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外活动——清源讲故事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4343 小时
主题
22

673

帖子

1

精华

4212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2521
经验
421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3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9
21
发表于 2012-12-20 11:03 | 只看该作者
有意思,:victor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07 小时
主题
28

519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举人

Rank: 4Rank: 4

UID
39377
经验
335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70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9
22
发表于 2012-12-20 11:12 | 只看该作者
最爱听故事,好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17 小时
主题
40

1012

帖子

1

精华

3761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6931
经验
3761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5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29
23
发表于 2012-12-20 1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94 小时
主题
292

3128

帖子

30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9457
经验
4122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20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11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8:08 | 只看该作者
天下由来轻两臂,世间何苦重连城  

这两句诗,是明朝诗僧栯堂禅师的隽语,其中的故事出自《庄子—杂篇》的《让王篇》。
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僖侯。昭僖侯有忧色。子华子曰:今使天下书铭于君之前,书之言曰:左手攫之则右手废,右手攫之则左手废。然而摆之者必有天下。君攫之乎?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子华子曰:甚善。自是观之,两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两臂。、韩之轻于天下亦远矣。今之所争者,其轻于韩又远。君固愁身伤生以优戚不得也。僖侯曰:善哉!教寡人者众矣,未尝得闻此言也。  

译文:韩魏两国发生领土争纷,韩国的昭僖侯为此很烦恼。有一天子华子去见昭僖侯,见他面有忧色、寝食不安,于是子华子对君侯说:听说有一种神奇的"天下书铭",谁握着它就能拥有天下,不过,左手握着它,右手就会残废,右手握着它,左手就会残废。现在假如它就在您的面前,您愿意把它握在手中吗?昭僖侯说:寡人不愿意为它而失去双臂。子华子说:很好啊!这样看来,双臂重于天下,而您自己的身躯比双臂更重要。韩国与整个天下相比是很小的,现在发生争夺的地方与整个韩国比也是很小的,您又何必如此忧愁以至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呢?

雀语清聆茶暖时,窗前晓月淡寒枝。青春渐远香犹在,扉页初残名不知。
芳草晨醒滋冷露,芙蕖季老净明池。人间多少悲欢事,许作流年一段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5 小时
主题
20

6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学堂对子王

Rank: 4Rank: 4

UID
27506
经验
2460 点
威望
3 点
在线时间
50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19
25
发表于 2012-12-20 18:36 | 只看该作者

天下由来轻两臂,世间何苦重连城。 好联,故事亦精彩!
承洪七无上玄功,看振起雄风,龙降不愧十八掌;
有武二至极神力,叹逢生绝境,虫缚只缘三两拳。——岭南一少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5 小时
主题
20

6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学堂对子王

Rank: 4Rank: 4

UID
27506
经验
2460 点
威望
3 点
在线时间
50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19
26
发表于 2012-12-20 18:37 | 只看该作者
君固愁身伤生以优戚不得也。此劝人技术一流,值得学习。
承洪七无上玄功,看振起雄风,龙降不愧十八掌;
有武二至极神力,叹逢生绝境,虫缚只缘三两拳。——岭南一少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142 小时
主题
6

650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42538
经验
313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1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
27
发表于 2012-12-20 18:52 | 只看该作者
从小就爱听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94 小时
主题
292

3128

帖子

30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9457
经验
4122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20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11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1 2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国手吴清源 于 2012-12-21 20:22 编辑

以下故事出自《坛经》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之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嫠牛爱尾。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译文:
又有一位出家人名叫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拜见惠能法师。给惠能行礼磕头时,头不至地。法师教训他说:“既然行礼了,但是没有达到行礼的标准,还不如不行礼。你心中肯定有什么事情,你一直在做什么那?”(作者注:法达不愿意行礼,是看不起法师,他认为自己读了很多的经书,自己很有修为了,为什么要给你行礼那。)法达随即说:“我一直念法华经以及其它经书三千多部。”法师说:“你如果念经书达到万部,而懂得经书的含义。也不要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了。我也懂得佛法之真谛,其实你的行为本身是违背佛学道理的,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错误之处,你听我说一首偈吧,礼本折幔幢(给他人行礼,就是要去除功高我慢之心)。头奚不至地(而你认为你的头很尊贵而不着地)。有我罪即生(内心中如果还有一个‘我’在,即我执。我执是引发一切罪恶行为的根源,也就是自私,贪婪等等都是因为有一个我)。亡功福无比(真正的达到人生永恒状态的功夫丢掉了,有福哪能与人生的永恒相比那?也就是说你丢掉了真正的功夫)。”

