿
  
  上联:
  琥珀照黄金,曲水流觞,饮六时霜雪,君不见快意无声,临风飞袂;
  
  下联:
  苍茫浮大白,扁舟冷动,扶一管玉箫,直吹起寒潮满袖,与月同孤。
  
  
  ○竹箫
  
  上联:
  辗转风花崇岭岳,光影里、愁一箭平生。落寞怎堪吹时,谁横凤翼?
  
  下联:
  无情雾雨浪江河,烟波中、看大帆张梦。苍茫至此冷去,君纵龙吟。
  
  
  ○风铃
  
  上联:
  危檐外、小窗前。夜放朝云晨收暮雨,渺渺茫茫,无限风吟何所以?
  
  下联:
  庙堂中、江湖上。焚来水月冰去镜花,空空落落,有时铃动不关心。
  
  
  ○晴烟
  
  上联:
  淮阴溪畔,云色错镶金。乐风色先蓝,碧野重重流翠,挟青虹而听绿绮。
  
  下联:
  春雨楼头,杏花大舞火。愁梨花未雪,苍山隐隐布霜,驾素鹤而越白龙。
  
  
  ○微尘
  
  上联:
  画影成牢,终伤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先减风华,于舟尾黄昏聆雨,未惯忽开忽灭。
    
  下联:
  与天同悟,始乐佩兰一缕,秋水一痕。后随雪月,在画楼静夜折云,浑然若有若无。
  
  
  ○黄昏
  
  上联:
  有饮冰心绪、吞火情怀?赢不过几许飞扬、几许落寞,忽忽黄昏冷暖;
  
  下联:
  真大爱无情、大恨无声?输不起三分浪漫、三分清狂,依依碧雨浮沉。
  
  
  ○画眉
  
  上联:
  风前缘起,风中缘灭。吹飞三世心情,换一缎霞、一缎雨、一缎雾。
  
  下联:
  梦里无欢,梦外有吟。听落九天雪意,展三分郁、三分凉、三分孤。
  
  
  ○侠客
  
  上联:
  红尘碧落,多少腾蛟起凤,纵横八荒?君不道立尽斜阳,一杯残酒,大笑死生寂寞;
  
  下联:
  雪铗霜锋,万里雷电风云,交错四海。谁依然吹起新月?九节古箫,轻聆儿女温柔。
  
  
  ○天意
  
  上联:
  录鬼跳神,远离颠倒梦想?九万里寒霜揽镜,照鹏潜苍波、鲲舞绝壁;
  
  下联:
  洗风煮石,迷彻轮回众生。五千年乱雾披天,纵月吞辽海、云锁长城。
  
  
  ○梦境
  
  上联:
  南柯蕉鹿武陵梦,能梦来琉璃翡翠、玳瑁真珠?回回寂雨凉眸,才龙藏豹隐;
  
  下联:
  北海洞庭巫峡云,已云尽火枣冰桃、素兰绿萼。厌厌繁华落袖,执月冷风寒。
  
  
  ○自像
  
  上联:
  残生梦未消,古镜无澜。多少回照病,病魔如我,我难容太虚之一毫,沧海之一粟。
    
  下联:
  放浪真无忌,孤胆皆雪?方圆里同风,风月其谁?谁不愧先天下而乐,后天下而忧?
  
  
  ○无常
  
  上联:
  我伤抱柱之信,我乐击壤之歌;我恸飞椎之狂,我笑弹铗之望。
  未雨绸缪,梦不得纯情即堕、纯想即飞,心月数瓣难解语?
    
  下联:
  谁饮沧浪一滴?谁种须弥一芥;谁掬落花一尺?谁牵白云一帆?
  两情缱绻,最难忘枯木龙吟、大楼凤啸,梧桐半死不关琴。
  
  
  ○六花
  
  上联:
  天帝转苍茫,三十三天燕席狂卷,覆残山剩水、枯木顽石。
  思想起、不语六花飞有时,心花开无主。
    
  下联:
  夜神执冷漠,九十九夜鹤羽暗浮,收月魅阳燧、星魂海玉。
  沉静后、长怀浮光片影梦,清光虚白风。
  
  
  ○非典
  
  上联:
  离经叛道,颠倒无常,病起六时甚牛;辗转无眠,我无秦镜照肝胆;
    
  下联: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气吞万里如虎;死生皆寂,君在天涯看海潮。
  
  
  ○山行
  
  上联:
  偶避红尘,染数里山霞,疑为一梦。行无意处,忽然古木冠天、青石漱水;
    
  下联:
  暮观碧落,换诸般云笺,信是三生。坐有情时,已是露痕动月、梅影流沙。</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6>声明:以上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和联都论坛共同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FONT></P><P>
  
</P>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9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8:56 | 只看该作者
<P><B><FONT color=#ff0033 size=5>联理类:</FONT></B></P>
<P><B><FONT color=#ff0033 size=5>作品来源:</FONT></B><B><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FONT color=#ff0033>《联都》</FONT>
网 址:</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http://china-liandu.com/</FONT></A></FONT></B></P>
<P><FONT color=#ff0066 size=4>[原创]浅谈评联八拍——作者:三少爷的微笑</FONT></P>
<P><FONT color=#0000ff>一。通览(望)
   
    无论是句子或集子,通篇预览会有一种初刻的印象,即句或集的整体质量可以打印象分。碰到好句或好集,评者会有心动,跃跃一试的感觉。这是评联的印象评法。

    早播完菜籽,新剪完桔枝,山雨来时恰好;
  才谢了梅樱,又开了桃李,春风待我不薄。

余看完此燕说集,最喜此联,淡雅而不需要多加修饰,天然成就。通篇颇有淡雅之风。

二。融入(入)
   
    评联的心态:针对句,而不是针对作者。评联者欲评联时,须融入到作者的创作心态,具体融入到作者句中所写的一山一水,一事一说。身同感受,这是评联的切入法。
   
    孤峰欲倒浮云抱
    晓日初临沧海扶

布衣点评道:与 晨旭朝霞红雨乱,天风海水白云闲  相比,各有千秋,但融入到景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提炼(推)

    欲把作者联句的主题思想以评的方式,用叙说句的形式表达出来,需要炼意,而不是漫无边际的说法。切景合题,所需评言简练,一语中的。评的语言有涓涓细水,或如闻钟吕,或幽默诙谐,或别出一格。但凡评语均应围绕主题展开,这是评联的立意评法。

    萍知心是水
    荷语我非鱼

此题鱼荷经典。以虚赋实。情景一融。尤其心是水与我非鱼,似乎有物我相忘的感觉。它的意就立在切景合题,以情抒发。

四。换位(逛)
   
    一个好的联句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点拨。或从其取材的角度,或从联句的内涵,或从联句的修辞,或从其联句的风格。从不同的角度所得出的评语有不同的效果,而最能说明此联句需要表达的的就是其联句的经典评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评,这是评联的换位角度法。

    残雪销魂,此时梅长老!
    春风化雨,何处柳先生?

余的看法:出句带妙,柳先生一词有意思。对句带无情风采,但又切景。此联与“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有通。
布衣的看法:出或对虽然抓住了事物的特性,但表达的方式却落入俗套。梅在雪中的本性是愈显高傲。柳的特性是春意一到,就自黄芽苞先睁眼欲迷离。

五。斟酌(思)
   
    好的作品,如无可挑剔处。那作品只能以好字形容。创作者的心态与评联者的心态往往存在感知差异。故评联者常在创作者联句中,可对字,对句,对意,对手法等等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差异点,可以起到露珠的效果。因评贵在交流,评者的斟酌与写者的反馈交流是相互得宜的。这是评联的字斟句酌法。

   带醉客归山上雨
   无心僧扫寺前花

布衣的看法:出句归可改携字,除句子连畅亦把醉客的可爱形容出来。对句僧扫的是秋,可否更好。僧扫寺前秋,其言意可延伸。与作者商榷。秋字更显僧的无情与超然。
作者的看法:下联僧扫花,僧是断绝七情六欲之人,花却是红尘中香艳之物,用僧扫花,有些说不出来的意思,僧扫花而无心,可见山之静,人之超然。
此对以布衣的对花改秋,余倒是认为改的妙。交流中见好句。

六。共鸣(受)

    对联作品的评,有几位或多位评者在某点上达到共鸣。这说明此作品的独具的妙处已经被淘洗出来。故余的看法是鼓励联友积极参与评联。评联的方法不同,方式不一。往往世外观云,反倒有精妙见解。评联是值得交流的平台,在评当中达到思想与见解共鸣。故此为评联的共鸣法。在联赛中的评委,在此点上更容易作到。故不举例子。

七。慢评(笑)
   
   此重观点往往适合那些可以打趣的联句,或不能以自己的见解直接表达的联句。用幽默的口吻,或别具一格的“乱弹”,恰恰可以起到诠释作者写联句的思想。需要提醒的是:打趣或乱弹事实上还是依据其联的特性来评。故漫评时须注意措辞语气,从而客观上不会损害对联句的点评。漫评法可偶尔为之。

   此柳风流招可爱
   那峰突兀见性情

布衣乱弹: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那峰突兀见性情,莫非是乔峰大侠来也。一妩媚,一张扬。极有情趣。的确是令人莞尔一笑。

八。点睛(返)

   评完后,需要对作者整体的联句的优势或缺陷进行补充性的说明。此点比较容易做到,一集子或一句子出来,通常会有联风之说。此处需要忌讳的是以大师的口吻点评,说些不着实际的话语。只要对联作品的总结是以联句本身特性出发,那么结尾的评语一般是创作者可以接受的。

   后序:评联八拍用一字诀概括起来,可以用入山游寺图来连贯。望(寺)----入(山)
-----推(门)-------逛(景)--------思(佛)----------受(语)---------笑(意)-----返(回)
余认为任何联友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来评联,贵在交流。能出,能对,能评,能总结,这是一个联手全面素质提高的基本要求。与联友共勉,请多发言。)</FONT></P>
<P><FONT color=#0000ff>
</FONT><FONT color=#ff0033 size=6>声明:以上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和联都论坛共同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FONT>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7 18:56:49编辑过]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0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9:0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33 size=5><b>联理类:</b></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5><b>作品来源:</b></FONT><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b><FONT color=#ff0033>《联都》</FONT>
网 址:</b></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b>http://china-liandu.com/</b></FONT></A></FONT></P><P><FONT color=#ff0066 size=4>[原创]对联最急需解决的是如何命名的问题——作者:静闻花香</FONT></P><P><b><FONT color=#0000ff>对联的改革,不仅仅是一个宽、严的问题,最需要解决的,而是如何命题、定位的问题。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题材,多少年来,一直深受百姓喜爱,可能有多少百姓,就有多少人知道对联。但真正懂对联,了解对联的恐怕就很少了,不要说百姓,就是大学毕业的人群中,也不过百分之五,就不要说,学历低的了,为什么呢?说穿了,就是对联的说道太多,又难登大雅之堂。它是在律诗和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凝结着多种文化的精华,掌握起来比较难。最重要的是古往今来,对联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一些笼统的概念,也是借用了一些是对律诗、词的解释,没有自己的格式、韵律的具体要求,在理论上形成混乱……比如:对三字、六字联就没有什么固定的要求。由于概念上的不清楚,叫人不好真正的去了解,一般人只是简单的理解为对仗,所以老百姓不懂,学过对仗的人也是似懂非懂,在百姓中就更难普及啦。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对联从来就没被人重视过,在过去只是文人的一种游戏,才子、佳人玩风花雪月的消遣。(象诗钟。当然,这么不全面)登不上大雅之堂也就不足为怪了,人们不是不为它下定义,主要是不耻去为它下定义。为什么呢?一是;就那几个字,有什么好规定的,唐诗、宋词你还不懂吗?要是对谁讲这些东西,那还了得,不是小看人了嘛,(文人是最讲礼貌的)二是;不愿意,为什么这么讲?你想呀,既然是游戏,总要有个输、赢、高、低。贬低别人时,引经借典以示渊博,反正也没有标准答案,谁用的多,谁就大才,攻人时这些东西是矛,被功时是盾,总之越乱越好,乱中取胜方显高才嘛,郭老不也是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嘛。哈哈!文人就是文人,当好了是圣人
   
