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时间13004 小时
主题6995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 UID
- 9
- 经验
- 62566 点
- 威望
- 12 点
- 在线时间
- 1300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3-5-20
|
中国楹联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文件之一
务实创新 团结奋进
进一步发挥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主力军作用
——在中国楹联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蒋有泉 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日)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我受中国楹联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中国楹联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9年5月23日在南昌召开。五年来,在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怀下,在中国文联的领导下,尤其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下,经过各级楹联组织及广大联友的共同努力,六代会关于“科学发展,团结协作,再创辉煌”的工作主题及任务,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成就。我国楹联文化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团结拼搏的五年,是创新突破的五年,是伟大辉煌的五年。
我国楹联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及其广泛影响,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认同。2010年,中国楹联学会荣膺中国文联系统唯一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值得自豪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楹联文化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爱,也得到了中宣部的高度重视。去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菏泽召开的座谈会上,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内乡县衙对联:“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并指出: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今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民主党派迎春茶话会上,又引用两副春联:“骏马追风扬气魄,寒梅傲雪见精神”、“昂首扬鬃,骏马舞东风,追求梦想;斗寒傲雪,红梅开大地,实现复兴”,为全国人民祝福。今年3月7日,李克强总理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山西代表团审议时,吟诵晋祠对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抒发“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之心声。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亲自为我们营造了大力弘扬楹联传统文化的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令全国联界倍受鼓舞,振奋不已。
今年春节期间,根据中宣部文艺局的提议与部署,中国楹联学会与央视网、国家图书馆成功举办了以喜迎马年新春、歌颂美好生活、实现伟大中国梦为主题的“2014马年春节春联征集活动”,短短九天征集春联近12万副,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好评。据此,孟繁锦会长、杨春长顾问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刘云山同志,呈报了《关于每年开展“全国迎春祈福征联活动”的建议》。刘云山同志对此作出批示:“新春楹联大赛广受好评,要很好总结。开展新春祈福征联活动的建议很好,文明委和宣传部门要予以支持。请奇葆同志阅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亦作出“对这项活动给予指导和支持”的批示。中宣部副部长黄坤明、王世明对此事给予高度重视,明确要求中宣部宣教局“贯彻落实好云山、奇葆同志批示,将楹联作为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好抓手来作。”据此,学会及时拟定、上报了《关于开展一年一度“全国迎春祈福征联”活动的方案》。