法师又说:“你叫什么名字?”对方说:“我叫法达。”法师说:“你叫做法达,可是没有看到你达到法的要求。”随即说了一首偈: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你今天叫做法达,读诵经书没有停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如果只是口读,只能听到声音而已,而不是佛法。真正懂了才是真正的学佛)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今天也是我们的缘分,我今天为你讲法。真正的佛学道理不是靠嘴说的,那样只能是出现漂亮的语言而已)

法达听闻这首偈,随即懂得佛学理论,知道以前是自己的错误,感谢的说:“我从今天以后,一定恭敬一切万物。弟子虽然读诵《法华经》但是并没有理解其中的意思。对其中的道理也是很迷惑。法师智慧广大,希望可以给我大致讲解经中之意。”法师说:“法达,就要达到学习佛法懂得佛学的真谛,你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佛经本无迷惑,都讲的很清楚。只有人心迷惑而不懂佛法。你念《法华经》,你知道此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吗?”

法达说:“学生根性愚钝,只是知道按照文字来念,根本就不知道讲的是什么。”法师说:“我不认识字,你试着随便拿一本经书来念给我听,我当时就可以给你讲解。”法达随即高声念了一段《法华经》经书。念到其中的方便品时,法师说:“好的,可以了,此经的根本就是以因缘出世为宗旨(即讲解如何脱离六道轮回的方法)。其中用了很多种比喻,都没有出离此书的宗旨,即如何脱离六道轮回。用什么样的因缘那?经中说,所有的佛都是以相同的事情来到世间的。什么事情那?就是佛的思想。世人对外执着于外在的事物,即被外在的事物所左右。而修习佛法的人又对内着迷于空(即迷于内心什么都不想)。如果能达到对外接触外界事物,而有不被外界事物所左右。而对内要懂得不被外在事物所左右,而不是什么都不想。即达到了内外不迷的状态。如果懂得这些,就像我们一直关闭的心,打开了一样。我们的心打开了,就是与佛的境界是一样的了。”

“佛达到破迷开悟的状态,分为四门,就是四种方法。第一、开觉之见(懂得生命要有生命的正确的做法)。第二、示觉之见(要懂得追寻、学习正确人生的道理)。第三、悟觉之见(即明白什么是生命的正确行为)。第四、入觉之见(即完全按照正确生命生存方法生活,达到佛的状态)。如果听到佛法,就能明白其中道理,就是达到了觉之见,即完全明白佛学道理。此时内在的清净本性即时体现。”

“千万注意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要错误理解佛经之意,那样就会按照错误的方法去生活,而自以为自己所遵循的是真正的佛法。对于此,我们大家都没有什么分别。如果错误理解佛学理论,就是谤经毁佛,是要受到下无间地狱的果报的。”

“其实每个人的自性就是佛性,每个人的本性当中都是懂得真理的。而不用外在的思想引入。你应当相信我所讲的道理,什么是佛的思想,其实就是每个人的清净本性。对于自身来讲除此以外没有什么佛了。”

“而一切众生,因为自身的原因,自己把自身的清净本性盖覆住了。而去贪图世间的享受。而这些外在的事物,就是遮覆人的本性的原因。而人们不懂得这些,而甘愿被这些外在的事物牵引着走,而带来人生的痛苦。”

“世尊(释迦牟尼佛)用自己的所见所得,即保持清净本性的好处。一直在苦口婆心的教育大家,劝令大家不要被外界的纷杂事物所感染,要懂得找到自性才是真正的生命的体现,才是与佛一样。所以有一句话叫做,开佛知见,就是要用佛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生命的过程。我(惠能)这里也要劝一切人,要懂得佛的思想,用真理指导我们生命的过程。而世人不懂得真理,而胡乱的生活。由于自身行为的错误,就会带来许多的人生之苦。有些口善心恶。有些贪嗔嫉妒。有些谄(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佞(花言巧语)。有些功高我慢。有些侵人害物。自己不自觉的打开了众生的知见,即按照众生的错误知见生活。”

“如果能够去除众生知见,保持佛的知见,即保持自身清净本性。才能内心中增长智慧。有智慧就会懂得生命的真正意义,而不会犯错误。就是自己打开了佛的知见。做人要随时随地用佛的知见生活,而不要按照众生的知见生活。开了佛的知见,就可以达到永恒的人生状态,即回归佛道世界。而如果开众生知见,即按照众生的错误知见生活,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之苦。你如果总是记着自己的功劳与荣誉,就好像是牦牛爱尾,永远也无法达到目的。”