    前几天联都的十四擂就是很好的例子;争争吵吵,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好不热闹,吵了半天,也没弄出个子午卯酉来,争的人倦了,举办人烦了,最后吵累了,喝杯茶,静静神,下步干点什么呢?(文人是刻苦的)就谈起改革来啦,打架没打赢,反正也没输。这回当个先行者也不错嘛,还显得学识渊博。弄不好还名垂千史,所以好事总是有人要干的。什么律要放宽,什么格式从简,嘿嘿!没写出来呢,一旦有人写出什么,第一个挑毛病的就是你们。什么孤平了……出律了……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  话都是你们说啦。你写一个放宽的句子来试试,也怕砸呀,比赛拿不到名次怎么办…… 我们可是有名望的,那是我们能犯的错误吗?  要放宽,怎么放宽?原来的又是什么样子?连这个最基本的都没弄清,(什么是对联?虽然你们懂,老百姓不懂有什么用)你往那里宽……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必须有自己的定义和规范,怎么去规范?我们不妨先学学前人,也象古人那样把绝句分为古绝 、律绝。把词分为词牌,喜欢什么韵,你就填什么词,对、错不用争,自己就知道了,词牌从那里摆着,对号入座嘛。
     
      提倡白话文时,就出现了自由诗,有“悄悄的我走了”的潇洒,也有“宇宙啊宇宙”的感叹,艾青、臧克家、郭小川、贺敬之老一辈诗人的诗风各异,谁说什么了?今天席慕容、席娟的那些诗不象诗,散文不象散文的作品,虽然有异议,但书也很畅销。只要有人喜欢,就有它存在的道理。诗写“散”了,我们就叫他散文诗嘛。写“涩”了,我们就叫它朦胧诗,夸张多了的通讯、记实我们就在记实后面加个小说,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武术有外功、内功之分,内外功又有很多种练法。有练气、头、手、脚的。练到家了,什么方法都可以成为武术家。刀、枪、剑、戟都是兵器。刀有长、短、弯之分。剑也有长短之分。有练双的,有练单的。但刀剑不能互代,也不能用一个武功就来代替。对联也如此,同时有几种风格并存本身是好事。
   
      所以对联也要分类,按什么韵律写,我们称它为什么联。所以标准不能一个,就象词牌不是好几千个嘛,对联弄出个三、五种不为过吧。愿意写马蹄韵的,我们就按马蹄韵去衡量,不喜欢的你就按你喜欢的写。总之得把它先定一个标准。就象语文考试,写作文先选好题材,要先看清楚是写记叙文,还是说明文,要不你写再好,也是跑题。
   
     但对联的本身,是有自己的规律,它决定对联和其他文学题材的区别,如果只是靠放宽标准去解决问题,只能加速对联的消亡。没有风格就行不成流派,失去风格也就意味着即将死亡。写词的人少了,但词牌为什么就没有人说要改呢?因为那是精华,写出一阕好词,就象烧出一个好瓷器。对联也是如此,我们发展它,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就象词有满江红也有沁园春一样,原来的保留,新的发展,使它形成新的风格,再创出对联的新格式。只有这样,对联才能生存。对联的格式自然也就多了。古人能发明诗、词、曲、赋。我们为什么就不弄出个新的玩应。不要否定什么,而是要怎么发展什么,把老的完善,把新的健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们要急于对联下定义,就是总结对联本身内在的规律,什么律科学,什么律合理,这些弄清楚了,一切就好办了。只要在这范围里的,就是对联。这就好比是研究哲学,先要为哲学命名。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思,这些都明白了,其他的也就好办了。就象我们今天说诗似的,一看到‘平平仄仄仄平平”,哦。这是写绝句呢(律诗也有这格式),一看到“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哦,这是打油,"来一碗那个金黄的小米粥”我们就知道要来词了。对联为什么不也弄出类似的格式呢?

     我不懂对联,从没有看过什么书,什么是对联,也灌水中学的,在谈天说地对联室,在联都、国粹,是在人的批评中,知道了什么是135,246。(现在也是似懂非懂)所以真正怎么改,还是得你们这些看过大书,研究过理论的人去做,让我们一起再塑个菩萨,然后,我们在一起拜。
</FONT></b></P><P><FONT color=#ff0033 size=6>声明:以上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和联都论坛共同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FONT>
</P>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1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9:03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33 size=5><b>联理类:</b></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5><b>作品来源:</b></FONT><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b><FONT color=#ff0033>《联都》</FONT>
网 址:</b></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b>http://china-liandu.com/</b></FONT></A></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4><b>[原创]网络对联弊端浅说——作者:白衣殷原</b></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前言:
  白衣真正投入联版,不足一年,足懒眼拙,才疏学浅,作此题目,诚惶诚恐;因是"网联",亦撷网说,而颇多个人看法,疏漏偏颇之处,还望诸位海涵,多多斧正。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第一章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  考察现代汉语词典,"弊端"意为:由于工作上有漏洞而发生的损害公益的事情。而个人以为,所谓网络对联的弊端,更多的是网络对联因为其依靠网络为载体,因其所具备的网络特色而随之而来的因处理不力把握不当而产生的某些不利的方面。因网络对联已经从聊天室转为论坛,前者白衣未逢盛会,不敢轻言;后者作为目前盛行的网络对联方式,其所具有的公开性、互动性和便捷性,吸引着大量的对联爱好者投入眼球和精力,然而,这"三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又削弱了许多联手以一种沉静的姿态和心理来进行对句和创作:

  其公开性,使得出句或对句时候,得考虑到写人所未写,对人所未对,而是否是发自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则有可能搁置在一边。比较唐诗,中唐诗人在面对盛唐诗歌的高峰,难以为继,只得另走新路,一派走雄奇险怪,道人之所不敢道,如韩、孟;一派走平易浅俗,道人之所欲共道,如元白;当然还有一宗不求新奇而走平稳路子。网络对联,为了在前人的步子上、为了在众人的句子前,做到翻新出奇,可以说也出现了相似的局面,有求新奇上难度重机巧的,有求平易用俗语重趣味的,有求雅致写风月重韵味的。然而客观上也存在着一旦处理不好就流入或生涩险怪或浅薄油滑或泥古空洞的不利因素和倾向。实际上,唐诗、宋词的末流也都出现了类似的局面。

  其互动性,使得出句者和对句者、创作者和评论者、版主和会员之间联系起来、沟通起来,启发思路、合作交流,切磋技艺、提高水平(高手点评表现得尤为明显),使得对联的创作从传统的更偏向于个人化、书斋化走向集体化和大众化(一个出句多人应对尤为明显,当然大众的水平也表现出高下混杂来),这是网络对联的先天优势,也是最能吸引众多对联爱好者的地方。但是,也必须得看到,这同时也是把双刃剑,有的因此而轻视甚至忽略了最能表达自己情感和锻炼自己水平的成联创作;对一副对联或出(对)句的看法和评论有见仁见智的地方,而由此引发的争议甚至超出了正常的限度和范围,以致于挫伤参与者的积极性,有的论坛出现了只对不评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这个占先天优势的交流提高的途径,有的论坛出现了敷衍、打哈哈的现象,使得这个优势无从体现和发挥;至于版主与会员之间,版主的点精与点评、对会员句子和意见的回应、版主的说话方式和态度等等活动,由于其具有的"论坛(版块)官方"色彩,稍有不慎,一则对整个论坛对联创作方向有很大影响、一则容易引起争议或留下隐患。至于由互动性而派生的争虚名多虚利的事件,因为已经超出了对联本身,不表。

  其便捷性,尤其表现在临屏上。对于出句者来说,有了感想或冲动,"杀"上论坛,敲出数字,轻点发表,于人气旺的论坛上,也许三两分钟之内就有了应对;对于对句者来说,点击鼠标,打开主题,有兴趣就对,没兴趣就撤,任我纵横。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又留下了率尔为之的空间,丧失了一些精雕细琢的机会。那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痴子要少掉了很多吧?
</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第二章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  至于这些弊端的具体体现,个人以为有如下一些。(一点题外话:对于某些网络联手的句子的入选,只是就句子论句子,并非有意于公开批评哪位。个人表示很遗憾,还请多多包涵。)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一,不顾事理,生造词汇,拼凑句子,为对而对。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  可以说,生造足可以称得上是网络对联的公开性所衍生的硬伤。为了另辟蹊径,别出新意,只好言人所未言。然,功底不逮者或一时疏忽,又馅于明无此,偏造此,却又造得莫名其妙的局面,大概是缺乏深入考虑所创之词句是否符合现实人情物理吧。对于那些所造词句,如欲归结为运用修辞手法,大概又缺少深入考虑能否产生预期效果,是否符合读者的接受心理吧。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1,生造词汇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  第十四届擂台联赛,出句"流觞曲水写心音,醉临春意"因为运用了拆"意"为"心音"两字这一技巧,并在对句上做了要求,因而,为了对出这个要求,出现了一些生硬的把合体字(多为形声字和会意字)拆开,组合成一个词语来和"心音"对仗。如此联: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流觞曲水写心音,醉临春意
逸志行书怀寸日,追忆古时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何为"寸日"?
  面对质疑,御赐金牙解释认为可以通过,说:"太阳通过表尺投射到刻度盘上的影子长度及方向,是会根据时间而变化的,寸日这个词就是指太阳的影子所移动的空间,形容时间短促。"
  而随后-石上流-联友反驳说:"有‘寸阴''之说而无‘寸日''之言。何?阴虽引自日,然非日明矣。......‘日''本身已是时间长度单位,故前面不容代表长度的修饰词,只可放数量词。‘日''若不作时间长度单位,而指星球,则可‘寸土''而不可‘寸日''。 "刘雪新联友反驳说:"人们表达这一意思时常用的是‘寸阴''‘寸晷'',并不用‘寸日''。"月醉东山联友反驳说:"‘寸阴''中的‘阴''是何意?‘阴''就是指日影!!"(以上言语请见</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asp?boardid=154&amp;star=2&amp;replyid=59859&amp;id=10102&amp;skin=0&amp;page=3"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 size=3>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asp?boardid=154&amp;star=2&amp;replyid=59859&amp;id=10102&amp;skin=0&amp;page=3</FONT></A><FONT color=#0000ff size=3>第7楼、20楼、26楼、28楼)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  考上述言论,石、刘与月三位都指出了金牙的解释在逻辑上的错误。"阴虽引自日,然非日","日的影子"却不是可以用"日"来等同的,"日"未有随意代替"阴"的功能,"寸日"又岂可随意的用"寸阴"这个拉在一起的词语来代替?(14擂中约三四个句子"创造"了"寸日"这个词语,第一轮初选时一评委以"生造"淘汰了自己所负责的那些句子,上述例句是另一评委所选。)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  再如"泻玉圆荷映青日,喜弄新晴"中"青日",有评委几乎因"青阳("春天"义,固定词,非词组)"一词而要印证"青日"的合理性拉上了关系,却不顾忌此句"新晴"却更多的是雨后旭日了--"青日"这里做为词组,组合得不顾情理。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  另如"邀扁竹,咏新篇、雕寿竹,作酒[b筹];谈竹寿,弄玉筹"皆为此病。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  15擂中亦出现了"王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甫诗(杜甫《月夜忆舍弟》)""苏晴(苏轼《卜算子 别意》)"(随机选一论坛的参赛句子所见)等词来对所谓的"白发"之双关。而这些词语可自然合理?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2,为成句而不顾情、事、理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  "舍弟江南死,家兄塞北亡"何以被讥?明明无此事,却偏偏捏造出来了。以下皆为选取网说: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1)
流觞曲水写心音,醉临春意
映日红霞生雨相,笑踏晨霜
--接上联句意:诗人聚会,转眼天明,看天边朝霞,知道定会下雨(农谚:晚霞行千里,朝霞不出门),便相约散去,大家一路欢笑踏着早春的晨霜各自回家。(该联作者原注)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  有网友评论说:"首先:流觞习俗实是白天,既是诗人聚会凑趣,放酒吟诗,考虑情趣,也不会选择夜间。其次,既是接上联句意,则为流水,三月上巳时候(既是公历4月),请问可有晨霜?无霜如何踏?"
  又有网友评论说:"从联中看不出是用了何典。这些描写都是想象,并无出处。"
2)
流觞曲水写心音,醉临春意
游目崇山邀扁竹,闲咏新篇
上下联均出典《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该联作者原注)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  网友评论说:兰亭并不出产扁竹,古人的眼神真好.我除了不明白兰亭怎么会有扁竹之外,还不明白扁竹如何"邀"法,不明白"扁"字怎么能对"心"字。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  对14擂第一题应对句,有网友评论说:"评审标准值得商量,意境入选联明显偏重典故,多为生造之句,与上联之流畅相差甚远,若如此生硬追求典故又有何意义?"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  可以看出,不管对典故是否该作为标准,都指出了一些句子的生硬这一弊端来。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3)
龙头在滴血,心里在滴血,更如何来止血
黄河已断流,长江已断流,该怎样去节流
(此题用新声)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  有网友评论说:"滴血?好夸张!长江几时断过流?开什么国际玩笑!"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  以上三联的评论俱选自以下地址:</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asp?boardid=154&amp;star=6&amp;replyid=59258&amp;id=10025&amp;skin=0&amp;page=3"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 size=3>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asp?boardid=154&amp;star=6&amp;replyid=59258&amp;id=10025&amp;skin=0&amp;page=3</FONT></A><FONT color=#0000ff size=3>。各位有兴趣可自行查看自行评判,白衣无意论争。
  