今年5月7日,结合党的宣传教育工作重点,中宣部王世明副部长专门召集会议,向学会领导同志具体部署了以“把楹联写在党旗上”为主题、开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征联活动,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开展纪念抗战胜利征联活动,以及为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最美人物撰写小传、对联等任务,并明确提出“要把中国楹联学会作为开展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正规军、主力军、常规军”,“担负起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让楹联登上国家大舞台,大显身手。”5月28日,王世明副部长又亲临“全国楹联工作会议”,再次进行动员,寄予厚望,令整个楹联界为之鼓舞、为之振奋,掀起了学习精神、落实行动的高潮。及后,我们圆满完成了中宣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精心组织,无私奉献,上下协同,左右给力,及时优质,不辞劳苦,从楹联、诗词、小传多种文体乃至书写,形成了一支充满热情、敢冲善战的创作队伍,在短短的四个月里,为200位优秀共产党员、101位劳动模范,以及时代楷模、最美节约之星、最美孝老爱亲家庭、最美见义勇为人物、最美拥军人物,以及共产党员志愿者等,创作对联1,250余副,绝句980余首,小传350余篇,书法作品320余件,为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主旋律,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各级领导与合作单位的一致赞誉。
所有这些,标志着我国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正在融入当代社会主流文化,登上了又一座崭新的高峰。这是几十年来当代楹联人所梦寐以求的,是来之不易的。楹联界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好,肩负的任务也越来越重。此时此刻,我们更加缅怀德高望重的孟繁锦会长。近十年来,正是他临危受命,殚精竭虑,励精图治,高举大旗,带领着我们一步一步从低谷走向高峰,从失落走向辉煌。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孟繁锦会长的遗愿,务必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高昂的意志,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未来。
一、五年要事
六代会明确提出的五年总体规划,就是一年打造一个亮点,五年打造五个亮点。
(一)2010年“联律普及年”,取得大面积丰收。联律是“立会之本”。
没有联律,就没有楹联,更谈不上楹联文化。六代会后,中国楹联学会和一些省市学会,提前为普及《联律通则》做好充分准备,并于1月中旬,通过网站面向全国召开“联律普及年”动员大会。各级学会纷纷响应,普遍做到领导重视,组织严密,措施得力,保障到位,通过开办学习班、研讨班等多种方式,形成了“学联律、讲联律、用联律”的热潮。7月在南京召开的“六省九市普及联律座谈会”上,江苏、山东、湖北、四川、黑龙江、浙江、上海、天津,以及南京、西安、运城等地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联律普及工作的深入发展。人们普遍认为,此次联律普及的力度、深度、广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学术建树,对于推动楹联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2011年“联教交流年”,吹响了全国中小学开展联教的号角。
楹联教育,“从娃娃抓起”,乃百年大计,关乎楹联文化事业后继有人。新年伊始,中国楹联学会在太仓召开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来自全国省区市楹联学会的有关领导,以及全国楹联教育基地、楹联教育规范化试点学校的百余位代表出席。会议就抓认识、抓教材、抓教师、抓教学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部署。8月份,在常州举办了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对联大赛总决赛,这是对楹联教育成效的一次实际检验。12月上旬,在新绛县召开了总结表彰大会,253个联教先进集体和495位联教先进个人受到嘉奖。
(三)2012年“集成汇总年”,树立起中华对联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编纂出版《中国对联集成》,是一项卷帙浩繁的工程,在中华对联发展史上,乃功在当代、利益千秋的创新之举。中国楹联学会于1994年就在全国发出倡议,随后,有河南、湖北、贵州等少数省份陆续出版了省卷。六代会明确提出要在本届编纂完成全国卷,并于2010年6月在杭州召开专题会议,在讨论、完善《中国对联集成编纂方案》的基础上,正式予以启动。在安排2012年工作时,中国楹联学会将其列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在全国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其间,广东、北京、江苏、江西、山东、湖南等省市出版了省卷,尚有一大批市县出版了地方卷,如湖南的益阳、湘乡等15个市县,湖北的黄梅、荆门等16个市县,陕西的长武、岐山等4个市县,四川的都江堰、资中等5个市县,山西的河津、运城等5个市县,江苏的吴江、镇江等5个市县,贵州的遵义、毕节等3个市县、云南的师宗、镇雄等3个市县,以及吉林的通榆、海南的儋州、山东的单县、浙江的奉化、福建的安溪等。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对联集成》全国卷这一传世巨著,迄今已经完成了编纂审校、图书排版等工作,正由出版部门准备付印。
(四)2013年“联墨展示年”,收到联墨双赢的效果。
年初,癸巳春联书法大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这是意义非凡的举措,春联书法进入中国最高美术殿堂,以靓丽的态姿实现了“联墨展示年”的开门红。其后,具有对称美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八省区携手在太原举办“礼赞,美丽中国”联墨展,乃创意中的大手笔,这在全国也是首创,而且办得很有特色。与之相辉映的,是各种联墨活动所呈现的缤纷光彩,如:海峡联墨系列活动,全球华人名家楹联书法展,全国新农村楹联书法大赛,全国联墨名家邀请展,中华百家姓氏联墨巡回展走进台湾,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书画联墨展,中国楹联书法走进澳大利亚,中国楹联书法艺术高级课堂研修班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办等。
