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残荷细雨花少年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692 小时
主题
34

444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46217
经验
257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69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7-30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4 01:27 | 只看该作者
七、白描之法。
    白描,即不加修饰,以简单明了之文字勾勒出所写之物的性态。前人文学作品中,纯用白描法而能臻于至境者,当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篇,唐温庭筠所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句,亦称典范。白描法之妙处在于留不尽想象于字面之外,不说破而能意趣超然。成联撰写亦有用此技法者,如清代傅山题晋祠云陶洞联云: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又有题济南大明湖联云: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皆是纯以眼前景色入联,看似客观不掺杂个人情感,然则情趣早已蕴于其中。一联尽得闲淡之真味,一联深有清丽雅致之韵味,皆能动人。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纯用白描法的联作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不然,如大明湖联,作者眼前所见,又何止荷花弱柳、山色湖波?行人飞禽、画艇栏杆、水榭烟霭……想必亦不难见,故此仍须仰赖择取意象之功,然则“荷花”何必“四面”,湖何必“半城”,“万顷荷花”、“一色湖”可乎?非不能也,只是意境已逊,故于此又能见炼字之功。
八、典实之法。
    在成联撰写过程中,为了在相对有限的空间中表达更为深广的内涵,往往需要运用搬用典故拓展意义范围。典故运用有正反二法,正用则沿用原故实之意义,反用则是翻空出奇,反其意而用之,其实殊途同归,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致的。正用典故,如滕王阁一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瞥,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
    始终扣紧王勃与《滕王阁序》。
    反用典故,如张叔平题赤壁联云:
    周郎胡为乎来,地若葬曹瞒,便坏此江山风月;
    安石何以不死,天而相苏子,岂老于诗酒渔樵。
    此联翻用典故,看似唱反调,实际上所表达的意思与一般写赤壁联并无所差别。
    运用典故需要避免诘屈聱牙,故作高深,尤需切合主题。
九、比拟之法。
    比喻与拟人之技法为一切文学作品所常用,因其最能彰显文学之“形象性”。比喻这一辞格借助相对具体、浅显、明白之形象来说明相对模糊与深奥的另一形象或概念,往往运用恰当时能收到较为显著之感染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如淮阴县署联云:
    黄河水滚滚而来,文应如是;
    淮阴兵多多益善,学亦宜然。
    撇开一般的枯燥教化之词,可谓别开生面矣。
    一般风景联中,多有运用譬喻之法者,如新疆天池一联云:
    一池浓墨盛砚底;
    万木长毫挺笔端。
    亦颇为生动可观。如是例句,不胜枚举。
    拟人之法乃是将所写之物人格化,如郑燮所作的一副短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绝有风致,读来顿觉春风满面。
十、转折之法。
    此法运用时,往往先陈述事实,而后突然笔锋一转,说明之前所述,到底不能持久(或并不真实),令人顿生感慨。此法挽联中运用较多。如杨度挽黄兴联云:
    公谊不妨私,平生政见分驰,肝胆至今推挚友;
    一身能敌万,可惜霸才无命,死生从古困英雄。
    下联先以“一身能敌万”起篇,令人生情,而后“可惜”二字一转,霸才无命、死生无常,则一片唏嘘矣。
    又有题定王台联云:
    舂陵之气信佳哉,岂知东汉中兴,早已肇基在贫国;
    贾傅有灵相见否,可惜南湘不返,未能留待佐贤王。
    理法与上一联类同。固知此技法运用中,多有“可惜”、“却”、“而”等转折连词出现。
十一、揶揄之法。
    对联之体制极为灵活,可以为诗之庄重,可以为词之婉媚,亦可以为曲之谐趣。对联创作中,有一类嬉笑怒骂之文字风格,看似无理,然则或切入巧妙,或别有深意,均可一读。如题岳阳楼一联云:
    吕道人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去,飞过来,一个神仙谁在眼;
    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
    游戏笔墨,然表意未尝不深刻。
    当代网络联手怀抱昆仑有“自画”一联云:
    先一时荒唐桀骜,后一时放荡狷狂,大混帐忒无行,好亏欠先人后辈;
    忧什么家国春秋,乐什么风花雪月,穷书生丑八怪,拎不清忧甚乐谁。
    乍觉粗俗,深玩之下,可想见其人桀骜放旷之形象,亦自高妙。
十二、劝诫之法。
    成联撰制有以第一人称自描身份,而后苦口婆心作劝诫语之法,此时“我”自占道德高地,便是化身佛祖儒宗,亦未尝不可。
    有题教官署一联云:
    此署非州县公门,何妨私谒;
    所由是圣贤直路,不许横行。
    末四字斩钉截铁矣。
    曾文正题两江督署厅事联云:
    虽豪杰难免过差,愿诸君谠论忠言,常攻吾短;
    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僚友行修名立,方尽我心。
    上联亦好言劝慰,见其诚心。
成联技法,姑且列此十二条,其实细而论之,此十二种不过冰山一角,关于成联之虚实主次等大端尚未论及,而即便就其中一种而言,如衬托,即有正面、侧面、反面等多个维度需要细分。精力有限,时不我待,暂且抛砖在此,日后若得闲时,再尽补缺之事宜。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92 小时
主题
34