  有朋友也许要以王维"雪里芭蕉"来反驳,如有兴趣请看此文《雪中芭蕉》,地址</FONT><a href="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l/32-lin_qingxuan/swj1/173.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 size=3>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l/32-lin_qingxuan/swj1/173.htm</FONT></A><FONT color=#0000ff size=3>,尤其最后一段的分析。不复赘言。
</FONT></P>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2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9:03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0000ff size=3>第三章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弊端表现之二:机关因素,牵强附会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  个人看法是,机关联因为其"智力的较量"、"知识面的比拼"等色彩和成功后"豁然开朗别见洞天"的轻松愉悦心理而吸引了众多高手,运用字型特点(如玻璃联、偏旁字联)、拆字、谐音、双关、多义、歧义、专有词语等多种创作手法来乐此不疲的投入机关联的创作和应对,成为网络联界吸引眼球的一朵奇葩。
个人认为,成功的机关联,自然天成,其托起整个句子难度的机关因素,应该是天然存在然而,如果在成联的创作和出句上,过分的追求其巧合,人为的拉上联系而不顾这个联系是否符合事真理顺,那么就有牵强附会之嫌了,这只会使出句涨起"难度泡沫",把应对推上生套的路子。
  
  如出句"柳三秦七黄九,昙花一现",作者注为:"嵌名联,柳三指柳永,秦七为秦观,黄九为黄庭坚,昙花一现指历史",那么,前三人和这后面的"昙花一现"——历史地位昙花一现?还是生命昙花一现?——能有机的联系上么?
 
  此句"言流留言",作者注:"回文联。全句指"流言"和"留言"的互动关系。","言流"怎讲?言语流于......?

  此句"龟鹤延年",作者注:"注:嵌名联,省嵌手法。李龟年、李鹤年皆唐朝乐师,李延年为汉朝乐师。全句又表长寿之意",好好的善颂善祷的句子,非得拉上三李来充门面了,和他们又何干系,就因为他们三人名字中有这些个字?如果这样可以省嵌的话,还可以加上两个搞文学的:辛延年(写《羽林郎》的)、石延年(字曼卿,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好朋友)。至于交龟年的,恐怕也还有吧?总没规定必须是嵌入李家人吧?

  刚才为写此章,翻检资料,见到此帖,作者后面的一些感悟,可以参看,地址如下:</FONT><a href="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4&amp;ID=15544&amp;page=1"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 size=3>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4&amp;ID=15544&amp;page=1</FONT></A><FONT color=#0000ff size=3> </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  在前人的基础和众人的句子前,求新求奇是必然的,然而,不管怎样,机关联的机关,不是非得削尖了脑袋望里套的。衷心的希望:网络对联——不仅仅是机关联——,走好自己的难度之路!</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第四章</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弊端表现之三:忽视对联的声韵之美</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  中国诗歌汉末从乐府诗的合乐之诗(体现的是音乐之美的要求),过渡到三曹父子完成文人诗的徒歌(不需要合乐),客观上需要实践与体现文字本身的声韵之美的规则,于是南朝沈约等人提出:"若前有浮声,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宋书·谢灵云传论》),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指出:"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属笔易巧,选和至难",在与此相关的永明体诗歌的基础上,唐沈宋把四声律简化为平仄律,增加相粘规则,定型了近体诗的格律规则,迎来了中国诗歌史上的高峰。</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  对联从近体诗中独立出来,取得了自己的相对独立的地位,其字句虽相对短小,但其中的情与韵却并非可轻视或轻易的忽略,仍然需要注意平仄交替,抑扬顿挫,四呼搭配,声韵谐和,仍然需要在朗读上有其声音的轻重配合的美感。</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  然而,在网络对联上,实际存在的声韵上的弊端是,忽视对联的声韵要求。</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  尤其在机关联上,为了配合所谓的机关,人为的做上了文字游戏,例如这样的句子"今世进士尽是近视",读起来舌头都转不过来了,我建议再加上四个字"进食金石",把这同音字的机关再推上一步得了--尽管据说这是清朝年间的一个讽刺联,但在网上流传甚广,把这个句子作为见难度的杀手锏之一,也就委屈一下它了。呵呵,我见到一个对句为:昔时西施吸食稀矢!--这个"矢"还被我换了一下字眼。晕倒!比机关枪扫射的杀伤力还大!这就是机关的作用?</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  与此名气相当的是句子再如:烟沿艳檐淹燕眼,对句有"你匿泥倪拟坭尼""雨浴玉宇娱鹬羽""士适石室拾狮尸 "。</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  与此同时,为了铺垫出后面的所谓机关的枢纽,有些机关联,句子繁冗,牺牲掉对联的在吟诵上的节奏之美和语言的精炼之美。如出句"鸿门宴,乃最后的晚餐",半文不白的,后一分句读来尤为不利索。</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  语言学家赵元任编过一篇同音字的游戏之文,近于绕口令:"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室。石室拭,氏始试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这篇小文如果把它贴到对联论坛上,或者精选一部分组合一下,然后再来一个"请对"之类的话,可以说,这绝对是第一难度了。</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第二种声韵上实际存在的弊端是,网络联坛存在偏离或忽视对联字词实际朗读效果的倾向。</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1,声韵母的配合上</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  永明体和近体诗的格律上,好象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音韵要素:声韵的配合,尤其是韵母的配合。尽管有刘勰的"异音相从谓之和"的认识,然而,永明体和近体诗这两种格律好象都更多的注意的是平上去入的配合,而对字词在韵母上的配合好象都重视不够,大家对声律八病说中"大钮""小钮"的关注不够(一个韵母在平上去入四声下的一系列为一"钮"也有争议)。前人对韵母的认识有不足,今人认识到汉语韵母系统分为四呼:开口呼、齐齿呼(通俗些的讲,即i和i开头的韵母)、合口呼(u系列)和撮口呼(ü系列),那么在创作和评判时,就需要有意识的注意这些韵母的配合了,尽量避免同一韵母系列连用三四个,以免单调。例如这两句"北望河山世似棋"(杜甫有"闻道长安似弈棋")、"茶禅一味凭心品"后三字(包括老杜的也有这不利索自处)。又如这句“梦浅残蝉声断续”,中间的三个ian韵母,再加上“残”“蝉”的声母c与ch的急剧伸缩,读来舒展不开。再如以前和人在论坛上论近体诗格律在韵母配合上有缺陷曾造了这这么一首题目为《鸡西闺怨》的诗"寂寂鸡西漈,年年辗转船。流愁勾旧柳,念念变缠绵。",如果变一下,造出一个出句"寂寂鸡西游旧柳"的话,韵母配合不足的问题就明显体现出来了。</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2,音变问题的处理尚未和实际效果结合起来
  
  如我的14擂参赛句"......三千我只取一瓢",标上"普通话音韵"字样,然而,自己知道,这近似于钻空子,这个"一"用普通话朗读时,其实际读为去声,在平仄上失律了。因为目前对今音中音变的现象还没有个权威的说法,而大赛组委会在评判前的公开回答帖中提出要依据书面注音,为平声。不清楚在评委那里具体怎么处理这个"一"字的,但最后得个第四名的成绩,自己都汗......类似的还有"七、八、不"的音变问题。对音变问题的探讨,我个人知道的有一些论坛,然而,目前看来,网络联界好象还主要是从书面上而不是从句子朗读的实际效果上来确定其平仄的。</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  对于这韵母的配合和个别字词的音变现象,个人看法是,平仄规则,是前人从创作实际中总结出来的,因而,创作或评判一个句子,对声韵的配合和音变现象,还是应着眼于句子的实际朗读效果来处理,需要自己来多推敲吧。</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  个人看法,目前这两种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凸显和网络对联声韵上目前存在的弊端,原因很多,和联手的知识层面、能力大小、创作心态、创作习惯、创作方式等等都有很大关系,但也应该说和网联的网络特性有一定干系。联手在创作时,也许在面对屏幕,借助更具有快捷性的网络载体,失去了一些静下心来吟哦推敲自己句子的机会,对句子的视觉审美或审视超过了听觉审视或审美,因为前者更直接,一看即可,而后者要间接,需要在看的时候,发出声音,再动用自己的耳朵和大脑来进行审定。前人也许在初稿之后,更能静心来默背或吟诵吧。(个人感觉,网络对联也是快餐化文化快餐了。)
  同时,网络对联偏向视觉审视超过听觉也许这也可以印证一下很多论坛随机页面上的拆字联、嵌字联、别解联要比谐音联更多些的原因吧。</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  呼吁:联手们,创作时、应对时、评判时,多读上几遍吧!
 
  附带一点:由此看来,今音创作对联,可能在实际朗读效果上还是要比用平水韵多占些优势的。</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6>声明:以上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和联都论坛共同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FONT></P>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3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9:05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33 size=5><b>联理类:</b></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5><b>作品来源:</b></FONT><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b><FONT color=#ff0033>《联都》</FONT>
网      址:</b></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b>http://china-liandu.com/</b></FONT></A></FONT></P><P><FONT color=#ff0066 size=4>[原创]楹门摸象----一些碎语——作者:杨柳困</FONT></P><P><FONT color=#0000ff>注:不成系统,各点中相互参述不少。

  一,关于联味:

  前几日与曲景双在QQ上交谈几次,就对联独有的风味,则区别于诗词曲赋等其他文体的风味各自谈谈看法。虽然我们两都是各在自己的概念中打转,谈不拢,不过倒产生了一些看法。对于联味,曲景双认为对联其目的性、功用性非常明显,在绝大多数的联体中,如贺、挽、赠等,包括景点的题联、铭志联等,其都带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挂上去让人瞧,或是挂上去给自己瞧:)大概是这样,有些记不得了,详细看法得请曲景双自己来说说。而我个人的看法则是联意的显露比其他文体明显,其精简性使然,即使是纯粹的景联,也比诗词中描景的要带有总括性,大概是诗词中还要有上承下接等,指向性上比起联只有上下联来说要不同。偶思考了许久觉得还是不太可能找出一个能较完整概括联味的东东来,大概原因是因为联吸收了众多的文体,诗词曲赋等,其文法可以从较古的到唐宋仍到现代的文法,可以从古朴大雅到俚俗诙谐等,其目的性上来说我觉得和诗词等不同的是,诗词不太好挂得那么好,楹联就不同了,醒目,而且还是阴阳结构非常鲜明的:)

  另外,与曲景双还交谈了关于一些似联而更似律诗中两联,或像词曲的看法,偶自己也觉得有这么一样存在,偶自己也写了不少严格来说不太像联的东东。看联,如果在短联的角度来说,出现律诗化句子显然是常有的事,而长联成词曲也是存在。而对于景联来说,偶觉得有时无可非厚,景联中包括古人也出现过像五律七律句子的,在我印象中并不少,有丽字,也有古朴字,就是到一定长联上还是有。另一点是由于景联未必产生太多的感叹,有时只是纯粹对于美景的欣赏。而另一些体裁,则把握度上应该比景联更容易些,但一样会有近于词曲等的味道,关键是在用字上,就我个人阅读古联的感觉,多数能与诗、词、曲明显区分开来的,用的多是古散文、史文、骈文等笔法,即使用近体诗、词曲等手法中,也多有挟用。

二、关于联律及其工、宽:

联律,大概比较系统概括的是马蹄律,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偶个人觉得这一条律其适用性大打折扣,相信不是只有偶一个觉得。如上的一个理由,联吸收的文体众多,这个使之联产生出律的复杂性来。联中句子构成,可以由一字到九字等,其节拍性急促舒缓都有不同,具体视具体联而言。而联律中有一律,则诗律于五七言(还要区分五七言的联是否为诗式句子)而言,其应该在古联中显然是比较多,就是到长联中还是有所采用,这一点不就多述,有兴趣的朋友找找看。至于变格体,有一些变格为数不多,至于句脚的上仄下平变化为上平下仄等则时有见之。