(五)2014年“总结表彰年”,树立一批有说服力、有导向力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去年10月,中国楹联学会在南昌召开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认真讨论了有关五项表彰的文件,集思广益。今年2月,经第六届第十四次常务办公会议通过,正式下发开展表彰活动的意见。这是学会成立三十年来的一次规模大、门类多、影响广的评选活动,是加强学会组织、思想、业务、作风建设,树正气,展新风,弘扬正能量的重大举措。评“中国楹联文化强省”,是在创建楹联文化市县的基础上树立省级标杆。评选第二届“梁章钜奖”,是全国楹联界的最高奖项。评选“全国优秀楹联教育基地”,是树立楹联教育的典型。评选“全国优秀楹联教师”,是表彰楹联教育的中坚力量。评选“全国优秀楹联报刊”,是加强楹联宣传、扩大楹联影响的有力措施。6月底,各省区市楹联组织报来了推荐对象。经过反复审定,最终结果将在本次大会上予以公布。
二、五年共识
五年来,中国楹联学会以及各级楹联组织本着“团结、务实、创新”的精神,围绕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结合各地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探索和创造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形成了一些共识。
(一)中华对联是可以绽放于大雅之堂的奇葩。
长期以来,对联为未入文学史而苦恼,也受“雕虫小技”论之压抑。近十年来,这种窘境大为改观,尤其是在孟繁锦会长的亲自筹策下,自2005年楹联荣登中央电视台“春晚”大舞台以来,连续多年与中央主流媒体合作,开展春联贺岁活动,及至楹联步入具有文化象征的中国美术馆、清华园,走进具有时代象征的世博会、亚太经合组织等会所。以闻喜“送中堂”为主线的电影《喜满堂》公映,开创了楹联故事搬上银幕的先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联,正以其蓬勃生机融入社会生活、融入人文环境,已经成为当今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新的一个高峰,必将属于楹联。
(二)创建楹联文化城市是推动楹联文化全面发展的总抓手。
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工作,始于1990年,是我国楹联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六代会后,进一步完善了创建机制,各地创建工作如火如荼。为使创建工作得以健康、持续发展,更上一层楼,2011年起,提出了创建“最佳楹联文化城市”方案。至今,全国已有88个市、州、县获得“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其中,江西南昌、山西运城、闻喜、新绛被授予“最佳楹联文化城市”称号。运城、恩施、山东等地经验的总结、推广,带动了全国创建工作的扎实开展,处处有典型、层层有标杆,一大批楹联文化乡镇、社区、企业不断涌现,更有楹联文化“第一村”、“示范村”和“第一州”问世。今年,又评选出了“楹联文化强省”。实践证明,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化,令楹联文化逐步由群众的自发行为,转向政府的自觉行为,成为实施“文化建市”、“文化强县”战略,以文化建设促进一方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无疑,这是楹联文化得以深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楹联教育进校园是培养楹联文化后继人才的百年大计。
六代会以来,在楹联教育问题上,始终把它作为楹联文化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来抓。其中,探索楹联教育行之有效模式,以及培养师资、编制教材、交流联谊等工作和举办青少年对联夏令营、对联故事演讲等活动,成效十分显著。江苏太仓新区三小、山西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等,成为全国楹联教育的典范。至今,在各地培植楹联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已有一百多个中小学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教育基地”。山西运城、山东东营、河南扶沟等地,实现了楹联教育进校园“全覆盖”。实践证明,楹联“要从娃娃抓起”,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已经明确了前进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联教进学校,联苑有传人”,孜孜不倦从事于楹联教育事业的人们,所付出的每一份心血,都是为了传承民族的血脉,为了坚守住楹联这一块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四)优秀“联官”是楹联大船驶向发展繁荣彼岸的掌舵人。
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近十年来,中国楹联学会的掌舵人就是孟繁锦会长。各地楹联文化发展状况证明,凡是取得显著成绩的,其基本经验之一就是有个好的掌舵人,有一批优秀“联官”。他们一有奉献精神,二有使命意识,三有创新思维,四有大局眼光,五有组织能力,六是有广泛资源。他们是楹联界的宝贵财富,是营造风清气正、高雅和谐氛围,提高集体战斗力,实现楹联文化事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关键。
(五)联墨双修是提高楹联展示水平的有效手段。