444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46217
经验
257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69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7-30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0 11:36 | 只看该作者
疏影清香熏早醉  ==
出寒冷雪弄迟芳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92 小时
主题
34

444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46217
经验
257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69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7-30
23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20:06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讲:对联的视角和切入点
(作者 胡有章)
第一章 视角的维数

第一节 视角的物理性质
视角即人眼对物体两端的张角。班这是一个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名词,无论是机械工程,还是光学仪器,都因为视角的变化而显得丰富多彩(本文对此不做详细探讨)。

第二节 视角的文学特征
站在文学的角度上来说,视角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以长宽高三条直线轴所限定的三维空间,它还延伸到时间这一条虚数值的轴。因此,视角在文学中表现出四维特性。
对联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其维数可以表现得非常明显(本文将以对联体裁为代表进行解读)。
1、一个点是0维空间。
在对联中,一个字或一个词语就相当于一个点,或者说一个“视点”。简单来说,视力所及的范围内,每一个可以看到的事物,都各自是一个视点。例如:

花①
牛奶
羊毛②
白居易
胡有章③
横向来看,这些被单一地认知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语,各自只是一个具体或抽象的名词。
纵向来看,上下片只是一种简单的本义比照,只能称为“对”而不能称为“联”(见例①②③)。
2、一条线是1维空间。
在对联中,几个具有类似性、系列性或对比性的字或词语(即视点)相连,就构成了事物的一条线,或者说“线索”。简单来说,视力所及的范围内,一些相关的事物被有序地罗列在一起,都各自是一条线索。例如:
东南西北
春夏秋冬①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②【华罗庚题钱三强/赵九章】
四声平上去入
八字年月日时③【罗士琳】
横向来看,这些线系列,虽然比0维空间中单纯的字或词语看起来复杂一些,有了一些扩展因素,但大致上,仍然可以用该系列的总称取而代之。
纵向来看,上下片分别独立列品或分总,互相平行,各不相干,还不能共同表达出完整的意义,也只能称为“对”而不能称为“联”(见例①②③)。
3、一个平面是2维空间。
在对联中,通过线索的系列特征的辐射,两条线索如果有意义上的相交,便可以扩展为一个“切面”。当这两条线索的“交叉点”,或明显、或隐约地出现在视角范围内时,这个切面很容易被理解为一个“被定格的画面”。而这个“交叉点”,就是在对联创作中起着异常重要作用的“切入点”(详见第二章)。简单来说,切面相当于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活特写镜头”。例如:
明月清风影
唐诗汉赋声①
米酒茅茶檐下月
竹床蒲扇耳边风②【胡有章】
颓壁残垣追梦客
落花流水断肠人③【胡有章】
横向来看:
①中的“光影”是一条线索,“声音”是另一条线索。
②中的“食物”与进食环境是一条线索,“工具”与使用环境是另一条线索。
③中的“环境”是一条线索,
“心情”是另一条线索。
纵向来看,因为交叉点多而头绪繁杂,显得主次模糊;但上下片的某些交叉点,如①中的“影/声”、②中的“檐下月/耳边风”、③中的“追梦/断肠”,各自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关联性,因此整体上立刻就比较完整,也就是说,上下片不仅是相“对”的,也可以是相“联”的(见例句①②③)。
注意:此时上下片中的两个切面,基本上已经构成一个“立体”的影像,也就有了“立体感”。在进入立体之前,几乎没有出现表示动作和状态的词语。这时以短语和“列品”这种修辞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段。
4、一个立体是3维空间。