对于联句,四言和六言多来自骈文,五言和七言多来自律诗,五七言中被骈文影响的句子不少,如: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与、共其实是骈文中的虚词(这个观点依然是陆震纶先生的,偶觉有理,所以随手拈来:),不然按某些工对观点来看,与共还不合掌:),如诗中也有同义相对者,如老杜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中的缘、为,也是虚词不作实指。 到了后来的发展,出现了用词中的一字豆,和曲中的衬字,这使得情况更复杂些起来,这也是使得联俱有词曲味加重的原因,和诗化的情况更不一样。

句脚上,不押韵显然也是骈文的特点,而且也讲究对仗和平仄的相对,这个按排使得对联的灵活性更强。系统而言,联律最早应该是脱迹于骈文的四言,在发展中吸收了律诗的对仗,而其中因其灵活性产生出复杂的自对、相对(长联上这一特征更明显,其自对从句中到分句,从一字两字到五七字);而平仄与词的对仗上也产生了一些灵活的变通,不过偶以为这个变通多半还是先受到律诗的影响。既然产生了变通,工宽之说也就随之而来。工对包括词性、平仄都要工,词性上同类对,平仄上相对。宽对先不说,说说工宽之间的邻对,这个是指类近的事物相对,这种情况很多。再就是到宽对,这个就一般就是指词性上名对名、形容词对形容性等则可。但是由于句子的构成性,特别是对联这个,其宽对性质灵活变化远远超出律性。相对而言,对于词组的构成不是同样结构,在我个人看来并不属于宽对之类,如”日月“对”江心“之类(不必叫我找例子吧:)

   这里不得不谈下意对这个,意对则是从字面上看来不成对,但是在意思上可行,意思上所指为时间性或方位性等而论,如“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武侯祠)中的”伯仲之间“与“指挥若定”,或者也可以看作成语对;如“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之“晚凉”对“森木”(也是老杜)。再看看一个例子,清 陈作舟一联:

佛笑似欣人迹少
僧稀常觉鸟声多

笑、稀是词性不同的,但是意思上行得通,在联中只一处用宽,也可以看作是补语构成,不过不是现在的语法结构。意对还有一种情况是由补语构成来对,如”檐前“对”歌罢”,意则是便是方位性与时间性,按古语法看是名补与动补;再如:

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
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 ----天台山寺联


另外如:

登楼便欲凌风去
临水应知得月先 多景楼 镇江北固山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片云头上黑
孤月浪中翻  纪昀

去对先、点对飞、黑对翻等类型也是常有的。严格来说对联宜用虚实死活来分析,而不必以语法结构生解,特别是现在的语法结构研究受到西方语法的影响,对于古联的分析不太理想(当然我学识有限,所以得找个理由)。在上下联的结构上,能相同结构当然为工,非相同结构也不乏其类。至于古人常用的宽对法则,在我收集的《诗中对仗之种类·借鉴于联中意境类》,于联中也时有见到。

可以归总为两种情况,一利用字面工对使之不同结构形成对联,二是利用相同结构使其中字产生变化,如词性变化,涵生的所指性质等。

偶不排斥宽对:)灵活运用宽对比只工对的联来说,是存在更多,而且不乏历代名家。尺度之间,若依之有法,未必只单单一个”不成对“可言,古人讲究的是虚实死活,说得玄点是阴阳哲学,而不是逻辑学。古汉语是会意为主,语素如何组合成词,词如何组合成句,都离不开语境,而没有必定的逻辑性,是以人的生活经验为主,这点与西方语法是有不同的。

三 今古

所谓今古主要说两个方面,一今韵古韵,二今人之联与古人之联。

新韵的一个基础是广泛的普通话,而古韵的基础则是文化沉淀上的。对于音韵文体来说,平水韵的产生恰是使其更成熟的一个原因,而且平水韵也不是每朝每代的发音都一致,可以说是形成了古代诗词的音韵规则。学联相信人多数对古典文学有爱好,在用词遣字上难免受到古人的习惯所影响,则有便利性,这个便利性带来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而且汉字是音形义俱全的语系,古今音的不同并不影响对古人的文字的理解。而新韵的基础是为了使之读之切合今人之习惯发音,做到平仄上的协调。偶不反对,好像现在是各行其是,爱用古就用古,爱用今就用今。不过觉得废除古韵上倒不必要,如果趋势是新代替古,相信也要一段时间,也不紧于一时之大砍。二者,今古韵的不同真的产生平仄上今天的严重不协调嘛?平仄的相对协调在音韵文学大体是汉魏之后才形成局面,而且其后还是有不少人作古体诗。古体诗有个特点,就是可能产生整句为仄或为平的句子,对于近体来说,那是不行的,但是在读音上产生问题了嘛?好像汉魏古诗读来的揭抑顿挫还比近体诗强,这里附说个人的一个以为,古代哲学中的“和”,所谓和就是阴阳协调,平仄自然是一阳一阴的,四声之说实际和音感并不太紧密,而是和追求“和”的思想有关系,儒学者也:)纵是用平仄句式合于律来写诗写联,一样会产生读之不畅的现象。这不仅仅是平仄上的问题,而是字的高低长短音调带来的,这一点可以参考孙逐明 先生的《平仄理论研究中的误区》</FONT><a href="http://www.fpe95.com/bbs/dispbbs.asp?boardID=7&amp;ID=2665"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http://www.fpe95.com/bbs/dispbbs.asp?boardID=7&amp;ID=2665 。</FONT></A>
<FONT color=#0000ff>据说有几个联友已着手新韵改革联律,不过似乎还未见成果,至于共识又不知道如何。

  今古之联如同今古之诗词一样,多数都是古人好,当然偶尔也有一两个古人写的也会比现在优秀者差。这个和大环境有关系,时代的文化特征自然在其时代的文体上显示出来,对于古文基本功来说,今天多数人连古时的小学水平都没达到。这个厚古薄今的看法自古就有,不过偶看法是古人也未必有达到今人之处,泥古与复古是不同,历代真正的提倡古文大家却不是泥古(明一些人例外),李白杜甫不是也说说“大雅久不作”等说嘛,结果他们开的是新局面,韩愈之流也是如此,只有结合自身时代始是正理,这也得涉及到创新的问题上。

  创新不是字面的,还在意。但是有些“意”却是古今通然,如感情、战争之类,有时也不必处处求新,首先表达好所要表达的意,再如有些景,如山山水水,有时未必就能脱出旧框子。那么字面的新是否就代表新,不一定,如果抽离一些名词上带来的意象,还是可以看到其意并非

独独只能于今天。像飘萍浪子的二联:

食堂

二两饭花一块钱,有官相护,叹此恨向谁申诉?
三分地挤四千人,望眼欲穿,问何人误我青春!


不打上食堂这个题目,其上下联又何处只能着于今天?这联稍后在下面棒捧篇说说。

上课
早已神驰物外,论周公于易,聚庄子于蝶。任凭尔口水不绝,问谁理会?
忽而铃响耳边,悟明镜非台,喜池鱼非我。刹那间佛光普照,得大解脱。

这一联更明显,比起上联来说,这个题目产生的作用更弱些,如果把”铃响“换成”钟响“,恰恰正好用于说理谈禅之类。

今古之间,能有几多意,古人翻新多出夺胎换骨之术,实则其意仍承于前者,今人又何尝能尽处开新花?不过话说回来,大处或难出新,生活这东西却还是与古以远。


四 捧棒篇

  原来是想名叫什么意理趣气等的,想了想,还是叫捧棒的好:)特别感谢几个联友肯提供联集让我大肆砍杀一通,过足品头论足之瘾。

  联之好坏,首在其意,外为其字。不同联有不同气味,所以我对于以联格分高低这一说法并不看好,一种感情自有一种味道,一种人生自有一种风采,只要不俗得泛滥,媚而卑贱,按电视台词叫”风流而不下流“者也。

  联之气势风味和读音有莫大关系,这也是炼字的头痛处,不仅要达意,还要读时产生的语境恰到好处,渲染出其氛围来。气势欲高古者当何字,欲温婉者当何字,欲艳丽当何字,皆在一指之尖,一舌以连。虚字是个好东东,之乎者也或许老得掉牙,不过用得好者,一联之活势则是分明而见。有些联是上下之联一味调染,有些联善用对比之冲击感,说实话,后者写得好的网上我看过的还不多,所谓对比之冲击感,以大接小,以小接大,以时空对比,以欢乐哀伤对比,种种之类,若老杜之“天地一沙鸥”,若黄遵宪之“一灯红接混沌前”等者,其技使其境更上一层。长联多铺排者,虽说易于短联,但铺排堆砌也是一线之隔,若其气脉不能活之,只剩死物。短联不宜为,一字少若意少,二意多而字不足,三造境不宜占地。说理联最忌理不足,力度不足,又忌理过多,力度用得过大。

还是说浪子的:

食堂

二两饭花一块钱,有官相护,叹此恨向谁申诉?
三分地挤四千人,望眼欲穿,问何人误我青春!

这联好处却非于联,而在于题目,如果没有题目,这上下联就连不上地方。但这联有不足处,都是在后两句,前两分句到那气就泻了,特别是最后一句,整个成了半窦娥半怨妇。另外,误我青春者,以”三分地挤四千人“来看,显然跳跃得快些。

读书
读易则迷,读骚则恸,读陶令则思隐,读谪仙则欲狂。撑来学海扁舟,欲向书中寻妙趣;
观清者敬,观佞者忧,观迷途者伤怀,观立业者自勉。尝尽人生百味,何须世外觅玄机?

浪子这联却写得不错,有一此则不到位,观佞者忧,忧字力不足。好处在于后两句,收得了前面的铺排,不使摇摇无基,尤其”尝尽人生百味,何须世外觅玄机”,唯嫌前面用的是“观”,不是感;观有局外之意,感则有所触。

怀抱昆仑的三联:

何必深究一字,得大意象,则云崩海啸
无须苦吟三年,有真情怀,则岳峙渊停

这联说理力度已足,只是前面六字不宜用,一未涉则未得究竟,一跃而就之天才或有之,然为终极之实来于探索之始;二有中四字,理已说透,前何须再行补缀。


许多往事,偶或上心,念及惟怅然一笑
几个路人,纵曾知己,说起来素昧平生

这联则是出新意,古人虽有所到,但不及此联之深。用字也恰到好处,淡淡伤感,其情也非一人所有,却是今人多有感之。


传上苍之怒,发奔雷而鞭九鼎
会太乙之玄,幻鸿羽而遁三清

楚书锋的:

要轻轻捧起,最是宽容多浪漫;
别紧紧攥牢,须知重压会流失。

看此联者,应是个洒脱于感情问题的人:)从语境上来的,有一处略逊,就是“须知”两字,与整体新时代味道的字有些不协,不过此处怕也是难以用新词所代,还是受到古语所影响。另外是因联的精简性。


山类高人,欲识当有上层境界
水同智者,相望若来几许冥灵

此联有数处病,看上去像是不错。有上层境界,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相若,但却用得不佳,欲识者当是上层境界,而非有,故老杜的“会当凌绝顶”不妨也拿来夺胎换骨。或者说是欲识者当有,则“当”字表达有些不稳。上联既有所指,下联却流于鬼乡,冥灵者,智者所有乎?所至乎?所为乎?还是“冥冥之
中自有天意?还是”冥灵不灭“?智者显得苍白无力,不知何依。不类理趣,不类
感怀,不类景,联之前后不协。

掬花挹月的:

思念
                    
   痛苦的温馨,美丽的孤独,不以那重山形远近;
   幸福中忧伤,甜蜜中惆怅,但因这一月感圆缺。

这联对比用得很现代,也很有冲击,但是冲击之余后面欠点东西。远近、圆缺的暗示性比前面偏于温柔了些,以鲜明的对比形成高潮之前的波涛,却等不到这高潮的来临,前面像个局中人,后面像个旁观者,其情何薄:)

残缺
                    
   月有一钩天造就;
   神无双臂美生成。

又是个好题目,题目是点晴之笔,联是条龙:)假设只有联,那未其上下相隔就远点,上联月,下联神,放在那都显得仓眼。一旦点明,残缺之美,月有缺时,却不见得不美,不然古人什么月儿眉怎么来的:)神如无意外,当是指西方那个美神了:)

题美琪大剧院

    自在逍遥大世界   
    迷离幻妙小人间

这个是老路,和那些明清戏台联差不多,浓缩之下,千古自然也是如此。

实用对联

  ●〇题某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百工若少之,何以试茶酿酒?
    骚客因怀此,方能泻月浇花!
                      