楹联文化是名副其实的大众文化,其展示的形式离不开书法创作,书法作品亦因之而提高品位。基于这样的认识,六代会以来,各种联墨艺术的展示活动在全国遍地开花,积极为楹联家、书法家提供交流平台,为楹联、书法爱好者和广大观众创造观摩、学习的机会,继续促进地区之间及海内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学会的主要报刊,坚持以一定篇幅的版面展示联墨作品。凡此种种,都是致力于践行“联墨双修”的理念。联墨并举,联墨双赢,正在成为广大联友的自觉行动。
(六)楹联网络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纽带。
六代会以来,各种规模的楹联网站相继涌现,并有了较快发展,网上征联、网上互动、网上楹联论坛等活动日益活跃,一大批网友同时成为热心联友,进而成为楹联创作、楹联理论研究、楹联知识普及的骨干力量。目前,对联这一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已经与时俱进地步入网络时代,楹联文化与网络文化之结合,其集文图声于一体的快捷、高效、双向、开放的传播手段,正在为楹联文化的普及、传承、弘扬,带来积极的影响,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途径。无疑,充分利用网络,加强楹联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这是我国楹联文化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与挑战。
(七)楹联理论建设是保障楹联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六代会明确提出,“传承和发展中华楹联文化,从长远看,最根本的是要繁荣楹联理论研究”。几年来的实践进一步证明,理论建设具有战略性、长期性、基础性。楹联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备自身的理论体系,除对联学概论、对联发展史、对联修辞学、对联鉴赏之外,对联格律学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支柱。《联律通则》的颁布、施行,及其不断完善,成为理论攻坚的突破口。与此同时,近年来,连续五届举办的楹联高峰论坛,分别以中国对联探源、楹联书法艺术研究、楹联发展未来思考、楹联名家研究等为主题,引领楹联理论研究的主流,已经成为经常性的平台。其中,第四届论坛所达成的共识之一,就是进一步增强使命感,以楹联文化健康、迅猛发展的成就,迎接新一轮的文学艺术高峰,充分展现筑梦中国楹联、圆梦中国楹联的自信。
三、五年反思
在充分肯定过去五年所取得成就和经验的同时,还要清醒看到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并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加以克服。
(一)要解决领导班子建设的问题。
民政部要求,“社会团体负责人一般不得超过70周岁,任期一般不得超过两届”。按这个要求衡量,中国楹联学会,以至各地楹联组织领导成员的年龄普遍偏大。这不利于领导班子的新旧交替和楹联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领导班子的组成人员,必须对其政治态度、思想品德等进行考察,确保各级楹联组织的纯洁性。
(二)要加强楹联网络的管理。
网络技术已经渗透至楹联文化领域,它给人们带来了文字、语言和思想交流,以及资源共享的方便,“上网”已经成为时尚。然而,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所带来的影响,积极与消极、正能量与负能量并存。这就有个兴利剔弊的管理问题。对此,我们还缺乏经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实现强化管理的目的。
(三)要重视地区间均衡发展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各级楹联组织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成立楹联组织,有的即使成立了组织,也不怎么开展活动,处于“有名无实”状态。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使后进的地区赶上来。
四、展望新五年
今后五年,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要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围绕传承“民族的血脉”,建设“人民的精神家园”,无私奉献,务实创新,团结奋进,不辱使命,进一步发挥党的宣传教育工作正规军、主力军、常规军的作用,为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时代主旋律、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更大贡献。
(一)明确地位,努力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添砖加瓦。
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对联文化,不仅富有自身的文学魅力,且萃诗词曲赋之精华,以其雅俗共赏、短小精悍、受众广泛等长处和优势,屹立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林,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经过我们上下一致、不遗余力的努力,我们已经争取到了作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正规军、主力军、常规军的位置,全国联界一定要看重这个位置,用好用足这个位置,决不能缺位、虚位和让位。明确地位,提高自觉性,增强使命感,对于繁荣发展楹联文化,具有纲领性的战略意义。
