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1428
在线时间100 小时
主题18
记录0
联都贵宾
经验4699 点
威望0 点
金钱7876 ¥
在线时间100 小时
主题18
联都贵宾
- UID
- 45202
- 经验
- 4699 点
- 威望
- 0 点
- 在线时间
- 10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3-5-4
|
网名:冷月寒梅 学号: F10 得分:91
1.偶题 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赏析:
此联见于林苏门的《邗江三百吟》卷七。原文如下:“郑公行世之字,皆尚古怪。余闻其中年学欧,因不能取炫于世,改而自成一家。小斋现藏‘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一联,板桥楷书真迹,笔笔中锋,迥非行世一路,可以证矣。”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汉族,清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清代对联艺术极其发达,郑板桥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工书善画,喜欢写诗,自作自书的对联作品传世很多。本联巧妙运用了拟人手法,使没有生命的“烟”仿佛有了灵性一般,主动为疏竹“补”密,而“雪”也拥有了一颗爱花怜花之心,主动为瘦梅“添”肥。
联中所用动词“补”和“添”,让整副对联活了起来,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使人仿佛能看到屋旁的竹林,疏密有致,袅袅的炊烟,随风飘荡;雪中寒梅,孤高峭拔,梅枝上的积雪,洁净丰润,此联对仗工稳,用语贴切,清新自然。
评:分析到位,20分。
2.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赏析:
此联为郭沫若先生题成都杜甫草堂联,与朱德同志题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同见于成都杜甫草堂的诗史堂。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筑草堂于成都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诗歌风格沉郁悲壮,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诗史”,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其中传颂千古的名篇,如“三吏”和“三别”等,更是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从对联的内容来看,上句评人,下句论诗。“诗中圣哲”是由人们普遍认同的“诗圣”化用而来。对其中“疮痍”一词的理解,大部分人都是参照词典上的解释,理解为创伤,比喻遭受破坏或灾害后的景象。也有人认为是指杜甫历尽世事沧桑,一生不得志,最终贫病而死的人生经历,联系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样的理解似乎也说得过去。 按照这样的思路,这副对联的联意大致可以理解为:尘世上满目疮痍,对这种灾难的深刻揭露,成就了“诗圣”的美名;关心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是诗人笔心间下汹涌的波澜。
但有一种说法却对“疮痍”有另一种解释。栾中新先生在《北京晚报》(2005年2月13日)发表文章,提及他与郭沫若先生生前的一次交谈,郭老对“世上疮痍”中的“疮痍”特地作了说明,指出“疮痍”是用典,在本联中,他是用了“疮痍老蜀都”这句诗的意思,“疮痍”是杜甫拿它比喻自己。这句诗出自杜甫的《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杜诗选集里大都未选,只有在杜诗全集里才能查到。诗中也用了“疮痍”一词,用法却有些特殊:
疟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
这是杜甫晚年在成都写的诗,那时他穷困潦倒,得过疟病。“疟病”和“疮痍”都是说他自己,是说自己在蜀都又病又潦倒。郭沫若博览群书,对《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自然是熟悉的。他为成都杜甫草堂撰联,会联想到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和诗作,因而用了“疮痍”二字。显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用词,而是借用了“疮痍老蜀都”的含义。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理解郭沫若为草堂撰的楹联,上下联中的“世上疮痍”与“民间疾苦”语意就不再重复,上联说的是诗人,下联说的是诗作,不失为一副在内容和对仗上都很绝妙的佳联。
详尽、全面。20分
3.挽鲁迅 斯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赏析
这是剧作家姚克与著名美国记者斯诺合撰的一副悼念鲁迅的挽联。
埃德加·斯诺,欧美记者。1936年6月到10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并采访了毛泽东、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成为第一个采访边区的西方记者。同年7月,斯诺编译的中国现代作家短篇小说选集《活的中国》(Living China)在英国出版。其中收录了鲁迅、柔石、郭沫若、茅盾、巴金等15位左翼作家的作品及斯诺撰写的《鲁迅评传》等。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1936年10月,姚克与斯诺在鲁迅的指导下,正精心编译《活的中国》一书,鲁迅遽然离世时,译著还没有完成,二人悲痛万分,合撰了这副挽联以寄托哀思。上联中“译书尚未成功”,当指此憾事。“惊”与“痛”传达出对鲁迅逝世的万分悲痛,“殒星”,运用比喻,表达对鲁迅的敬仰之情。
旧雨,比喻老朋友。典用杜甫《秋述》:‘卧病长安旅次,多雨,…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之句,后人就把‘旧’和‘雨’联用作老朋友讲。在这里代指鲁迅。
联中嵌入了鲁迅的两部代表作品的名字——小说集《呐喊》、《彷徨》,构思巧妙。“领呐喊”、“感彷徨”语带双关,“领呐喊”指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喊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同时“领”字又确定了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和领军人物的地位;“感彷徨”则是因鲁迅先生的逝世,文坛失去了一面旗帜,众人心感彷徨,不知去向何方的无助之感,悼念之情油然而生。
本联运用对偶、双关、反问、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概括了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突出成就和崇高地位,联语贴切生动,尤其是将文学名著的名称嵌入,构思独到。
对人物介绍过多,且有与其他同学答案有相同之处;没有提及联律,16分
4.陕西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赏析
本联所歌颂的是苏武屈居异域十九年,但依然一心爱国的高尚节操。
苏武,字长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武帝时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扣,迫其投降。苏武以民族气节为重,威武不屈,噬雪吞毡,于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仗节牧羝十九年。公元前81年匈、汉和好,苏武皓首归国。
上联中“持节”的节,是指古代出使异域的大臣所携带的符节。“孤臣”古指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三千里”,极言路途遥远。“雪窖冰天”状苏武牧羊时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羸”,疲困、衰弱,“属国”即典属国的简称,汉代官名,掌管边疆各族事务。上联写苏武在匈奴经受百般磨难,被囚雪地大窖,啮雪吞毡,回来后封了典属国。
下联中“韦鞲”,皮制袖套,借指皮衣。毳幕,毡帐。此指羁身异邦含辛茹苦的艰难。封侯,汉宣帝时封苏武为关内侯。此处借用唐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意。联语中的“悔”,即“不悔”之义。苏武之父苏建,因功封平陵侯,苏武亦在汉朝做官,两代人对汉王朝有深厚感情。当苏武奉汉武帝命出使匈奴,被长期扣留,历尽折磨,苏武对李陵(降匈奴的汉将)说:“武父子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汉书·苏武传》)乐就是“不悔”,上继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下启文天祥“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正气歌》)。在苏武看来,只有为汉王朝奉献一切,生命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此联写苏武历经十九年雪窖冰天的异域劫难,终获自由归来,极赞苏武忍辱负重、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品质,联语写得正气凛然,切合苏武的生平事迹。
赏析分析比较具体,有部分可能摘自其他文献!18分
5.沈括故居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赏析
沈括(1031—1095) ,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宋史·沈括传》作者称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沈括的故居位于镇江市中心区的梦溪巷,沈括就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8年,在这里完成了他那不朽著作《梦溪笔谈》。这是一部包罗万象、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汉族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被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梦溪笔谈》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本联为李宗海(原镇江市书法协会名誉主席)题镇江市沈括故居梦溪园,上联以“东海西湖南洲北国”极言地域辽阔,下联以“天象地质人文物理”表现《梦溪笔谈》所涉及的内容之广泛,形象地概括出《梦溪笔谈》百科全书的特点。
这副楹联。连嵌“沈括”“梦溪笔谈”六字,构思工巧,笔墨精炼。
评:介绍的多,赏析的少。17分 |
|