                    注:无水,生存当忧虑,情趣难抒怀。

于联而言,后面都承不起前面,百工其何大,以茶酒若只为下联之骚客起阶,则不必之,有题目之意,当可再铺开其势。缺少水,不仅仅是工业,就工业而言,于今天,大可抛开茶酒。而下联则是酸儒之笔。

捧棒暂时就这样,时间有限,学识有限(自己都是差等生)。</FONT></P><P><FONT color=#0000ff>五 用字之份量
这个是最近才补上的。关于遣词用字,古人说得很多,不多烦述,相信多数人这功夫下过不少。今天之时,有些意象已不同,有些忌讳已不复存在,有些事物却是古人所不能为,但还是有些地方要注意。如所写的对象,则人物之身份,景色之时节,事件之性质等。景色上江南江北所差异者也甚,故有时非所至者能知之,但不悖常理者当也要所注意。外,造境烘托之说,视具体而言,常者、非常者还是有所不同,若非非常之意之事,则跳脱之间也当兼顾常情,古人造境也不多见游离过甚,视题材而言。人物之身份,老生常谈之人物,欲脱新意,毕竟联短而简,若所铺未能确所达之意,兀兀只遗一意,则未免疏漏;人物之身份,当切所生平,虽各人眼中自有各主,但也不宜指鹿为马过甚。事件之性质,视作者手段而言,若乎一卑淫之心则不必多言之;事件之性质,若作者敛情易内,则与张露者不同之,如只余场面、意像等,则不是那么容易感触到,或汇变成另一面者,如大悲却以大笑,大痛却以大沉静等等,意思是说当一种情感过度集中,可能产生像不是这种情感的样子;此是对于其情而言,而对于其性质,也复如是,譬如伊拉克事件,有些联风只幸灾乐祸,媚色风流而去,则离联心远甚。
</FONT>
<FONT color=#ff0033 size=6>声明:以上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和联都论坛共同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FONT></P>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4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9:07 | 只看该作者
<b><P><FONT color=#ff0033 size=5><B>联理类:</B></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5><B>作品来源:</B></FONT><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B><FONT color=#ff0033>《联都》</FONT>
网    址:</B></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B>http://china-liandu.com/</B></FONT></A></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4>[原创]对反对新四声入联的一点浅陋思考——作者:无嗔</FONT></P><P><FONT color=#0000ff>有人提出,不能以新四声入联,说失去了韵律。今天和黄宝钧先生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感觉提这个问题的人真是有些可笑,“就像磨面一定要用碾子一样”(黄先生语),有些感触,谈谈自己的看法:

律者,相对于古诗词而言,古典诗词发展到今天,当然有人继承和发扬,但后来出现了现代诗歌,就是最好的证明;楹联也是一样,从古代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简单的五言,发展到今天长短不一的格式,可谓楹联的一种发展、延续和变迁、革新。那么,古人以古韵入诗词、楹联,现代人是否也要每做诗歌楹联,必把酒临风、鹅冠博带,长袖扇舞、三步一摇?

第二,楹联作为一种通俗易懂、广为流传的文学形式得到大家的认可,私下认为,不仅新四声可以入联,就是白话、俗语、俚语等皆可入联。但是用的不好,可能会画猫似虎,不伦不类。

第三,楹联一直不能正常、堂而皇之地登上历史文学的殿堂,主要原因就在于课于娱乐,偶尔有些心声迸发,但不能切实可用,是为其根本原因。恶人谷老哈也提倡实用联,即对联要与时俱进,联系实际,这样才能登堂入室,继承发扬。

</FONT></b><FONT color=#ff0033 size=6>声明:以上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和联都论坛共同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FONT>
</P>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5
 楼主| 发表于 2005-1-18 20:28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33 size=5><B>联理类:</B></FONT></P>
<P><FONT color=#ff0033 size=5><B>作品来源:</B></FONT><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B><FONT color=#ff0033>《联都》</FONT>
网    址:</B></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B>http://china-liandu.com/</B></FONT></A></FONT></P>
<P><FONT color=#ff0000 size=5>[原创]无情对浅谈——作者:御赐金牙</FONT></P>
<P><FONT color=#0033ff>我观网络无情对,多不能达到要求。原因有几:  
1、对仗基本功不扎实,不能达到字面的工整严谨。  
2、对无情对定义及理解的不透彻。  

近日接受某处的邀请看了一些联句,其中就有一无情对,借以说一说此问题。  

出句是“省油灯”。我们再看看以下的对句:  

1、陪本货====省油灯   
2、长舌妇====省油灯               (古音)   
3、削铁剑====省油灯   
4、国子监====省油灯   
5、共产党====省油灯   
6、乡石寨====省油灯  (注:"乡石寨" 乃湖南地名)   (古音)   
7、节水月==== 省油灯   
8、转篷草====省油灯   
9、短命鬼====省油灯   
10、余秋雨====省油灯   
11、花瓣泪====省油灯   
12、通心菜====省油灯   
13、镇流器====省油灯   

严格来说,十三个对句无一合格。  

在对仗方面的考虑,第七道:节水月,在词性方面与“省油灯”能对上,但却不是工对,月与灯分属不同门类,所以也欠工;第十三道:镇流器对省油灯,流在实际中作电流解,是名词,但与“油”字也不能说工。(稍长的在对仗方面可以略放宽要求)  

在内容方面,我的看法是,此句出砸了。“省油灯”,大家都知道是可以派生出歧义的。  
在无情对中,出句派生出歧义显然是不恰当的,我不知道作者是出于什么考虑的。举例说,一个很普通的无情对:汉水===明天。汉水作为出句,是没有歧义的,汉水就是汉江现代的别称,古代的专称;而明天,本意是明日,歧义是明朝的天,明对汉(朝代),水对天(天文地理)。换一下出句顺序,把明天作为出句,就让无情对的韵味不能产生出来了。  
这里引用束之高阁的无情对:  
老子五千言(出句)  
中午十二点(对句)  
若把后者作为出句,出句作为对句,恐怕就索然无味了。   

所了这么点儿,不知道大家是否理解呢?归纳一下:  
1、无情对是建立在工对基础上的;  
2、出句不应该产生歧义;  
3、出句无论句尾是平或仄,都要摆在上句位置,这是无情对的特点。

********************************************************************************************
关于无情对,我再总结那么一点少得可怜的理论出来让大家探讨一下:

一、无情对的特点:
无情对的特点,首先是对仗上面的工稳,何谓工稳,举例说明: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诸位请看,三对五,数字相对;星对月,天文相对;白对黄,颜色相对;兰对梅,花卉相对;地对天,天文相对。可谓字字相对,工稳非常。

无情对的另一特点,就是上下联意思风马牛不相及,再举一例子:
皓月一盘耳,
红星二锅头。
这是最近在云心文秀中对的无情对,为云无心出岫的出句,“皓月一盘耳”,是一个感叹句,意思为:皎洁的月亮,象一个圆盘一样。
到了对句,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解释成:“红色的星星象两个锅子里面的头”的,只能用其原来的意思,就是一个品牌产品的名称。

上述的例子,是一个很极端的“风马牛”,而无情对中,也有对句意思与出句能作牵强配合的,举例说明:
水发千支终入海,
风流万种尽归天。
下联的意思,很明显是嘲笑“风流人物”要“归天”的,但若要强词夺理的话,也未必是不能说得通:风无论怎样的流动,最后还是要归到天上去。

由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大家不妨探讨一下。

二、无情对的创作
无情对的创作一般有以下几种:
1、反推论
反推论,是指作者的创作思路从无情对的对句开始,通常是由一句俗语、熟语或成语等既有句子而反向寻求出句。比方说,云无心出岫的:同观日落、皓月一盘耳,搜集资料的:甘地有缘涉足非洲,等等,均是属于这类反推论的创作。这一类型的创作,通常作者会把后得的句子发表出来,和大家作一个愉快的交流,到最后有人能度出其心思了,便大可以报以哈哈一笑。所以我很遗憾当天一下子便把搜集资料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给对了出来,使之没有了这一份享受。
2、巧合
巧合,是指出句者本无意求无情对的,但对句者在灵光一闪处把其对成无情对了,比方说,刚才的“风流万种”句,就是这样的情况。
巧合的无情对,在质量上通常会比反推论的无情对稍微有所欠缺,越长的句子越能反映出这种差距,这点很正常的,因为长的句子,受到的限制会比短句子多。
3、求句
这在一些比赛中通常会看见,其中也偶然会发现有佳品,但同时也不得不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出句者可能没有考虑到无情对句存在的限制,是所有对仗中最多的,往往出了句而得不到好的对句,如某处比赛中的无情对出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应对者无数,但效果不甚佳,我曾想了许多种方法去应对,但都因为条件不足而不能完成。
二是出句者自身对无情对的概念不甚了解,常常把产生歧义的对句作为出句,那么即使对句者对出了原句,总体效果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举个例子:牙刷,一般就是指日用品,但在粤语里面却有指人“飞扬跋扈”的意思,以“毛巾”作出句,对以“牙刷”,能让人忍俊不禁,但若用“牙刷”作出句,对以“毛巾”,便觉得索然无味了。

三、无情对的手法--借对
无情对为何通常会产生妙趣横生的效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就是借对。这里所说的借对,不是常见的借字(如清字借代青字,鸿雁的鸿字借代红色的红等),而是借义,从逻辑上讲是偷换概念,如: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又如:
珍妃苹果脸,
瑞士葡萄牙。
为何要“借”呢?概因无情对之所以“无情”,是其能产生歧义,而歧义的构成,是源于我国文字的精妙性,一些字(词)具有多词性,即使是两个组合相同的句子,也可能因意义不同而大相庭径。这点,在外语上也会有一些,但从来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与汉字的精深奥妙匹敌。

四、无情对手法在联句中的运用
无情对,作为一种独特的对子形式而独树一帜,但它不是楹联的一个种类。我曾经作出过尝试,就是在对联里面加入无情对的成分--运用借对手法入联。
请先看此联:
乡下采风,一架瓜棚遮北斗;[孤峰倨坐]
山中避雨,半边竹笠寄东坡。[御赐金牙]

联中的“山中避雨”对“乡下采风”,便是用了借对的手法,“采风”,一般是指新闻、艺术工作者到乡间去搜集、发掘资料,探究民间艺术;而避雨对采风,可谓是有点“风马牛”的。同样,“北斗”与“东坡”也是貌合神离的一对。
但到探究联意的时候,这对却又可以成联,因为半边竹笠寄东坡,是有典可稽的,正是东坡居士体察民情的一段动人故事,遥寄东坡,正好与采风相互呼应。




补充:(御赐金牙 2002/11/06 09:51,阅读:0)
有联友提到,无情对中结构不同是一个本质的特性,于是我对帖子作出如下的补充:

作者:御赐金牙  回复日期:2002-11-5 21:21:00   

  对于结构问题的观点,我曾经和真水无香交换过意见。
  可以说,无情对中的确常会因为偷换逻辑、借对等种种方法导致结构上的不同,但这点并不是绝对的。有此现象,但不是普遍或必须存在的,于是我们便不能说这是本质特性。
  《对联》杂志2002.10月版里面也有一篇题为《无情对与借对》的文章,里面主要是从借对手法的角度去分析无情对,大体上包括:从形式分有:借义、借音,从类别分有借对使上下相差甚远而成对的、借对使结构不同而成对的、借对使词性不同而成对的、借对组合音节少的词与音节多的词巧妙成对的等等。
  用我们常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导致产生歧义、导致结构不同、导致词性不同、导致节奏不同。然而上述四种(或者更多)之中,除了第一种是无情对必须具备和产生的效果之外,其他三种都只是由于借对的原因而产生的与一般对联要求的不一致,或许可以这样说,是一种隶属于借对前提下产生的改变,而不能被认定为一种本质特性。</FONT></P>
<P><FONT color=#ff0033 size=6>声明:以上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和联都论坛共同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8 20:28:59编辑过]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6
 楼主| 发表于 2005-1-18 20:3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33 size=5><B>联理类:</B></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5><B>作品来源:</B></FONT><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B><FONT color=#ff0033>《联都》</FONT>
网    址:</B></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B>http://china-liandu.com/</B></FONT></A></FONT></P><P><FONT color=#ff0033><FONT size=5><b>[金牙还牙之一]漫谈领字和领字的使用——作者:御赐金牙</b></FONT></FONT></P><P>之前有联友问及领字的具体问题,我许诺写一份资料,但到现在还没能见影子,实在抱歉得很,正好最近老刘又问及这类情况,于是便决定动笔写一写。
专门比较系统地说领字的文章,鲜见于各种对联书籍,于是就只能够凭自己的一点浅见以及零星的记忆片段给以组合,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方家的斧正和批评完善,填补这个项目上的空白。