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并要求“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各级楹联组织和广大楹联爱好者,一定要自觉把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今后楹联工作的中心任务,作为对联创作的主题,为之鼓与呼,为之添砖加瓦。
(二)实现创建楹联文化城市工作重点由量至质的转变。
在全国开展创建楹联文化城市的活动,要持之以恒,实行“充实、巩固、提高”的方针,把工作重点逐步由数量的增加转变到质量的提高上来。“充实”,就是消除楹联文化城市的地区“空白”,充实分布面。“巩固”,就是克服“牌子到手,工作放松”的现象,巩固现有创建成果。“提高”,就是继续培养最佳楹联文化城市,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三)争取楹联教育进校取得实质性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传承和弘扬这份包括楹联在内的宝贵文化遗产,就必须从娃娃抓起。精典格律诗词已列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京剧也已被教育主管部门明文规定进入学校。目前,对联教育进入学校虽初具规模与声势,但仍处于自发阶段,不具有全局性和规范性。要下大力气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争取将楹联教育列入语文教学大纲,将精典名联列入语文教材,将对联基本知识列入语文考试内容。这项任务的关键,是取得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明确支持。
(四)不断壮大联墨艺术的创作队伍。
联墨艺术是对联艺术与书法艺术结合之称谓。经过近些年的大力提倡,从事联墨艺术的队伍不断壮大,今后五年,要进一步提升整体水平,培育一批联墨双修的人才。这方面要再上一个台阶。认识上要树立联墨同兴的观念,普及上要探索联墨同教的模式,宣传上要开展联墨同展的活动。
(五)建设高质量的楹联文化惠民工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全国正在投入财力、物力、人力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这为建设楹联文化惠民工程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楹联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不要刻意另起“炉灶”,而是要争取融入其他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之中,与之随影相伴,尤其是在对现有名胜古迹楹联进行梳理、整顿的同时,注重在亭台楼阁、寺庙祠宇、特色民居等的建设项目中,充实楹联元素,画龙点睛。
(六)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楹联文化活动。
社会团体有没有影响力,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活动搞得生气盎然,就有活力。对联文化活动经常化,要致力于三个结合。一是,与重大时事结合。例如,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要在纪念活动中彰显楹联的魅力。二是,与传统民俗结合。在一些重大的民俗活动中穿插楹联活动。三是,与主流媒体结合。通过大众媒体举办征联大赛、开展楹联活动。
(七)坚持探索楹联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全国联界的关注,也累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尚未形成气候、形成规模。今后五年,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突破口就是商品新春联。商品春联市场规模很大,涉及千家万户,然亟待整治。这方面,要抓住中宣部统一部署每年开展一次海内外新春联征集活动的机遇,吸引群众、带动群众、感召群众、宣传群众,逐步形成征集新春联、印制新春联、销售新春联“一条龙”,进而规范春联市场,提高春联的文学艺术质量,也为楹联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开思路。
(八)继续让楹联文化占领宣传阵地。
要充分运用各地、各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宣传手段,使对联的语言、思想、意境通过视觉、听觉深入人们的心灵,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中熏陶、教化、激励,发挥对联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实现对联文化的价值。
(九)切实加强各级楹联学会基础建设。
学会要有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战斗力,就要常抓不懈地加强学会的自身建设。一是,加强组织建设,继续积极慎重发展会员,日益壮大楹联队伍。二是,加强思想建设,提倡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精神。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坚持办公规范化。四是,加强作风建设,按照中宣部关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实干兴联,务实为民。五是,加强班子建设,这是学会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而班子建设的核心是团结,要视团结为生命,重视团结,维护团结,坚持团结。
各位代表,我们面临着伟大的时代,肩负着光荣的使命,任重道远。让我们继续发扬中国楹联学会的优良传统,务实创新,团结奋进,把楹联写在党旗上,融进中国梦,进一步发挥党的宣传教育工作正规军、主力军、常规军的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