法达说:“如果想真心学习佛学之人,只要懂得佛经之意,就不用诵经了吗?”惠能说:“经没有什么过错,岂能成为阻碍你达到佛知见的障碍。迷与悟是在人自己。诵经对人好还是不好,都是自己感觉的。要达到口念心行,即口中也诵经,人生也按照经文道理去做,这样就是转经,即从经中得到了益处。如果口念心不行,就是被经转,即不但没有从经中得到好处,相反还得到了坏处。听我说一首偈: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如果不懂得佛经的道理,就是被佛经所拖累。而如果懂得佛经的道理,才能从经中得到好处)此处所说的是法达所诵的《法华经》,其实所有经都是同样的道理。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读诵佛经,如果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就是与其中之意相对了)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达到无念的状态,才是正确的念。如果有念,那么这个念就是错误的。内心中没有有也没有无,达到内心的清洁状态。就是长御白牛车了)此处所讲的念即内在的本性。白牛车佛教语。比喻佛法中之大乘。此处代表达到佛的状态。

法达听后,为自己以前根本不懂佛学而悲泣,听后大悟而对惠能说:“我一直以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法达继续说:“经中说,声闻乃至菩萨,共同思量也无法知道佛的智慧有多深。今天您说凡夫只要懂得看清自身本性,就是佛的知见。我根性愚痴,对此有些疑惑,还望法师指点。另外经中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这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希望法师慈悲开示,为我讲解。”

惠能说:“经中已经讲的很明白了,你只是迷惑的背诵经文,而没有理解其中之意。声闻乘、缘觉乘与菩萨乘此三乘之人不能看到佛的智慧有多深,是因为度量不一样。就算此三乘加在一起,也与佛的智慧相去甚远。佛说法是为凡夫所说,不是为佛所说。这些道理如果不肯相信的话,那就只能随他去了。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坐进白牛车(白牛车即大乘佛法),要好于门外找寻三车。况且经文已经向你明确的讲明了,要想懂得生命的真谛,只有按照佛的要求去做,其它方法都无法达到目的。佛经中所有的不同的讲法,只是讲法不同,引用的例子不同,只是针对不同人所用不同的讲法而已。所讲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如何找到自身本性而成就佛道。你为什么就不明白,所谓的三车不是什么真实存在的,只是为了不同的人,所讲的不同的找寻自性的方法而已。今天我只教你去假寻真的方法。找到佛经真实意思之后,按照要求去做。达到清净本性的状态,这些佛法也是要去除的。就像你拥有财产,只是拿来用,而不能当成是自己的父母子女想。也就是说方法是拿来用的,用后就没有任何作用了。那样才是真正的持《法华经》,而且是随时随地的持有而没有停歇。”

法达受到启发,欢喜雀跃,赞叹惠能: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我虽然诵读经书三千部,但是不懂得读诵经典的真正含义。今天惠能的讲解使我明白了,我以前所做的都是一无是处的行为)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不明白经书中所讲的脱离六道轮回的方法,反而徒增了很多的错误行为)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所谓的羊鹿牛的讲法,只是为了方便众生明白佛学道理所举的例子而已。只是对待不同根器的众生所用的不同的讲法而已)初中后,代表不同的思想境界,佛学叫做不同根器的众生。对待不同根器的众生,用不同的讲法,让每个人都容易理解佛学道理。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有谁知道,三界火宅,就是六道轮回当中,真正的清净自性才是生命最高尚的追求)元,即本源,即每个人的清净自性。

雀语清聆茶暖时,窗前晓月淡寒枝。青春渐远香犹在,扉页初残名不知。
芳草晨醒滋冷露,芙蕖季老净明池。人间多少悲欢事,许作流年一段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5 小时
主题
20

6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学堂对子王

Rank: 4Rank: 4

UID
27506
经验
2460 点
威望
3 点
在线时间
50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19
29
发表于 2012-12-21 22:29 | 只看该作者
每天听听故事!
承洪七无上玄功,看振起雄风,龙降不愧十八掌;
有武二至极神力,叹逢生绝境,虫缚只缘三两拳。——岭南一少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94 小时
主题
292

3128

帖子

30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9457
经验
4122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20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11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13:02 | 只看该作者
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崇祯把一个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了自撰的对联一副: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五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已经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不知此时洪承畴被俘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一时京城士人大哗,洪承畴后来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

有一年春节早上,洪府大门上贴起了副新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旧句,不过后面各添了一个字,两句成了: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两个虚词眼,一叹一问,极尽讥讽。洪承看着也是无可奈何。
    这年,正好洪承畴60生日,这一天洪府车水马龙宾客盈门,正这时忽然闯进来一个披麻带孝的人,人们看时却是洪经略的门生,到大厅之后号啕大哭,边哭边大声朗读当年崇祯祭洪诔文,一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洪承畴被弄得无地自容,那门生哭罢,把手中一副对联在桌上摊开,扬长而去,大家偷眼看那对联,见上面写的是: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

    上联嵌抗清名将史可法姓名,下联“成仇”谐音“承畴”,一褒一贬,跃然纸上,洪承畴面红耳赤,呆若木鸡。
    洪承畴以先朝重臣降清,又死心塌地做了清廷鹰犬,连他的家乡人也很看不起他,他致仕回到福建南安老家,一年“谷雨”日,他寂寞难耐,拉了一位氏族弟子下棋,洪承畴难得高兴,棋子下得很顺手,一时想起今日谷雨,便拈须吟道:

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 

他那位小辈把他看看,缓缓对道: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洪承畴听了,一张脸胀得绯红。

雀语清聆茶暖时,窗前晓月淡寒枝。青春渐远香犹在,扉页初残名不知。
芳草晨醒滋冷露,芙蕖季老净明池。人间多少悲欢事,许作流年一段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5 小时
主题
20

6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学堂对子王

Rank: 4Rank: 4

UID
27506
经验
2460 点
威望
3 点
在线时间
50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19
31
发表于 2012-12-22 14:35 | 只看该作者
这则故事以前看过,值得学习!
承洪七无上玄功,看振起雄风,龙降不愧十八掌;
有武二至极神力,叹逢生绝境,虫缚只缘三两拳。——岭南一少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60 小时
主题
856

9831

帖子

50

精华

14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38312
经验
3393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6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7
32
发表于 2012-12-22 22:25 | 只看该作者
好故事!吴校辛苦!~
阆苑文光齐北斗;
书生意气盖东方.____剑隐琴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94 小时
主题
292

3128

帖子

30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9457
经验
4122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20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11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3 13:12 | 只看该作者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 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 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 ,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 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 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 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 、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 ,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 !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译文: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蜇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雀语清聆茶暖时,窗前晓月淡寒枝。青春渐远香犹在,扉页初残名不知。
芳草晨醒滋冷露,芙蕖季老净明池。人间多少悲欢事,许作流年一段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08 小时
主题
1

467

帖子

0

精华

1683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27838
经验
168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0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20
34
发表于 2012-12-23 13:58 | 只看该作者
再读南华经~ 愈加可亲也~给吴校奉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5 小时
主题
20

6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学堂对子王

Rank: 4Rank: 4

UID
27506
经验
2460 点
威望
3 点
在线时间
50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19
35
发表于 2012-12-23 15:42 | 只看该作者
合则离,成则毁 ,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
承洪七无上玄功,看振起雄风,龙降不愧十八掌;
有武二至极神力,叹逢生绝境,虫缚只缘三两拳。——岭南一少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401 小时
主题
12

426

帖子

0

精华

9959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4904
经验
158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4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7-5
36
发表于 2012-12-23 15:58 | 只看该作者
围观
丹心昭日月  
素手摘星辰
         ----- 校长赠
辰龙布德嘉禾颖;
月兔敲窗玉漏幽。
       ————偶像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1 小时
主题
11

860

帖子

2

精华

3957

积分

联都贡士

Rank: 6Rank: 6

UID
39343
经验
395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3
37
发表于 2012-12-24 10:53 | 只看该作者
找个板凳,听老师讲故事
撷明月三分书抱负;
掬清词一阕洗尘心。
              ——-——自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94 小时
主题
292

3128

帖子

30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9457
经验
4122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20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11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18:17 | 只看该作者
李梦阳性格诙谐,非常爱才,常出联命对,借以考试后生们的才华。他在江西督学时,有一个童子和他同名同姓。在唱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联让你对,对不上,你就改名,不要丢‘梦阳’的人。”于是他随口念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这分明是借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和西汉时期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同名作文章,以其名同人异,切合当时的现实。当然蔺相如的文采比起司马相如差得很多,言下之意是说李梦阳这个童子比不上他这位大文学家李梦阳。其实,李梦阳这个童子也很有才学,他略假思索即对:“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魏无忌即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信陵君”,就是窃符救赵的公子无忌。长孙无忌是唐代大臣,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此联以其“无忌”,双关两人不要顾忌,李督学觉得有理,非常赞赏这位童子的才智,于是马上改变了态度。经细心考察,证明确有才能,于是亲自推荐,予以重用。

雀语清聆茶暖时,窗前晓月淡寒枝。青春渐远香犹在,扉页初残名不知。
芳草晨醒滋冷露,芙蕖季老净明池。人间多少悲欢事,许作流年一段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5 小时
主题
20

6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学堂对子王

Rank: 4Rank: 4

UID
27506
经验
2460 点
威望
3 点
在线时间
50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19
39
发表于 2012-12-24 20:29 | 只看该作者
又抢了个先,俺太有才了;P
承洪七无上玄功,看振起雄风,龙降不愧十八掌;
有武二至极神力,叹逢生绝境,虫缚只缘三两拳。——岭南一少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08 小时
主题
8

860

帖子

2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举人

Rank: 4Rank: 4

UID
39867
经验
40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0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10
40
发表于 2012-12-24 20:32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辛苦,
扬鞭策马追豪士
铺纸耕联法雅人
                     -------江南怪侠老师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22 21:38 , Processed in 0.1026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