领字的概念
领字,是指在一个联句里面起到统领作用的字(词)。
什么叫统令作用呢?对联中,常有一些自对的句子,如:清风朗月、劲柏苍松,这些自对的句子,可以单独使用,但当它们要用到结构比较复杂的联句里面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引领,比如说,刚才的两个自对句放在一起要成为一幅对联,难免有点牵强,但可以这样处理:
此处有清风朗月,
其人如劲柏苍松。(按古韵,柏,入声)
这样就把景物与人物(人品)联系在一起,而“此处有”和“其人如”就被称为领字了。

领字的来源
对联最早从诗来,从赋咏来——这里要说明一点,对联的起源之争是一些专门研究这方面的人长期纠缠不清的课题,我们不必作这类对我们无甚帮助的争论。
早期的作品(如宋代)有很明显的骈赋痕迹,大量使用虚词,也就是“之乎者也”类的,到了明朝,便大量的转入与律诗句式相仿的五七言句,清朝时期,长联的数量开始多了起来,对联的形式和手法也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广容性了。
而领字的最早普遍使用,是在元曲里面。元曲又称词余,其发展是来源于词,但随便翻一翻元曲,你会发现,除了一些很短的小令彼此间是相同之外,大部分同曲牌的作品,其字数都会是不一样的,这与词的字数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有所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这是领字的存在产生的影响。
而对联由骈赋得四、八言联,自诗得五七言联,因词得长短句,在继续发展的时候,就把领字也融到自身的应用上面去了。
还有一些联句,在语气上极口语化,这也和戏曲入联关系密切。
有心欲更详细了解领字的联友,可以查找一下元曲的资料看看,当然,元曲也并非首首都有领字的(很熟识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就不带领字),这就要大家加以分析和判别了。

领字的运用
领字在联句中的运用没有一个量的规定和标准,大观楼长联中:“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一个“看”字便引领以下的四句,又“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这里有两处带领字,“趁”字,领“蟹屿螺洲”,“梳裹就”三字,领“风鬟雾鬓”,后面的“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其用法一致。
于是,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领字的多寡,是要结合联句本身的要求来定的,这个要求,主要是来自句式变化的考虑,这里不便展开太多的讨论,以免冲淡了主题。
长联中的领字起到引领承接的作用而大量被使用,那么,在短联中有没有这样的体现呢?可以说,领字在短联中的应用比例比较少,但也不能否认其存在,之前我撰的一个例子,是在一古联的基础上稍作更改而来的。

领字的使用要求
领字有什么使用要求呢?有人认为,领字必须是虚的,也就是刚才说的“莫辜负”、“都付与”这一类的,才能称作领字。我对此观点持不同意见。
我的理由是,领字的作用就是要牵领下文,以下文作为主体,领字是辅助性质的,能认同这一点的话,实词虚义的也能成为领字,就如“三千年”、“一万种”,看上去全都是确切的数字,但只要不是专门要挑刺的都知道,三千年是一个概指,一万种更是一个夸张手法,它们都是为突出下文服务的。
不过,要指出的是,在长联里面使用实词虚用的手法,会比在短句里面使用要困难得多,所以实词虚用,要注意用得其所。

领字与声律的关系
当一个联句引入领字之后,我们便不能再对联句用诗律的句式来要求。
比方说,大观楼长联的“看东骧神骏”若用五言律句来衡量的话,显然就是破律的了。所以尽管有很多的作品在引入领字之后依然因为注重声律而尽量做到与律句句式吻合,但在联律上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我甚至喜欢以运用领字来突破千篇一律的常用句式,当然了,这是我个人的喜好,不强加于人。
领字在对仗上面也比较宽松,在对应位置上的声律要求也被列为可不予计算,究其根源,就是因为领字虽然在联句中起到的作用不少,但它始终是为了给主体服务,为了明确它在句中的主次地位,有意地忽略它的声律、对仗要求,也就是我在另一篇文章里面提及的,模糊辅助物,突出主体了。

常用领字资料来源:常江《对联知识手册》

一字
  看  望  听  想  读  览  喜  溯  怅  怕  任  待  问
  凭  叹  嗟  念  试  应  将  须  对  莫  正  乍  总
  奈  但  料  似  算  更  真  并  怎  方  尽  况  渐
  倘  虽  彼
二字
  迹将  却将  莫非  何须  只须  须知  须念  还须
  即此  如此  居然  自然  但看  但闻  但得  但愿
  记得  不忘  恍如  不妨  何不  也算  看来  不觉
  切莫  岂料  总合  更兼  只要  只将  只是  只期
  只余  若是  已是  不是  便是  又是  云呈  况是
  哪怕  那堪  此日  当年  尚待  依旧  自思  自愧
  且把  莫把  未省  休说  无怪  休辞  岂惟  没道
  未必  何必  何况  安得  纵使  试问  试看  敢向
  不堪  犹觉  却忆  未闻
三字
  最难忘  最可怜  最无端  最堪怜  最妙处  最好是
  只赢得  只落得  只留得  只刑得  写不尽  望不断
  流不尽  看不尽  禁不住  赏不尽  全不念  君不见
  只不过  倒不如  哪管他  休沦他  谁管它  且任我
  才领得  好领取  莫辜负  都付与  且探寻  且看那
  请看那  放眼看  扰想见  犹剩得  犹记得  再休提
  再休说  再休管  无怪乎  又还是  又何妨  无非是
  又谁料  又准知  又添得  又何必  又奚必  更能消
  消受得  更何须  何须问  况更有  更有些  应有些
  正有待  待他年  看今日  回溯那  更忆及  忆几番
  听几番  怎脱去  怎抛却  怎识得  便怎地  岂徒览
  切莫要  说什么  皆因是  可直作  看破那  还须要
  未曾闻  唯此地  都幻作  尽收归  焉能免  要争个
  安排着  才觉出  有多少  休忘却
</P><P><FONT color=#ff0033 size=6>声明:以上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和联都论坛共同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FONT></P>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7
 楼主| 发表于 2005-1-18 20:32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33 size=5><B>联理类:</B></FONT></P>
<P><FONT color=#ff0033 size=5><B>作品来源:</B></FONT><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B><FONT color=#ff0033>《联都》</FONT>
网    址:</B></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B>http://china-liandu.com/</B></FONT></A></FONT></P>
<P><FONT color=#ff0033 size=5><B>[金牙还牙之二]古韵·现代韵·古今混排[和云起讨论]——作者:御赐金牙</B></FONT></P>
<P><FONT size=3><B>


</B><FONT color=#0033ff>(御赐金牙 2003/03/01 17:58,阅读:10)
金牙:

简单地说一下:
我国从古代到现代的汉语方音,各时代、各地区互有不同,到了今天,从大范围来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如吴、闽、粤等方言区域的语音可算是A类,以上区域以外的大部分普通话区域的语音可算作B类。
A类的语音,主要分为平上去入四大部分,有些地区在平上去入四声中再分阴阳,甚至形成九声、十声,但总的来说,都可以概括为“平”、“仄”另大部分,“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就包括平声以外所有的各声。

B类的地区,也分为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去,A类的入声字,都被分配到这四声里面。

A类的语音,在宋唐及之前,一直是“官方语言”,但虽然声调比较丰富,用于韵文创作很能体现音律美,但因为各个地区有分别,不能进行统一,所以在语言交流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种语言,以隋朝陆法言编的《切韵》为始祖,唐人的增修《切韵》和宋人再修的《广韵》为一大宗,在古代为“正统”韵书,其时为全国文人在作韵文时都要用它。(佩文诗韵》、《平水韵》都属于这类》
元朝开始,统治者为了方便管理,便设想推行一个比较统一的语言体系,这时候一个叫周德清的编了一本《中原音韵》,这本韵书就是现代韵的始祖。元明以来的,基本以这类韵来作曲配词,至于诗词联赋等,还是主要遵循着A类韵部。(“十三辙”以及现代的各种新编新韵书,都属于这类)

我们现在常说的“古韵”、“现代韵”,其实就是在说这两类,古韵自新文化运动后已经停止教学,基本上不存在发展,呈固定和逐渐消失的趋势,而现代韵自元到今天还不断在进行增修,现代采用普通话教学,在诵读唐诗名句时虽然会常感到别扭(这也是一部分人对声律美感失去兴趣的一种主要原因),但为了语言统一,我们也就只好有所舍弃了。

为什么江南、岭南、吴、闽等地区能保留着古韵语音呢?一、是由于这些地区历代遭受的战乱比较少,二、是由于这些地区以前比较偏远,统治者就算要推行统一语言,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比方说在粤东、闽中等部分地区,其语音更能保存到先秦时期。
有人会问,那么云、桂、黔等地区呢,那不是更偏远吗?但要知道的是,这些地区古代是少数民族地区,很多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不能纳入汉字领域。

总的来说,现代人,特别是北方地区的人,对于“古韵”简直如天书一般,他们的语言系统不支持已经分配到新四声里面的入声字,所以无法读出平上去以外的其它音来。所以就算你金牙说得如何天花乱坠,也只是“哦、哦、哦“地,依然不知所述。在对联创作中,楹联界为了使大家都能投身创作,已经率先开创了“双轨制”,说老实话,双轨制不是要照顾A类地区的联友,而是要照顾B类地区的联友。

用古韵创作,在一部分人士眼中看,是一种知识的炫耀,其实不然,任何若是自我完成的作品,只要作者要反映自我感受和心声的,总要在自我熟识的环境里找寻感觉,若自己所在地区的语言系统不支持入声字的话,写一副联或诗要将韵书翻破才能完成,还算什么创作呢?换句话说,就算是作了出来,自己也不会读出个平上去入的,还有什么意思?

所以说,在B类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的联友,完全有理由遵循普通话创作。
但普通话创作有些时候却又会有一种尴尬的情况,当要嵌入一些成语、熟语的时候,却发现在现代不合平仄编排,比如:百年好合,瓮中捉鳖、精忠报国(这里均为最后一字古韵读仄,现代读平),于这时候,就要采用换词或大胆破格了。

现代人还要注意一种情况,就是古韵和现代韵混用的情况,所谓混用,是指在一联里面有写字读古韵,有些字读现代韵。
我举两个例子来说这个情况:
1、名联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把鲁迅先生请去讲《中国小说史略》,当鲁迅先生病逝时,他悲痛万分,写出一副颇为真切的挽联:

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我们不否认其联的艺术性,现在指说说混用古今韵的情况。联句前部分上比四仄一平,下比三仄尾,皆略,只说后一句。从形式和结构上看,这显然是一组七言律句句式,在这十四个字中,有三个字是古入声字,按现代韵是平声字,分别是“国、说、学”,然而在这一联里面,“说”字要是读平声的,才能够合律,若还依照古韵的话,上比就成为四仄尾了。所以,蔡校长就把“小说”两字按照普通话读音编了进去,而其他的“国、学”则继续遵循古韵。
当然了,若是说,这是无法替换的,宁愿是破格了,而不是有意这样的,也就无可厚非了。

2、某联友一出句:

易织难解香丝结===

这里有两个字是古今不同的,分别是:织、结,皆为入声字。作者最初在创作时,只把最后一个“结”字按照古韵,忽略了“织”字也是,于是便以为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式,经过我提醒后,知道了,便希望就算是破格了,也还不错,有“易知难解相思结”的意思,但殊不知道,又不成立,因古韵中,知与织是属于不同韵部的,知,属于支韵部,织布的织,属于职韵部,与则近音。若要这句按照现代韵,却又犯了律句三平尾的大忌。所以到最后,就只剩下“香丝结”为“相思结”的谐音了,但单纯的一个谐音是没意思的,因此该句也就出砸了。这就是古今混韵的一个典型例子。

----------------------------------------------

云起:

金牙这个帖子很多不确切,恰巧我也想写几句关于新韵古韵的东西,回头整理了发了。但是我是从〈音韵学〉方面着手的。先胡说几句。

1、A类的语音,在宋唐及之前,一直是“官方语言”

这个是错误的,唐朝前是前到什么时候?什么朝代颁布了什么韵书了?有什么史书可以证明?这个似乎不妥。

2、元朝开始,统治者为了方便管理,便设想推行一个比较统一的语言体系,这时候一个叫周德清的编了一本《中原音韵》

中原韵不是官韵,而且和朝廷推行什么东西没有关系,元曲用韵有自己的说法,这样解释是错误的。

3、我们现在常说的“古韵”、“现代韵”,其实就是在说这两类

现在一般吧韵分上古韵、中古韵、近古韵、今韵。大概要分四类,不是两类。

4、为什么江南、岭南、吴、闽等地区能保留着古韵语音呢?一、是由于这些地区历代遭受的战乱比较少,二、是由于这些地区以前比较偏远,统治者就算要推行统一语言,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比方说在粤东、闽中等部分地区,其语音更能保存到先秦时期。
有人会问,那么云、桂、黔等地区呢,那不是更偏远吗?但要知道的是,这些地区古代是少数民族地区,很多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不能纳入汉字领域。

你觉得这个说法合适吗?呵呵~~~~~~~~~~

5、楹联界为了使大家都能投身创作,已经率先开创了“双轨制”,说老实话,双轨制不是要照顾A类地区的联友,而是要照顾B类地区的联友。

照顾是什么意思?你见什么书说过对联应该用什么韵?别说现在的书,说民国元年以前的书。可有什么权威书籍说过对联该用什么韵书?