如果把事物的纵向特性和横向特征,看作是简单的平面交叉,那么垂直贯穿这个交叉点的第三条轴,就是一条具有瞬间位置移动或短期状态变化的强力线。
在对联中,这种移动和变化性,是用动词和形容词来表达的(有时也可能是相当于或隐含它们的词或词组),它们是构成立体感的决定因素。简单来说,只有表达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才具有立体感。例如:
高门掀薄微风绿
轻楫穿荷旭日红①【胡有章】
云梦泽中,悠悠碧水携云梦;
日观峰上,莽莽晴川沐日观。②【胡有章】
黄昏独酌岭南云,清风两袖;
羁旅谁牵心里梦?秋水一人。③【胡有章】
①中的“掀/穿”是瞬间动作,是活性的;“绿/红”是状态变化,是死性的。
②中的“携/沐、梦/观”是瞬间动作,是活性的;“悠悠/莽莽”是状态变化,是死性的。
③中的“酌/牵”
是瞬间动作,是活性的;“清/秋”是状态变化,是死性的。
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视角范围内各点、各面的方向有实有虚,有死有活,错综复杂,这时,就需要明确出一个象地磁线那样有强力优势的统一“主题”。
注意:这种情况下,上下片中两个立体的关系,有可能相冲突、相重叠或相补充。相冲突则“隔境”,相重叠则“合掌”,相补充、相衬托才是和谐的。
5、一个由时间曲线穿透的立体是4维空间。
这条时间虚数值的轴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它不同于“同时垂直于x,y,z三条轴的w轴”(即安娜/卡塔,或斯皮希图/斯帕提图,或维因/维奥,或宇普西龙/德尔塔),只是简单的历史推移过程。名句“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中,“上下”一词所表达的内涵,就是这种推移。
在对联中,时间的推移表现为思想上的时空穿越。这种穿越,既可以缅怀过去(表现为厚重的历史题材),也可以设想未来(表现为浪漫的虚幻题材),还能推测虚拟事件(表现为预测性质)。简单来说,就是作者把自己置身于过去的、将来的或虚拟的某个特定的时间段中。例如:
五友只余二人,悲君又去;
九泉若逢三老,说我就来。①【刘咸荥挽赵熙】
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
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②【佚名题邯郸黄粱梦吕仙祠卢生殿】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③【赵藩题成都武侯祠】
①中用“若逢”引导时空穿越,虚构未知世界动作;
②中用“想到”引导时间穿越,虚构将来状态;
③中用“后来”
引导时空穿越,推测虚拟事件。
这种情况下,纯粹写过去或未来的情况比较少,通常都是将过去或未来拉回现在,或议论故事、或评价古人、或摹绘幻境,夹叙夹议,为表现主题服务。这时,以“仿言”、“示现”这两种修辞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92 小时
主题
34

444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46217
经验
257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69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7-30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04:33 | 只看该作者
指上下联句的语句节奏保持一致。节律,也称节奏、音步,即有规律的重复。语句节奏的确定,既可以按“声律节奏”以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个节奏,如五七言律句均为奇数句,故每句的尾字为单字而占一个节奏;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定节奏点。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例如,“风云三尺剑”,按声律节奏为“风云/三尺/剑”,按语意节奏为“风云/三尺/剑”,二者是一致的。再如,“于无声处听惊雷”,按声律节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而按语意节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二者是不一致的。按语意节奏确定节奏点时,遇到不宜拆分的三字、四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中间不再细分节奏点。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17 04:02 , Processed in 0.0649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