不但对联,就是诗词歌赋也要用新韵,这个是必然,不过是个时间问题,但是这个并不久远,这个就是结果。至于过程,不过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大家解闷罢了。

--------------------------------------------------------------

金牙:

看了,看得纳闷。
最后才看出初衷来:
不但对联,就是诗词歌赋也要用新韵,这个是必然,不过是个时间问题,但是这个并不久远,这个就是结果。至于过程,不过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大家解闷罢了。

引:
现代推行普通话,要用新韵,的确有必要。但新韵不能涵盖所有,这个也是不争的。

1、
古典格律诗词有其用韵的标准,这个标准从隋朝已经有成书的《切韵》,韵书指导着韵文的写作,这从科举制度的建立中充分地能体现出来。
再说官方语言,什么是官方语言,官方语言是我们的现代词语,所以我用双引号将其标出来。官方语言就是指最常用最广泛和相对统一的语言。你若说,当时读书人的语音和一般人是完全不同的吗?这个是不实际的。虽然我们现在都是在想象,但想象都要尽可能去符合实际,能结合实际的可以叫作推断,不合实际的可以称为臆断,或胡扯。

至于什么朝代颁布了什么韵书,学习过声律的,读过相关资料的人都会知道的,有些书籍现在已经失传,但在别的史料里面是可以知道其存在的。

2、
所有韵书的制定,都是要先有语音而后有韵书,绝没有先有韵书而后有语音的道理。周德清编出《中原音韵》以及《中原音韵》对于元曲所起的作用,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说到,这篇文章上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说,便需要区分开来,尽量集中到主题上面上。

3、
文章的目的是让大家对于古韵的应用,或说是该不该用,提出我自己的见解,而不是要去细说上古韵中古韵近古韵今韵的。我觉得对于对古韵和现代韵认识上比较模糊的人士来说,已经足够,而不需要画蛇添足地去增加和制做混乱。

4、那么请你举出一个合理的说法来好吗?
由北宋末开始,黄河北岸地区和金辽等长期杂居,语言体系会产生变化,蒙古人的入侵,这种变化又会更进一步。
元朝历史不足百年,但几十年时间足可以改变很多事情的。我国建国多少年?现在不就是许多人不知道对课、对仗是何物吗?
为什么明朝开始后,江南成了才子辈出的地方?历代状元大儒都以江南居多,其中原因大家不妨考虑一下。

5、
民国以前的书,当然不会,也没有需要去说对联应该用什么韵的。
对联由诗、词、赋发展过来,糅合所有韵文的特性,也就秉承了古文的声律用韵。我们现代所应用的新韵,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只能被应用在戏曲创作里面(这没有贬低新韵的意思),那么,以前的对联,根本就无须去争辩去用什么韵。

后:
推广使用新韵,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我这篇文章,主要目的不是在于为使用古韵作辩护的,而是和大家一起分析,什么情况可以用古韵,什么情况应当用新韵。前提就是,古韵的运用,只适合于有这先天优势地区的,或懂得分辨、朗读入声字的人士使用。不支持入声字读音的地区,要靠死记硬背的地区,硬要用古韵、依靠翻韵书去进行创作的,是没有意思的。


--------------------------------------------------------------

金牙:

金牙啊,你回的都是是什么啊?还来了句什么“虽然我们现在都是在想象,但想象都要尽可能去符合实际,能结合实际的可以叫作推断,不合实际的可以称为臆断,或胡扯。”我晕,到底是谁臆断啊?谁和你想象了?你想象就以为大家都想象?以为别人都是做家里,随便想个来处就当真了?我想夸你几句写的好而不和你争论,等于给你送根上吊的绳子。想和你说说,却也麻烦,一来这个不是一句两句说清楚的(我整理了点东西,精简再精简,关于古韵才写了个大概的提纲形式,还没有写等韵方面的,就近一万字,我又整理了一次还有大几千字,但是我打字慢,又懒,所以还没有发了),二来还怕和你聊个没完。你回帖基本都是和你说的一样是想象,我也没有看到是什么书什么人在什么地方而根据什么来的。别管怎么说,讲“小学”(指文字方面的研究)要讲出处,而不是“六经注我”。算了,在说你该说我和你抬杠了,就此打住,回头等我整理了那些破烂在说吧。顺便说一句,你上面说的好多我没有办法驳你,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反驳,这个是实话。就说这点吧,要辩论这个我看就算了,建议老兄系统的看看音韵方面的书籍,在诗词对联等书籍里面的说法大都是零碎,而且好多说法都有出入。当然,我看的也不一定对,这个本来就是各值一词的,不过想来大纲都是一样的。


---------------------------------------------------------------
达之:

在下由此联想到,一般来说,用古韵应以古韵为准,但个别情况下,也可以不依古韵。比如,“看”字,依古韵是平声,但现代汉语拼音已经不将其作为平声字了。而且,很多韵书也已经不把看字作为平声字了。因此,在下觉得,对“看”字,就没有必要依古韵了。以上浅见,望请方家教正!
另外,古韵和新韵的生命力的问题,现在说来,要判断此问题,还为时尚早。因为,古韵已经存在一千多年了,新韵才几十年。以后究竟如何发展,还有待历史验证。当然,这并非说新韵不好。只是古代灿烂的文化,都是以古韵的形式存在的。就算不用古韵,从文化继承的角度来说,古韵都是不能被忽略的。何况,祖国尚未统一,有关语言的规范统一问题(还有比如说繁简字体等),也还是有待时间去解决。我们盼望祖国的统一,也盼望全中国语言规范的大同。 </FONT></FONT></P>
<P><FONT color=#ff0033 size=6>声明:以上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和联都论坛共同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8 20:33:16编辑过]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8
 楼主| 发表于 2005-1-18 20:35 | 只看该作者
<B>
<P><FONT color=#ff0033 size=5><B>联理类:</B></FONT></P>
<P><FONT color=#ff0033 size=5><B>作品来源:</B></FONT><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B><FONT color=#ff0033>《联都》</FONT>
网    址:</B></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B>http://china-liandu.com/</B></FONT></A></FONT></P>
<P><FONT color=#ff0033 size=5><B>[金牙还牙之三]浅析汉字在音乐应用中的读音转变——作者:御赐金牙</B></FONT></P>
<P></B><FONT color=#0033ff>(御赐金牙 2003/03/01 17:48,阅读:7)
当日在天涯雅座,曾经有一个帖子说话引起我的兴趣,虽然早在此之前已经知道有那么一个联句,但当时并不在意,当我把部分精力用于声律的探索时,这个句子倒返过来成了一个典型了。

====================================================
[主题征联]上联:独揽梅花扫腊雪  
作者:云沙弥  提交日期:2003-01-11 02:17:37   

18世纪末,简谱由日本传入中国,有好事者以其谐音作此上联。据说至今无人对上。
各位高手试试看??


作者:素月分辉  回复日期:2003-01-11 14:40:00   

这个句子是丰子恺老先生的发明。
为了使大家容易记住简谱,丰老先生将1234567(do、re、mi、fa、so、la、si)凑成一句诗:独揽梅花扫腊雪,但可惜是三仄尾的。


作者:御赐金牙  回复日期:2003-01-11 18:37:00   

  说到简谱,我又信口开河一次。  
  传统五声宫商角徵羽用简谱来对号入座,分别是12356,五声中不含4和7。
  若说到音符与汉字平仄的关系,我在回清风伴明月(哈哈儿)的帖子时曾经提及,汉字入曲后读音通常要改变。
  就按照这一句:“独揽梅花扫腊雪”来说,在朗读的时候,是不能感受出“1234567”来的,特别是“雪”字,当然,你若按唱名来唱的话,是可以唱得到。
  无论五声七声,其每个音若以平仄来论的话,可以这样:
  12356
  仄平平仄平
  1234567
  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倒是很符合一个五言或七言律句的句式。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音乐旋律是极少会这样以递进式排列的。
  在配乐后的唱读(或直接叫唱),带着音乐属性的文字需要改变其本来的音调,如这里的“雪”字,古韵是入声,普通话是上声,在带有“7”的音乐属性后,都要转为阴平。
  
  所以,认为丰老的句子是三仄尾的,只是注意了其文学属性,而忽略了其音乐属性。
  同时也进一步推论“细睨山势舞流溪”这个句子。音乐的“7”和普通话数字的“7”,音高和音调很接近,甚至我们可以说其是谐音,所以,若欲以数字的“1234567”去对音乐的“1234567”,只能够从某一个角度去说是可以成立的,却不能够说完全成立。
  
  附:第一项是音高,第二项文字,第三项原平仄,第四项为带音乐属性转调后的平仄。
  1=独=仄=仄
  2=揽=仄=平
  3=梅=平=平
  4=花=平=仄
  5=扫=仄=仄
  </FONT><FONT color=#0000ff>6=腊=仄=平
  7=雪=仄=平
</FONT><FONT color=#0033ff>
</P></FONT>
<P><FONT color=#ff0033 size=6>声明:以上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和联都论坛共同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8 20:36:15编辑过]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9
 楼主| 发表于 2005-1-18 20:40 | 只看该作者
<b><FONT color=#ff0033><FONT size=5><B><P><FONT color=#ff0033 size=5><B>联理类:</B></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5><B>作品来源:</B></FONT><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B><FONT color=#ff0033>《联都》</FONT>
网    址:</B></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B>http://china-liandu.com/</B></FONT></A></FONT></P><P>[金牙还牙之四]与哈哈儿就自对问题的顶牛辩答——作者:御赐金牙</B></FONT></FONT></P></b>
<P><FONT size=6><FONT color=#0033ff><FONT size=3>哈哈儿:

当句对或称自对,一般是指上下联同位的词句词性不对或平仄不对,很少有结构不对的。即使如岳阳楼联中的“飞过|去,飞过|来”对“什么|先,什么|后”,亦可以做同结构看,而夏誉朋友的七夕对中“前生|约,今生|会”与“寻|旧物,觅|旧人”,很显然在结构上是不相对的,不知道这在自对中是否允许?欢迎大家发表看法。

===============================================================

金牙:

当句对的要求,顾名思义,当句中为对,是要求在自对的对仗上要符合对仗要求。在对句的相同位置上,也是要求其自对要符合对仗要求,到上下句之见的词性、结构关系,就没有限制了。

例句:
此地是杜子桥边,运司河下;  
有时见风来水面,月上柳稍。  
(清杭州涌金门内杜桥茶馆联)

又有:
……是何时崔颢题诗,清莲搁笔;
……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翩跹。
(清李联芳题黄鹤楼联部分)

再有: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清刘坤一题滕王阁联)

===============================================================

哈哈儿:

金牙对自对的理解恐怕过于简单了,如果只是能够自对就可以的话,恐怕现在一些不能称之为对联的也成了对联了。从个人搜集到的自对来看,自对的上下联之间也还是有些限制的,比如结构基本相同。以李愚所举三联为例:

例句:
此地是杜子|桥边,运司|河下;  
有时见风来|水面,月上|柳稍。  
(清杭州涌金门内杜桥茶馆联)

又有:
……是何时崔颢|题诗,清莲|搁笔;
……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翩跹。
(清李联芳题黄鹤楼联部分)

再有: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清刘坤一题滕王阁联)

至少其结构还是基本相同的。

===============================================================

金牙:

老哈哈儿恐怕是将结构和节奏的概念混同了。
结构,是说句子组成成分。
比如:
崔颢题诗:崔颢,名词,主语;题,动词,谓语;诗,名词,宾语。句子结构成分:主谓宾。
笛声缥缈:笛声,偏正结构名词,主语;缥缈,联绵式形容词,谓语。句子结构成分:主谓。

这样,在上下的句子结构上,是明显不同的。

而说到节奏方面,我觉得老哈哈也偶有失觉,如:
飞过去,飞过来
什么先,什么后

“什么先,什么后”其节奏的划分是“什么|先,什么|后”这点可以确定无疑。
但“飞过去,飞过来”的节奏划分是否“飞过|去,飞过|来”,这点值得商榷。
节奏的划分与结构成分有密切的关系。
先说结构:
飞过去:飞,动词谓语;过来、过去,是被“飞”所支配的动补式谓语。整个结构是是属于动宾式的结构,飞,是宾语,过来、过去,是谓语。在句子节奏划分的时候,是不能把谓语拆分开来和宾语一起,形成“飞过|去,飞过|来”的。
正确的划分方法是:“飞|过去,飞|过来”。在朗读的时候,也是只有以这个方式才能通顺。

什么先:什么,代词主语;先、后,副词谓语。句子结构成分,主谓结构。

这两组自对的节奏划分方式应该是:

什么|先,什么|后,
飞|过去,飞|过来,

请老哈哈仔细鉴别一下。

===============================================================

哈哈儿:

好你个大牙,明明是自己没看明白,就乱扔砖头啊?

  “即使如岳阳楼联中的“飞过|去,飞过|来”对“什么|先,什么|后”,亦可以做同结构看”,知道“即使如……亦可以”怎么理解吗?要不是这句可以另外断句,何必用这样的选择句法?

===============================================================

金牙:

这句是不能说服我地。

总不能说:
即使|如
亦可|以
吧?

还|再请|老哈|哈儿|明鉴。

===============================================================

竹露荷风:

昨天老哈说,他拟了一个下联,一直没有上联.下联是"黄牛角,水牛角,犀牛角,钻牛角必撞南墙",怎么他自己也撞起南墙了?

===============================================================

金牙:

绵羊肠,山羊肠,羚羊肠,走羊肠难攀北斗。
黄牛角,水牛角,犀牛角,钻牛角必撞南墙。


战马蹄,赛马蹄,天马蹄,趋马蹄休辞劳苦。
黄牛角,水牛角,犀牛角,钻牛角易入歧途。

===============================================================

哈哈儿:

土南墙,砖南墙,石南墙,撞南墙不如钻牛角,痛~;
黄牛角,水牛角,犀牛角,钻牛角好比撞南墙,闷~。 </FONT>
</FONT></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6>声明:以上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和联都论坛共同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FONT></P>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40
 楼主| 发表于 2005-1-18 20:43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33 size=5><B>联理类:</B></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5><B>作品来源:</B></FONT><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B><FONT color=#ff0033>《联都》</FONT>
网    址:</B></FONT><a href="http://china-liand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B>http://china-liandu.com/</B></FONT></A></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5>[金牙还牙之六]<b>回应哈哈儿《平仄与四声四声相对的可行性》</b>——作者:御赐金牙</FONT></P><P><FONT color=#0000ff>明月谈到数字在古韵中大量为入声字的问题。认为既然这样,入声归到仄声里面是不是不合理。
  
  我也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对这个命题要能够理解,会读入声字是前提。所以普通话区域的朋友若看不明白的话,可以不看,免得越看越糊涂了。
  
  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其定义对于明月等联友来说应该很清晰。平声平稳悠长;上声带转折;去声果断;入声急促,这些是它们各自的特性。
  
  古人创作数字的初衷,大概不是用于韵文创作的,应该最大可能性是在用于数数。除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中有五个是入声字外,还有廿、卅这两字,也是入声字,为什么呢?服务的对象确定了它们的读音。入声字急促有力,连读时有自然产生停顿的效果,在数数的时候,也就只有大量这种入声字,才显得字字铿锵,如同斩钉截铁一般。
  
  同时,我们不能够因为数字中入声字过多了,就认为不入声算为仄声不合理。
  
  中原音韵(普通话前身)为什么多被运用在戏曲里面呢?这和入声字难唱有密切的关系。
  
  曲艺讲究婉转,通常一个字可以和一大堆音符扯上关系,在平上去入古四声之中,平声本身的特性是平稳悠长,所以平声字自然可以“转”起来,上声(普通话第三声),也带着音色转折的特性,所以也能“转”,去声字不能“转”,但可以变韵,去声字在戏曲尾部或中部需要“转”的时候,可以变为上声的音(这点可以参照我在诗词曲版发表的歌曲《浣溪沙》,其中“夕阳西下”的下字,就是用转韵的方式)。入声字因为其本身急促有力的特性,只能用在乐曲的不能“转”的部分,用在结尾而要拖腔或者要“转”的时候,会变得很难听。在粤剧中,很少使用入声字结尾的处理,少量入声字结尾的处理,通常需要用大概二十个音符来进行转换,一个入声字,要先从入声转到平声,然后再在平声与上声之间来回几次,最后转到平声。在粤语歌曲里面,由于要求简洁,要“转”的机会不多,就几乎不能够看见有入声字结尾拖腔的例子了。
  
  那么,大量的入声字被限制性地运用,显然是不合理的,中原音韵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种情况,普通话四声,使得韵文的音乐性模糊起来,便于进行大量的创作,大幅度地提高了戏曲创作的广泛性,于是才呈现出北曲的兴盛。说句老实话,现在给一段旋律让我来填词的话,用与古音接近的粤语来填词的难度,比起用普通话来填词的难度要高出好几倍。当然,这里存在着的粤语九音、普通话四声之间的差别。
  
  但为什么戏曲采用了中原音韵进行创作,而诗词,后来包括对联,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一直要坚持古音创作呢?上面提到了,中原音韵,是为了使文字便于“转”这个目的产生的,诗词里面重于“读”,重在“铿锵跌宕、抑扬顿挫”,重在声律的相对,没有入声字,句子读起来反而会有点“飘”,鉴于此,诗词联就有理由拒绝使用中原音韵了。
  
  当然,以上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古代,观点未必完全正确,但希望能对声律之争起到进一步释疑的作用。

    附录资料:启功《诗文声律论稿》2000年新版101页(汉语诗词的构成及发展)

   注意到汉字有四声,大概是汉魏时期的事。(世说新语)里说王仲宜死了,为他送葬的人因为死者生前喜欢驴叫,于是大家就大声学驴叫。为什么要学驴叫?我发现,驴有四声。这驴叫有ēng、éng、 ěng、 èng,正好是平、上、去,它还有一种叫是“打响鼻”,就像是入声了。王仲宜活着的时候为什么爱听驴叫?大概就是那时候发现了字有四声,驴的叫声也像人说话的声调。后来我还听王力先生讲起陆志韦先生也有这样的说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入声字在北方话里消失。入声字都有一个尾音,如“国”,人声读guk。有人说是后来把那个尾音丢了,所以北方没有入声字。其实不是。北方没有入声字,是读的时候把元音读长了,拉长了一读,就成了guó了。我认为这就是“入派三声”的原因。

===============================================================

《平仄与四声四声相对的可行性》(下)

无论诗词大家如何推宠平仄格律,找出多少理由为其辩护,平仄格律与现代声韵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却是任何人都难以否认的。同样,无论多少人反对平仄格律,找出种种理由予以反驳,平仄格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也是任何人难以否认的。这种格律与现实的矛盾将继续存在下去,且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解决这一矛盾,一是推翻平仄格律,重建新的格律标准,这是一种革命,但这种革命暂时却没有方向,也就是还没有相适应的理论来填补废除平仄格律后的空白,显然短时间内没有可能。二是通过改良的手法,在保留平仄格律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完善,但如何完善,却是值得研究推敲的问题。比如说,适当放宽平仄相对的要求,变全句相对为音节相对、节奏相对甚至句脚相对,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矛盾依然有爆发的时候。因此,如何改革完善平仄规律,是十分必要而且急待解决的问题。

  大约是在一两年前,明月见到一篇文章,在讲到格律问题时,提到变平仄相对为四声相对的问题,但从此就没有了下文,既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支持,似乎有点自然消亡了。但明月觉得,这一提议很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以下是明月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权且做为大家讨论的靶子提出来。

  一、四声相对的可能性。古人讲究平仄,除了追求韵律美之外,还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相差极大,虽然历代都有所谓的“官话”,但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没有一个官方的标准音韵,就很难形成完整的诗词格律,既使写诗(格律诗)填词失去了标准,也使科举考试失去了评判的标准。因此,自唐代开始,先后以“御定”的形式,发布了多种音韵标准,如《切韵》、《唐韵》、《平水韵》、《中原音韵》、《词林正韵》、《佩文韵府》等等。这些韵书是历代经过修订的,为什么要修订?就是因为随着时代生活和语言、语音的变化,所引起的某些局部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说白了,就是韵律改革,但这些改革都是立足于改良的。现在的情况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特别是语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普通话成为国家发布的标准语言,从小学开始,大家就在学习、使用普通话,普通话已经成为社会交往必备的技能。这就为四声相对奠定了基础。

  二、四声相对的合理性。从上古开始,人们就注意到了不同汉字的语音标准问题,并加以分类,这才出现了所谓的中古四声(平、上、去、入)与新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人们对四声的概念是广泛认可的,其认可程度要远远超过对合四为二的平仄的认可。人们既然认识到了四声现象,也说明四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四声在读音上确实是有差异的,而平仄分类则抹杀了这一差异。变平仄相对为四声相对,就会恢复这一差异,使声韵走向更加合理的一面。以大家熟悉的一联为例:“溪西鸡齐啼”,读起来很拗口,但出现拗口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它们都是平声,而是因为它们同韵造成的。大家用标准的普通话读一下,就会发现“齐啼”是有明显的上扬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全部是仄声字,但读起来并没有急促的感觉,“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中各有三个平声字,“男女老少”中有三个仄声字,“上下左右”全部是仄声了,但读起来同样有抑扬顿错的效果,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声调不同。更具体的说,“上下”连读我们会感到急促、单调,而“左右”连读则没有这样的感觉,会感到中间有比较明显的转折。为什么?因为“上下”全部是四声,而“左右”则是一个三声、一个四声。大家可以这样试着找些词语读读看,只有当连续出现同一音调的字时,才会出现平仄格律所要解决的问题。而当不同音调的字间隔出现(即使同属平声或仄声)时,却不会出现这一问题。这至少说明,用四声相对,是存在可能的,也是有其合理的一面的。

  三、四声相对与平仄相对容易衔接。一方面,四声相对与平仄相对的目的性相同,都是为了解决声韵单一的问题,以求得音韵之美。以四声相对代替平仄相对,并没有否定固有的格律规范,也就是诗、词、曲各文体定型后所形成的平仄(音调)交错、对粘的声律法则。以四声相对,是将不可过多的连用平声词或仄声字,发展为不可过多地连用同声字。另一方面,四声相对和平仄相对容易融合,而灵活运用。平仄相对可以作为四声相对的一个特例而长久存在下去,当我们要填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词时,就可以运用这一特例,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格律诗、词是要连读音(包括平仄、韵部等)也要依古音而作的。再一方面,四声相对可以使现代人从小就可以较快地掌握。试想,以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多的知识需求,还有多少人能够像古人那样“从文而终”?变平仄相对为四声相对,就可以在保留平仄相对精髓(避免音韵单调)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人生活学习的方式与节奏,使绝大多数人较快地掌握。

  当然,四声相对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方言的问题、格律学变革的问题、与古诗词理论衔接的问题等等。但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更多地发现,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果连试都不准试的话,怎么能够判定其优劣呢?因此,鼓励大胆探索、试验,在探索中逐步完善或矫正,才是科学的态度。 </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6>声明:以上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和联都论坛共同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FONT>
</P>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9 22:10 , Processed in 0.1415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